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1)

课标要求 (1)
课标要求 (1)

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和理解集合、映射、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

数等概念, 认识和理解它们的有关性质和运算具备一定的把函数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背景的给出, 以及经历、体验和实践探索过程的展

现, 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体会过程的重要, 并在过程中学习知识,

同时领会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育人, 通过对本模块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并在初中函数的学习基础上, 对数学有更深刻的感受, 提高说理

、批判和质疑的精神, 形成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内容概述

本模块共三章: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1 ) : 第三章函数

的应用. 本模块为了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 首先在第一章给出集合的有关概念、表示、关系和运算等; 然后从函数实例出发深化函数概念及

其表示, 并研究映射概念; 进而又给出了函数的性质: 单调性、最值, 奇偶性,

这也是对函数的深化; 接下来再回到特殊的函数- 几个基本初等函数, 继续认识

函数, 本模块重点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最后专门给出了函数在数学和实际中的一些应用实例, 使函数的价值得到体现, 也进一步巩固函数的概念, 更加强了数学的应用.

教学建议

1 抓住核心, 重点突破由于函数是本模块的重点和核心, 因此教师要重视函数的教学, 向学生贯彻函数的数学思想, 逐步让学生掌握函数, 更会用函数的思想

去解决数学和实际问题, 函数概念的教学要从实际背景和足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常识, 尝试列举具体函数,

构建

数的一般定义, 要注意: ①构成函数的要素和相同函数的含义; ②函数的三种表示法的联系, 区别与适用性; ③分段函数的意义: @ 映射的概念和判断,

教学中应强调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 在求函数定义域, 值域时, 要控制难度

2.用教材教, 而非教教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 试行) 》的指导下编写的, 是数学学科教育标的具体化, 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包含“ 双基" 在内的三维

发展目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但教材内容仅仅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 并不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教材当作指导教学的素材和蓝本, 创

造性地使用、改造教材, 变“ 教教材" 为" 用教材教” , 树立“ 用教材教" 的教

材观.

3 .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独立自主地思考是学习数学的需要, 但是合作

交流更不能少, 在课堂上, 教师不要大包大揽, 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推理判断

,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和交流, 努力实现师生的互动。

4.强调应用, 突出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美的, 这正是数学使人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之处, 数学的美, 有两个方面: 一是其中的思维美, 内在的逻辑和运用逻辑的机智, 外在的形式, 莫不充满着思维之美; 另一方面则是在

方方面面的应用. 新课标要求强化数学应用, 在应用中, 应该特别重视实践能力

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重视动手和一題多解的能力 1

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的学习, 使学生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 并能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会语言之间进行转换, 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

的简洁性。准确性, 帮助学生学会用集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本章的学习, 使学生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同时还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 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来学习, 强调结合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

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 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 让学生对集合和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认知基础, 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 教材突出了集合和函数念的背景教学, 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 教材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和数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 并注意运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用图象表示函数, 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 教材在例題、习题的教学中注重运用集合和函数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

问题, 这一观点, 一直贯穿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 在例題和习题的编排中, 渗透

了分类讨论思想, 让学生体会到分类讨论思想在生活和数学中的广泛运用, 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缺少的, 函数的表示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材重视采用不同的表示法( 列表法- 图象法解析法, 目的是丰富学生对函数的认识, 帮助

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 在教学中, 既要充分发挥图象的直观作用, 又要适当地引

导学生从代数的角度研究图象, 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方法。教材将函数推广到了映射, 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规律, 有利于学生对函数概念学习的连续性. 在教学中, 要坚持循序渐进, 逐步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这方面的训练, 对函数的三要素着重从函数的实质上要求理解, 而对于定义域, 值域的计算, 不提倡人为的过于技巧化的训练, 防止拔高教学, 重視函数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 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函数的图象, 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函数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体现教材的选择性, 在练习题安排上加大了弹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地取舍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4 课时, 具体分配如下( 仅供参考 1.1 集合约 4 课时1.2 函

数及其表示约5 课时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约 3 课时实习作业约1 课时本章复习

约1 课时

1.1 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教材分析....

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高中数学中, 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集合( 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 出发, 结合实例给出元素、集合

的含义, 教材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 如抽象、概括等值得注意的问题: 由于本节的新概念、新符号较多, 建议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然后进行2交流, 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 在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学校,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交流学习概念后的认识; 也可以先由教师给出问题, 让学生读后回答问题, 再由教师给出评价,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提高阅读与理解、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在处理集合问题时,

根据需要, 及时提示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述。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 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初步认知, 有了对周围事物的发现总结能力, 对部分粗心大意的学生, 需要培养其细致的观察力, 在本节的学习

中学生可能会对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和描述法有所混淆, 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来达到标准要求, 学生可能会用初中熟知的记忆学习方法来学习, 鼓励学生理解学习, 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 通过实例, 了解集合的含义, 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 , 知道常用数集

及其记法; 3 , 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 , 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 ,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 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过程設計

一、设计问题, 创设情境在初中代数不等式的解法一节中提到: 一般地,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 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解集的定义中涉及了“ 集合" , 那么, 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 这

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问题 1 : 下面这 5 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 1 ) 1 ~ 20 以内的所有质数; ( 2 )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 3 ) 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4 ) 所有的正方形; ( 5 ) 北京大学2014 年9 月入学的全体学生.

( 设计意图: 通过初中学过的不等式解的集合, 让学生初步感受集合的含义, 设

计问题1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集合的含义. )

二、学生探索, 尝试解决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宣布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 5 个实例的特征, 都

是由某些对象组成的全体. (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行探究, 相互交流, 能够更深

刻的理解集合的含义。)

三、信息交流, 揭示规律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教师引导的实例的共同特征, 得出集合的含义: 1 , 集合的含义一般地,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把一些元素

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简称为集) . 3

问题2 : 集合应当如何表示呢? 元素与集合是什么样的关系? ( 组织学生充分讨

论、交流, 使学生对集合的含义加深理解, 并进一步探讨集合的表示与性质. ) 2 , 集合的表示方法一( 字母表示法) : 集合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 , B.C , D. …表示, 集合中的元素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 a , b , c , d , … 表示, 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 或自然数集) : N ; 正整数集: N .或N. ; 整数

集.z ; 有理数集: O : 实数集1R . 方法二( 自然语言) ; 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集

合, 例如" 所有的正方形" 组成的集合等 3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属于” 和“ 不

属于" 分别用“ E " 和" 6 " 表示。问题 3 : 一组对象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集

合? ( 提出质疑, 引导学生思考, 为下面展开讨论元素的性质作铺垫。) 4 , 集合元素的性质( 1 ) 确定性: 给定的集合, 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即任给一个

元素和一个集合, 那么这个元素和这个集合的关系只有两种: 这个元素要么属

于这个集合, 要么不属于这个集合 1 元素确定性的符号语言表述为: 对任意元

素a 和集合 A , 要么aEA , 要么aEA . ( 2 ) 互异性: 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

互不相同的, 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3 ) 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 4 ) 集合相等: 如果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 那么这两个集合

是相等的.

