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率的争论

合集下载

中国失业率影响因素的再认识:一个计量实证研究

中国失业率影响因素的再认识:一个计量实证研究

中国失业率影响因素的再认识:一个计量实证研究任栋;李萍【摘要】针对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失业率影响因素的各种不同认识,采用1990-2010年我国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重新审视影响我国失业率的诸因素,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全国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增大、特别是农民工进城、经济增长率对我国失业率水平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效果有新的认识.我们认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仍然是影响我国失业率水平提高的首要因素、适龄劳动人口数量次之,而“农民工进城”不仅没有增大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反而起到了降低我国城镇失业率水平的效果,经济增长率对失业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失业率水平变化的各种因素,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对策措施、探寻失业率的最优适度目标控制区间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路径.【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8页(P96-103)【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民工人数;适龄劳动人口数【作者】任栋;李萍【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611130;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2一、学术界对我国失业现象的认识学术界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现象的存在有如下三个方面比较一致的认识:第一,认为受客观社会经济和观测分析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当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和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第二,认为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人口规律,也是所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备的共同的人口规律。

第三,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现象与资本主义的失业现象具有一些本质的区别。

但是,在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现象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学术界的看法却莫衷一是。

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一、我国城镇失业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

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失业人员将达到840万人。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那么我们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

”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成因(一)总量性原因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失业存在的基本原因。

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我国新增人口总量日益膨胀,随之劳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加大了计划生育力度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的人口净增量和劳动力供给增量绝对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人口总量性原因导致我国的失业问题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观。

(二)劳动力素质原因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著,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这种状况在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造成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必然不断地进行调整。

首先,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一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

其次,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就业岗位就要从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转移。

失业率的统计与分析

失业率的统计与分析

失业率的统计与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波动和不稳定,失业率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失业率进行统计与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失业率统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XX年底,全国失业率达到了X%,比去年同期增加了X个百分点。

在各个行业中,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失业率尤为突出。

从性别和年龄角度看,女性、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失业率相对较高。

二、失业率原因分析1.经济下行压力:全球经济的波动和不稳定,导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企业面临订单减少、成本上升等问题,纷纷裁员减薪,使得失业率上升。

2.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部分传统行业的企业倒闭,导致员工失业。

3.技能不匹配:部分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无法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导致失业率上升。

4.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失业率也存在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难度较大。

三、失业率影响分析1.家庭和个人:失业会导致家庭和个人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同时,失业人员可能需要依赖社会救济和福利,增加社会负担。

2.社会保障体系:失业人员数量的增加会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可能导致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影响其他领域的支出。

3.经济发展:高失业率会抑制消费和投资,影响经济增长。

同时,失业人员可能需要重新培训和再就业,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不利于经济的短期恢复。

四、建议和对策1.加强经济调控:政府应加强经济调控,稳定经济增长,减少经济波动对就业的影响。

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支持企业扩大生产,创造就业机会。

2.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应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提高就业质量。

同时,应加强对传统行业的支持和改造,避免过度淘汰员工。

3.技能培训:政府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市场适应性。

宏观经济学——城镇失业率

宏观经济学——城镇失业率

河北省城镇失业率研究及对策摘要:失业和就业难,是一个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也是河北省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逐步推进,数以千万计的城乡剩余劳动力被游离出来,使失业问题日益显示出其严重性,故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所追求的目标。

客观地分析我省当前失业问题的成因,努力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再就业工程,对于社会稳定,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河北省、城镇失业率、宏观经济、通货膨胀正文:失业是最直接而有最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宏观经济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失去工作意味着生活水平下降和心理折磨;毫不奇怪,失业是政治争论的一个常见主题。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主导地位的确立,失业问题完全应该回复到经济生活中所应占有的位置,全面分析失业、通货膨胀和产出变动之间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日渐显现。

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失业工人有潜力对国民收入做出贡献,但是没有那样做。

那些搜寻适合于自己技能的工作的人在搜寻结束时是幸福的;那些等待支付高于均衡工资的企业招聘的人在职位开放时也是幸福的,所以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失业意味着部分居民家庭生活艰难,又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失业是政府和公众都关注的焦点。

一、如何定义失业率及城镇失业率失业在大家看来也许是一个很简单,朴素易懂的概念,任何人没有工作就意味着失业。

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吗?这值得我们去探讨一下。

比如说一个退休的老人算是失业吗?一个卧病在床的病人算是失业吗?可见失业有很多定义。

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出一个能满足不同分析条件下失业及失业率的定义。

失业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而国际上通用的失业率概念是指失业人数同从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以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

