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怒江水电开发的巨大生态环境效益
(完整版)怒江水电开发争议焦点及理由

一方面,支持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一是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率低,而且大量使用煤炭发电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二是,我国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怒江的原始生态流域相对保存完好,也已规划开发;三是可以带来长期就业机会,同时带动地方建材,交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财政增收。
实施这一方案,将使电力行业成为地方新兴的支柱产业,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将远远超过电力行业本身;四是怒江地区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但是不能开发,没有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五是怒江地区已经不是原生态河流,完全不开发保持原生态不可能;六是怒江水电开发是迄今为止一条可实现的对怒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途径;七是只有开发才能有资金解决移民问题;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八是怒江水电开发符合我国国情;九是全州唯一支撑地方经济的森工产业也在环保工程实施后推出了历史舞台;十是能解决老百姓生活问题,地理条件好,较小的投资产生较大的回报、少数民族应该优先发展、具有国际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反对怒江开发的理由:一是怒江水电开发会破坏当地的地理奇观和自然景观;二是怒江水电开发会破坏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三是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怒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怒江水电开发会产生移民问题、水污染问题;五是怒江水电开发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贸然开发欠考虑;六是怒江地区是我国仅存的原生态河流之一,而且西方发达国家考虑到生态破坏,已经停止建坝七是怒江开发会产生泥沙问题;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怒江水电开发能否给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一方面,支持的理由:一是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大量使用火电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二是当地缺乏支柱产业,怒江开发可使电力行业成为支柱产业、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如带动地方建材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财政增收、为移民问题提供资金、它符合循环经济要求、较小的投资取得较大的汇报。
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将超过电力行业本身怒江水电开发是迄今为止一条可实现的对怒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途径;三是,怒江水电开发可为当地带来就业岗位;四是怒江已不是原生态河流,完全不开发不可能;五是符合少数民族优先发展的原则;六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国际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反对开发的理由是:一是怒江水电开发会破坏当地的地理奇观、自然景观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没有考虑当地居民奇特的生活方式,贸然开发不合理;二是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怒江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怒江水电开发会产生移民问题和水污染问题;四是怒江是原生态河流,开发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西方发发国家已停止建坝;五是水电开发会产生泥沙问题。
怒江水电开发引发环保与发展争议

《第一财经日报》在怒江沿岸采访,正试图冲破种种困扰,强势前行。
欠开发的贫困西南边陲的怒江大峡谷,冒着随时有滚石下坠的危险,沿着狭窄的山路一直往北走,就到了一个小山村。村头是一所小学,一所只有6名学生和1名老师的学校。
孩子们都很穷,身上衣衫单薄;4个孩子穿着破旧的拖鞋,2个孩子甚至连拖鞋都没有,赤着脚。
他们喜欢站在教室的墙根处晒太阳,接受一点太阳的温暖。
怒江州州委书记解毅称,全州1170所学校中,一个老师一个学校的就占了一半。“?九五?期间,全州贫困人口有22万,到了?十五?末期贫困人口有27.53万,而且还在增加。”解毅称。
2008年国家公务员的试卷上,“怒江建水电站的争议”成了申论的重要试题。自2003年起,怒江水电开发已经争论了4年有余,成了环保与发展争议的标志。不过,怒江地方政府不愿意继续停留在无果的争论上,贫困给他们的压力已经超过了环保的压力。
2007年12月27日,云南怒江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参加的“江河十年行”采访团巧遇怒江州州长侯新华。侯新华表示,怒江州将坚定不移地建设“国家级水电基地”,实施“矿电经济强州”战略。
怒江水电开发引发环保与发展争议
让怒江人感到更为困惑的是,尽管这里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又是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怒江干流水量丰沛而稳定、河道落差大,进行水电开发具有地形地质条件好、移民少等优势。
但怒江河谷正是沿着怒江大断裂带发育的,高坝大库建成蓄水以后,在这种断裂活动本来就很强烈的地区,更易诱发地震。
怒江水电站开发利弊

怒江水电站开发利弊
支持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
一是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率低,而且大量使用煤炭发电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
二是,我国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怒江的原始生态流域相对保存完好,也已规划开发;
三是可以带来长期就业机会,同时带动地方建材,交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财政增收。
实施这一方案,将使电力行业成为地方新兴的支柱产业,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将远远超过电力行业本身;
四是怒江地区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但是不能开发,没有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五是怒江地区已经不是原生态河流,完全不开发保持原生态不可能;
六是怒江水电开发是迄今为止一条可实现的对怒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途径;
七是只有开发才能有资金解决移民问题;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八是怒江水电开发符合我国国情;
