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浅析卡佛作品
卡佛《大教堂》中简约主义的解读

卡佛《大教堂》中简约主义的解读胡绍杰雷蒙德·卡佛是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和极简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他被称为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
卡佛的小说以简约著称,情节简洁紧凑,语言直白冷漠。
在雷蒙德·卡佛众多的小说中,《大教堂》可谓他的代表之作,完整地体现了雷蒙德·卡佛的艺术理念。
文本重点从《大教堂》的开头、标题、语言、内容和结尾等方面对其创作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式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理解《大教堂》这篇小说,更有助于人们理解极简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
“简约派”又称“简约主义”或“极简抽象派”。
简约主义最初是指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视觉艺术运动,艺术家强调运用抽象的几何图形来表现绘画和雕塑的主题。
文学简约派创作强调的是在作品简洁的表面陈述下暗藏着深刻的隐喻,这一点从卡佛的短篇小说《大教堂》中可以看出来。
美国评论家辛西亚·哈莱特认为,文学简约派作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具有丰富的艺术风格,其美学意义与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一脉相承。
本文旨在从卡佛的短篇小说《大教堂》入手,分析其开头、结尾、内容和语言等是怎么体现简约主义的特点的。
一、标题的简约标题是一篇小说至关重要的部分,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会看小说的题目。
如果这个题目比较吸睛,读者才会有读下去的欲望。
标题不仅能为整篇文章提供一条线索,而且能给读者一个大致的方向,让读者知道这篇小说的大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标题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同时一个标题的好坏能够体现作者的写作水平。
比起其他作家的标题的认真雕琢和刻画,卡佛的小说标题总是非常朴实无华,平淡琐碎。
可能有些读者会认为这样的标题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庸俗低趣。
然而,当看到卡佛的这些貌似不起眼的标题的时候,人们从来不会感觉到庸俗,因为卡佛的小说标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它就好像线索一般,指引着读者应该怎样读下去,在卡佛简单而又复杂的字里行间找寻着隐藏在这些语言下面的真正含义。
2022高三小说精读——雷蒙德卡佛小说《肥》精批精读及阅读试题详细解析

2022高三小说精读——雷蒙德卡佛小说《肥》精批精读及阅读试题详细解析小说简介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 1938—1988)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和小说界“简约主义〃的大师,是〃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
《伦敦时报》在他去世后称他为"美国的契诃夫〃。
美国文坛上罕见的〃艰难时世〃的观察者和表达者,并被誉为“新小说〃创始者。
《肥》是雷蒙德•卡佛创作前期最具代表性的讲述式小说,一位餐厅女服务员向自己的一个朋友讲述某日接待了一个异常肥胖食量惊人的顾客的故事。
外表的平静、主题的普通、僵硬的表达者、面无表情的叙事、故事的无足轻重、令人看不懂的人物,还有开放式的结局,有关这篇小说的方方面面给了读者许许多多说不清的困惑与解不开的谜题,正是这样一种“无法言传〃的困境反映了美国底层民众不可控的失望和无奈。
小说精读肥【美】雷蒙德・卡佛我坐在朋友丽塔家里,抽烟,喝咖啡,我在和她说这件事。
(小说通篇以“我〃的视角展开表达。
)下面是我跟她讲的。