问题4 ( 1 ) 请列举出“ 小于 5 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A " . ( 2 ) 你能写出不等

式2_.r > 3 的所有解吗? 怎样表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 由前面得出的集合的

表示方法, 考虑除了字母表示法和自然语言表示之外, 还有其他表示方法

吗? )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得出如下结论: 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并用花括号" [ ] "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描述法: 在花括号内先写上

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 或变化) 范围, 再画一条竖线. 在竖线后

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1 叫做描述法。注: 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 也可以去掉竖线和元素代表符号, 例如: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rla 是直角三角形) , 也可

以写成《直角三角形》

教师总结: 集合的表示: 字母表示法、自然语言, 列举法, 描述法。( 设计意

图: 通过探究, 得出集合的含义、表示方法和性质, 不仅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集合, 而且要让学生掌握好集合的相关知识. )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題【例 1 】下列各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A. 大于

6 的所有整数B. 高中数学的所有难题C. 被3 除余2 的所有整数D , 函数y 图

象上所有的点活动: 学生先思考、讨论集合元素的性质, 教师指导学生此类选择題要逐项判断, 判断一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 关键是看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A , C , D 三项中的元素符合集合的确定性; 而 B 项中, 难题没有标准,

不符合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不能构成集合. 答案: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

含义和元素的性质, 当所指的对象非常明确时就构成集合, 若元素不明确,

没有

判断的标准就不能构成集合。【例 2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 1 ) 小于10 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 2 ) 方程工- 工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 3 ) 由1

~ 20 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4

活动: 学生先思考或讨论列举法的形式, 展示解答过程,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

师及时加以纠正利用相关的知识先明确集合中的元素, 再把元素写入花括号

"

《》" 内, 并用逗号隔开提示学生注意以下方面: ( 1 ) 自然数中包含零; ( 2 )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公式法和分解因式法, 方程r - r 的根是工= 0 , -1 ; ( 3 ) 除去

1 和本身外没有其他因数的正整数是质数, 1 ~ 20 以内的所有质数是

2,3,5,7,11,13 . 17,19 , 解: ( 1 ) 设小于10 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为A , 那么A = 10.1,2,3,4,5,6.7.8.9 ) . ( 2 ) 设方程x ' = r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B , 那么B = ( 0,1 ) , ( 3 ) 设由 1 ~ 20 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为 C , 那么 C = { 2,3,5,7,11,13,17,19 } . 点评: 本題主要考查集合表示法中的列举法, 通过本題可以体会利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和严谨性, 以后我们尽量用集合来表示数学内容。如果一个集合是有限集, 并且元素的个数较少时, 通常选择列举法表示, 其特点是非常显明地表示出了集合中的元素, 是常用的表示法。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步骤: ( 1 ) 用字母表示集合; ( 2 ) 明确集合中的元素: ( 3 ) 把集合中所有元素写在花括号“ { } ” 内, 并写成A = { ****** } 的形式。【例 3 】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 1 ) 方程: -2 = 0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

集合; ( 2 ) 由大于10 小于20 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活动: 先让学生回顾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步骤, 思考描述法的形式, 再找学生到黑

板上书写,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过程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要用数学符号表示集合元素的特征大于10 小于20 的所有整数用数学符号可以表

示为10 < Kao.rEZ . ( 重点引导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 用一个小写拉丁字母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作为集合中元素的一般符号, 找到集合中

元素的共同特征, 并把共同特征用数学符号表达出来, 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 或变化) 范围, 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

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在( 1 ) 中利用条件中现有元素代表符号

z , 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就是满足方程z ' 2-0 .在( 2 ) 的条件中没有元素代表

符号, 故要先设出, 用一个小写拉丁字母表示即可, 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有两

个: 一是大于10 小于20 ( 用不等式表示, 二是整数( 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符号

“E ” 来表示) 。解: ( 1 ) 设所要表示的集合为 A , 方程 f - 2-0 的实根为z , 它

满足条件工2-2 = 0 , 因此, 用描述法表示为 A = { zERx ' - : - 0 } . 方程x ' 一2-

0 的两个实数根为JZ , - / 2 , 因此, 用列举法表示为A = { E , -JZ } , ( 2 ) 设所要表示的集合为B , 大于10 小于20 的整数为z , 它满足条件rEZ , 且10 < x<

20 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B = ( zEzl 10 < x< 20 ) . 大于10 小于20 的整数有11,12,13,14,15,16,17,18,19 , 因此, 用列举法表示为B = ( 11,12,13,14,15 ,

16,17,18,19 ) .

点评: 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步骤: ( 1 ) 用字母分别表示集合和元素; ( 2 ) 用数学符号表达集合元素的共同特征: ( 3 在花括号内先写上集合中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 或变化) 范围, 再画一条竖线, 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

同特征, 并写成 A = 仁川... ) 的形式, 描述法适合表示元素个数较多或有无数

个元素的集合。注意: 当集合中的元素个数较少时, 通常用列举法表示, 否则用描述法表示. ( 设计意图: 通过习题,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并能够将所学内容进行应用. ) 五、变式演练, 深化提高 1 , 下列所给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 A. 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点 B , 所有大于零的正数 C. 某校高一( 4) 班的高个子学生 5

D. 某一天到某商场买过货物的顾客

思路分析? 本題考查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由集合的含义, 可知组成集合的元素

必须是明确的, 不能模棱两可. 在 A 项中对于任何一个点要么在这个平面内,

要么不在这个平面内, 因而它可以组成一个集合; 在 B 项中由于大于零的正数

很明确, 因此所给对象能组成一个集合项中由于“ 高个子” 没有一个确定的标

准, 因而不能判定一个学生到底是不是高个子, 故它不能组成集合: 而 D 项中

对于任何一个人在这一天是否到过该商场, 以及是否买过货物是非常明确的, 因此: 它能组成一个集合. 答案: C 2 , 用另一种形式表示下列集合: ( 1 ) 《绝对值不大于3 的整数》; ( 2 ) ( 所有能被 3 整除的数) ( 3 ) ( z / r = | c / .xEZ 且< 5 ) ; ( 4 ) ( xl ( 3r_ 5 ) ( z + 2 ) ( z ' + 3 ) == 0 , IEZ ) ; ( 5 ) ( ( z , y ) / x + y = 6

