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考试大纲
浙江农林大学2023考研考试大纲林业专硕-初试810《生态学》考试大纲

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生态学》考试大纲本《生态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要求考生掌握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并初步具有应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分析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一、考试内容(一)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3. 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二)生物与环境1.环境的概念(不同领域的辨析)与分类2.生态因子的概念及作用特征3.生态因子(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等)及其生态作用(三)种群生态学1.种群概念及种群的基本特征2.种群空间分布类型及其特点3.主要种群增长模型的特点4. 种群调节理论5. r、k-对策的特点。
6. 他感作用7. 种内与种间关系(四)群落生态学1. 生物群落概念与基本特征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及其影响因素3.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测度方法与影响因素4. 群落演替的概念、演替过程及机制的主要理论、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演替顶级学说5. 群落交错区及边缘效应(五)生态系统生态学1.生态系统基本概念与特征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生态系统中能流基本途径、特点及生物生产力测定方法4.物质循环基本特点与过程5.物质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6.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结构特点及其分布(六)应用生态学1.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一般原理2.城市生态学的概念及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功能及特征3.热岛效应的概念及形成原因4.城市生态管理的概念与原则5.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意义与价值6.全球变化的概念及全球变暖的影响二、考试要求(一)绪论1.理解生态学的定义2.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3.掌握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二)生物与环境1.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生态因子及作用特征3. 理解限制因子及其实际应用4.理解主要生态因子(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等)及其生态作用(三)种群生态学1.理解种群概念及种群的基本特征2.掌握种群空间分布类型及其特点3.理解逻辑斯谛种群增长模型4. 理解种群调节理论的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5.掌握r、k-对策典型生物种类及其特点。
416《生态学》考试大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生态学》考试大纲科目代码:416科目名称:生态学参考书目:《生态学》,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生态学是生态环境类学生应掌握的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 通过生态学课程的学习, 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生态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培养学生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分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二、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考生应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全球变化等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1. 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了解生态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了解生态学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掌握生态因子的概念、类型,特别是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2. 掌握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作用的基本原理、生态幅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3. 理解生物稳定性机制、内稳性生物和非内稳性生物的区别。
4. 理解生态系统中主要环境因子(光、温、水和土壤因子)生态作用和生物的适应性。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 掌握种群的概念、种群空间结构的基本类型,理解单体生物和构建生物的差别。
2. 掌握与种群统计学有关的参数(出生率、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死亡率、最大死亡率、生态死亡率;存活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增长率,内禀增长能力)、理解种群年龄结构类型。
3. 掌握Deevey存活曲线类型。
4. 掌握种群Logistic增长模型的公式含义、Logistic增长模型曲线的特征和意义。
5. 了解自然种群变化动态规律、种群大爆发的现象和危害、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和控制。
6. 了解种群调节的几种假说第四章种群生活史1. 理解生活史(生活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生长的概念,理解营养生长和繁殖生长的区别,理解种群扩散的概念和实质、扩散的方式和扩散的生物学与生态学意义;理解动植物繁殖和繁殖成效的概念以及描述繁殖成效的指标(繁殖价值、亲本投资和繁殖成本),了解繁殖格局形成原因及其生态学意义。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生态学教学大纲是为了系统化地介绍和探究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而设计的教学计划。
本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并通过实践和案例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文介绍了该教学大纲的各个部分。
正文:1. 生态学概论1.1 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1.4 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5 生态学的发展历史2. 生物群落生态学2.1 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2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2.3 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2.4 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2.5 生物群落保护与恢复3. 气候与生态3.1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2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3.3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3.4 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3.5 气候变化的适应和缓解策略4.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服务4.1 生态系统功能的定义和分类4.2 生态系统功能与物质循环的关系4.3 生态系统功能对环境健康的影响4.4 生态服务的概念和价值评估4.5 生态服务的管理和保护措施5.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发展5.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2 生态学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5.3 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4 生态学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参考5.5 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能够认识到生态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具体贡献。
生态学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生态学考试科目代码:[073]一、考试要求在整体上认识生态学、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掌握生态系统中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生命体系的生态学规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调控及理论应用。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知识点: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生态学的划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生态学的作用、生态学的意义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概念;生态作用的基本规律;生态适应的基本规律;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生物的生态反作用。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知识点:生物种群及种群生态学;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种群的种内关系;种群的种间关系。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知识点:生物群落与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
第五章生态系统知识点:系统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第六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知识点: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能量流动的渠道;能量流动过程;能流模型;能流与生态系统生产力。
第七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知识点: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水、碳、氮、磷、硫、养分的循环;物质循环与环境问题。
第八章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知识点:信息流的概念;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植物的信息传递;动物间的信息传递;信息流的人工调控。
第九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调控知识点:生态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调控与稳态机制。
