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勰《体性》中作品风格与作家的关系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体性原文逐段注释翻译论证古代作家风格形成全彩word

文心雕龙体性原文逐段注释翻译论证古代作家风格形成全彩word

文心雕龙·体性《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从作品风格(“体”)和作者性格(“性”)的关系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

刘勰以征圣、宗经的观点来强调或贬低某种风格,这给他的风格论带来一定局限。

但在理论上,他正确地总结了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了风格和个性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这对古代风格论的建立和发展,都是有益的。

夫情动而言形1,理发而文见2;盖沿隐以至显3,因内而符外者也4。

1情动而言形:《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形:表达。

2见:同现,显露,和上句“形”字意近。

3隐:指上文所说的“情”和“理”。

显:指上文所说的“言”和“文”。

4因内符外:《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

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符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人的感情如果激动了,就形成为语言,道理如果要表达,便体现为文章。

这是把隐藏在心中的情和理发表为明显的语言文字,表里应该是一致的。

然才有庸俊5,气有刚柔6,学有浅深,习有雅郑7并情性所铄8,陶染所凝9,是以笔区云谲10,文苑波诡者矣11。

5庸:平凡。

俊:杰出。

6气:指作者的气质。

刚柔:强弱。

7雅:雅乐。

郑:郑声。

这里是借“雅郑”指正与邪。

8情性:指先天的质性,包括才和气在内。

铄(shuò朔):原指金属的熔化,这里引申为影响的意思。

9陶染:指后天的影响,如学和习。

10笔区:和下句的“文苑”意义相近。

谲(jué决):变化。

11诡:反常。

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

”李善注引孟康曰:“言厦屋变巧,乃为云气水波相谲诡也。

”不过人的才华有平凡和杰出之分,气质有刚强和柔弱之别,学识有浅薄及湛深之异,习惯有雅正跟邪僻之差。

这些都是由人的情性所决定,并受后天的熏陶而成;这就造成创作领域内千变万化,奇谲如天上流云,诡秘似海上波涛。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12;风趣刚柔13,宁或改其气14;事义浅深15,未闻乖其学16;体式雅郑17,鲜有反其习18:各师成心19,其异如面。

风格与作家个性——《文心雕龙·体性》篇解读

风格与作家个性——《文心雕龙·体性》篇解读
c u e f o mai n o l e ay s l a sso f r t f i rr t e o t y m e f l wi g ap cs tln , t ol n s e t:ae t h o
tmp rme t lan n , r cie He p it d t er lt n h p b t e e e a n , e r i g p a t . o n e a o s ewe n c h e i i h m, n u t e a d s mme p t eman sye o l e ay 8 eg ttp s i c d u i tl f trr i h e h i 5 y wh h
重 大影 响。
此 篇 首旬 “ 夫情动 而言形 , 发 而文 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沿 隐以 至显 。 内而 理 盖 因
符 外者 也 ”意 为文 学 创 作 是情 动 于 中 而形 于 言 , , 由思 想 的产 生 到
见 之 于 文字 , 是从 隐微 而 之于 显 露 , 以 内在 的思 想情 感 为依 据 乃 是 来决 定外 在 的文章 形 式 。 在此 。 从创 作过 程人 手来 考察 文学 作 刘勰
品 的风格 , 明了 作家 个性 在形 成风 格过 程 中的作 用 。 指 情理 即感 情
关键 词 : 风格 ; 内符 外 ; 因 才气 学 习 ; 八体
Ab t a t s r c :Ac o dn O P ro ai n tl n L trr i d c r i g t es n l y a d S y e i i ay M n t e a d t e Ca vn f heDr g n wh c e e l d t e r lt n h p b - n h r i g o a o ih r v ae eai s i e t h o

