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的综合应用经典教案【强烈推荐】

数列的综合应用经典教案【强烈推荐】
数列的综合应用经典教案【强烈推荐】

第5讲数列的综合应用

一、考点、热点回顾

1.考查数列的函数性及与方程、不等式、解析几何相结合的数列综合题。

2.考查运用数列知识解决数列综合题及实际应用题的能力。

【复习指导】

1.熟练把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2.掌握隐藏在数列概念和解题方法中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

3.注意总结相关的数列模型以及建立模型的方法。

基础梳理

1.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比较表

不同点相同点

等差数列(1)强调从第二项起每一项

与前项的差;

(2)a1和d可以为零;

(3)等差中项唯一

(1)都强调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

前项的关系;

(2)结果都必须是同一个常数;

(3)数列都可由a1,d或a1,q

确定

等比数列(1)强调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项的比;

(2)a1与q均不为零;

(3)等比中项有两个值

2.解答数列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仔细阅读材料,认真理解题意。

(2)建模——将已知条件翻译成数学(数列)语言,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弄清该数列的特征、要求是什么。

(3)求解——求出该问题的数学解。

(4)还原——将所求结果还原到原实际问题中。

3.数列应用题常见模型

(1)等差模型:如果增加(或减少)的量是一个固定量时,该模型是等差模型,增加(或减少)的量就是公差。

(2)等比模型:如果后一个量与前一个量的比是一个固定的数时,该模型是等比模型,这个固定的数就是公比。

(3)递推数列模型:如果题目中给出的前后两项之间的关系不固定,随项的变化而变化时,应考虑是a n与a n +1

的递推关系,还是S n与S n+1之间的递推关系。

一条主线

数列的渗透力很强,它和函数、方程、三角形、不等式等知识相互联系,优化组合,无形中加大了综合的力度.解决此类题目,必须对蕴藏在数列概念和方法中的数学思想有所了解。

两个提醒

(1)对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要有深刻的理解,有些数列题目条件已指明是等差(或等比)数列,但有的数列并没有指明,可以通过分析,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然后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故数列有着许多函数的性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两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数列,它们是研究数列性质的基础,它们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等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高考对能力要求的进一步增加,这一部分内容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种思想

(1)数列与函数方程相结合时主要考查函数的思想及函数的性质(多为单调性).

(2)数列与不等式结合时需注意放缩.

(3)数列与解析几何结合时要注意递推思想.

双基自测

1.(人教A 版教材习题改编)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2,若a 1,a 3,a 4成等比数列,则a 2的值为( ). A .-4 B .-6 C .-8 D .-10

解析 由题意知:a 23=a 1a 4.则(a 2+2)2

=(a 2-2)(a 2+4),解得:a 2=-6. 答案 B 2.(·运城模拟)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a 1=1,且4a 1,2a 2,a 3成等差数列,则S 4=( ). A .7 B .8 C .15 D .16

解析 设数列{a n }的公比为q ,则4a 2=4a 1+a 3,∴4a 1q =4a 1+a 1q 2,即q 2

-4q +4=0,∴q =2.∴S 4=1-241-2

15. 答案 C

3.已知数列{a n }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且a 6=b 7,则有( ). A .a 3+a 9≤b 4+b 10 B .a 3+a 9≥b 4+b 10 C .a 3+a 9≠b 4+b 10

D .a 3+a 9与b 4+b 10的大小关系不确定 解析 记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q >0),由数列{b n }为等差数列可知b 4+b 10=2b 7,又数列{a n }是各项均为正

数的等比数列,∴a 3+a 9=a 3(1+q 6)=a 6????1+q 6q 3=b 7???

?1+q

6

q 3,又1+q 6q 3=1q 3+q 3≥2(当且仅当q =1时,等号

成立),∴a 3+a 9≥2b 7,即a 3+a 9≥b 4+b 10. 答案 B

4.若互不相等的实数a ,b ,c 成等差数列,c ,a ,b 成等比数列,且a +3b +c =10,则a =( ). A .4 B .2 C .-2 D .-4

解析 由c ,a ,b 成等比数列可将公比记为q ,三个实数a ,b ,c ,待定为cq ,cq 2,c .由实数a 、b 、c 成等差数列得2b =a +c ,即2cq 2=cq +c ,又等比数列中c ≠0,所以2q 2-q -1=0,解一元二次方程得q =1(舍

去,否则三个实数相等)或q =-12,又a +3b +c =a +3aq +a q =-5

2

a =10,所以a =-4.

答案 D 5.(·苏州质检)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d <0,前n 项和记为S n ,满足S 20>0,S 21<0,则当n =________时,S n 达到最大值.

解析 ∵S 20=10(a 1+a 20)=10(a 10+a 11)>0, S 21=21a 11<0,∴a 10>0,a 11<0, ∴n =10时,S n 最大. 答案 10

考向一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例1】?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0=30,a 20=50. (1)求数列{a n }的通项a n ;

(2)令b n =2a n -10,证明:数列{b n }为等比数列.

[审题视点] 第(1)问列首项a 1与公差d 的方程组求a n ;第(2)问利用定义证明. (1)解 由a n =a 1+(n -1)d ,a 10=30,

a 20=50,得方程组????

