解读加缪《局外人》中的几个典型意象
论加缪《局外人》中的三重维度:荒谬、反抗与爱

74
新余学院学报
2021 年
也就决定了他的反抗方式不同。默尔索在母亲去世 时,他对于荒谬的体验还停留在一种情绪体验层次。 而他对荒谬的反抗,其实也是一种“怎么都行”的消 极反抗。他意识到生活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 此,“怎么都行”。所以当雷蒙问他,愿不愿意做他的 朋友时,默尔索说做不做都行。而玛丽问默尔索爱 不爱她时,默尔索同样如此回答。老板给他的工作 机会、玛丽的爱情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可有可无。 因为默尔索在心中认定了一点:“生活是荒谬的,不 会因为任何事情或者任何人而有太大的改变。” [2]1? 这个时候的默尔索对待荒谬是以一种悲观消极的姿 态去应对的。
第3期
何刚刚,李永恒:论加缪《局外人》中的三重维度:荒谬、反抗与爱
73
具,所有的这一切外表极为客观谨慎,但是内部暴露 了司法制度的荒谬。”⑸而这种荒谬相对于情绪体验 的荒谬感来说显然上升了一个层次。
(三)基督教的荒谬性 从母亲死亡后对于生活荒谬的体验 ,再到阿拉 伯人死亡后,对于刑事审判系统荒谬的认知,最后则 是默尔索自己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死这个阶段,默尔 索对于基督教荒谬的批判,并且对于荒谬的领悟上 升到了哲学高度。默尔索在被法庭以法兰西人民的 名义判处了死刑之后,最先想到的是逃避死刑,而不 是接受神父的祷告,因为默尔索不相信上帝,他认为 至少他对于这一件事是有把握的,而基督教的理论 完全没有任何的真实性。 首先,基督教的情感是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之上 的。克尔凯戈尔在《恐惧与颤栗》中描写了为信仰将 孩子以撒献给上帝的故事,把这种服从中的恐惧感 刻画的生动至极。“亚伯拉罕带着以撒骑着毛驴沉 默着走了三天,第四日清晨到达摩利亚山附近,亚伯 拉罕依旧一言不发。”国2这种沉闷的气氛中蕴藏着巨 大的恐惧感。亚伯拉罕自然对于上帝是无限的忠 诚,但是上帝所命令的事与伦理发生悖论。因此即 便最终亚伯拉罕完成了上帝对于他的考验,但当他 献祭完毕回家之后,“变得老态龙钟,他不能忘记那 件事带给他的恐惧感,亚伯拉罕眼前一片黑暗,他再 也看不到欢乐与愉快了”旧3。而神父与默尔索的谈 话切入点也正是基于此。神父认为:“我们这些人无 一例外都是被判处了死刑的。在面对这种考验的时 候就需要上帝。”⑵74而默尔索则认为他愿意接受这 种裁决,是因为对于这种恐惧的来临,默尔索认为 “所有的人都会被判处死刑,有朝一日,无一人能够 逃脱死亡,,[2]74o那么这种面对死亡时候的恐惧感, 也就因为普遍性而被消解了恐惧感本身。因此,神 父所谓的终极关怀、恐惧、罪孽在他看来本身就是 虚无。 其次,基督教的荒谬在于它的理论是无根基的。 基督教的彼岸的所有预设都是一种虚幻的描绘。它 的救赎图景仿佛根本没有任何确证性支撑。默尔索
《局外人》:反叛与无情的哲学探讨

《局外人》:反叛与无情的哲学探讨The OutsiderThe Outsider1. 简介《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2年发表的一部小说。
它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主人公梅尔索(Meursault)的故事。
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冷漠、没有情感反应的主人公,引发了对存在主义、反叛和个体意志等哲学概念的深思。
2. 主题之一:反叛2.1 梅尔索的冷漠态度梅尔索作为一个平庸无趣并且冷漠的角色,与社会规范格格不入。
他违背了传统行为准则,例如在母亲葬礼上不展示出预期的悲伤心情。
这种态度对于那些注重社会价值和道德准则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
2.2 个体意志与文化期望小说中探讨了个体意志和文化期望之间的冲突。
梅尔索没有被他周围环境所束缚,他追求自己内心真实感觉和行动的自由。
他拒绝为了满足社会期望而做出虚伪的行为。
2.3 社会的反应和犯罪审判梅尔索杀死一个名叫阿拉伯人(The Arab)的男子后,引发了对他反叛行为的审判。
社会将他看做一个局外人,因为他无法适应常规规则并且表现出冷酷无情的态度。
审判揭示了主流文化对于个别超越社会准则的行为的惩罚倾向。
3. 主题之二:无情3.1 人类存在与意义梅尔索在小说中描述自己没有明确的信仰或目标。
他通过观察和镜像周围环境,提出了人生缺乏客观意义和价值,并暗示人们不能逃离死亡和孤独。
3.2 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小说探讨了生活中不确定性和死亡带来的恐惧感。
作者通过描述梅尔索面对死亡时所体验到的平静和宁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冷酷无情可能来自于对存在内在真相的理解。
3.3 个体意志与社会冲突小说揭示了个体意志与社会期望存在的冲突。
梅尔索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个不合群的角色,他的行为和观点令人困惑和反感。
他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也触动了一些读者,从而引发对道德和自由意志等主题的深入探讨。
4. 结论《局外人》以一种独特而又引人思考的方式展现了个体与集体、反叛与无情之间的复杂关系。
《局外人》如何展现社会的荒诞与个人的无奈

