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案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案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案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案

一、学习目标: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学习重点: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二、知识链接:

三、学习过程:

阅读课本,结合材料完成下列表格,了解明中后期至明清之际出现的四大反理学思想家。

一、明后期李贽的离经叛道:

1、背景原因:

(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的矛盾尖锐,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3)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空谈心性之学,脱离实际;三纲五常扼杀个性,摧残人性;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2、主要思想: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如:

否定孔子天生圣人;

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

是非标准应该依时代而变,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

批判道学家“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点,强调个性发展。如:

他反对用“德礼”“政刑”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率性之真”;

提倡“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主张把率直自然的风格贯彻到文学作品中去;

反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

3、意义:

(1)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的色彩。

1、黄宗羲的思想:

(1)猛烈抨击__________________,揭露__________________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民主思想,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思想。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炎武的思想:

(1)重视对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2)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后人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对君主专制。

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夫之的思想:

(1)本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辩证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1)是对理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否定,实际上是在从哲学的角度同理学做斗争;(2)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1:深入理解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发展

1:有人认为:研究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二是晚明;三是晚清……晚明“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结合学过的知识,从不同方面分析明朝中后期至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原因。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社会矛盾不断暴露。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明清之际,政权交替,暂时出现权力真空,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3)思想:理学、心学仍是统治思想并走向极端;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问题2:评价明朝中后期至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进步性:

①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问题3: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引发社会的大变革?(1)政治方面:封建专制统治度高度强化,封建统治相对稳固,中国新的阶级力量尚未形成,给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巨大压力,因而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2)经济方面: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且发展缓慢,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中国的进步思想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伦理的束缚而建立起新的伦理体系。

4)明清闭关锁国政策使明清的民主启蒙思想不可能受到西方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

问题4:如何理解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

1、批判性的一面: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理的伦常观;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工商皆本”,批判理学重义轻利的思想;

(3)思想上: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提倡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批判理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2、继承性思维一面:

(1)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思想核心是主张个人自由,讥刺神化孔子和儒经。李贽并不是反孔子,只是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否定儒家权威,而是要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但显然并非否定先秦儒学,只是对汉儒“三纲五常”和宋明理学大加否定。

(2)黄宗羲:虽然主张限制君权,倡言“天下之法”,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但并未否定君主制,这其实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顾炎武:针对儒生只重经书,不谙世务,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是要否定理学空谈心性之弊端,并不否定儒学本身。

(4)王夫之:主张“天下惟器”,反对“天命论”,否定理学心学的本源论,但仍坚持以儒家六经为治学原则

一、基础题:

1.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

A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 李贽的《焚书》

D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 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 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3.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A 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B 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 建立法治社会

D 实行君主立宪制

4.李贽以“童心”或“真心”为标准,反对一切传统观念束缚、外在的教条,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下列是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A 与陆王心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B 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

C 与儒学相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

D 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体现

5.“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 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自由

C 认为儒学不能经世致用

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6.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皮肤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

B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

C 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

D 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7.李贽说:“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A 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 奠定了“工商立国”思想的基础

C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 肯定了商人追逐功利的精神

二、提高题

8.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在,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宋明理学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9.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B “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C “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

D “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

10.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闲着曾留下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要“知行合一”。

乙:“工商皆民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 王阳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1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 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

B 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C 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D 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的弊端

1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正统儒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 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B 抨击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C 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诉求

D 蕴含了近代“民主、法制”思想

1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 主张以相权制约君权

B 提出新的社会方案

C 提倡以学校议政修补封建制度

D 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14.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 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B 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C 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D 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15.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侵华,掠夺金银、原材料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遏制了经济活力④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⑤文化专制,理学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

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列传》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他对君权的论证体现出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证对儒学地位的影响。(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4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和明太祖两位君主的相应解决措施。(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4分)

(4)有人说:顾炎武与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请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一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5 DABCD 6—10 DDCBC 11—15 BCBCB

(1)观点:君权神授。(2分)

特点:君权与神权(天命)相结合。(2分)

影响:成为封建正统(统治)思想。(2分)

(2)矛盾:中央与地方(2分);皇权与相权(2分)。

措施: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2分);

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属皇帝(2分)。

(3)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2分);

②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分)

(4)继承:承认君主的权力。(2分)

