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谈爱情、爱和修行
南怀瑾先生:想证道?千万要抓住这两句话

南怀瑾先生:想证道?千万抓住这两句话【怀师箴言】善要下根啊!我们有时候也动了善念,动了善心,但是不入根。
刚要对人好一点,善事做了一点,忽然另一种刺激环境来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来比不行善的时候还要恨,这是善根没有成就,所以修道不会有成果的。
学佛想证道千万要抓住这两句话!没有修福德资粮就不要妄想成就,怎么样开始修福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也就是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没有功德成就的话,处处是障碍,身心都会是魔障,内外环境都是障碍。
无量功德成就是修福报,无量佛土皆严净是修智慧的成就。
怎么会无量佛土皆严净呢?心净国土净,要念念清净。
一呼一吸是一念,众生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念念清净才能够证到无量佛土皆严净。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修道家有一个条件,“善行为先”,要多行善事功德,只顾自私在那里打坐修道,不肯为他人做一点事情,那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人,不会有成就的。
我常常说修道的人最自私,两腿一盘,眼睛一闭,说我要修道,不要吵我,什么事情我都不管,万缘放下。
拿万缘放下这一句话逃避现实,实际上他什么都没有放下,他最大的欲望放在前面,就是想长寿。
道家的老祖宗老子讲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摆下,先为人,不怕你不活着;如果先自私为自己,最后你先走路。
……总而言之,学佛修道你要成功得快,那是与行为道德配在一起的;必须要功德,要善行,做好人好事,慢慢功德与努力两个配合,就成就得快。
同样上学的学生,班上每个同学的成就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
……世界上用功的方法,不管学佛修道,永远难求得一个真正了解贯通而统一的方法。
如果真正有的话,修行起来并不难,很快,不过有一点很难,就是培养功德做善事,这个太难。
一般人贪便宜,以为只要打坐做工夫就可以成仙成佛,好事一点都不做;小的好事马马虎虎做一点,大的好事是不干的,永远办不到的,所以善行很难。
……这不是你打坐光在那里梦想能做得到的,你真要做工夫才行,老实讲,需要功德的培养,要修一切善,这个很要紧。
南怀瑾语录

南怀瑾语录南怀瑾,也被称为中国的“哲学家农民”,是一位享有声誉的思想家、作家和文化人。
他的言论以其深刻的智慧和独特的观点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索一些南怀瑾的语录,探讨他对人生、自然和人类存在的洞察力。
1. “人应该向内看!见到错误马上改正,见到好的马上修行。
”这句话可以被理解为南怀瑾对于个人成长和修行的指导原则。
他认为,我们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视我们身上的优点和好的品质,并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
2. “真实之作为感觉与现象而呈,凡物皆新生。
”南怀瑾关注的是真实的本质。
他认为真实是通过感觉和经验来实现的。
每一次的感受和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带来的是独特的体验。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从每一个瞬间中不断地获得新生和新的认识。
3. “淡于功名利禄,引领凡世致真实之境。
”这句话反映了南怀瑾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他认为,追求功名利禄只会迷失自己,无法达到真实的人生境地。
他鼓励人们放下对物质和名誉的追求,去追求真实的境地和内心的平静。
4. “人心即天道,正心即实相。
”南怀瑾强调正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我们的内心是与天道相通的,只有保持内心的正直和纯净,才能真正体验到事物的实相。
他鼓励我们通过修行和反思来改善自己的内心状态,提高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5. “天无一物可爱恶也,人心取舍是非耳。
”这句话表达了南怀瑾对事物客观属性的看法。
他认为天地万物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只有人心的取舍和是非判断造成了善恶的对立。
他希望人们能够超越自身的主观评判,客观地看待事物,以化解人心中的矛盾和纷争。
6. “以大化之,故立而问天地;以小渐之,故至而问鬼神。
”南怀瑾提倡人们运用心灵的力量来探索宇宙的奥秘。
他认为通过扩大我们的视野和智慧,我们可以与宇宙相通,并借助宇宙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人生。
相反,如果我们只关注个体的小事和功利,我们只能局限于人间的境界,无法超越尘世的限制。
南怀瑾: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南怀瑾: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展开全文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家,少承旧学,博览群经,无所不涉,极为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
以下为南怀瑾说中国文化及人生智慧妙语集录,从其大量著作中精心摘选而出,共七七四十九句,细品,必受用不尽。
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多读历史我还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
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
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有缺陷才是正常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
《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知生灭便是觉悟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
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
……为什么佛教到中国,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为中国文化的老祖宗《易经》,也讲过这个道理。
英雄与圣贤之别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
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古代经典要从小开始背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
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
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
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南怀瑾20句话,会做人,能做事

南怀瑾20句话,会做人,能做事南怀瑾,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
他自幼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
南怀瑾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他的很多话语能给我们带来极深的人生启迪。
今日我们选取了南怀瑾先生的20段话,相信大家读后必定受益匪浅。
1、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读书是为明理,而非谋生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
