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教学参考)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

绪言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
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面积8.2万平方公里。
根据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地层区划标准和区划方案,结合重庆市地层发育总的面貌及分布情况、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岩性组合及厚度变化、区域变质及剥蚀、古生物组合及发育情况等地层标志,地层区划可划分为三级地层区,其标准如下:Ⅰ级地层区(区):主要根据自前震旦纪以来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
一般要求“系”以上地层单元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统”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Ⅱ级地层区(分区):主要根据某个大的断代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统”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组”基本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Ⅲ级地层区(小区):是地层区划的基本单位。
主要根据某些时代地层发育的特征,一般要求“组”一级单元可以对比。
在同一个Ⅲ级地层区内,地层层序、组(群)岩性特征、古生物群及含矿性等应基本一致。
根据以上标准,重庆市地层区划分了两个Ⅰ级地层区,五个Ⅱ级地层分区及八个Ⅲ级地层小区(图1),现将Ⅱ级地层分区的基本情况简述如下:Ⅰ1、扬子区(台区)Ⅱ1、大巴山分区(仅包括渝、陕、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溪小区):其特点是 1、为前震系至三叠系分布;2、震旦系及下古生界较发育,缺失志留系上统、顶统;3、上古生界缺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图1 重庆市地层区划图缺失下统,上统含煤;4、三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上统夹碎屑岩。
Ⅱ2、四川盆地分区(包括万州和荣昌两个小区):基特点是 1、侏罗系发育完整,白垩系亦有零星分布;2、二叠系(下统缺失),三叠系发育完整,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山麓或背斜核部,上二叠统、三叠系均呈显著的东西相变;3、大部分地区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4、古近系、新近系缺失;5、第四纪河流沉积相发育。
重庆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

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第一章: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市位于东径105º11"—110º11",北纬28º10"—32º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
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东邻、,南靠,西接,北连。
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沿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市地理位置图1997年3月建立直辖市后,市所属区、县〔市〕为40个。
即: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合川市、长寿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万州区、开县、忠县、梁平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区、南川市、垫江县、武隆县、丰都县、黔江区、石柱县、酉阳县、秀山县。
市行政区划图第二章: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地处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市域存在各个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渝东南川鄂湘黔隆褶带,渝西川中褶带,渝中川东褶带,经向构造的渝南川黔南北构造带和渝东北大巴山弧形褶皱断裂带等。
市三维地貌图各构造体系不同的岩层组合,差异性很大的构造特征和发生、发育规律,塑造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态。
其特征:(1)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明显。
全市最低点在巫山县碚石村鱼溪口,海拨73.1m;最高点为巫溪、巫山和神农三县交界的阴条岭,海拨2797m,相对高差2723.9m。