(〃我〃与朋友丽塔的对话如草蛇灰线般穿插卜对整个心事的表达中,一方面起到了结构全文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丽塔的反响提供了又一个表现人情世态的全新视角。
)那是个清闲的星期三,荷伯把这个肥胖的男人带到我的服务区时己经不早了。
这是我有生以来见到过的最胖的人,尽管这样他看上去还是挺干净的,穿着也得体。
他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巨大的。
但最让人难忘的是他的手指。
我停下来照料他邻桌一对老夫妇时,第一次注意到这些手指。
(“停下来照料老夫妇时,第一次注意到''这样的描述表达了“我〃的行为举止的礼貌得体C )它们看上去有常人手指的三倍那么大一一又长、又粗,全是脂肪。
(在' 的描述中,作者用夸张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他的手指,“乂长、乂粗,全是脂肪〃这样的描写是胖子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其余次要人物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还得照料其他的桌子,一桌四个做生意的,非常地难伺候。
豆瓣8.9《大教堂》|卡佛笔下的极简主义、现实困境与意象运用

豆瓣8.9《大教堂》|卡佛笔下的极简主义、现实困境与意象运用在朋友的推荐之下,我拜读了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大教堂》。
在没阅读之前,我对卡佛的有关资料一无所知。
趁着这次阅读的机会,我才有幸得知在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有着这样一位极简主义的代表。
他被誉为继海明威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美国作家,行文简练,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吝啬无比。
因为描写的是美国蓝领阶层的真实现状,所以在当时经常遭受美国梦鼓吹者的抵制。
但无论世人怎样看待,这位其貌不扬的短篇小说大家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1983年,《大教堂》短篇小说集问世,成为了他创作的巅峰。
《大教堂》中的短篇小说依旧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他简约的写法,依旧不厌其烦地描写着美国底层群众的现实困顿。
今天,我将以与这部短篇小说合集同名的短篇小说《大教堂》为例,解读卡佛笔下的极简主义,现实困境,并分析他在文中对意象的运用。
1、相较于之前来说的慷慨,难逃的极简主义尽管卡佛本人被誉为美国极简主义大师,但他本人却相当抵触这一说法。
1983年《大教堂》发表之后,不少文学评论家都在此中看见了卡佛本人对于突破极简风格的努力。
他在《大教堂》中的描写,难得地被人用“慷慨”二字来形容,但无论如何,这部短篇小说从头到尾都依旧充斥着卡佛的极简笔法。
①选材的简单,意蕴的丰富《大教堂》讲述了主人公“我”的妻子邀请认识长达十多年的盲人朋友来家中作客,我与盲人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恰好碰上电视解说员在介绍各国的大教堂,于是盲人拜托“我”为他介绍大教堂具体样貌的故事。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全文描写的无非就是日常生活的琐事,用一句话总结即为“妻子的盲人朋友到我家做客的经历”。
这样的描写内容符合卡佛一贯的调性,他十分擅长把美国蓝领阶层的生活摆到明面上,用笔记录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琐碎日常。
但他简单的选材背后却波涛汹涌,直击底层人物生活的矛盾。
他揭露的矛盾,是底层群众在精神上的自我隔离。
《大教堂》中的妻子与前夫虽是青梅竹马,却仍然感觉在灵魂上没有共同语言,于是她最终服药,试图自杀,离婚后嫁给了“我”。
被遗忘的大教堂——浅析卡佛《大教堂》中的精神救赎

被遗忘的大教堂——浅析卡佛《大教堂》中的精神救赎
丘金雨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学(下)》
【年(卷),期】2022()3
【摘要】短篇小说《大教堂》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雷蒙德·卡佛的杰出作品,他通过描写主人公与盲人罗伯特的初次交往,展现了现代人从自我封闭走向相互
理解和沟通,为人的生存世界照亮了一种可能。
