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营养学
《基础营养学》预习笔记

《基础营养学》预习笔记第一章:绪论一、营养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营养学是一门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人体对这些营养成分的摄取、消化、吸收、代谢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科学。
2. 核心概念:- 营养素:指食物中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组织、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等。
- 膳食: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所摄入的所有食物和饮料。
- 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两种情况,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营养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代文明中,如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已有关于食物治疗疾病的记载。
- “药食同源”的观念在古代就已形成,食物被视为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2. 近代阶段:- 18世纪末至19世纪,科学家们开始通过实验研究食物的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发现。
- 1900年,发现了第一种维生素——维生素B1,随后其他维生素相继被发现。
3. 现代阶段:- 20世纪中叶,营养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 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4. 我国营养学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系统研究营养学。
- 1989年,我国发布了第一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三、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食物营养成分的分析和评价。
- 营养素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生理功能。
- 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 营养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 营养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2. 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等,用于研究营养素的生物学效应。
- 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人群的饮食习惯与健康状况,探讨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 营养干预研究:通过对特定人群进行营养干预,观察其对健康的影响。
- 营养评价:使用膳食调查、人体测量、生化指标等方法评估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
【2024版】营养学基础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营养学基础能量▪一、概述:(一)能量的作用:▪使人体生命得以维持和进行各种活动。
(二)能量单位:卡(calorie , cal)焦耳(Joule , J ) 国际上以焦耳为单位▪1Kcal=4.18KJ▪1KJ=0.239Kcal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三大产热(能量)营养素。
能量系数:▪碳水化合物:4Kcal (16.8KJ)▪脂肪:9Kcal(37.6 KJ)▪蛋白质:4Kcal (16.7KJ )⏹即:1克蛋白质或1克碳水化合物产热4千卡,1克脂肪产热9千卡,其它营养素不产热。
人体的能量消耗:▪成年人的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体力活动和食物的热效应三个方面。
(一)基础代谢是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18℃~25℃),禁食12小时后,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的能量消耗。
此时能量仅用于维持体温和呼吸、血液循环及其他器官的生理需要。
▪基础代谢率(BMR):▪指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体表面积的能量消耗。
〔kj/(m2.h)〕▪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的计算方法:▲用体表面积计算:▪体表面积S(m2)=0.00659×身高(cm)+0.0126×体重(kg)-0.1603▪基础代谢能量消耗= 体表面积(m2)×BMR×24h㈡..体力活动:轻体力活动、中等体力活动和重体力活动。
㈢.食物热效应:在摄食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需要额外消耗的能量。
食物热效应的最高点通常出现在进食后的2h。
能量的需要量与供给量▪一、需要量与供给量的概念△需要量:是指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数量,低于此数量将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供给量:是指在已知需要量的前提下,按照食物的具体情况和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同时考虑到个体差异而制定的安全量,供给量通常高于需要量。
营养素分类▲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糖类);▲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包括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水等。
基础营养学

一均衡饮食的食品种类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述:“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几句话合理的阐明了合理饮食应当包括的食品种类。
而营养学家一般将其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为谷类和薯类:谷物包括米、面、杂粮等;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饮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
第二类为动物性食物:包括肉、禽、鱼、奶、蛋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B族。
第三类为豆类及其制品:包括大豆及其他干豆类。
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饮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B族。
第四类为蔬菜水果类:包括鲜豆、根茎、叶菜、茄果等,主要提供饮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
第五类为纯熟能食物:包括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主要提供能量。
植物油还可以提供维生素E和人体必需的脂肪酸。
二七大营养素(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人体内存在着数以百计各种类的蛋白质,各自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1.促进生长发育和修补组织。
人体组织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要求蛋白质不断提供更新的原料,人体每天需要合成70g以上,如不能满足,则会体重下降、生长发育停滞。
2.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新陈代谢需要的催化剂,人体内的激素,以及血液中的抗体都是由蛋白质或其衍生物构成。
因此,蛋白质有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
3. 蛋白质是遗传基因的主要物质基础。
在遗传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核蛋白、RNA、DNA等都是由蛋白质参与合成的。
4. 调节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
当人体极度缺乏蛋白质是时,水就不能回到血管,而存留于细胞间液,由此出现水肿。
5.运输营养物质。
蛋白质负责使细胞间液进入血液系统,是血液进入小血管而给细胞提供营养,铁、维生素E等也是以蛋白质为载体进入人体的,缺乏蛋白质会导致营养素的吸收和运转下降。
6. 供给一定的能量。
每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产生4千卡能量。
(二)能量高手——脂肪脂肪是三大热源中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素。
基础营养学