, > o , y > 0 , rEz.yEZ ) . 少思路分析》用列举法与描述法表示集合时, 一要分

清元素是什么, 二要明确元素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解: ( 1 ) ( 绝对值不大于的整数) 还可以表示为allzk3,2EZ ) , 也可表示为-3 , - 2 , -1 , ( 2 ) ( zl 372 , nez ) , ( 3 ) : x = Irl , . : 120 orE Z 且1 < 5 , ( zlz = lz /

.zEZ 且x < 5 ) 还可以表示为( 0,1,2,3,4 ) . 3 , 已知集合A = { xlar - ar + 2 = o , aEN , 若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 求a 的取值范围。思路分析? 对于方程aza -

3x + 2- = o , a E R 的解, 要看这个方程左边的' 的系数, a = 0 和: a # 0 方程

的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则集合 A 的元素也不相同, 所以首先要分类讨论. 解: 当 a = 0 时, 原方程为一3rt 2-0 3 , 符合题意; 当ayt0 时, 方程 a.rz _3rt2

= 0 为一元二次方程, 则1-0 , 解得a * 0 且a < 9-8a20 .综上所得a 的取值范

围是( alas 4 ) - 4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 1 ) 方程组/ Zr_3y = 14 , 的解集; 3x + 2y = 8 ( 2 ) 1000 以内被 3 除余2 的正整数所组成的集合( 3 ) 直角坐标平面上在第二象限内的点所组成的集合; ( 4 ) 所有正方形; ( 5 ) 直角坐标平面上在直线, -1 右侧或-- - 1 左侧的点所组成的集合。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集合的表示方法。所谓适当的表示方法, 就是较简单、较明了的表示方法由

于方程组{ 的解为{ y = 4,2 2x - 3y = 14 , ˋ故( 1 ) 宜用列举法; ( 2 ) 中尽管是有限集, 但由于它的; 3x + 2y = 8 元素个数较多, 所以用列举法表示是不妥当的故用描述法; ( 3 ) ( 4 ) ( 5 ) 也宜用描述法

解: ( 1 ) { ( 4 , -2 ) } ; ( 2 ) ( z | c - 3k + 2 , kE N , 且K1000 ) ; ( 3 ) { ( x , y ) | x

< 0 , 且y > 0 ) ; ( 4 ) { 正方形} ; ( 5 ) { ( x , y ) | x < -1 或p > 1 , yER ) .6

(设计意图:通过精选练习强化学生对集合的理解与应用,特别是集合的表示方法。)六,反思小结,观点提炼请同学们想一想:(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经过学生短暂梳理小组发言教师总结。)囿置ITE1业] 1,教材P12习题1.1A组第4题。2,元素,集合间有何种关系?如何用符号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如何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来解答

數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但是其中隐藏的知识盲点还是有的。特别是集合的无序性,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点明无序性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两个含有相同元素的集合,不同的元素排列顺序而言的,通过本节课的实践,先学后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每个人都在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但是每个人都做到了吗?做到的只有极少数实践证朋,这些教学任务,通过学生的自学,能够完成。备课资料[备选例题] 1.已知A =(ze R!-al + l ..lel + Leel + Label.abc,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 -e + ab_ + _ + _ +。abcL,abc 0),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思路分析?解决本題的关键是去掉绝对值符号,需分类讨论。解:题目中的取值取决于a,b,c的正负情况,可分成以下几种情况讨论:(1)a,b,c全为正时,x = 7;(2)a,b,c两正一负时,x = -1;(3)a,b,c一正两负时,x = -1;(4)a,b,c全为负时,I = -1。A =(7,-1)。7

注意:(2)(3)中又包括多种情况(a,b,c各自的正负情况),解题时应考虑2.已知集合C = {x | x = a + b,aEA,bE B),(1)若A =(0,1,2,3)B(6,7,8,9)求集合C中所有元素之和S;(2)若A =(0,1,2,3,4,…,2005),B =(5,6,7,8,9),试用代数式表示出集合C中所有元素之和S;(3)联系高斯求s = 1 + 2 + 3 + 4 +…+ 99 +100的方法,试求出(2)中的s沙思路分析》先用列举法写出集合C,然后解决各个小题。解:(1)列举法表示集合C =(6,7,8,9,10,11,12),进而易求得S = 6 + 7 + 849 + 10 + 11 + 1:-63。(2)列举法表示集合C = {5,6,7,…,2 013,2 014),由此可得s-5 + 6 + 7 + ... +2 013 + 2 014。(3)高斯求S = 1 +2 +3 + 4 + ... + 99 + 100时,利用1 + 100 = 2 + 99-3 + 98 =…= 50 + 51 = 101,进而得s-1 + 2 + 3 + 4 +…+ 99 + 100 = 101×50 = 5 050。本题(2)中S = 5 + 6 + 7 +…+ 2 013 + 2 014 = 2 019X1 005 = 2 029 095

- [ ]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 [ ] 合作學習

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在初中代数不等式的解法一节中提到,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解集的定义中涉及了“集合”,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问题1:下面这5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北京大学2014年9月入学的全体学生。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分小组讨论,讨论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宣布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共同概括出5个实例的特征:

三,信息交流,揭示规律根据讨论的结果得出集合的含义:

1.集合的含义

问题2:集合应当如何表示呢?元素与集合是什么样的关系?

2,集合的表示

方法一:8

方法二: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问题3:一组对象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集合?

4,集合元素的性质

(1)确定性:

(2)互异性;

(3)无序性:

(4)集合相等:

问题4:(1)请列举出“小于5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A“

(2)你能写出不等式2 - > 3的所有解吗?怎样表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5,集合的表示:字母表示法,自然语言,列举法,描述法。

列举法:

描述法: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題

【例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A.大于6的所有整数

B.高中数学的所有难题

C.被3除余2的所有整数

D,函数y =-图象上所有的点

【例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例3]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2-2 = 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9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五,变式演练,深化提高

1·下列所给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A.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点

B.所有大于零的正数

C.某校高一(4)班的高个子学生

D.某一天到商场买过货物的顾客

2,用另一种形式表示下列集合:

(1)(绝对值不大于3的整数);

(2)《所有能被3整除的数);

(3)(zla-irl,ze z且x <5);

(4)(zi(3x_ 5)(r + 2)(r2 +3)= o,rez

(5){(x,y)| x + y = 6.p> o,p> o,rEz.yEZ)

3.已知集合A =(zia.l-3x + 2 0,aER},若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范围。4,用适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组12.r_3ys。14的解集

1r + 2y-s

(2)1000以内被3除余2的正整数所组成的集合;

(3)直角坐标平面上在第二象限内的点所组成的集合!

