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反式-甘氨酸合铜的制备及成份分析.
nh2ch2coo配位原子

nh2ch2coo配位原子
NH2CH2COO(甘氨酸合铜)中的配位原子是氧和氮。
甘氨酸离子NH2CH2COO-中的配位原子是氧和氮,各提供一对电子到铜的轨道中,形成两个配位键。
NH2CH2COO(甘氨酸合铜)是一种特殊的配合物,其中铜离子与甘氨酸分子配位。
在这个配合物中,配位原子是氧和氮。
首先,我们来看甘氨酸分子。
甘氨酸分子中包含一个羧基(-COOH)和一个氨基(-NH2)。
在形成配合物时,羧基中的氧原子和氨基中的氮原子都有孤对电子,这些孤对电子可以与铜离子的空轨道配位。
具体来说,当铜离子与甘氨酸分子配位时,羧基中的氧原子利用其孤对电子与铜离子形成配位键,同样地,氨基中的氮原子也利用其孤对电子与铜离子形成配位键。
这样就形成了两个配位键,使铜离子被稳定地锚定在甘氨酸分子中。
配位原子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而是基于它们可以提供孤对电子来填补金属空轨道的能力。
在甘氨酸合铜中,氧和氮的电负性较强,它们有能力提供孤对电子来进行配位。
总之,NH2CH2COO(甘氨酸合铜)中的配位原子是氧和氮,它们通过提供孤对电子与铜离子形成稳定的配位键。
这种配位作用在化学中非常普遍,对于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顺式二甘氨酸合同的制备方法

顺式二甘氨酸合同的制备方法说实话顺式二甘氨酸铜的制备方法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最初我就是按照一些书上的基本步骤来的,但是总是失败。
我当时就想,原料肯定是关键。
这个顺式二甘氨酸铜嘛,甘氨酸那肯定得是纯净的。
我第一次用的甘氨酸好像有点受潮了,这就像你做饭的时候,食材本身就不新鲜,肯定做不出好菜一样,结果反应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对,到处都是杂质。
这就给了我第一个教训,原料可得保存好,使用之前得检查好是否纯净、干燥。
后来我关注到反应的环境。
就像人需要合适的生活环境一样,这个反应也需要合适的环境。
我试过在普通的室内环境,稍微有点偏差。
我就想啊,温度和酸碱度得控制好。
我觉得温度可能就像给反应这个小火炖菜的火候一样,太热或者太冷都不行。
我就找了一个能比较精确控制温度的设备,慢慢摸索,发现大概在某个温度范围的时候反应会比较顺利。
再说到酸碱度,这个可太难把控了。
我试了好多次加不同的酸或者碱去调节酸碱度。
有时候加太多了就像糖放多了菜太甜一样,反应就会走向别的方向,形成乱七八糟的副产品。
后来啊,我每次就小心翼翼地一滴一滴加,边加边观察反应的情况。
这就像给病人体检一样,得时刻关注指标的变化。
反应的时间也很关键。
开始我觉得反应时间越长应该越好,就让它一直反应下去,结果呢,又出现很多杂质。
这就好像面包烤过了头,变得黑乎乎的没法吃了。
所以我就不停地测试不同的时间,去看什么时候产品的纯度最高、产量最好。
还有溶剂的选择,这个我也走了不少弯路。
我试过好多种溶剂,就想找到一种最适合这个反应的。
有些溶剂就像不合群的人一样,加进去之后整个反应就变得很乱,而有一种溶剂,就好像找到了钥匙一样,反应在其中进行得比较顺利。
不过,我这儿说的适合的溶剂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我现在对于溶剂这块也还在继续探索下去的过程中。
我得提醒一下,在做这个制备的时候,安全措施一定要做好。
有些试剂可能是有腐蚀性或者有毒性的,就像拿着一把双刃剑,能帮我们做出东西来,但要是不小心也能伤到自己,防护眼镜、手套这些东西千万不能少。
甘氨酸铜螯合物

甘氨酸铜螯合物1. 介绍甘氨酸铜螯合物是一种由甘氨酸和铜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甘氨酸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具有良好的可溶性和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而铜离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细胞呼吸、免疫系统功能和胶原合成等。
通过形成甘氨酸铜螯合物,可以进一步增强铜离子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从而发挥更多的生理效应。
2. 合成方法甘氨酸铜螯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溶液法和固相法。
其中,溶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1 溶液法合成溶液法合成甘氨酸铜螯合物的步骤如下: 1. 准备甘氨酸和铜盐的溶液。
通常选择氯化铜或硫酸铜作为铜盐。
2. 将两种溶液混合,并控制pH值在适当的范围内。
pH值的选择对于合成产物的结构和纯度至关重要。
3. 在合适的温度下搅拌反应溶液一段时间,使甘氨酸与铜离子形成螯合结构。
4. 过滤得到沉淀,用纯水洗涤沉淀物以去除杂质。
5. 干燥沉淀物,得到甘氨酸铜螯合物。
