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行测判断推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技巧

行测判断推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技巧

行测判断推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技巧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判断推理部分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重要的考点。

掌握这两种推理的技巧,对于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至关重要。

一、演绎推理技巧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其结论具有必然性。

常见的演绎推理形式有直言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等。

1、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直接陈述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要熟练掌握“所有”“有的”“某个”等关键词的含义和逻辑关系。

例如,“所有的 S都是P”和“有的 S 不是P”是矛盾关系。

在解题时,可以通过矛盾关系来快速判断真假。

2、联言命题联言命题表示几个情况同时存在。

其形式为“A 且B”。

要记住“全真则真,一假则假”的原则。

对于联言命题的推理,可以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否定肯定式推理。

3、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包括相容选言命题(A 或B)和不相容选言命题(要么A,要么 B)。

相容选言命题中,只要有一个支命题为真,整个命题就为真;不相容选言命题中,只有一个支命题为真。

在解题时,要注意区分两种选言命题,并根据题目条件进行推理。

4、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行测演绎推理中的重点和难点。

常见的假言命题有“如果……那么……”“只有……才……”等。

对于假言命题,要明确其逻辑关系,掌握推理规则。

例如,“如果 A 那么B”,其逆否命题“非 B 则非A”与原命题等价。

在做演绎推理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题目中的命题形式和逻辑关系。

然后,根据推理规则进行推理。

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代入法等解题技巧,快速排除错误选项。

二、归纳推理技巧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1、样本代表性在归纳推理中,所选取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如果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不准确。

例如,在调查某个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时,如果只选取高收入人群作为样本,就不能反映出整个城市居民的真实收入水平。

2、逻辑一致性归纳的过程要保持逻辑的一致性。

不能出现前后矛盾或者逻辑混乱的情况。

行测逻辑推理题通关技巧

行测逻辑推理题通关技巧

判断推理部分解题技巧(一)图形推理1、对于图形拆分与重组题:运用实物找关键特征2、对于多组图形题:找变化规律(数量关系、位置关系、形状关系)。

3、基本思路:(1)简单图形看笔画多少、构成要素的增减、交点线段数目变化、图形种类数变化。

(2)复杂图形看大小变化、曲直情况、旋转方向、组合顺序、叠加状况(求同、去同)及对成性。

(3)上述方法无法判断时看路径状况、受力情况、或看半边。

(4)有多个选择时,选择自己最确定的,不可多选(二)定义判断解题技巧1、先看选项再看题干,对照选项看题干中对应内容。

注意:是否要一一对应关系。

2、抓住提干定义中的关键词,尤其是要抓住与选项相关的关键词。

3、常见的关键词:“主体”、“内容”、“时间”、“地点”、“对象”等。

(三)类比推理题解答“九字”技巧1、记常识。

如各省市简称、称谓、作品、节日等。

2、想词性。

通过词语的本质词性的判断可以帮助我们排除1-2个选项,甚至直接选出答案。

这种方法是可以在5秒内做出一道题。

3、造句子。

造的句子必须是有效的,句子需要蕴含一定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句子包括几种。

(1)……和……是一个……例如:家父:父亲A老妪:老伴 B鼻祖:祖宗 C鄙人:自己答案C。

(2)……(不)是……的一种例如:冠心病:传染病A、熊猫:哺乳动物B、鲤鱼:两栖动物C、京剧:豫剧D、细菌:病毒答案B。

(3)……是……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树:树梢A、手:手指B、玻璃:窗户C、海洋:岛屿D、帽子:头答案A。

(4)……和……都是……例如:山川:河流A地球:太阳 B森林:沙漠C战争:和平 D污染:浪费答案B。

造句子“山川和河流都是地理形态”,“森林和沙漠都是地理形态”(5)……不是……就是……例如:男人:女人A黑:白 B左:右 C高:矮 D生:死答案D。

造句子“人不是男人就是女人”,“人不是生就是死”。

(6)有的……是……,有的……是……例如:运动员:大学生A植物:种植 B专家:青年 C四季:春天 D纸张:书法答案B。

2023国考行测逻辑判断辅导:“一题五问”解题方法

2023国考行测逻辑判断辅导:“一题五问”解题方法

2023国考行测逻辑判断辅导:“一题五问”解题方法1500字“一题五问”是一种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方法,适用于2023国考行测逻辑判断题型,旨在帮助考生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

