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导则(试行)

合集下载

成都 市政 设计导则

成都 市政 设计导则

成都市政设计导则一、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成都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建设,为了确保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成都市政设计导则》。

本文将从市政设计导则的背景、内容、实践应用和成效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市民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成都市政设计导则概述1.设计导则的编制目的《成都市政设计导则》旨在规范市政工程设计行为,提高城市建设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利益。

通过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严格规范,为成都市政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设计导则的适用范围设计导则适用于成都市范围内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市政工程设计项目。

包括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公共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绿化、环境卫生、照明等市政设施。

3.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设计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规划与设计:遵循城市发展战略,合理划定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各项基础设施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市政基础设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提高市民生活水平。

(3)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民生改善:关注民生需求,切实解决市民出行、居住、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提升市民福祉。

三、设计导则的核心要素1.城市规划与设计:强调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确保城市建设符合城市发展战略。

2.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市民需求。

3.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4.民生改善: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问题,努力提升市民生活水平。

四、设计导则的实践应用1.项目审批与实施:依据设计导则,加强对市政项目的审批和管理,确保项目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达到规定要求。

2.设计与施工要求: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导则进行设计,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文件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规委会71650139710资料26页PPT

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规委会71650139710资料26页PPT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规委 会71650139710资料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成都城乡统筹规划与实践

成都城乡统筹规划与实践

万方数据2009年第6期总第184期童氏市删学列1.2.1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集中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只有集中,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全市大力贯彻“一区一园一主业”策略,将116个工业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6个工业集中发展点,引导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图1)。

截至2008年,全市工业集中度已达68.2%。

圈1成都工业集中发展区(点)布局1.2.2农民向城镇集中:梯度引导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和消化农村人口。

城镇是消化农村转移人口的空间载体。

全市分层次推进农民向中心城区(特大城市)、区(市)县城(中等城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小城市)和小城镇集中,并大力配套完善各级城镇(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

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与辐射能力。

1.2.3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稳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在及时出台配套政策、积极搭建农用地流转平台、创新流转方式的基础上。

通过建基地、强龙头、兴标准,高质量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截至2008年.全市农用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2020k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8.7%。

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508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3.7%。

1.3城乡统筹工作的成效自开展城乡统筹实践以来,成都市城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GDP总值从2003年的1870.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901亿元.总涨幅超过一倍还多;人均GDP由18052元增长至3085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3655元增长至2008年的6481元。

农民的收益大大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维持在2.5—2.6:1(2008年,全国为3.36:1,四川省为3.07:1)。

成都取得了一系列荣誉:全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幸福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成都的城与乡正在协调共进发展(图2)。