?

a 1+9d =30,a 1

+19d =50,

解得?

????

a 1=12,

d =2.∴a n =12+(n -1)·2=2n +10.

(2)证明 由(1),得b n =2a n -10=22n

+10-10

=22n =4n ,

∴b n +1b n =4n +

14

n =4.

∴{b n }是首项是4,公比q =4的等比数列.

对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问题的分析,应重点分析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及前n 项和;分析等差、

等比数列项之间的关系.往往用到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

【训练1】 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记为S n ,a 1=1,a n +1=2S n +1(n ≥1). (1)求{a n }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b n }的各项为正,其前n 项和为T n ,且T 3=15, 又a 1+b 1,a 2+b 2,a 3+b 3成等比数列,求T n .

解 (1)由a n +1=2S n +1,可得a n =2S n -1+1(n ≥2), 两式相减得a n +1-a n =2a n ,则a n +1=3a n (n ≥2). 又a 2=2S 1+1=3,∴a 2=3a 1.

故{a n }是首项为1,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a n =3n -

1. (2)设{b n }的公差为d ,

由T 3=15,b 1+b 2+b 3=15,可得b 2=5,

故可设b 1=5-d ,b 3=5+d ,又a 1=1,a 2=3,a 3=9, 由题意可得(5-d +1)(5+d +9)=(5+3)2, 解得d 1=2,d 2=-10.

∵等差数列{b n }的各项为正,∴d >0,

∴d =2,b 1=3,∴T n =3n +n (n -1)

2

×2=n 2+2n .

考向二 数列与函数的综合应用

【例2】?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对任意的n ∈N *,点(n ,S n )均在函数y =b x +r (b >0且b ≠1,b ,r 均为常数)的图象上. (1)求r 的值;

(2)当b =2时,记b n =n +1

4a n

(n ∈N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

[审题视点] 第(1)问将点(n ,S n )代入函数解析式,利用a n =S n -S n -1(n ≥2),得到a n ,再利用a 1=S 1可求r . 第(2)问错位相减求和.

解 (1)由题意,S n =b n +r ,当n ≥2时,S n -1=b n -1+r ,所以a n =S n -S n -1=b n -

1·(b -1),

由于b >0且b ≠1,所以n ≥2时,{a n }是以b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又a 1=b +r ,a 2=b (b -1),a 2

a 1=

b ,即

b (b -1)b +r

=b ,

解得r =-1.

(2)由(1)知,n ∈N *,a n =(b -1)b n -1=2n -

1,所以b n =n +14×2n -1=n +12n +1

.

T n =222+323+4

24+…+n +12

n +1,

12T n =223+324+…+n

2n +1+n +12

n +2, 两式相减得12T n =222+123+124+…+1

2n +1-n +12n +2

=34-1

2n +1-n +12

n +2, ∴T n =32-12n -n +12n +1=32-n +32

n +1.

此类问题常常以函数的解析式为载体,转化为数列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函数与方

程”“等价转化”等.

【训练2】 (·福建)已知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q =3,前3项和S 3=13

3

.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若函数f (x )=A sin(2x +φ)(A >0,0<φ<π)在x =π

6

处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a 3,求函数f (x )的解析式.

解 (1)由q =3,S 3=133得a 1(1-33

)1-3

=133,解得a 1=1

3.

所以a n =13

×3n -1=3n -

2.

(2)由(1)可知a n =3n -

2,所以a 3=3.

因为函数f (x )的最大值为3,所以A =3;

因为当x =π

6时f (x )取得最大值,

所以sin ???

?2×π

6+φ=1. 又0<φ<π,故φ=π

6

.

所以函数f (x )的解析式为f (x )=3sin ?

???2x +π6. 考向三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例3】?(·惠州模拟)在等比数列{a n }中,a n >0(n ∈N *),公比q ∈(0,1),且a 1a 5+2a 3a 5+a 2a 8=25,又a 3与a 5的等比中项为2.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设b n =log 2a n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S n ;

(3)是否存在k ∈N *,使得S 11+S 22+…+S n

n

<k 对任意n ∈N *恒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

说明理由.

[审题视点] 第(1)问由等比数列的性质转化为a 3+a 5与a 3a 5的关系求a 3与a 5;进而求a n ;第(2)问先判断数

列{b n },再由求和公式求S n ;第(3)问由S n n 确定正负项,进而求S 11+S 22+…+S n

n

的最大值,从而确定k 的最小

值.

解 (1)∵a 1a 5+2a 3a 5+a 2a 8=25,

∴a 23+2a 3a 5+a 25=25,∴(a 3+a 5)2

=25,

又a n >0,∴a 3+a 5=5,又a 3与a 5的等比中项为2, ∴a 3a 5=4,而q ∈(0,1),

∴a 3>a 5,∴a 3=4,a 5=1,∴q =1

2

,a 1=16,

∴a n =16×????12n -1=25-n

. (2)∵b n =log 2a n =5-n , ∴b n +1-b n =-1,

b 1=log 2a 1=log 216=log 224=4,

∴{b n }是以b 1=4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S n =n (9-n )2

.

(3)由(2)知S n =n (9-n )2,∴S n n =9-n

2.

