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黄芩汤治疗手脚心发热
黄苓汤专治手足烦热

黄苓汤专治手足烦热熟悉《金匮要略》的人,都知道妇人产后病脉症治篇有一首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但是要谈运得好用得活的人,估计不多。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经常读书看医学杂志的同志,会发现介绍运用这个方子的文章很少。
其实这个方子如果掌握的正确的话很好使。
尤其是治疗手脚心发热的症侯,可以说是一个特效专方,效果显著。
手脚心发热,我在临床上可以说三天两头都会遇到,尤其是妇女。
《金匮要略》上说,此症乃产后血虚所致,后世的医书,包括现行的教材都认为是阴虚发热,虚阳外透。
在治疗上基本上都是六味地黄汤,桂技龙牡汤,青蒿鳖甲汤之类,滋阴潜阳,咸寒峻补,结果疗效一般,甚止是无效。
我早年也是这样认识和治疗的,结果很不理想,不知其他同道是否有同感。
对此曾很是郁闷,一个小小的手脚发热都摆不平,中医的疗效哪里去了。
西医治不了,也不稀罕去治,人家找到了中医,结果也是无可奈何。
此症,我看到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产后特有的症状,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看到的大都是无其它值得辨证的症侯,来诊的就一个突出的症状,手脚发热,大冬天别人冷得要命,她还要睡觉时把一双脚露在外边。
治不好,弄不懂,怎么办?继续读书,求证古人。
一日在温习《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篇的三物黄芩汤时,思之良久,似有醒悟。
书曰:《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
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方黄芩一两(《千金》作“二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虫。
我的理解头痛者乃外感,用小柴胡汤;不痛烦者乃内伤,烦通甚热义,用三物黄芩汤。
根据我以往用经方的体验,一方不应受本条限制,只要对证可以通用。
四肢烦热,就是手脚发热,不可局限于产后。
再看其他人运用此方的医案,我觉得应该在治疗手脚发热一症上试一试。
结果大获全胜,基本上拿下了这个不起眼的顽证。
其用法是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
现举一例示之。
贾某女45岁陕西宝鸡市,2007年3月间来诊,主述:两颧发热十五六年了,手脚夏季出汗,其它几季发热发烫,冬天不怕冷,晚上睡觉只盖一层薄被子,双脚还要发热,只好露在外头。
【三物黄芩汤:专治手足烦热】

【三物黄芩汤:专治手足烦热】
每天晚上睡觉就手脚发热,必须伸到被子外边去,整晚烦躁不安,怎么睡都不舒服。
经常容易口渴,早上睡醒之后,嘴里很干。
不太爱出汗。
头不痛。
舌质绛红,几乎没有舌苔。
手足烦热、口渴、舌质绛红,这些是阴虚火旺的典型症状
《金匮要略》“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三物黄芩汤,黄芩10-15克、苦参10-15克、生地黄20-30克。
三剂
黄芩大寒,味苦,治一切热证。
气寒能除热、味苦能燥热,清热消炎健脾的作用。
苦参苦寒,凉血、解热毒、清热利尿之功效。
生地用量要大一些,滋阴补血清热。
三药合用,清血热、润血燥。
本方主要是治疗血热之症。
三物黄芩汤的方症:手足烦热为主,一般还会出现口渴、口干,皮肤干燥潮红,小腹按下去特别软,舌质红,舌苔少等症状。
方子清血热、润血燥,肺结核、失眠、口腔溃疡,荨麻疹、皮癣、更年期综合症等,只要是辨证准确,由血热导致的,都可以用本方来加减治疗。
方症跟温经汤有些类似,都有烦热
温经汤证主要是以小腹里急后重、手掌发热为主;
三物黄芩汤证以四肢烦热、口干口渴、小腹软为特点。
方症与白虎汤证也很相似,都有发热、口渴,
白虎汤证以全身发热、出汗多、舌苔干燥为主要特点;
三物黄芩汤证以手足烦热为主,其他部位发热不明显。
手足烦热,尤其是女性朋友,这个方子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自己抓的话剂量按黄芩10克、苦参10克、生地黄20克即可。
方中剂量都不算大,以先抓五剂为好。
三物黄芩汤治疗烦热症34例

三物黄芩汤治疗烦热症34例
吕奎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2001(15)4
【总页数】1页(P33-33)
【关键词】三物黄芩汤;烦热症;中医治疗
【作者】吕奎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克旗中蒙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
【相关文献】
1.三物黄芩汤合四物汤治疗手足心热1例 [J], 洪海都;王蕴涵
2.三物黄芩汤治疗进行期银屑病的新思路 [J], 周浩
3.三物黄芩汤治疗进行期银屑病的新思路 [J], 周浩
4.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验案举隅 [J], 王晗峄; 朱叶珊; 孙彦敏