该方法主要包括五个问题:问题的主旨、问题的条件、问题的前提、问题的结论以及问题的关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个问题及其应用。

问题一:问题的主旨问题的主旨是指题目所涉及的核心内容,也是解题时需要把握的关键点。

通过分析问题的主旨,可以更好地理解题目,从而选择正确的答案。

问题二:问题的条件问题的条件是指题目中提供的相关信息,用以提供解题所需的数据和条件。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确保不会遗漏任何条件,同时也要注意条件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

问题三:问题的前提问题的前提是指题目中隐含的前提条件,也就是题目中没有直接提到的信息,但对于问题的解答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解题时,需要合理推理,找出问题的前提条件。

问题四:问题的结论问题的结论是指题目要求解答的具体问题,也是解题时需要给出的答案。

通过分析问题的结论,可以更好地理解题目的要求,并提供正确的答案。

问题五:问题的关系问题的关系是指题目中所涉及的各种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

在解题中,需要理清问题之间的关系,以便准确分析问题,找出正确的答案。

同时,还需要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逻辑错误。

以上就是“一题五问”解题方法的应用步骤。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可以按照上述顺序逐步分析问题,并根据问题的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此外,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个解题方法,考生可以进行大量的练习,积累解题经验。

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解题技巧和思维方法,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总结起来,“一题五问”解题方法主要包括问题的主旨、问题的条件、问题的前提、问题的结论以及问题的关系五个方面。

通过对这五个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题目,找出正确的答案。

行测判断推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技巧

行测判断推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技巧

行测判断推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技巧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的判断推理部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两个重要的考点,掌握相应的技巧对于提高答题准确率和效率至关重要。

一、演绎推理技巧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其结论具有必然性。

1、三段论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

例如:“所有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铁是金属(小前提),所以铁能导电(结论)”。

在解题时,要确保三段论的逻辑结构完整且正确。

比如,要注意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避免“四概念”错误等。

2、假言推理假言推理包括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如果 A 那么 B,A 成立,所以 B 成立”以及“如果 A 那么 B,B 不成立,所以 A 不成立”;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只有 A 才 B,B成立,所以 A 成立”以及“只有 A 才 B,A 不成立,所以 B 不成立”。

熟练掌握这些推理规则,能够迅速判断选项的正确性。

3、选言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

相容选言推理中,“或者 A 或者 B,A 不成立,所以 B 成立”;不相容选言推理中,“要么A 要么 B,A 成立,所以B 不成立”。

对于选言命题,要明确其是相容还是不相容,从而运用正确的推理规则。

在应对演绎推理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仔细分析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将复杂的语句简化为清晰的逻辑形式。

其次,善于运用排除法,逐一排除不符合推理规则的选项。

最后,对于一些复杂的推理,可以通过画逻辑图或者列公式的方式辅助思考。

二、归纳推理技巧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1、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在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

但在实际行测题目中,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很少能运用到完全归纳推理。

2、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部分对象的情况,未经深入分析就得出一般性结论,其可靠性较低。

行测逻辑推理题型分类与解题方法

行测逻辑推理题型分类与解题方法

行测逻辑推理题型分类与解题方法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不仅考查我们的思维能力,还对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掌握逻辑推理的题型分类和解题方法,对于提高行测成绩至关重要。

一、直言命题推理直言命题是指直接陈述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学生不是勤奋的”等。

解题方法:1、对当关系推理:根据“所有 S 是P”与“有的 S 不是P”、“所有 S 不是P”与“有的 S 是P”之间的矛盾关系;“所有 S 是P”与“所有 S 不是P”之间的反对关系;“有的 S 是P”与“有的 S 不是P”之间的下反对关系来进行推理。

2、换位推理:比如“所有 S 是P”可以换位为“有的 P 是S”;“有的S 是P”换位为“有的 P 是S”。

二、联言命题推理联言命题是指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命题,一般形式为“p 并且q”。