当n ≤8时,S n n >0;当n =9时,S n

n =0;

当n >9时,S n

n

<0.

∴当n =8或9时,S 11+S 22+S 33+…+S n

n =18最大.

故存在k ∈N *,使得S 11+S 22+…+S n

n

<k 对任意n ∈N *恒成立,k 的最小值为19.

解决此类问题要抓住一个中心——函数,两个密切联系:一是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数列

的通项公式是数列问题的核心,函数的解析式是研究函数问题的基础;二是方程、不等式与函数的联系,利用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灵活的处理. 【训练3】 (·岳阳模拟)已知单调递增的等比数列{a n }满足:a 2+a 3+a 4=28,且a 3+2是a 2,a 4的等差中项.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若b n =a n log 12

a n ,S n =

b 1+b 2+…+b n ,求使S n +n ·2n +

1>50成立的正整数n 的最小值.

(1)解 设等比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公比为q .

依题意,有2(a 3+2)=a 2+a 4,代入a 2+a 3+a 4=28, 可得a 3=8,∴a 2+a 4=20,

所以????? a 1q 2=8,a 1q +a 1q 3

=20,解之得?????

q =2,

a 1=2或?????

q =12,a 1=32. 又∵数列{a n }单调递增,所以q =2,a 1=2, ∴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

(2)因为b n =2n log 1

2

2n =-n ·2n ,

所以S n =-(1×2+2×22+…+n ·2n ),

2S n =-[1×22+2×23+…+(n -1)·2n +n ·2n +

1], 两式相减,得

S n =2+22+23+…+2n -n ·2n +1=2n +1-2-n ·2n +

1.

要使S n +n ·2n +1>50,即2n +1-2>50,即2n +

1≥52.

易知:当n ≤4时,2n +1≤25=32<50;当n ≥5时,2n +

1≥26=64>50.故使S n +

n ·2n +

1>50成立的正整数n 的最小值为5.

难点突破14——数列与解析几何、三角的交汇问题

从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可以看出,不同省市的高考对该内容要求的不尽相同,考生复习时注意把握.数列与解析几何交汇问题主要是解析几何中的点列问题,关键是充分利用解析几何的有关性质、公式,建立数列的递推关系式,然后借助数列的知识加以解决. 一、数列与解析几何交汇 【示例】? (·陕西)如图,

从点P 1(0,0)作x 轴的垂线交曲线y =e x

于点Q 1(0,1),曲线在Q 1点处的切线与x 轴交于点P 2.再从P 2作x 轴的垂线交曲线于点Q 2,依次重复上述过程得到一系列点:P 1,Q 1;P 2,Q 2;…;P n ,Q n .记P k 点的坐标为(x k,0)(k =1,2,…,n ).

(1)试求x k 与x k -1的关系(2≤k ≤n ); (2)求|P 1Q 1|+|P 2Q 2|+|P 3Q 3|+…+|P n Q n |.

二、数列与三角交汇

【示例】?(·安徽)在数1和100之间插入n个实数,使得这n+2个数构成递增的等比数列,将这n+2个数的乘积记作T n,再令a n=lg T n,n≥1.

(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

(2)设b n=tan a n·tan a n+1,求数列{b n}的前n项和S n.

数列综合应用(放缩法)教案资料

数列综合应用(1) ————用放缩法证明与数列和有关的不等式 一、备考要点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常常出现在高考的压轴题中, 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 综合运用数列与不等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 这类问题常常用到放缩法,而求解途径一般有两条: 一是先求和再放缩,二是先放缩再求和. 二、典例讲解 1.先求和后放缩 例1.正数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n S ,满足 12+=n n a S ,试求: (1)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设1 1+=n n n a a b ,数列{}n b 的前n 项的和 为n B ,求证:21

③.放缩后为差比数列,再求和 例4.已知数列{}n a 满足:11=a , )3,2,1()21(1Λ=+=+n a n a n n n .求证: 112 13-++-≥>n n n n a a ④.放缩后为裂项相消,再求和 例5.在m (m ≥2)个不同数的排列P 1P 2…P n 中, 若1≤i <j ≤m 时P i >P j (即前面某数大于后面某数), 则称P i 与P j 构成一个逆序. 一个排列的全部逆序的 总数称为该排列的逆序数. 记排列321)1()1(Λ-+n n n 的逆序数为a n ,如排列21的逆序数11=a ,排列321的 逆序数63=a . (1)求a 4、a 5,并写出a n 的表达式; (2)令n n n n n a a a a b 11+++=,证明: 32221+<++