5.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三物黄芩汤治疗白塞病的机制研究 [J], 朴勇洙; 孙妲男; 张岩; 邵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热利基础方:黄芩汤

5、热利基础方:黄芩汤热利基础方:黄芩汤黄芩汤,是一种热利基础方,主要由黄芩、黄连、半夏、生姜组成。
它以黄芩为君药,黄连为臣药,半夏为佐药,生姜为使药,这四味药物在方剂中的配伍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黄芩作为君药,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泻火的作用。
黄芩性寒苦,归入肺、胃经,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缓解发热、口渴、尿赤等症状。
同时,黄芩还具有解毒泻火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感冒、咽喉肿痛等。
其次,黄连作为臣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黄连性寒苦,归入心、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缓解发热、口渴、黄疸等症状。
同时,黄连还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心火亢盛、口舌生疮等病症。
再次,半夏作为佐药,具有降逆止呕、化痰止咳的作用。
半夏性寒苦,归入脾、胃经,具有降逆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
它能够降逆止呕,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同时,半夏还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病症。
最后,生姜作为使药,具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的作用。
生姜性辛温,归入肺、脾经,具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的功效。
它能够温中止呕,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同时,生姜还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寒热等病症。
综上所述,黄芩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配伍合理,相互协同作用,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黄芩、黄连、半夏、生姜分别在方剂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共同达到清热燥湿、解毒泻火的目的。
这种药物配伍的重要性在于各药物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协同作用,使方剂具有更好的药效。
黄芩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是清热燥湿、解毒泻火。
它适用于湿热内蕴、痰热壅盛等病症,如感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
根据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可以对具体病症进行细致的辨证施治。
总之,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
黄芩汤方剂中的黄芩、黄连、半夏、生姜四味药物在配伍中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协同,达到清热燥湿、解毒泻火的效果。
手脚心发烫用哪首经方?

手脚心发烫用哪首经方?一、四肢烦热的专方最近气温骤降,各位要注意保暖,尤其是手足更加需要注意。
不过近日连续接到几位患者的求助,苦于四肢发烫烦热,而且一年四季不论春夏秋冬均如此,颇为苦恼,他们我都用了一张方,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张方就是《金匮要略》的三物黄芩汤。
二、三物黄芩汤的用法三物黄芩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用于治疗“妇人在产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三物黄芩汤主之”。
矢数道明认为“四肢苦烦热”,是本方的特异性症状,也就是手足感觉到非常烫热,睡觉也总想伸到被子外面去。
同时,矢数道明又对本方的病位做了说明,他认为患者一般腹部软弱不任,有麻木感,舌色偏红,无苔少津,多伴口干口苦、小便黄等证。
用传统理论讲就是阴虚证,是个虚证,不是实证。
虽然不一定跟条文讲的那样非得产后病才能用,但总的来讲精力是不足的,腹部柔软没有弹性的,脉象也偏弱。