解题方法:1、全真则真:只有当 p 和 q 都为真时,“p 并且q”才为真。

2、一假则假:只要 p 或者 q 中有一个为假,“p 并且q”就为假。

三、选言命题推理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1、相容选言命题:一般形式为“p 或者q”。

一真即真:只要 p 或者 q 中有一个为真,“p 或者q”就为真。

全假则假:只有当 p 和 q 都为假时,“p 或者q”才为假。

否定肯定式:若否定“p 或者q”中的一支,则肯定另一支。

2、不相容选言命题:一般形式为“要么 p,要么q”。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只有当 p 和 q 中一个为真,一个为假时,“要么 p,要么q”才为真。

否定肯定式和肯定否定式:否定一支,则肯定另一支;肯定一支,则否定另一支。

四、假言命题推理假言命题包括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一般形式为“如果 p,那么q”,常见关联词有“如果……就……”“若……则……”等。

行测判断推理做题技巧

行测判断推理做题技巧

行测判断推理做题技巧
以下是 8 条关于行测判断推理做题技巧:
1. 哎呀,判断推理里的图形推理可不能瞎猜呀!比如说看到那些奇奇怪怪的图形,你得学会找规律呀!像有的图形可能是在考旋转、对称啥的,你得瞪大眼睛仔细观察呀!别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比如说那道题,几个图形的位置明显有变化,你还看不出来是旋转规律吗?
2. 嘿,定义判断可别死脑筋呀!别一字一句死磕,要抓住关键信息懂不懂!有时候就像在大海里捞针,得把那根关键的针找出来!比如那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判断,你就找核心的几个点呀,别啥都往脑子里塞!那不是白费力气嘛!
3. 哇塞,在做类比推理的时候,一定要脑洞大开呀!想想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要局限于表面呀!就像找朋友一样,得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看那道“苹果和水果”,这不是很明显的种属关系吗?还不赶紧选出来!
4. 注意啦,逻辑判断可没那么容易!别掉以轻心哦!要像侦探一样去分析!特别是那些推理题,得一环扣一环地去思考呀!比如说那道谁是罪犯的题,你得从各种条件里抽丝剥茧呀,难道还能随便猜吗?
5. 嘿嘿,加强削弱题可不能瞎蒙呀!得看清论点论据呀!就像打仗一样,得找到敌人的弱点去攻击或者防守!比如那道说某个政策好的题,你就得考虑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呀,不能人家说啥就是啥呀!
6. 告诉你哦,做判断推理速度也很重要呀!别磨蹭半天还没个结果!有些题一看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想,就别浪费时间啦!就像跑步比赛,你慢悠悠的能拿第一名吗?比如说那道特别明显的排除法就能做的题,赶紧选了往下走呀!
7. 记住哈,平时要多练习判断推理呀!不然考试的时候手忙脚乱可不行呀!把那些题型都摸熟了,就像老朋友一样,还怕它考你吗?就像学骑自行车,多骑几次就熟练啦!
8. 总之呀,判断推理有技巧。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口诀秒杀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口诀秒杀

【判断推理知识点】
1、逻辑真假推理口诀
特征:每人两句话,只猜对1半;
Eg:张是教师、李是医生
张是医生、李是律师
张是律师、陈是教师
以上每句话错一半对一半
秒杀口诀:描述对象“321”或“2211”,
秒杀“1”次主体
2、三段论秒杀口诀
特征:三段论,保证论述成立
原理:有的A是B,有的A是C,补充
所有A是B
秒杀口诀:①两个有的一个所有;
②去同存异;
③前在前后在后
【判断推理知识点】
3、假言命题选人秒杀口诀
Eg:如果李和张没考上,则陈考上。