《局外人》如何展现社会的荒诞与个人的无奈《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社会的荒诞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人的无奈。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对生活看似冷漠、对传统价值观念无动于衷的人。
从一开始,他就以一种超脱于常规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
母亲去世,他没有表现出极度的悲伤,甚至在葬礼后的第二天就与女友约会、看喜剧电影。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下,被视为大逆不道。
然而,这正是加缪用以揭示社会荒诞的切入点。
社会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着固定的模式和期待,一旦有人偏离这种模式,就会被视为异类,遭到指责和排斥。
默尔索只是诚实地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却因此被社会所不容。
在小说中,社会的荒诞还体现在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上。
默尔索因为在海滩上无意开枪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而被捕入狱。
在审判过程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他杀人的具体情节和动机,而是他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
检察官将他对母亲去世的冷漠态度作为他有罪的证据,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道德败坏的人,从而推断他一定会故意杀人。
这种审判逻辑是极其荒谬的,法律本应基于事实和证据来判断一个人的罪行,却在这里被扭曲成了对个人道德和情感的审判。
社会的道德偏见和法律的虚伪在此暴露无遗。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充满了荒诞色彩。
默尔索的邻居雷蒙是一个声名狼藉的人,但默尔索却与他交往甚密,并非因为他们志同道合,而是因为默尔索对他人的看法并不在意。
雷蒙利用默尔索来报复自己的情妇,而默尔索也只是被动地卷入其中。
这种混乱、毫无真诚可言的人际关系,反映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
再看默尔索个人的无奈。
他其实并非真正的冷漠无情,只是对社会的种种规则和虚伪感到厌倦和无力。
他试图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去生活,却发现自己无法被社会所接纳。
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的向往,但在荒诞的社会面前,这些都被压抑和扭曲。
他无法改变社会,也无法改变自己在社会中的处境,只能在无奈中走向死亡。
加缪《局外人》评价

1、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2、默而索:被判处死刑的幸福通过日常所见来表现悲剧,通过逻辑来表现荒谬。
——加缪3、其他资料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翻开加缪的《局外人》,劈头就看见这么一句:“今天,妈妈死了。
”紧接着就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一折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已像石子投入水中,生出第一圈涟漪……《局外人》的第一句话实在是很不平常的。
“妈妈……”,这样亲昵的口吻分明只会出自孩子的口中,成年人多半要说“母亲……”的。
然而说话人恰恰不是孩子,而是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
他在临刑前,以一种极冷静极枯涩、却又不乏幽默、有时还带点激情的口吻讲述他那极单调极平淡、却又不乏欢乐、有时还带点偶然的生活,直讲到被不明不白地判了死刑。
默而索不说“母亲”而说“妈妈”,这首先就让我们感动,凄然有动于中。
我们会想:他在内心深处该是对母亲蕴藏着多么温柔多么纯真的感情啊!然而他竟没有哭!不惟接到通知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而且他还在母亲的棺材(他居然没有要求打开棺材再看看母亲!)面前抽烟、喝咖啡……我们不禁要愤然了:一个人在母亲下葬时不哭,他还算得是人吗?更有甚者,他竟在此后的第二天,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
这时,我们几乎不能不怀疑他对母亲的感情了。
也许我们先前的感动会悄悄地溜走,然而竟没有。
默而索不单是令我们凄然、愤然,他尤其让我们感到愕然:名声不好的邻居要惩罚自己的情妇,求他帮助写一封信,他竟答应了,觉得“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
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竟没有表示什么热情,虽然他“并不愿意使他不快”。
对按理说人人向往的巴黎,他竟有这样的评价:“很脏。
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玛丽要跟他结婚,他说“怎么样都行”,要一定让他说是否爱她,他竟说“大概是不爱她”。