成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试行细则2011

成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试行细则2011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二0一一年一月第一章总则 (4)1.1 目的 (4)1.2原则 (4)1.3 适用范围 (4)第二章选址 (4)2.1安全性 (5)2.2经济性 (8)2.3 生态性 (8)第三章总体布局 (9)3.1总体要求 (9)3.2布局原则 (12)3.3布局类型 (15)第四章建筑设计 (18)4.1概述 (18)4.2建筑设计 (18)4.3 建筑结构 (28)第五章乡村建设环境 (40)5.1乡村总体环境绿化 (40)5.2沟渠水体岸线 (41)5.3乡间路径 (41)5.4乡村文物古迹 (42)5.5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42)5.6农村新型社区环境建设 (42)第六章新村环境整治 (45)6.1农房整治 (45)6.2宅院围墙整治 (45)6.3闲置地整治 (46)6.4标语、广告整治 (46)6.5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46)第七章公共配套设施 (46)7.1公共配套设施内容 (47)7.2公共配套设施指标 (48)第八章市政基础设施 (49)8.1道路交通工程 (49)8.2给水工程 (53)8.3排水工程 (57)8.4环卫工程 (60)8.5电气工程 (60)8.6通信 (62)8.7燃料 (62)第九章防灾减灾 (63)9.1一般要求 (63)9.2 道路 (63)9.3消防 (64)9.4防洪 (64)9.5防地质灾害 (64)9.6避雷 (64)第十章编制 (65)10.1编制方式 (65)10.2编制内容及深度 (66)10.3施工图设计 (67)第十一章附则 (68)11.1用词说明 (68)11.2名词解释 (68)11.3 附表 (69)第一章总则1.1 目的为了在全市范围内按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范和提高农村规划建设水平,实现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特制定本导则。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施工所需临时占用耕地,经市规划主管部门划定后,由市土地管理部门审批。临时用地内不准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
第二十二条 城市国有土地依法实行划拨和出让两种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能依法取得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属的变更,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国家建设需征用集体所有土地,必须依法向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征地手续,被征地单位必须服从国家建设需要,不得阻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直接向土地所有单位购地、租地。
(一)违反国家、省、市颁布的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超越设计级别进行设计的;
(二)临时性建筑逾期不拆除的;
(三)擅自转让、交换、买卖、租赁或变相买卖、租赁临时建筑物的;
(四)未领取“建设许可证”施工的;
(五)违反国家、省、市颁布的建筑施工规范、标准和施工级别进行施工的;
(六)擅自改变或不按照经批准的设计施工图纸施工的;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山岭、荒丘、空地、水面、河渠、滩地以及城市建设保留用地上,挖取沙石土方或堆土、设置废渣垃圾堆场、围填水面、河道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确需进行上述活动的,必须经市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并报有关主管机关批准。
第四章 道路管线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十四条 市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安排新建、翻建道路计划时,应协调有关单位同时埋设、换修各类管线,在道路大修期间,各管线单位必须抓紧检修,不得影响工程进度。
各项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应向市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在领得“建设许可证”并交纳保证金后,方可施工。
第七条 建设单位使用的地形图和规划设计图,必须采用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统一的坐标和标高。
第八条 各项建设工程必须由持有设计证书的勘察设计单位按指定承担设计范围进行设计,严禁无证和越级勘察设计。

新版 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新版 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1、目的 (1)2、适用范围 (1)3、临第一、第二、第三绕城高速公路退界 (1)第二部分卫星城及区域中心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1.1“三线” (2)1.2 用地比例 (2)1.3 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 (2)1.4 建设用地停车 (4)第二章建筑形态管理 (5)2.1城市形态 (5)2.2建筑面宽 (5)2.3建筑高度 (5)2.4建筑间距 (6)2.5建筑屋顶 (7)2.6建筑退界要求 (7)第三章公共开敞空间规定 (8)3.1城市中心 (8)3.2 公园绿地 (8)3.3 湖泊水系 (9)3.4 环城公园 (9)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定 (9)4.1城市公共服务中心 (10)4.2 社区服务中心 (10)4.3工业集中发展区(点)公服设施配置 (11)第五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2)5.1 总体要求 (12)5.2 公共交通 (12)5.3 慢行交通 (13)第六章地下空间规定 (13)6.1 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3)6.2 地下综合管廊 (13)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定 (14)7.1 给水 (14)7.2 排水 (14)7.3 再生水 (15)7.4 能源 (15)7.5 防灾减灾 (16)第三部分小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7)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17)1.1“三线” (17)1.2用地比例 (17)1.3 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 (17)1.4建设用地停车 (18)第二章建筑形态管理 (19)2.1建筑面宽 (19)2.2建筑高度 (19)2.3建筑间距 (19)2.4建筑屋顶 (20)2.5 建筑退界 (20)第三章公共开敞空间规定 (22)3.1城市中心 (22)3.2 公园绿地 (22)3.3 湖泊水系 (22)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定 (23)4.1公共服务中心 (23)4.2 社区服务中心 (23)4.3工业集中发展区(点)公服设施配置 (24)第五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定 (24)5.1 总体要求 (24)5.2 公共交通 (25)5.3 慢行交通 (25)第六章地下空间规定 (26)6.1 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26)第七章市政设施规定 (26)7.1 给水 (26)7.2 排水 (26)7.3 再生水 (27)7.4 能源 (27)7.5 防灾减灾 (28)第四部分特色镇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9)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9)1.1生态保护红线 (29)1.2 城镇发展边界 (29)1.3用地分类与标准 (29)1.4 空间布局 (30)1.5建筑容量规划控制 (30)第二章建筑形态及风貌 (30)2.1建筑高度 (30)2.2建筑界面 (31)2.3建筑间距 (31)2.4建筑退界 (31)2.5建筑风格与细部 (32)第三章公共开敞空间规划 (32)3.1绿地体系 (32)3.2 节点及标志物 (32)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 (32)4.1 镇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32)4.2其他设施 (34)4.3 旅游设施配置 (34)第五章功能复合与更新 (34)5.1功能复合 (34)5.2功能更新 (34)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定 (34)6.1镇域道路 (34)6.2城镇道路 (35)第七章市政设施规定 (35)7.1 给水 (35)7.2 排水 (35)7.3 电力 (36)7.4 环卫 (36)7.5 综合防灾 (36)第五部分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7)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37)1.1 用地选址 (37)1.2 用地标准 (37)1.3建筑布局及风貌 (38)1.4 建筑退界 (38)第二章公共服务设施 (39)2.1 布局原则 (39)2.2公共配套设施指标 (39)2.3 其他设施 (39)第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39)3.1 基本原则 (39)3.2 道路工程 (39)3.3 给水 (40)3.4 排水 (40)3.5 电力 (40)3.6 燃料 (40)3.7 综合防灾 (40)第六部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管理规定 (41)6.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41)6.2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现代建筑 (42)6.3 小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42)6.4 川西林盘传统聚落保护与改造 (42)第七部分附则 (43)附表 (44)附表1:成都市域城镇体系 (44)附表2:成都市特色镇名单 (44)附表3: 建筑间距图示 (45)附表4: 城乡用地分类及代码 (46)附表5: 镇建设用地分类及代码 (46)附录名词解释 (48)第一部分总则1、目的为统筹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及村庄在空间、形态、生态和管理等方面的转型升级,提升城乡规划建设质量,特制定本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本规定”)。