(4)所有正方形:

(5)直角坐标平面上在直线工1和x=-1的两侧的点所组成的集合。

六,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请同学们想一想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 [ ] 布置作业

1.教材Pa习题1.1A组第4题。

2,元素,集合间有何种关系?如何用符号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如何呢?如何表示?通过预习教材来解答。

- [ ] 參考答案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都是由某些对象组成的全体10

三,信息交流,揭示规律

1,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2.集合的表示:方法一(字母表示法):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拉丁字母a,b,c,d,...表示,数学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方法二(自然语言):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出的集合,例如所有正方形”组成集合等。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分别用“E”和“E”表示。

4,集合元素的性质

(1)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任给一个元素和一个集合,那么这个元素和这个集合的关系只有两种:这个元素要么属于这个集合,要么不属于这个集合:元素确定性的符号语言表述为:对任意元素a和集合A,要么aEA,要么aEA。(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4)集合相等:如果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5,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全部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描述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其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注: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写成列举法的形式,只是去掉竖线和元素代表符号,例如: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zlz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写成{直角三角形}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13B

【例2】解:(1)设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为A.E&A =(0 *

1,2,3,4,5,6.7-8.9)(2)设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B.那么B_to,1)(3)设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为c。那么c-n(2,3,5,7.11,1a,17.19 [3]解:(1)设所要表示的集合为A,方程x'-2--0的实根为z,它满足条件/ -2-0,【例用描述法表示为A =(2E Rix'-2.0)方程x'一2-0的两个实数根为VE,-VE“。因此。

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A(2)设所要表示的集合为B,大于10小于20的整数为,它满足条件aez。且1 0 <<20,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B = {2EZl 10

点评: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步骤:(1)用字母分别表示集合和元素i(2)用数学符号表达集合元素的共同特征;(3)在花括号内先写上集合中元素的代表籽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坚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并写成Am(+川...)的形式,描述法追合表示有无数个元素的集合。

注意:当集合中的元素个数较少时,通常用列举法表示,否则用描述法表示五,变式演练,深化提高

1,思路分析:本题考查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由集合的含义,可知组咸集合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在A项中对于任何一个点要么在这个平面内,要么不在这个平面內,因而它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在B项中由于大于零的正数很明确,因此所给对象能组成一个集合; C项中由于“高个子”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因而不能判定一个学生到底是不是高个子,故它不能組成集合,而D项中对于任何一个顾客在这一天是否到过某商场,以及是否买过货物是非常明确的,因此它龍组成一集合

答案:C

2,思路分析:用列举法与描述法表示集合时,一要分清元素是什么,二要明确元素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绝对值不大于3的整数》还可以表示为(zllak3,2EZ),也可表示为-3。一2,11

一1,0,1,2,3)(2){x | x-372,n EZ),(3).. x = | xl,.ur> o。“,”rEZ且工<5,.. {xlx = lxl,rEZ且x <5)还可以表示为(0,1,2,3,4)

3.思路分析:对于方程ax2-3x + 2- = o,a E R的解,要看这个方程左边的x'的系数,

a = 0和a 0方程的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则集合A的元素也不相同,所以首先要分类讨论

解:当,-0时,原方程为-3x + 2 = 0:n = 3,符合题意; a#0当a 0时,方程az2-3x + 2 = 0为一元二次方程,则信一8a>,解得a#0且a <。综上所得a的取值范围是(ala

4思路分析:本题考查集合的表示方法,所谓适当的表示方法,就是较简单,较明了的表示方法。由于方程组3x + 2y = 8 2x-3y = 14,2,故(1)宜用列举法;(2)中尽管是有限集,但由于它的元素个数较多,所以用列举法表示是不妥当的,故用描述法;(3)(4)(5)也宜用描述法。

解:(1)((4,-2));(2){zl.r = 3k + 2,k EN且x5 000);(3){(x,y)| r 0);(4)(正方形};(5)((x,y)| x < - 1或x> 1,YER)

1.1.2 集合間的基本關係

教材分析……

教材從學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引人集合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教材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集合间的关系教学中,建议重视使用Venn图,这有助于学生通过体会直观图示来理解抽象概念随着学习的深入,集合符号越来越多,建议教学时引导学生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关系和符号,例如E与的区别。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跨入高中学习,概括,抽象能力相对较低,况且本节符号较多,难于短时间内被学生接受,故而应采取多举实例,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渡过难关。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能判断给定集合间的关系提高利用类比发现新结论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的含义,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难点:理解空集的含义12

一,设计问題,创设情境问题1:实数有相等,大小的关系,如5 = 5,5 <7,5> 3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1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探究。(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实数的大小关系,类比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从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一,学生探索,尝试解决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吗?(2)设A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全体男生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3)设A =(zIz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B =(zl.c是等腰三角形》;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让学生发现两个集合所含元素范围存在各种关系从而给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设计意图:从具体的实例出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个集合间的关系,在相互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确集合间的关系。)三,信息交流,揭示规律(投影)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读作:A含于B(或B包含A)。如果集合A B,但存在元素xEB,且reA,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真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呈A)。②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A B且BgA,那么称这两个集合相等,记作A = B。问题3: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 b,且h3a-Mash“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得出结论:若A = B,且B A,则A B问题4: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 b,且b> c,则a> c“相类比,在集合中,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类比子

集,得出子集有传递若A B,B A C; B.BSEC,则A C.(通过类比实数中的“<”和集合中的“一”的相似之处,强化学生对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理解。)教师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如图1和图2分别是表示问题2中(1)和(4)的Venn图。

问題5:(1)任何方程的解都能组成集合,那么+ 1 = 0的实数根也能组成集合,你能用Venn图表示这个集合吗?(2)一座房子内没有任何东西,我们称这座房子是空房子,那么一个集合没有任何元素,应该如何命名呢?(学生交流,教师及时捕捉与如下结论有关的信息,并简单板书)13

(1)不能,因为方程x'+ 1 = 0没有实数解(2)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空集记为。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A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SEA(A 0)。课札记(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实例中探究出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中的特殊集合- 空集,在实数与集合的类比中,加强集合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理解。)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例1]图中反映的是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这五种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则A,B,C,D,E分别代表的图形的集合

