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胀、中医诊疗优化方案(网)

合集下载

肺胀病诊疗方案范文

肺胀病诊疗方案范文

肺胀病诊疗方案范文肺胀病是一种以肺泡过度膨胀、弹性降低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肺胀病的诊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家族史是否有疾病遗传倾向,是否与吸烟、职业有关,以及既往是否有呼吸系统疾病。

2.体格检查:包括听诊肺部呼吸音,观察胸廓的形态是否异常。

3.肺功能检查:通过肺容积测定、弥散功能测定、肺顺应性测定等方法,了解肺泡弹性降低的程度。

二、治疗1.改变生活方式:患者首先应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如工业粉尘、污染物等。

同时,定期进行适量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的体态,避免肺部受到压迫。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症状的程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可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1)支气管扩张剂:可舒张肺部气道,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

常用的支气管扩张剂有沙丁胺醇、茶碱、布地奈德等。

(2)雄激素:可以增加患者的肌肉质量和力量,改善肺功能。

目前常用的雄激素为睾酮。

(3)抗氧化剂:可以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降低慢性气道炎症的发生。

常用的抗氧化剂有N-乙酰半胱氨酸、酚类化合物等。

(4)抗炎药物:可以减少肺部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常用的抗炎药物有甲基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

3.辅助治疗:(1)呼吸康复:通过训练患者的呼吸肌肉,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的耐受性。

常用的呼吸康复方法有深呼吸、肺复张等。

(2)营养支持:患者应保持营养均衡,增加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必要时可口服或静脉注射补充营养。

(3)氧疗:对严重肺胀病患者,可进行氧疗以改善氧合,缓解呼吸困难。

氧疗需根据患者的氧饱和度进行调整。

4.手术治疗:对于严重肺胀病患者,可考虑进行肺移植手术。

但由于手术风险高,且移植资源有限,故需严格选取适合的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定期复查肺功能,了解治疗效果,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要注意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肺部卫生,减少疾病的复发。

肺胀诊疗方案

肺胀诊疗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诊疗方案肺病科(2014年)病名:肺胀中医病名:肺胀西医病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

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之“肺胀”范畴。

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制定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1)多种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主症:临床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中憋闷如塞,胸部膨满,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煽气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

病情轻重不一,每因感受外邪加甚而致伴有寒热表证。

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或并发悬饮、鼓胀、癥积、神昏、谵语、痉厥、出血等证。

(3)发病特点:常有吸烟病史,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

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

多见于老年人。

(4)查体:胸廓隆起如桶状,叩之呈过清音,两肺或一侧有呼吸音增粗,听诊有痰鸣声及湿哕音,心音遥远。

(5)辅助检查X线检查、CT检查、心电图、血气分析检查等有助于本病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2011年版)》(1)慢性反复咳嗽、咳痰和(或)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为主要症状。

(2)具有吸烟史及(或)环境职业污染等危险因素接触史。

(3)体检及影像学提示肺气肿征。

(4)肺功能测定:用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小于70%,及血气分析等。

(二)症候诊断:1.寒饮伏肺主症:咳嗽气急,胸闷气喘,甚则喘鸣有声,痰多易咯,色白清稀多泡沫,胸膈满闷,兼症:形寒背冷,喜热饮,咳多持续,时有轻重。

舌脉:舌淡苔白滑,脉细弦或沉弦2. 痰浊阻肺主症:胸满,咳嗽痰多,咯痰白粘或带泡沫,气喘,劳则加重,兼症:怕风易汗,脘腹痞胀,便溏,倦怠乏力。

中医科肺胀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肺胀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肺胀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学认为,肺胀病是由于肺气郁结、湿热积聚、痰浊阻滞等原因引起的一种肺部疾病。

常见症状有胸闷、气喘、咳嗽、咳痰等。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和中医药治疗。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中医科肺胀病的诊疗方案。

辨证论治
1.肺气郁结型
特点:胸胁胀闷、不舒服,嗳气呕恶、哑音、口苦。

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疗: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常用方剂有木香理气丸、柴胡疏肝散等。

2.湿热积聚型
特点:胸胁痞闷,闷热,喜喝凉水,口苦口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宜清热利湿,通气化痰。

