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小科学家

合集下载

《小小科学家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

《小小科学家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

《小小科学家》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小小科学家》是一个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的科普活动。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本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设计内容1. 实验一:彩虹罐实验材料:塑料瓶、水、洗碗液、食用油、食用色素步骤:将水倒入塑料瓶中,加入少许洗碗液和少许食用油,滴入几滴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轻轻地晃动瓶子,观察彩虹罐内不同颜色的液体分层现象。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不同密度的液体如何叠加分层,并认识到科学实验的奥妙之处。

2. 实验二:水上漂浮实验材料:塑料容器、水、针、洗衣粉步骤:在塑料容器中倒入适量水,撒入一些洗衣粉,并轻轻地搅拌均匀。

将针小心放入容器中,观察针是如何在水面上漂浮的。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了解到洗衣粉的表面张力作用原理,从而探究为什么针能在水面上漂浮。

三、设计步骤1.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3-4人,以便他们能够相互合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启发。

2. 实验前讨论:在进行实验之前,老师可以与学生讨论实验的背景知识和实验目的,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提出问题和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乐趣。

4. 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让他们分享实验的收获和体会,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四、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等内容,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和总结实验过程,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2. 实验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是否细致、观察是否仔细、数据记录是否准确等方面,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024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2024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科学概念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探索自然世界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了观察、实验、发现和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

科学家们使用各种工具和技能来解答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问题,并由此发现新知识,发明新技术。

什么是“儿童的科学”儿童的科学是指“儿童对自然界中事物和现象的认识”。

儿童的科学不同于成人科学,带有主观性和经验性,是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初级看法和解释。

儿童的科学主要是面对现实世界,是直接的经验,是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感知、观察、操作和思考。

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与成人科学家有着根本的区别,科学家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是间接的,主要依赖文字或符号的描述。

然而,儿童的科学教育也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它能使儿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小小科学家》是一节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的科学课。

通过这堂课,学生们能够初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并通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小小科学家》的课堂上,学生们要回顾自己曾经的经历,了解自己经历过的观察、种植等是一种和科学家一样的行动——对大自然的探究,进一步交流和观察,他们还会了解到科学家里有研究动物的、研究植物的、研究地质的、研究天文的等等。

他们的工作包括观察、实验、记录等,这些都是为了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这样的介绍旨在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们会进行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

比如,他们可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滚小球实验来探索物理现象。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小球在不同条件下的滚动情况。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小小科学家》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

1小小科学家教案及反思

1小小科学家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小小科学家》第一课时教案二、教学对象:大班幼儿三、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四、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制作彩虹糖2. 科学探索: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变化五、教学过程:1. 引入:邀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彩虹糖,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制作彩虹糖:a. 教师向幼儿讲解制作彩虹糖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b. 幼儿分组,每组领取制作彩虹糖的材料。

c. 幼儿按照教师的指导,动手制作彩虹糖。

3. 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变化:a.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变化,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b. 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伴交流。

4. 总结与反思:a.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让幼儿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b. 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出改进意见。

5. 结束活动:教师整理实验器材,提醒幼儿注意事项,结束本次活动。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确保幼儿不受伤害。

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六、教案名称:《小小科学家》第二课时教案七、教学对象:大班幼儿八、教学目标:1. 巩固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的理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九、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制作火山爆发2. 科学探索:观察火山爆发的现象十、教学过程:1. 引入:邀请幼儿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幼儿思考科学实验的乐趣。

2. 制作火山爆发:a. 教师向幼儿讲解制作火山爆发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b. 幼儿分组,每组领取制作火山爆发的材料。

c. 幼儿按照教师的指导,动手制作火山爆发。

3. 观察火山爆发的现象:a.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火山爆发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小小科学家》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小小科学家》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小小科学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第1课,名为《小小科学家》。

本课主要介绍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并通过做滚小球的试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课内容简单易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的种类。

2. 学会做滚小球的试验。

3. 完成活动手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并能够独立完成滚小球的试验。

四、学情分析本课学生年龄较小,对科学的认知水平较低,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需要培养,需要老师耐心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如:“这是什么?是谁做的?他们做什么工作?”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探究这些问题呢?”3. 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小科学家》,我们将通过实验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