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多在海拨1500m以上;西部地势低,大多为党委书记拨300—400m的丘陵。
(2)地貌造型各样,以山地、丘陵为主。
全市地貌类型分、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平坝等8大类,其地〔和低山〕面积62413.24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75.8%;丘陵面积近14985.76平方公里,占18.2%;平地2964.22平方公里,占3.6%;平坝面积1976.14平方公里,占2.4%。
《建筑构造》教学大纲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建筑学专业)(共 56 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目标(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建筑构造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科学,它阐述了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等问题。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具有建筑构造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民用和工业建筑构造的组成和基本构造原理、常见的构造作法,以及建筑施工图的识读。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基层土建单位的工程实际问题。
配合其它有关课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建筑设计、土建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程经营与造价管理等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课堂讲授要求把定义、概念讲清并让学生在教材中画线,以增加学生对原理性概念的认识。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从系统的观点来了解建筑物作为室内外空间的中间屏障及具有美学特征的独立实体,在构成上所具有的主要特点;学习三维物象和二维构造图之间的表达关系;学习构造详图的正确表达;基本掌握建筑物在应对客观环境的影响和使用者的要求方面在构造细部上所有的设计方法,并理解相关的建筑规范的内容。
二、课程教学环节组成本课程主要由课堂讲授、师生讨论、习题课组成。
三、课程教学内容纲要(一)课堂讲授第一章建筑构造技术概论【目的和要求】 1.了解建筑的构成要素。
2.了解建筑物的分类原则,掌握建筑物的分类及等级。
3.了解建筑标准化和统一模数协调。
4.熟练掌握民用建筑的组成及各部分名称。
【重点和难点】 1.建筑物的分类及分级。
2.统一模数协调和模数数列。
3.民用建筑的构造组成。
【教学内容】1.1概述1.2建筑结构体系1.3影响构造设计的因素1.4建筑构造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二章墙体和基础构造技术【目的和要求】 1.掌握墙体的类型,了解墙体的设计要求。
2.了解砌体墙的墙体材料,熟练掌握砌体墙的砌筑方式及墙体的细部构造。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理科基地班和工科基地班适用)课程编号:14009 学时:64学分:4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理科基地本科生的必修课。
它是建立在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和普通物理学、力学等基础之上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基础构造现象的观测、描述和分析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地学习构造分析、构造物理学、区域大地构造学、实验构造学、岩石圈流变学等课程和开展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断裂、褶皱、面理、线理等构造形态及其组合的描述和分析;面理、线理产状测量、V字形法则、极射赤平投影等构造几何学方法;构造应力分析、应变分析、流变分析的力学基础、典型构造力学分析示范以及基本构造现象的野外观测。
具体内容如下:绪论(2学时)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意义概述第一章原生沉积构造与线理、面理产状(4学时)层理类型、岩层变新方向的确定、岩层接触关系及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原生沉积构造与软沉积变形;线理和面理产状要素、测量方法与图面表示第二章赤平投影、地质读图、图切剖面与构造等值线(12学时)赤平投影的原理方法与基本操作,赤平投影的应用与计算机实现;读地质图、V字型法则;图切剖面的基本要求与实践;构造等值线及其计算机实现第三章断裂构造基础(6学时)断层几何学、运动学、构造岩、断层面特征;节理及其组合第四章断裂系统分析(6学时)逆冲系统几何学、逆冲双重构造、反冲和冲起、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逆冲系统中的转换断层;伸展系统几何学、伸展双重构造、犁式扇、半地堑、滚动背斜、伸展系统中的转换断层;走滑系统几何学、走滑断层尾端效应、拉分盆地、转换拉伸与转换压缩、花状构造、走滑双重构造第五章褶皱构造(10学时)褶皱几何