数列的综合应用

数列的综合应用 导学目标: 1.通过构造等差、等比数列模型,运用数列的公式、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对数列与其他知识综合性的考查也高于考试说明的要求,另外还要注重数列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自主梳理 1.数列的综合应用 数列的综合应用一是指综合运用数列的各种知识和方法求解问题,二是数列与其他数学内容相联系的综合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应注意数学思想及方法的运用与体会. (1)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解数列题要注意运用方程与函数的思想与方法. (2)转化与化归思想是解数列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复杂的数列问题经常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或常见的特殊数列问题. (3)由特殊到一般及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是解决数列问题的重要思想.已知数列的前若干项求通项,由有限的特殊事例推测出一般性的结论,都是利用此法实现的. (4)分类讨论思想在数列问题中常会遇到,如等比数列中,经常要对公比进行讨论;由S n 求a n 时,要对______________进行分类讨论. 2.数列的实际应用 数列的应用问题是中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解答应用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 (1)建立数学模型时,应明确是等差数列模型、等比数列模型,还是递推数列模型,是求a n 还是求S n . (2)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规定 ①在分期付款中,每月的利息均按复利计算; ②在分期付款中规定每期所付款额相同; ③在分期付款时,商品售价和每期所付款额在贷款全部付清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值; ④各期付款连同在最后一次付款时所生的利息之和,等于商品售价及从购买时到最后一次付款的利息之和. 自我检测 1.(原创题)若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且S 8-S 3=10,则S 11的值为 ( ) A .12 B .18 C .22 D .44 2.(2017·汕头模拟)在等比数列{a n }中,a n >a n +1,且a 7·a 11=6,a 4+a 14=5,则a 6 a 16 等于 ( ) A.23 B.32 C .-16 D .-56 3.若{a n }是首项为1,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把{a n }的每一项都减去2后,得到一个新数列{b n },设{b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对于任意的n ∈N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b n +1=3b n ,且S n =1 2(3n -1) B .b n +1=3b n -2,且S n =1 2(3n -1) C .b n +1=3b n +4,且S n =1 2(3n -1)-2n D .b n +1=3b n -4,且S n =1 2 (3n -1)-2n

高中数学 必修五 数列 全套教案(知识讲解+经典例题+巩固练习+答案)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学习目标】 1.掌握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能处理简单的数列问题. 2.掌握数列及通项公式的概念,理解数列的表示方法与函数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 3.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并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一项. 4.理解数列的顺序性、感受数列是刻画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列之间的变量依赖关系. 【学习策略】 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特殊的离散函数,因此,学习数列,可类比函数来理解。关于数列的一些问题也常通过函数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要点梳理】 要点一、数列的概念 数列概念: 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 要点诠释: 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数列的项: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第2项,…;排在第n 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 项.其中数列的第1项也叫作首项. 要点诠释:数列的项与项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列的项是指数列中的某一个确定的数,而项数是指这个数在数列中的位置序号. 类比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数列中的项也有相应的三个性质: (1)确定性:一个数是否数列中的项是确定的; (2)可重复性: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 (3)有序性:数列中的数的排列是有次序的. 数列的一般形式: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要点诠释:{}n a 与n a 的含义完全不同,{}n a 表示一个数列,n a 表示数列的第n 项. 要点二、数列的分类 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 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是有穷数列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是无穷数列 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分: 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常数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 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要点三、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 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n a 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n a f n =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高二数学 数列教案

高二数学 数列教案 【基础概念】 1.数列的概念 (1)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记作n a ,在数列第一个位置的项叫第1项(或首项),在第二个 位置的叫第2项,……,序号为n 的项叫第n 项(也叫通项)记作n a ; 数列的一般形式:1a ,2a ,3a ,……,n a ,……,简记作 {}n a 。 例:判断下列各组元素能否构成数列 (1)a, -3, -1, 1, b, 5, 7, 9; (2)2019年各省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 (2)通项公式的定义: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这个公式 就叫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①:1 ,2 ,3 ,4, 5 ,… ②:5 1 4131211,,,,… 数列①的通项公式是n a = n (n ≤7,n N +∈) , 数列②的通项公式是n a = 1 n (n N +∈)。 说明: ① {}n a 表示数列,n a 表示数列中的第n 项,n a = ()f n 表示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 同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不一定唯一。例如,n a = (1)n -=1,21 ()1,2n k k Z n k -=-?∈? +=?; ③不是每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例如,1,1.4,1.41,1.414,…… (3)数列的函数特征与图象表示: 序号:1 2 3 4 5 6 项 :4 5 6 7 8 9 上面每一项序号与这一项的对应关系可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集的映射。从函数观点看,数 列实质上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 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1),(2),(3),f f f ……,()f n ,…….通常用n a 来代替 ()f n ,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点。 例:画出数列12+=n a n 的图像. (4)数列分类:①按数列项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②按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

等差数列概念及通项公式经典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学习目标】 1. 准确理解等差数列、等差中项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方法,能够熟练应用通项公式解 决等差数列的相关问题 2. 通项对等差数列概念的探究和通项公式的推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思想,培养学生 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激情参与、惜时高效,禾U 用数列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列的应用价值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对等差数列中“等差”特征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学法指导】 1.阅读探究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 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 一、知识温故 1?数列有几种表示方法? 2?数列的项与项数有什么关系? 3函数与数列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材助读 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________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 ____________ 常数,那么这个数列 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 ___________ ,公差通常用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 2.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 ___________ 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 A 叫做a 与b 的等差数列即 3. 如果数列{a n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则a 2 a 1 a 5 a 1 4.通项公式为a n =an+b (a,b 为常数)的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吗?反之,成立吗? ,a 3 a 1 a 4 a 1 1. 等差数列a 2d , a ,a 2d ?' A . a n a (n 1)d B. C . a n a 2(n 2)d D. 2.已知数列{, a n } 的通项公式为 a n A . 2 B. 3 C. 2 3. 已知a 1 b - 1 ?的通项公式是( a (n 3)d a 2nd 2n ,则它的公差为( D. 3 ,则a 与b 的等差中项为 【预习自测】 a n a n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课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课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