成都市一般镇规划编制技术创新探索——兼述《成都市一般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成都市一般镇规划编制技术创新探索——兼述《成都市一般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pei e t la e , h spa rs m m a i e e p a tce rm n a r a t i pe u r z st r c i s h
施 脱节 、与发展脱节的 问题一直没有得 到彻底解 决. 成都市一般镇 的规划急需在编制模式上创新。
1 现 状及 困惑 1 1 成都市一般镇 的基本情 况 .
2 0 年 末 , 都 市 共 有 乡镇 3 5 ③ 除 3 个 08 成 2个 , 0
重点镇和 1 7 个已纳入 区 ( ) 2 市 县城市规划区的乡 镇外 共有一般镇 18 ( 2 个乡) 6个 含 7 。一般镇中
位 于 坝 区 9 个 , 于 丘 陵地 区 4 个 位 于 山 区 2 8 位 1 9
sr t m alt tuci ofs l on owns Ba e o elc lsm a on . s d n t o a i f s h i
a dd v lp n i c o f mal o s nCh n d , n e e o me t r t no l wn e g u d ei s t i
个 , 人 口约 4 0 人 , 中非 农 人 口约 7 万 人 , 总 0万 其 6
o e g ui r a —u a t g a e e eo me t o f Ch n d u b r r i e r td d v l p n r n n l n f y a sa d t ee p re c so o t a t q a er - o — e x e n e f s - rh u k e c n- r n h i p ・ e -
特 色 ;配 套 设施 ;成 果 表达
AB RAC T kn l h n eo ec n t c o f ST a igtec a c f h o s u t no I t r i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15
第三章
绿化景观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16
3.1 景观空间
总体原则
景观空间指由建筑外墙、绿化隔离带、铺装以及其 他构筑物(如绿篱等)界定出的公共空间,包括向 公众开放的建筑半室外空间、底层架空空间
小街区应见缝插绿,增加如邮票绿地、袖珍广场、道路绿化等,争取 随处见绿,百米见园;
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 02
1.3 街道分类
根据主导功能不同,街道可分为居住型街道、商业商务型街道、历史文化型街道以及 综合型街道。
根据交通特征不同,街道可分为一般街道、步行街道以及人车共享街道三类。
居住型街道 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道。临街界面多由住宅、配套公服以及少量商铺、广场、绿地构
成。建筑界面通常为非连续界面,街道内应控制机动车车速,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邻 里交往、健身、活动的场所。
动车通行的影响。
2.4 过街设施
人行斑马线
港湾式公交站台示意图
提供直接、便利的过街方式,保障行人安全、舒适 通过路口或横穿街道
斑马线应尽量保持直线过街,缩短绕行; 斑马线标识应统一、清晰、明显、有序; 商业商务型街道斑马线可适当的加入创意元素,提升街道活力; 历史文化型街道斑马线可适当加入具有成都地域文化特色的图案,彰
公交车道应通过铺装或相应标识标识强调公交车路权,保障公交通行效 率,可采用红色涂料铺装。
公交车道铺装示例
公交站台
公交站台应包含站牌、信息屏、座椅、广告位遮雨遮阳等设施; 无法设置候车亭的公交站台应提供相应的照明、遮蔽与信息设施; 公交站台指示站牌应清晰简洁,标识性强; 公交站台应与街区风貌相协调; 公交站台宜选用现代、耐久、易于清洗的优质建筑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前言 (2)1.成都市小城镇概况 (2)2.小城镇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3.编制导则的目的和意义 (4)第一章编制重点及要求 (5)1.1注重产业支撑 (5)1.2突出鲜明特色 (6)1.2.1总体要求 (6)1.2.2整体布局 (7)1.2.3建筑布局 (7)1.2.4建筑设计 (10)1.2.5道路系统 (11)1.2.6街道空间 (14)1.2.7特色街区 (17)1.2.8公共中心 (18)1.2.9历史文化 (18)1.2.10 环境整治 (20)1.3 完善配套设施 (22)1.3.1 总体要求 (22)1.3.2 配套内容及标准 (22)1.4坚持安全适用 (23)1.4.1 选址安全 (23)1.4.2 设防标准 (24)1.5考虑经济省地 (25)1.5.1 基本原则 (25)1.5.2 功能复合 (25)1.5.3 用地集约 (25)第二章编制内容及深度 (27)2.1 规划名称 (27)2.2 规划年限 (27)2.3 内容及深度 (27)附则 (28)附录 (29)前言1.成都市小城镇概况本导则所称小城镇指成都市域范围内除中心城、县城、重点镇以外的一般镇乡。