要素、褶皱产状要素、褶皱面向、褶皱分类、等斜线及其编制方法、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对称褶皱与不对称褶皱、褶皱倒向、寄生褶皱、轴隆区与轴陷区、协调褶皱与不协调褶皱、叠加褶皱、褶皱形成机制与褶皱系统、纵弯褶皱与横弯褶皱作用、弯滑与弯流第六章面理、线理与组构(6学时)面理与线理的基本术语;四类主要劈理:板劈理、破劈理、褶劈理与压溶劈理;透入性与非透入性;连续劈理与间隔劈理;缝合线构造;面理与褶皱的关系;线理主要类型:断面檫线与层面檫线、皱纹线理、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交面线理;杆状构造、窗棂构造与香肠构造;压力影构造;组构、自由组构、优选组构、均匀组构与非均匀组构;构造标本观察与描述第七章应力分析基础(6学时)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主平面、主方向、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最小主应力、最大剪应力;应力状态、应力椭圆、应力椭球、应力莫尔圆;应力场与应力轨迹、典型构造应力分析(以雁列脉与旋卷构造为例)第八章应变分析基础(4学时)应变、线应变、剪应变、无穷小应变与有限应变;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应变椭球、主应变;简单剪切、纯剪切、递进变形、弗林图解;应变场第九章韧性剪切带(2学时)韧性剪切带的概念、韧性构造岩、韧性剪切带的应变场特征第十章岩石流变性质(2学时)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弹性、粘性、塑性、韧性、粘弹性;蠕变与松弛;温度、围压、应变速率、孔隙流体压力等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岩石变形微观机制简介第十一章构造标本观测分析和构造模拟实验(4学时)观测分析脆性、韧性和脆韧性变形的构造标本,进行描述和初步的成因分析;了解构造模拟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构造模拟方法和思路的学习。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2018最新排版)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二○○二年八月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编纂委员会成员主任委员:李后蜀副主任委员:汪小昆委员:黎力刘安云袁兴平朱永琴邓富银吴时兴总编辑:黎力副总编:刘安云袁兴平图幅负责:朱永琴吴时兴内容简介重庆市地跨扬子准地台和秦岭地槽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经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基底形成阶段、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及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阶段的构造——沉积演化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扬子准地台划分为重庆台坳、上扬子台坳、大巴山台缘三个二级构造单元,以及四个三级构造单元和八个四级构造单元。
其褶皱基底由青白口系板溪群组成,南华系——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台地型建造序列,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大型陆相盆地沉积。
盖层除北缘部分为印支褶皱,渝东南为燕山褶皱外,其余大部分均为喜马拉雅褶皱,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台区的断块、表层扭动。
各构造单元构造形态及其在空间的分布各具特征,渝东南为北北东向城垛状褶皱,渝西小部为舒缓背斜、穹隆与向斜,其余大部分地区则表现为北北东——北东向梳状褶皱。
秦岭地槽褶皱系仅划分为北大巴山冒地槽二级构造单元,以青白口系龙潭河组组成褶皱基底,南华纪——寒武纪以冒地槽型沉积为主。
地壳运动以印支运动为主,构造形迹多表现为北西向复合构造。
说明书及图件是在参考、利用、综合研究《四川省区域地质志》以及区内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的。
目录前言 (1)第一章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 (2)第一节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原则 (2)第二节构造旋回及基本特征 (2)第二章构造单元划分其及基本特征 (5)第一节构造单元划分及命名原则 (5)第二节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5)第三章深、大断裂及基底断裂 (26)第一节深、大断裂 (26)第二节基底断裂及隐伏断裂 (26)第四章新构造运动 (28)第一节升降运动 (28)第二节活动断裂及地震 (28)第五章构造—沉积演化简史 (29)第一节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扬子地台 (29)第二节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 (29)第三节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阶段 (30)前言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排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二○○二年八月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编纂委员会成员主任委员:李后蜀副主任委员:汪小昆委员:黎力刘安云袁兴平朱永琴邓富银吴时兴总编辑:黎力副总编:刘安云袁兴平图幅负责:朱永琴吴时兴内容简介重庆市地跨扬子准地台和秦岭地槽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经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基底形成阶段、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及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阶段的构造——沉积演化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扬子准地台划分为重庆台坳、上扬子台坳、大巴山台缘三个二级构造单元,以及四个三级构造单元和八个四级构造单元。
其褶皱基底由青白口系板溪群组成,南华系——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台地型建造序列,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大型陆相盆地沉积。
盖层除北缘部分为印支褶皱,渝东南为燕山褶皱外,其余大部分均为喜马拉雅褶皱,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台区的断块、表层扭动。
各构造单元构造形态及其在空间的分布各具特征,渝东南为北北东向城垛状褶皱,渝西小部为舒缓背斜、穹隆与向斜,其余大部分地区则表现为北北东——北东向梳状褶皱。
秦岭地槽褶皱系仅划分为北大巴山冒地槽二级构造单元,以青白口系龙潭河组组成褶皱基底,南华纪——寒武纪以冒地槽型沉积为主。
地壳运动以印支运动为主,构造形迹多表现为北西向复合构造。
说明书及图件是在参考、利用、综合研究《四川省区域地质志》以及区内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的。
目录前言 (1)第一章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 (2)第一节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原则 (2)第二节构造旋回及基本特征 (2)第二章构造单元划分其及基本特征 (5)第一节构造单元划分及命名原则 (5)第二节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5)第三章深、大断裂及基底断裂 (26)第一节深、大断裂 (26)第二节基底断裂及隐伏断裂 (26)第四章新构造运动 (28)第一节升降运动 (28)第二节活动断裂及地震 (28)第五章构造—沉积演化简史 (29)第一节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扬子地台 (29)第二节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 (29)第三节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阶段 (30)前言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
重庆市初步设计说明样板(2014版)

**********有限公司********工程初步设计**********有限公司二0一四年六月*******有限公司************工程初步设计工程号:****(2014)C法人代表:****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工程设计证书:************ ****************有限公司客服及投诉电话:********客服及投诉邮箱:********二0一四年十二月工程设计责任人目录设计说明书1概况2总平面3建筑4结构5给水排水6电气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8热能动力9消防10节能与绿色建筑设计11环境保护12工程投资总概算13需说明的问题(视工程需要)附件1重庆市***[201*]***号《关于***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复》;2重庆市人民政府渝府(201*)***号文,关于《关于***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3重庆市规划局渝规建审(201*)***字第***号文,《重庆市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审查意见通知书》;4重庆市公安局消防局建筑工程消防设计的审核意见书,(201*)渝公消(建方)字第***号文,《关于同意***工程设计方案消防设计的审核意见》;5重庆市园林事业管理局重园建方(201*)***号文,《关于***工程设计(方案)配套绿地的意见》;6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渝(*)环准[201*]*号;设计说明书1概况1.1项目主要效果图(能反映整个项目状况的鸟瞰图、效果图或模型、照片)1.2工程概况表1.1工程概况表建筑主体结构合理使用年限***年(*注:工业建筑参照此表编制)1.3