常用方剂有葛根芩连汤、半夏泻心汤等。

3.痰浊阻滞型
特点:胸痞气滞,声低不爽,咳嗽稠痰,舌苔腻,脉滑。

治疗:宜化痰止咳,行气宽胸。

常用方剂有止咳化痰汤、千金止咳散等。

中医药治疗
1.祛痰止咳药物
常用药物有半夏、紫菀、白果、川贝等。

可以疏散痰浊,减轻胸闷、咳嗽等症状。

2.理气化痰药物
常用药物有木香、枳实、香附、柴胡等。

可以疏肝理气,化痰开窍,改善胸闷、气喘等症状。

3.清热利湿药物
常用药物有葛根、芒硝、黄连、泽泻等。

可以清热利湿,改善口苦口干、闷热等症状。

4.活血化瘀药物
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丹参、当归等。

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胸痞、哑音等症状。

总之,中医科肺胀病的诊疗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并结合中医药治疗。

肺胀病等中医诊疗方案

肺胀病等中医诊疗方案

肺胀病等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医诊疗方案:
1、辨病论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史,结合体征,诊断为肺胀病,临
床表现为气滞痰阻、化痰不易,因此以温气宣调为主,活血化瘀为辅。

2、治法:采取温证法治疗,以助阳健脾补肺,温补肝肺,活血化瘀,宣调气血。

(1)具体处置:用温敷,先用温热水袋敷患肢,每日2次,每次20
分钟,以温经活血。

(2)中药煎煮:贝母、陈皮、半夏等热血活血之品,或者百合、黄
芪等健脾补肺之品,或者阿胶、麝香等补肝肺之品,经三煎,每日服一剂,连服十天为一个疗程。

(3)饮食调强:饮食调节宜适当添加蔬菜水果,食用适量含有钙和
维生素的食物,用烹煮方式,如煮熟、炖熟,使痰液消极,增进消化吸收,减轻痰阻,恢复正常代谢。

(4)自我调节:遵循规律的作息,保持心情舒畅,增强精神力量。

二、辅助治疗:
1、定期检查:对患者定期进行复查,以了解有无变化,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2、加强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加耐病力,增强体质,促进消化和代谢,预防肺胀病复发。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

湖北省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一、中医病名:肺胀二、西医病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21〕。

〔1〕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

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

多见于老年人。

〔2〕常因外感而诱发。

其它如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诱发。

〔3〕临床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中憋闷如塞,胸部膨满,喘息,动那么加剧,甚那么鼻煽气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

胸廓隆起如桶状,扣之成过清音,听诊有痰鸣音及湿罗音,心音遥远。

病程轻重不一,每因感受外邪加甚而致伴有寒热表证。

〔4〕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或并发悬饮、鼓胀、征积、神昏、谵语、出血等证。

〔5〕辅助检查:胸部X线、心电图、超声心电图、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

COPD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接触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1〕病史特征:患病过程应有以下特征:①吸烟史:多有长期较大量吸烟史。

②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如较长期粉尘、烟雾、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接触史。

③家族史:COPD有家族聚集倾向。

④发病年龄及好发季节:多于中年以后发病,病症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常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加重史。

随病情进展,急性加重愈渐频繁。

⑤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史:COPD后期出现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可并发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和右心衰竭。

〔2〕病症:①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病症。

初起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

少数病例咳嗽不伴咳痰。

肺胀(慢阻肺)中医诊疗方案

肺胀(慢阻肺)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1.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经久难愈。

多见于老年人。

2.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他如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诱发。

3.临床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煽气促,张口抬肩,烦躁,心慌等。

胸部隆起呈桶状,叩之呈过清音。

听诊有痰鸣音及湿罗音,心音遥远。

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

4.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或并发悬饮、鼓胀、痉厥、出血等。

(二)西医诊断1.症状慢性咳嗽:常为首发症状,初为间断性咳嗽,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可有咳嗽,夜间咳嗽常不显著,少数患者无咳嗽症状,但肺功能显示某些气流受限。

咳痰:咳少量粘液性痰,清晨较多。

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

少数患者咳嗽不伴咳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是COPD的典型表现,早期仅于活动后出现,后逐渐加重,严重时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喘息: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可出现喘息症状。

全身性症状: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体征一般情况:粘膜及皮肤紫绀,严重时呈前倾坐位,球粘膜水肿,颈静脉充盈或怒张。

呼吸系统:呼吸浅快,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时可呈胸腹矛盾呼吸;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双侧语颤减弱,肺叩诊可呈过清音,肺肝界下移,两肺呼吸音减低,呼气相延长,有时可闻及干性啰音和(或)湿性啰音。

心脏:可见剑突下心尖搏动,心脏浊音界缩小,心音遥远,剑突部心音较清晰响亮,出现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时P2>A2,三尖瓣可闻收缩期杂音。

腹部:肝界下移,右心功能不全时干颈反流征阳性,出现腹水移动性浊音阳性。

其他:长期低氧病例可见杵状指/趾,高碳酸血症或右心衰竭病例可出现双下肢可凹形水肿。

肺胀(包括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

肺胀(包括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

肺胀(包括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一、定义I、中医定义: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为病理改变,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紫细,心悸浮肿,甚至出现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2、西医定义:根据肺胀的临床表现,主要见于西医学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也见于老年性肺气肿,当这些疾病出现肺胀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大致属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定义并非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结合,需排除以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哮喘。

