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

合集下载

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全省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方案

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全省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方案

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全省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方案一、试验目的对申报我省审定的小麦品种进行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真实性和品质鉴定,为全省小麦品种审定和合理布局及向国家区域试验推荐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二、参试品种和选育单位共设A、B、C三组,33个品种(不含对照),对照品种为郑麦9023。

病害鉴定: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所承担。

DNA指纹测试:由北京市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对续试品种进行DNA指纹测试。

品质测试:各参试种统一进行品质分析,样品由区试小区中取样,区试考察后确定供样点,每品种每点取样2公斤。

由省种子管理局将各点样品混合后送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

三、试验设计及栽培管理1.试验设计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13.33平方米(0.02亩),(小区宽度2.4~3.3m之间)。

试验四周设保护行,为了方便出苗后查苗、移苗、补苗,要求将每个参试种剩余的种子种植在邻近的保护区内。

2.试验地必须安排在中上肥力的田块,要求前茬一致,肥力均匀,地势平坦,四周无荫蔽,且能代表该试点所在地区小麦的生产和生态条件。

3.试验同一项田间管理措施必须在同一天内完成,特殊情况至少同一重复必须在同一天完成。

试验田治虫不治病,其它田间管理措施与当地大田生产相同。

4.试验要求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15-17万为宜),同一试点同一试验内小区间基本苗相差不得超过2万。

播种前应根据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确定播量;分行称重,条播;按当地适宜播种期播种。

四、试验管理要求1.供种:如有品种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试点反映田间出苗率确实低,影响了区域试验的正常进行,则取消该品种当年在各试点的参试资格。

2.对供种中弄虚作假的单位,其参试品种的试验结果作报废处理。

3.试验的观察记载必须按统一的项目标准对照执行,记载项目及标准见附件。

4.试验小区收获的种子不得混装,保留至当年7月15日,以备抽查。

5.试验进行期间,在成熟期组织一次区试考察,检查试验方案的执行情况、试验质量和各参试种的田间表现等,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划方案

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划方案

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划方案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划方案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划方案xx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xx市农业资源开发办一、专用小麦生产现状及问题小麦是我市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的种植面积在130万亩左右,亩产250公斤左右,产量水平在省内处于中低水平。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小麦面积、单产、总产减幅较大,小麦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品种主要为扬麦158和宁麦9号,其中饼干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20%以上,主要分布于锡山、惠山和宜兴的部分乡(镇),由于专用小麦种植分散,专用品种因种栽培的技术措施难以到位,专用小麦的专用品质难以保证,给农民和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优质专用小麦的分区依据和原则 1.生态环境因子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1降雨量我市小麦全生育期常年降雨量437.6mm,灌浆期常年(1960 -201X年)平均在140 mm(幅度56.4-371.5mm)左右,占小麦生育期降雨量的三分之一,较多的降雨对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和硬度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收获前后降雨还可能引起穗发芽,导致品质下降。

1.2温度前人研究表明小麦灌浆期的温度对于灌浆期长短有明显影响。

压滤机滤布较低的温度能延长籽粒灌浆时间,粒重较高,高温加速籽粒灌浆进程,缩短灌浆持续期,降低千粒重,尤其是夜高温,昼夜温差小,对粒重影响更大。

此外,灌浆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影响蛋白质数量和质量。

1.3 光照光照对小麦粒重影响的关键是影响了光合作用,较充足的光照有利于蛋白质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2.土壤类型、质地和肥力水平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在气候因素相似的情况下,土壤类型、质地、肥力水平和施肥技术就成为决定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

3.小麦的消费习惯、市场需求和商品率面条和糕点是我市小麦消费的主体,而且,我市小麦商品率较高,因此,我市小麦生产应以适合制作面条和糕点、饼干的中筋和弱筋为主。

4.小麦品种现状和发展趋势在相同的条件下,小麦的遗传特性是决定小麦品质优劣的关键因素。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05年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05年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05年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5.04.21•【文号】农办农[2005]22号•【施行日期】2005.04.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其他正文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05年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办农[2005]22号)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新疆、甘肃省(自治区)农业(农林、农牧)厅(委)、财政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2005年国家继续实施良种推广补贴项目,进一步支持粮食主产区农民种植优质专用粮食品种,提高种粮效益。

良种推广补贴项目重点安排在13个粮食主产省,兼顾非主产省的主产区域。

今年安排优质专用小麦1亿亩,每亩补贴10元,共10亿元;专用玉米1000万亩,每亩补贴10元,共1亿元;高油大豆1000万亩,每亩补贴10元,共1亿元。

小麦重点补贴优质强筋和弱筋品种,兼顾优质高中筋和中筋品种;玉米重点补贴青贮玉米;大豆继续补贴高油品种。

今年,国家继续对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7省以计税耕地为基础的水稻种植实际面积给予补贴,即早稻每亩补贴10元,中稻(东北粳稻)每亩补贴15元,晚稻每亩补贴7元,补贴方案另行下达。