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教法分析: 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

数列的综合应用教案

数列的综合应用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1 =+

1、等差数列{}n a 中,若124a a +=, 91036a a +=,则10S =______. 2. 设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 11a =,21179 d -<<-, 则当n S 取最大值时,n 的值为_ __. 3.在等差数列{}n a 中,S n 是它的前n 项的和,且8776,S S S S ><,给出下列命题:①此数列公差0

7.5数列综合应用[复习+提高]教案

7.5数列综合应用 【知识要点回顾】 一、数列综合问题中应用的数学思想 1.用函数的观点与思想认识数列,将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视为定义在自然数集上的函 数; 2.用方程的思想处理数列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数列基本量的方程; 3.用转化化归的思想探究数列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研究; 4.数列综合问题常常应用分类讨论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类比联想思想,归纳猜想思想等。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有 1.把综合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 2.把综合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探索问题的一般规律性 4.建立数列模型,使用模型解决问题 三、实际问题的数列模型 依据实际问题的递推、等差、等比情境,将问题转换为递推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建立数列模型探究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四、注意 (1)直接用公式求和时,要注意公式的应用范围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2)求一般数列的前n 项和,无通法可循,为此平时要注意掌握某些特殊数列前n 项和的求法。 (3)数列求和时,要注意观察它的特点和规律,在分析数列通项的基础上,或分解为基本数列求和,或转化为基本数列求和。 【课前小练】 1、某种细胞开始有2个,1小时后分裂成4个并死去1个,2小时后分裂成6个并死去1个,3小时后分裂成10个并死去1个,…,按此规律,6小时后细胞成活的个数是( B ) A .63 B .65 C .67 D .71 65 6122)1(1125361 1121==+=∴?-=-∴-===-+a n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时,,,解: 2、根据市场调查结果、预测某种家用商品从年初开始的几个月内积累的需求量n S (万件) 近似的满足:),,,,1221()521(90 2 =--= n n n n S n 按此预测,在本年度内,需求量超过1.5万件的月份是( C ) A .5月,6月 B .6月,7月

数列教案、考点、经典例题_练习

澳瀚教育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在学习中一定要持之以恒,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高中数学 一、定义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n a -1-n a =d ,(n ≥2,n ∈N +),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d n a a n )1(1-+= (=n a d m n a m )(-+) 3.有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公差d ① d=n a -1-n a ② d = 11--n a a n ③ d =m n a a m n -- 定义:若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 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 5是3和7的等差中项,1和9的等差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5和13的等差中项 看来,73645142,a a a a a a a a +=++=+ 性质1: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m+n=p+q ,则,q p n m a a a a +=+ 即 m+n=p+q ?q p n m a a a a +=+ (m, n, p, q ∈N ) 二.例题讲解。 一.基本问题 例1:在等差数列{}n a 中 111111(1)(1)2()2, (1)(1)2()2, .m n p q m n p q a a a m d a n d a n m d d a a a p d a q d a p q d d a a a a +=+-++-=++-+=+-++-=++-∴+=+证明:

高中数学精讲教案-数列求和、数列的综合应用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数列的综合应用 考点一 数列求和 知识点 数列的求和方法 (1)公式法 直接利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求和 ①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S n = n (a 1+a n )2=na 1+n (n -1) 2 d . ②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S n =????? na 1 ,q =1,a 1-a n q 1-q =a 1(1-q n )1-q ,q ≠1. ③常见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a .1+2+3+…+n = n (n +1) 2 ; b .2+4+6+…+2n =n 2+n ; c .1+3+5+…+(2n -1)=n 2; d .12+22+32+…+n 2= n (n +1)(2n +1) 6 ; e .13+23+33+…+n 3=????n (n +1)22. (2)倒序相加法 如果一个数列{a n }的前n 项中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的和相等或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求这个数列的前n 项和可用倒序相加法,如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即是用此法推导的. (3)裂项相消法 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在求和时中间的一些项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求得其和. 常见的裂项公式有: ①1n (n +1)=1n -1 n +1; ②1n (n +2)=12??? ?1 n -1n +2; ③1(2n -1)(2n +1)=12??? ?1 2n -1-12n +1; ④ 1n +n +1 =n +1-n . (4)错位相减法 如果一个数列的各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之积构成的,那么这个数列的前n 项和即可用此法来求,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就是用此法推导的. (5)分组求和法 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由若干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或可求和的数列组成,则求和时可用分