2008年末,全市共有一般镇乡168个(含27个乡),其中坝区98个,丘区41个,山区29个,总人口400万人,其中非农人口76.2万人,城镇化水平19% 。

具有以下特点:1.1分布广、差异大小城镇总面积共计约840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68%。

镇域范围内最高海拔5364米,最低海拔387米,相差约5000米。

最大镇域面积344.5平方公里,最小镇域面积12.5平方公里,相差近27倍。

1.2密度大、规模小平均每百平方公里约2个小城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6倍,是四川省城镇密度的4.6倍,是小城镇密集地区江苏省的1.7倍),平均镇域人口1.6~2.4万人,平均镇区现状面积约0.43平方公里,平均镇区现状实际居住人口0.2~0.4万,规划镇区面积0.5~1.5平方公里,规划镇区人口0.7~1.4万,大部分属于《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规定的小型镇。

1.3发展滞后、特色缺失2008年末,小城镇人均GDP约12000元,不足全市人均水平的40%。

小城镇普遍存在缺乏产业支撑、配套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粗放的问题,规划建设中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尤为显著。

2.小城镇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分为5个层次,依次为中心城、中等城市(县城)、小城市(重点镇)、小城镇(一般镇乡)和农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

从中心城到农村聚居点,集聚和辐射功能由强到弱,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渐次减低,空间形态由高效集约的人工环境向有机分散的自然环境过渡。