女BEE=655.0955+9.463×体重〔㎏〕+1.8496×身高〔㎝〕
-4.6756×年龄〔岁〕
A、B两种方法计算结果非常接近
人体能量需要
一、人体能量平衡 2、决定人体能量消耗的因素
〔1〕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④安静代谢率及安静代谢热能消耗
安静代谢率〔RMR〕的测定:要求全身处于休息状 态,在进食3-4小时后测定,此时仍处于正常的消化 活动,比较接近人的休息状态。
脂类
〔lipids〕
脂类是一大类天然有机化合物,它包括 极广的化合物,如油、脂肪、磷脂、胆甾 醇和脂溶性维生素以及前列腺素等。 脂类定义 脂类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不溶于水而 易溶于极性溶剂的油脂及类似脂肪〔 称 为类脂〕的化合物总称。
一、脂类的组成与分类
〔一〕脂类的组成
〔二〕脂肪的分类
按来源分
算
能量需要量或消耗量=BMR× PAL
方
法
〔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人体能量需要
三、膳食能量推荐摄入量 〔一〕膳食能量推荐摄入量
膳食能量推荐摄入量〔RNI〕
18-49岁成人 轻体力活动
中等体力活动 重体力活动
男MJ/d 10.04
11.30 13.38
女MJ/d 8.80 9.62 11.30
人体能量需要 三、膳食能量推荐摄入量 〔二〕膳食热能来源
人体能量需要
一、人体能量平衡 2、决定人体能量消耗的因素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消耗〔specific dynamic action, SDA〕
①食物特殊动 力作用消耗
指因摄食过程引起的热 量消耗增加的现象。
②不同食物增加 耗热量各不相同
营养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营养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1. 营养的定义
营养是指人体从食物中获取的各种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以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生物学现象。
2. 营养素分类
•碳水化合物:主要作为能源供给;
•脂肪:储存能量、维持细胞结构;
•蛋白质:构成人体组织、调节体液平衡;
•维生素:多种维生素对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矿物质:如钙、铁、锌等,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水:维持体温、溶解物质、运输养分。
3. 营养的吸收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被分解、吸收;
•脂肪通过乳糜和鱼胶等方式吸收;
•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后吸收;
•维生素和矿物质通过肠道吸收。
4. 营养素的功能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
•脂肪:维持细胞膜、保护内脏器官;
•蛋白质:构建和修复组织;
•维生素:调节新陈代谢;
•矿物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水:维持体温、帮助消化吸收。
5. 营养与健康
•良好的营养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多种疾病;
•不同人群需求的营养素量有所差异;
•均衡饮食、多元化摄入有助于获得全面的营养。
6. 营养补充品
•饮食不能满足需要时,可以考虑选择营养补充品;
•补充品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选择和使用;
•过量补充营养素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了解和掌握基础的营养学知识对于保持健康、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获得全面的营养,保持身体健康。
基础营养学课件