数列教案

数列教案 【基础概念】 1.数列的概念 (1)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记作n a ,在数列第一个位置的项叫第1项(或首项),在第二个 位置的叫第2项,……,序号为n 的项叫第n 项(也叫通项)记作n a ; 数列的一般形式:1a ,2a ,3a ,……,n a ,……,简记作 {}n a 。 例:判断下列各组元素能否构成数列 (1)a, -3, -1, 1, b, 5, 7, 9; (2)2019年各省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 (2)通项公式的定义: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这个公式 就叫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①:1 ,2 ,3 ,4, 5 ,… ②:5 1 4131211 ,,,,… 数列①的通项公式是n a = n (n ≤7,n N +∈) , 数列②的通项公式是n a = 1 n (n N +∈)。 说明: ① {}n a 表示数列,n a 表示数列中的第n 项,n a = ()f n 表示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 同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不一定唯一。例如,n a = (1)n -=1,21 ()1,2n k k Z n k -=-?∈? +=?; ③不是每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例如,1,1.4,1.41,1.414,…… (3)数列的函数特征与图象表示: 序号:1 2 3 4 5 6 项 :4 5 6 7 8 9 上面每一项序号与这一项的对应关系可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集的映射。从函数观点看,数 列实质上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 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1),(2),(3),f f f ……,()f n ,…….通常用n a 来代替 ()f n ,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点。 例:画出数列12+=n a n 的图像. (4)数列分类:①按数列项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②按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教案(完整版).doc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48-52页 2.4等比数列 理学院数学0801 刘瑞平

等比数列教案 一、 课题:等比数列 二、 课型:新授课 三、 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的学习在本章中占很大的比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像存款利息等问题,都需要用有关等比数列的知识来解决。本节内容可以类比等差数列进行教学。 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已经有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完等差数列的基础上,也已经具有了必要的与数列相关的知识。因此,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然后,再类比等差通项的迭加思想引导学生用迭乘的思想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五、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学会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一个 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利用通向公式求项。 2) 能力目标: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方法, 掌握迭乘的思想,调动学生积极观察思考。 3)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提高 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 4)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的推导,有关等比数列的证明。 六、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设问激疑 设问激疑 引出课题 巩固定义 严谨思维 类比等差 推导通项 证明等比 揭示内涵 设问思考 积极探索 反思小结 培养能力

师:上课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张报纸(厚度大约为0.1mm ),将它对折50次会有多厚?如果拿它做云梯能到哪? (师生互动,一起来分析这道题目)报纸厚度为 初始 0.1mm 折叠1次 0.1?2 = 0.1?21 折叠2次 0.1?2?2 = 0.1?22 折叠3次 0.1?2?2?2 = 0.1?23 折叠4次 0.1?2?2?2?2 = 0.1?24 …… 可以猜想得出 ,折叠50次之后,报纸厚度为 0.1?250 。lg 250 ≈15.05 ,也就是说250 是一个15位整数,2 50 ?0.1mm=1000 10001 .0250??km ,这个数字我们不 知道他确切的值是多少,但可以知道它是一个八位数。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仅有 385400km (六位数)。(让学生感受事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 2、新课引入 回过头来,再次分析报纸的折叠问题。将报纸每次折叠后的厚度,看成是一个数列。 初始 0.1mm 折叠1次 0.1?2 = 0.1?21 折叠2次 0.1?2?2 = 0.1?22 折叠3次 0.1?2?2?2 = 0.1?23 折叠4次 0.1?2?2?2?2 = 0.1?24 ……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套教案数列

第三章 数列 第一教时 教材: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目的: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 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 过程: 一、从实例引入(P110) 1. 堆放的钢管 4,5,6,7,8,9,10 2. 正整数的倒数 5 1,41,31,21,1 3. ,,,,的不足近似值,,精确到414.141.14.11001.01.012 4. -1的正整数次幂:-1,1,-1,1,… 5. 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 二、提出课题:数列 1.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 2. 名称:项,序号,一般公式n a a a ,,,21 ,表示法{}n a 3. 通项公式:n a 与n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如 数列1: 3+=n a n 数列2:n a n 1= 数列4:*,)1(N n a n n ∈-= 4. 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5. 实质: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 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 })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 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即相应的函数解析式。 6. 用图象表示:— 是一群孤立的点 例一 (P111 例一 略) 三、关于数列的通项公式 1. 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 (如数列3) 2. 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唯一 如 数列4可写成 n n a )1(-=和

???-=1 1n a *,2*,12N k k n N k k n ∈=∈-= 3. 已知通项公式可写出数列的任一项,因此通项公式十分重要 例二 (P111 例二)略 四、补充例题: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n 项分别是下列 各数: 1.1,0,1, 0 *,2 )1(11 N n a n n ∈-+=+ 2.32-,83,154-,24 5,356- 1)1(1)1(2-++?-=n n a n n 3.7,77,777,7777 )110(9 7-?=n n a 4.-1,7,-13,19,-25,31 )56()1(--=n a n n 5.23,45,169,25617 122 12-+=n n n a 五、小结: 1. 数列的有关概念 2. 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六、作业: 练习 P112 习题 3.1(P114)1、2 《课课练》中例题推荐2 练习 7、8 第二教时 教材:数列的递推关系 目的: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概念;了解数列递推公式的意义, 会根据给出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 项。 过程: 一、复习: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从函数观点出发去刻划) 二、例一:若记数列{}n a 的前n 项之和为S n 试证明:???-=-1 1S S S a n n n )1()2(=≥n n 证:显然1=n 时 ,11S a = 当1≠n 即2≥n 时 n n a a a S +++= 21