风格与人——《文心雕龙·体性》析论

风格与人——《文心雕龙·体性》析论
讨 论 的前提 是 作 家 的性灵 文 字 , 出 了作 家个 性对 文 章风 格 的决 定作 用 。 但 是 刘勰 所 界 定 的 文章 指 八 体 并不 能涵 盖所 有 文章 的风格 类别 , 它们 只是 文 章 的风 格 倾 向与大 致 的类别 而 已; 家个 性 中蕴 作
涵 的人格 因素对 文学风 格 的重 大影 响无 疑赋 予 了《 性》 重要 的价值 与意义 。 体 篇
( 国际关 系学院 文化与传播系 ,北京 10 9 ) 0 0 1
[ 要 ] 《 心雕 龙 ・体 性》 摘 文 是刘 勰 专 论 文章 风 格 的篇 章 , 中将 文章 风 格 划分 为 八种 , 篇 并指 出每 种风格 的特 点 , 后世 产 生深 远影 响 。《 性》 文 字 , 藏着 丰 富的 内涵 , 明确 了文 章风 格 对 体 篇 蕴 它
国际关 系 学院 学报 2 0 0 9年 第 5期
Jun l f nvri f nent nl e t n ,0 9N . ora o ie t o tra o a R l i s2 0 o5 U sy I i ao
风 格 与 人
《 文心 雕 龙 ・ 性》 论 体 析
王 慧 玉
格 的专 门篇 章 。在 此 篇 中 , 将 文 学 风 格 划 分 为八 他 种 , 剖析 每一 种风 格 的特点 , 既 又举 出具体 作 家实 例 以佐 证 , 以其完 备 而精 当 的论 断 形 成 他 系 统 的文 学 风格论 。如此敏 锐 地专 论文 学风 格 , 前世 未有 , 世 后 虽 多有 涉及 , 或 显 粗 略 , 流 于 模 拟 , 并 无 深 入 但 或 且
国古典 文学 风格 理 论 中最 令 人 瞩 目的 明珠 , 后 承刘 勰 风格 理 论 的时候 , 却少 有 对其 风格 论 及 与之 相 关 的其 他 问 题 的再 思 索 。笔者 不 揣 冒昧 , 于拙 文 中就 刘 勰 所 试

文心雕龙体性

文心雕龙体性

文心雕龙·体性《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从作品风格(“体”)和作者性格(“性”)的关系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

在理论上,他正确地总结了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了风格和个性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谈起,指出创作是作者有了某种情感的冲动,才发而为文的。

所以作者的才、气、学、习等等,就都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关系。

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因此,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

他把各种风格大体上归纳为“典雅”、“远奥”等八种,并概括地总结了这八种风格的基本特点。

在这八种中,刘勰对“新奇”和“轻靡”两种比较不满。

不过他认为,一个人的风格不限于一种,而往往有参差错综或前后不同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以贾谊、司马相如、王粲、陆机等十多人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阐明作者性格与作品的风格,完全是“表里必符”的。

第三部分强调作家的成功固然和他的才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依靠长期刻苦地学习。

八种风格虽然变化无穷,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就可融会贯通。

因此,他主张作者从小就应向雅正的作品学习。

夫情动而言形1,理发而文见2;盖沿隐以至显3,因内而符外者也4。

然才有庸俊5,气有刚柔6,学有浅深,习有雅郑7;并情性所铄8,陶染所凝9,是以笔区云谲10,文苑波诡者矣11。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12;风趣刚柔13,宁或改其气14;事义浅深15,未闻乖其学16;体式雅郑17,鲜有反其习18:各师成心19,其异如面。

若总其归涂20,则数穷八体21:一曰典雅22,二曰远奥23,三曰精约24,四曰显附25,五曰繁缛26,六曰壮丽27,七曰新奇28,八曰轻靡29。

典雅者,熔式经诰30,方轨儒门者也31。

远奥者,馥采典文32,经理玄宗者也33。

精约者,核字省句34,剖析毫厘者也。

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35。

繁缛者,博喻酿采36,炜烨枝派者也37。

壮丽者,高论宏裁38,卓烁异采者也39。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

内容摘要: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山东大学关键词:性情;八体;风格;分类刘勰提出:辞理庸隽,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深浅,未闻乘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意思是说,文学创作活动是人的情性外化为文的体式过程,即内在隐秘的独特思想感情外显为语言文字的风格,内与外是相符的,个性与风格是对应的,各人的‘本心’和‘情性’决定了他们的作品风格。

如此深入地阐述文学家气质、才情、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这在我国古代学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一、体、性之题解在《文心雕龙》中,体作为专门术语,有时指作品的体裁,有时指作品的风格。

如原夫论之为体(《论说篇》)是指体裁:宋初文咏,体有沿革(《明诗篇》)则是指风格。

具体到《体性》一篇,刘勰将文之体分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显然,典雅、远奥、精约等八体并不属于刘勰在文体论中所提出的诗、赞、铭、诔等34种文体。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为之文异状。

因此我们断定,《体性》篇的体指的是文章的风格。

关于体性之性,刘勰认为可以分为四项:才、气、学、习。

才、气是先天的情性,学、习是后天的陶染。

就风格的形成而言,先天的才气是潜能,后天的学、习是释放潜能的条件。

这比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说法进了一大步。

二、体、性之关系在风格与人格的对应问题上,刘腮提出了因内符外、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和表里必符的观点。

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的文如其人说法的解释和发挥。

除了曹丕的文以气为主,陆机在《文赋》中亦提到:夸目者尚奢,惬意者富贵,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刘勰的《体性》篇继承和发挥了前人的思想,并进一步深化,吐纳英华,莫非性情,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原文注解与鉴赏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原文注解与鉴赏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原文注解与鉴赏文心雕龙·体性刘勰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复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

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果;公幹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