良种补贴是国家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政策措施,各省(区、兵团)要严格按照《农作物良种推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04]16号)、《水稻良种推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04]17号)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加强项目监管,确保让农民直接受益。

要认真总结良种补贴经验,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政策效应,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为保证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顺利实施,所需工作经费由省(区)级财政统筹安排,不得挤占中央财政下拨的补贴资金。

河南确定小麦品质区划

河南确定小麦品质区划

河南省小麦生产如何适应优质化、专用化的需求?如何发挥优势、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实现发展?麦播在即,日前河南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提出了小麦品质区划的试行意见,供各地参考执行。

据了解,此次区划是有关专家在认真分析河南各地气候、土壤和生产条件、发展趋势和优质小麦品种品质表现的基础上,参照全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吸收近几年河南在示范开发优质小麦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按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品质结构、提高种植效益的原则,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后所制定的。

此次区划将河南省小麦种植划分为三大区域:豫北、豫西强筋麦区。

其中豫北强筋麦区主要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济源6市43个县(市、区),常年麦播面积1400万亩左右,适宜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但黄河故道沙地宜发展中筋小麦。

豫西丘陵旱地强筋麦区主要包括洛阳市、三门峡市全部及郑州、平顶山、许昌部分共31个县(市、区),常年麦播面积900万亩左右,适宜发展强筋小麦,但生产水平和商品率较低。

豫中、豫东、豫南中筋和强筋麦区。

该区主要包括开封、周口、商丘、漯河、驻马店5市全部和南阳、许昌、郑州、平顶山部分县(市、区),常年麦播面积4000万亩左右,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55%,是中筋、强筋优质小麦混生区。

其中,黄河以南、沙河以北和南阳盆地中土壤质地偏黏、肥力较高、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偏少的地区适宜发展强筋小麦,其余大部分地区适宜发展优质中筋小麦。

豫南沿淮弱筋和中筋麦区。

该区主要包括信阳市全部和南阳市桐柏县等,常年麦播面积约500万亩左右。

其中沿淮沙壤土地区适宜发展优质弱筋小麦,肥力较高、土质较黏的地区适当发展中筋小麦。

专家同时建议,各地在实施规划时应充分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布局。

同时还必须推广优质小麦综合栽培技术,在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推广新农药和生物农药等方面,根据强筋、中筋、弱筋小麦自身特点选择适用技术进行栽培管理。

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

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

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抗逆性与抗病性可因地制宜进行必要的记载。

其中耐湿性、落粒性、穗发芽、黑胚率、赤霉病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记载项目;越冬而百分率为黄淮北片麦区、北部冬麦区记载项目。

其他麦区如有上述问题时,亦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要补充记载。

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两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

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

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

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匐匍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抗病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

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

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统一略去小数点后的数字。

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全区的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剑叶,或棍棒型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即为抽穗期。

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的日期。

4、全生育期:冬麦区为播种至成熟的日数(播后造墒的注明出苗期),春麦区为出苗至成熟的日数。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匍匐(3)半匍匐(5)直立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项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新疆优质小麦品质区划进展情况及对策

新疆优质小麦品质区划进展情况及对策

新疆优质小麦品质区划进展情况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疆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全国前列。

新疆地处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下,同时又面对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就对新疆小麦的优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质小麦品质区划作为制约小麦生产和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疆优质小麦品质区划的进展情况,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通过分析区划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可以有效地促进优质小麦的生产和提升。

对于新疆的小麦产业和农民收入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着新疆优质小麦品质区划进展情况展开详细讨论,希望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和农民更好地了解目前的情况,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为新疆优质小麦的生产和品质提升贡献力量。

1.2 研究意义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之一,其小麦品质区划对于提高小麦生产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新疆优质小麦品质区划进展情况不仅关系到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全国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对新疆优质小麦品质区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策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小麦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新疆优质小麦品质区划进展情况的分析,可以揭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促进新疆优质小麦品质的持续稳定提高,推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小麦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新疆优质小麦品质区划现状分析新疆地处干旱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小麦种植。

在过去几年,新疆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质逐渐提高。

目前,新疆优质小麦品质区划已经初步建立,主要包括南疆、北疆、伊犁和巴音郭楞等地区。

新疆南疆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气候炎热干旱,适宜种植冬小麦。

南疆所产冬小麦籽粒大,蛋白质含量高,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

211170881_黄淮麦区品种审定情况及品质分析

211170881_黄淮麦区品种审定情况及品质分析

通信作者:谢付振黄淮麦区品种审定情况及品质分析张羽丰 谢付振 牛聪聪 王 萍(周口现代农业研究院,河南周口477150)摘要:为分析黄淮麦区小麦育种情况和品质现状,对2012-2022年度国家试验审定品种和品质结果进行汇总。

