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美丽的小兴安岭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美丽的小兴安岭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美丽的小兴安岭》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

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用词精妙,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同学来说,体会文章准确地运用词语、恰到好处地表达还处于学习和积累的阶段。在学习本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运用以前所掌握的“抓住重点词句,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书方法自主地投入学习过程,并指导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目标设计: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着立足新课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我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和技能目标:感受小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会抓

住特点描写景物。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领

悟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准确地用词、生动地表达。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过程设计:

一、慧眼识特点

问题一:同学们,小兴安岭给你们什么感觉?你的慧眼看到了那里最多的是什么?(小兴安岭最大的特点就是树多)

问题二:除了树非常多,文章最后一段也概括了小兴安岭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是什么?(景色诱人、物产丰富)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抓出小兴安岭的景物特点,为下面的方法总结做铺垫。】

二、灵心悟方法

引言:作者是怎样抓住小兴安岭的这些特点进行描写的呢?让我们用心朗读课文,把能体现小兴安岭这些特点的词句圈画出来。

(一)理顺序

思考一:文中分别描写了小兴安岭哪些季节的景色?(春、夏、秋、冬)

欣赏:播放小兴安岭四季的图片。

思考二:这样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描写景物,这种描写景物的顺序就叫时间顺序。运用这种顺序描写景物有什么好处呢?

总结:运用时间顺序描写,能使文章层次分明,清晰自然,使景物特点更加鲜明。这就是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一——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顺文章写景的顺序,并借助四季的优美图片,理解按照顺序写景的好处,掌握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第一种方法】

(二)品修辞

共交流:学生交流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比喻句: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

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拟人句: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读中思: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悟方法:这些句子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小兴安岭的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里教给了我们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第二个方法: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学生感悟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将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从而掌握景物描写的第二种方法。】

(三)析用词

比较读:用心读一读,边读边思考,把A句中加横线的词换成B句中加横线的词,好不好?

①A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B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②A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B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遮得严严实实的。

③A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B整个深林罩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师点拨:①组中的“抽”是长出意思,用“抽”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的样子写出来了,生动形象;②组中的“封”字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③组中的“浸”字写出了小兴安岭早晨雾浓的景象。

总结:写景时,用词要准确,可以将景物的特点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写景用词的精妙,以及恰切的用词对景物特点的凸显作用。】

三、妙笔抒真情

春 秋 树木动物

花草 荷花 树木 动物 落叶 大雁 菊花

梅花 人 夏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美丽的景物,例如我们学校南面的金牛山公园,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请你用你的妙笔,将金牛山公园的美抒写出来,要按照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恰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准确地运用能表现事物特点的词语。

思维导图:

知了

柳树

松树

迎春花

玉兰花

杏花 燕子 蝴蝶 蜜蜂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小练笔将本节课学到了三种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加以巩固,并借助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写作思路。】

评价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等方式,让评价贯穿教学始终。在评价中以鼓励、赏识为主,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如在品析修辞方法时,教师适时地肯定学生朗读及读书感悟,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品味用词的准确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片段练习后,采用互评和自评的方式,让学生取长补短。总之,本节课,将努力营造学生乐学、爱学的的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写景要抓住特征