”第二环节:实验环节1. 老师让学生围成小组,每组一个小圆球、一块棉布和一个斜坡。

2. 老师让学生将棉布铺在桌子上,将小球放在棉布上,用手将小球推向斜坡。

3.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球在斜坡上的运动轨迹,并记录下来。

4. 老师让学生尝试改变小球的起始位置和斜坡的角度,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是否发生变化,并记录下来。

5. 老师让学生交流和比较各自的实验结果,总结出规律。

6.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为什么小球会运动?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我们改变小球的起始位置和斜坡的角度,会发生什么变化?”7. 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层次意义。

1小小科学家教案及反思

1小小科学家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主题:小小科学家——探索植物的生长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实验操作:观察植物的生长。

1.3 教学方法:观察法: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法: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

讨论法:学生之间交流观察和实验结果。

1.4 教学准备:植物生长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水、容器等。

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所需工具:放大镜、观察日记本等。

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1.5.2 探究:分组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等部分的生长情况。

1.5.3 讨论:学生之间交流观察和实验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1.5.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

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案主题:小小科学家——探索水的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特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水的特性:透明度、温度、溶解能力等。

实验操作:观察水的特性。

2.3 教学方法:观察法:观察水的特性。

实验法:进行水的特性的实验。

讨论法:学生之间交流观察和实验结果。

2.4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水、透明度测试工具、温度计等。

观察工具:放大镜、观察日记本等。

2.5 教学步骤:2.5.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性吗?2.5.2 探究:分组进行水的特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水的透明度、温度、溶解能力等特性。

2.5.3 讨论:学生之间交流观察和实验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

引导学生思考:水还有哪些特性是我们没有发现的?2.5.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性。

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二年级我是一个小小科学家作文

一二年级我是一个小小科学家作文

一二年级我是一个小小科学家作文全文共10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一二年级我是一个小小科学家作文1我是一个小小科学家,就像一个好奇的小问号,疑问整天在我的脑子里乱跑,我每天都去把答案寻找。

课余时间,我喜欢做科学小实验,还喜欢观察昆虫。

我在家做过许多小实验,比如压力差放水实验、彩虹杯实验、电路实验、磁力漩涡实验、太空磁针实验、吸磁铁的彩泥实验等。

其中我最喜欢磁力漩涡实验了。

有一次,我准备了塑料水盆、水、一块大磁铁、十块小磁铁。

我在盆的底下放了五块小磁铁盆里放了五块小磁铁,把水盆里灌上水。

我拿着一块大磁铁在盆的上空旋转,盆里的'磁铁转了起来,水顿时形成了一个漩涡。

我观察过许多昆虫,比如蜻蜓、蝴蝶、菜青虫、大蒜里的肉虫、金龟子、天牛、蝉、知了猴、九龙虫、蟋蟀、蚂蚱、蜜蜂、马蜂、蜂蛹、蚕、蚕蛹、蚕蛾、螳螂、蚂蚁、西瓜虫、驮钱驴……。

我在学校还成立了一个昆虫团,里面有许多人。

我们课间在操场上捉昆虫,观察昆虫,然后再放生它们。

科学就像一个神秘而有魅力的磁场,我走进去就不想出来,在里面不停地寻找宝藏。

希望大家也能像我一样在这里面寻找珍藏。

一二年级我是一个小小科学家作文2上课了,老师说今天做一个实验,同学们都非常激动。

老师从一个袋子里面拿出很多东西。

有一个塑料杯子,一包盐,一根筷子,还有一颗小小的鸡蛋。

只见老师往杯子里倒了一些水,再把鸡蛋放到杯子里面,老师说,“鸡蛋现在是不是沉在杯底?”老师说:“请不要眨眼睛,等一下你们就能看到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

”老师往杯子里面倒盐,然后搅拌,等盐完全融化,我们看见鸡蛋慢慢地浮到水面上。

同学们都欢呼起来,觉得这个实验太有趣了。

老师说:“你们知道鸡蛋为什么能浮起来吗?”同学们都说不知道。

老师告诉我们,原来,鸡蛋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鸡蛋沉在了下面。

当水变成盐水后,鸡蛋的密度就小于盐水的密度,所以鸡蛋浮了起来。

同学们都觉得这真是太神奇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小小科学家》说课(附反思、板书)(教学设计)一年上册科学苏教版