昆德拉曾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到
人们变得盲目以至于无法看清世界的整体和自身,掉入到海德格尔对存在遗忘的状
态之中。
小说《大教堂》展现的正是现代人所遭遇的精神困境,我们只能通过自己
获取的信息来判断这个世界的真假、虚实。
视觉理性占据了绝对的地位,人们相信
眼见为实,以至于被眼前的东西所蒙蔽而不自知。
而卡佛通过主人公与盲人罗伯特
对于大教堂的视觉、触觉感知,借此隐喻,窥见了在科学理性之下,人的自我精神救赎。
【总页数】4页(P91-94)
【作者】丘金雨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浅析雷蒙德·卡佛《大教堂》中的不可靠叙述
2.卡佛笔下的美国--解读卡佛的
《大教堂》3.雷蒙德·卡佛的文学语言观——以《大教堂》为例4.盲目与洞见——
浅析雷蒙德·卡佛《大教堂》的极简主义风格5.浅析雷蒙德·卡佛《大教堂》给人的心灵启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蒙德·卡佛小说的象征主义浅析——解读卡佛的《软座包厢》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2012年6月第18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作者简介:李小鹏(1981—),男,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
武北峰(1977—),男,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研究。
0前言“象征主义”(symbolism)的名称来源于希腊文“象征”(sym⁃bol)一词,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
几经演变,现在则具有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的含义,凡能代表某种情绪、某种观念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
[1]正如法国学者查尔斯?查德维克所说的那样:“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它既不直接描述这些思想感情,也不通过与具体形象的公开比较来说明它们,而是通过暗示它们是什么,通过未加解释的象征,在读者头脑中把它们再度创造出来。
”[2]“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最初出现在诗歌领域。
1886年9月18日,定居法国的希腊诗人莫里阿斯发表了题为《象征主义宣言》的文章,标志着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流派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复兴时期。
美国文坛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而雷蒙德·卡佛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卡佛作品以其简约而口语化的文体和“瘦骨嶙峋”结构被贴上了“极简主义”的标签,《软座包厢》是其中的一篇,它反映了父子两代人之间存在的交流的艰难和巨大的沟通障碍。
本文将从象征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此篇小说,阐述象征主义手法对其主题的推动作用,从而找出其作品的深刻含义。
1《软座包厢》象卡佛其他的作品一样,《软座包厢》基本结构十分简单:自从和儿子以及妻子分开后,八年来迈尔斯一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几个月前,他收到了儿子的来信,于是便借去欧洲旅行之际,顺道去看望他。
然而,就在火车快要进站时,他突然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想见男孩,并清楚地回想起当年和妻子争吵时,男孩冲过来打他的情景;在他看来,就是这个孩子毁掉了自己的生活,而他和妻子的关系之所以如此也拜这个孩子所赐。
卡佛短篇小说《发烧》中的女性成长主题

1 2 6— —
一
步 发掘 女 性解 放 时代 背 景 下卡 佛 的女 性 观 。