写景要抓住特征 山,千姿百态;水,千娇百媚 ——写景要抓住特征 学情:写景,无论是对小学生,还是对初中生来说,都是不陌生的,老师们常常会教导我们的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写出景物的形、声、色、态、味,但是有些同学仍然写景不具体,不动人,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不细致,没能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写景写出特征,这是个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比较观摩中写出景物这一个这一处。 定位:这是高二写作单元第一课,这一课与高一写作单元第三课写人要凸显个性在内容要求上是一致的,都要求写出特点,不过写景与写人又有所不同。这一课集中讲亲近自然,仔细观察景特,生动自然地写出景物的特征。本课学习,一要掌握抓景物特征的方法;(重点),二要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特的特征(难点)。 目标:1、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捕捉景物特征, 2、学习用多种技法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的特征。 教法:品读法、仿写法、知识方法化法、练习法等。 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思 谚语曾这样描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哲学家则这样概括: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些不同的说法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我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就是需要注意研究事物各自的特点,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显著特点。 更具体点说,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完全相似。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 二、导法 (一)如何捕捉景物特征 1、细致地观察 准确地抓住景物特征前提是细致的观察,只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征。观察,不仅靠眼睛,还需要调动诸如耳朵、鼻子、嘴巴、手等感觉器官全方位感受,这样才能让景物具有立体感。具体简述如下: 眼(视觉):颜色、形貌、状态 耳(听觉):声音、声息 鼻(嗅觉):气味、气息 嘴(味觉):酸、甜、苦、辣 手(触觉):软硬、干湿、冷热、光滑、粗糙等。 景物的细致观察,说到底,一是观察景物构成的某个部分的特点,二要观察景物变化中各个阶段的特点,三要掌握景物细节。具体简述如下: 景物的各个部位:上下、前后、内外 景物的变化:早晚、春夏秋冬、明暗、南北东西等 景物周围的附属物。 我们来看朱自清先生对荷塘的观察:

如何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如何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次精选作文评价规范,指导学生对照评价规范评价学生习作,让学生明白一篇优秀的习作应该有中心,有内容,有层次,有想象。 2.通过展示学生的美文佳句,让孩子们体验习作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习作的信心。 3.通过师生共同修改一个片段,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展开想象,把要写的内容写详细。 二、教学重点: 师生共同修改学生习作中的一个典型片段,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展开想象,把要写的内容写详细。 三、教学过程: (一)再读例文,深刻领悟写作方法 1.学生再次阅读《习作1》。 2.师小结:文章通过描写云形状、颜色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了云真的很“巧”。 3.教师评述学生的习作: 许多同学也仿照例文写了自然界中的云,我们现在就先来看一个写云的片段,看看这位同学有没有写出云的特点。 出示:在蓝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云。它们在天空

中无忧无虑地飘动,时浓时淡,还不时地变换形态,仿佛在向你显示它的一切“化身”似的。有时白云像一只小白兔,在向前奔跑,仿佛有人在追它,不一会儿,便融入云群中了;有时,像从远处翩翩飞来一只白蝴蝶,它一点一点的扩大、模糊了,变成一片大云朵。 (1)读读这段文字,找出其中写得好的地方。 (2)指名答复。 (3)教师小结:这段话得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云的独特变化写了出来,语言很美,很动人,值得大家学习。 (二)对照习作,归纳习作要点 1.教师归纳板书:有中心、有内容、有层次、有想象 2.大屏幕实物投影,先后出示两篇优秀习作,请大家读一读,对照评价规范评一评,再出示教师的评语,请这两篇习作的小作者读一读,谈谈读后感受。 3.再通过大屏幕出示一篇有中心、有想象、有内容,语言也很美,可惜层次不够清楚的习作,大家再评一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4.根据修改意见,出示修改后的精选作文,请学生读一读,并比一比,看看哪一篇好。 (三)鉴别赏析,丰富积累 1.出示孩子们这次习作中非常好的句子,大家一起逐句朗读欣赏,领会这些句子的美好,并交流感受。 2.总结归纳这些句子写得好的原因。(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找到最能表

