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的形成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的概念简考(2)
➢ 日本在幕府和明治维新初期,也是吸收中国文化而使用 “格致”“格物”或“穷理”这类概念的,用以指称科 学技术。1874年,赴荷兰留学回国的西周时懋,在介绍 西方文化时,最先把science译为“科学”,把science理解 为“分科之学” 。
➢ 如果将1607年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作为西方 科学传入的开始,到1902年梁启超写《格致学沿革考 略》,用“格致”指涉科学在中国已有约三百年的历史。
我 们 并 不 要 求 科 学 体 系 能 在 肯
证 性 而 是 可 证 伪 性 。 换 句 话 说
以 作 为 科 学 划 界 标 准 的 不 是 可
从 这 些 考 虑 中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
才 承 认 它 是 经 验 的 或 科 学 的 。
系 能 为 经 验 所 检 验 的 条 件 下 ,
4、科学认识的本质
➢“能动地反映客体”。 ➢“创造性的建构过程”
三,科学知识的构成
➢静态结构: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 学假说、科学理论
➢动态过程: 获取科学事实、形成科学 定律、提出科学假说、建 立科学理论
1、科学事实
1)含义:
➢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经验事实”。 ➢ “对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结果反映到人们的
3)特点 科学性、猜测性(假定性)、 试探性
3、科学假说
方法论意义
-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
-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假的学
-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说发在 。展思只
恩 形维要
格 斯
式着自 就,然 是它科
4、科学理论
1)含义 “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对
科学知识:雪是怎么形成的形成过程

【导语】雪是⽔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
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
亲爱的⼩伙伴们,雪是怎么形成的?下⾯给⼤家分享关于雪的形成过程,我们⼀起来看⼀下吧~ 【雪的形成过程】 雪和⾬⼀样,都是空⽓⾥的⽔汽冷却凝结⽽成的,只是凝结时天⽓冷的程度不同,因⽽有了⾬、雪的区别。
当天空上层的温度很低、空⽓中的⽔汽凝结时,它就不是凝结成⽔滴,⽽是由⽔汽直接凝结成⼩雪⽚。
由⽓体不经过液体⽽直接凝结成固体的这种转变,在⽓象学上叫做“升华”。
因此,可以认为雪花是经过⼀种特殊⽅式形成的冰。
当云层中同时存在着冰晶和过冷的⽔滴(云层⽓流稳定,温度在―20摄⽒度或更低时,云中尚能保持的⽔滴,叫做过冷的⽔滴)时,容易⽣成雪花。
过冷却的⽔滴⽐冰晶容易蒸发。
当冰晶上的⽔汽达到饱和不再蒸发时,⽽过冷却的⽔滴在这时候并没有停⽌蒸发,蒸发的⽔蒸⽓就在冰晶的表⾯上升华凝结,体积逐渐增⼤,变成了疏松枝状的六⾓形的⼩冰花,这就是雪。
雪的形状⼗分美丽,它的花纹⾮常整齐,结构复杂,形状多样。
已经发现的有4000多种不同的花纹。
它们有的像盛开的牡丹,有的像瘦削的梅花,有的像分出枝杈的⿅⾓,有的像玻璃上冻结的冰花。
如果把它们摆在⼀起,就能构成⼀幅美丽的图案。
【雪的形成条件】 ⽔汽饱和 空⽓在某⼀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汽量,叫做饱和⽔汽量。
空⽓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
饱和的空⽓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就有多余的⽔汽变成⽔滴或冰晶。
因为冰⾯饱和⽔汽含量⽐⽔⾯要低,所以冰晶⽣长所要求的⽔汽饱和程度⽐⽔滴要低。
也就是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中的实际⽔汽压与同温度下空⽓的饱和⽔汽压的⽐值)不⼩于100%时才能增长;⽽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100%时也能增长。
例如,空⽓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
⽓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
因此,在⾼空低温环境⾥,冰晶⽐⽔滴更容易产⽣。
30个科学知识点总结

30个科学知识点总结科学知识点涉及广泛,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围绕这些领域,总结30个科学知识点。
一、物理学知识点:1.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巨大的爆炸,形成了宇宙背景辐射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约占原子质量的99%,电子约占原子质量的1%。
3. 运动定律: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分别是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4. 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热和能量转化的科学,其中包括热平衡、热力学循环等内容。
5. 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物体成像、光的折射、反射等现象。
6. 电磁学:电磁学研究电荷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包括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内容。
二、化学知识点:7. 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按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同一周期内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而质量递增。
8. 化学键:化学键是由原子间共享、转移或共享-转移电子而产生的,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9.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由于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引起的物质变化,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等。
10.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保持稳定的状态。
11. 化学催化:化学催化是指某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加速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其自身的化学性质。
12. 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核组成的纯净物质,目前已知118种元素。
三、生物学知识点:13. 生物基因: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编码形成,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14. 细胞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15.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态、结构和生态角色的逐渐变化。
16. 生物分布:生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包括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根据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生态适应。
科学知识的生长