2.2 固相法合成固相法合成甘氨酸铜螯合物的步骤如下: 1. 准备甘氨酸的固相载体。
常用的固相载体包括硅胶、聚合物和树脂等。
2. 将铜离子与固相载体接触,使其吸附在载体上。
3. 用甘氨酸溶液洗涤载体,使甘氨酸与铜离子形成螯合结构。
4. 再次洗涤载体,去除杂质。
5. 将载体经过干燥或其他处理方法,得到甘氨酸铜螯合物。
3. 物化性质甘氨酸铜螯合物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物化性质,包括溶解性、稳定性和光学性质等。
3.1 溶解性甘氨酸铜螯合物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以形成透明的溶液。
此外,它还可以在一些有机溶剂中溶解,如乙醇和二甲基亚砜等。
3.2 稳定性甘氨酸铜螯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在一定范围的pH值和温度下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和活性。
然而,过高或过低的pH值以及极端的温度可能会影响其稳定性。
3.3 光学性质甘氨酸铜螯合物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具有吸收和发射光谱特征。
通过控制产物的合成条件,可以调节其最大吸收波长和荧光强度。
蓝金雨

简单的一个实验,效果比黄金雨差。
原理:其实就是制备反式甘氨酸合铜。
所需试剂(碱式碳酸铜可以用硫酸铜和碳酸氢钠反应制备)
取少量加入烧杯中(只要甘氨酸过量就行)加入尽可能少的水,迅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酒精灯上加热,可以看到,沉淀逐渐转化为鳞片状(顺式变成反式)
保持沸腾几分钟
加热结束,加水,除去溶解度较大的顺式异构体。
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动力学因素,顺式异构体反而会优先析出
重复两次,得到成品
在一间昏暗的屋子里,用单光源进行照射。
一种甘氨酸铜络合物的制备方法

一种甘氨酸铜络合物的制备方法
一种常见的甘氨酸铜络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1.实验材料和仪器:
a)氨基酸甘氨酸
b)无水氯化铜
c)双针筒过滤器
d)乙醇
e)氯仿
f)蒸馏水
g)热水浴
h)洗涤瓶
2.实验步骤:
步骤1:准备无水氯化铜溶液
在一个干净的500mL锥形瓶中,称取适量的无水氯化铜。
然后,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来溶解氯化铜,制备无水氯化铜溶液。
步骤2:制备甘氨酸溶液
在另一个锥形瓶中,称取适量的甘氨酸。
然后,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来溶解甘氨酸,制备甘氨酸溶液。
步骤3:制备甘氨酸铜络合物
将制备好的甘氨酸溶液缓慢加入无水氯化铜溶液中,并边加边快速搅拌,直到溶液变成深蓝色。
步骤4:晶体的形成
将甘氨酸铜溶液转移至洗涤瓶中,并加入对应体积的甲醇。
然后,将洗涤瓶放入冷水中,使其缓慢冷却。
在这个过程中,甘氨酸铜络合物晶体会逐渐结晶出来。
步骤5:过滤和干燥
使用双针筒过滤器将溶液过滤,以除去杂质。
然后,将过滤后得到的固体沉淀用氯仿洗涤,并用蒸发器蒸发氯仿。
最后,将甘氨酸铜络合物的沉淀在热水浴中干燥。
3.结果和讨论:
根据实验步骤中的操作,预计可以得到甘氨酸铜的蓝色结晶。
该络合物在固态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可在化学实验室中广泛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铜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铜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吴天昊袁航张俊焦卓浩唐琦王琪席鑫张存忠次仁旺加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1301班指导老师张寿春摘要:铜元素是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中的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金属酶和金属蛋白的活性部位均含有双核铜(Ⅱ)结构单元。
此外,铜的配位点较多,有很好的配位性能,能够跟绝大多数配体形成铜配合物,使得铜在配位催化上的研究更加方便。
铜配合物在催化、光电材料等方面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本文介绍了一些配合物的常用合成方法并对铜离子配合物的应用前景作出了介绍与展望。