写景要抓住特征

写景要抓住特征 自然是人类之友,我们也常常为许多作家笔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而陶醉——其景致描写之形象,之逼真,之活灵活现,令人赞不绝口。虽然各自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也许不同,观察景物的角度和切入点迥异,甚至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和融入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来临摹大自然。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表现自然风物呢? 一、学会观察,多感官并用,感受事物特征。要走进自然,留心观察大山河川、花草虫鱼、城乡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但观察不是单纯地去看、去寻找,而要把自己融到观察对象里去,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品尝,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融进去,获得新鲜的感受和印象,从而获得对景物的深入理解。有了这样的观察,写作时就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加以描写。如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就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绘声绘色,描形摹状,让荷塘月色和月下荷塘具有立体感,构成了宁静、朦胧、淡雅的意境,具有令人陶醉的美感。 二、巧取主体,全方位辐射,选择描写重点。瞄准绘画框,选好主体,调好聚焦,找准切入点。如一同学描写江南:“江南的最美,便是绵绵不断的雨水之间的悠然。柔情似的雨,点开清澈的流水,一圈圈地荡开,升腾起似有似无的水雾,如烟似梦。一株株的垂柳,沐着雨水,倚着轻柔的风,斜着身儿立在河道旁,在碎了的明镜中寻找自己的倩影。长长的柳枝还时不时地抚过行船的蓬顶,似调皮,又似怨恼,只为打扰了她的梳妆。”(《小桥流水人家》)写江南的美,小作者巧妙选取“江南的雨”作为描写的主体,再辐射开去,写流水,写涟漪、写水雾,写垂柳,写柔风,还写乌篷船,于是就写出江南富有独特神韵的美来,让人很是神往。 三、展开联想,多角度描摹,构建美妙境界。好的写景状物,往往由眼前之景联想,延伸开去,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还

《多角度描写景物》

课题 多角度描写景物 主备单彩云主核常志 使用者单彩云课型新授使用日期2016、10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通过课堂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第一次集体备课(通案)第二次备课(个案)【导入新课】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风景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风景,因角度不同而给 人不同感受。 如何写好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写景的方法——多角度描写景物。【板书课题】 多角度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通过课堂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自学指导】 一、我思我答 (一)观察篇 怎样描景状物,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细致观察景物,才能写好景物,那么你知道怎么观察吗? 1.定点观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移步换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动用多种感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二)描写篇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即便是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为了避免其单调,就应该结合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 4.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我品我析 播放“春、夏、秋冬”的风景资料导入 说出左面红色诗句观察景物的角度。

1.定点观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小结:观察景物时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变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把镜头摇远,一会把镜头拉近呈大特写,一会仰视、一会俯视,一会平视,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比如:《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生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先是仰视,再是俯视,接着再平视,写景秩序井然,文章多了一丝灵动,少了呆板之感。 2.移步换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或者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激发的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 移步换景类的文章,我们通常在描写的时候采用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3.动用多种感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充分调动我们心灵的扫描器——眼、耳、口、鼻、肤等感官来体会眼前的景物,并赋予景物于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先生的《社戏》中这样一段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舍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善于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使人身临其境。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时间变换观察: 一种景物,四时风情。 我们知道同一处的风景,时令不同,哪怕是朝暮不同,都会引起景色的变化,如泰山上日出前后的景色;北海春夏秋冬的景色是迥然不同、风情各异的。我们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按照时间的变换来观察景物,以时间作为景物变化的线索,观察景物的变化,可以写学生结合课文第210页,理解定点观察,然后再举出学过的课文里用定点观察的例句,如学生说不出,教师可提示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教师小结。 方法同上。 提示学生从朱自清的《春》里找出并分析。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 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比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赤壁赋》,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写景)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写景状物散文,第三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些文章不只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而且在景物的描写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大家对写景一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那么怎样把你的感受体现在实际的写作中,写出好的写景文章来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讨论的内容“写景要抓住特征”(板书) (二)课题讲解 哪位同学能说说“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命题的重点在哪? 对了,抓住特征,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景物特征,怎样抓住景物特征,要怎么写出景物的特征,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讨论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看下面的两段文字,大家找出里面所描写的景物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着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朱自清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郁达夫这两段景物描写,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呢? 这些景物,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板书) 那么,除了作者所写的这些特点以外,生活中的这些景物还有哪些特点呢? 看来呢,每个人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一样的特点,那么,作者为什么单单从众多特点中选择了一些来写呢? 这种独特之处,即我们所说的“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某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他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和他全然相似的,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新鲜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 在知道什么是景物特征之后,我们就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了,“怎样抓住特征”,同学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大家呢都有买过水果,那怎么挑水果呢? 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个“看”换个词说就是“观察”。同样的抓住景物本身的特