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
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
3、多为别人想一想对任何事情要客观,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
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
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
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
南怀瑾先生经典语录

南怀瑾先生经典语录经典语录南怀瑾先生经典语录1、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
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2、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3、少年戒之在色,壮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
4、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做了三件事后走路,自欺欺人被人欺,自骗骗人被人骗。
5、我常说,英雄的事业是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上,圣人则把天下人的痛苦一肩挑起,英雄与圣人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6、此所以我们过去的文化历史,始终在帝王专制政体中,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一个模式之下,度过了两千多年。
也使孔孟的道统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体之下,绵延存续了两千多年。
7、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8、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9、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
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10、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11、每个人养成独立的人格,卓尔不群,就是真的自由。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没有办法表达人的真正思想和情绪,如果有办法那么人与人没有误会。
12、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13、天下的事,没有突变的,只有我们智慧不及的时候,才会看到某件事是突变的,其实早有一个前因潜伏在那里。
14、人体的神经系统,大体说来,都以脊椎为中心,左右交叉分布,随着意识的支配而发散为肢体感官的动作。
犹如树木的枝条,依据它的中心树干,向外分散而至于枯落。
15、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16、修道的人,大多数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观观念,建立起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构想。
也可以说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个到的幻境,妄自追求。
其实,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了。
爱是修行_爱情故事

爱是修行爱就是修行。
爱情最终的功能,是响应一个最根本的存在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
爱的喜悦没有离开你,只要你愿意接近它。
爱的本质是成长,终极是超越限制,朝向无限。
爱是个人的修行,借另一个人调校双方的能量。
你得从爱中看穿和修理自己,才算没有错爱过。
爱是灵性自疗的过程,走歪了便是重复,走对路便是自由和解脱。
爱是一生修行的路,相爱时享受,相处时互相尊重,即使没有缘分走在一起,这份爱已一生一世。
爱是修出来的果实,掏尽感情的美丽感动,需要时间和耐性,承担和放下。
爱若没有让生命有所提升,便是白爱了。
爱最怕是退步,不是找不到答案。
爱情没有福德一致的回报,正如人生一样。
惯性麻木是爱的死穴。
不论爱过多少次,爱的本质都不应改变。
爱情的真相是什么呢?就是在镜中回照自己,认清自己之后,学习放下。
恋爱本来便是去体味人生,肯定存在的意义,在独特的对方身上所投射的独特欲望,看清楚自己的限制、弱点和人性真面目,从中学习成长,体验来访此生的意义,也从付出的过程中,学习自我进步和感恩。
爱情最重要的意义,是通过与对方相处修行,让自己成长。
真正的爱是双方心智上的进步。
爱是步向成熟的智慧旅程,不做逃避长大的稚童。
强壮的人才有力气投入爱,只想拥有被爱的感觉,或者借爱情逃避生命的人,没有能力看透、体验和享受爱。
不要勉强,不要强求,爱必须心安理得,顾己及人。
能够感谢,便能包容情侣间一切的恨,爱才真正体现在心里,才有资格说一句我曾爱过,很深地爱过,知道幸福是什么。
当有缘去爱和被爱时,一定要全然接受和珍惜,我们原来没有能力承担失去它的遗憾。
世上最富有的人是谁?不是神,不是富商,而是心胸宽大平和的人。
他们不会受伤害,他们活在爱内。
你也可以这样。
信仰是人自我投射的产物,爱情也一样。
爱情是互相反照的明镜。
我们无法靠自己看透自己的一切,但在爱情里,因为有欲望、要求、幻想和执着,我们的本性有机会原形毕露。
爱情根本就是一面明镜。
我们都需要爱情,因为我们还未完美,看不透自己。
南怀瑾语录三千年读史

南怀瑾语录三千年读史南怀瑾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南怀瑾语录三千年读史,希望你喜欢。
南怀瑾语录三千年读史1) 我们人生只有十二个字:“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2)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3)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
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
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
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4) 有很多人学佛却还抱怨没有好的报应,你花这些精神去做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利益的,只有学佛不同。
学佛法是学空法,一切放下,连放下的观念也放下。
大家如果用有所得之心去求无所得之法,那是完全背道而驰了。
5) 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
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
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
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
6) 什么是真头陀行,真出家才是头陀行,心出家才是真出家。
各位在座的不论在家出家的,要心能出家,才是真比丘比丘尼。
7) 世界上谁最漂亮?每个人自己看自己最漂亮,镜子照了又照,百看不厌,看到年老,还是喜欢,哈!都被幻化所骗。
8)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
《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9) 我们学佛的根本是什么?一切宗教都是一样,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第一个起步。
南怀瑾法门整理(四谛, 十二因缘, 六妙门,十六特胜,四禅)

上下左右中中带脉心肾肝肺胃
清洗九窍
洗脑[鼻子吸水嘴吐出]
洗食道[舌尖添小舌头]
洗胃[运气在胃里转]
十一切入
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
这十种穿入一切,包括身体.