发展: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分权和“众治”。(3分)

新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本课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教学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以便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点:废丞相、权归六部,内阁制,军机处。 (2)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由此导入新课。 导入 这是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段深刻描写。他痛感人才的极度缺乏,才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泱泱中华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何人才如此凋零?也许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宰相制度的废除 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综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学生思考作答,老师总结。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设问: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学生回答:秦朝。 老师总结: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最全版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目标解读 明清之际,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称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强调个性发展,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紧随其后的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在政治上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在经济上主张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在思想上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这些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的行动,使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从而也使儒学有了又一次发展。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原创)下图是位于福建泉州的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的故居,形成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的原因有() ①生活在明朝后期,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 ②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 官场的腐败 ④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原创)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下列哪些是其“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表现() ①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②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 ③主张维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反对追求平等、个性 ④赞扬寡妇再嫁,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原创)对于李贽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A.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 B.他“离经叛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端分子 C.“敢倡乱道,惑世诬民”,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D.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4.(原创)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类似经历是()

(完整版)《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临泉二中历史组:史云龙)【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2)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2)通过讨论,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难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情境导入、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用具】 课本、多媒体、粉笔、黑板 【课堂教学】 [课程导入] 利用《凤阳花鼓》片段导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学生:“朱皇帝”是谁?安徽凤阳自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后,非但没有呈现出富贵吉祥之兆,反而十年九荒,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 (2018·北京文综·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2017年题组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考点】明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答案】A 2.(2017·天津文综·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B C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考点】君主制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知,君主制长期存在有其社会基础和合理性,D项正确。“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并非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排除B;“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说法错误,排除C。 【答案】D 2016年题组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地方行政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意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排除C项。 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 【答案】B 2015年题组 1.(2015·海南单科·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同步解读 1.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1)政治:明清的统治者都强化君主专制,如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等都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经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缓慢发展,说明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根本上标志着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走向衰落。 (3)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和文学、戏剧,这也能说明封建社会的衰落。 (4)阶级关系:明末农民起义中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触及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5)国际关系:虽然成功地打败了沙俄、荷兰、倭寇的入侵,但我国已面临着荷兰、葡萄牙、英国等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挑战,从中也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2.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的政治状况 (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农业文明逐步走向衰落。明太祖废丞相、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皇权到达顶峰。另外,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相互牵制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对官吏的任免、考察、监督权,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2)同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在欧洲中世纪晚期以前,西方经历了由等级君主制到有限君主专制的演变,君主权力受到教权和一些地方割据势力的控制。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兴起以后,西方的主要强国相继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作为国家元首的国王或总统的权力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法律的限制。同时,中央在巩固统治的同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

(3)中国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不同。中国皇帝是最高立法者、最高行政者、最高司法者,其决策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地方对中央唯命是从,难免会出现人浮于事,缺乏创造性的局面,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西方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实行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防止君主或总统的权力滥用,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地方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地方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核心素养聚焦 1.注意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深刻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如内阁制,军机处,密折制度,理藩院,“改土归流”,票拟与批红等,并能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加以评价和分析。 2.注意总结,学完本节课后,注意整理线索,理清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形成知识体系。 3.注意对重点知识和概念加以纵横比较,如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比较等。 4.注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互动,要通过现实透袒历史,通过理解现实社会的历史遗存,把握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脉搏,在融入历史的同时感受历史。如从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创新中认识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结合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利弊,联系当今中国政府的机构改革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内容,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等。 5.结合已学知识,归纳、总结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演变趋势,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并与同一时期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潮流相对比,正确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①专制统治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①程朱理学 ②“西学东渐” 4、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例证(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结合材料习题,我们可以概括: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

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共同的生活背景: a、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b、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c、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课标点击】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认知】 知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______ 不稳、内乱屡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 致社会动荡。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 :同时,裁撤 ______ 和________ ,以_______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③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___________ 进一步加强。 ④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知能二内阁的出现 1.原因 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 (1)________________ 明太祖设置: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 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________________ “内阁”出现: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儒家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介绍李贽其人(学生介绍) 2.“离经叛道”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李贽的代表作书名叫《焚书》《藏书》? (以这三个问题引出李贽的异端思想) 阅读:李贽语录 材料一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三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焚书?答邓石阳》 材料四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 1.让各组同学反复诵读,并归纳李贽的思想主张。 2.(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②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反对抑制人的自然欲求,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③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 2.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3.(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 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四)研究学习 黄宗羲语录 材料一:“……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 材料三:“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二)顾炎武语录 材料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材料二:“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两人主要思想。 展示四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表格(填写著作思想及作用),让各组同学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完成,小组讨论,教师随机抽查三个组在黑板上展示 (五)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我们如何来评价三大思想家呢?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的看法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问题探究: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试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