小城镇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上,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兼顾城市与乡村两种空间形态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文化的影响明显,现状沉淀并保留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具备形成特色鲜明城镇空间形态的条件。

中心城中等城市(县城)小城市(重点镇)小城镇(一般镇乡)农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成都城乡体系不同层次空间形态示意图3.编制导则的目的和意义本导则旨在“统一认识、解放思想”,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按照“产业支撑、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安全适用、经济省地”的规划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力争在一般镇乡的发展上取得突破,将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引向深入。

第一章编制重点及要求1.1注重产业支撑小城镇发展应充分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核心产业化项目,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确保产业支撑。

在临近中心城区、大型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的小城镇,鼓励发展为之配套的服务业;位于“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发展带”内的小城镇,鼓励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其它小城镇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

避免在小城镇布局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

①服务业②观光旅游③特色农业图1.1 小城镇产业类型示意小城镇规划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统筹配置土地、公共配套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资源,实现区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2突出鲜明特色1.2.1总体要求小城镇规划建设倡导“一镇一特色”,重点突出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产业特征,强调多样性。

图1.2.1(a)与自然环境相融的小城镇图1.2.1(b)具有鲜明人文历史特征的小城镇1.2.2整体布局整体布局坚持顺应自然、显山露水、灵活多样、凸现特色,延续城镇传统肌理及空间格局,突出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

图1.2.2(a)顺应自然、显山露水(彭州龙门山镇)图1.2.2(b)引绿入镇、融入自然1.2.3建筑布局1.2.3.1 建筑布局应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宜采用院落式、自由式、组团式等形式,避免单调乏味的行列式。

图1.2.3.1(a)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建筑布局实例①院落式(彭州丹景山镇)②自由式(彭州白鹿镇)③组团式图1.2.3.1(b)建筑布局形式示意1.2.3.2 应处理好与山体、水体、路、街的关系,不宜“深开挖、高切坡、高填方”。

图1.2.3.2(a)建筑临山布局示意图1.2.3.2(b)建筑临水布局示意(崇州街子镇)1.2.4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应服从城镇总体风貌特征,重点在体量、风格、色彩、材质、细部(屋顶、檐口、门窗、阳台等)、环境等几个方面体现城镇特色。

①川西民居风格(大邑安仁镇)②民清风格(都江堰泰安镇)③现代风格④欧陆风格(彭州白鹿镇)图1.2.4(a)建筑风格①建筑色彩整体协调②建筑色彩对比图1.2.4(b)建筑色彩图1.2.4(c)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示意图1.2.4(d)建筑整体协调示意注重新旧建筑协调统一(详见本导则1.2.9.2),避免大拆大建。

1.2.5道路系统道路系统应结合不同功能需求进行规划,路网布局应体现“窄路幅、高密度”的原则。

道路走向应顺应自然环境(地形、风向等),尊重城镇传统道路格局(详见本导则1.2.9.1)。

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功能与景观结合。

图1.2.5(a)“窄路幅、高密度”路网实例图1.2.5(b)道路布局顺应地形示意1.2.5c1.2.5.1 道路等级道路宜分为三级:①主路主路是镇区主要车行通道,车行道宽度7~12米。

②支路连接主路与巷道,车行道宽度5~7米。

③巷道巷道是街坊内的联系道路,道路宽度3~5米。

山区或历史街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标准。

1.2.5.2 道路断面及线形道路断面设计主要控制车行道宽度,根据道路功能、地形环境等灵活确定道路红线宽度,可采用不等高、不对称的断面形式,可考虑设置路面停车,提倡一块板混合断面。

市政管线宜设置在人行道或两侧绿带内。

图1.2.5.2(a)不等高道路断面示意图1.2.5.2(b)不对称道路断面设计示意道路线形应结合地形、植被、水系等,提倡景观化、生态化的设计。

图1.2.5.2(c)道路顺应地形①车行道停车道路②人行道停车道路图1.2.5.2(d )路边停车示意1.2.6街道空间街道空间是小城镇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和活力源泉。