表现 , 大体可 以分为两个层面 : 一是 以女性 的眼光 洞悉 自我 , 确定 自身本质 、 生命 意义以及在社会 中 的地位和价值 ; 二是从 女性立场 出发审视 外部世 界, 并对 它 加 以富 于 女 性 生命 特 色 的理解 和把 握” ] 。十九岁 的胖姑娘黛 比, 由于缺乏对 自身 、 对
探索两性关 系的典 型文本 。本文试通过对卡佛经
典短 篇《 发 烧》 中 四个 女性形 象 的分析 , 阐明《 发
烧》 的女性成长 主题 , 以期尽 可能接 近卡佛作 品的 意义世界 。 雷蒙德 ・ 卡佛作为活跃在美 国七八十年代的短 篇 小说 家 , 至今在美 国学 术界备受关 注 。进入 2 l 世纪 以来 , 卡佛 不少作 品集在 国内接连翻译 出版 ,
其 社会 地 位 和价 值 的认 知 , 在对 外 部世 界 的 审视 过 程 中, 流 于对 流 行文 化 的盲从 及 对社 会 责 任和 社 会
一
黛 比和 卡 罗 尔 是 小 说 中最 先 出 场 的两 个 女 性
角 色 。小 说 对 这 两 个 角 色 的描 述 未 触及 任 何 心 理
— —
出作家本人打上时代烙印的女性观。 《 发烧》 中先后
出场的四位女性形象 , 有 自私 、 有顺从 、 有叛逆 、 有 成熟 , 代表着女性成长 的三个阶段 , 由缺乏 自我意 识 的 自私 或顺从 , 到 自我意识觉醒 后 的狂 妄与反 叛, 到最终 的成熟与独立 。本文 旨在分析《 发烧》 中 的女性形象 , 以期理解小说 的女性 成长 主题 , 并进
Vo l _ 2 9 No . 6
盲目与洞见——浅析雷蒙德·卡佛《大教堂》的极简主义风格

V0l_lO No.2 Jun.2012
盲 目与洞见
浅析雷蒙德 ·卡佛《大教堂 的极简主义风格
孔 锐 才
(新 西 兰 奥 克 兰 大 学人 文 学 院 ,奥 克 兰 1142)
【摘要】((大教堂》 完整地体现 了雷蒙德 ·卡佛的艺术理念 。文本通过重点分析 ((大教 堂》 的外在形 式与 内在构建两
事实上,我们注意到 “观看”不仅意味着权力,它还 以为着无知 的盲 目。正如德里达 在 《盲人 的记 忆》 中指 出,“观看”在西方 的文化 中,还意味着一种封 闭的形而 上 学 的 自恋 , 0这 种 自恋 的状 态 衍 生 出传 统 的 叙 述 者 对 作 品的全景控 制。当观看者 行使观看 的主动权 中,它实质 上 陷入 了封 闭 的 主 体 性 中 ,而 无 法 深 入 到不 可 见 的层 面 , 这 个 不 可 见 的层 面 相 反 却 是 让 观 看 成 为 可 能 的 “盲 点 ”。
方面考察卡佛的小说构思 ,进 而探 索这 两方面彼此互动所产生的共 鸣效应 。这种解读方式 不仅有助 于我们重新理解极 简
主 义小说 的艺术特征 ,更有助于重新反 思极 简主义思潮的精神 品质 。
【关键词】雷蒙德 ·卡佛 ;((大教堂 ;极 简主 义;德里这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相 应 地 , “盲 目” 这 一 主 题 在 小 说 中 同样 既 意 味 着 “我”作 为主人公的局 限,也意味着 “我”作为叙 述者对
【收稿 日期】2012-05—04 【作者简介】孔锐才 ,男 ,广东佛山人: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人文学院博 士生:主要研究方 向为艺术理论研究和戏剧研究 。
作品在处理这种 “观看”与 “被观看”的关系是有趣 的。首先 ,“我”作为叙述者在作 品的开端 ,运用 了大量 外貌描述 ,去形容盲 人邋 遏的外貌 与古怪的“举止”。“我” 成 为语 言 的 施 暴 者 ,企 图在 控 制 语 言 的优 势 上 击 败 盲 人 。 但事实 上,“我”作 为故事 中的人物 ,却 一直在 “盲人 ” 的 观 看 之 中 。 “我 ” 不 停 地 被 妻 子 与 盲 人 之 间关 系 与 举 动 所迷惑 ,尽 管事实 上什么 都没有发 生过 。但 “我”作为 叙述者似 乎失去 了 自我控制 能力,只能用充满 暗示性 的 语言描述 了他们 两人之 间的交流 。例如 “他把 还在燃烧 的烟蒂递给 我的妻子 ……她接过烟 蒂,递给 我”, 甚至 当妻子 的睡袍从腿上滑下来 的时候 ,“我伸手把她 的睡袍 重新拉起来 ,盖住她 ,就在那时 ,我看了那个盲人一眼。 何 必呢 !州 不论作为叙述者还 是作为主角的 “我”,都 陷入 了被盲人凝视 的状态 中。
论雷蒙德·卡佛作品的艺术特征

论 雷 蒙德 ・ 卡佛 作 品 的艺术 特 征
周 小 英