基础营养学课件一、引言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的科学。
基础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人体对这些营养成分的需求以及食物摄入对健康的影响。
本课件旨在介绍基础营养学的基本概念、食物营养成分、人体营养需求以及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知识。
二、食物营养成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可以分为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两大类。
1.宏量营养素宏量营养素是指人体需要摄入量较大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1)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包括糖类、淀粉和纤维。
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提供给身体能量。
(2)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身体的生长发育、细胞修复和免疫功能的维持。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人体需要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来满足身体的需求。
(3)脂肪:脂肪是人体储存能量和维持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脂肪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益。
2.微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是指人体需要摄入量较小的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
(1)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包括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参与身体的代谢过程、免疫功能的维持和细胞功能的调节。
(2)矿物质:矿物质是人体构成组织和维持生理功能的无机元素,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矿物质参与身体的骨骼和牙齿的形成、酶的活性和神经肌肉功能的调节。
三、人体营养需求人体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因年龄、性别、体重、身体状况和活动量等因素而异。
为了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需要合理搭配食物,摄入适量的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
1.能量需求:人体的能量需求取决于基础代谢率、身体活动和食物热效应。
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身体活动包括日常活动和运动锻炼,能量需求与活动强度和时间有关。
食物热效应是指食物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消耗。
基础营养学课件完美版PPT

贲门括约肌 放松
胃部
贲门
1,进一步细化食物 2,碳水化合物=>醣类物质 3,蛋白质=>氨基酸
酶的作用 〔肝,胆〕
4,脂肪的代谢〔脂肪酸〕
排泄
小肠〔12指肠, 空肠,迴肠〕
小肠绒毛 血液〔供人体所需营养〕
吸收
醣类物质=>血醣
大肠〔盲肠 吸水分 结肠直肠〕 钠矿物质
肛门
三,各器官对应的问题及本卷 须知
▪ 绿色食品:无污染、平安、优质、营养的食 品,由专门机构认证。
▪ A级:限制使用农药
▪ AA级:有机食品。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 生产、加工标准而生产加工的,有授权的有 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颁发证书、供人们 食用的一切食品。
二、营养学的开展
▪ 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
▪ 18世纪中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Lavoisier〕推翻燃素说
▪ 皮肤是人体的一个器官。 ▪ 系统:人和动物体中各种功能相近的器官构
成系统。每一系统完成一项或几项生理活动。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人 体
呼吸系统:肺、气管、支气管
八 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
大 生殖系统:睾丸、输精管、卵巢、输卵管、子宫
系 统
神经系统:大脑、小脑、各种感觉器官
▪ 任何的药物都不可能彻底治好因营养素缺失而 引起的疾病,只有将缺失的局部充分补充,身 体才会出现好转。
生命力〔生命的能量〕
糖类 脂类 蛋白质 矿物质 维生素 水
身体活动所需的热量
身体组织、细胞建造和修补
生理机能的调节〔酶、激素 的合成,信号传递〕
与营养有关的人类疾病:
▪ 营养摄入缺乏或利用不良导致的营养缺 乏,其中主要是微量元素缺乏。
基础营养学ppt课件

THANKS
02
宏量营养素及其作用
碳水化合物种类与功能
单糖
葡萄糖、果糖等,提供能量,维持血糖 水平。
双糖
蔗糖、乳糖等,经消化分解为单糖后被 吸收利用。
多糖
淀粉、纤维素等,提供能量,维持肠道 功能。
功能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维持神 经系统和心肌的正常功能,节约蛋白质, 抗生酮作用,以及构成细胞和组织。
脂类种类与功能
营养过剩导致疾病类型和原因
肥胖症
由于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脂 肪在体内过度堆积,引发肥胖症。
糖尿病
长期高糖、高脂肪饮食导致胰岛素 抵抗和胰岛功能减退,引发糖尿病。
高血压
过量摄入钠盐、饱和脂肪酸等,导 致血压升高,引发高血压。
常见营养相关疾病预防策略
01
合理膳食
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素,避免偏 食或挑食,保证食物多样性。
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高营养干预效果,降低 慢性疾病风险。
基因组学在精准营养中应用前景
基因组学在精准营养中作用
揭示基因与营养代谢关系,为个性化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基因组学应用前景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预测个体对特定营养素需求和代谢能力,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
肠道微生物组在精准营养中作用
肠道微生物组与营养关系
基础营养学ppt课件
目录
• 营养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 宏量营养素及其作用 • 微量营养素及其作用 • 膳食指南与合理膳食结构
目录
• 营养相关疾病及预防措施 • 现代营养学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营养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营养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营养学定义
研究食物中营养素及其他生物活性 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