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双反”调查
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成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成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近年来,美国对华产品发起了一系列的“双反”调查,其中包括对中国的钢铁、铝产品以及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调查。
这些调查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成因之一是双方在经贸往来上存在的差异。
中美两国在经济体量、竞争力、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双方在某些领域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美国企业在面对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时,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压力,而“双反”调查可以被用作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以保护本国产业利益。
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成因之二是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
美国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持有异议,认为中国通过贸易不平衡获得了不公平竞争的优势。
而“双反”调查可以被视为一种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手段,通过采取限制措施来减少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从而达到减少贸易逆差的目的。
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成因之三是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
中美两国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两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地缘政治竞争。
美国认为中国对一些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崛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自身的利益,因此通过“双反”调查来限制中国产品的发展,以保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
面对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中国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扩大市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中国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
中国通过完善自身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等方式来应对“双反”调查。
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中国通过加强与美国的沟通和协商,寻求合作与互利共赢。
中国始终强调平等和互利的原则,希望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双方之间的分歧,推动双边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背后有着多重的成因,主要包括差异竞争、贸易不平衡和地缘政治竞争等方面。
面对国外频繁的双反措施我国如何应对1

面对国外频繁的双反措施我国如何应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但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出口的商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对外贸易,损害了中国制造的信誉和形象。
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深刻分析,提出应对措施,最终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对外贸易之路。
[关键词] 反倾销反补贴积极应对可持续发展一、“双反”措施介绍“双反”措施即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是指一国对其进口的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同一种产品同时适用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以救助国内受损产业的贸易救济手段。
它可能是同时对某一种产品分别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立案而合并调查,并同时做出终裁或征收关税;也可能是有先后地对反倾销、反补贴分别地进行立案调查,但其调查期间和实施期间具有重合性。
“双反”措施是将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同时使用于同一种产品,但却不等同于将二者简单地相加,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同时进行,应诉工作量加大、协调工作复杂、胜诉难度加大。
“双反”措施虽然在立案时,是将反倾销、反补贴分别进行的,但在调查时却合并起来进行,或者是在同一时段进行,并且终裁结果通常是同时做出。
这使得企业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同时应诉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应诉工作量成倍增加,协调难度加大,胜诉的可能性更小。
二是终裁结果是对同一种产品征收两个税率,对出口国企业打击更加严重。
与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只征收一个税率不同,“双反”措施终裁裁定的结果通常要对企业征收两个税率,即反倾销税率和反补贴税率。
以镁碳砖案件为例,2010 年8月26 日美国做出反倾销和反补贴损害终裁,裁定中国涉案企业的倾销幅度为128.10—236.00% ,补贴率为24.24—253.78%,其最后在原进口关税上加征的关税幅度为152.34—489.78%。
这样一来,企业将遭受两个税率的打击,损失更加惨重。
三是“双反”措施的合法性地位受到质疑。
针对我国的“双反”措施最早出现于2004 年,出现时间比较短,WTO 对此没有明确加以约束,各实施国国内法律对此更是没有具体的规定,成为法律上的盲区。
我国出口产品频遭“双反”调查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2 ] ̄ K O H O M H q e C K H P I H O T e H  ̄ H a l f
3 a M e C T H T e J I b A H p e K T T O p
下, 中国对待 外资 的政 策更 为 开 放 , 结 果 导致 中 国投 资远 超
欧 亚 联 盟 。 中 国 对 欧 亚 经 济 联 盟 内 不 同 成 员 国 的 投 资 存 在
存在一 些 问题 , 但这些 问题 同样 能够 随着合作 的不 断 深人 迎
刃而解 , 实现协 同发展 。
参 考文献 : [1] 《 推 动共 建丝绸 之路 经济 带 和 2 1世 纪 海上 丝 绸之 路 的
愿景 与行 动》 。h t t p : / / x i n h u a n e t . c o m/ 2 0 1 5 —3 / 2 8 .