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后,结合四边形的概念可得下列关系

解析:由集合的子集概念可知,集合A. <尊边形),集合B-梯形)-集合C =《平行黵边形。集bae t菱形)*集合E-e《L方形》答·A-四边邢),B-梯形1,c--平行四边形).D--《菱形1xEw(正方形》【例2】写出集合(a,b)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活动:学生思考子集和子集的定义,教师提示,空集是任何集合的于集*一个集合不是其本身真子集;按集合(a,h)的子集所含元素的个数分类讨论解t集合fasb)的所有子集为https://www.360docs.net/doc/6a1933678.html,》,ib)。(a.b),真子集为d,(a)*(b)【BI 3] e知集合A㎜t一1.3 .2m - 1),集合B =(3.m!),若ESA-M实数mm活动:先让学生思考Bi-A的含义,根据B-A,如集合B中的元素都属于集合A +由集合元素的蓋舟性3列出方程求实数mth值,因为E賹A,所以3EAam'E A.对,n'的值分类讨论。解析:*。* B A ... 3EA.m'EA ..:m's-l(舍去)或m)= 2m-1,解得= 1 ..:rn = 1。答案: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和子集的概念,以及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本题容易出现m!n-3,是忽視了集合元素的互异性。避免此类错误的方法是解得的值后,再代入验证。讨论两集合之间的关系时,通常依据相关的定义,观察这两个集合元素的关系,转化为解方程或解不等式。(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解答,进一步掌握集合同的基本关系,并能灵活运用。)五,变式演练,深化提高1.已知集合M = lal 2-r <0),集合N = {rlaz = 1),若NSiM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思路分析?集合N是关于工的方程ar = 1的解集,集合M = {x)> 2)pt0。由于NFM.H N 0或“N * 0,要对集合N是否为空集分类讨论。解:由题意得M =(z!> 2)*¢-M N =¢或N 0。当N = 0时,关于的方程ax = 1无解,则有a = 0; N#0时,关于的方程az 1有解,则ato,此时炉1,X':NEM.:.LEM...a>2。0

2.(i)分别写出下列集合的子集及其个数:S。{al-Ia,b),{a,bch(2)由(1)你能发现若集合M中含有“个元素,集合M有多少个子集吗?活动:学生思考子集的含义,并试着写出子集,(1)按子集中所含元素的个数分类写出子集:2)由(1)总结当n = o,n = 1,n- = 2,n = 3时于集的个数規律,归纳猜想出结论。解:(1)0的子集有:,即¢有1个子集;(a)的子集有:S。(a),即《a)有2个子集;(a,b)的子集有s3,(a),{b),(a,b),即{a,b)有4个子集;(aeb.c)的子集有sO,(a)。(b),(c),(a,b),(a,c),(b,c),(a,b.c),即(a,b,c)有8个子集(2)由(1)可得:当n = 0时,集合M有1 = 2”个子集;当n = 1

时,集合M有:-2'个子集;当n = 2时,集合M有4 22个子集:当nm3时,集合M有8 -23个子集因此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M1有2“个子集。3,已知集合AS(2,3,7),且A中至多有一个奇数,则这样的集合A有(A.3个B,4个C.5个D,6个思路分析》对集合A所含元素的个数分类讨论。解析:A-¢或{2)或(3}或{7)或(2,3)或(2,7),共有6个。答案: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子集的概念以及分类讨论思想,写一个集合的子集时,按子集中元素的个数来写不易发生重复和遗漏。(设计意图:当堂演练,检测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六,反思小结,观点

提炼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你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学生互相交流,而后由

多媒体显示如下内容)本节课学习了:①子集,真子集,空集,Venn图等概念;②能判断存在子集关系的两个集合谁是谁的子集,进一步确定其是否是真子集;

②能判断存在子集关系的两个集合谁是谁的子集,进一步确定其是否是③清楚两个集合包含关系的确定主要靠其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总结习惯。)[布匿進1ing 教材P12习题1.1A组第5题。版围设1计]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基本关系例1:变式演练1,包含关系:子集解;真包含关系:真子集例2:小结2,空集3,包

含关系的传递性例3:

15

圆学圆圆反备课札记本节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来获得新知,在实际教学中,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自己通过类比得到正确结论,丰富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出发点“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案设计(设计者:袁景华)[学1习圓厕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能判断给定集合间的关系,提高利用类比发现新结论的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的含义,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BITE1学19]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问题1:实数有相等,大小的关系,如5 = 5,5 <7,5> 3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集

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吗?一,设计问題,创设情境问题1:实数有相等,大小的关系,如5 .. 5,s <7,5> 3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一,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间題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吗?(13A = 1,2,3).B =(1,2,3,4,5)(2)设A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全体男生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3)设As | xl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B-(zir是等腰三角形(4)A =(2,4,6),B- {6.4.2)。三,信息交流,揭示规律集合间的基本关系:①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读作:如果A B,但存在rEB,且reA,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真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16

②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A B且B A,那么称这两个集合相等,记作A-B。问题3: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 b,且b> a,则a = b“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备课札记问题4: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 b,且b2ec,则a >> c”

相类比,在集合中,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如图1和图2分别是表示问题2中(1)和(4)的Venn图。

问题5:(1)任何方程的解都能组成集合,那么工2 + 1 = 0的实数根也能组成集合,你能用Venn图表示这个集合吗?(2)一座房子内没有任何东西,我们称这座房子是空房子,那么一个集合没有任何元素,应该如何命名呢?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例1】图中反映的是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这五种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则A,B,C,D E分别代表的图形的集合为

【例2】写出集合(a,b)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例3】已知集合A = {-1,3,2m 1),集合B =(3,㎡),若B A,则实数m =五,变式演练,深化提高1,已知集合Mf = {12-r <0),集合N =(zla = 1),若N M,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1)分别写出下列集合的子集及其个数:¢。(a),(a,b),(a,b,c)。17

(2)由(1)你发现集合M中含有个元素,则集合M有多少个子集?3.已知集合4G(2,3,7),且A中至多有一个奇数,则这样的集合A A,3个个C.5个D,6个六,反思小结,观点提炼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你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囿BITE1业)教材P ,,习題1.1A组第5題。三,信息交流,揭示规律①ACB(或B2A)A含于B(或B包含A)问题4:类比子集,得出子集有传递性,若ASB.BSC,则A c,若雁B.BGC-MASC问题3:结论诺A B,且B A-MA-s B.问题5:(1)不能,因为方程x'+ 1 0没有实数解。(2)一个集合没有任何元素,定义为空集。空集记为g,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A (A * 2)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題【例1】解析:由四边形的概念可得下列关系