如何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如何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次作文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评价学生习作,让学生明白一篇优秀的习作应该有中心,有内容,有条理,有想象。 2.通过展示学生的美文佳句,让孩子们体验习作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习作的信心。 3.通过师生共同修改一个片段,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把要写的内容写具体。 二、教学重点: 师生共同修改学生习作中的一个典型片段,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把要写的内容写具体。 三、教学过程: (一)再读例文,深刻领悟写作方法 1.学生再次阅读《习作1》。 2.师小结:文章通过描写云形状、颜色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了云真的很巧。 3.教师评述学生的习作: 许多同学也仿照例文写了自然界中的云,我们现在就先来看一个写云的片段,看看这位同学有没有写出云的特点。 出示:在蓝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云。它们在天空中无忧无虑地飘动,时浓时淡,还不时地变换形态,好像在向你显示它

的一切化身似的。有时白云像一只小白兔,在向前奔跑,好像有人 在追它,不一会儿,便融入云群中了;有时,像从远处翩翩飞来一只 白蝴蝶,它一点一点的扩大、模糊了,变成一片大云朵。 (1)读读这段文字,找出其中写得好的地方。 (2)指名回答。 (3)教师小结:这段话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云的独特变化 写了出来,语言很美,很动人,值得大家学习。 (二)对照习作,归纳习作要点 1.教师归纳板书:有中心、有内容、有条理、有想象 2.大屏幕实物投影,先后出示两篇优秀习作,请大家读一读,对照 评价标准评一评,再出示老师的评语,请这两篇习作的小作者读一读,谈谈读后感受。 3.再通过大屏幕出示一篇有中心、有想象、有内容,语言也很美, 可惜条理不够清楚的习作,大家再评一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4.根据修改意见,出示修改后的作文,请学生读一读,并比一比, 看看哪一篇好。 (三)鉴别赏析,丰富积累 1.出示孩子们这次习作中非常好的句子,大家一起逐句朗读欣赏, 体会这些句子的美妙,并交流感受。 2.总结这些句子写得好的原因。 (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 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找到最能表现景 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2017年春季版)《写作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2