科学知识的生长——由问题到假说再到理论谢钰苹(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内容提要: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知识从何而来?科学,是揭示事物运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人类对于自然与社会规律性的认识,是以理论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本来面貌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
科学始于科学问题,继而逐渐形成科学假说,通过对科学假说进行极其严格的观察、实验和检验,排除错误,从而筛选出认可度较高的新理论,形成科学理论。
本文试论在科学哲学的视角下,探析科学的知识生长形态和过程。
关键词:科学本质、科学问题、科学假说、科学理论一、什么是科学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是有关于科学知识性质方面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做出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科学观。
科学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之内,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对于不同领域的个别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一切都是给人以偶然的、不系统的和没有真正思考过的印象。
因此,这些认识,只能算作是自然科学的萌芽,不能称其为科学。
但是,科学实则是在这些印象和对现象解释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
英国的自然科学史家斯蒂芬·梅森指出:“科学就是人类在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有关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着的技术、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活动。
”①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科学是,是社会一部分人参加并日益显示其社会意义的社会现象,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内的一个整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的性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简明社会科学词典》把科学描述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是社会实践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
”②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③莫里斯·科恩指出:“简单地说,科学是一种方法,它确定和指明能用以找①斯蒂芬·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62页。
②《简明社会科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754页。
云和雪形成原因的相关科学知识

云和雪形成原因的相关科学知识云和雪,这些大自然的奇妙产物,每次见到它们,我们都难免会想,哇,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了解一下它们的形成过程。
1. 云的形成1.1 云的基本概念云,就是悬浮在空中的水滴或者冰晶的集合体。
没错,就是那些让你在天上看到的白白的、蓬蓬松松的东西。
云的形成过程其实是一个水分子变魔术的过程。
1.2 云的形成步骤首先,太阳的热量把地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这就像是把水变成了看不见的气体。
然后,这些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遇到空气中的微小颗粒,比如灰尘,就开始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
慢慢地,这些小水滴或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
2. 雪的形成2.1 雪的基本概念雪就是冰晶的聚集体,和云的基本原理相似。
只不过,雪是从云中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
下雪的时候,那些小小的冰晶团在空中飘舞,最终落到地面,形成了白雪皑皑的美景。
2.2 雪的形成步骤雪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是云的“升级版”。
当云中的水蒸气遇到特别冷的空气时,就会直接凝结成冰晶。
这些冰晶开始互相粘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雪花图案。
因为温度的不同,每片雪花的形状和大小也各不相同,真的是大自然的奇迹啊!3. 影响云和雪的因素3.1 温度的影响温度对云和雪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温暖的气温下,水蒸气容易凝结成水滴,形成云。
而寒冷的气温则使得这些水滴变成冰晶,形成雪。
正所谓“冷暖自知”,不管是云还是雪,温度的变化决定了它们的形态和存在方式。
3.2 湿度的影响湿度也起着关键作用。
湿度越高,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越多,那么云的形成就更容易。
尤其是在湿润的环境下,云就像是“急性子”,总是迅速聚集起来。
而雪的形成则需要一定的湿度来提供足够的水蒸气,才能够形成那些美丽的雪花。
4. 云和雪的联系云和雪看似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云是雪的“前身”,当云中的冰晶足够多,足够大时,就会开始降落,形成雪花。
可以说,云和雪就像是天上的一对好伙伴,一个负责“准备”,一个负责“呈现”。
闪电雷雨彩虹形成原因的科学知识

闪电雷雨彩虹形成原因的科学知识闪电、雷雨和彩虹都是大自然中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它们的形成都有其科学原因。
下面将详细解释闪电、雷雨和彩虹形成的科学知识。
闪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中产生了大量的静电。
当云层中的水蒸气与冰粒子碰撞时,会产生静电荷。
这些带电的冰粒子会上升到云层的顶部,而正电荷则下沉到云层的底部。
当云层底部的正电荷与地面的负电荷发生强烈的电荷分离时,就会产生一道强大的放电现象,即闪电。
闪电在空气中产生的高温使空气迅速膨胀,形成了巨大的声波,即雷声。
雷雨是由闪电和雨水共同形成的。
在炎热的夏季,地面受到阳光的辐射而升温,造成了空气的上升运动。
当地面升温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会遇到较冷的空气,并形成云层。
云层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云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时,就形成了云。
这些云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水滴之间的碰撞,会产生静电荷。
当云层中的正负电荷分离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闪电和雷声。
同时,云层中的水滴也会因为碰撞而变大,最终形成雨滴。
这样,闪电和雷声就伴随着雨水一起出现,形成了雷雨。
彩虹是由太阳光和雨水共同作用形成的。
当太阳光射向地球上的水滴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
其中,折射是光线在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当光线从空气进入到水滴中时,会发生折射。
此时,光线在水滴内部发生一次折射,然后再从水滴的另一侧射出。
而不同颜色的光线在折射过程中的角度不同,因此会分散成不同的颜色,形成了光谱。
这些分散的光谱会经过一次反射,然后再次折射,最终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光谱,即彩虹。
彩虹的颜色一般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线在折射过程中的角度不同,所以才会分散成不同的颜色。
红色的光线在折射过程中的角度最小,而紫色的光线角度最大。
因此,我们在观察彩虹时,看到的红色位于彩虹的最内侧,而紫色位于最外侧。