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教案

§1.4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左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及其应用:(2)了解银行存款的种类及存款计息方式;(3)体会“零存整取”、“宦期自动转存”等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了解"教冇储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温故、设问、思考、讨论、推导等具体的问题情境,发现并建立等差数列这个数学模型,会利用它解决一些存款汁息问题,感受等差数列的广泛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丹的学习,使学生对等差、等比数列的进一步理解,体会等差、 等比数列与日常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交流、讨论、推导与归纳,学会调査学习,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髙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建立“零存整取模型”、“泄期自动转存模型”,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利用等差、等比数列数学模型,发现并建立“零存整取模型” 与“泄期自动转存模型”; 关键:结合例题,分析弄淸“零存整取”与“沱期自动转存”的储蓄方式?“零存整取”是每月存入相同的x元,到期所获的利息组成一等差数列:"泄期自动转存”是下期的利息计算以上期的本利和为本金. 三、教法与学法: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情境,主动思考,互相交流,共同讨论,总结概括, 发现并建立等差、等比数列这个数学模型,会利用它解决一些存款问题,感受等差、等比数列的广泛应用,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①温故知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泄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数学模型?例如,存款、贷款、购物(房、车)分期付款、保险、资产折旧等问题都与其相关. 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存款吗?你们知道储蓄有哪些业务种类?存款有利息吗? 2. 探索新知: (1)储蓄业务种类①活期储蓄②泄期储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整存零取左期储蓄、存本取息左期储蓄、左活两便储蓄) ③教育储蓄④个人通知存款⑤单位协定存款

等比数列教案经典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共2课时)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阅读本章引言并打出幻灯片) 情境1:本章引言内容 提出问题:同学们,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 引导学生写出各个格子里的麦粒数依次为: 1,2,,2,2,2432 ……,632 (1) 于是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总数是 情境2:某人从银行贷款10000元人民币,年利率为r ,若此人一年后还款,二年后还款,三年后还款,……,还款数额依次满足什么规律? 10000(1+r),100002)1(r +,100003)1(r +,…… (2) 情境3:将长度为1米的木棒取其一半,将所得的一半再取其一半,再将所得的木棒继续取其一半,……各次取得的木棒长度依次为多少?,8 1,41,21…… (3) 问:你能算出第7次取一半后的长度是多少吗?观察、归纳、猜想得7)2 1( 2、自主探究,找出规律: 学生对数列(1),(2),(3)分析讨论,发现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常数。也就是说这些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具有“相等”的特点。于是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常用字母q )0(≠q 表示,即1:(,2,0)n n a a q n N n q -=∈≥≠。 如数列(1),(2),(3)都是等比数列,它们的公比依次是2,1+r,2 1 点评: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仅一字之差,对比知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为常数,则为等差数列,之“比”为常数,则为等比数列,此常数称为“公差”或“公比”。 ??????23631+2+2+2++2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教案

m n a a d n a a d d n a a d m n a a d n a a d a a m n n n m n n n n --=--= --=-+=-+==-+1; )1()()1(1111变式:推广:通项公式:递推关系:必修5 数列 二、等差数列 知识要点 1.数列的通项n a 与前n 项和n S 的关系 ∑==++++=n i i n n a a a a a S 1321 ?? ?≥-==-2 1 1 1 n S S n S a n n n 2.递推关系与通项公式 () 1(),(), ,n n a dn a d a f n kn b k b =+-==+特征:即:为常数 (),,n a kn b k b =+为常数?数列{}n a 成等差数列. 3.等差中项: 若c b a ,,成等差数列,则b 叫做c a 与的等差中项,且2 c a b +=;c b a ,,是等差数列?c a b +=2. 4.前n 项和公式:2)(1n a a S n n += ; 2 )1(1d n n na S n -+= 221(),()22 n n d d S n a n S f n An Bn = +-==+特征:即 2,(,)n S An Bn A B =+为常数?数列{}n a 成等差数列. 5.等差数列{}n a 的基本性质),,,(* ∈N q p n m 其中 ⑴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若,反之不成立; ⑵d m n a a m n )(-=-; ⑶m n m n n a a a +-+=2; ⑷n n n n n S S S S S 232,,--仍成等差数列. 6.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 )( )1n n a a d n N * +-=∈常数 ?{}n a 是等差数列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精品教案1:数列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6.5数列的综合应用 考点一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问题 『典例』 (2011·江苏高考)设1=a 1≤a 2≤…≤a 7,其中a 1,a 3,a 5,a 7成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a 2,a 4,a 6 成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则q 的最小值是________. 『解析』 因为a 1,a 3,a 5,a 7成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又a 1=1,所以a 3=q ,a 5=q 2,a 7=q 3.因为a 2,a 4,a 6成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所以a 4=a 2+1,a 6=a 2+2. 法一: 因为1=a 1≤a 2≤…≤a 7,所以???? ? 1≤a 2≤a 3≤a 4,a 4≤a 5≤a 6, a 7≥a 6, 即???? ? a 2 ≤q ≤a 2 +1, a 2 +1≤q 2 ≤a 2 +2,解得 33≤q ≤ 3,故q 的最小值为 3 3. q 3 ≥a 2 +2, 法二: a 6=a 2+2≥3,即a 6的最小值为3.又a 6≤a 7,所以a 7的最小值为3即q 3≥3,解得a ≥ 3 3.故q 的最小值为3 3. 『答案』 33 『备课札记』 『类题通法』 解决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问题,关键是理清两个数列的关系.如果同一数列中部分项成等差数列,部分项成等比数列,要把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项抽出来单独研究;如果两个数列通过运算综合在一起,要从分析运算入手,把两个数列分割开,弄清两个数列各自的特征,再进行求解. 『针对训练』 在等比数列{a n }(n ∈N *)中,a 1>1,公比q >0,设b n =log 2a n ,且b 1+b 3+b 5=6,b 1b 3b 5=0. (1)求证: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 (2)求{b n }的前n 项和S n 及{a n }的通项a n . 解:(1)证明:∵b n =log 2a n ,