关键词:配位化学;金属配合物;铜离子;合成方法;光学应用;医学应用1.引言近年来.由于金属配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过渡金属对探索和研究药物分子抗菌、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催化、光学材料以及电学材料等方面具有新型功能的金属配合物的研究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铜元素在动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金属酶和金属蛋白的活性部位均含有双核铜(Ⅱ)结构单元.铜化合物具有多变的配位结构和活化小分子的催化特性,常被用作双取代过氧化物分解的催化剂。
此外,铜的配位环境易于调变,结构的易变性导致合成了多种单核或多核的铜配合物。
铜配合物以其独特的性能、结构优势,在催化、光电材料等方面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我国的铜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铜的开采技术也相当成熟,因此,获取铜的成本并不高,这为铜在配位化学各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2.铜离子配合物简介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一种金属,属于重金属,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104s1 最常见的价态是+1和+2。
铜的配位环境易于调变,结构的易变性导致合成了多种单核或多核的铜配合物。
2.1 Cu(I)配合物中心离子为一价铜离子的单核配合物称为Cu(I)配合物。
Cu(I)的核外电子排布为d10,d轨道填充电子全满使铜原子的电荷排布趋于对称。
饲料添加剂——甘氨酸络合铜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

饲料添加剂——甘氨酸络合铜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
饲料添加剂中常使用的甘氨酸络合铜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铜化合物。
研究甘氨酸络合铜的合成及晶体结构对于了解其物化性质和饲料添加剂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合成甘氨酸络合铜的方法一般为将甘氨酸溶解在水中,加入适量的铜盐(如硫酸铜),并进行搅拌和加热。
随着反应的进行,铜离子与甘氨酸中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络合物,并沉淀出来。
通过过滤、洗涤和干燥等步骤即可得到甘氨酸络合铜。
晶体结构研究常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
将甘氨酸络合铜样品
制备成单晶或多晶片,通过照射X射线,根据晶胞中的原子
排列和散射角度等信息,利用晶体学原理计算出晶体的结构和空间群。
这些信息包括晶胞参数(晶胞长度、角度)、晶胞对称性、分子位置等。
通过合成甘氨酸络合铜的方法和研究晶体结构,可以了解甘氨酸络合铜的分子构型、晶体形态、晶体稳定性和空间结构等性质。
这些信息对于进一步研究其理化性质和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晶体结构信息可以用于研究甘氨酸络合铜的溶解度、相转化、热稳定性等;甘氨酸络合铜的形态和稳定性可以影响其在饲料中的添加方式和效果。
总之,合成甘氨酸络合铜及研究其晶体结构,对于了解其物化性质和饲料添加剂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饲料添加剂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种甘氨酸铜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甘氨酸铜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bac82f1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b.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802216.9(22)申请日 2016.09.05(71)申请人 河北东华冀衡化工有限公司地址 053400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冀衡路10号(72)发明人 徐志伟 冯辉 王秀茹 王立辉 马宁宁 赵红梅 高金辉 宋铁犇 李兴强 宋秋月 赫旭欢 苏杰 (74)专利代理机构 石家庄众志华清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3代理人 张明月(51)Int.Cl.C07C 227/18(2006.01)C07C 227/40(2006.01)C07C 