总结一下,闪电、雷雨和彩虹的形成都有其科学原因。
闪电是由云层中的静电荷分离产生的放电现象,而雷雨是闪电和雨水共同形成的。
自然辩证法第五讲_科学知识的构成

C科学事实III
3、特点 A可靠性(可重复性) B个别性 C相对独立性
4、作用
A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
假说、科学理论的基础。 B科学事实是评价和检验科学概念、科学定律、 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Fra bibliotek 二、科学定律
1、定义 科学定律——反映事物内部本质或者必然联
系的科学知识,逻辑形式通常为全称命题。 2、分类 A经验定律——直接从科学事实进行归纳推理 得到的定律。
B理论定律(原理定律)——从经验定律进行
溯因推理得到的定律。 3、特点 A一般性 B简明性 4、作用 A揭示了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或规律
B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C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见的工具。 三、科学假说 1、定义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
学事实,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必然联系所作的 猜测性说明。
2、分类
A经验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经验
定律的假说 B原理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原理 定律的假说 3、特点 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2分类a经验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经验定律的假说b原理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原理定律的假说3特点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b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4作用a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广义的必经途径
第五讲 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事实
1、定义 科学事实——反映事物外在现象或者偶然联
系的科学知识,逻辑形式通常为单称命题。 2、分类 A科学事实I B科学事实II
A客观真理性。
B全面系统性。 C逻辑完备性。 4、作用 A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B更加有效地进行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见
浅谈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浅谈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摘要】数学知识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人类思维的进化和创新。
数学知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经过演变和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数学知识被分为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于科学、工程和社会各个领域。
数学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
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它的未来发展将继续推动科技和文明的发展。
数学知识对人类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和文明。
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对我们的认识世界和改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倍加珍惜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起源、演变、分类、应用、传承、发展、启示、未来发展、人类的意义1. 引言1.1 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数学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具。
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学知识是一种智力锻炼。
学习数学需要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对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数学的推理和证明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培养了人们的思维严密性和逻辑性。
第二,数学知识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科学领域,都少不了数学的支持。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工具,许多科学问题都需要数学的分析和求解。
数学知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在信息时代,数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计算机、金融、工程等。
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学习数学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1.2 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意义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类智慧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人类思维的演变轨迹。
通过研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了解人类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所取得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事实是科学基础”的观点 的分析
事实是通过感觉直接给予仔细的没有偏 见的观察者的。 事实先于,并独立于理论。 事实构成科学知识结实而可靠的基础。
3 科学事实的作用:
1)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 科学原理及建立科学理论 的基础。 2)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 学理论的基本手段,是推进科学进步的 动力之一。
一 科学事实
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 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 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 命题。
科学事实的特征或应满足的条 件:
(1)个别性:科学陈述是单称陈述或命 题; (2)可重复性:科学事实是可重复、可 复核的,能够在相同条件下为多个观察 者重复检验;是科学事实最根本的特点。 (3)精确性:科学事实要求数量的精确 性。
(2)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和实验观察: (3)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观测)
3观察的主要特点:
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 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恰当的语言符号系统可以准确而清晰地 描述观察事实;
陈述表达可观察事实
月球上有火山口和山脉。 事实是通过感觉直接给予的吗?