数列求和优秀教案设计

题组教学:“探索—研究—综合运用”模式 ——“数列的裂差消项求和法解题课”教学设计 【课例解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2章数列学完基础知识后的一节针对数列求和方法的解题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裂差消项求和法在数列求和中的魅力,体会裂项相消的作用,达到提高学生运用裂项相消求和的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建构意识和合作,探索意识作为教学目标。 2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数列的一般概念,又对等差、等比数列从定义、通项、性质、求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数列求和问题重点学习了通过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在推导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用到了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和裂差消项求和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裂差消项求和法做深入的研究。本节课的容和方处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方法阐释】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心智数学教育方式之“题组教学”模式,分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题组探索、自主探究,题组研究、汇报交流,题组综合、巩固提高,归纳总结、提升拓展”五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从学生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过程中用到的裂差消项求和法引入,从课本习题的探究入手展开教学,学生能自主发现裂差消项求和法,并很快进入深层次思维状态。接下来的研究性题组和综合性题组又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加强裂差消项求和法的应用。 【目标定位】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裂项相消法解决数列求和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适用围。进一步熟悉数列求和的不同呈现形式及解决策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数列裂差消项求和法的探究过程、深化过程和推广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列裂差消项求和法的推广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发现、发明,一切好的想法和念头都可以发扬光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感悟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裂项相消求和的方法和形式。能将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转化为裂项相消求和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用裂项相消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数列采用不同的方法,运用转化与化归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推导数列求和公式时,先后发现了哪几种数列求和的方法? 学生1: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时我们用到了倒序相加法。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中我们发现了错位相减法、裂差消项求和法。 学生2:在学习求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分组求和法和通项转换法。

高中数学高二上册《数列》全套教案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上册《数列》教案 目录 ?7.1 数列(数列的递推公式) (1) ?7.1 数列(数列的递推公式) (7) ?数列的递推关系 (12) ?7.1 (1)数列(数列及通项) (15) ?第三章数列 (23) ?用构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5) ?等差数列(二) (31) ?7.2(1)等差数列 (35) ?等差数列 (38) ?等差数列 (40) ?7.2(4)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 (46) ?7.3(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 (53) ?7.3(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 (59) ?等比数列的前 (64) ?7.4 数学归纳法 (66) ?7.5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78) ?7.6 归纳—猜想—论证 (85) ?7.7 (2)极限的运算法则 (89) ?数列极限的定义 (99)

?7.8(1)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1) (101) ?7.8 (2) 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2) (108) ?课题: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1) (113)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117)

7.1 数列(数列的递推公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数列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数列的递推公式”,学生对数列已有的认知程度:数列的有关概念和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道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 2、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观察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阅读框图,正确理解算法程序,掌握建立递推关系式的方法,形成数学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利用递推关系式,揭示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阅读算法程序框图,建立递推关系式.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流程设计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观察 3、6、9、12、15、18、21. ① 2.思考

2019-2020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数列的综合应用教案文

2019-2020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数列的综合应用教案文 1.数列常与不等式结合,如比较大小、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范围等,需熟练应用不等 式知识解决数列中的相关问题. 2.数列作为特殊的函数,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增长率、银行信贷、分期付 款、合理定价等. 3.解答数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1)审题——仔细阅读材料,认真理解题意. (2)建模——将已知条件翻译成数学(数列)语言,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弄清该 数列的结构和特征. (3)求解——求出该问题的数学解. (4)还原——将所求结果还原到原实际问题中. 4.数列应用题常见模型 (1)等差模型:如果增加(或减少)的量是一个固定量时,该模型是等差模型,增加(或 减少)的量就是公差. (2)等比模型:如果后一个量与前一个量的比是一个固定的数时,该模型是等比模型, 这个固定的数就是公比. (3)分期付款模型:设贷款总额为a,年利率为r,等额还款数为b,分n期还完,则b =r+r n +r n-1 a. [难点正本疑点清源] 1.用函数的观点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1)对于等差数列,由a n=a1+(n-1)d=dn+(a1-d),当d≠0时,a 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对应的点(n,a n)是位于直线上的若干个离散的点.当d>0时,函数是增函数,对应的数列是递增数列;同理,d=0时,函数是常函数,对应的数列是常数列;d<0时,函数是减函数,对应的数列是递减数列. 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 n,则S n=pn2+qn (p、q∈R).当p=0时,{a n}为常数列;当p≠0时,可用二次函数的方法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2)对于等比数列:a n=a1q n-1.可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来理解. ①当a1>0,q>1或a1<0,00,01时,等比数列{a n}是递减数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