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_统一国家的巩固
人教2011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_6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时期,汉朝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朝代,其鼎盛时期则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局面。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汉朝初期的历史,面对秦末长期的战乱导致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初几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平,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对视频等材料比较感兴趣,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对这一段历史都有所涉及,大多数七年级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中。
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还不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过程与方法: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四、教学重点难点解决策略(一)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突出重点的方法:通过论从史出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分析,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二)难点:文景之治突出难点的方法:结合具体史料,同秦的暴政表现进行对比,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理解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五、教法学法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兴趣激励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视频观摩、分析归纳等学法,调动学生多重感官,达到“看——思——议”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背记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楚汉之争 双方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 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结果经过垓下之战,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目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 劳动力 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措施 农业生产 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民族关系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易误警示1. 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践的是法家韩非提出的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 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实践的是道家学派提倡的“无为而治”。
2. 秦亡前,刘、项所领导的战争属于农民起义,是为了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秦亡后,楚汉之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斗争。
3.“文景之治”政策 休养生息(汉文帝和汉景帝)楚汉 之争 刘邦 建汉休养 生息 文景 之治 经济困难 高祖 文帝、景帝 赋税和徭役措施 农业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赋税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 社会生活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影响手工业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商业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局面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它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知识拓展 秦亡汉兴的原因及启示(1)秦亡原因:由于统治者实施暴政,刑罚残酷,激起人民反抗;滥用民力,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矛盾尖锐。
(2)汉兴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刑罚;休养生息,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促使社会安定。
人教统编2024年版第11课_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

课导读
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寓意?
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
“汉并天下”瓦当
西汉统一全国
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 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 这两块西汉时期瓦当:一块 刻有“汉并天下”,另一 块刻有“与天久长”,反 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 “与天久长”瓦当 治久安的寓意。 长治久安
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
汉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民无藏盖。
——(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 (第4册)112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处于什么样状况)
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汉初,大臣陆贾在汉高祖面前经常谈论《诗》《书》中的治国 道理。汉高祖反感地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乡(向)使秦已并天下 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高祖认为言之有理,让陆贾 专门著书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 吸取秦亡教训,施行仁义。
说一说大臣陆贾给汉高祖提出了怎样的治国建议。 汉高祖是否接受了这一建议,为什么? 接受了。因为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破坏了社会生产,社会凋敝。
刘邦君臣都亲历了秦朝的暴政,能够汲取秦亡教训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2.休养生息政策
历史解释:“休养”指休息调养,“生息”指繁殖人口。
休养生息政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元气, 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的建立
2.西汉建立
建立时间:
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建汉立高者祖:刘邦
(前256—前195)
摘自星球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第31页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
民族工作的成就。
2.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
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
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
这是大杂居。
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
(举班级的例子。
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这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补充如下:(1)友好交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和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了天可汗。
唐和吐蕃关系友好。
(唐文化是吸纳了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达到封建文化的高峰)(2)管辖:汉代设西域都户,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_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31页)

☞公元前196年的一天,刘邦衣锦还乡。 在宴请乡亲父老时,他一边敲击乐器, 一边吟诵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 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就是《大风歌》。诗句体现了刘邦当 上皇帝后的志得意满,以及对严峻现实 的担忧。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面 临怎样的统治局面?又有哪些担忧?带 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史记·高祖体纪》书影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2版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楚汉之争、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 治”,知道西汉从建立、发展的变化及原因。
新课标新教材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CONTENTS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的战争性质的变 化,了解楚汉之争及其过程。
——班固《汉书·食货志》
结合材料思考,西汉初期是种怎样的社会状况?造成这样的原因?
状况: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二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汉初形势 此时汉高祖刘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他采取哪种措施?