地 区 的 进 口产 品 同 时 进 行 反 倾 销 和 反 补 贴 调 查 。 目 的 是 为 了 保 护 本 国 的 相 关 产 品 在 本 国 市 场 上 的 竞 争 力 。从 本 质 意
1 . “ 双反 ” 的 含 义
义 上 来 说 这 是 一 种 为 了 保 护 本 国 经 济 利 益 的 对 外 贸 易 救 济
“ 双反 ” 调 查 是 指 一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对 来 自另 一 个 国 家 或
措 施 。值 得强 调 的是 双 反调 查 并不 是反 倾 销 与 反 补 贴两 种
】H ) _ . 【 】H ) _ . 【 】H ) ‘ 】 ) _ . 【 】H ) 】H > < 】H ) I 】 <
‘
一
体化 进程 。二者 的根本 利益并 不矛盾 , 虽 然 在 具 体 合 作 中
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成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成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最近,美国商务部(Wilbur Ross)宣布对华为集团(华为)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关注,因为这可能是美国对华深度“反华”态度的一个信号,而且可能涉及到众多中国企业和行业。
本文将分析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成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成因实际上,美国已经开始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这一现象的背后有以下几个原因:1. 国内经济不景气。
摆在美国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增长低迷,失业率不断走高。
为了维护本国经济的利益,美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抵消来自中国等其他国家的经济压力。
2. 竞争压力日益增大。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日益强大的经济体,成功地挑战了美国的科技和制造业领域,并使得很多美国公司和行业遭受到直接的竞争压力。
3. 贸易逆差的增加。
美国国内政治家和一些媒体经常抨击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认为中国在贸易方面对美国占有更优势的地位。
这也是美国加强对华调查的一个原因。
应对策略面对美国的“反华”政策,中国也需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以缓解压力和保护本国的利益。
1. 多元化贸易市场。
美国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不得不承认美国政策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中国应该积极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减少对美贸易的依赖,以防止豁然尘土和灰飞烟灭。
2. 与美国合作。
中国应该继续与美国进行对话和交流,以缓解贸易紧张局势。
各方应本着平等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3. 改革开放。
中国应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增加外资流入,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就业机会。
这将有助于增加本国经济的透明度和稳定性,提高吸引外部投资的能力。
总之,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背后,是经济、竞争和政治层面的多方面考虑。
中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与外部世界保持互动和联系,以维护本国利益和经济发展。
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成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成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近年来,美国对华产品的“双反”调查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中美两国经贸关系带来不小的挑战。
而这一调查的成因主要是美国对中国在贸易领域中的发展壮大感到忧虑,以及在贸易政策和措施上存在一定的保护主义倾向。
为了合理应对美国的“双反”调查,中国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美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双反”调查的成因主要是美国对中国在贸易领域中的发展壮大感到忧虑。
中国的经济腾飞给美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
中国以其庞大的制造业能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美国制造业的激烈竞争者。
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国的崛起可能会对美国的就业和经济利益产生负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双反”调查旨在限制中国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本国制造业和就业岗位。
美国在贸易政策和措施上存在一定的保护主义倾向,也是导致“双反”调查的原因之一。
美国政府在贸易领域的态度一直较为保守,倾向于实行一些限制性的贸易政策和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
而当中国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并且价格更具竞争力时,美国的某些产业可能会受到冲击,因此美国政府引入“双反”调查来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入。
这是美国保护主义做法的体现,也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方面。
针对美国对华产品的“双反”调查,中国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中国应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来提高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双反”调查主要是针对中国产品价格低廉的问题,因此中国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努力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只有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中国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认可度和竞争力,从而抵御美国“双反”调查的压力。
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来应对美国的“双反”调查。