由集合的子集概念可知,集合A = {四边形),集合B《梯形》,集合C = {平行四边形》集合《菱形),集合E =《正方形)。答案:A- |四边形),B = {梯形),C = {平行四边形},D =《菱形); E = {正方形}【例2】解集合(a,b)的所有子集为¢,(a),(b},{a,b),真子集为¢,{a)【例3】解析:“,”B-A,... 3 E A,m'E A ... m'-=-1

《英语阅读》课程标准

《英语阅读》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是商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专门发展学生目标语阅读能力。它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其它专业基础课程和技能课程共同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利用语境线索猜测词义、理解句子、区分主题和大意、辨识细节发展模式、概括段落大意、略读和寻读,归纳和演绎推理等阅读技巧和方法;了解说明、议论、叙述、新闻、广告等常见文章体裁的篇章结构,熟悉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学分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8学分,总学时108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1.培养基本的阅读技能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2.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 3.扩充词汇量和加大词汇的接触频度,增强英语语感,逐步掌握篇章概括方法。(二)能力目标 1.具有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2.具有阅读技能,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 3.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四、课程实施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 1.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授课的教学形式。 2.教学方法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外作业。 3.教学场地要求:普通教室。 五、教材选用 1. 《世纪商务英语阅读教程》(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材编委会组 织编写,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08 六、课程考核 (一)学生考核 1.该门学科的考试评价依据是按照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把握合适的难易程度出试卷,用笔试、平时成绩(含作业、出勤)、的方法对学生学习做出评价。 2.考试方法:笔试、平时作业、出勤。 3.期末总成绩(百分制)=平时作业*20%+期末笔试*60%+出勤*20% (二)教师教学效果考核 1.由分院组织教研室成员采用随机抽查的手段,检查平时的教学过程(平时作业布置 与批改和出勤的登记); 2.由分院其他教师出题,对随机抽选所任课程班级的30%的学生进行考核。 3.考核结果评选:》90分的为优秀;》80分的为良;》60分为中合格;〈60分为不合格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内容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内容标准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一) 具体目标 1.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1](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和例3]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参见例4] 2.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1】 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 ,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关于除法:不给出"第一种分法""第二种分法"等名称。(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5] (6)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参见例6] 3.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课程标准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类型: B类(理论+实践) 学分:6学分 学时: 68学时(4学时/周,上课总周数17周) 适用专业:英语教育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英语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任务:学生系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具体包括语言体系知识(指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内容)、话语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包括学习策略能力、语言尝试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同期及后续课程:《英语语音语调》、《英语听说》、《英语泛读》、《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汉互译》、《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英语语音的基础知识; (2)掌握语法基础知识; (3)掌握词汇2500个; (4)掌握篇章结构的分析理论; 2、技能要求: 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练习收听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语速为每分钟8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

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和来自讲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谈;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8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书面表达能力:能用常见的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事件、观感、情感等,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8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篇连贯。 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1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3、素质要求: 针对英语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的特点,培养学生在幼儿英语教学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条件 1、教师任职条件 本科以上英语专业学历,身心健康,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另外要求教师具有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并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2、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语言实验室、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能容纳60人、安装多媒体投影仪设备的教室一间。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流课程标准

一流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要符合本专业目标。 2.课程目标要结构化层次化。 3.程目标要符合课程性质。 二、课程内容 4.课程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5.课程内容要有挑战度。 6.课程内容要体现能力导向。 7.课程内容知识点清楚。 8.课程内容要包含方法论和工具使用。 三、授课教师 9.学术水准。10.教学态度。11.教学行为。12.方法培养。13.教学研究。 四、学生态度 14.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15.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效结合。 16.学生注重软技能学习。 五、教学模式 17.教学理念。18.教学方法。19.教学设计。 六、学生服务 20.学习支持。21.学习资源。 七、教学信息化 22.积极应用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 八、教材选用 23.符合教育部和本校选用规定、选用或者自编优质教材。

九、资源共享 2.课程资源开放共享。课程主持教师积极参与教师培训工作。接受 外校学生跨校选课,有学分转移、认可制度。 十、质量监控 3.评价理念。26.质量标准。27.考核项目。28.考核内容。29.成绩评定。30.成绩分析。31.改进措施。32.评价反馈。 十一、课程思政 5.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以教书育人为初心,立德树人为使命,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素养,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充分运 用专业领域内科学史、行业史等蕴含的思政素材,进行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基础理论课程要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 伦理与学术道德培养,应用课程还要再增加中国行业发展、职业精神、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等教育。 二、课程要求 (一)课程团队 课程负责人须为申报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积极投身信息技术 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课程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除 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外,还应配备必要的助理教师,保障线上线下教学正常有序运行。同一课程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门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

1.第1题 中数学新课程的六条具体目标可以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层次。 2.第2题 在培养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第3题 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_形成过程__. 果, 4.第4题 7.布鲁纳的人类认知的方式包括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 . 答案: 符号表证 5.第5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一共有10 个模块的内容。 6.第6题 .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收集和资源获取,计算工具,视觉显示,改善等方面。 答案: 学习手段 7.第7题 5.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六条具体目标可以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三个层次。 答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9.常量数学是以静态的、不变的、有限的观点去研究问题。微积分以动态的、变化的、无 限的观点来研究问题。 9.第9题 .空间想象能力是指,正确运用空间图形或图象反映和掌握客体的空间特性和关系的能力. 10.第19题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 标准答案:

实践与综合应用 11.第20题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中的“五行”指的是恭、宽、、敏、惠。 答案: 信 12.第21题 0.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 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 答案: 数学文化 13.第22题 8.数学新课程中的评价应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改进教学 答案: 认识自我 14.第23题 .知识技能目标可以分成了解、理解、掌握和 答案: 综合运用 15.第24题 16.第25题 8.数学新课程中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评价。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 和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答案: 社区 17.第26题 于天下为仁矣”中的“五行”指的是恭、、信、敏、惠. 答案: 宽 18.第31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必修课程有___模块,选修课程有___模块和___专题。 答案: 5,5,16 19.第10题 15.修订后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 答案: 案: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直接把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 20.第11题 14.化归 答案: 案:是指将要解决的问题转化归结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的过程(或思维方法). 21.第12题 11.空间观念.