1 背景: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2.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 用。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3.掌握推动“文景之治”出现的措施,了解“文 景之治”的表现,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三.“文景之治”
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新课标新教材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农民阶级
封建统治 阶级
反抗秦暴政的 秦末农民战争
统治阶级内部 争夺帝位战争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PPT课件 (5)

秦始皇
1、统一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称始皇帝,中央设三公,地方实行郡县制。 2、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对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车道等实行统一规范。为抗御匈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 3、但焚书坑儒,穷奢极欲,严刑苛法,秦始皇为秦朝的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 与秦始皇相比,汉武帝的政绩主要表现于
1、开拓边疆、发展经济、弘扬儒学等方面。 (1)开拓边疆:派卫青、霍病北击匈奴,巩固西汉北部边郡;河西屯田,开通了河西走廊;在西南夷与东胡设置郡县,开 发了西南与东胡地区的经济与文化。(2)发展经济:改铸五铢钱,由中央统一铸造和发行货币;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 黄河,保证农业生产。
(3)弘扬儒学:发展经学,儒家学说得到扬;创建太学,确立中国古代官学制度。 由此看来,汉武帝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帝王,他为西汉王朝的强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卫青、霍去 行河西屯
病北南诸 打败匈奴 国归顺西汉,左部,在 汉族官史 在东北建 西南办学校 立行政机构
措施
铸造钱币 兴修水利 重视经书 建立太学
内容
下令废半两钱, 改铸五株钱
开凿六辅渠和 白渠,治理黄 河
重视经书的重 写,鼓励各地 献书
设置五经博士, 给博士配置弟子, 办太学
影片
图片 地图
1.思考一下,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
答1)当时的西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2)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士英勇善战。
2、汉武帝时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经过汉初几代人的努力,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还把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 央,统一铸五铢钱。 (3)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5)在汉武帝时,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时空观念:掌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时间背景,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2.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资料,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反思
首先,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我最大的收获。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出自己的观点,这表明他们已经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了深入的理解。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讲解楚汉战争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战争的复杂性和策略的理解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战争的讲解不够深入,或者是我没有提供足够的历史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讲解,并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3.历史解释:能够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解释。
4.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人文素养:通过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国家观念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西汉的建立过程:学生需要掌握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包括楚汉战争、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彼此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4)角色扮演法:教师引导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初一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初一历史课程的第11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一、项羽与刘邦的争霸战争在中国历史上,项羽与刘邦的争霸战争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
这场战争发生在西汉初期,项羽和刘邦是当时两个重要的势力领袖。
他们之间的争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同时也标志着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二、郦山之盟郦山之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个重要事件。
两人在郦山会面并达成协议,约定共同对抗秦朝的统治。
这个盟约的签订对于他们后来的合作非常关键,也对整个争霸战争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是争夺天下的关键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垓下,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最终,刘邦因运筹帷幄的智慧和军事战略的优势,成功击败了项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四、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刘邦在战胜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君主。
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了统治地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西汉王朝的建立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汉文帝时期的改革汉文帝是西汉王朝的一位重要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被称为“文景之治”。
他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减少税收负担、加强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成为了国家最高学术思想。
六、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汉武帝是西汉王朝的一位杰出君主,他的外交政策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
他通过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控制,扩大国土,并与匈奴进行了多次战争。
此外,他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发展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
七、岳飞与南宋抗金战争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他领导军队与金朝进行了坚决的抗争。
岳飞在南宋抗金战争中屡战屡胜,对抗金兵的侵略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由于内部的政治斗争和阴谋,他最终被宋高宗所杀。
八、秦始皇的统一与变法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国家的统一,如推行统一的文字、货币制度和法律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父偃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 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 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 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 矣。’于是上(汉武帝)从其计”。
——《史记· 津侯主父列传》
巩 固 大 一 统 局 面 的 措 施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安宁北部边郡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域与内地的 外交上 联系,并开通“丝绸之路”。 1、河西设郡、河西屯田、开发河西经济 民族关系上 2、招顺西南夷 3、设行政机构统治东胡 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 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秦半两) (五铢钱)
(2)主观上: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
军事上
巩 固 大 民族关系上 一 统 政治上 局 面 经济上 的 措 施
思想文化 教育上
外交上
卫青(?~公元前106年), 字仲卿,汉族,河东平 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 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 年)。他是西汉时期能 征善战,为汉朝北部疆 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 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 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 军。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6、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实质是:
A.剥夺王国的封地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太学
太学是汉代在京师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元朔五年 (前124年),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50名,以博士 为教授,课程是儒家五经。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巩 固 大 一 统 局 面 的 措 施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安宁北部边郡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域与内地的 外交上 联系,并开通“丝绸之路” 1、河西设郡、河西屯田、开发河西经济 民族关系上 2、招顺西南夷 3、设行政机构统治东胡 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侯 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1、收归铸币权,改设五铢钱 经济上 2、盐铁官营 3、兴修水利,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1、发现和整理大量经书 思想文化 2、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教育上 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在长安兴办太学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安宁北部边郡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域与内地的 外交上 联系,并开通“丝绸之路”。 1、河西设郡、河西屯田、开发河西经济 民族关系上 2、招顺西南夷 3、设行政机构统治东胡 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削弱地方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巩 固 大 一 统 局 面 的 经济上 措 施
功劳:政治上:1.灭六国,统一全国
2.建立我国一整套封建专制集权制度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
交通上:统一车轨修驰道 军事上:北击匈奴连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过错:统治残暴,焚书坑儒,赋税沉重
徭役繁重,法律残酷。
汉武帝
功劳:
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制 经济上:兴修水利、治理黄河 文化上: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军事上:打败匈奴,开辟通往西域的商路,扩大疆域
过失: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费
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
了极大痛苦;他还迷信奢侈,重用酷吏。
在他晚年,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民不断
暴动。但他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
,特别是他承认过失,知错就改的精神更 为可贵。
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
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其在位年代
的名号,年号纪年是中国古代 纪年方法之一。
固 大 一 统 局 面 的 措 施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安宁北部边郡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域与内地的 外交上 联系,并开通“丝绸之路”。 巩
固 大 民族关系上 一 统 局 面 的 措 施
鲜 卑 西域 河西走廊 西 乌 桓
东 胡
南
夷
巩 固 大 一 统 局 面 的 措 施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安宁北部边郡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域与内地的 外交上 联系,并开通“丝绸之路”。 1、河西设郡、河西屯田、开发河西经济 民族关系上 2、招顺西南夷 3、设行政机构统治东胡
匈奴未灭,无 以为家也!