最后,他迷迷糊糊地杀了人,对法庭上的辩论漠然置之,却有兴趣断定自己的辩护律师的“才华大大不如检察官的”。
《局外人》中的“阳光”意象解析

第1"卷第1期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 &月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doi:10. 13960/j. issn. 209^238X. 2018. 01.006Vol.18,No. 1Mar. ! 2018投稿网址:http ://xb. njit. edu. cn《局外人》中的“阳光”意象解析陈静弦(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在文学传统中,‘‘阳光”意象一直是光明、希望和正义的象征。
但在小说《局外人》中,加繆颠覆‘‘阳光”意象的这一传统含义,使其成为固化的社会意识对独立个人精神压迫的象征。
选取莫尔索参加母亲葬礼、海滩杀人和受审听证三个重要情节,分别对个中‘‘阳光”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出太阳作为‘‘秩序”的化身,在当 代社会僵化伦理、意识形态的规训力量和司法体制理性滥用三个层面对主人公的压迫。
加繆通过对‘‘阳光”这一传统意象体系的解构,实现了对当代西方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全盘否定。
关键词:《局外人》&阳光&僵化伦理&意识形态规训&理性滥用中图分类号:I106. 4“阳光”可以说是加缪作品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与加缪有着同样出身,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小说 家艾玛纽约尔•罗贝莱写道,“在加缪的所有作品 中都闪烁着无情碾碎所有阴影的阳光。
”*1]这一特 点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局外人》中尤为显著。
以小 说原文为例,法语中“阳光”和“太阳”均由“s l l”一词表示,而“光”统称为“lumiPe”,整部小说中 “soleil”一■词共出现43 次,“lumiPe”一■词 17 次,这 样高频出现的意象在短篇小说中一般是较为罕见 的,充分说明了这一主题在该小说中的核心地位。
自小说问世以来,文学理论界针对小说中“阳光”意 象的讨论也是一直未曾停息。
加缪《局外人》赏析

加缪《局外人》赏析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
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
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
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
《局外人》的赏析

默尔索是个小职员,表面地看,他过着与普通人没有两样的生活: 工作、游玩、交际,但是,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他不愿 像大多数人那样认定自己的社会角色,作为儿子、作为情人、作为 职员应该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为,不是他关心的。他对这一切都无 所谓,仿佛与自己无关。
2、荒诞生活的觉醒者
默尔索之所以采取局外人的生活态度,是由于他认识到生活是荒诞 的:为什么母亲死了一定要流泪?为什么就不能第二天去看电影、和女 友做爱?而自己确确实实是爱母亲的。 他不接受社会道德规定给他的角 色,而是服从自己的内心。在社会强大的秩序面前,默尔索并不企图改 变什么,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意念中,把世界变成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叫默而索,是一家公司的职员。 女朋友玛丽,玛丽一直都想嫁给默而索,但是默而索在 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却是无所谓。 萨拉玛诺——皮肤病的狗
莱蒙——靠女人吃饭——仓库管理员——情妇——枪杀
神甫——三番五次地劝默而索信仰上帝 其实文章的故事情节没有很复杂,所涉及到的人物也是 可以数清楚的,但是对于其中主人公是思想,还有故事 的发展可能我们就会觉得有点不能理解了。
4、被社会抛弃的局外人
默尔索被判死刑,表面地看,是由于他开枪杀了人;内在地看,却是社 会根本不能容忍局外人。社会法则是“适者生存”,他既然不能扮演社会规 定给他的角色,就会被社会淘汰出去。但这个结果并不重要,就像西西弗斯 对抗的巨石,重要的是将它推到山上去
《局外人》中的自由与异化

《局外人》中的自由与异化《局外人》是一部由法国作家加缪所写的小说,小说中,主人公穆尔索是一个处于社会外围的人,他对社会中的规范和常态并不感兴趣,对太多的事情都保持着冷漠和超然态度,他的行为被看作是异化。
该小说深入探讨了自由和异化的主题。
一、社会规范对自由的限制穆尔索是一个在法国阿尔及尔法国殖民地中生活的阿尔及利亚人,他对自己处于的社会充满烦恼和失望。
穆尔索在小说中表现出对社会规范的反叛,他并不像其他阿尔及利亚人一样,遵守社会的规范和习俗,他没有对宗教有什么期望和偏好,他的世界中只有自己和自己的感受。
这种态度使他经常被人认为是一个怪异的人,被视为社会的异类。
二、自由的本质和价值穆尔索展现了一个人通过真正的自由,得到了内心的解脱,走出了社会、文化以及习俗的束缚。