三、鉴别诊断(1)小柴胡汤:两方出现在同一条文中,都会出现口苦、手足烦热的情况,但前方有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等柴胡证。
而且根据条文叙述,当三物黄芩汤伴有头痛发热等表证时,可以先用小柴胡汤,再用此方。
另外,一部分脾胃弱的人服用三物黄芩汤若出现腹痛的,可以用小柴胡加地黄汤,若仍疼痛不能耐受,可以去黄芩加白芍。
(2)温经汤:也会出现手足烦热,皮肤干燥,倦怠乏力表现,但此方证尚有女子月经不调,不孕,流产病史,且舌质较淡,有恶风、汗出、少腹部冷痛等寒性症状,少腹部有压痛。
(3)小建中汤:也会出现手足烦热、口燥咽干、衄血证,但此方属于桂枝类体质,尚有恶风、汗出等问题,并且伴有胃肠虚弱,比如纳差,腹痛腹胀、腹直肌痉等。
(4)金匮肾气丸:含有地黄,也治疗手足烦热、少腹不仁、疲劳之证。
但其多适用于中老年人,且无口苦、小便黄舌红等热证,少腹部除了不仁外,还可以见到少腹拘急,和肚脐下正中芯样状物。
(5)黄连阿胶汤:这两首经方都有清实热、补阴血的功效,所以从药物功效上比较难区分。
黄芩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黄芩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功能主治
黄芩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以下的功能主治:
1.清热解毒:黄芩汤主要成分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
冒、流感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热毒症状。
2.解表散寒:黄芩汤中的葛根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可以促使体内热量
通过汗液排出,达到解表散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
3.消肿止痛:黄芩汤中的黄芩和生姜均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
疗湿热引起的疮疡肿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4.抗菌抗炎:黄芩汤中的黄芩、葛根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可用
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
用量
黄芩汤的用量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服用黄芩汤10克,水煎服用。
具体用量建议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下面是黄芩汤的使用注意事项:
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服用黄芩汤期间注意饮食清淡,禁忌辛辣油腻食物,避免过度劳累。
3.存放黄芩汤时,应放置在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
在服用黄芩汤期间,如出现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或其他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总结
黄芩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消肿止痛、抗菌抗炎等功能主治的中药方剂。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的建议确定用量,同时注意饮食和存放的要求。
在服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黄芩汤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缓解多种症状,但需要遵循医嘱和注意安全用药的原则。
倪海厦医案——手足心发热

倪海厦医案——手足心发热
倪醫師病案紀錄初診日期:复诊病人
姓名性別:年齡及體型來診日期:
200-6 L, J 女少年2008年5月2日
來診原因:手足心发热。
問診:還有兩碗藥未喝
1、仍无汗出。
2、睡眠良好,有时足底痛醒。
足热退很多。
3、服上次的方無胃脹。
4、小便增加了。
脈診:
望診:
1、舌診:淡红白
2、眼診:
診斷:进步中
針灸處方:
中藥處方:同4/25方用400caps 8x3 before meals
4/25處方:麻黄三钱,杏仁三钱苡仁五钱炙甘草三钱桂枝四钱白芍五钱生姜二片大枣十个,梔子三錢黄芩三钱,淮山三錢山萸肉三钱解說:病人在运动之后还没有汗出,毛孔还没有打开。
方中有麻黄汤和桂枝汤,目的是希望能打开毛孔,苡仁去一下皮下的湿积,梔子和黄芩去热。
病人月经正常,证明心阳好。
手心是红色,触诊温度正常,说明用药方向是对的。
此人心臟好但肺之毛孔閉鎖,心熱發散不出去,全部流到四肢末梢。
備註:。
三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三黄汤的功效与作用三黄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黄芩、黄连和黄柏三味药材组成,是中国传统医药理论中的重要方剂之一。
