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指南专家共识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摘要:根据WHO的统计,产后大出血是造成孕妇死亡的首要因素,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孕妇死于大出血。
但大部分孕妇都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因此,在此过程中,除采取有效的止血方法外,及时输入血液也是重要环节。
输血旨在提高血液携带氧气的容量,并补充失去的凝血因子。
本研究旨在使产科出血病人的输血处理标准化,减少孕妇的病死率。
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专家经共同讨论,制定了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包括输血的一般原则、血液成分输注、输血过程监测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
1输血的一般原则1.1产妇特殊性孕妇在怀孕期间,血容量会有30%-50%的增长,而血浆的增长(50%)大于红细胞的增长(20%-30%),此时血液会呈现出一种比较稀薄的状态。
孕妇在怀孕期间,纤维蛋白原、等会增加,凝血功能会得到增强,而蛋白S、蛋白C和抗凝血酶III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或者是有所下降,抗凝、纤溶功能会减弱,从而会产生一种生理性血栓前状态,所以孕妇通常可耐受一定程度的出血。
一般情况下,孕妇在发生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血容量不足症状的时候,通常已经失去了体内血量的15%-25%。
产后出血以子宫为多见,因术后严重出血,由于子宫肌缺乏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使其无法正常收缩,且对促宫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导致术后复发。
1.2针对出血原因选择输血方式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异常是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
如果是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或胎盘粘连引起的流血,一般都是属于稀释性凝血病,虽然流血很多,但是一般不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消耗性凝血病。
所以,早期应用血液产品和凝血剂是不可取的。
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引起的产后出血常伴随着消耗性凝血障碍,甚至在早期,因为FIB和血小板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最终发展为DIC。
故宜尽早给予血液制品及凝血材料。
1.3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为防止发生溶血性的输血反应,建议产妇在第一次分娩及第28-32周产检时进行血型及血清抗体状况的检测。
输血指南专家共识

输血指南专家共识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输血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医疗场景中。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生命健康,因此其操作指南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专家们基于丰富的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制定了《输血指南专家共识》。
1. 专家简介本次《输血指南专家共识》的编制团队由多位输血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包括了血液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个专业的学者和临床医生。
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长期致力于输血研究和治疗工作,在国内外皆享有很高的声誉。
2. 编制目的《输血指南专家共识》的编制旨在提供准确、权威、科学的输血操作指南,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输血的操作水平和质量,确保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时能够得到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治疗。
3. 指南内容编制团队在《输血指南专家共识》中汇总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详尽的阐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输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血液指标等综合评估,明确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2 输血血液品种选择根据不同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输血的血液品种,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浮液、血小板悬浮液等,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3.3 输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详细介绍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包括输血反应的早期判断和处理、过敏反应的处理以及输血后的监测与处理等。
3.4 输血操作技巧提供输血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包括输血设备的准备和校验、静脉通路的建立、输血速度的控制等,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3.5 输血后的护理详细介绍输血后的护理要点,包括对输血反应的监测、常规护理的实施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处理等。
4. 应用与推广《输血指南专家共识》将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输血工作中,为医务人员提供科学准确的操作指南,为患者输血治疗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
此外,编制团队还将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广《输血指南专家共识》,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输血水平。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解读讨论发言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解读讨论发言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的解读讨论发言应该围绕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展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输血指征和判断:讨论专家共识中关于产科输血的指征和判断标准的建议,如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可以探讨这些指征和判断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是否能够准确反映患者血液损失的程度。
2. 输血血液制品的选择:讨论专家共识中对于产科输血血液制品选择的建议,如全血、浓缩红细胞悬液、冷冻血浆等。
可以探讨在不同病情下各种血液制品的适用性和优缺点,以及如何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临床需要来进行选择。
3. 输血过程管理:讨论专家共识中有关产科输血过程管理的建议,包括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输血后的处理等。
可以探讨如何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如何避免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4. 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讨论专家共识中对于产科输血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建议,包括适当的风险评估工具和方法,如何根据患者的风险水平进行个体化的输血治疗策略选择等。
可以探讨如何在实际临床中合理应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策略,以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专家共识的实施和推广:讨论专家共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问题,包括如何将专家共识的内容有效地传达给临床医
生和患者,如何促进专家共识的实施和落地等。