应有宜人的尺度、完善的设施、丰富的景观和街道生活。

1.2.6.1 根据道路的不同等级和性质,结合建筑的功能与布局,营造宜人多样的街道尺度。

平面图 实景示意 实景示意 平面图①历史街区常见的空间尺度②商业街道适宜的空间尺度③生活街道适宜的空间尺度④滨水街道空间图1.2.6.1宜人多样街道空间形态1.2.6.2 街道应设置供行人停留、交往、休憩的空间及设施。

图1.2.6.2 街道绿化与街道设施示意图1.2.6.3 营造丰富的街道生活,展示地域非物质文化。

①休憩交往②节庆活动图1.2.6.3 街道生活1.2.6.4 结合环境和标志性建(构)筑物,丰富街道景观。

图1.2.6.4 街道景观示意1.2.7特色街区每个小城镇应有一至两条特色街道,集中展现城镇特色风貌。

各镇可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打造商业、旅游、生态、文化等不同功能和空间形态的特色街区。

①商业特色街示意②滨水特色街示意(彭州通济镇)③生态景观特色街示意④特色古街示意(龙泉洛带镇)图1.2.7(a)不同类型特色街区宜在特色街区的入口处形成节点,打造城镇标志性景观。

①城镇入口古树节点②城镇入口雕塑节点图1.2.7(b)城镇入口节点标志1.2.8公共中心宜将政府、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派出所等公共建筑相对集中设置,形成小城镇的公共中心。

1.2.9历史文化1.2.9.1 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格局较为完整的小城镇,应重点保护其传统道路格局的完整性和历史街区街道生活的原真性,尽量不改变传统街区道路宽度、走向和沿街建筑高度,其道路宽度下限可不受本导则1.2.5.1规定限制。

①崇州元通镇②彭州通济镇图1.2.9.1 城镇格局保护示意1.2.9.2 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等),应当进行保护和修缮。

周边新建建筑,应在体量、风格、材质、色彩等方面与其协调,可采用统一、渐变、对比等多种手法进行设计。

①双流黄龙溪镇古树②大邑安仁镇刘氏庄园③邛崃回澜塔图1.2.9.2(a)历史遗存保护利用①统一②对比图1.2.9.2(b)新旧建筑协调示意1.2.10 环境整治应对城镇现有景观不佳的道路、建筑、河流、林盘等进行综合整治,提升环境品质。

整治前整治后图1.2.10(a)城镇主路整治(蒲江成佳镇)整治前整治后图1.2.10(b)城镇支路整治(都江堰青城山镇)整治前整治后图1.2.10(c)建筑风貌整治(蒲江成佳镇)整治前整治后图1.2.10(d)河流整治(都江堰天马镇)整治前整治后图1.2.10(e)林盘整治(都江堰天马镇)1.3 完善配套设施1.3.1 总体要求小城镇配套设施不仅要实现均等化、满覆盖,而且要注重资源共享、综合集成,避免重复建设。

1.3.2 配套内容及标准小城镇镇区配套设施应考虑对周边乡村地区的辐射,配套设施内容和标准如下:1.3.2.1 公共配套设施六项①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按1500-2000平方米控制。

包括便民服务(工商、税务、民政、计生、农村产权交易、劳动保障所及法律咨询等)、农业服务(农技站、畜牧站、农产品检测、农机服务等)、就业技能培训、综合文体活动(文化站、图书室、社团活动、青少年文体活动场所、老年文体活动场所等)等项目。

②派出所,用地面积按500-1000平方米控制;建筑面积按800-1500平方米控制。

③标准化学校,学校规模的确定应结合上层次规划,统筹考虑镇域及周边镇乡适龄生源,生均占地面积12-15平方米。

④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10平方米,最小用地不低于800平方米。

⑤标准化卫生院,用地面积不宜小于3000平方米。

⑥养老院,用地面积不宜小于1200平方米。

1.3.2.2 市政设施七项①自来水供应系统:应优先考虑采用城市给水管网延伸供水,相邻城镇可考虑区域共建共享,在困难地区达不到上述条件的,可采用独立供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