九是全州唯一支撑地方经济的森工产业也在环保工程实施后推出了历史舞台;
十是能解决老百姓生活问题,地理条件好,较小的投资产生较大的回报、少数民族应该优先发展、具有国际战略意义。
反对怒江开发的理由:
一是怒江水电开发会破坏当地的地理奇观和自然景观;
二是怒江水电开发会破坏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三是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怒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怒江水电开发会产生移民问题、水污染问题;
五是怒江水电开发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贸然开发欠考虑;
六是怒江地区是我国仅存的原生态河流之一,而且西方发达国家考虑到生态破坏,已经停止建坝
七是怒江开发会产生泥沙问题;
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怒江水电开发能否给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怒江应不应该开发论述

怒江水利资源开发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争论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
流经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流出国境,进入缅甸称萨尔温江。
我国境内干流长2 020 km,流域面积13.6万km ,年径流量710亿m 。
怒江上中游地处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干流落差达4840 m,水能资源丰富。
全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4 474万kW,技术可开发量为3 00万kW,其中干流约3 000万kW。
由于怒江的落差大,又集中在上中游河段。
开发的单位千瓦造价低。
可以说是我国的一座水电富矿。
开发后除了向我国东南部输送电力外,其环保功能也将是巨大的。
如果怒江开发1 500万kW的水电。
相当可减少年燃煤约3 800万t。
其环境效益不仅是对于中国。
而且有益于全球大气保护。
所以广义上讲,怒江水电开发工程也是环境保护工程。
下面概括一下怒江水资源开发的正面影响:(1)开发怒江水电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其投资少,回报大。
(2)开发有利于促进怒江地区水电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3)开发有利于充分发挥怒江地区丰富的矿藏、水能、生物及旅游资源优势,改变当地贫困落后的现状。
促进怒江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开发是实现我国新世纪能源平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落实把云南建成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的需要。
(5)开发是优化及改善我国东、中部地区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发展怒江流域经济的重大发展战略措施。
(6)水库为生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可缓解大洪水对于生态系统的冲击。
怒江水电开发对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1)大坝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干扰,影响了河流的连续性。
河流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的、流动的生态系统。
其连续性不仅指一条河流的水力学和水文学意义上的连续性,同时也是对于生物群落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输移的连续性。
营养物质以河流为载体,随着自然水文周期的丰枯变化以及洪水漫溢,进行交换、扩散、转化、积累和释放。
怒江水电开发不宜操之过急

怒江水电开发不宜操之过急我国的水能资源丰富,能用于发电的将近5.4亿千瓦左右,居世界第一位。
截止2006年,实际开发的水电在1.29亿千瓦左右,利用率不到2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开发利用水平。
2004年8月,云南省怒江州的规划报告,提出以松塔和马吉为龙头水库的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申请进行怒江水电开发。
自此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作为怒江州的一名政府官员,我认为水电开发是当地经济发展、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和全国能源建设的需要。
但是,怒江水电开发不宜操之过急。
水电开发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其一,水电开发会带来巨大地经济效益。
怒江州算了这样一笔账,13个阶梯电站的开发,总投资896.5亿元,如果2030年前全部建成,平均每年投入30多亿元,国税年收入增加51.99亿元,滴水年收入增加27.18亿元。
巨额投资将扩大就业。
据统计,电站建设每投入20万元,就会带来一个长期就业机会,896.5亿元的总投资,可带来448250个就业机会。
巨额投资还将带动地方建材、交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GDP的增长,促进财政增收。
其二,怒江水利资源的成功利用,就是民族文化繁荣的实现。
从某种角度讲,民族文化说到底,就是某一民族一定的具体的某一生产方式。
从这一前提出发,我们可以得出,怒江水能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并造福于当地老百姓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怒江流域的民族文化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水利资源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时,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活动的方式等带来一系列变化,它必然又会带来一系列的精神变迁,包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更新,这时候这一地区的精神文明就会出现新面貌,那么那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就会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也就是民族文化繁荣的到来。
其三,怒江水电开发有利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水电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用电负荷比较集中的东部省市,火电项目四处开花。
大量利用煤炭发电,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隐患。
怒江水电开发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经济类领导决策思考讨论题怒江水电开发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怒江水电开发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以下六个方面:一、围绕怒江生态环境是否“不可救药”问题。
有意见认为,怒江流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自然恢复机能很差,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难度大。