六字诀
打坐以前,念六個字,是吐任脈的氣,把裏面的氣呼掉。
呵(读如“猴”)
心
這三個部分是管五臟
呼
胃
嘘(读如"河威"合音)
肝
吹
肾
這三個字是管六腑,六腑是水的系統.
数
数出息
本来无我把病痛生命都呼出去
按中醫來講,
鼻子呼吸-督脈系統,管中樞神經系統;
開口呼出去-任脈系統,管五臟六腑
随
知息出
不理妄想不是分别无知而知
[不用特别去注意呼吸.自然地呼吸,只有知性在看着呼吸,记得知性不是在脑中]
知息入
止
知息长短
止长养息起报身息
观
知道就是观
[哪里难受病痛就忍在那里,并呼出去,用六字诀]
破了无明叫大彻大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开悟了
八忍忍;道类智忍;
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
呼吸
根本依
三种气[息]
长养气
呼吸
保养用的
报身气
胎儿业报身来的
能量的变动
根本气
精卵结合时的力量/投胎时
动能行阴证到就具神足通
肺是五臟,這裏怎麼又出來肺呢?肺外面有個網膜,像尼龍一樣細得不得了,為什麼我們會發炎、會咳嗽、會生痰呢?因為保護肺的這個網膜的水份不通,所以用“呬”。
嘻(读如"河宜"合音)
三焦
(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怀瑾先生谈爱情、爱和修行9月29日下午4时,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苏州逝世,享年95岁,走完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南怀瑾心喜武术道功,兼修儒、释、道,擅制茶、噱品茶,尤为深通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等身,集“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于一身。
南怀瑾早年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
1949年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
大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生平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学者,文化传播者,通儒、释、道典籍,中国当代国学大师。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曾学习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
抗日战争,南怀瑾投笔从戎,在四川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随即潜心于佛典,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闭关修行三年。
1949年,南怀瑾随国民党军队前往台湾,之后成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并在政大、辅大等大学开课,多名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均为其学生。
南怀瑾对孩子从严教导,其子南一鹏曾说,每天要求我背诵唐诗和《古文观止》,我没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受罚。
他评价自己的父亲称“对形而上的东西很透彻,对形而下的事务也很了解”,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让许多人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969年,南怀瑾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和“十方丛林书院”。
又于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
1984年,因据传蒋经国怀疑南怀瑾可能成为新政学系在台湾的新领袖,为避祸移居美国,并成立维吉尼亚“东西学院”。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在香港闭关沉思。
80年代末,南怀瑾开始筹资兴建中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路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与1992年开始建设,于1998年6月11日通车。
南怀瑾筹资共计4568万美元,在建设完成之际,他提出“还路于民”,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