2015-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 (2018·全国卷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考点】明清思想观念变迁 【解析】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崇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 【答案】D 2017年题组(备注:无) 2016年题组 1.(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考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的思想主张 【解析】材料“狂狷之士”“儒帽裹僧头”主要体现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他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无法说明他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材料“却收女弟子”只能说明李贽的说法与其他人不一样,不能就此说明明代妇女地位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儒帽裹僧头”“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表明批判传统礼教,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是道家的思想,材料中只是讲述李贽的狂妄不羁,没有提及他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归纳 明朝 宰相制度的废除 过程: ①明初承袭元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丞相管辖六部; ②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 ③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1、废行省, 设三司——中央集权加强 , 宰相职权扩大 三司:布政司:分管地方行政;都指挥司:分管地方军事,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按察司:分管地方监察 2、废中书省和宰相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 A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 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B 宰相胡惟庸专权,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 不许以后再立。 影响: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特点:官员互相牵制、互相制约,最后都听命于皇帝 内阁的创立 内阁创立、发展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1.创立原因: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不可无辅臣”。 2.确立:①明太祖后来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参决政务; ②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入主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3.发展:①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即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 ②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部权尽归内阁” 特别注意: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 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精品教案

学校:许昌县一高学科:历史编写人:戴永健审稿人:戴永健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政治性、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特点之二是:具有总结性的作用和地位。明清时期已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制度在前代基础之上又有新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空前强化时期,且逐步走向衰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设三司,废丞相;内阁制度的由来及演变;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2.了解明清在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及影响,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归纳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及其影响,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并提炼有效信息,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三、、重点及难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发展的社会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优化训练及答案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达标 1.他是福建人,他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他一生以“异端”自居,以反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这里的他是指 (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李贽 D.王夫之 答案:C 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指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为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故“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黄宗羲( ) A.痛恨君主专制 B.反对儒家学说 C.鼓吹君主集权 D.倡导君主立宪 答案:A 3.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说明他主张( ) A.经世致用 B.为政以德 C.心即理也 D.独尊儒术 答案:A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批判君主专制B.反对经世致用 C.提倡重农抑商 D.主张学习西方 答案:A 5.(2014·滨州模拟)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的这一思想( )

A.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B.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C.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解析:据材料可知,李贽将天理和人欲统一,二者并存,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市民阶层的享乐要求,故D项正确;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李贽只是儒学的自我调整,故B、C项错误。 答案:D 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针对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而提出,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研究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二是晚明;三是晚清。晚明——明清鼎革,那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思考了哪些重大问题?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观点? (3)说明“晚明——明清鼎革”之际,“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产生的时代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相关内容。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目标导引: 1、课标要求:了解明清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学习目标: (1)熟悉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过程和清朝军机处的职责; (2)了解军机处的影响; (3)理解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时期; (4)认识到明清之际,东西方世界的不同发展趋势。 课时:1课时 知识提纲: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背景:封建社会后期,更加腐朽,更加尖锐 2、中央 (1)明初:设置,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政务 (2)宰相制度废除 ①原因:A、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的动荡。 B、丞相骄横跋扈、擅权,被明太祖诛杀。 ②措施:废和,以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3)内阁创立 ①明太祖设,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称为“” ③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地位日益提高,但内阁始终不是的中央行政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地方 1376年,明太祖废除,设、和,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监察,合称“”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中央 (1)努尔哈赤:令八旗主“” (2)皇太极: ①设“”掌军国机要,使皇权受到限制 ②设、,奏章票拟由负责 (3)康熙帝:在宫内设,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 (4)雍正帝 ①在宫内设,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议,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继撤消,发展到顶峰 2、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3、影响

