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敢问,乐问,会问,善问

——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庄晓青

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要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就必须从有疑到无疑,到新疑,这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谈几点体会,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深层次的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平时的教学中努力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的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当学生充分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再作适当的评价。但要注意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体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一定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这种敢问问题的精神要小心翼

翼的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例如学生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复习引入时学生已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的,因为个位上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那么该怎么看呢?这时学生已经存疑。然后我还设置悬念,让学生任意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老师都能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于是学生出数,我答,并再验证,这时学生的悬念更加深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怎样的呢?迫切需要解疑。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拓展学生提问空间,让学生学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造就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推导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时:让学生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长方形,意在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悟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随后让学生动脑思考:“凭借你的想象,能不能摆出更大的长方形呢?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四人小组或和老师一起讨论”。学生沉思、讨论后摆出各种图形(可以中间是空的,可以只摆长和宽……)让学生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到计算长方形面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只要用每行摆的几个乘以几行(即长乘以宽)就行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展开自辩,这是个体与自身生活经验的拓展;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拓展;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是师生拓

展……在这里,没有提供任何结论性的知识,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提问、交流、实践、探究、再思考、再提问的空间。学生表达与交流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指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反思常规解法,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学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有的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也就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2.质疑教材,学会研读教材。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问题的火花。例如,教学“分数化百分数”时,请学生研读教材结语: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结果有的学生问:“这里有两个一般,它们的‘一般’之外指的是什么?该怎样呢?

3.质疑解法,训练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数是只看解答结果的正误,极少考虑学生是怎

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为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

例如,教学组合图形时,求下图的面积,如图:

我先让学生自己去做一做,并让他们想一想: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吗?结果学生纷纷举手,有用分割法,有的用添补法,一般都想出了五种方法。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现思维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4.质疑生活,落实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养成质疑、提出问题的习惯。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例如,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为0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在什么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为0?”、“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

总之,只有给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让我们不断努力,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小手,在课堂上高高地举起。

(本篇论文荣获2008年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三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