经贸英语课程标准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一)、课程性质 《经贸英语阅读教程》是为310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英语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理解商务英语文章的基本技能,掌握一些国际经济文章中常用词汇,懂得一般的商务表达,熟悉主要的商务英语文章类型,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商务英语课程,毕业后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涉外商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310英语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学习的职业拓展模块课程,属于B 类。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一)、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 (二)、课程教学任务 通过学习有关的商务活动的实用语言材料,学生应熟悉主要的商务英语文章类型,提高阅读商务文章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应进一步提高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要求: 1.熟悉主要商务英语文章的类型。

2.能读懂主要英语报刊、杂志上面有关商务活动的难度适中的报道和 评论。 3.能将一般性英语商务材料译成汉语,要求译文符合原义,行文顺畅; 同时,进行一些中英句子翻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商务文章中 最常用的表达方法的实际运用。 4.熟练阅读、正确理解并逐渐学会欣赏商务文章的语言和文字魅力, 具备初步的独立分析能力。 5.通过有效的阅读训练,学会解读商务英语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 想;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撰写文章概要和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小 论文等。 三、先修及后续课程 (一)先修课程:英语泛读 (二)后续课程:无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Unit 1 国际经济组织 本章教学目标: (1).掌握TextA和TextB中的单词短语. (2).通过阅读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大意。 (3).了解世界旅游组织的作用。 本章教学重点: 单词短语。 本章教学难点:

一、高中课标要求(必修)

一、高中课标要求(必修)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目的态度)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重点要求)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更高要求) 了解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文学知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材编排体例(必修)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两个现当代散文单元。 必修1:写人记事散文单元(品文--品人) 必修2: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赏景--体情--品言)。重点是在精美景物中体会浓厚情味和深邃意蕴,从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景及作者的独特情感。 两个散文单元,内容各有侧重,目标各有不同。不同的鉴赏方法,为选修课学习作准备 三、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散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 《荷塘月色》以精彩的写景状物闻名,作者用精美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 《囚绿记》因为篇幅较短,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而第一次进入高中新课本。 此单元属阅读鉴赏的审美感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情与景的关系。三篇文章共同的特点写景精美,情味浓厚:对故都的眷恋、对荷塘美景的感受是中国文人骨子里美而雅的审美追求的体现。这种体现或含蓄、或直率,但都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语言美: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状物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这些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 四、单元教学要点 1.赏析美景。理清写景状物的线索,赏析富有特征的景物和写景状物多种艺术手法。 2.品评深情。理清作者起伏、隐现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和独特感悟。 3.品味语言。熟读背诵、圈点批注、揣摩语言,是赏析的切入口。重视品味语言是回归 语文教学的正道。 4.提升审美。写景状物散文始终贯穿着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趣味等,接受美的熏 陶,激发美的追求。 五、关于审美能力 《课程标准》注重语文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三种能力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的一环。 写景状物散文都是描写审美物象、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趣味的。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味美景、美情,获得充分的美的享受,并对这种美进行富有创见的评价。审美能力就是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故都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为写秋的上乘精品。因为他不只重在描述秋景秋物,而且刻意传染秋色秋味,摹写秋的深邃意境,笔墨里融进了太多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

课标解读专题发言稿精编WORD版

课标解读专题发言稿精 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专题发言稿《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标准》关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定位,在总体上强调“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重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这里所说的“打好基础”,涉及到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单纯接受和掌握数学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也不是仅仅要求会算、会画、会推理。通过数学学习所要形成的“基础”,包括有基本的、长期起作用的数学知识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算、画图、推理、交流以及使用计算机(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抽象概括、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数式运算以及数学探究、交流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对数学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基础”,是数学基本素养的应有之义。“学会应用”不仅是要求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强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用数学”的体验和经验。既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知道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知道数学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又促使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懂得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领会数学所具有的科学思想方法意义,为将来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有效应用数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确定课程目标定位的基础上,《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一步阐明了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具体内容。数学课程及其教学应把“启迪思维”放在重要位置,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1)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

中职学段商务英语课程标准

中职学段:《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 商务英语。 二、适用专业 既可适用中高职衔接的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又可适用于中职商务英语专业。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项目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该课程是在中职阶段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习惯,训练阅读技巧,扩大商务知识面,。课程为后续的高级商务英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程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以任务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在体验中学习语言、提高商务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总体设计要求,利用大量真实、生动的素材,运用任务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增强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现代国际商务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解决了以往由于缺乏真实的商务活动而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难题。 本课程的素材涉及日常生活和商务活动,包括商务交际、商务职场、客户接待、商务会议、客户服务、商务旅行、公司简介、市场营

销、网络等主题。通过每个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商务词汇和商务概念;阅读并理解一些与商务有关的文章;理解文化差异并掌握基本的商务沟通技巧;能够用英语进行口头及书面的商务交际,为后续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组织 中职学段商务英语课程内容组织见表2-3。 表2-3 中职学段商务英语课程内容组织

五、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基本商务词汇与商务概念知识 ?阅读并理解与商务有关的文章的方法和技巧?理解文化差异并掌握商务沟通技巧 ?能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以及处理问题 ?用英语进行书面的商务沟通和交际 专业能力: ?听懂商务会话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泸州市泸南中学易建洪 一、结构的变化 新标准在保持《标准》(实验稿)的基本体例不变的基础上,在结构上有以下调整。 1.重新撰写“前言”。从五个方面来看其变化 (1)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方面:从数学的学科特点重新定义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11版新课标)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教育的功能:从学科性及价值的提法作了调整。 (实验稿)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版新课标)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数学课程的性质:新课标对数学课程的性质更具人性化提得更高远。 (实验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011版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4)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有价值”“必需的”数学等的提法置疑,从课堂教学建构角度强调理念而有所改变 (实验稿)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

(完整版)综合英语课程标准第一册

一、课程性质及定位 本课程是应用英语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岗位素质课,属于A类课程。本课程是应用、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综合技能课。它旨在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单项技能的课程相辅相成,使学生在得到语言技能的分项训练的同时,得到全面、严格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的整合性训练,达到对英语基础语法和基本词汇的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各种语言技能协调发展,从而获得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它还致力于使学生通过阅读和语言材料的课堂讲解分析,打开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人文知识得到增长,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为进入高年级的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全面严格的基本语言技能。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以精读课文为重点引导学生扎实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及常用语法知识,掌握相当的词汇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丰富学生的英美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为学生学习高年级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秉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对精选的语言材料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系统的向学生传授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和篇章等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较多的师生互动和课内外练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此外,还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通过两年的综合英语学习,最终达到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 三、先修及后续课程 无 四、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Unit 1 Education 1. read what Bill Gates says about education 2. build up the students’ vocabulary relating to campus life 3. learn something from an ancient Greek educator 4. study different types of nouns 5. write an introduction of oneself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plural form of nouns, the skill of self introduction, words and phrases concerning education. Unit 2 Friendship 1. read two stories about friendship 2. learn some frequently-used words and phrases to do with making friends 3. get to know different types of pronouns 4. write a personal letter to a pen-friend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different types of pronouns, words and phrases concerning making friends, the skill of writing a personal letter.