2004年,南怀瑾移居中国上海,后在2006年再次移居至苏州,并在苏州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
南怀瑾先生到某地讲课时,一个女生写纸条问他如何解决爱情的苦恼。
南先生的回答很妙:爱情是人最大的自私。
爱是每个人一生都要修行的功课。
爱情只是爱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但很多情况下,爱却要藉由爱情来学习。
为何?原因在于爱情中的悖论,最大的自私和最大的无私如同硬币的两面,统一在这个让人类数千年都参不透的主题里。
在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中,爱情是毒药。
在亚瑟王的故事里,公主玉色儿既是舅舅的新娘,又是仇人,哀生和她却注定了要相爱。
相爱的原因是两人误饮了一杯酒。
这杯酒不仅铸成了我们与另一个人相遇相爱的缘分,也免除了我们不懂爱的责任。
我们在爱中所有的疯狂、不可理喻都是上天安排的。
而我们尝到的苦似乎也是命定的。
通常男女相爱刚开始都是美好的,心醉神迷、柔情蜜意的感觉,堪称人世最幸福的时刻。
这时候的“苦”是“爱别离”。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系的深入,两个人的灵魂激烈地撞在一起,关系多半会变质。
尤其是缺乏情感教育,仅凭原始本能行为行动,以及依靠现实道德规范约束的大多数人。
这时的“苦”便是“怨憎会”,两个人爱恨交织,爱时是举手无双的珍宝,恨时恨不得把对方撕碎,厌时想一脚把对方踢开,关系越是亲密,怨恨越多。
大部分的亲密关系都会发展会权力争夺游戏。
无论有多少理论告诫大家要尊重伴侣,任何试图改变对方的行为都会有损关系,但我们的潜意识总会千方百计地要操控所爱之人。
很多时候,这种操控是借着爱甚至是牺牲的名义。
这份操控意识来自于“我”。
佛法中将之称为“末那识”,“末那识”是八识中的第七识,提出“末那识”是佛法超越任何心理学、哲学、宗教的地方。
“末那识”形成“自我”,无“自我”,就无法分辨主客观,就无法进行理性思考。
亚当夏娃吃了苹果,意味着“自我”的形成,“末那识”的功能得到了提升。
“末那识”促使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围着自己转。
人要生存,围着自己转是必须的,但是很容易转过头,而且自己没有觉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便很容易转过头。
人一生中,似乎都是在伤害他人和被他人伤害的状态中循环。
我们被人伤害时,其实内心潜伏着的是末那识主导的“欲”,因为想藉由现实中的个体来抚慰自己不安的灵魂,“欲”无法实现,伤害便生。
关系越近,彼此的要求就越多。
要求越多,并不能证明你越爱对方,而只是证明你越希望对方给予你爱。
从这种爱的索取中,自私可以得到极点。
父母之爱中这种自私的体现,便是违背孩子的心性,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模式成长。
爱情中的自私,一是嫉妒,一是强力改变对方,甚至毁灭对方。
自私从双方关系中延伸出来,甚至会毁灭他人。
世间的情杀上演的都是这种自己没有觉察的自私悲剧。
世人常常借助另一段感情来覆盖支离破碎、伤痕累累的两人关系,却忘了这些伤害都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伤害的原因没有找到,下一段关系中类似的伤害又会发生。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童年时在原生家庭中受的创伤会在亲密关系中重演,尤其是在婚姻中重复父母走过的路。
缺少父爱的女子通常会渴望一个年长的强有力的男子,如同精神导师般引导自己,渴望被另一个人的灵魂接纳和吞噬。
如果没有对自己内心需求并无觉察,这类女子通常会一次一次地投入到对年长男子的爱中。
缺少母爱的男子则会渴望伴侣如母亲一样无私地爱他,只付出不要求获得。
这类感情并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因为这种关系实质不是爱,是一种攫取,从他人那里获得自身没有的东西。
佛法所称人生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其中三种都和爱欲有关。
前面已经讲过了怨憎会、爱别离,其实“求不得”才是苦的根源。
人类的三大“欲”财富、权力、性(用爱欲来说更为准确)产生的动力之强,一直不分伯仲。
对女人来说,爱欲尤重。
对于这可以强烈到无以伦比的力量的爱欲,“求不得”的痛苦也可以达到极致。
然而和财富、权力之欲不同,爱情中的为己之私可以演变为最大的无私。
即使是最坏的人,在爱情面前,也可能露出良善的本来面目。
像欧阳克这等人,看到黄蓉要杀他,心里想的也是若死在她手里,也是甘愿的。
因此爱、艺术、宗教总是互通的,三者都无法凭借逻辑思维来分析考量,只能靠直觉体验。
因为爱他,所以愿意为他牺牲性命,在危急时刻能过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在少数。