然而,他却被周围的人们误解并排斥,穆尔索认为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事实,他被社会视为是一个异类,但是穆尔索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人类的本质。
穆尔索认为,假如他能够选择任何事情,他就不会选择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来,生命意义中的主体性、人性和责任的重要性。
三、社会异化对人们的影响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描写了一个面临着自我危机的人。
小说中穆尔索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孤独和疏离的感觉。
在阿尔及利亚的这个殖民化社会中,穆尔索不仅感受到了群体和社会对他的排斥,也感受到了他自己和世界之间的曲折复杂的情感态度。
可以说,《局外人》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自由与异化,展现了一种个体与社会之间因互相异化带来的冲突和矛盾。
加缪在小说中展示了穆尔索的一系列行为,反映出人类所面对的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性和人文现象。
总之,《局外人》一书是一部极具思考和独特性的文学作品,它呈现了一个与外界对抗的个体对自我和人类本质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自由及异化的一定限制和遏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加缪《局外人》中的几个典型意象文学院09级2班李绍文 2009012781 摘要:加缪的《局外人》“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表达了自己同时代人的忧虑和希望。
其中,“沉默”、“真实”、“阳光”、“时间”、“局外”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它们彰显了默而索坚守自我个性、渴求心灵自由、敢于反抗荒诞、保持生命真实、追寻生命意义的“默而索精神”。
解读这些意象,有助于形成对《局外人》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深层意义上的理解。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意象阿尔贝·加缪这个名字,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都显得格外有分量。
他是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并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为年轻的诺贝尔获奖者。
加缪于1913年出生在阿尔及利亚。
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丧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耳聋的母亲将加缪抚养成人。
从小便在贫民区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生活困苦,非洲的烈日和地中海的海水却在童年加缪的身边勾勒出一幅幅自然的和谐的画面。
然而,随着战争的继续,饥饿、疾病、死亡、荒诞使得人们的生活状态死气沉沉、麻木低迷,敏感的加缪日渐体会到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人类生存的重重困境。
17岁时,加缪又经历了肺结核的打击,因此而退学,这种病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几乎是不治之症,他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机。
令人震惊的是,肉体的疾病并没有击倒他,反而激发了他对人的精神领域的虚无、荒诞的疾病的思考。
之后,又接连遭到贫困、离婚和政治信仰危机,种种经历和体验丰富了他作品“关于混沌世界中的关于人的生死问题的思考,突出了茫茫宇宙中人类的孤独与无助”。
①作为一个传染病患者,可以说,加缪一直处于一种被隔离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广泛地体现在他的“内在之我”与“外在之我”②的隔绝,个人处境与社会秩序的隔绝,以及主观感受与客观存在的隔绝,使得他更加关注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忧患而深沉的“生命存在之思”。
而1942年,他来到法国疗养身体,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内心焦虑不安,孤单寂寞,这让他产生了自己被弃绝的感受,一方面是来自外界的弃绝,另一方面也是他对这一世界的审视和弃绝——也就是在这时,他完成了《局外人》的写作。
作为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一直备受研究者的重视,但是以往的研究总是侧重于从主人公的话语、行为、思想、道德来给人物简单归类,并由此分析作者的倾向性,探讨存在主义的思想与根源。
而这样的解读方法很大程度上是思想先行,把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强加到了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容易导致对作品审美内涵和思想意蕴的曲解。