第二篇 科学知识的形成
1 科学知识的形成有两个过程:
1)个人或小团体行为过程; 2)社会行为过程; 1)经验事实; 2)理论抽象;
2 思维性质上有两部分:
第六章 常规科学研究
在发现隐秘事物与探索深层原因的过程 中,来自可靠的实验与已证明的证据的 推理,要比来自或然性猜测和不太高明 的思辨哲学家的主张的推理更有力。 威廉· 吉尔伯特 塞麦尔维斯医生的故事
2)实验特点:
经验的。 不同于观察的地方在于实验是人设计出 来的; 真正的实验在某种意义上必须具有首创 性; 简化和纯化或强化研究对象;
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 实验具有可重复性; 实验总是存在误差
3)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及方法性; 保证实验对象的可观测性; 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原则:对照性原则; 随机化原则; 重复性原则;
判断哪一句陈述描述的是科学 事实
1太阳东升西落。 2常温常压下,水在4º C时,密度最大。 3所有的金属都导电。 4宇宙的起源来自于大爆炸
在科学来源于事实的主张中的 两个问题
1这些事实的性质,以及科学家如何得到 这些事实。 2一旦获得事实后,如何从事实推导出构 成我们知识的定律和理论。
4 科学问题的结构:蕴涵着问题的指向、研究 目标和求解的应答域。 应答域:是指在问题的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 并假定所提出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中。 但是一般来说科学问题都有其应答域。 5科学问题的类型: (1)是什么(What );(2)为什么 Why ; (3)如何How。
7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开始于问题: 1)从理论发展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 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才会补充、修正 或着手建立新理论; 2)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 事实材料; 3)科学研究活动就是要解决尚未解决或 尚未完全解决的活动。
8 科学问题的来源:
1)观察、实验结果与原有理论的矛盾; 2)理论内部的逻辑悖论或佯谬; 3)不同学派、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 4)个人兴趣、好奇心、审美意识
3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是接受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 观察陈述是用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的语言 表述的; 使用仪器是按照仪器所蕴涵的理论来工作的; 理论在观察中起定向和加工改造的作用。
4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由物质世界 的客观实在性决定的; 观察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人们只能观察到某一对象在一特定关系 下显现出来的性质,而不能完全观察到 它自身实际具有的性质; 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如感官、理论和经 验等的限制;
5)实验结果的更新
实验结果是可错的,可因明显的理由而 更新或代替。由于技术方面的进展,实 验结果可变得过时,由于理解方面的进 展,他们可以被屏弃。 赫兹与汤姆逊 19世纪测量分子量
6)实验是科学的适宜基础
实验依赖理论,但是不管理论如何指导 实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世 界,而不是理论。 实验的结局决定于世界的运转,而不是 有关于世界的理论的观点。 对照实验结果检验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 是有意义的探索。
三 观察与实验中的若干认识论 问题
1 纯粹的观察说:古典经验主义认为观察是一 种纯粹的感官反映活动,它不受任何理论的影 响,观察过程就是人们对客体的感觉过程。把 观察看作是一种生理过程而非认识过程。 2 观察渗透理论:美国物理学家汉森提出了观 察渗透理论:认为认识主体对事物预先具有的 知识对认识事物具有建构作用。
4)科学中需要的不仅是事实而 且是有关的事实
哪些事实与一门科学有关,哪些无关相 对于那门科学的发展的目前状态。科学 提出问题,并且理想的观察能提供一个 答案。这是什么组成科学有关事实这一 问题的部分答案。
5)实验结果的产生
产生一个实验结果会多复杂,会涉及哪 些实践上的努力。 事实的确立是必须经过努力的,并涉及 相当多的实际知识,实践中的试错法, 以及利用可得的技术。
5观察实验中的偶然性 :
期望性; 线索型;
需要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6.2观察与实验
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比很可靠吗?很 特殊吗?
因为它基于事实时,他们推定事实是关 于世界的主张,仔细地、没有偏见地使 用感官就可以直接确立这些主张。科学 必须建立在我们能够看到听到和触摸到 的东西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人意见或 思辩想像之上。如果对世界进行仔细的、 没有偏见的观察,那么用这种方式确立 的事实就构成科学的可靠的、客观的基 础。
§6.1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一 科学问题 1问题开始于哪里? 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并发现问题。(观察) 2 简单问题(表浅问题):产生于对科学背景 知识的无知,而不是产生于对知识背景的分析。 简单问题在科学当中并非毫无意义。 3科学问题: 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 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 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包含一 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
二 科研选题
1 科研选题的概念: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 决的课题。 2 选题的意义 选题本身是一项科研工作,选题是培养和提高 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3 选题的过程:调查研究——确定选题——开 题报告会——制订研究工作方案
3选题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陈述之前必须拥有合适的概念框 架以及拥有如何合适使用这个概念框架 的知识。 观察陈述以知识为先决条件,实际情况 并不是我们先确定事实,然后在从事实 导出知识。在科学中寻找有关事实受知 识指导。
2 实验:
1)概念:
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 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 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 实的方法。
二 观察与实验
1观察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 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 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主体从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 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能 力的提高就是要排除这些环节中的错误 因素。
2观察的分类:
(1)直接观察和通过仪器的观察: 研究中所使用仪器的性质,不能与通过 仪器观察到的事实分离开来。 借助于仪器,人类感知能力的敏感程度 和感受方式都有了延伸。 发明更加灵敏、更加精确的科学仪器, 成为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