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
道德经精髓50句

道德经精髓50句1. 道可道,非常道。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6.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9. 治大国若烹小鲜。
10. 唯无之为盈,无之为用。
11. 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12. 深者矣,众人皆以为显,我独以为昧。
13. 裁之以道,齐之以礼,修之以能,成之以敬。
14.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15.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
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6. 明白上者赤,明白下者黑,柔弱胜刚强。
17.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18.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19.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恒之应,虽之不存,吾弗以为是。
20. 欲与上明,则下暗。
21.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22. 希言自然。
23.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4.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25.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26. 使民不敢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使民以死惧之,则有奇器乎,使民常畏之而不敢乱,则吾得而保之。
27.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8.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9.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0.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31.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3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33.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34. 不争之德,天下皆忘,有物之不积,天之道也。
道德经分享

道德经分享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内容涵盖了道家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等方面。
以下是《道德经》中的一些经典语句和分享: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是《道德经》的开篇之言,强调了道的无形无象、不可言说的特性。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道不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因为语言有其局限性。
同样,真正的名也是不可言说的。
这启示我们要超越语言的局限,去领悟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2.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一个国家应该像烹调小鱼一样,不要过度干涉,要顺其自然。
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学会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强求和刻意追求。
有时候,过多的干预和强求只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句话形容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争名夺利。
这种精神境界启示我们要像水一样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句话告诉我们,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但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白。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而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会了解自己、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
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
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指出了社会和道德的负面现象,同时也强调了仁义、孝慈和忠臣等正面价值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和发扬正面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
老子经典名言名句

老子经典名言名句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道德经》。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懂得观察和了解他人,但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自己。
只有
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2. "治大国如烹小鲜。
" ——《道德经》。
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饪一道小菜一样,需要细致入微、谨慎处理。
任何大事都需要从小事做起,不能轻率行事。
3.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道德经》。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不要贪得无厌;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贪图无度。
只有懂得满足和克制,才能获得长久的幸福和成功。
4.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道德经》。
这句话告诉我们有些事物并不需要张扬和炫耀,反而更能展现其价值。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是因为它们的内在价值和力量,才能影响和改变世界。
老子的经典名言名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智慧之源,它们教导我
们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
这些名言名句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更是对人生智慧的启示和引导。
《老子》精华100句

《老子》精华100句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经·第八章》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3.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5.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道经·第五章》7.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8.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9.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经·第五章》10.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1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12.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德经·第五十八章》1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德经·第四十五章》14.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老子·道经·第三十六章》1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经·第二十五章》1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德经·第五十六章》1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老子·道经·第九章》1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精髓50句

道德经精髓50句
(最新版)
目录
1.道德经概述
2.道德经的智慧内涵
3.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道德经的 50 句精髓
正文
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一。
道德经以道为核心,讲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主张。
全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道经,一部分是德经,故称道德经。
道德经的智慧内涵深厚,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道德经的 50 句精髓。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9.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10.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道德经的智慧内涵深厚,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世界上的真理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来领悟。
又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告诉我们,百姓的疾苦往往来自于统治者的压迫,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减轻赋税,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道德经的 50 句精髓,句句箴言,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应该从这些箴言中吸取智慧,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

老子xx中得名句老子名言集锦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说出得道理,不就是永恒得道理;可以叫出得名称,不就是永恒得名称。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了解别人得人有智慧,了解自己得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得人有力量,战胜自己得人才就是强者)4柔弱胜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方正得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得器物,总就是最后制成;最大得声音,恰恰就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得形象,瞧来反而无形)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得两个方面,阴阳对立得两个方面产生新生得第三者,新生得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得事物)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得好似有缺憾,但它得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得好似空虚,但它得用处不会穷竭。
最正直得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得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得好似口齿木讷)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
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懂得人不乱说,乱说得人不就是真懂)1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做天下得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得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12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我不愿采取攻势而情愿采取守势,我不愿前进一寸而情愿后退一尺)13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两军对垒时,悲愤得一方获胜)1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国小人希,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轻易冒险,不向远方迁移)15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学经典《老子》精选100句!字字珠玑、人生大智慧,受益匪浅

国学经典《老子》精选100句!字字珠玑、人生大智慧,受益匪浅《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经·第八章》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8、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老子·道经·第三十六章》9、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1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訥。
——《老子·德经·第四十五章》1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道经·第十二章》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德经·第四十二章》13、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道德经金句100句

道德经金句100句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金句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下面列举了10个道德经中的金句,并对其进行解读。
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表达了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即道是无法被言语所描述和定义的。
这提醒人们要超越表面现象,追求深层次的真理。
2.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适度,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以免带来反效果。
只有保持适度,才能长久地保持幸福和平衡。
3.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句话强调了谦逊和沉默的重要性。
真正有智慧的人通常不善于夸夸其谈,而那些口若悬河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知识。
4. "天长地久。
"这句话表达了道德经对宇宙永恒性的观察。
它提醒人们要超越短暂的个人欲望,追求更大的目标和更广阔的视野。
5.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用烹饪来比喻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
它强调了慎重和细致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顺序和步骤。
6.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它告诫人们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和个人利益,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私欲,以无为的态度面对世界。
7.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这句话强调了朴素和简单的重要性。
它提醒人们要抛弃繁杂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简单的生活方式。
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句话强调了知足和适度的重要性。
它告诫人们要满足于现有的条件,不要过度追求,以避免陷入困境。
9.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这句话强调了重视根本和保持平静的重要性。
它告诫人们要注重基础和内在的修养,不要被表面的浮躁所干扰。
10. "反者道之动。
"这句话强调了变化和转化的重要性。
它提醒人们要灵活应对变化,不要固守一成不变的观念和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04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
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05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0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
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
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
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07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08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09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
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
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1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1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
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
“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
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5 物壮则老。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感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16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1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
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
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18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
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19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20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
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
“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21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2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23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
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
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2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
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25 治大国若烹小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
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
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26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27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
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
小事不做,大事不成!28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
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29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感悟】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30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感悟】做事贵在坚持。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