COPD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慢性咳痰。

上述症状可出现急性加重。

肺功能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l∕FVC<0.70,即为持续性气流受限。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的出处:出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2、中医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咳逆上气,痰多,胸中憋闷如塞,胸部膨满,喘息,动则加剧。

次要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迁延不愈;多见于老年人。

甚则鼻扇气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纣,皖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

.常因外感诱发,其他如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诱发。

3、诊断要点:(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绢,脱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4、中医鉴别诊断:肺胀与哮病、喘病均以咳逆上气,喘满为主症,有其类似之处,其区别如下:哮病哮痼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常突然发病,迅速缓解,且以夜间发作多见;肺胀是包括哮病在内的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每次因外感诱发为逐渐加重,经治疗后逐渐缓解,发作时痰瘀阻痹的症状较明显,两病有显著的不同。

肺胀病等中医诊疗方案

肺胀病等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87)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93)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98)肺痿病(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3)自发性气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8)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制定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肺胀病”(ZYYXH/T4~49~2008)医病证部分》和2010年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进行诊断。

(1)喘息、胸闷、气短或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动则气短、呼吸困难,早期仅于活动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2)常有吸烟、反复的加重病史。

(3)或伴有消瘦、纳差、心烦等。

(4)肺功能检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70%表示存在不可逆气流受限。

2.西医诊断:疾病诊断和分期标准参照卫生部《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规范(2011年版)》进行诊断。

(1)症状慢性咳嗽:常为首发症状。

初为间断性咳嗽,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可有咳嗽,夜间咳嗽常不显着。

少数患者无咳嗽症状,但肺功能显示明显气流受限。

咳痰:咳少量粘液性痰,清晨较多。

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

少数患者咳嗽不伴咳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是COPD的典型表现。

早期仅于活动后出现,后逐渐加重,严重时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喘息: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可出现喘息症状。

全身性症状: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体征COPD早期体征不明显。

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以下体征:一般情况:粘膜及皮肤紫绀,严重时呈前倾坐位,球结膜水肿,颈静脉充盈或怒张。

呼吸系统:呼吸浅快,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时可呈胸腹矛盾呼吸;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双侧语颤减弱;肺叩诊可呈过清音,肺肝界下移;两肺呼吸音减低,呼气相延长,有时可闻干性啰音和(或)湿性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方案优化
一、定义:
1、中医定义: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为病理改变,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甚至出现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2、西医定义:
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矽肺、重度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等合并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者,当这些疾病表现与肺胀相似者,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依据:参照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主症: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中等为主要表现,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②兼症: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症侯。

③诱因:有长期慢性喘咳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经5-10年或更长时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

④脉象:浮紧、滑、滑数、沉细无力、结代等。

(二)西医诊断依据:参照1996年10月第11版《实用内科学》制定。

①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相关病史;
②体格检查:可见桶状胸,胸部叩诊为过清音,肺部闻及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锣音,且心音遥远。

③辅助检查:如X线、心电图、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治疗:
(一)外寒里饮: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周身酸楚,头痛,恶寒,无汗,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滑,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涤痰降逆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10g、桂枝10g、干姜5g、细辛3g、半夏10g、甘草5g、五味子5g、白芍10g
优化:表寒不著,咳嗽胸闷气喘为主,可用射干麻黄汤加减;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解表化饮,兼清郁热;
中成药:温肺化痰口服液:10ml Tid;
分析总结评估:2010年我科共收治外寒里饮型的肺胀病人18例,治愈14例,好转2例,其中咳嗽胸闷气喘者重改用射干麻黄汤加僵蚕5g、全虫5g等药物治疗后缓解较明显。

(二)痰浊壅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半夏10g、茯苓20g、陈皮10g、甘草5g、白芥子5g、苏子10g、莱菔子10g
优化: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泻肺祛痰;肺脾气虚,易汗、短气乏力,痰量不多,酌加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中成药:咳喘灵口服液10ml Tid;
分析总结评估:2010年我科共收治痰浊蕴肺型的肺胀病人48例,治愈36例,好转10例,其中痰多气喘胸闷不能平卧者加用葶苈子10g、僵蚕5g、全虫5g加强降逆化痰等药物,治疗后缓解较明显。