如保证张一定考上的前提是李和陈都没考上秒杀口诀:秒杀口诀阴暗——别人挂了
4、逻辑混合多少秒杀口诀
特征:题干中有多少比较
Eg:考试不及格多余及格,男生多余女生则可推出考试不及格男生多余及格女生
秒杀口诀:多多>少少
5、逻辑混合最多、最少口诀
特征:人群多类多维度,问最多和最少秒杀口诀:维度加和为最多,维度最大
为最小
【判断推理知识点】
6、以下哪项为真秒杀口诀
特征:
题干假言命题,以下哪项为真
Eg:如果A那么B
若A为真则B为真,若B为假则A为假,故此出现两真两假
则A可能为真,B不可能为假
秒杀口诀:前不为真,后不为假
7、矛盾命题秒杀口诀
特征:
有的是A,有的不是A—必有一真所有的是A,所有不是A—必有一假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判断。

(完整版)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完整版)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乙说:甲不会游泳
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四、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
对于没有确定条件的试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那就是假设法。公务员考试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利用假设方法完成推理的试题越来越多。面对试题,在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真或假的情况下,运用“假设”是重要方法。假设方法要遵照以下原则:
①假设某条件为真,依据这个真能推出系列的结论,否则,这个假设就没有应用意义;②从假设为真的条件推出矛盾,则可断定这个条件为假。
(3)选项A“唐代古墓发现西汉文物”不能说明这里没有先秦文物。
(4)选项C“除了先秦用夔文,唐代也书写夔文”以及选项D“古墓文物是墓主生前之物”不能说明“墓中没有被冲刷而来的文物”,因此不应入选。
六、选项要证据直观是答案。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判断推理要考查从前提最直接能推出什么、不能推出什么的证据确证度。由A推出A的证据确证度是100%,这种试题被称做“直观”题。“直观”题的特征是:从几个并列的条件中直接推出其中的一个或全部。如:雨亭学习好、身体好、事业心强。那么可以直接单独推出“雨亭事业心强”。亦可“重复式”地全部推出。这样的推理在普通逻辑中被称做“联言推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行政诉讼法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逻辑判断分为三种题,形式推理、分析推理和可能性推理。
形式推理考查基本的命题特点和推理规则,这种题的难点是理解这些推理规则。切莫死记硬背,因为很容易忘记、混淆,我觉得应该举生活中最常见的,自己能够理解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推理规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做题时直接运用推理规则,就无需纠结了。
分析推理可以说是逻辑判断中最难的,因为它不考知识,只考分析推理能力,能力的培养要比知识学习难得多,实在不能掌握复杂的技巧,那就学会代入法、排除法、假设法三大万能利器,学会借助列表、假设和列不等式做题。
例1.有一件未留姓名的好人好事在某社区传开,甲、乙、丙、丁有如下对话:
甲说:这件事肯定是乙丙丁中的一位做的。
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好人好事是丙做的。
丙说:此事是甲和乙中的一位做的。
丁说:乙说的是事实。
经调查,证实这4人中有两人说的符合实际。
由此推出()。
A.是甲做的好事B.是乙做的好事
C.是丙做的好事D.是丁做的好事
具体技巧
一、当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这样的方法称做“关联推演法”。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
从以上论述,可以推导出的是()。[2009年福建省春季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3]
A.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只能申请行政复议
B.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只能提起行政诉讼
C.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D.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提起行政诉讼
(2)选项A与题无关,题干没有给出白色污染难以消除的条件。
(3)选项C和D属于“非黑即白”,是错误选项。
提示:此类题型容易受常识干扰,想当然地虚构了非题干的条件,因此就会误选一个与常识最为接近的选项,必须注意。
例3.去年,广州市出台了《对城市绿化工程施工的验收规范》,其中对漂浮类水生植物凤眼莲和浮萍的种植适宜水深不设限制,这意味着来自南美洲的外来物种——凤眼莲可全方位用于该城市的水体绿化工程。根据以上信息,现有三个命题: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么,无论是只有“一真”或是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在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反之亦然。
了解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根据:
甲说:我会游泳
提示:如果先假设甲为真,则乙、丙、丁的真假不能确定,解析试题要果断放弃这样的假设。
总结:
快读——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
快解——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
五、阅读要分清论据和论点。
所谓论据,就是得到结论的根据,也称前提、例证、证据、假设、支持句、加强句等,统称为分句。分句对结论或观点具有说明、支持和加强的作用。所谓论点,也就是在论述中要表述的观点,也称论题、结论、看法等,具有结论性、概括性的作用。统称为主句。
四、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