229/76(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甘氨酸铜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氨酸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氧化铜溶解:将氧化铜溶于氨水中,形成铜氨络合物;②合成反应:将甘氨酸与铜氨络合物按一定比例投入到反应釜中反应,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得到反应液;③产物提纯:将反应液降温并离心,得到甘氨酸铜固体1和滤液,再将滤液减压蒸馏得到甘氨酸铜固体2和液体馏分,将甘氨酸铜固体1和甘氨酸铜固体2干燥后得到产品;④氨回收:用吸收剂吸收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氨气并作为回收液,将回收液回用至步骤①代替氨水溶解氧化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既能避免杂质离子的干扰,又能提高反应速率的甘氨酸铜的制备方法。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页CN 106278916 A 2017.01.04C N 106278916A1.一种甘氨酸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氧化铜溶解:将氧化铜溶于氨水中,形成铜氨络合物;②合成反应:将甘氨酸与铜氨络合物按一定比例投入到反应釜中反应,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得到反应液;③产物提纯:将反应液降温并离心,得到甘氨酸铜固体1和滤液,再将滤液减压蒸馏得到甘氨酸铜固体2和液体馏分,将甘氨酸铜固体1和甘氨酸铜固体2干燥后得到产品;④氨回收:用吸收剂吸收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氨气并作为回收液,将回收液回用至步骤①代替氨水溶解氧化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原理
酸碱滴定
络合滴定
沉淀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
直接碘量法 : 利用I2 的氧化性进行滴定 碘量法 间接碘量法 : 利用I- 的还原性进行滴定
实验原理
cis-Cu(gly)2· xH2O 中铜含量的测定
甘氨酸(gly)为双基配合物,其在70℃时会与Cu(OH)2 发生 如下反应:
20 mL H2O 稍加热
6.3 g CuSO4· 5H2O
滴加NH3· H2O至沉淀溶解
搅拌
加入25 mL NaOH (3M)
Cu(OH)2沉淀
抽滤、洗涤至无SO42-
干燥
实验内容
思考:
Cu(OH)2为何要现用现制?
能否由CuSO4和NaOH 直接制备Cu(OH)2?
注意事项:
缓慢滴加氨水,并不断搅拌,氨水量适中,少(×) 多(×) 双层滤纸—无定形沉淀 抽滤步骤 洗涤产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洗涤时勿抽滤 检验—表面皿洗涤,少量多次
收集滤液
加入10 mL 乙醇(95%)
冷却析晶
干燥
实验内容
思考:
比较95%乙醇、 V水:V乙醇 = 1:3 混合液、丙酮的极性大小, 各溶液的作用分别为何?
注意事项:
甘氨酸溶于60~65 ℃热水,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碾碎的 Cu(OH)2,不断搅拌,若有Cu(OH)2沉积于烧杯底部, 应
减压抽滤
1. 裁剪滤纸
2. 润湿滤纸
5. 抽滤,洗涤
4. 开泵
3. 侧口相对
图2. 减压抽滤流程
实验内容
顺式—二甘氨酸合铜(II)水合物的制备
3.8 g甘氨酸
热过滤
15 mL H2O 65 ℃, 搅拌
新制Cu(OH)2 65~70℃, 搅拌
Cu(gly)2· xH2O溶液
1:3 乙醇洗涤 丙酮洗涤
基准物? 标定法? 标定Na2S2O3的常见基准物为:K2Cr2O7,KBrO3,KIO3
2 Cr2O7 6I 14H == 3I2 2Cr3 7H2O
I2 2S2O32- == 2I S4O62-
仪器试剂
实验仪器
容量瓶 (250 mL)×2、移液管 (20 mL)×2、滴定管 (25 mL) 、 表面皿、吸耳球、锥形瓶
实验内容
重铬酸钾溶液的配制 实验步骤
50 mL H2O 转移、定容
K2Cr2O7
0.11~0.13 g
(重铬酸钾溶液)
减量法
适用范围:称量易吸水、易氧化还原、易与CO2反应的试
剂,如无水碳酸钠、各类固体基准物。
实验内容
减量法称量步骤:将适量试样装入称量瓶中,称得总质量 m1 g,用一干净的纸条套在称量瓶上,将其取出并置于容器(如 小 坩埚)上方,倾斜称量瓶并用瓶盖轻敲瓶口上部,使试样落 入坩埚中。准确称出此时称量瓶和剩余样品的重量m2 g,试样 的质量即为( m1- m2) g。
顺、反式—二甘氨酸合铜(II)
水合物的制备及成份分析
黄微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实验大纲
1 2 3 4 5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内容
实验思考
实验目的
了解无机配合物的制备原理和制备方法;
巩固溶解, 减压抽滤, 沉淀的洗涤, 水浴加热等 基本操作;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相似之处—蓝色血液!