因此,本文试图从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沉默”、“真实”、“阳光”、“时间”、“局外”这五个意象说开去,解读这些意象在《局外人》中所彰显的思想意义,进而形成对《局外人》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深层理解。
谈及“意象”,它是一种客观的“意”与主观的“象”相统一的艺术形象。
“作家的情感、思绪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对某一事物产生强烈的感觉,形成有意识地重复回忆或无意识地反复出现的心理活动,在创作中经过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加工和整理,转化为充分表现作家意图、与作品语境相契合的文本景观。
”③而从《局外人》中我们看到,默而索是一个对外界事物、对自己内心很敏感的人,作品中大海、沙滩、太阳、虫鸣、鲜花等等意象反复萦绕、反复出现,像是“太阳怎么在天上升得那么快,我发现田野上早就充满着嗡嗡的虫鸣和簌簌的草响”,“我整天整天地望着它的脸上那把白昼印象黑夜的逐渐减弱的天色”,“田野的声音一直穿过我的耳畔。
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盐的气味使我的两鬓感到清凉”……这样的描写数不胜数,而它们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们反映着默而索的内心世界,是默而索一切行为(诸如母亲下葬、打死阿拉伯人、遭受审判)的原因所在。
下面笔者就通过文本细读,提炼出了《局外人》中的五个典型意象,并逐一对它们进行分析解读。
一、关于“沉默”在我看来,《局外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加缪的半自叙传,了解加缪本人的思想世界有利于解读默而索的行为状况,也即,默而索的“沉默”就仿佛加缪的“沉默”。
而我们看到,在加缪记忆的深处,就存在着父亲话语的缺失,他的父辈家族因贫穷而从法国移民到阿尔及利亚,而父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丧命在一战战场中。
而在他生活的世界里,也存在着母亲话语的缺失,将他抚养成人的母亲天生就存在听说能力方面的缺陷。
这就意味着加缪本人一直生活在没有交流的空白和沉寂之中,也正是这种静默的成长氛围,令他学会了冷静与理智地应对考验,用爱和宽容来抵御人类世界的荒诞与纷争,就如他自己所说:“一个沉默多余说话的人是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④因此,加缪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专注于自我的沉默、周围环境的沉默以及当代人心灵的沉默,在‘沉默’的人生命题中积聚了不可抑制的激情与力量。
他笔下的‘沉默’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它既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给养。
”⑤他认为,包含着爱与思考的沉默是值得尊重和保留的,而人类所遭遇的种种冷漠和疏离的缄默是应该反对和抛弃的。
《局外人》中“漠视一切”、甚至在母亲葬礼表现得“无动于衷”的默而索,与母亲之间很多时候是沉默的,他说母亲在家的时候总是默默地用目光追随着他,“妈妈在家的时候,一天到晚总是看着我,不说话。
”似乎不需要语言的表达,而母子之间已经建立了心有灵犀的联系,借助一些沉默的符号,如微笑、目光等,母与子可以默契地交流,这便是一种充满爱的沉默,这也正是局外人默而索在相当多的时候都选择沉默和少言寡语的原因。
作品还写到,在默而索被捕后,玛丽来看他,在那时他目睹了一堆母子隔着栅栏默默对视的场景:“只有我身旁的小青年与他母亲之间,仍是无声无息,就像孤立于喧嚣海洋中的一个寂静小岛。
”是啊,在默尔索看来,这对母子用“沉默”铸就了一个爱的岛屿。
他认为,因为有爱,所以有了爱的沉默,所以根本不需要像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那样闲言碎语、切切嚓嚓,作品中描写默而索来到养老院给母亲守灵,穿过院子时不少老人在闲谈,“我们刚一过去,他们就又说开了。
真像一群鹦鹉在嘁嘁喳喳低声乱叫。
”默而索对外界的喧嚣、吵闹是十分厌烦的,人们的嘈杂总会是他的头脑混乱,于是他更多的时候喜欢沉默,在他看来,沉默是因为爱,就像文中所描写的“过了彼此不说一句话的黑夜,我们的亲切感到增加了。
”另一方面,沉默还代表着思考。
在默而索为母亲守灵的晚上,门房试着与他交谈,而他只是说了三个短句:“不想。
”“不知道。
”“我明白。
”这给人带来了他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的印象,而实际上,他的表面冷漠恰恰反映了他头脑的高速运转,比如沉浸在对母亲的回忆中,当一个人转向自我、转向思考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沉默甚至冷漠的形象。
而这点,并不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因为他们缺乏思考、每天只是机械地世俗地运转,就像在审问默而索时,“他首先说人家把我描绘成一个生性缄默孤僻的人,他想知道对此我有什么看法。
我回答说:‘因为我没什么可说的,于是我就不说话。