对于没有确定条件的试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那就是假设法。公务员考试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利用假设方法完成推理的试题越来越多。面对试题,在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真或假的情况下,运用“假设”是重要方法。假设方法要遵照以下原则:
①假设某条件为真,依据这个真能推出系列的结论,否则,这个假设就没有应用意义;②从假设为真的条件推出矛盾,则可断定这个条件为假。
D.唐代的墓葬风俗是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一同下葬
答案:B
考点:削弱主句
解析:(1)整合题干:
主句:专家观点,由于雨水冲刷,将先秦陶片冲入唐代古墓;
分句:唐代古墓中发现先秦夔文陶片。
提问要求:削弱“专家观点”,即主句。
(2)选项B“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直接反驳专家观点“雨水冲刷带入陶片”。答案为B。
通俗地说,论据(分句)是“前提”,或称“原因”,是论述的依据;论点(主句)是“结论观点”,或称“结果”。在“必考”的论证类试题中,通常要求பைடு நூலகம்前提或求结论,这个原因或结论都是作为答案混杂在选项中的,阅读的重要任务是分清论点和论据,也就是分清主句和分句。
分句和主句的关系:分句是支持证明主句的理由,具有前提性、条件性;主句是叙述的中心和主旨,具有结论性。在阅读试题中,一段并列关系的论述,其实是有主句和分句层次的。阅读中,分清主句和分句,是快速、正确解析逻辑论证试题的关键。
例1.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陶片。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
A.在这座唐代古墓中还发现多件西汉时期的文物
B.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
C.并非只有先秦时期才使用夔文,唐代文人以书写夔文为能事
考点:联言推理
解析:(1)试题要求对“结论性命题”作选答。首先概括题干分句:
分句1:《规范》对漂浮类水生植物凤眼莲和浮萍的种植适宜水深不设限制;
分句2:这意味着凤眼莲可全方位用于该城市的水体绿化工程。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假设的条件未确定)
上海人不是医生。(否定的条件未确定)
例: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
A.甲不是湖北人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
C.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D.湖北人年龄最小
例1.甲、乙、丙、丁是四位天资极高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舞蹈家、画家、歌唱家和作家,尚不能确定其中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
已知:
①有一天晚上,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
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
③作家正准备写一本甲的传记,他所写的丁的传记是畅销书。
④甲从来没有见过丙。
下面哪一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每个人的身份?()
答案:B
考点:假设
【解一】(1)此题似乎像矛盾解析题型,但题干中条件并没显现出矛盾。题干条件不确定,采用假设法。
(2)假设乙真,则甲和丁都真,推出三个真,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乙必假。推出是乙做的好事。答案为B。
【解二】假设丁真,那么甲和乙都真,出现三个真了,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丁必假。丁说“乙说的是事实”为假,推出:乙假。即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不是事实,实际是乙做的好事。因为只有一个人做好事,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做。答案为B。
由此可以推出()。[2009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8]
A.白色环境污染难以消除B.高分子化合物难以自然降解
C.制止乱丢乱扔就能消除环境污染D.容易自然降解的固体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B
考点:联言推理
解析:(1)根据题干“高分子化合物被乱丢,且难以自然降解,形成环境污染”,可以直接推出选项B“高分子化合物难以自然降解”。
(4)选项C“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与题干“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矛盾,排除。
例2.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又难以自然降解,于是形成环境污染的现象。
Ⅰ.未来几年,该市水体绿化工程将大量种植凤眼莲和浮萍。
Ⅱ.未来几年,该市与南美洲的凤眼莲贸易将急剧增加。
Ⅲ.该市对种植凤眼莲和浮萍的水域深度没作具体要求。
以下选项中,哪项一定为真?()[2008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8]
A.Ⅰ、Ⅱ和ⅢB.只有Ⅱ和Ⅲ
C.只有Ⅰ和ⅡD.只有Ⅲ
答案:D
答案:D
解析:(1)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
(2)通过题干中两个“否定的条件”,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
(3)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湖北人年龄最小。如图:
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题: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丙说:乙不会游泳;
丁说: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
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解析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乙说:甲不会游泳
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