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1重庆市***委员会,[201*]***号《关于***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复》;2重庆市人民政府,(201*)***号文,《***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3重庆市规划局,重规建审(201*)***字第***号文,《重庆市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审查意见通知书》;4重庆市规划局***年***月下达的本工程现状规划红线地形图;5重庆市公安局消防局建筑工程消防设计的审核意见书,(201*)渝公消(建方)字第***号文,《关于***工程方案消防设计的审核意见》;6重庆市园林事业管理局重园建方(201*)***号文,《关于***工程(方案)配套绿地的意见》;7重庆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年***月***日下发的修建防空地下室设置意见书;8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渝(*)环准[201*]*号。
重庆绿地系统规划

• 1.1城市现状 • ⑴范围面积广,区
域差别较大
• 城市区涉及范围渝 中区、大渡口区、 江北区、南岸区、
• 沙坪坝区、九龙坡 区、北碚区、渝北 区、巴南区九个
• 行政区旳全部辖区,
• 2023年城市区总人 口618万人,其中 城乡人口521万人, 属于特大城市规模。 城市区适宜建设用 地面积为1393.5平 方公里,不宜建设 用地面积2083.7平 方公里,禁止建设 用地面积1994.7平 方公里,可利用旳 后备土地资源极少, 人均拥有土地资源
图2 山水格局分析
• 1.2 绿地概况
• 城市区绿地由生态绿地 和建成区园林绿地两部 分构成。2023年城市区 绿地总面积1715.28平 方公里。其中生态绿地 1653.36平方公里,占 绿地总面积旳96.39%, 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 61.92平方公里,占城市 区绿地总面积旳3.1%。 建成区绿地率19.61%,
图6 重庆市城市区绿地 系统规划
• ⑵合理细化绿地规划指标
• 我国从2023年开始,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 这4项指标来指导城市绿地建设,但这些绿 地指标在实践中存在着明显旳不足。因为 各地气候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旳差别, 绿化旳成本和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面积就较小;规模适中旳 城市,人口密度较低,人均绿地面积就较 高。所以,统一旳绿地指标极难真实全方 面地反应出不同城市绿地建设旳实际质量
图4 土地合适性分析
• ⑷生态观 应用“反规划理论”, 优先拟定 生态最敏感旳区域,作为保护禁建区,规划 旳要点从拟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脆弱 资源旳有效保护利用和关键基础设施旳合理 布局(图4)。规划经过绿地空间构造,影 响城市空间构造,确保城市山水格局旳完整 性。提出需要着重保护“两江、四山”旳宏 观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增强 “四山”森林 生态景观,确保水源涵养,建立城市生态保 护旳绿色屏障。加强主城西部槽谷和郊区北 部水源保护,郊区北部以及东南部建设氧源、 冷源基地。针对城市区南北向生态廊道发育, 而东西向生态联络较弱旳实际,着重加强东 西向生态廊道建设,使城市区景观生态格局 最优。最大程度降低城市开发与资源保护旳 冲突,保护山体和江河景观,构筑生态廊道, 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城市生态系 统内稳力,维护城市区城市生态系统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二○○二年八月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编纂委员会成员主任委员:李后蜀副主任委员:汪小昆委员:黎力刘安云袁兴平朱永琴邓富银吴时兴总编辑:黎力副总编:刘安云袁兴平图幅负责:朱永琴吴时兴内容简介重庆市地跨扬子准地台和秦岭地槽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经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基底形成阶段、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及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阶段的构造——沉积演化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扬子准地台划分为重庆台坳、上扬子台坳、大巴山台缘三个二级构造单元,以及四个三级构造单元和八个四级构造单元。
其褶皱基底由青白口系板溪群组成,南华系——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台地型建造序列,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大型陆相盆地沉积。
盖层除北缘部分为印支褶皱,渝东南为燕山褶皱外,其余大部分均为喜马拉雅褶皱,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台区的断块、表层扭动。