’”是啊,默而索就是这样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懂得让生活的每一件事都做的有意义,因为没什么可说的,所以他宁愿选择不说话,而不是毫无意义地去随便说话,再说开来就是,如果要活着,他就一定要让生活有意义,如果生活失去了意义,那他宁愿不再活着。
总的来说,提到“沉默”,人们往往会与虚无、孤绝,这样的感受联系在一起,想到交流的缺失甚至死亡的威胁,而在《局外人》中,“沉默”由灰暗变得闪亮,化身为深沉的爱和思考的符号,由此,“沉默”对于人生变得有意义起来。
二、关于“真实”加缪在写《局外人》的时候强调:“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可能被判死刑。
”这就意味着,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和它一致的人,它容忍不了背叛它的人,任何违背了现代社会基本法则、即所谓“常人话语”的人都将受到社会的惩罚。
而默而索之所以成为了“局外人”也正由于这一点,由于他没有遵守社会的法则,这便彰显了他的真实。
他敢于真实地、本真地、本我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我认为这是默而索这个人物形象最具价值和意义、也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局外人》的第一部分从默而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写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完全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的,是默而索最真实的生活状态的写照。
他在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泣,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流泪,为母亲守灵的夜晚,他在母亲的棺材前吸烟、喝咖啡,在葬礼第二天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看滑稽电影……这一系列的事件,都表现出他在本真的活着,默而索把他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听凭肉体的需要来行动,在真实的状态中尽情地宣泄着自我的悲痛,而不是像世人一样虚伪地带着假面地做作地活着。
他活得如此真实,这对于生活在日益理性化、机械化、数字化的现代社会中异化了自我本质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和颠覆。
而对于母亲死后默而索的种种表现,会令很多人觉得他是冷血动物,其实不然,他表面上是冷漠的,而实际上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对母亲的最真切的爱,只是他用了他的真实的表现方式,而没有像常人那样表达而已。
他对母亲的爱,从他亲昵地称呼母亲的口吻就可看出,他用的词不是成人化的“母亲”,而是儿童化的“妈妈”,接到养老院告知母亲去世的电报后,他马上赶去,“真想立刻见到妈妈”,他没有哭,是因为“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了解脱。
”在监狱里,他告诉律师,“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我能够肯定地说的,就是希望妈妈不死”。
而之所以在第二天就与女友约会,他认为没什么,因为他需要,“我有一种天性,就是肉体上的需要常常是我的感情混乱”,而且“人总是有点什么过错的”,“安葬妈妈的那天,我很疲倦,也很困,我根本没体会到那天的事的意义。
”在葬礼上他没有哭,也不愿意装哭;他不爱玛丽,也不假惺惺地说爱她。
他坚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着,他真是地表达,真是地行动,拒绝一切假的东西。
默而索就是这样,能够身处在不真实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作假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而他却依然保持本真的状态和心灵的真实,不说假话,甚至孤独和被人误解。
默而索无缘无故杀了阿拉伯人,死刑的结局并非无望改变,只要他按照律师的要求去做,以谎言的方式来表示对社会秩序的拖鞋,然而,默而索说:“不能,因为这是假话。
”他的个性就是“真实”,他拒绝说谎,拒绝对上帝的忏悔。
他如此真实而坦诚的人,因为真实,所以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更不愿意言不由衷地说话做事,这样的敢于真实的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人对我们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启示。
三、关于“阳光”加缪在《局外人》中屡次出现对阳光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景:树在生长,空气在肆意流动,阳光在暴躁地跳跃,并且阳光总要伴随着大海、沙滩、群山而出现,带着不可抑制的强大力量。
而且,阳光对于默而索的身体上、精神上的变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对“阳光”这一意象的理解对解读整个文本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