三黄汤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抗病原微生物、降低发热等多种功效与作用,对于一些热病、感染性疾病以及某些皮肤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三黄汤的主要成分有黄芩、黄连和黄柏。
黄芩主要成分是黄酮类、黄酮苷类和黄酮氧化物等。
黄芩有清热解毒、消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黄连的主要成分是黄连素、硫黄、麦芽酮和黄升素等。
黄连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和降低发热的作用。
黄柏的主要成分是黄柏碱、栎酮和黄柏酸等。
黄柏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等功效。
三黄汤在临床中主要用于治疗热病,如痈肿疮疡、喉炎、扁桃体炎等。
三黄汤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三黄汤的黄芩、黄连和黄柏都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热病症状。
2. 消炎止痛:三黄汤的成分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疼痛。
3. 抗菌消炎:三黄汤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特别对于革兰阳性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缓解感染性疾病的症状。
4. 降低发热:三黄汤的黄芩、黄连和黄柏等药材都具有降低发热的作用,对于高热、发热等症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降低体温。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三黄汤主要用于治疗热病、感染性疾病以及一些皮肤病。
具体应用包括:1. 治疗痈肿疮疡:三黄汤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对于痈肿疮疡、甲沟炎等有良好的疗效。
2. 改善喉炎、扁桃体炎等症状:三黄汤能够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对于喉炎、扁桃体炎等有明显的疗效。
3. 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三黄汤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够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缓解感染性疾病的症状。
4. 对于一些皮肤病的治疗:三黄汤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对于湿热疮疡、湿疹等皮肤病有良好的疗效。
总之,三黄汤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的中药方剂,对于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抗菌消炎、降低发热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物黄芩汤治疗手脚心发热
物黄芩汤专治手足烦热
熟悉《金匮要略》的人,都知道妇人产后病脉症治篇有一首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但是要谈运得好用得活的人,估计不多。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经常读书看医学杂志的同志,会发现介绍运用这个方子的文章很少。
其实这个方子如果掌握的正确的话很好使。
尤其是治疗手脚心发热的症侯,可以说是一个特效专方,效果显著。
手脚心发热,我在临床上可以说三天两头都会遇到,尤其是妇女。
《金匮要略》上说,此症乃产后血虚所致,后世的医书,包括现行的教材都认为是阴虚发热,虚阳外透。
在治疗
基本上都是六味地黄汤,桂技龙牡汤,青蒿鳖甲汤之类,滋阴潜阳,咸寒峻补,结果疗效一般,甚止是无效。
我早年也是这样认识和治疗的,结果很不理想,不知其他同道是否有同感。
对此曾很是郁闷,一个小小的手脚发热都摆不平,中医的疗效哪里去了。
西医治不了,也不稀罕去治,人家找到了中医,结果也是无可奈何。
此症,我看到的几乎没有个是产后特有的症状,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看到的大都是无其它值得辨证的症侯,来诊的就一个突出的症状,手脚发热,
大冬天别人冷得要命,她还要睡觉时把一双脚露在外边。
治不好,弄不懂,怎么办?继续读书,求证古人。
日在温
习《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篇的三物黄芩汤时,思之良久,似有醒悟。
书曰:《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