我国目前使用的失业率是我国目前使用的是登记失业率概念,不包括下岗有就业意愿的人员。

我国的自然失业率

我国的自然失业率
关 键 词 : 菲 利 普 斯 曲 线 自 然 失 业 率 ( NAIRU) Kalman滤 滢 失 业
-1-
The NAIRU in China: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Zeng xiangquan Yu yong Abstract: As a important piece of business cycle theory,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or NAIRU—the 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a valuable analytical concept. It simplifies the discussions and choices of the macroeconomic policy. However, the use of the NAIRU-concept is not very widespread in china, mainly because of the ambiguity of the real value. After reviewing considerable of estimation approaches abroad, based on invariable parameter supposition,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state space model composed of a process that describes NAIRU’s variations over time and of a Phillips equation. The model assumes that, NAIRU is a random walk variable; inflation rate is determined by three factors: adaptive expectations and inertia, excess demand or shortage – estimated by the gap between the actual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NAIRU – and short-term supply shock variables. This article estimates the NAIRU for two different measures of inflation and three different supply shock variables, therefore six different models; then the Kalman filter method is applied to estimate NAIRU which could varies over time from 1992 to 2004 (with further error bands around that). The result of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it appears a constant increasing NAIRU since 1992, and reaches the peak of 5.6% in 2002. Although the ascendant trend is very obvious, the estimated NAIRU varies relatively stable within the narrow range of 4. 8 to 5.6 percent after 2000. Compared with main market economy countries in the same period, this level is not too high, but the proportion of natural unemployment and total unemployment is quite high. Through reviewing main change of the labor market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our article attempt to explain the rising of NAIRU in several areas, the accelerating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erious problem of Youth Employment may be the leading cause. Therefore, the policy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the unemployed, improve labor market mechanism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Youth Employment. Key words: Phillips curve NAIRU Kalman filter unemployment

中国失业率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经济增长

中国失业率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经济增长

中国失业率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经济增长作者:于晨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01期〔摘要〕延迟退休年龄是否会加剧失业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热点,考察延迟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不仅要考虑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替代导致的岗位减少,还必须考虑到经济增长究竟能否对减少的岗位进行补偿。

本文通过对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经济增长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延迟退休年龄将引起失业率大幅上升,而经济总量的增加不但不能对失业进行补偿,反而与失业率呈正相关的结论。

最终提出当前就业形势下不适合延迟退休年龄、延迟退休年龄至少要在用人单位内部的亢员基本被消化的前提下进行、以及延迟退休年龄必须辅之以促进就业的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1001604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老龄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2000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突破了7%,标志着中国从此步入了老龄社会。

日益庞大的老龄群体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国银行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养老金缺口将在2013年达到183万亿。

为了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一些学者呼吁延迟退休年龄,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其中,该项举措是否会加剧失业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外方代表时强调:“中国的失业人口有2亿”,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果政策制定不当,将会危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准确把握延迟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深入研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变动对就业造成的影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这一客观形势提出的要求。

一、文献综述为了探究延迟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

Franklin和William[1]认为,当经济中的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延迟退休年龄将促使失业率进一步上升。

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基数庞大,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明显,就业压力特别紧张,很长时间以来,失业困扰着我们的社会,给人们心头留下巨大的阴影。

我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均衡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体制问题。

失业现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遭遇的难题,失业的发生在人类历史上有其客观必然性。

本文主要就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标签:失业问题人口过剩城乡二元社会一、失业原因分析造成我国目前如此严重的失业情状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既有数量因素,也有质量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体制因素,也有技术因素。

概括起来说,我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均衡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体制问题。

1.相对过剩人口是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并以其为主要内容和标志,包括先进技术的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发明创造。

一方面,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人们从繁重的劳役中解脱。

这是我们那些为了获取基本的物质需求,在劳役中苦苦挣扎的祖先曾经先梦寐以求的。

对整个人类来说,这的确是个伟大的进步,因为人们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得以从事他们喜欢的事情。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步骤和强度,许多以前由人工来完成的某些工序甚至整个工作流程都用机械来完成,或者,以前需要大量人力的操作,由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现,现在只需要少量的人力即可。

各个因素都导致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对劳动需求的减少,从而使一部分劳动力失去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机会。

这部分劳动人口在被新的部门接纳以前,便处于闲置状态。

对于个人来说,这种闲置也许是短期的,但从全社会看,总会存在相当数量的劳动者滞留于失业状态中。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包含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从而,必然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减少或相对减少。

关于中国“失业率”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失业率”问题的几点思考

国家的实际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很难找到一个 国际通行的定义失 业 的标准。为了便于国际比较 ,国际劳工组织 ( I L O )为测度失业 制订 了一系列的标准供世界各 国参考 。目前 ,大多数 国家均根据国 际劳工组织的标准对本 国失业情况进行统计。 在 中国 ,国家统计局也为失业的定义提 出一系列详细的参考标 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标准 ,在一定年龄范 围内的人可以归入 以下
的失业现状 。
周 )特定分组的失业人数和同一时间该组就业、失业人数之和相
比得出的,反映了失业的严重程度。
目前 ,国际上通行的衡量失业的指标主要有两种 ,即登记失业
率和调查失业率 。这两种指标在统计方法及统计范 围上都不相 同。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调查失业率作为官方公布 的失业率。然 而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官方失业率数据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 、 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 ( 扣除使
、城镇 要行之有效地促进就业和控制失业 ,就必须充分了解我国 目前 用的农村劳动力 、聘用的离退休人员 、港澳台及外方人员 ) 真实的就业和失业状况 ,低估或高估失业率都可能导致政策失当。 单位 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及 因此,规范失业率统计方法 ,建立起与 国际接轨的失业率数据迫在 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其 中城镇登记失业人
为依据 ,探讨 了失业率的含 义和界定失业的难度 ,讨论 了中国现行 失业统计体 系 存在 的问题 ,最后进 一步探 究中国的真实失业率。 【 关键词 】 失业 ; 城镇 登记 失业率 ;统计 口 径 ;真实失业率