怒江州98% 以上的面积都是高山峡谷,全州耕地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76.6%;陡坡耕作屡屡造成人畜坠落事故,有效耕地面积无法满足群众吃饱饭的生存要求。
多年来生活在峡谷深处的人们以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些都是客观现象,但如果说因少数民族的活动造成生态“不可救药”,需要依靠水电开发来挽救就不太合事实。
因为根据现场调查,少数民族在利用当地土地资源的时候,并不是对自然植被实施“剃光头”,而是保留了大量的自然植被用来保护农田土壤。
虽经长期的人为开垦,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生态恢复的基础——土壤物质还存在。
只要停止人工干扰,自然恢复的潜力巨大。
说怒江两岸超过25度的陡坡上开荒比比皆是,同样不符合事实。
超过25度开垦的有,但不是比比皆是,而是天然植被、人工植被与农田并存,这种传统土地利用方式有效的阻止了土壤的毁灭性损失,北方的山地就是这样损失土壤的,而怒江流域不是!二、围绕土壤损失问题上的分歧。
一派意见认为,水库以上,土地淹没比较小,地质条件比较好,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建议考虑生态移民,将坝修得高一些,水能资源多利用一些;六库以下,耕地较多,尽量减少一些。
这些“高一些、少一些”的背后数字没有明确指出。
实际上,如果是十三级都上(就怕开了口子控制不住),怒江流域将有200多平方公里(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图片实测的保守数据!)的土壤损失,这些土壤不可能再回到山坡,生态恢复的机会基本没有了。
因此水电与生态的权衡就是200平方公里表土要不要的问题,值不值得的问题。
我们建议一定要控制坝的高度,将土壤的损失控制在几十平方公里以内。
怒江水电开发的环评报告

怒江干流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摘要:怒江水能资源蕴含丰富,对其进行水电开发在一片争议中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本文就怒江水电开发中可能会产生的生态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等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了减缓相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并得出怒江水电开发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希望该论文可以为相关人员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尽可能的减少因为水电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关键字:怒江,水电,环评Enviroment impact of hydropower development onthe mainstream of Nujiang RiverAbstract:Nujiang river contains the rich water resources, th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n a dispute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predicted Nujiang river in hydropower development may produce the ecological destruction, water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noise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slowing down the related measures, and mak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onclusion about the Nujiang river hydropower development projects.I hope that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relevant person decisions,and reduce the bad influence of th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as soon as possible,so we can finally realize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Keywords: Nujiang River ,Hydroelectr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目录1 、怒江水电项目概况1.1、怒江简介. (4)1.2 、水电开发规划 (4)2 、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2.1 、评价目的 (5)2.2 、评价原则 (5)2.3 、评价依据 (5)2.2 、水电开发的生态影响 (6)2.3 、水电开发的水环境影响 (7)2.4 、水电开发的大气环境影响 (8)2.5 、水电开发的声环境影响 (9)2.6 、水电开发的固废影响 (9)2.7 、水电开发的社会影响 (10)2.8 、水电开发的经济影响 (10)3 、本项目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3.1 、环境保护目标 (11)3.1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2)3.2 、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2)3.3 、大气环境减缓措施 (13)3.4 、声环境减缓措施 (13)3.5 、固废影响减缓措施 (13)3.6 、社会影响减缓措施 (14)4 、怒江水电开发各方看法4.1 、反对方观点 (14)4.2 、支持方观点 (14)5 、怒江水电开发结论1 、怒江水电项目概况1.1 、怒江基本情况简介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
写一篇评论有自己明确的观点

怒江水电的评论怒江水电开发的规划一经披露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围绕着“两库十三级能否带来经济的崛起和生态的稳定”的争论焦点各执一词,争论是否应该开发怒江水电以及如何开发怒江水电。
综观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它们也都无一例外地遭遇过怒江水电开发所面临的问题: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一方面,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迫切要求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破坏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甚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隐患。
自然资源的开发或保护,何去何从,已经成为困扰决策者的难题。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古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中已经揭示了人与自然、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人们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探索中总结出宝贵的实践经验: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障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经济较稳、较快的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又能促进并保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它在当下的实践指向即是: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综合开发,注重生态保护和民生建设。