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展开广泛的合作,加强贸易往来,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和潜力,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政府可以与这些国家加强贸易合作,扩大出口市场,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
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双反”调查现状及对策

口文 /王 轶
( 周 口师范学院 河南・ 周 口)
[ 提要] 我国光伏产业海外频繁遭遇“ 双 五年。
反” 打击, 出 口额 急剧 下滑 , 整个行 业全 面亏
伏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贸易商形成买涨不买落
2 0 1 2 年 7月 2 4 日, S o l a r Wo r l d公司 又 向 的心态 , 进而迫使 更多的厂家加 入抛售 光伏产
双反调查仞裁结果 : 对 中国输美太 阳能电池征 元 , 同比将下降 4 0 %以上 。 收2 . 9 % ~ 4 . 7 3 %的反补 贴税;对 中国光伏 电池 出现大规模倒 闭潮 。同时,欧盟 内部反对 S o —
2 、 整个行业全面亏损。 我国的光伏产品在 l a r Wo r l d ' ‘ 双反” 要求的也不在少数。 比如, 欧洲
从中 国进 口的 晶体硅 光伏 电池 及组件给 美 国 双 反 调查 后 , 中 国对 美 国光 伏 产 品 出 口从 伏贸易争端。欧洲是我国光伏产业最大的市 相关产业造成 了损害 。 根据美国贸易救济政策 2 0 1 2 年1 月的 3 . 8 7 亿美元减 少到 8 月的 O . 8 5 场。相关数据 显示, 2 0 1 1 年我 国光伏产品出 1 : 7 程序 , 在 美 国国际贸易委 员会 裁决后 , 美 国商 亿美元 , 下 降八成 。 加上欧盟 也启动双反调查, 额的 5 7 % 销往欧洲市场 。因此 , 一旦欧盟支持
三、 “ 双反” 调查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应对 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是我国政府重
Hale Waihona Puke Wo r l d 在美分公司联合 6 家美国光伏企业向美
1 、 出口额急剧下滑。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对 策 略
中国企业频遭国外“双反”调查的原因与对策

锌钢丝存在非市场经济情形 ,裁定 中 产品的 “ 反倾 销和反 补贴 ”合并 调 达2 0 多亿美 元 。美 国对 我 国的 “ 双
起, 国两家应 诉企业 的倾 销 幅度 分别 为 查 ,包括 铜 版 纸 、标 准 钢管 、薄壁 矩 反 ” 调 查 中 ,钢 材 产 品 共 涉 案 4 4 5 . 1 %和 5 1 . 7 %, 补 贴 幅 度 分 别 为 形 钢管 、复合 编织袋 、非 公路 用轮 涉案数 量为 l 0 . 2 5 亿 美元 ;轻工业 制 1 5 %和 0 ;未 应 诉 企 业 的倾 销 和 补 贴 胎 、未加 工橡胶磁 、低克重热敏纸和 品 中 铜 版 纸 涉 案 2 次 ,涉 案 金 额 达 幅度分别 为6 4 . 8 %和 1 5 %。据 统 计 , . 6 亿 美 元 ;复 合 编 织 袋 涉 案 1 次 ,涉 亚硝酸钠等8 种产品受影响 ,直接涉 8
层 面向政府 政策宏 观层 面延 伸 。因 美 国 自2 0 0 6 年1 1 月 以来 对 我 国发起 案 金 额最 大 的一宗 。至2 0 0 6 年 以来 ,
“ 双反 ” 调 查共 2 3 起 ,特 别是 金 融 危 美 国对华共发起2 3 起 “ 双反”调查 , ‘ : 双 反 ”调 查 。如 果 反倾 销 和 反补 贴 额 反 倾销 和反 补贴 税 ,可能 被 迫退 出 业 产 生 巨 大 的消 极 影 响 。2 0 1 2 年3 月
大 了针对 我 国的贸易保 护措 施 的力 月 ,我 国 已 先 后 遭 受 “ 双 反 ” 调 查 5 . 1 亿美 元。2 0 0 9 年5 月2 2 日美 国对来
度 。在 这 种形 势 下 , “ 双 反 ”调 查 已 3 8 起 ,连 续 1 6 年 成为 全 球 遭受 反 倾 销 自中 国 的 石 油 钢 管 发 起 “ 双 反 ” 调
美国双反稿件

1.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美国的双反调查这个问题太大,我只能稍微说说大体的方式。
通常我们所说的“双反”调查,是指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双反”调查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WTO相关协定和国内法。
其中,WTO相关协定主要包括《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第16条、《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反倾销协定》)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等。
我国国内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配套的部门规章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和配套的部门规章。
一成员要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遵守三个条件:首先,确定存在倾销的事实;第二,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第三,确定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中国的具体行动要围绕上面的三条。
至于采取的途径,追究的程度以及深度,就要具体分析了。
我也不是很懂只能说这些了。
2.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美国的双反调查这个问题太大,我只能稍微说说大体的方式。
通常我们所说的“双反”调查,是指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双反”调查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WTO相关协定和国内法。
其中,WTO相关协定主要包括《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第16条、《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反倾销协定》)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等。
我国国内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配套的部门规章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和配套的部门规章。
一成员要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遵守三个条件:首先,确定存在倾销的事实;第二,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第三,确定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中国的具体行动要围绕上面的三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法》期末作业
院系:商学院
班级:10级工商管理
姓名:刘晓菲
学号:101524012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日益增多的“双反”调查
何为“双反”调查?