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
霍去病(前140-前117), 汉族,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 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 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 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 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
三次反击匈奴
从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反击匈奴, 追击匈奴至蒙古大漠, 匈奴力量大大削弱, 最终汉军取得了胜利。 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宁。
温故知新
1、秦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帝位, 进行了4年的“ 楚汉战争 ”,结果刘邦战胜 项羽,公元( 前202 )年, 刘邦 建立历史上 的 西汉 ,定都 长安 (今陕西 西安 )。
2、接受秦亡教训,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 策;之后, 汉文帝 、 汉景帝 继续推行
这一政策,出现历史上的“ 文景之治 世时期。 ”盛
“罢黜 百家,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 独尊儒术” 年)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
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 主要内容:废除 人。他提出以儒家宗法思想 诸子百家的主张, 为中心,以阴阳五行说,把 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 只尊重儒家的主张, 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 把儒家思想作为封 系。从而他提出了天人感应、 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秦始皇
汉武帝
大一统:
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 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 政治局面。
汉武帝
刘彻
稳固大一统局面
汉武帝时社会状况:
人口增殖,经济富庶, 国家强盛,空前繁荣。
1、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原因
(1)客观上:汉初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 的政策,文帝、景帝时期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 时期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意义:这是国家中央政府铸币的开始, 是我国货币制度史上的重要改革,有 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巩 固 大 一 统 局 面 的 措 施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安宁北部边郡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域与内地的 外交上 联系,并开通“丝绸之路”。 1、河西设郡、河西屯田、开发河西经济 民族关系上 2、招顺西南夷 3、设行政机构统治东胡 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侯 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1、收归铸币权,改设五铢钱 经济上 2、盐铁官营 3、兴修水利,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1、发现和整理大量经书 思想文化 教育上
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年号是从 汉武帝 开始的。
秦始皇
汉武帝
为什么人们 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答: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
的君主;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 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 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 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是中国 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所以人们 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秦始皇
巩 固 大 一 统 局 面 的 措 施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安宁北部边郡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域与内地的 外交上 联系,并开通“丝绸之路”。 1、河西设郡、河西屯田、开发河西经济 民族关系上 2、招顺西南夷 3、设行政机构统治东胡 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侯 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1、收归铸币权,改设五铢钱 经济上 2、盐铁官营 3、兴修水利,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温故知新
列举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的主要内 容
解甲归田、劝民还乡、 汉高祖时: 释奴为民、十五税一
文、景帝时: 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温故知新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影 响 1、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2、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安宁北部边郡
巩 固 大 一 统 局 面 的 措 施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安宁北部边郡
巩 固 大 一 统 局 面 的 措 施
外交上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安宁北部边郡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域与内地的 外交上 联系,并开通“丝绸之路”。 巩
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 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 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C.汉景帝 B.汉文帝 D.汉武帝
4.假如你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要进入全国的最 高学府接受教育,必须到: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知识巩固
5.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过错:
大肆征兵征税,加重人民负担;“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钳制人民思想知识巩固ຫໍສະໝຸດ 1、汉武帝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在
卫青 和霍去病 统帅下,汉军取得胜利。
2、 汉武帝 废半两钱改铸 五铢 钱;接受
董仲舒 的“独尊儒术” ”的建议,发展儒学教 育;在 长安兴办 太学( 太学 是中国古代最高
学府)。
知识巩固
1、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评价
2、在其统治期间,西汉国力强盛,民族融 合,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 3、他连年征战,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和物力。 晚年社会出现动荡,但能及时改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人民思想
如何评价汉武帝?
功劳: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 皇帝,在他统治时期,在政治、思想 文化、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加强中 央集权的措施,使封建中央集权得到 巩固与加强,汉朝实现了大一统。西 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 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