(1)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2)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之风 (3) 膨胀,官僚主义盛行 总之,这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重点难点分析: 1、关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原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清的统治者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表现:(1)明朝统治者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由皇帝控制。与此同时,明朝统治者又废除行省,设置三司,使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2)清朝康熙帝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突出特点:极大地强化君主的权力。 影响:(1)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助长了官场的贪污腐化和官僚主义作风,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1)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2)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3、如何评价君主专制? 在封建社会早期,这一制度虽然也有消极作用,如焚书坑儒,但其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1)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维护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促进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3)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到封建社会晚期,这一制度虽然也有积极意义,如抵御侵略,但其消极反动作用日益显露。(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比如军机处的设立;(2)经济上: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思想上:传统主义文化发展到极至,夜郎自大;(4)外交上:闭关锁国,盲目排外。 总之,这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导致了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 4、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设在宫内,便于皇帝控制;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充任;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相继撤消、内阁形同虚设。 典型例题分析: 例1、我国宰相制度废除于()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雍正帝 D、康熙帝 例2、明朝掌管地方民政、财政的机构是() A、布政使司 B、行省 C、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例3、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等史实,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措施。 分析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有关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史料,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法。 分组讨论,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掌握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但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树立历史意识,感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 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难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导入设计 创设情境:以自编历史情景剧导入。学生模拟课前编排好的两汉、隋唐和明清官员上朝的礼仪。学生观看后,教师提问:两汉、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朝时,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官员上朝时的礼仪由站着(两汉)→坐着(隋唐)→跪着(明清)。这种变化说明皇帝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官员地位(包括宰相)在逐渐下降。到明清时,君权更加突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以此导入。 2.宰相制度的废除 通过问题设置,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思考并解决问题。 (1)根据前面所学知识,思考: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其职能是什么,曾经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以史料研习方式,了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阅读材料,请回答: ①明太祖对宰相的看法如何? 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3.内阁的出现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内阁出现的原因、内阁概念及内阁的主要职能。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35讲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35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2019·德州模拟)“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 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这一观点反映了李贽() A.批判君主专制 B.反对教条主义 C.主张学以致用 D.反对儒家思想 2.(2019·邢台质检)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 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C.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D.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3.(2019·襄阳一模)明儒王龙溪认为:“良知之外别无知也。鄙夫之空空, 与圣人之空空无异。空空者,道之体也。世儒不能自信其心,谓空空不足以尽道,必假于多学而识,以助发之,是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目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据材料判断() A.“空空”是“天理”,亦是“人欲” B.王龙溪推崇《四书章句集注》 C.王龙溪推崇“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其观点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4.(2019·承德联考)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 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时() 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B.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C.儒学世俗化的完成 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5.(2019·湖北七校联考)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 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 A.君权神授皇权至上 B.推崇理学剪除异端 C.忠孝伦理家国同构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目标解读 明清之际,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称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强调个性发展,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紧随其后的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在政治上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在经济上主张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在思想上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这些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的行动,使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从而也使儒学有了又一次发展。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原创)下图是位于福建泉州的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的故居,形成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的原因有() ①生活在明朝后期,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 ②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 和官场的腐败 ④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原创)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下列哪些是其“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表现() ①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②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 ③主张维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反对追求平等、个性 ④赞扬寡妇再嫁,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原创)对于李贽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A.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 B.他“离经叛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端分子 C.“敢倡乱道,惑世诬民”,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D.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四课,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也是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开始。落后与先进、专制与民主在世界的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课着重要讲清楚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以及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所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⑵从皇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来认识内阁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 ⑶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并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两汉时期、宋朝时期、明清时期的大臣上朝礼仪图。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思考:大臣上朝礼仪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略) 提示:变化:坐而上朝——立而上朝——跪而上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时)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班级姓名编号 本课11年考点: 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2、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本课考点知识: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探究1:“明清之际,中国社会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是适应时代要求的。”请你结合必修1第4课、必修2第一单元相关内容,思考明清时期产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背景。 精典例题1、在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根本原因是()A.知识分子具有忧国忧民思想 B.封建专制统治的残酷压迫 C.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D.士大夫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 精典例题2、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一)明朝后期:李贽 探究2: 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岂其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遽可以定本行赏罚哉!──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材料二: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种地、做生意,一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