《写作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 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教学过程: 说明:基本照搬教参附的光盘内容,即郑晓龙老师的课件 一、布置预习课文《写景要抓住特征》,思考:课文中老舍《济南的冬天》节选和宗璞《紫藤萝瀑布》节选,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二、学生回答预习思考题。 三、操作步骤: 1、多媒体展示几幅荷塘图:(可到网络上下载) 2、要求学生写一段描写荷塘的文字,写后读给同学们听。师简要评析。 3、师展示朱自清先生以下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教师简要点评,说明写作技巧应向文章本身学。分析得出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写景的,即绘形、绘色、香味。 顺序:环境(位置)--------定语 + 描写的对象-------比喻、拟人等。 (说明:斜体字板书) 4、要求学生用此种公式写一段景物。 (学生思考且起立朗读) 5、提示学生朗读课本P74中“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至“当然也印上了作者细腻委婉的艺术风格”一段话,明确写景是单纯的描写,真正的描写还要有其他的条件。 6、分别举孙犁、宗璞、许瑜萍三人写荷花的片断。 “那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知识导航] 观察篇 怎样描景状物,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细致观察景物,才能写好景物,那么你知道怎么观察吗?有几种途径供你参考。 一、定点观察——三大步骤、两大注意 定点观察的意思就是说锁定某一个目标,选择一个角度观察一个具体的景物或者某一个角落的景色。定点观察要分为三大步骤: 1.选择最佳视角。选择你要描写的一角或一部分的景物,找一个最好的观察角度,确保将一切收入眼底,并且这一切可以呈现出最美的状态。 2.锁定中心景物。我们要描写一幅画,不可以把这幅画中的每种事物都写得淋漓尽致,不但是篇幅所限,没有主次和详略地描写景物也会让人觉得繁琐而无趣。因此每幅图景都有最惹眼的中心景物,定点观察时先应抓住主体景物来进行描写,记住周围的景物只是陪衬。 3.抓住中心景物的中心特点。每一个景物必然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我们要抓住这个最显著的特点用大量笔墨来渲染描绘,其余的特点可以略写或者不写。 三大步骤是让我们的观察点从大到小,从一个角度——中心景物——中心特点,比如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虽然描写了苏州园林的几大特点,在写道每一个特点的时候,都是采用这样的步骤: 1.先选择一个角度,比如说写苏州园林。 2.描写的中心景物——假山池沼; 3.中心特点:因地制宜,浑然天成。谈过三大步骤,我们要说说两大注意,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应该怎样观察,注意什么? 1.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景物是多彩多姿的,在观察的时候,我们既要注意形貌,也要注意颜色等等。 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要写出色香味俱全的文章通常都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各个感觉去感知景物的美好,比如《荷塘夜色》,朱自清写了荷花的外形、颜色、气味,用各种感觉器官把荷花写得风姿卓绝。 二、移步换景观察——两种方式、空间顺序 古语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点观察往往不能窥知事物全貌,要想全面、整体地写景,还须用“移步换景”法观察。“移步换景”观察有下面两种方式: 1、对同一景物作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观察。例如观察长城,可以远眺,可以近瞻,可以仰望,可以俯视,还可以身处长城上观察。由于观察点或角度变化了,同一景物在人的眼中会呈现不同的情状。 2、对不同景物作移动观察.这种观察法通常是闲庭信步式的观察,即边走边看,人的脚步在移动,观察的景物也在变换。比如观察香山秋景,从山脚走向山上,选择其中自己所到的地方的一些特殊的美景(注意要攫取最好的或者最具有风格的景色,万不可一揽子像记流水帐般把登山全过程写下),存入脑海中的记忆库,然后将这些画面连接组合,不就是一幅美丽的香山秋景画卷吗? 移步换景类的文章,我们通常在描写的时候采用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 三、时间变换观察——一种景物,四时风情 我们知道同一处的风景,时令不同,哪怕是朝暮不同,都会引起景色的变化,如泰山上日出前后的景色;北海春夏秋冬的景色是迥然不同,风情各异的.我们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按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 在写作文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注意地域不同,景物的特点也不同。如南方与北方,平原与高山,城市与农村,其景色是各不相同的。如: 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令人惊叹的,而这座城市则是悠久文化的集中体现。这里不但有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更有凝聚人们智慧的现代化建筑物: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新建的中央电视台发射塔…… 这段话的作者抓住最能代表北京这个城市的景物来写,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 2.注意动静搭配。我们还可以抓住景物的变化来写,我们所观察到的景物有的是静止不动的,有的是活动变化的,因此在写景时既要对景物的静态进行描写,也要对景物的动态进行描写,做到动静结合,这样才能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更形象。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第8课《小镇的早晨》第一自然段是静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第二自然段是动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 3.注意景物的形状和颜色。除动静的变化之外,还有景物的形状,颜色的特点。如:湖水清澈见底,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倒影在平静的湖水中,显得更加青翠。这是,一阵微风吹来,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立刻泛起了鱼鳞般的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银光,湖上像撒满了珍珠一样,微风一过,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再如《桂林山水》中对山水的描写:我攀登过峰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载倒下来。 4.注意景物形状、颜色的变化。除动静的变化之外,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往往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的变化时,不仅要注意写出动静变化,还要注意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发生的变化.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5.注意运用修辞手法。要想抓住景物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除了注意观察,学会积累之外,还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比如说《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一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时一块无暇的翡翠。”这就是一个比喻句。虽然我从没见过漓江的水,但我在商场里见过碧绿的翡翠,就能想象出漓江水的颜色。还有《观潮》中写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梆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每当我读到这儿,就好像真的看到潮水向我猛冲过来似的。 写景时,我们可以从景物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等方面抓住特征来描写,这几方面的描写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穿插,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能形象生动,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景物描写要有顺序 在作文中,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怎样才能有顺序地写景呢?