( 兰州交通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兰州 7 3 0 0 7 0 ) 摘要: 雷蒙德 ・ 卡佛是 2 0世纪 下半 叶美国重要的小说家 , 其作 品具有极简主义 、 肮脏现 实主义 、 新写实主义 的 艺术特 征。卡佛 透过种种社会现象描写社会底 层人 们 的生活状 态, 揭 露挫败 、 肮 脏 的底层 社会 现实 , 其叙 事艺术 最 大化地还 原 了社会现实场景。他 的创作方 式具有很 强的现实性和社会 性 , 将 笔触更 多地 指 向了社会 的阴暗面 , 从 而引发人 们对社会 的关注 , 同时也体现 了作家 同情 、 博 爱之心 以及入文主义关 怀。
了社会 的“ 反面” , 即深 入 关 注 生 活 不 如 意 、 阴暗” 等 内容 , 这些 词 汇为其 文 学 作 品 贴 上 了醒 目的标 签 , 从 而对
其后续的创作与书写起到了有效 的促进作用 。卡佛
所 提 倡 的写实 主 义 、 极 简 主 义 最 大 限度 地 表 明 了其
文学 创作 本身 与 现 实 的 接 近性 , 这 在很 大程 度 上 保 留了作 品的现 实 特 质 , 从 而 在 根本 上 增 加 了作 品 的
收稿 日期 : 2 0 1 6— 0 6—1 3
困潦倒 的人 、 生 活悲观 的人 , 他 的笔 下充 分展 现 了人
作者简 介: 周小英( 1 9 7 7 一 ) , 女, 回族 , 宁夏 固原人 , 讲师 , 研 究方 向: 英美文学及高校英语教 育与教 学。
美 国最 具 影 响 力 的短 篇 小说 作 家 ” , 美 国文 坛 上 罕 见的“ 艰 难 时世 ” 的观 察 者 和表 达 者 , 并被誉为 “ 新 小说” 创始 者。 卡佛 的文 学 作 品 主要 以小 说 和诗 歌为 主 , 其小 说具 有较 强 的艺术 性 和现实 性 , 在 他 的 小说 创 作 中我们 总 能够 看 到 现 实 的 影 子 , 这 些 关 乎 生存 状 态 的社 会 现实 在一 定程 度上 反 映 了人 们 的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卡佛作品
1引言
雷蒙德·卡佛可以称得上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为出色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是“极简主义”作家群中的精神领袖。
他的作品重在描写美国社会中下层民众困窘、艰辛的现实境况,表现他们迷惘、无奈的心理状态。
他善于从平凡、乏味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深意,以敏锐、深刻的笔触传达自己对生存的思考。
酒与酗酒者是其笔下占有重要地位的两个典型意象。
卡佛自身拥有长达13年的酗酒史,经历了旁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挣扎,终于在1977年成功摆脱酒精的控制,开始了他所谓的“第二次生命”,然而此前的人生体验已然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烙印,并且成为他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
从酗酒到戒酒的经过,也是卡佛在绝望中追寻希望的历程。
国外学术界对于卡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繁荣于20世纪90年代末,成果丰富、内容详实。
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其作品(包括小说和诗歌)进行了评论、研究,力图较为全面地考察其艺术成就。
相比之下,国内现有的译介与研究成果仍然十分匾乏,不论是作品集还是文献资料,数量都极为有限。
卡佛的诗歌、散文、评论、书信等至今没有系统、全面的中文译本,研究专著只有一本,具有一定分量和较高水准的学术论文也是屈指可数。
就笔者收集的资料看来,由典型意象着手对卡佛作品进行探讨的文献几乎没有,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细读文本,对作家笔下的酒与酗酒者意象加以梳理、归纳,发掘二者背后隐藏的深层意蕴,试析其形成原因。
2观酒之形:文本世界中的“酒”与“酗酒者”
雷蒙德·卡佛一度嗜酒如命,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之一。
他是个熟知各色美酒的品鉴家,也是个擅于刻画酒鬼的高手,“酒”和“酗酒者”都是其笔下极为常见的意象。
进入卡佛的作品,就像赴一场酒的盛宴,在这个世界里,那些形形色色的酒鬼和他们的喜怒悲欢都显得如此真实、接近,仿佛触手可及。
酒:忠实的伴侣,纵览卡佛的作品,酒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作为背景、线索、道具抑或主题,我们总能发现它的身影。