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合理、全面规划。
合理、全面的规划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指导,是有效开发自然资源的必要条件。
为此,要借鉴国内外先进实践经验并充分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充分的实地考察、严谨的理论论证,在尊重并合理利用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发展为纲,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价值导向,平衡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定合理且全面的规划。
二、注重开发地生态的保护和民生的建设。
生态的保护是经济的稳定发展的前提,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因此,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要通过植树造林等手段恢复和保障当地生态环境;通过提高补偿标准、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就业等手段给开发地人民以生活保障。
三、综合发展。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太单一难以实现经济的快、稳、可持续的发展,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是高效开发自然资源的必然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论怒江水电开发的巨大生态环境效益云南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教授级高工张建新2003年以来,关于怒江水电资源开发的争议一直没有间断。
以少数极端环保人物为代表的反对开发者的主要理由是认为水电开发将极大的破坏生态环境,如鱼类和动植物减少、引发泥石流滑坡、破坏"三江并流"景观、河流截断成为"死水"、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等等。
甚至耸人听闻的提出什么"将导致特大地震""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那么什么才是科学完整的"生态环境",什么才是真正的事实真相呢?一、生态环境的科学定义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其实是生态和环境两个名词的组合。
生态原来是指一切生物的状态,以及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可以理解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而人类环境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
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岩石等。
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人工环境,如城市、乡村、工矿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则从法学角度对环境下了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可以看出,生态与环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生态偏重于生物与其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更多地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而环境更强调以人类生存发展为中心的外部因素,更多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的广泛空间、充裕资源和必要条件;离开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去奢谈什么"保留最后一条生态江",离开了"以人为本"去片面强调"鱼道"和"兽道",就必然会走上"自然中心主义"的邪路。
二、用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法测算,水电是目前各类能源中最清洁最环保最经济的能源众所周知,自开始工业化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自1990年开始的近20多年来,由于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加速消耗、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和各种灾害性气象增加的频度和速度都大大增加了;使得"节能减排"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成为我们中国未来数十年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任务。
中国要发展离不开能源保障,而在各类能源中最具"节能减排"特征的莫过于水力发电。
某种能源是否"低碳、环保"、是否值得大规模发展,不能仅以某一个环节的能效作为评价基准。
只有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法测算、评价它从开发、建设、设备生产、原材料使用、运输、到最终利用直至消亡全过程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排放,并通过与其他种类的能源进行横向比较,才能系统、客观地认识这些能源种类的优劣,准确把握各类能源产业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然后进行路径选择和绩效改善。
LCA法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用于评价产业、项目、产品、工艺过程或活动从原材料的采集和加工到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回收和最终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系统环境负荷的完整过程。
人们常说的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这些能源本身确实是清洁的,可是生产这些能源的设备啊材料啊等等在制造、储存、运输的时候,也会有能源耗费和碳排放,甚至污染环境的东西产生,如辐射、酸、碱、氮氧化物等等,这些都会在生产过程中对坏境、土壤和水造成污染。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1年通过详尽调查和繁杂计算,对各类能源全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评估测算,评估结果表明,水力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最低的。
各类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源)IPCC,SRREN(2011/5)在能源效率方面,水力发电也是最高的,由于水的能量密度高。
并且水能转换为电力的效率也比较高。
小型发电站可达到80%以上,大型电站能够达到90%左右,年平均利用小时4000左右。
而风力发电在理论上的最大转换效率为60%(贝兹理论),年平均利用小时2000左右。
至于传统的火力发电,其能量转换效率为40%左右。
