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复习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课件《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课件《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动 无脊椎动物 95%

环节动物、软体

动物、节肢动物

类 脊椎动物 5%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鸟类、哺乳类动物
除了动物和植物外, 还有真菌、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பைடு நூலகம்
珙桐(鸽子树)
金丝猴
鳄鱼
朱鹮
马褂木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有生命的 物体

无生命的 界 物体
生物
藻类植物
植 物 的 苔藓植物 四 个 类 蕨类植物 群
地球上的植 物大约有30 多万种
裸子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常见绿色开花植物,约
25万种)
动物的种类更多, 约有150多万种。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2)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2)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

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

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

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一年级科学上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周围的植物。

2、使学生明白,世界上除了人和动物是有生命的物体以外,还有植物,它们也是有生命的物体。

3、激发低年级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 各种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植物的不同和相同)一、创设情景导入1、猜谜: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扎在地底下。

(打一植物)2、兄弟一大堆,整整齐齐找太阳。

(打一植物)3、谈话:猜的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展研究植物的活动。

上节课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很多有生命的物体,也知道了植物也是其中一种。

那么关于植物你们知道些什么?想了解植物的哪些方面?4、学生广泛发表意见。

揭题:研究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板书课题)二、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1、讲述:在我们地球上目前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40多万种,植物是地面上最多的生物。

2、出示较多的植物图片给学生欣赏。

3、大家一起谈论你认识的是什么植物。

4、大家谈论植物的作用。

三、观察植物、描述特征出示苹果树,观察苹果树的特征(或是以校园里的树木做例子)。

1、提问:这种植物认识吗?你怎么知道是苹果树的?为什么不叫它梨子树?要是苹果树还没结果咋认呢? 2、学生讨论,描述它们的特征。

3、讲述:像刚才我们说的用来认识苹果树“样子”的几条理由都可以叫做苹果树的特征。

(重点突出观察苹果这种植物的“样子”,即苹果的外形、外观特征。

)四、对两种以上的植物做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点与相同点1、谈话:千姿百态的植物人们为什么给了它们不同的名字:月季、水仙花、大红花、杜鹃花、梧桐、柳树…,有没有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呢?(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去比?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比?)2、学生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3、板书归纳学生提出的建议,学生不会说的教师补充(大概即可):△找二种以上的植物进行相同与不同的对比; △比较它们的叶、花、果实、茎、根的形状、颜色; △比较它们的生长的环境:水、阳光、等条件; △比较它们是怎样繁殖的。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知识要点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知识要点

2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校园里(小花)、(小草)、(树木)、(小鸟)、(蝴蝶)、(毛毛虫)、(蚂蚁)、(蜻蜓)、(蜜蜂)等都是有生命的。

二、墙根的青苔是不是有生命的物体?(见课本P11)
答:墙根的青苔是有生命的物体。

三、自然界中的物体可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

(生物)一般可分为(植物)和(动物)。

(人)属于动物里最高等的一个部分。

四、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意:(随时记录)、(注意安全)、(不惊动或伤害小生物)、(校外寻找要和大人打招呼)等。

五、为什么说它们是有什么生命的?(见课本P13)
答:说它们是有生命的是因为它们(都要吃东西),(都需要呼吸),(都能够长大),(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能够繁殖),(对刺激都有反应)。

(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等。

六、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都对刺激有反应)等。

七、下面的物体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见课本P13)
答:蔬菜和水果、种子、水中的鲜花是有生命的物体,瀑布、机器人、白云就不是有生命的物体。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3)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3)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师准备: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导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学生汇报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蜡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五、讨论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生物名称发现地点青蛙、蚂蚱校园围墙边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

记下大家的理山, 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说一说,书上的儿幅图的儿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西红柿、黃瓜、辣椒等蔬菜;山涧中的流水;机器人;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3寻找有生命的物体》(3)-附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3寻找有生命的物体》(3)-附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第二课时教学章节第二单元教学内容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第2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

2.意识到要珍爱生命。

3.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探究: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2.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2.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

难点: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常见的动物植物图片各两张。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寻找了有生命的物体,你们找到了哪些有生命的物体?2.学生汇报,教师将学生汇报的情况记录在黑板上并及时引导。

二、引导学生讨论认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1.谈话:同学们真的很棒,发现了这么多,但是,你们怎么就说他们都是有生命的呢?有什么理由呢?2.学生分组讨论,做好记录。