正如卡佛在题为《酒》的诗中所述:“有什么:酒,/酒的问题,总是酒……”对作家笔下的许多男男女女而言,酒似乎已然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喝酒是一种天性、一种
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享受甚至一种艺术。
《凉亭》中有一段关于喝酒的绝妙描述:“喝酒是件滑稽的事。
当我回头看时发现,我们所有重要的决定都是在喝酒时做出的。
甚至在讨论必须少喝点酒的时候,我们也会坐在餐桌,或者是外面的野餐桌旁,喝着半打啤酒或者威士忌。
”这一举止看起来荒谬可笑,却恰恰反映出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喝酒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无意识、机械化的惯性行为。
酒慢慢地主导了人们的思维和行动,给他们带来巨大影响,当事者往往还后知后觉、浑然不晓。
他们只知道“喝酒是我命运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他们甘于屈从也乐于接受这既定的命运。
在嗜酒者眼中,酒不会像回忆一样遥不可及,也不会像爱情一样枯萎凋零,喜时能够助兴、悲时能够遣愁,实在可算是最忠实、可靠、贴心的伴侣。
3品酒之味:绝望与超越
当戈登·利什将卡佛推向公众视野时,他是这样对之进行宣传的:“来自某个‘阴暗的后言语世界,的一个绝望的郁郁沉思者。
”辽’《新闻周刊》曾刊登了一篇题为《绝望的人物》的评论来介绍卡佛,其中写道:“卡佛:痛苦并偶尔感到恐惧。
”正是透过自己艰难生活的镜像和消极情感的体验,卡佛在小说中构建起一个充满失望和失败的“无望之乡”
《大教堂》一书的译者肖铁认为: “在卡佛的大部分作品中,贫困和绝望不是回忆中的过去时,而是小说人物以及卡佛自己的生活现状。
”这是一个蓝领的世界,是一个冷酷却真实的世界,“失败不是故事的开始,也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他们故事的全部’然而,卡佛绝不是一个甘于屈服、甘于认输的人,正如他在访谈中所言:“在大部分小说中,人物的麻烦得不到解决。
人们的目标和希望枯萎了。
但有时,而且恐怕是经常,人们自己不会枯萎,他们把塌下去的袜子拉起来,继续走。
”卡佛贫痔、沉重的词句背后隐约透露出一缕黯淡的光芒,虽然微弱,却在无尽的黑暗里显得格外温暖、珍贵一一那是作家对生存的思考、对人性的关怀、对绝望的超越,是卡佛之“酒”苦涩中蕴含的真味。
4结语
在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作家中,雷蒙德·卡佛或许算不上是最出色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最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创作者之一。
他曾经说过,每一个作家都有属于
自己的世界,都会在作品中留下独特的烙印,这是他们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才华横溢的作家遍地可寻,能以特殊方法观察事物并予以艺术表现的作家却寥寥无几。
卡佛选择写诗与短篇小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活所迫:困窘的经济状况、繁重的体力劳动、居无定所的漂泊与流离导致他只能写一些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东西一一他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去构思、创作一部长篇巨著,他要为自己和家庭的生存拼搏奋斗。
尽管如此卡佛对待写作的态度仍然是极其严谨而审慎的:他乐于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仔细斟酌字词甚至标点以确保它们能够恰当、准确地传情表意,正如艾兹拉庞德所言:“写作的道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表达在根本上是否准确。
”他认为作家有责任和义务尽其所能地写好每一篇作品,而不应为自己的疏忽或轻慢寻找借口,因为“尽力而为的满足感和辛苦劳作的成果是我们唯一可以带进坟墓的东西”。
创作对于卡佛而言,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一份神圣的事业,是支撑着他在艰辛与绝望中前行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