当进口产品以倾销价格或在接受出口国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低价进入国内市场,并对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的情况下,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成员方使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恢复正常的进口秩序和公平的贸易环境,保护国内产业的合法利益。
通常我们所说的“双反”调查,是指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双反”调查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WTO相关协定和国内法。
其中,WTO相关协定主要包括《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第16条、《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反倾销协定》)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等。
我国国内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配套的部门规章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和配套的部门规章。
自2004年加拿大首次对我烧烤架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以来,截至2012年11月,我已先后遭受“双反”调查37起,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4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其中,美国自2006年11月以来对我发起“双反”调查共23起,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仅2009年美国就对我发起10起“双反”调查。
由于频繁遭受“双反”调查,唤醒了国内产业的法律意识,加深了其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的了解,在受到倾销或补贴的进口产品严重冲击,生产经营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开始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欧美等国对中国产品密集地进行“双反”调查,引发出一个我们目前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双反”?中国产品需不需要进行技术提升?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提升竞争力?虽然当务之急是将正在进行的“双反”调查对中国企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但如果看不到问题的实质,仅仅是流于调查背后的贸易摩擦,甚至是因此而进一步在经济民族主义的逻辑上大做文章,则毫无疑问就是鸵鸟政策。
应对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对“双反”调查的基本逻辑,要有一个正确且全面的了解。
从欧美方面来看,在应对中国低端商品的廉价优势冲击时,欧美下游企业已经面对严峻的价格压力,故祭出一些杀招来赢得相应的市场份额,是其惯有的集体反应。
但如果从“双反”调查的基本定义体系出发,从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制度构造出发,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基本战略构造出发,从中国30年来的产品出口和内销的本身问题及其应有解决之道出发,不难发现,在美国的“双反”调查背后,有着一套我们必须严肃以对的逻辑。
第一,在中国销往欧美的商品中,遭到“双反”调查的产品主要是一些低端技术构成的商品。
例如,在2012年三月下旬的不锈钢拉制水槽反倾销案,或是,钢制车轮、太阳能电池、镀锌钢丝及荧光增白剂反倾销案,都难堪高端技术产品的称号。
加上之前已经被立案调查了的木质卧室家具
和铸造焦炭案,可以明显的看出,遭到调查的商品本身并无技术竞争优势。
这些产品更多地集中在产业链条的技术末端,其竞争优势所仰赖的基础是中国当前普遍存在的低劳动力成本。
低劳动力成本极大地降低了技术要求,以至于,在这些产业中形成竞争劣势,这对于成熟产业市场中的同类商品的冲击也就不言而明了。
第二,中国低端技术商品之所以能够大举进入欧美市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遵循的换取外汇的激励效应。
如果说,在中国尚未加入WTO之前,这种激励机制仍有其存在的正当性意义,那么,在中国已经成为WTO的成员国之后,正当的手段就不应再是政府激励机制而应当转变为如何培育市场主体、产业组织自身的发育机制,这也就意味着,在销往欧美商品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有政府政策推动的影子,“双反”调查的出现也就不能说是一种基于遵循世贸规则的常规手段的行为了。
第三,大举进入欧美等国市场的商品往往是以低廉的价格对欧美同类商品市场形成挤出效应。
对于热销美国的同类商品在国内的定价以及消费状况的扫描不难发现,这些商品在国内的定价明显偏高而且市场消费总体疲软。
在国内影响商品定价的诸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主要来自政府部门以及政府行为的延伸空间。
将这些附加在国内定价机制中的影响因素去除殆尽,中美市场上同一类商品的价格机制的扭曲情况也就一目了然,因此“双反”调查也就有了一个比实际预想还要深厚得多的基础。