顺式结构 天蓝色针状
甘氨酸合铜
N O Cu O N
反应所需活化能高;
gly
gly
极性小,溶于低极性溶剂中.
反式结构 蓝紫色鳞片状
实验原理
热力学 & 动力学
化学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可能性以及进行的程度 (决定因素!)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动力学 & 热力学 控制的反应
无机铜源:CuSO4 (有毒!)
有机铜源:葡萄糖酸铜,叶绿素铜,甘氨酸合铜,鱼,肉 蔬菜等(生物相容性好!)
实验原理
65~70℃
Cu(OH)2 + 2 H2NCH2COOH ==== Cu(gly)2 xH2O
N N Cu O O
gly
gly
反应所需活化能低; 极性大,溶于高极性溶剂中.
Cu(gly)2 xH2O
阿凡达
章鱼保罗
背景介绍
Cu2+运载O2 得到血蓝蛋白-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Fe2+运载O2 得到血红蛋白-人类,但在Fe2+转变成Fe3+ 时,依赖血蓝蛋白的氧化作用
图1.常见的蓝血动物
背景介绍
Cu 在生命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缺铜会造成:
贫血,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运动失常
Cu 的摄取来源:
动力学控制的反应
反应体系离平衡尚远,宏观上原料不断消耗,产物不断积 累,主产物为动力学上生成速率较快的产物-活化能低-顺式.
热力学控制的反应
体系已达平衡,各种产物的转化宏观上已停止,产物的热 稳定性相对较高,主产物为热力学稳定性较高的产物-反式.
实验原理
动力学控制-顺式为主
lnk=lnA-Ea/RT
热力学控制-反式为主
能 量
顺式
反式
反式
E活化能
反应物 产物顺式反应过程仪器试剂实验仪器
布氏漏斗、抽滤瓶、烧杯 、量筒、玻棒、表面皿、温度计
实验试剂
甘氨酸、CuSO4· 5H2O、1:1氨水、1:3乙醇水溶液、丙酮
1 M H2SO4、3 M NaOH溶液、95%乙醇、1% BaCl2
实验内容
Cu(OH)2的制备
实验试剂
1 M H2SO4、0.01 M Na2S2O3溶液 (待标)、K2Cr2O7标准溶液、 1%淀粉溶液、10% NH4SCN溶液、甘氨酸合铜 (自制)
仪器试剂
碘量瓶
瓶口呈喇叭形,与磨口瓶塞之间形成一圈水槽的锥形瓶。使 用时,槽中加纯水可以形成水封,防止瓶中反应生成的I2,Br2 等逸失。
将其碾碎,并充分搅起;
严格控制温度勿超过70 ℃,反应时间不可过长; 乙醇、丙酮远离明火; 丙酮为脱水剂,脱脂剂,勿与皮肤直接接触。
无机化学基础实验
顺式甘氨酸合铜水合物成份分析
实验大纲
1 2 3 4 5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内容
实验思考
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间接碘量法的测定原理和操作流程;
在酸性介质中,Cu(gly)2中gly发生质子化,破坏配合物, 采用间接碘量法测定Cu含量。 Cu2+先与过量的I-反应;
2 Cu2 4I == 2 CuI I2
析出的I2用Na2S2O3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计算配合物含量。
22I2 +2S2O3 =S4O6 +2I-
实验原理
标准Na2S2O3溶液的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