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方黄芩一两(《千金》作“二两” )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虫。
我的理解头痛者乃外感,用小柴胡汤;不痛烦者乃内伤,烦通甚热义,用三物黄芩汤。
根据我以往用经方的体验,一方不应受本条限制,只要对证可以通用。
四肢烦热,就是手脚发热,不可局限于产后。
再看其他人运用此方的医案,我觉得应该在治疗手脚发热一症上试一试。
结果大获全胜,基本
拿下了这个不起眼的顽证。
其用法是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
现举一例示之。
贾某女45 岁陕西宝鸡市,2007 年 3 月间来诊,主述:两颧发热十五六年了,手脚夏季出汗,其它几季发热发烫,冬天不怕冷,晚上睡觉只盖一层薄被子,双脚还要发热,只好露在外头。
常年服用知柏地黄丸,曾在多处请中医治疗,吃中药无数,均无效验。
听朋友介绍你看的好,特此从宝鸡赶来一治。
刻诊:人中等个,面白嫩,两颧微发红,略畔,舌质略红苔薄白,脉沉滑略数,左尺部沉弱。
饮食一般,二便正常,眠差,记忆力略减,人敏感,啰嗦,无结核病,月
经无异常。
要求专治手脚和脸发烫。
一诊辨为:阴虚发热,
虚阳外露。
处方:仙汤合知柏地黄汤加生龙骨生牡蛎,七付,水煎服周后,二诊述之:除睡觉好些,其发烫发热症仍旧一样
看来常法常方不管用,那就用专病专方吧。
处方:黄芩30g
苦参12g 生地60g 地骨皮60g 白薇10g 紫草30g 生龙牡各30g,七付,水煎服。
三诊,告之发热已减,效不更方,继续又服15 剂,诸恙平息,发热发烫治愈。
此案是我治疗手脚发热众多验案中的一例。
对于此类病症,大家辨证起来并不难,基本上不出阴虚火旺,虚阳外透的范围,治疗起来也就那么几个方子,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是我的认识,也许还有高明者治疗此症,用此类方子,手到病除,希望有人写出,不吝赐教。
尽管此方在治疗手脚发热方面屡屡见效,思考多年,我觉得阴虚发热病机不准确。
反而是瘀血发热的病机更合适。
上述
案,如果是阴虚发热,那么一诊的方子就应该见效,结果是无效。
况且此病十几年了,治之不愈,应考虑久病怪病从瘀而治。
事实上上述二诊处方已是从凉血散瘀方面考虑的。
其中大多数药具有凉血散瘀的作用,诸如生地、紫草,地骨皮等,结果取效显著,反证瘀热的病机是正确的。
从此也使我想到血府逐瘀汤,治疗灯笼热,胸不任物等证不也是此理么?《医林改错》的王清任不也是从血瘀入手治疗此类证的
么?下列几则日人的验案似乎也能证明我的看法,但他违背了大家的传统认识,对乎!错乎!任人评说吧。
勿误方函口诀》:“此方不限于蓐劳(亦包含产后之肺结核、产褥热经久不愈者),治妇人血证头痛尚有奇效。
又干血劳
陈旧性瘀血所致之肺结核),女子17-18 岁时多患之,必用方。
一老医传云,手掌烦热,有赤纹者有此候而无其它证候者,为此方所治。
只备一征。
凡妇人血热不解,诸药不应者,此方治之”。
类聚方广义》:“治骨蒸劳热(肺结核)久咳,男女诸血证,肢体烦热颇甚,口舌干涸,心气郁塞者。
治夏手掌足心烦热难忍,夜间尤甚而不得眠者。
治诸失血之后,身体烦热倦怠
严重,手掌足心热更甚,唇舌干燥者” 。
大塚敬节《汉方诊疗三十年》33 岁妇女。
4 年前生产,此
后一直不眠,经久不愈。
苦于手足灼热,发烧不眠。
别无痛苦。
用三物黄芩汤 1 周,能眠6-7 小时,手足烦热亦奏效” 大塚敬节《汉方诊疗三十年》:“ 22 岁妇女。
主诉双手足于数
年前生汗疱,表皮干燥,遍处肤裂,瘙痒疼痛,口渴。
用麻吉益南涯《成绩录》:“20 岁余男子,胸中烦闷,按腹如空洞无物,精神抑郁,喜悲无常。
手足烦热,汗出如油。
口舌干燥,大便秘结,晨起小便混浊。
入夜诸证即缓。
以三物黄芩汤为主方兼用黄连解毒汤而愈” 。
杏薏甘汤、味败毒汤等无效,用三物黄芩汤好转” 。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治血室(子宫)之热遍及全身,四肢热甚,痛苦难忍者。
本方主要用于产褥热;亦应用于肺结核、神经官能症、不眠症、植物神经失调症、口腔炎、分娩出血、吐血、下血、产褥热之感冒四肢苦烦热者、冻疮、烧伤、荨麻诊、汗疱、顽癣、干癣(有热痒感,干燥呈红色者)、妇女血脉症、更年期障碍、头痛、夏日手足烦热夜不得眠者、夏月脚气等。
以四肢苦烦热;即所谓手足苦于发烧
为目标。
以有口渴,或伴随口干者。
虽然类似小柴胡汤证,
但腹部一般软弱不仁(麻木感)。
亦有用于头痛者。
亦可用
于夏月手指、足趾热而难忍,尤以入夜热甚而不得眠者为佳。
舌无苔,表面呈现红色而少津,腹部比较软弱,用于产后特
有之软弱,或有麻木感”。
【方药分析】黄苓清实热、湿热、血热为主药,一药三用,
唯黄苓能当此任。
《本经》论黄苓,首言“主诸热语道尽机宜。
《本经证疏》谓:“仲景用黄苓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苓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塵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苓黄连汤、干姜黄苓黄连人参汤)”。
而本方以苦参助黄苓清湿热,干地黄助黄苓清血热,共奏清热泻火,燥湿凉血又功。
对于产后湿热并见之四肢烦热,药虽三味,却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