《小小科学家》说课(附反思、板书)(教学设计)一年上册科学苏教版
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引发学生对水的关注,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是什么颜色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的透明性和无色性质,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染色实验、过滤实验等,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科学的魅力。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实验的发现和对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利用信息化资源,如水的循环动画视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步骤和方法掌握不足,需要加强指导和示范。
2.在课堂讨论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对主题不感兴趣或缺乏自信心,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评价方式主要依赖教师的观察和测试,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考虑引入更多的评价方式,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作业评价
教师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教师会指出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同时,教师还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会给予表扬和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会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开展水的净化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水的净化实验,加深对水处理技术的理解。
-制作节约用水宣传海报:鼓励学生创意设计,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开展水资源保护主题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水资源保护的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题型整理
1.题型一:观察题
题目:观察以下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实验:将红色颜料滴入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分享经验和思考,以深化对水的性质的理解。

《第1课 小小科学家》教案

《第1课 小小科学家》教案

《第1课小小科学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已能做实验。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2.教学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朗读第一单元第一课《小小科学家》。

(板书:1.1 小小科学家)(二)新课讲解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科学家的工作吗?板书:科学家的工作:研究黑猩猩、研究水稻、采集岩石标本、观察星空、做实验等。

2.说说你们还知道科学家的哪些工作?3.做滚小球实验。

(1)实验1实验步骤:在桌上铺一块有刻度标记的绒布,将斜坡架在绒布的一端,先将小球从斜坡上的第一刻度滚下,记下在绒布上停止的位置,再将小球依次从斜坡上的第二、第三刻度滚下,已记下在绒布上停止的位置,比较它们的远近。

结论:小球从第三刻度位置滚下要比第二刻度滚下滚得远;从第二刻度位置滚下要比第一刻度滚下滚得远。

小球离桌面越高,滚得越远。

(2)实验2实验步骤:在桌上铺一块有刻度标记的绒布,将斜坡架在绒布的一端,将钢珠、泡沫球、空心小球依次从斜坡的同一刻度滚下,记下它们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比较它们的远近。

结论:在同一刻度,钢珠比空心小球滚得远;空心小球比泡沫球滚得远。

师:400多年前,伽利略已曾在斜坡上滚过小球。

4.科学家已经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你们知道是什么问题吗?例如大树是怎么长高的;闪电是怎么发生的。

5.科学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完全找到答案,例如地球里面有什么?有没有外星人?6.作业布置课程同步达标与技能拓展,P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观察,并且产生兴趣。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环节反思
句话当成真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的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了深思熟虑,他决定亲手做一次实验。实验证明物体的重量不一样,但是物体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这个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二、新课学习。
(一)、滚小球实验
2、总结:科学家有不同的工作,但是他们都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三)科学家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
1、观看视频(科学家的发现)
2、科学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找到答案,那么你有没有什么想要知道的问题吗?
3、总结: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未知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掘,这是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的义务,让我们每个人都做小小科学家,去了解自然,发现自然。
学生观看视频,并且能够带着问题去观看。
1、视频中的科学家干什么工作?2、他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看视频,希望这些有趣的现象能够在他们心里播下种子,激发他们去到自然中探求知识。
学生自由回答




小小科学家
1、滚小球实验
2、科学家的工作
3、科学家发现的秘密








1、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下伽利略的实验。
2、请打开课本第2页。
3、打开实验册第1页
4、引导学生反思
5、总结:科学家能做实验,我们小学生也能做实验。只要我们多动手,多思考,我们就能成为小小科学家。
(二)、认识科学家的工作。
1、除了伽利略,还有很多科学家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贡献,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观看视频:(袁隆平、珍妮·古道尔、天文学家等)
难点
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方法与
手段
实验、视频、PPT
教学Hale Waihona Puke 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环节反思
一、激趣导入
1、PPT出示图片(伽利略)
你们认识他吗?
2、现在我要讲一个有关他的故事。
他叫伽利略,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叫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之后的很多年,人们一直把这
授课时间:2019年9月9日星期:一


小小科学家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课时三维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小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重点与
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仔细观看这个实验是如何做的,选出代表演示实验。两个重量不同的小球,同时放手,观察是否同时落地。
选出学生代表演示实验,让小球分别从不同的位置滚下来,几下它停止的位置。
1、在实验过程中你有没有像科学家那样观察?你有没有像科学家那样记录?你有没像科学家那样去讨论?有没有像科学家那样能有所发现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