各构造单元构造形态及其在空间的分布各具特征,渝东南为北北东向城垛状褶皱,渝西小部为舒缓背斜、穹隆与向斜,其余大部分地区则表现为北北东——北东向梳状褶皱。
秦岭地槽褶皱系仅划分为北大巴山冒地槽二级构造单元,以青白口系龙潭河组组成褶皱基底,南华纪——寒武纪以冒地槽型沉积为主。
地壳运动以印支运动为主,构造形迹多表现为北西向复合构造。
说明书及图件是在参考、利用、综合研究《四川省区域地质志》以及区内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的。
目录前言 (1)第一章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 (2)第一节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原则 (2)第二节构造旋回及基本特征 (2)第二章构造单元划分其及基本特征 (5)第一节构造单元划分及命名原则 (5)第二节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5)第三章深、大断裂及基底断裂 (26)第一节深、大断裂 (26)第二节基底断裂及隐伏断裂 (26)第四章新构造运动 (28)第一节升降运动 (28)第二节活动断裂及地震 (28)第五章构造—沉积演化简史 (29)第一节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扬子地台 (29)第二节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 (29)第三节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阶段 (30)前言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
地理坐标: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1′~32°12′,面积8.2万平方公里。
重庆市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
中、西部属丘陵地貌,北、东、南为边缘中、低山区。
区内水系发育,气候湿润温和,交通方便。
本说明书及图件是在参考、利用、综合研究《四川省区域地质志》以及区内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截止1999年)的基础上编制的。
根据区内构造形态及其在空间的分布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从而划分了以城巴断裂带为界的扬子准地台和秦岭地槽褶皱系两个Ⅰ级构造单元。
在扬子准地台中以沙市隐伏断裂和七曜山基底断裂为界划分出了大巴山台缘坳陷、重庆台坳、上扬子台坳三个Ⅱ级构造单元,同时根据各Ⅱ级构造单元中的不同构造形态又划分出了四个Ⅲ级构造单元及八个Ⅳ级构造单元。
在秦岭地槽褶皱系中,仅存一个北大巴山冒地槽Ⅱ级构造单元。
其总的构造面貌为:渝东北(沙市隐伏断裂以北)构造线多为北西向,褶皱由北往南其强度和密度均逐渐减弱,由紧闭倒转褶皱、斜歪褶皱到开阔褶皱,轴面由倾斜到直立,逆冲断层多发育于背斜核部,其规模从北往南亦逐渐减弱到不发育,据区域资料及专题研究成果,其构造形态定型为印支褶皱造山运动,构造层在城巴断裂带以北为南华系代安河组—寒武系八仙组,以南为南华系明月组—三叠系;渝东南(七曜山基底断裂南东)为北北东向背向斜等宽的城垛状褶皱,断裂较为发育,且具有多期活动性质,酉阳、黔江一带的上白垩统正阳组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系及以老地层之上,表明该区构造形态定型为燕山期的褶皱造山运动;渝西(华蓥山断裂以西)小部为舒缓背斜、穹隆与向斜,这与川中威远—龙女寺古隆起有关,其余大部分地区(华蓥山断裂与七曜山基底断裂之间)则表现为北北东—北东向高窄背斜与宽缓向斜构成的隔挡式褶皱,主要是在燕山期及以老造山运动形成的构造形态基础上,经过喜马拉雅期造山运动改造而形成现在的构造面貌。
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抬升、表层扭动及断裂活动。
本说明书及图件重点突出了区内各构造单元及其主要构造形迹特征,同时对新构造运动、构造—沉积演化史作了简要的描述。
本说明书采用多旋回槽台说并参考现代构造学的一些新进展和新理论编写。
第一章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第一节构造旋回及构造层的划分原则构造旋回是通过对某褶皱带的角度不整合来确定的。
褶皱幕往往相对集中在某些不太长的地质时期内,这一时期就是所谓的褶皱期或造山期。
同时褶皱幕在时间上表现出周期性和阶段性,即地壳既有较长宁静期(造陆或升降运动),又有较短促的活动期(造山或褶皱运动)。
宁静期和活动期的交替,表现了地壳构造不断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构造层是褶皱带一定发展阶段的建造或构造岩石组合,是构造旋回的物质表现。
构造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壳运动、不整合建造差异、岩浆活动及区域变质等。
构造层内根据平行不整合大型沉积旋回、沉积相及岩石组合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亚构造层。
根据以上原则,重庆构造旋回及构造层的划分如表1。
第二节构造旋回及基本特征1、晋宁旋回该旋回主要形成褶皱基底,组成褶皱基底的沉积建造为:a 发育在古陆内部的冒地槽沉积如板溪群;b 发育在古陆核边缘的优地槽沉积如龙潭河组。
分布于秀山附近的板溪群与上覆南华系多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且板溪群为变质岩,而上覆岩石则为未变质沉积岩。