一元一次方程教材分析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1.教科书内容 本章继第一章“有理数”和第二章“整式及其加减”之后,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 人们对方程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方程是重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是本章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会直接应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而有理数运算和整式加减运算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知识。 全章共包括四节: 3.1 从算式到方程 这一节分为两个小节. 3.1.1 一元一次方程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中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是重要内容,此外还有关于最简单的方程的内容.本小节先通过一个具体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这样安排目的在于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引出方程的定义,并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 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进行计算的程序,列算式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算式中只能含已知数而不能含未知数.列方程也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相等关系),它打破了列算式时只能用已知数的限制,方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含有相关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未知数进入式子是新的突破.正因如此,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 本小节中引出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基本概念,并且对于“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析问题过程进行了归纳. 3.1.2 等式的性质

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与《实验稿》2001版的主要变化 1。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与分析 变化一:“三句”变“两句” 2001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11版: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析: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这样改动让人觉得更加科学,易于理解。因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人有些迷茫,无法准确界定.因为我们研究的数学到底就没有价值?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不必须的?我们很难确定。 变化二:“6条”改“5条” 2001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分析: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程目标的变化与分析 变化一:“两基”变“四基” 2001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分析:从双基发展到四基的原因: ①将双基拓展为四基,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一 英语课程标准 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阅读策略的运用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英语课程标准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部分目 标要求如下应具有较强的推测能力能根据上下文信息 和构词法推测出文章中生词的含义和基本信息应具备较 强的逻辑能力能准确理解阅读中各个段落和句子之间的逻 辑关系应具备较强的归纳能力能归纳出阅读文章的主 题和中心思想理解文章主题和故事情节并对故事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做出合理的预测应具备基本的阅读素养能 读懂常见的阅读题材和阅读材料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和总结能力根据长期的阅读积累总结基本的阅读技巧并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将这些技巧运用到阅读中顺利解题 完成阅读要求 阅读是一门集思考理解和信息接收能力于 一体的知识学科也是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教学是对英语教师专业素养要求和教学水平的考验学生也能通过阅读增加单词积累开阔视 野增大知识面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根据课本 要求过分注重对语法现象的详细讲解和单词量的扩充而忽视了对阅读经验的总结讲解和学生对阅读技能的实际掌握与运用造成学生在阅读中事倍功半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但中学生随着阅读量的增 加和自身阅读素养的提高原有的阅读思维能力越发受到限 制因此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丰富的阅读材 料采取高效易接受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是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同时学生应如何突破思维僵化配合教师教学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阅读技能是每一个中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都应该思 考的问题从形式上看阅读是一个单线思维活动的过程而实质上阅读活动是一个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精神交流活动通 过阅读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倾注的心血感受作家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是一 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通过前期的单词记忆和语法规则学习 等基本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不断摸索并总结出高效的学 习方法 通过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的问卷和走访等形式的调 查得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结果我国中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对阅读策略的运用频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 面其一初中阶段考试设置中的题目较少涉及对学生总结 能力的考查其二教师在课堂中只关注讲课的进度和备课方案忽视了对学生记笔记策略和总结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缺乏总结能力和记笔记的技巧其三长期以来的汉语学习思维环境导致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养成了逐句逐字翻译的不良习

最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标要求及措施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标要求及措施 薛亚飞 五年级学生已经属于高年级学生,要为六年级的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高年段的教学目标,为六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现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特拟定了如下要求: 课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初中数学新课标与原课标的变化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核心理念 原课标:“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及选择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数学教学 将“ 数学学习”与“ 数学教学”合成一条,整体阐述数学教学的特征。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领域及其重点关注内容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修订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等八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017年数学新课标(一)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已知集合A ={x |x <1},B ={x |31x <},则 A .{|0}A B x x =U D .A B =?I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31x <可得033x <,则0x <,即{|0}B x x =<,所以{|1}{|0}A B x x x x =<

色部分的概率是 2 2 1π π 24 8 a a ? =,选B. 秒杀解析:由题意可知,此点取自黑色部分的概率即为黑色部分面积占整个面积的比例,由图可知其概率p满足 11 42 p <<,故选B. 【考点】几何概型 【名师点睛】对于几何概型的计算,首先确定事件类型为几何概型并确定其几何区域(长度、面积、体积或时间),其次计算基本事件区域的几何度量和事件A区域的几何度量,最后计算() P A. 3.设有下面四个命题 1 p:若复数z满足 1 z ∈R,则z∈R; 2 p:若复数z满足2z∈R,则z∈R; 3 p:若复数 12 ,z z满足 12 z z∈R,则 12 z z =; 4 p:若复数z∈R,则z∈R. 其中的真命题为 A.13 ,p p B. 14 ,p p C. 23 , p p D. 24 , p p 【答案】B 【考点】复数的运算与性质 【名师点睛】分式形式的复数,分子、分母同乘以分母的共轭复数,化简成i(,) z a b a b =+∈R的形式进行判断,共轭复数只需实部不变,虚部变为原来的相反数即可. 4.记 n S为等差数列{} n a的前n项和.若 45 24 a a +=, 6 48 S=,则{} n a的公差为A.1 B.2 C.4 D.8 【答案】C 【解析】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材分析 开发区中学龙壮志 一、教材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重新认识教材的功能,明确教材只是达到目的的材料,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提倡创造,而不是照本宣科成为教材的机械执行者。)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实际问题贯穿于全章始终,而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在旧教科书中,整式及其加减运算作为基础知识,通常集中安排在一元一次方程之前。在本书中,是将有关整式的内容分散地融于对方程的讨论之中,不过于强调“式”的概念,只要它们能自然地为讨论方程这条主线服务即可。 在本章,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教科书首先从一个行程问题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从用含x的式子表示有关数量并进一步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体验方程的特征及从算式到方程的变化;接着从讨论解方程的需要出发,认识等式的性质,从而自然地产生解方程的方法;接下来,教科书又结合两个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分别讨论了“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在对另两个实际问题的讨论中引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进而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和一般步骤。另外,为切实提高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最后一节安排了“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设置了若干探究点,提供给学生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 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体现了数学的建模思想。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一改以往教材的编写手法,以模型思想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引出方程和方程的解法,以实际问题和教学活动为结尾编写了一元一次方程这块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的数学模型,深刻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给任课教师正确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的有效资源,为实现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关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要求的对照: (一)新课程标准中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目标: 1、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