第十章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农业的特点、生态农业的要求、中国生态农业的总原则、生态农业的模式。
三、试卷结构1.考试时间:180分钟2.试卷分值:150分3.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2)筒答题(共40分,每小题8分)(3)论述题(共45分,每小题15分)四、参考书目《生态学概论》,曹凑贵主编,教育出版社。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413课程名称:生态学英文名称: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63学分:3.0适用对象:生物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先修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协调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指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
本课程主要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不同层次上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式,通过理论推介、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形成宏观的生态思维,提高对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把握水平。
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生物学基础或环境科学基础,需要配合教师的讲授,积极参与讨论和勤于思考。
Ecology is one of the obligatory courses for the major of Bioscience.Ecology is the main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 harmonizing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 directing mankin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and example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ving beings and it’s environment could be elucidated at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population, biocoenosis, ecosystem, and biosphere, respectively, aiming at making the students have the capability to grasp thefundamental knowledge system of ecology and ecological ideology, and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 problem.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logy, should have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biological or environmental scienc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生态学》是生命科学类、环境科学类专业必选课程之一。
生态学考试大纲

《生态学》(841)本《生态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以来,它已成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由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要求考生掌握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了解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具有灵活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本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成对名词辨析、问答题和综合分析题4 种类型。
一、考试内容(一)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发展过程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支学科与研究方法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二)生物与环境1.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2. 生态因子的概念及作用原理3. 生态因子(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等)的生态作用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三)种群生态学1.种群、异质种群概念与特征2.种群空间分布特征3.种群密度的估计4.种群的动态5、种间相互作用类型及其特征6、种群生活史及繁殖策略7、种群的调节(四)群落生态学1.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2.群落的组成与结构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测度方法、影响因素及与稳定性的关系4.群落的动态:形成与演替5.群落的分类与排序6.群落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五)生态系统生态学1.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概念、组成、结构、功能、稳定性、服务功能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生产、分解、能流过程、能流分析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概念及主要物质的循环类型及特点4.生态系统中物质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子5. 生态系统的发育6. 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结构特点及其分布(六)景观生态学1.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2.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七)应用生态学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应用3. 全球变化:概念、原因、生态学潜在风险4. 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5. 入侵生物学的概念、可能途径与生态风险二、考试要求(一)绪论1. 理解生态学的主要定义2.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3.掌握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二)生物与环境1. 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2. 掌握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3. 深入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及其限制因子、生态幅的概念4. 熟练掌握光、温度、水、土壤、大气CO2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特点5. 掌握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及其生态类型(三)种群生态学1.理解种群、异质种群概念与特征2.了解种群空间分布的特点3.熟练掌握种群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的估计方法4.掌握种群增长模型、生物学参数及r、k对策者特征5. 熟练掌握种间相互作用类型及其特征6. 了解生态位与竞争排斥原理和概念7.熟练掌握协同进化的原理及不同类型种间的协同进化作用关系8.熟悉种群生活史及繁殖策略9.理解种群调节的六大学派的学术思想及争论焦点10.灵活运用种群调节理论分析和解决种群生态学问题(四)群落生态学1.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发展过程2.掌握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3.理解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特征4.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演替的特征和阶段规律5.熟练掌握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和演替的系列类型6.熟练掌握群落多样性的概念、测度方法及影响因素7、了解群落生态位、排序和聚类分析的一般方法8. 掌握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9、灵活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分析生态演替、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中的生态问题(五)生态系统生态学1. 了解生态系统基本概念2. 掌握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3. 熟悉生态系统中能流基本途径、特点和基本模式4. 熟练掌握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测定的原理和主要测定方法5.掌握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特点6.熟练掌握水、碳、氮、磷和有毒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途径与主要特点7. 理解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途径和收支特点8. 熟练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子8.掌握生态系统发育中的特征变化9. 掌握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10、灵活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分析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管理与服务功能中的生态问题(六)景观生态学1.了解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2.理解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3.掌握等级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4.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生态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七)应用生态学1. 熟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的价值、保护途径3. 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其减缓途径4. 熟练掌握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主要技术5. 了解入侵生物学的概念、可能途径与生态风险三、主要参考书目1.戈峰主编,现代生态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2.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生态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学研究的主体是什么?A. 个体B. 种群C. 群落D. 生态系统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基因多样性答案:D3.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包括?A.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 个体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C. 