而渝东北分布于城口的龙潭河组及上覆南华系虽均具变质作用,但两者的沉积建造类型有明显差异,且多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局部可见角度不整合接触。
2、澄江旋回在秦岭褶皱系南缘,澄江运动主要表现为沿扬子陆块边缘的断陷,除晚南华世末局部上升外,全区以沉陷为主。
在扬子准地台上,澄江运动不属于褶皱运动范畴,多以块断显示其特色。
3、加里东旋回台区加里东旋回没有造山运动。
下古生界各系之间多为平行不整合,为一套滨海——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及陆源砂泥质沉积,其建造系列为藻礁碳酸盐建造——远硅质建造——异地碳酸盐建造——陆源碳酸盐建造。
北大巴山冒地槽褶皱带以城巴断裂带与扬子准地台的大巴山陷褶束相邻。
加里东旋回没有造山运动,此期沉积物主要由震旦系和寒武系组成。
震旦系为炭质板岩、灰岩、硅质岩;寒武系为远硅质建造、陆源碳酸盐建造、碎屑岩建造。
各系间均为整合接触,普遍遭受区域动力变质,并有广泛的辉长岩、辉绿岩脉侵位。
4、华力西旋回华力西旋回上限为中二叠世末,仍属造陆运动性质,此期的构造继承了加里东期构造格局,但其隆升范围较加里东期广,因此缺失地层较多,泥盆系、石炭系在区内大部分地区缺失,局部有零星出露。
5、印支旋回印支旋回时限为晚二叠世至三叠纪,台区印支运动分为两幕。
早幕表现为须家河组(香溪组)沉积前的微角度——平行不整合;晚幕表现为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角度平行不整合。
其特点是:与相邻槽区的主要褶皱回返时期基本同步,是台缘坳陷的主要褶皱运动,台区内部无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
印支旋回结束海相沉积的历史形成了中生代陆相盆地。
表1 重 庆 市 构 造 旋 回 及 构 造 层 划 分 表北大巴山冒地槽褶皱带,在境内出露地层有南华系—寒武系,地层只有平行不整合而无角度不整合接触,三叠纪后盖层统一变形,形成了北大巴山冒地槽褶系构造格局。
构造阶段 构造旋回构 造 运 动构 造 层 地层序列 槽区台区槽 区台 区 槽区台区 地 台 发 展 阶 段地台 晚 期 陆 内 改 造喜 马 拉 雅 ∣ 燕 山 旋 回区 内 未 见 其 构 造 层喜 马 拉 雅 ∣ 燕 山 构 造 层区 内 无 地 层 出 露Q 喜马拉雅运动Ⅰ幕K 2燕山运动K 1 ∣ J 1地 槽 发 展 阶 段地 台早 期 稳 定 发 展 阶 段印 支 旋 回印支运动晚幕印 支 构 造 层 T 3 印支运动早幕T 2 ∣ P 3华 力 西 旋 回末华力西运动华 力 西 ∣ 加 里 东 构 造 层 P 2 ∣ D加 里 东 旋 回 晚加里东运动加 里 东 构 造 层 ∈ ∣ ZS ∣ Z 澄江旋回澄江运动 澄江构造层澄江构造层Nh 2Nh 2活 动 带 及 基 底 形 成 阶 段活 动 带 及 褶 皱 基 底 形 成 阶 段晋 宁 旋 回晋宁运动晋 宁 构 造 层晋 宁 构 造 层Qb 2Qb 26、燕山旋回在扬子准台台缘坳陷地区(渝东北),燕山运动表现为断块运动,但缺少燕山构造层,主要反映了印支期后的继承性隆升。
上扬子台坳是扬子准地台内有燕山运动确切证据的构造单元。
在黔江、酉阳一带的正阳组明显角度不整合于三叠系—侏罗系之上。
正阳组是燕山运动后在山间盆地内沉积的一套红色复陆屑类磨拉石建造。
7、喜马拉雅旋回泛指发生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
可分为三幕:第Ⅰ幕发生于古近纪、新近纪之间,第Ⅱ幕发生于早、中更新世之间,第Ⅲ幕发生于中、上更新世之间(后两幕属新构造运动)。
区内未发现古近纪、新近纪的沉积物。
但从周边地区的资料显示,喜马拉雅运动是重庆市范围内最重要的构造运动,它使自南华纪以来的沉积盖层全部褶皱隆升,结束了湖盆沉积历史。
综上所述,重庆市构造格局的形成经历了各个时期的构造运动,特别指出的是,重庆市范围内北东向构造主要受燕山运动先期形成隔挡式褶皱,而后又经受喜马拉雅旋回的褶皱运动,而形成城垛式褶皱或隔挡式褶皱、隔槽式褶皱。
第二章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征第一节构造单元划分及命名原则根据《四川省区域地质志》,结合重庆市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等具体特征,构造单元划分原则为:地台区一般划分到Ⅳ级,地槽区只划分到Ⅱ级,各级构造单元大部分沿用《四川省区域地质志》中的名称。
对地台区Ⅰ级构造单元的划分,主要依据褶皱基底最后一次的形成时期;Ⅱ级单元反映地台发展阶段形成的大型隆起和坳陷;Ⅲ级单元反映地台发展阶段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中型隆起和坳陷;Ⅳ级单元反映后期构造变动及盖层特点。
地槽区因范围小,故沿袭四川省的构造单元划分。
重庆市各级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名称见图1。
第二节构造单元基本特征1、扬子准地台(Ⅰ1)扬子准地台北以城巴断裂带与秦岭地槽褶皱系分界。
区内扬子准地台的基底仅出露了褶皱基底。
在陆核内部发育有裂陷形成的冒地槽,沉积物以板溪群为代表。
800Ma左右的晋宁运动使地槽褶皱回返,形成了扬子准地台。
地台盖层内,下古生界具有稳定型建造组合特征。
加里东运动使大部分地区抬升,故这些地区缺失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下统。
早二叠世末,开始台区整体下沉,处于潮间——潮上环境;中晚三叠世间的印支运动,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从此进入陆相沉积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