多角度描写景物

多角度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景物,调动五官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 课前学习: 一、欣赏优美的写景片段: 1、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 2、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3、老渔民的脸上挂着几道深深的岁月的沟壑。深邃的眼神总是喜欢坚定的望着前方,偶尔被海水侵蚀了的双手搓个不停,那干涸的嘴唇还是喜欢说那两句:向前走吧,始终会看到大陆的…… ★请写出你所积累的一个精彩的写景片段: 二、请归纳下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初试锋芒

怎样描写景物景物

什么是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景物描写又叫环境描写。景物描写通常是指对季节时令的变化或大地山川、日月星空、风云雨雪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记叙文中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 例如: 天气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里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最后一课》 ※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时期. 在小说的里,一般会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比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环境描写赋予人物活动以特定的空间,就像一幅清末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顾客贫富悬殊,阶级明显对立。这咸亨酒店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样的描写为主人公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饱、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的死去。 2、渲染气氛 例如1: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爸爸的花儿落了》 ※渲染了一种不祥的气氛。预示着父亲病重将要不久于人世。 例如2 四下一片寂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变色龙》 ※渲染出萧条败落的社会环境。 3、烘托人物心情 例如1: 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羚羊木雕》 ※凄冷的月光,烘托出我哀伤,悲凉的心情。 例如2: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走一步,再走一步》 ※烘托出我的恐惧心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3).docx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新宁一中杨华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景物; (2)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 (3)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训练语言表达,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教学策略:以引导、启发为主,以讨论为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阅读过许多写景的名篇,读过之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仿佛历历在目,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就是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 二、景物的特征 首先,对于景物的特征,给大家—个标准的说法: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 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 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全然相似的。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 一般景物的印象。 三、鉴赏与训练——写景 (一)赏析 为了弄清什么是景物的特征以及如何来体现景物的特征,我们先看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赏析一下,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美在何处?写的好,好在哪里? [ 例 1]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 指包头和呼和浩特)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翦伯赞《内蒙访古》比喻、拟人) 点评:例 1 是用大手笔来勾勒景物的特征。这是一幅鸟瞰图,缩千里于咫尺。作者用“青铜的屏风”比喻阴山主脉的形状和色调,用“拖”字写山坡的态势,这些都是秋天的阴山所 独具的;加上黄河、阳光的烘托和城市的点缀,整个画面洋溢着和平、宁静的气氛。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初步掌握写景的一般方法 2、培养观察景物的能力,做到细致观察 3、学会抓住景物特征,层次清晰的进行描写 4、学会准确应用词语和修辞,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5、学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一个单元描写景物的课文。朱自清的江南之春,梁衡的的金色之夏,老舍的济南冬天,郦道元的三峡四季,都写得脍炙人口,美不胜收。那旖旎的春光,成熟的田野,多姿的冬景,奇异的山水,如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为什么名家能把看似平常的景物写得如此优美,让人赞不绝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阅读课本148页知识短文“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讨论下列问题: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3]观察和描写景物,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4]描写景物要观察细致,还要用词准确,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案3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案3 导读:七年级作文导学(七)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案 训练点: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训练目标:学会观察生活,初步掌握写景的一般方法。 训练重点: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训练题目: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篇文章。 参考题:(1)学校百草园(2)建湖外滩(3)希望广场 课前准备:打印教案、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训练时数:二课时 教学策略:课前布置学生选择一处熟悉的景点,细心观察,收集写作素材。 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示例分析和引导合作训练,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绘景物的一般方法。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质疑和探究,然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互动,使学生形成清晰的作文思路。 导写过程: 一、导入激趣 只要提到百草园,同学们都会想到鲁迅笔下的“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何首乌”,“碧绿的菜畦”。为什么名家能把看似平常的景物写得如此优美,让人赞不绝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自学课本147页知识短文“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解决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互动,结合本单元所学名篇佳作,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归纳出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四种: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