(三)痰热郁肺: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粘稠难咯,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10g、石膏15g、半夏10g、生姜10g、甘草5g、大枣5g
优化: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风化硝,通腑泄热;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若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花粉、知母、麦门冬,以生津润燥;
中成药:清金止咳口服液10ml Tid;或痰热清针20-30ml静滴Qd;
分析总结评估:2010年我科共收治痰热肺郁型的肺胀病人28例,治愈22例,好转4例,其中痰多粘稠难咯不能平卧者加用竹黄10g、川贝、黄芩6g、制胆星10g加强清热化痰等药物,治疗后缓解较明显。

(四)痰蒙神窍:
症状:咳逆喘促日重,咳痰不爽,表情淡漠,嗜睡,甚或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入夜尤甚,昏迷,撮空理线,或肢体困动,抽搐,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方药: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
半夏10g、茯苓20g、甘草5g、竹茹10g、胆南星10g、橘红10g、枳实10g、菖蒲10g、人参1包冲服
优化:若舌苔白腻而有寒象者,以制南星易胆南星。

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舌红苔黄者,加黄芩、桑白皮、葶苈子、天竺黄以清热化痰;热结大肠,腑气不通者,加大黄、风化硝,或用凉膈散或增液承气汤通腑泄热;若痰热引动肝风而有抽搐者,加钩藤、全蝎、羚羊角,凉肝熄风;唇甲紫绀,瘀血明者,加红花、桃仁、水蛭以活血祛瘀;如热伤血络,见皮肤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者,可加生地、丹皮、紫珠草、生大黄等配药以清热凉血止;如血
色晦暗,肢冷,舌淡胖,脉沉微,为阳虚不统,气不摄血者,可配炮姜、侧柏炭、白芨等药以增温经摄血之效;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半粒至1粒搅溶鼻饲Qd;
分析总结评估:2010年我科共收治痰蒙神窍型的肺胀病人2例,治愈1例,好转1例,其中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舌红苔黄者加用竹黄10g、川贝、桑白皮10g、黄芩6g、制胆星10g、苏合香10g、菖蒲20g、钩藤10g、僵蚕6g加强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等药物,治疗后缓解明显。

(五)肺肾气虚: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
人参1包冲服、黄芪15g、茯苓20g、甘草5g、蛤蚧1包冲服、五味子5g、干姜5g、半夏10g、厚朴10g、陈皮10g
优化: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者加肉桂、干姜;兼阴伤低热,舌红,苔少者加麦冬、玉竹、生地;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者当归、丹参;
中成药:咳喘灵口服液10mlTid;黄芪针、参麦针30-50ml静脉滴注Qd;
分析总结评估:2010年我科共收治肺肾气虚型的肺胀病人42例,治愈33例,好转6例,其中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者加用肉桂10g、人参10g另炖干姜10g加强温肾补肺、引火归元等药物,治疗后缓解明显。

(六)阳虚水泛:
症状:面浮,下肢肿,甚或一身悉肿,脘痞腹胀,或腹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阳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
附子10g、桂枝10g、茯苓20g、白术10g、猪苓10g、泽泻10g、生姜10g、白芍10g
优化:还可加红花、赤芍、泽兰、益母草、北五加皮以行瘀利水;水肿势剧,上渍心肺,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者,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苈子以行气逐水;
中成药:黄芪针、参附针30-50ml静脉滴注Qd;
分析总结评估:2010年我科共收治肺肾气虚型的肺胀病人52例,治愈44例,好转5例,其中水肿势剧,上渍心肺,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者加沉香10g、黑白丑10g、椒目10g、葶苈子10g、静滴参附针加强行气逐水、温阳化气等药物,治疗后缓解明显。

三、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
㈠中医治疗难点:
1、中医药对肺胀的救治,特别是心力衰竭、肺水肿、二型呼衰、休克、肺性脑病等危急重患者的抢救,目前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环节。

2、对于年老、频繁发作咳喘气促患者,运用中医药疗法控制预防病情尚欠理想。

3、多数患者对于中医的汤液口服较为认可,而对以中医药的“针灸、穴位贴敷、药液浸泡、火罐、理疗、中药超声雾化导入、中药熏蒸”等传统特色治疗方法,较为排斥,目前广泛推广还相对困难。

4、目前临床多数肺胀患者,因活动度明显降低,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依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腑气不通则肺气蕴塞,从而导致喘促加重、或发热等症状。

㈡今后研究思路及对策:
1、开发研制使用方便、作用迅速、安全高效的急救药物,是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

2、加强中医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及“固本扶正”的治疗理念,研制比较新型的增强人体免疫中医药治疗方药;
3、加强传统医药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优势宣传;临床上积极开导患者配合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案,善加总结,不断提升传统医学在临床的运用效率,探讨总结更加完善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4、临床上积极加强通便处理,大便通则肺气宣降,明显改善喘促的症状。

五华县中医医院内二科
2013年0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