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个体多样性D. 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个体多样性答案:A4. 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A. 种群数量的最大值B. 种群数量的最小值C. 种群数量的平均值D. 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答案:A5. 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A. 先锋阶段B. 次生阶段C. 顶级阶段D. 衰退阶段答案:C6.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包括?A. 竞争、捕食、寄生B. 捕食、寄生、共生C. 竞争、寄生、共生D. 竞争、捕食、共生答案:B7. 什么是生态位?A.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B. 物种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C. 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D. 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答案:A8. 什么是生态足迹?A. 物种对环境的影响范围B.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C.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大小D. 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答案:B9.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B. 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的多样性C. 生态系统内部能量的流动速度D. 生态系统内部物质的循环速度答案:A10. 什么是生态平衡?A. 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平衡B.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平衡C.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平衡D. 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平衡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生态学中的“_”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
答案:种群数量动态2. 物种的_是指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答案:分布范围3. 生态系统中的“_”是指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态学基础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生态学基础试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4题,每题1分,共84分)1.硅藻一桡足动物一沙丁鱼一较大鱼一鲨鱼这条食物链为( )A、腐屑链B、寄生链C、混合链D、捕食链正确答案:D2.红外线对生物的主要作用是( )。
A、热效应B、抑制生长C、延迟发育D、促进维生素D合成正确答案:A3.根据生态位理论,在一个群落中,生态位分化的各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 )A、趋于互补,利用卓低B、趋于竞争,利用率商C、趋于竞争,利用率低D、趋于互补,利用率高正确答案:D4.生态系统中,能量从太阳能到化学能、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同化过程为( )A、次级生产量B、初级生产C、初级生产量D、次级生产正确答案:B5.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年龄锥体的形状为( )。
A、上窄下宽B、中间宽上下窄C、中间窄上下宽D、上宽下窄正确答案:A6.《中国植被》(1980)中未采用的植物群落分类单位是( )A、生态型B、群系C、植被型D、群丛正确答案:A7.下面关于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K对策者竞争能力强B、r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C、r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D、K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正确答案:D8.土壤养分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作物生产的土壤pH范围是( )。
A、8.0-9.0B、6.0-7.0C、4.0-5.0D、10-11正确答案:B9.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具有的特征之一是 ( )A、环境变化剧烈B、种群数量变化太C、系统趋于稳定D、结构趋于简单正确答案:C10.对于S型增长的种群,根据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 )。
A、大于1B、等于0C、介于0-1D、等于1正确答案:B11.下列关于衰退型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老龄个体少,幼龄个体多B、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多C、年龄锥体呈金字塔形D、幼龄与老龄的个体数大致相等正确答案:B12.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科学家是( )A、海克尔B、马世骏C、坦斯利D、竺可桢正确答案:C13.加剧温室效应的气体有多种,其中贡献最大的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群落最小面积;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或罕见种;关键种; 冗余种;投影盖度;基盖度;频度;相对重量;生物多样性;重要值;优势度;生活型;生活型谱;叶面积指数;层片;层间植物;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演替系列;顶级群落;排序;直接排序;间接排序;植被型;植被型组;群系;群丛;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态系统;同资源种团;十分之一定律;生物量;现存量;生物放大(扩大)作用;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流通率;生态平衡;同化效率;尺度;生态演替;稳态;有害生物;适应;负反馈;适合度;矿化;再循环;自养生态系统;异养生态系统;抽彩式竞争;中度干扰假说;岛屿效应;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库;生态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二、问答题
1.什么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2.如何理解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
3.群落成员型如何分类?
4.Raunkiaer频度定律说明了什么问题?
5.重要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有哪些,如何估计?
6.不同空间尺度的多样性指标包括哪些?反映了什么生态学意义?
7.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及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有哪些?
8.何谓生活型,如何编制一个地区的生活型谱?
9.按Raunkiaer生活型系统,高等有花植物可分为哪些生活型类群?
10.什么是群落交错区?
11.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12.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是什么?
13.什么是定居?
14.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有什么不同?
15.说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16.比较个体论演替观与经典的演替观。
17.什么是演替顶级?单元演替顶级理论与多元演替顶级理论有什么异同?
18.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9.发展中的群落与成熟群落有哪些区别?
20.试述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与系统。
21.什么是植被型和群系?《中国植被》中将中国植被分为哪几个植被型组合哪几个植被
型?
22.植被型、群系和群丛是如何命名的?
23.什么是排序?排序方法可以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24.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如何构成生态系统?
25.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锥体是如何形成的?
26.说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关系。
27.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28.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29.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
30.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过程的一般模式)
31.自养生态系统和异养生态系统的区别有哪些?
32.概述或图解Odum普适的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33.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
34.生物地化循环的三大类型及其特点?
35.比较气体型和沉积型两类循环的特点。
36.简述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主要因素。
37.简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38.简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
39.试述水循环的生态意义。
40.试论述元素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其研究意义。
41.为什么研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2.简述生态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43.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大循环)的特点。
44.与一般营养物质相比较,有毒有害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有哪些特点?
45.简述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三大地带性规律。
46.什么是热带雨林?其主要群落特征有哪些?
47.常绿阔叶林群落有什么特征?
48.我国青藏高原植被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49.论述顶极群落的特征。
50.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
51.论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
52.论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特征的变化趋势。
53.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54.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55.简述我国湿润亚热带地区植被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
56.概述中度干扰假说及其对生态管理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