在能源收获率方面,德国最早提出用全部产出能源除以建设或生产时消耗能源得出的"能源收获率"来表达某种能源在其全生命周期的贡献率(the harvesting factor),经测算,水力发电的能源收获率为1200,是唯一超过1000的能源。
而风力发电为90,太阳热发电为13,太阳光发电为1.3。
这一指标充分展示了水力发电的优势。
在经济性方面,从长期来看,水力发电是成本最低的能源。
虽然在建设期一次性投入较大,但水电站至少能运行50年以上,且运行期间只需要花费很少的维护管理费用而无需"燃料"成本。
在全球范围,运行超过100年的发电站也并不少见。
在德国,关于实际使用年限的规定是,水电站为80年,核电站为40年,太阳能发电与风力发电为20年。
三、美国田纳西河水电梯级开发的生态环境效益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水电建设的历史已有100多年,水电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有大小坝82704座,约占世界水坝总数的10%,在美国所有大江大河中,只有一条黄石河没有建坝。
水电总装机为75500MW,年发电量为300TWh,另有抽水蓄能装机19000MW。
水库总库容为135000亿m3,为世界之最。
美国通过修建水坝充分开发水能资源,综合利用水坝在防洪、发电、航运、漂木、供水、水资源调配、水环境保护、旅游、娱乐休闲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胡佛大坝、大古力大坝、田纳西河流域大坝群等都是美国经济发展与能源开发的成功范例,也都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约1050公里,地跨弗吉尼亚、密西西比、田纳西和肯塔基等7个州。
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该流域地区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只有少量采掘工业和农业加工业。
田纳西河谷由于森林的破坏而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水泛滥成灾,交通闭塞、水运不通,自然环境恶化,疾病流行,文化落后,因此而成了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1933年,该流域人均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45%),62%的农业人口生活尤其贫困。
1935年,美国国会立法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通称TV A),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田纳西流域水电综合开发工程;TV A在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方案中首次提出多目标梯级开发的主张,在田纳西河干流上规划建设了9座梯级水电站,支流上规划了数十座中小电站。
上世纪40年代末TV A基本完成了流域规划的水电开发,据1991年底统计,该流域已建大小水电站55座,通过大站带动小站,先大后小的方式,现已开发量分别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79%和88%,TV A成为全美最大的电力供应商。
目前,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电力的经营收入达57亿美元,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年预算的98%来源于电力的销售收入。
TV A还通过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等措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控制了洪水,扩大了灌溉面积。
田纳西航运水道对流域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TV A重视航道建设,形成1000多公里的水运通航能力。
1945年以来,水道吸引了3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加速了工业的发展。
沿河两岸的工厂为当地居民直接提供了44000多个就业机会,以及更多的服务性工作机会。
经过40多年卓有成效的规划和建设,田纳西流域的自然资源得到了综合和合理的开发,使区域经济得以振兴,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修复和提升,创造了举世赞誉的田纳西奇迹。
到1977年,全流域平均国民收入比1933年增加了34倍。
正是从水电工程建设开始,TV A改变了田纳西人的生活,把一个以农为生的贫穷的田纳西,建成了以工业为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田纳西;正是从水电工程建设开始,带动了田纳西流域农业、林业、渔业、煤矿开采、旅游业全面发展,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贫困落后环境恶劣的面貌,使其变成了今日经济富裕、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地区之一。
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虽然建设了众多大坝,田纳西河流域仍然是北美地区生物多样化最丰富的河流之一。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统计数字,田纳西河及其支流有125种淡水贝类、96种蜗牛以及319种鱼类,甚至成为稀有鱼种的家园。
由于清洁能源对大气污染较小,加之科学的规划管理,TV A依托大坝而建设的100多座公园及其他景观每年都会吸引数以千万计的旅游者前来旅游。
四、我国乌江水电梯级开发改善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乌江,贵州省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右岸支流。
又称黔江。
发源于省境威宁县,流经黔北及川东南,在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037公里,流域面积8.792万平方公里。
乌江总落差达2123.5米,河床平均坡降达2.05‰,水能蕴藏量丰富。
20世纪60年代国家即规划在乌江干流建立11个梯级电站: 2003年,全国水能资源普查成果统计,乌江水系技术可开发电站312座,装机容量达13994.1兆瓦,年发电量可达539.41亿千瓦时。
随着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至2012年,乌江已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干流上已建源头段洪家渡、普定、引子渡水电站,主干段的东风、索风营、乌江渡、构皮滩、彭水水电站,思林、沙沱两电站即将完工;共10个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891.5万千瓦,年发电量422.47亿度,是我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
1999年,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方针,乌江干流贵州境内河段梯级电站建设全面启动。
在水电开发中通过科学规划、优化设计、相互协调和实施有效的工程措施,切实减少对生态环境、水库移民等不利影响,同时又能充分利用水电开发对航运、防洪、灌溉、供水、旅游开发、水土保持等产生的有利影响,从而实现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华电集团乌江公司在乌江流域梯级开发中认真执行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建设方针,即从单纯工程水电转变到生态水电,从纯粹技术工程转变到社会工程,更加重视移民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
把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等有机结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