结果表明:从审定麦区分布进行区分的情况下有4片麦区,分别为黄淮南片(69.84%)、黄淮北片(14.68%)、旱肥组(9.13%)、旱薄组(6.35%);从地域分布进行区分有8个区域,分别是安徽(9.13%)、河北(8.73%)、河南(46.43%)、江苏(8.33%)、山东(11.51%)、陕西(5.16%)、山西(3.17%)、北京(7.54%);从育种单位类型进行区分有4种类型,分别是种子公司(45.63%)、科研院所(43.25%)、高校(10.32%)、个人(0.79%)。

审定品种现状:从品质方面看,容重、粗蛋白(干基)、湿面筋、吸水量这4个指标近年来有一定提高;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延展性等加工品质数值偏低,但近年来提升较大。

黄淮麦区应着重提高小麦的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等加工品质,选育优质中强筋以上的优质品种,提高黄淮麦区小麦的品质育种。

关键词:小麦;黄淮麦区;品质;审定情况黄淮麦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产量在各麦区中均居第1位,占全国50%以上,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2]。

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中,黄淮麦区北片被划为强筋、中筋小麦产区;南片被划为以优质中筋小麦生产为主,并根据具体生态条件兼顾强、弱筋小麦发展的小麦产区。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少,长期以来,小麦生产普遍重视产量、抗性和适应性,对品质的重视程度偏低,以至于在产量潜力成倍提高的同时,品质性状提高有限[3]。

为改善这一现状,本文选取2012-2022年度通过国家黄淮麦区审定的252个小麦品种为样本,调查黄淮麦区小麦育种现状并对其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以此对当前育成品种的品质现状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为今后小麦品质育种提供技术参考及目标定位。

国家小麦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划分

国家小麦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划分

国家小麦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划分依据我国农业生态区划、小麦种植区划和生产实际以及各种植区域的气候类型、生态条件、品种特性及生产现状等因素,将我国小麦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划分如下:一、北部冬麦水地品种类型区该区属于北部冬麦区,主要包括河北省境内长城以南至保定、沧州市北部地区,北京、天津两市,山西省太原市全部和晋中、吕梁、长治、阳泉的部分地区。

主要发生病害有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该区品种还应具有一定抗寒性。

由于收获期迟,遇雨概率大,该区品种应具有一定穗发芽抗性或成熟时种子休眠性。

二、北部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该区属于北部冬麦区,主要包括山西省的阳泉、晋中、长治、吕梁、临汾和晋城的部分地区,陕西省延安市全部和榆林市的南部地区,甘肃省陇东庆阳和平凉市全部、定西部分地区,宁夏固原市部分地区。

主要发生病害有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黄矮病。

该区品种还应具有一定抗旱性和抗寒性。

由于收获期迟,遇雨概率大,该区品种应具有一定穗发芽抗性或成熟时种子休眠性。

三、黄淮冬麦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该区属于黄淮冬麦区,主要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以南地区、山西省运城和临汾市的盆地灌区。

主要发生病害有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该区品种还应具有一定抗寒性。

四、黄淮冬麦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该区属于黄淮冬麦区,主要包括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

主要发生病害有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多雨年份,穗发芽为害较重。

五、黄淮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该区属于黄淮冬麦区,主要包括山东省旱地,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其以南地区旱地,河南省中北部的旱地,陕西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的旱地,山西省运城全部、临汾和晋城部分旱地,甘肃省天水市丘陵山地。

主要发生病害有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

该区品种还应具有一定抗旱性和抗寒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农发[2001]12号
【发布部门】农业部
【发布日期】2001.05.23
【实施日期】2001.05.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
(农发[2001]12号)
为了科学指导各地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优化小麦品种品质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我部组织全国有关单位,在分析各地气象、土壤和小麦品质表现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成果和经验,拟定了《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并通过了专家审定。

现将《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在工作中参照执行。

附件: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
二00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附件:
1.1 生态环境因子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1.1 降雨量:包括小麦全生育期和抽穗—成熟期的降雨量,后者更为重要。

总体来讲,较多的降雨对蛋白质含量和硬度有较大的负向影响,收获前后降雨还可能引起穗发芽,导致品质下降。

1.1.2 温度:包括小麦全生育期和抽穗—成熟期的日平均气温,后者对品质的影响更大。

气温过高或过低都影响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

1.1.3 日照:较充足的光照有利于蛋白质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1.1.4 纬度和海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雨、温度和日照对小麦品质的综合影响。

1.2 土壤类型、质地和肥力水平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在气候因素相似的情况下,土壤类型、质地和肥力水平就成为决定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

1.3 小麦的消费习惯、市场需求和商品率:面条和馒头是我国小麦消费的主体,因此,从全国来讲,应以生产适合制作面条和馒头的中筋或中强筋小麦为主。

但近年来面包和饼干、糕点等食品的消费增长较快,在小麦商品率较高地区应加速发展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