危急时可以激发人的本性。
但在常态生活中,最难做的却是因爱而放手。
因为爱对方,所以可以做到不爱对方,这是爱情中最大的悖论。
也许,爱的基础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寄予,而不像财富、权力的基础是攫取和占有,所以人可以藉由一段爱情修行,学习如何去爱。
爱情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不是得到那个人,而是学会爱。
人在婚姻中既有利于修行,又会最大限度的妨碍修行。
以往我从个体出发,抨击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戕害,但是对于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中,婚姻这种强行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形式有时是必须的。
就像一个孩子,应该按着天性成长,但也需要大人的管教。
婚姻让两个人避无可避,以对方为镜,直面自身的缺陷。
在这种摩擦过程中,双方鲜血淋漓,但因婚姻的承诺和责任在那里,两人很难轻易结束关系,被迫修行。
但因为这修行有被迫的成分,所以又容易引起人的抵触心理。
很多人习惯了婚姻中的无奈,明知婚姻不佳,但既没有勇气结束,毕竟孩子、财产以及时间让两人产生的依赖之情都很难割舍,又没有耐心在这段关系中历练自己。
所以夫妻做久了变成生活在一起的陌生人,各自在婚外中寻求情感满足反而成了常态。
不单婚姻,任何一段亲密关系都可以促使我们修正自身的能量模式,活出更有觉知的生命状态。
“小三”关系也一样。
我无意从道德的角度来评判婚外恋,这里仅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讲。
不幸陷入三人关系,其间由嫉恨、占有带来的权力掌控要远多于二人关系。
爱欲带来的执着,迟早会把三人关系变成两个女人争夺男人的游戏。
很少人能超越这种争夺,除非他能将爱的自私引向爱的无私。
对于修行不够的人,卷入三人关系,更多的只是带来伤害。
从爱情到爱,这是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占星心理学家阿若优曾说,自由就是面对外在环境能自如地选择心态。
烦恼即菩提,审视自己烦恼的来源,按照宇宙的节奏过有觉知的生活,爱欲带来的痛苦自然会减轻。
附:南怀瑾先生辞世前后的一些事一:2012年初的时候,南老师就请人建造水晶舍利塔200尊!并在不久后建造完成,此事件让一些道友微微感觉有些不妙。
二:2012年5月12日,张公尚德老师达摩书院网站,公布一则消息:「南怀瑾先生学术成就」研讨会,时间正定在南老师逝世的那一天:9月29日。
此事件很有些奇特,因为一般情况下,总结一个人的成就,都是在这个人已经......才开始总结的。
当时包括我在内的一些道友虽也微微感觉不妙!但也没敢往深处想。
三:2012年5月29日,南老师在一次谈话中,提到自己龙年有劫,但谁也没有料到会这么严重。
四:2012年8月左右!古国治老师告诉一些道友说,今年的“亲子教育课”和“自我认知课”将会是最后的课程,明年将不再举办该课程,有道友问为什么,古老师答:南老师让他明年住大学堂,现在看来,其实这应该是南老师在作安排太湖大学堂以后的主持者。
五:2012年9月初左右,南老师示疾并住院,约在这个时期,南老师开始要弟子记录自己的生平。
“这动作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有弟子要为南老记录,或写传记,都被拒绝。
六:2012年9月19日早晨,怀师在与儿子南国熙讲完话后,说“我累了,要休息了”,随后入定坐化,此时怀师气住脉停,体软身热。
弟子们心存希冀,只好宣布入定,不触碰怀师,全力护持,为怀师祈福诵经。
至9月25日七日内,怀师体温和头部温度都未大变,身体柔软,体出檀香。
七:9月26日发觉怀师体温明显下降,遂宣布成立护持工作小组,并开始准备后事,进行修建荼毗炉等事宜。
至29日怀师状况再无逆转。
八:9月29日下午,上海中山医院的医生到太湖大学堂审视并确认怀师已无生命迹象,开具死亡证明书,认定怀师辞世时间为2012年9月29日下午16时26分。
之后为怀师换衣时,怀师身体柔软。
九:2012年9月30日晚上七点开始,在太湖大学堂为南老师举行了荼毗仪式!此时湖北准提法会起香正好开始!(首愚师父因在大学堂参加荼毗仪式,第二天才到法会现场)十:怀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怀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舌头完整,上面布满莲花状舍利子;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根据安排,怀师的舍利子不日将运往四川成都文殊院,在那里将举行法会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