3.谈话:都想到了些什么理由呢?我们来说一说。

学生的获取是丰富的,让学生充分地讲,在汇报中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到劳动收获的喜悦。

教师引导的重点是把内容进行扩展,把认识进行延伸,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会有好处。

探究是在问题的驱动下走向深入的,适时的抛出问题,能让学生不断地增添动力,增强探究的欲望。

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4.小组汇报.交流,适时评析.反问。

(师生共同归纳到生命物体具有的几点特征:能够生长.能够繁殖后代.都要吃东西.都需要呼吸等)三、小结全课1.谈话:通过讨论,大家认为有生命的物体有一些共同之处,因为有这些共同的特征,有这些共同的需要,我们说他们是有生命的。

你又知道哪些是没有生命的物体呢?2.学生回答,列举.判断: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山涧中的流水;机器人;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3.谈话: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通常把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把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

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

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2、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生命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要爱护动植物。

教学过程:一、引入: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二、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三、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

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知识清单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知识清单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知识清单一、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有生命的物体,通常也被称为生物,它们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使得它们与非生物区分开来。

生命的特征包括:1、细胞结构:大多数生物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2、新陈代谢:生物能够摄取和利用能量,进行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3、生长和发育:生物在其生命周期中会经历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4、繁殖:生物能够产生后代,以延续物种。

5、对刺激作出反应:能够感知并回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6、适应环境:通过改变自身的结构、功能或行为来适应周围的环境条件。

二、常见的有生命的物体分类1、动物动物是一类能够主动移动、寻找食物和进行繁殖的生物。

它们的种类繁多,从微小的昆虫到巨大的鲸鱼。

动物的特征包括具有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以便感知和响应环境。

2、植物植物通常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食物。

它们扎根于一个地方,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

植物包括从矮小的草本植物到高大的树木。

3、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个体微小,但在生态系统和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细菌可以分解有机物,真菌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养分,而病毒虽然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但在生物的进化和疾病传播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如何寻找有生命的物体1、观察环境首先,留意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森林、草地、河流、海洋等。

这些地方通常是生物栖息的场所。

在森林中,你可能会看到树木、鸟类、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

草地上可能有各种草本植物、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

河流和海洋里则生活着鱼类、贝类、藻类等水生生物。

2、注意季节变化不同的季节,生物的活动和出现的种类也会有所不同。

春天,许多植物会开花,鸟类开始筑巢繁殖;夏天,昆虫数量增多,动物活动更加频繁;秋天,果实成熟,候鸟开始迁徙;冬天,一些动物会冬眠,而有些植物会进入休眠状态。

3、借助工具使用望远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远处的鸟类和其他动物。

显微镜则能让我们看到微小的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2.2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

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

(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实物投影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板书:附表:名称蚱蜢蚯蚓…… 发现地点草丛泥土……2.2、校园里的植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准备:各种植物、纸、笔。

教学过程:一、复习1、生物包括什么?2、你知道哪些植物?3、你对这些植物有什么了解?二、新课1、教师出示带来的各种植物。

2、教师出示书本上第11页图片,问:(1)你认识这些植物吗?(2)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4)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3、揭题:“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4、仿述:说说自己家里的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用语言和图画描述一下。

(如书本第11页)5、观察书本上第12页。

找出桃树和向日葵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6、比较不同:1、叶子形状不一样。

2、每年种的次数不一样。

3、果实的大小、形状不一样。

4、茎的粗细不一样……相同:1、都有根、茎、叶。

2、都有花、果实。

3、都有种子。

4、都需要阳光和水……三、讨论1、任意选图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完成第75页的活动记录表,看谁找的最多。

2.3、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3、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1、你知道哪些动物?2、它们生活在哪里?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二、新课1、揭题:“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2、观察书本第14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

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多不同之处。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都有四条腿。

(2)都有两只耳朵。

(3)都能繁殖后代。

(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1)吃的食物不一样。

(2)大小不一样。

(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

(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动物名称2.4、植物动物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4、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3、人是不是动物?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二、新课1、揭题:“植物?;;动物?;;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相同点:(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不同点:(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3、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2)这样有什么好处?(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老虎和松树(2)鱼和水草(3)袋鼠和树叶(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5、人(1)人是动物吗?(2)为什么?(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第3单元 3.1生命离不开水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

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

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

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

(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3.2观察水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

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

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

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2)研究溶解。

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

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