六年级语文下册素材——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一)_部编版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一) 造物的神奇在于孕育万物却各不相同:同样是山,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同样是花,牡丹雍容,菊花傲骨,莲花冰清,兰花素雅,那么,学习亲近自然,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尤其重要。这有两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将客观景物真实地再现出来。如果做到这一点,景物本身的特征就自然显现。 (1)片段: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明确:“轻飘飘”、“凉爽”的夜风,“柔软”、“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的沙滩是借助触觉获得的,空气中“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是鼻子嗅到得的,“三三两两的人们”、“缀满了星星”的夜空时用眼睛看到的,“愉快的笑声”是用耳朵听到的。 这些景物能真实地反映其地域、季节、时间特征。比如:海水、沙滩等景物,以及“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都反映了“海滨”这一地域特征;“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反映了“仲夏”这一季节特征;而“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反映了

“夜”这一时间特征。 由此可见,如果能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眼、耳、口、鼻、舌、身去用心观察,然后将观察所得如实地描绘出来,客观景物的特征就能真实再现。 所以,我们可以将景物描写的第一重境界的实施办法归纳为“用心观察,如实摹写” 二、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1)第一层含义为:不再满足于对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而致力于对其进行传神地描绘。 片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明确:相比前面《海滨仲夏夜》中那段较为平实的景物描写而言,老舍先生的描写简直将景物写活了。在先生笔下,树尖上顶着白雪的“矮松”成了“日本看护妇”,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的景象被描绘成“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有肌肤,而落日映照下的“薄雪也会害羞”,这可不是典型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吗”?

多角度写景

多角度描写景物 一、教学目标: 1、由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片段,感受不同角度的观察和描写。 2、提升观察能力,掌握描写方法。 3、写作训练 二、教学重点: 提升能力,学会观察和描写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图片游戏导入 1、请你在三秒内判断图片中的四块积木相同吗 2、请你观察下图中这是同一个人吗 3、请你比较下图中的气球大小 4、这四朵玫瑰相同的吗 5、请你观察下图的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游戏总结:你的发现 【明确】 角度不同,效果有别 由此可见,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可以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的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以下从几个方面提示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定点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

然后作细致描写。例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不相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第二,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激发的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第三,观察和描写景物,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甚至可从现实之景延伸到想象之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中这样一段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舍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善于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使人身临其境。 第四、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记承天诗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突出月光明亮,环境静谧,写的是静态美;“水中藻、荇交横”突出月色清丽淡雅,写的是动态美。动静结合,写出了月色的不同的特点。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文导学案 (1)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文导学案 日期:_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 组别:______ 评价:_________ 【训练目标】 学会观察生活,初步掌握写景的一般方法。 【训练重点】 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作前准备】 选择一处熟悉的景点,细心观察,收集写作素材 【作文要求】 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篇文章 【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147页知识短文“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解决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互动,结合本单元所学名篇佳作,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归纳出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课中交流】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写了红、粉、白各色花之后,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接着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多富有诗意的春意啊!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3]观察和描写景物,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季节相同的不同地域,景物的特点也大有差别,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 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有这样的体会,他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呢,荷叶纵然还在,绝不会是“无穷碧”了。 我们刚刚读过的第四单元一组课文,分别写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春天,桃花、杏花、梨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夏天,“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秋天,“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朱自清在《春》中表现了南方春风温暖、和煦的特点,而林斤澜的《春风》则绘出了北方春风的粗犷、壮美。 [4]描写景物要观察细致,还要用词准确,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写好景物,仅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因此,我们在注意观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注意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要注意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朱自清在《春》中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比喻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5]融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朱自清在《春》中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三峡》表现了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 [6]作品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