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彩定,难可翻移。

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

沿根讨叶,思转自圆。

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

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

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赞曰:才性异区,文体繁诡。

辞为肌肤,志实骨髓。

雅丽黼黻,淫巧朱紫。

习亦凝真,功沿渐靡。

〔注释〕符:表现。

雅郑:此处指雅乐及*** 之音。

铄(shuò):熔铸。

凝:感染。

笔区:指文苑。

谲:变化。

诡:诡异。

鲜:少。

归涂:归途。

熔式:效法;经诰:经典。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24)-刘勰与《文心雕龙》(三)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24)-刘勰与《文心雕龙》(三)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24)-刘勰与《文心雕龙》(三)三、论文学的风格与体裁1.在论文学的风格方面,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1)在《体性》、《定势》、《才略》等篇中对文学的风格问题做了比较集中的讨论。

(2)“体”,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体裁和风格,因此也就有自己的“体”。

(3)“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之分,个性特点也不一样。

文如其人,所以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各不相同所形成的的必然结果。

2.刘勰在《体性》篇中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对每一种类型的基本特点作了概括(1)他说:“典雅者,榕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

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

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

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

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

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烨异采者也。

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

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2)刘勰所归纳的这八种基本文学风格,不是简单的任意举例,而是在研究了大量文学作品风格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刘勰认为文学的风格虽然千变万化,但还是有几种基本类型,所谓“若总其归途,数穷八体”。

(3)提出八种基本类型和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是不矛盾的,这并不意味着对具体作家风格就可以了简单地纳入某一类,而只是几种构成风格的基本因素而已。

3.刘勰对文学风格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深入地探讨了文学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1)《体性》篇主要是论述文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而《定势》篇中则是着重论述了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研究了不同的文学体裁由于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特点,从而决定了其不同的风格特色。

(2)文学作品不同的“体”有不同的“势”。

从《体性》篇看刘勰的文学风格观

从《体性》篇看刘勰的文学风格观
第3 4 卷 第5 期
2 0 1 3 年9 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OU RN A L O F HU N AN CI TY UNI V ERSI TY
、 , 0 1 . 3 4 No . 5
Se pt .2 01 3
从 《 体 性 》篇看刘勰 的文学风格观
品风 格 的关 系 ,形成 了较 为 完备 的 文学 风格 论 ,
色。创作主体 内心的情感活动是 “ 隐”的 、不可
见 的 ,但 在外 在 的语 言文 字上 却是 “ 显 ” 的 、可 见的。 “ 情” 与“ 理” 是 创作 主体 的内在情 性 , “ 言” 与 “ 文 ”则是 创作 主体 情性 的外 在 形态 ,这 段话 概 括 了文 学创 作 的过程 中 “ 情 ”和 “ 言” 、“ 理” 和 “ 文 ”的关 系 。创作 主体 根据 内在 的精 神 结构
想有 了活动 , 自然要 用 文字 来表 现 ,文 学创 作 活 动是 人 的思 想情 感 活动 的外 现过 程 ,刘 勰强 调 风
具有 的才能 , 有庸才和俊才之分。 刘勰在 《 明诗 》 篇 中提 出 “ 惟 才所 安 ” 、在 《 事 类 》篇 中提 出 “ 才
自内发 ,学 以外成 ” 、在 《 神思 》篇 中提 出 “ 积学 以储 宝 , 酌 理 以富 才” 。从 上面 的提 法来看 ,刘勰 所谓 的 “ 才 ”包 括作 家先 天禀 赋 的能力 ,也 包括
自己独创性 的见解 ,丰富 和发 展 了我 国古代 文 论
中的 风格论 ,刘勰 主要 是从 以下三 个方 面 阐述 他
的文学 风格 观 。
刘勰在 《 体性 》 篇中开篇提出 : “ 夫情动而言 形 ,理 发而 文 见 ,盖沿 隐 以至显 ,因 内而符 外 者 也。 ”L 3 J 有 了激荡 的感 情 ,自然要 用语 言 表达 ;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刘勰《体性》中作品风格与作家的关系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其文学风格的主要体现,是论述体貌和
性情的关系,即风格和个性的关系。

本文通过作品与作家的关系来分析刘勰的《体性篇》中文学风格问题,从内容和形式及多种风格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文学风格个性文辞与性情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中从《神思》开始到《总述》是论文关于创作论的问题。

其中《体性》是关于文学风格的问题,是刘勰文学风格观的集中体现,论述了作品风格和作家个性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学风格,是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观的代表作。

“体”即文学风格,“性”指创作主体的性情。

作者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

黑格尔说过“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个性的一些特点。

”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也对文章的风格进行论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②讲了文与气的关系。