尽管“双反”调查对中国相关企业进入欧美等国市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但它不可能对中国企业基于低技术和低劳动力成本而形成的竞争优势构成毁灭性的打击。
纵观中美贸易史我们会发现一条颇为明显的贸易摩擦加剧和贸易总量增加的并行的变化曲线:尽管针对中国低端商品输入欧美的“双反”调查一直都存在着,但中国商品输往欧美,无论是在总量或是产品所涉产业领域,整体看来,一直都存在着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因此,对“双反”调查,既不宜恐慌,更不宜反应过大,自乱阵脚。
在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正式成员的大背景下,中国对贸易摩擦的理解,就需要建立在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充分遵循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国内市场的政府逻辑构造来加以应对。
因此,我们针对欧美的“双反”调查的逻辑反驳,就需要建立在对其相关国际贸易规则,尤其是关于倾销和补贴方面的规则娴熟运用的基础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短期范畴内,中国企业应对“双反”调查的反应机制应当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法律规则出发,结合中国自己的产业布局、国内经济政策、长期形成的外贸规则、欧美等国市场中同类商品的价格构成等诸多因素进行有效的辩论和回应。
在“双反”调查频频祭出的时候,中国企业尤不可自立于国际贸易规则之外。
若是如此,将会留下无穷尽的口实而将自己长期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
细节上,对于企业和产品本身而言,要从根本上对“双反”说不,中国企业应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考虑。
首先,要对中国长达30年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布局进行深入反思。
在经历了30多年狂飙突进的商品输出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头号外汇储备大国,并且,在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背景下,中国产品的低端技术构造和低廉劳动力成本构成的模式亟须进行合理调整。
因此,降低“双反”调查
的有效应对机制就是积极开掘国内市场的消费潜能,扩大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
消费占GDP的贡献率中国通常占50%-60%左右,国外消费占GDP的贡献率一般高达70%-80%左右,美国、英国甚至高达85%以上。
但是在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一直是靠投资和出口支撑。
中国有13亿占世界六分之一还多的人口,也就是说,在中国国内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拓展内需,是中国企业不得不重视的一大转变方向。
在发展国外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也会使中国企业在面对“双反”调查的时候,不至于一下子步入死胡同,留有转折余地。
其次,上文中有提到,在遭到“双反”调查的企业中基本上都是一些具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低端技术企业,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企业就应该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大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集中人才发展科技,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这样一来,欧美等国便没有借口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肆无忌惮地祭出“双反”调查。
再次,成功、健康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内部支撑。
解决横亘在国内消费市场培育机制中的歧视性安排,消除同类商品在国内定价畸高的制度,给国内产业的整体升级换代留以足够的缓冲空间,对中国在国际经济整体大转型的背景下赢得第二次竞争优势,意义极为重大。
最后,就是要增强中国企业的法律意识,面对欧美等国直接的“双反”调查时,就要在遵守世界贸易基本规则的前提下,敢于、善于用国际经济规则以及政策手段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不能坐以待毙;政府方面,政府应对应对“双反”调查的中国企业做出支持与法律、资金等方面的援助,至少使得企业有能力应对欧美等国的“双反”调查。
总体来看,防止“双反”调查频频祭出的关键在于合理布局中国内生经济结构,在于中国内部市场的合理化、有序化、制度化的建构。
对于企业而言,要致力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因此,在进行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反应的同时,积极反思并重构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制度建构的高度,才能彻底消除这一频繁降临中国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威胁。
刘晓菲
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