前言
工作 的人和有工作 岗 位但 目前不工作 的人 ) 和 自营就业者 ( 包括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失业率“数字打架”
不实数据会误导决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近日,城镇失业率五花八门的数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甚至引起了来自决策层的重视。
9.4%和4.6%从何而来
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8年12月16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攀升到了9.4%,已经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而3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去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2%。
尽管如此,诸多学者依然对9.4%这个数据提出质疑。
“9.4%的失业率不太准,并不能代表全国的失业水平。因为此次调查的样本不大,只在全国抽样了几千人,抽样的地区也不全,因此得出的数据也不太准确。我国实际的失业率其实没那么高,估计比登记失业率大概高1到2个点,大约是6%、7%左右。”张车伟副所长指出,调查失业率要经过科学的抽样,一般要求在大量的、一定规模的样本前提下才能开展调查。
据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恢光平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国际上对调查城镇失业率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包括年龄、求职意向等等,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判定为失业人员。比如,只要在过去的一周,曾经有过1小时的有报酬劳动,就不能算失业。而这个标准在中国肯定不行。
据记者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9.4%的调查失业数据,是结合中国国情,在调查方法、调查口径方面,跟一般国家进行劳动力调查或者跟国际组织建议的方法有所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进行调查时没有采用国际上通行的1小时作为标准,而是15个小时。
另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国家统计局从2005年底就已经开始就城镇调查失业率进行试点,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7次失业调查,但至今没有对外发布数据。目前国务院作为判断经济形势决策的依据,依然采用的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温总理3月份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依此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4.6%。
9.4%,4.2%——两个统计数据竟相差如此之大。
“测算方法不同,测算结果当然会有很大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称,目前政府采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子是登记的城镇失业人数,分母是城镇从业的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而“城镇调查失业率”是国际劳工组织通用的一个指标,是反映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中,符合失业条件的人数占全部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的比率。
相关人士向记者分析说,国务院之所以一直采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登记失业率,主要是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是以登记失业率为考核目标的,如果再公布调查失业率,跟考核目标又对应不上。
据悉,国家统计局正跟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在“十二五”规划时期,城镇调查失业率能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率”不能误导决策层
事实上,学界对失业率统计的诟病由来已久。早在1999年—2001年,中国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1%和3.6%,200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4%左右,最高的年份不过4.3%。这些数字,在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看来,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失业状况。
“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2%,说老实话,是一个学者们不相信,国外研究机构不相信,群众不相信,包括统计和劳动部门自己也可能不相信的一个指标。如果这一指标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无关痛痒,那么怎样统计都是无所谓。关键是这一指标太重要。”周天勇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这个失业率指标,看上去比世界上许多国家就业状况都好,但是却使各级领导干部感觉不到百姓失业生活的压力,使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在对控制物价、还是要促进就业进行决策时受到误导,使群众的失业艰难无法真实地向国家和社会表达。
中国失业率的争论
———————————————————————————————— 作者:
———————————————————————————————— 日期:
社科院、人保部失业率数字打架 前后数据差一倍
2009年04月07日01:08[我来说两句(300)] [字号:大中小]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提要]中国社科院于2008年12月16日发布调查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攀升到了9.4%,已经超过了7%国际警戒线;而今年3月份国家人保部公布的去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2%。两相比较,前后数据竟相差一倍。差异缘于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是两个不同概念,相比而言,城镇调查失业率更接近现实失业情况。
两相比较,前后数据竟相差一倍。学界和民间更有“2009年预计中国失业率是14.2%”,“中国失业率严重失真,实际失业率已达到33%以上”等听起来颇为惊心动魄的数字。
失业率数据为何相差如此之大?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恢光平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比较而言,城镇调查失业率更接近现实失业情况。但截止目前,相关部门并没有发布城镇调查失业率的情况。
“无论从什么方面讲,这一统计指标实在是应当进行彻底改革了!”周天勇说。
“登记失业率”应该废除?
据了解,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立登记失业制度,当时由于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称为“待业登记”,所有的城镇无业者都必须首先到政府劳动部门去登记,处于等待期的劳动者即登记为“待业”。
但是,随着1994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劳动用工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政府不再统一分配和安置,企业和劳动者开始进行双向选择。于是,1994年将“待业登记”更名为“失业登记”。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概念也由此开始。
“由于登记失业率与领取失业救济与低保补助密切相关,统计登记失业率更多的是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出发,对城镇无业者提供帮助,跟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职能结合得更密切一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其实,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以来是参加过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条件,对登记失业人员寻求政府帮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推进,这一指标并不能完整地体现劳动力市场现状,不足之处愈发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