这就论证了为什么同一文体由不同作家写出来是不同的风格和情感。

刘勰在《体性》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是,因内而符外者也。

”③有了感情活动,自然要用语言表达,用道理来论证,就形成了文章,使情理由隐藏到显现,内容由在内到在外。

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行路难》是李白从一种迫切强烈的心情,上书安州裴长史,韩朝宗,希求荐用,韩朝宗从善举贤才名闻学时,但也未能荐举李白,他在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入安求仕,结果大失所望。

他在看到长安的官场黑暗,心中充满愤慨而不平,准备离开长安,创作了《行路难》
文章开始描写朋友为其饯行,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

离开坐席,拔出宝剑,心中茫然。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诗人心中的苦闷,抑郁的情感变化,然后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浅显的人生道理来结尾。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来表达主观感受,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描绘心中的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来形成豪放的气势。

李白将自己的浪漫主义气质,将自己豪放不羁的个性融入作品中,形成了李白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让人感受到他的气势磅礴的风格。

文学创作活动就是人们的思想情感活动的外观过程,刘勰强调内容和形式,作家情感的紧密结合所呈现出来的风格。

在《熔裁》中也提到过“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

”④说明内容不能脱离形式,脱离情感。

在《徴圣》中“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蝶,乘文之金科矣。

”⑤论述了内容与形式。

情感要适当的吻合在一起,这也是文学创作的准则。

作家在创作作品时,必定会带有一些主观的感情色彩,因每位作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精神气质,文化素质,创作才华都是不同的,所以作家在创作时,在作品中总会表现出这些个性因素,自然也就流露出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刘勰在《体性》中提到“各师成心,其异如面”⑥每个人凭借自己的认识写作,作品正像他们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一样。

这就说明了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所以写出的文章也不相同。

还说到“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
纳英华,莫非情志。

”⑦气质用来充实情志,情志来确定语言的文辞,写的好的,没有不是同性情有关的。

作品的风格与作家的个性是密不可分的,外在的表现出的文辞和内在的性情气质,一定是相符合的。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因其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贫困窘迫,使其个性内敛沉郁,用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写真实的社会生活。

这首七言律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

作者以精心选择,反复锤炼的语言来抒发感情。

全诗不仅写自然之秋,也描写了人生之秋。

诗文通过对凄清的秋景描写,抒发作者年迈多病,寄窝异乡的悲苦,有一种感时伤怀的情感。

诗人用自身的感受,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可以不难看出,全诗流露出杜甫沉郁顿挫,语言精练,格律严谨的艺术风格,符合作者沉郁悲凉,感情真挚的性格特点。

李清照的风格也是多只多样的,其风格主要以婉约为主,她的婉约词感情含蓄,曲折委婉,寓意深刻。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时的作者已不是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书石画全部失散,自己饱受离乱之苦,这篇文章中所描写的愁,是浓愁,是深愁,是无尽的愁。

词中描写的环境,身世,心情。

其中叠字用的自然妥当,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到的。

把寂寞,惆怅,痛苦的感情通过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变现,加重了凄切悲苦情调。

作者用真诚的直率的笔调抒写眼前之景和真情实感,用真实的笔调,真实地再现生活,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充满了寂寞凄苦的情感。

李清照因经历坎坷,经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所得的后期的作品中有一种浓浓的愁怨无法散开,导致作品的文辞,语言锤炼都渗透着作者主观感受。

她所描写的景物也是充满了悲怨色彩如秋风,黄花,细雨等层层堆砌,加重感情。

这也说明了文辞与作家的内在情绪,一定是相符合的。

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就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说一个人如果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要有雄伟的人格。

”文学风格是作家在作品中个性的艺术呈现。

刘勰在《体性》篇中认为作品风格是由作家的个性所决定,并受外界的陶染而形成的。

本文运用作品与作家性情的关系,分析了刘勰的这一正确理论,在当时刘勰在《体性》篇中是真正意义上论述了文学风格,达到了当时理论的最高点,具有深刻意义,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注释:
①《美学》黑格尔商务印书馆1975
②《典论·论文》清浊:意近于《文心雕龙·体性》所说的气有刚柔,刚近于清,柔近于浊。

本文所说的气,就属于柔浊的一种,中国文学中婉约派诗词,都属此。

所谓建安风骨,建安风力,则属于清刚一种。

③《文心雕龙·体性》隐:隐藏,指情理显:显露在外,指言文
④《熔裁》设位:谋篇布局
⑤《徵圣》含章:蕴藉着文彩秉文:掌握着文章,指写作玉牒:贵重文件
金科:贵重的条例,指重要规则
⑥《体性》比喻,作品比喻为人的面貌,各不相同
⑦《体性》吐纳:吐,发表英华:精采作品
参考文献:
【1】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著北京:中华书局2013.9
【2】中国古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中国文学史(第二册)袁行霈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