可以探讨如何建立相应的培训和教育体系,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于专家共识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讨论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解读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专家的发言和互动交流,促进对于专家共识的深入理解和有效应用。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要点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要点1 慢性贫血红细胞输注临床路径1.1 慢性贫血红细胞输注标准流程1.1.1 适用对象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贫血,具备红细胞输注适应证。
1.1.2 确定红细胞输注适应证、输血不良反应诊治的依据1.1.3 进入红细胞输注路径标准①具备红细胞输注适应证的慢性贫血患者;②输血科(血库)可提供相应的红细胞1.1.4 时间标准标准的门诊或住院时间为0.5~1.0天。
1.1.5 门诊或住院期间检查项目必须的检查项目:①血液常规检查;②输血前5项[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TP)];③ABO+Rh(D)血型鉴定;④不规则抗体筛查;⑤交叉配血试验。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检查项目:1.1.6 慢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量的确定(参考)1.1.7 输血前预防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方法(3选1)①不使用药物预防输血不良反应;②非那根针25mg im;③地塞米松5mg iv。
1.1.8 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诊治输血过程中注意下列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治:①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②过敏性输血反应;③溶血性输血反应;④细菌性输血反应;⑤输血相关循环负荷过重;⑥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输血后到输血24h内注意下列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治:①溶血性输血反应;②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输血24h至2周内注意下列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治:①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②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③输血后紫癜。
1.1.9 慢性贫血停输红细胞标准①慢性贫血Hb≥60g/L;②地中海贫血患儿Hb≥90~120g/L;③高龄患者因贫血引起的缺血、缺氧症状明显改善;④心肺疾病患者因贫血引起的缺血、缺氧症状明显改善。
1.1.10 变异及原因分析1.2 临床路径执行单慢性贫血红细胞输注临床路径执行单见表1。
2血小板输注临床路径2.1 血小板输注标准流程2.1.1 适用对象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PLT)减少或功能障碍,具备血小板输注适应证。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要点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要点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要点血液成分输注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为确保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对专家共识进行总结如下:1. 输血适应证和禁忌症:- 血液成分输注适应证包括贫血、失血、凝血功能障碍等。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输血治疗,禁忌症包括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过敏反应史等。
- 在确定输血适应证时,需进行临床评估和相关检查,以确保输血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2. 输血的目标和指征:- 输血的目标是改善组织氧供和纠正贫血等病理状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通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体循环动力学参数等来确定输血的指征。
- 输血指征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专家经验,以个体化治疗为原则。
3. 输血的风险和并发症:- 输血作为一项治疗手段,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输血反应等。
因此,在进行输血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相关检查,并选择适当的输血成分和输血途径,以降低风险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输血的监测和评估:- 在输血过程中,应进行密切监测和评估,包括监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评估输血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输血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输血治疗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输血前的评估、输血过程的记录、输血后的随访和评价等。
同时,需保障输血的质量和安全,防止交叉感染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结以上要点,可对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的优化提供指导和参考,以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注:本文摘自医学专家的共识意见,内容仅为参考,具体的临床决策需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判断进行。
【共识】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共识】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创伤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
本指南希望为广大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失血后的紧急处理及复苏早期的输血治疗提供指导意见,以科学合理用血、规避风险、优化输血治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
创伤后早期(24 h内)死亡的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
外科止血、液体复苏及输血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化的专门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输血指南。
笔者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有关各种严重创伤患者输血实践,参考《临床输血进展》、《输血治疗学》,结合2010年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处理指南》(新版)、美国血库协会(AABB)《临床输血规范与实践》(第三版)、美国红十字会《输血实践指南》(第二版)、英国皇家血液中心《临床输血手册》(第四版),以及中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版)和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南。
希望为广大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失血后的紧急处理及复苏早期的输血治疗提供指导意见,以科学合理用血、规避风险、优化输血治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根据“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工作小组推出的推荐意见标准和国际统一证据分级,本指南分为强、弱两级(Grade l和2),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三级(GradeA、B和C)。
定义1.1 大量失血(massive blood loss)指24 h内丢失一个自身血容量;或3 h内丢失50%自身血容量;或成年人出血速度达到150 ml/min;或出血速度达到1.5 ml/(Kg·min)超过20min。
1.2 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指24 h内给成年人输注超过20 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1 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 ml/(Kg·min)。
特殊情况紧急输血共识

谢谢大家!
•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者补充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制剂等。
指 南建议
• 红细胞制剂输注适应症
1.手术及创伤患者 (1)Hb>100g/L ,可不予输注; (2)Hb<70g/L ,可输入红细胞制剂; (3)Hb为70-100g/L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如出血速度、心肺状态、血管容量等情况)。
• 多因慢性失血、烧伤、红细胞破坏增加或白蛋白合成不足导
致;
• 手术前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输注浓缩红细胞以纠正 贫血; • 补充血浆或白蛋白治疗低蛋白血。
输血的适应证
大量出血 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重症感染
凝血异常
3. 重症感染
• 全身性严重感染或脓毒症、恶性肿瘤化疗后致严重骨
髓抑制继发难治性感染时,当中性粒细胞低下和抗生
• 失血量在30%以下时,不输全血; • 失血量超过30%时,可输全血与浓缩红细胞各半, 再配合晶体和胶体液及血浆以补充血容量; • 失血量超过50%且大量输入库存血时,还应及时补
充某些特殊成分如白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等。
输血的适应证
大量出血 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重症感染
凝血异常
2. 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适用情况
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方可启动此流程:
1. 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及时输注RhD阴性合格血液。 2. 生命体征不平稳,危及生命的急性失血: ①血红蛋白<30 g/L,并有进一步下降趋势。 ②血红蛋白>30 g/L,但进一步加重贫血可能会严重危及生命(出血 速度快,可能迅速危及生命;合并心、肺等严重基础疾病,很难耐 受更严重贫血)。 3 . 向患方充分告知并取得患方的书面知情同意,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RhD阴性受血者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在输注RhD阳性血液后,将可能 由于同种免疫产生抗D抗体,诱发新生儿溶血病,因此将可能丧失再 生育能力;或再次输注RhD阳性血液时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 ②输注来不及检测的血液可能使受血者面临感染艾滋病、肝炎等多种 严重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患者必须自行承担这些风险。
三氧自体输血标准操作规程专家共识

三氧自体输血标准操作规程专家共识
以下是三氧自体输血的标准操作规程专家共识:
1. 术前评估:在进行三氧自体输血前,患者必须接受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
确保患者没有任何血液相关的疾病和条件。
2. 采集血液样本: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使用无菌技术采集一定量的患者自体血液样本。
3. 血液处理:采集的血液样本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程序,包括离心、血清分离和三氧处理。
确保输血前的血液符合安全标准,并且不会引起任何不良反应。
4. 血液储存:三氧处理后的血液必须在低温下保存,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使用专门设计的冷藏设备或冷柜来存储血液。
5. 输血操作:在进行输血前,确保血袋的标签和患者的身份信息一致。
使用无菌技术连接输血管道和血袋,确保血液的无菌性。
6. 输血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
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率以及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等。
7. 输血结束:输血过程结束后,必须检查血袋和输血管道是否有残留的血液。
确保血液正确地输注给患者,并且没有浪费或
污染。
8. 输血后观察:输血后,患者必须经过一定的观察期。
观察包括观察可能出现的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以上是三氧自体输血的标准操作规程专家共识,这些规程旨在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和完善这些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小儿使用FFP 有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精品课件
子,纤维蛋白原浓度>150mg/dl,一般不输注冷沉淀, 若条件许可,对出血患者应先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再 输注冷沉淀。
6、冷沉淀 以下情况应考虑输冷沉淀:
A、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80~ 100mg/dl;
E、对于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 维持高于80g/L的水平。
精品课件
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 细胞补充量。
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 ×55×体重-Hct 实际测定值×55×体 重)/0.60。
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Hct 实际测定值)×体重×5(Hb单位为 mg/dl)。
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 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对有 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精品课件
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
二、术前准备 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D、活动性出血者,在避免高氧血症的 同时,吸入氧浓度应该足够高,以预防 动脉低氧血症的发生[PaO2<26.7kPa (200mmHg)]。
精品课件
2.血液成分输注的意义
纯度高,针对性强,提高输血疗效并减少体循环 负担
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和病毒的传播
一血多用,充分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
精品课件
3、输红细胞
输入的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 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手术期不需要 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 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 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精品课件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III~
IV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 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 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 性低血压、对液体复苏反应迟纯的心动过速或充 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 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80~100g/L;
2014围术期输血指南
精品课件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 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 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 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 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 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 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 判断的依据。
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 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 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 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 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 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精品课件
8ml/kg)。
(3)使用说明5、输血浆
A、新鲜冰冻血浆内含全部凝血因子及血浆 蛋白,规格为200ml、100ml;
B、每单位(相当于200ml新鲜全血中血浆含 量)新鲜血浆可使成人增加约2%~3%的凝血 因子,应用时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监测结果 及时调整剂量。
C、普通冰冻血浆用于Ⅲ和Ⅷ以外的凝血因 子缺乏患者的替代治疗;
精品课件2ຫໍສະໝຸດ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一、术前评估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华法令、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
详细用药史; 6、一般体格检查; 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
B、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 纤维蛋白原浓度;
C、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 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VIII缺乏症患者;
D、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VIII因子浓缩剂。
围手术期纤维蛋白原浓度应维持在100~150mg/dl 之 上,应根据伤口渗血及出血情况决定补充量。一个单 位冷沉淀约含250mg 纤维蛋白原,使用20 单位冷沉淀 可恢复到必要的纤维蛋白原浓度。
精品课件
(4)注意事项 A、不能依赖输红细胞替代容量治疗; B、少白细胞用于产生白细胞抗体患者; C、洗涤红细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和对血浆蛋白有过
敏反应的患者; D、对于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建议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
胞; E、高原地区酌情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放宽输血指征。 F、急性大失血无同型血源时,可适量输入0型血浓缩
红细胞,并密切监测溶血反应。
精品课件
4、浓缩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 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
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 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 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温、体外循环、肾衰、 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3)注意事项 A、手工分离血小板约含2.4×1010,保存期为24小时; 机器单采血小板约含2.4×1011,保存期为5天; B、每份机采浓缩血小板可使成人增加约(7~10) ×109/L血小板数量。 C、小儿输注血小板5ml/mg,可使外周血血小板增加约 (20~50)×109/L血小板数量。
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 集自体血;
8、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 要血量。
精品课件
三考、虑围动态手评术估液期体输反血应性及和辅无创助测治量心 疗排和量 肺的动测脉定楔,压而作不为仅唯仅一依判赖断中血心容静量脉的压标
准;
C、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 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以 及有无碱不足,以监测组织灌注、组织 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