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二导学案

文言文复习二导学案
文言文复习二导学案

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二)导学案

编写孙海华审核孟巧玲班级姓名学号

【请同学们课前自行复习《三峡》《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一.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略无阙( )处重岩叠嶂( ) 不见曦( )月沿溯( )阻绝

素湍( )绿潭绝巘( )多生怪柏飞漱( )其间水中藻()荇()交横水皆缥()碧急湍()甚箭泠泠()作响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经纶()世务互相轩()邈()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鸢飞戾天者( )

.横柯上蔽( )经纶世务者( ) 急湍甚箭( )

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三.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翻译下列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理解性默写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3.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4.写江流气势磅礴、急的句子。

5.写听觉感受的:

6.写山奇的句子:

7.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8.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可以联想到李白的“,

”两句诗。

9. “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的感受。(最后一空用原文回答)倾吐了作者的感情。

六.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加点词。(1)略无阙处(2)虽乘奔御风

(3)负势竞上(4)望峰息心

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选出加点词表示数量词“一百”的意思的一项是()

A一百许里 B百千人大呼 C千百成峰 D赏赐百千强

4.翻译句子。(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5.简单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法。

6.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游、水之

口、山之口、山之口,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7.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9.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10.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化学_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 物质的分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______态,即单质;另一种是______态,即化合物。 2.元素与物质的多样性 (1)、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许多元素还可以形成性质不同的多种单质,如碳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单质,互称 。 (2)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种类不同,组成的化合物不同,元素种类相同时也可能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 和O 可形成______和______两种氧化物。 二、物质的分类 1.初中我们已接触过简单的物质分类,如根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组成物质的____________,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我们熟悉的氧化物、酸、碱和盐是按照____________分类的。 (1)交叉分类法N 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 (2)树状分类法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练习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一种单质 C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 A .硫酸 纯碱 孔雀石[Cu 2(OH)2CO 3] B .硝酸 烧碱 绿矾[FeSO 4·7H 2O] C .醋酸 乙醇 碳酸钙 D .盐酸 熟石灰 苛性钠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苏教版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必修一

学案1 必修一 ——《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了解一下通假规律。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 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 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答案 B 解析 B 项这/那么。A 项接近,到。C 项即使。D 项凭借。 2.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 之入 C.?????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 C 解析 C 项意动用法,以……为师。A 项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东进,名词活用为动词。B 项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太阳,名词。D 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不同,低于/攻下。 3. 写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招表顺承,不译,连词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不译,连词扣舷而.歌之表修饰,不译,连词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表转折,却,连词 ②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介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介词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介词寄蜉蝣于.天地在,介词 4. “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 词短语。如何区别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后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如“客喜而笑”,“而”表修饰,“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然后”、“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地”、“着”等词,意思不变。请说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并体会一下辨析方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吾从而.师之 ③则群聚而.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 ⑤耳得之而.为声 ⑥到则披草而.坐 ⑦穷山之高而.止 ⑧箕踞而. 遨 答案 承接:②⑤⑥⑦。修饰:①③④⑧。 5.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 C.????? 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 假舟楫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的人”。A 项就/却。B 项之/于之。C 项在/词尾,……的样子。 6. 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而又何羡乎 ④何以知之 ⑤大王来何操 ⑥沛公安在 答案 均为宾语前置,条件是疑问代词作宾语。 7. 在横线上填上所缺的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高三参赛)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高三参赛) 制作人:青岛一中袁春丽 编号: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方法。 2、掌握文言句式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句式变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讨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全面梳理活用和句式的相关知识,并针对这两点做好相关的文言文翻译。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条理清楚地梳理知识的学习习惯和踏实严谨的学习作风。 课前准备案 一、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的分类 1、名词: (1)(2) (3)(4) 2、动词: (1)(2)(3) 3、形容词:(1)(2) (3) (4) 4、数词: (1)(2) (3) 特殊句式的分类 5、倒装句:(1)(2) (3) (4) 6、非倒装句:(1)(2) (3) 二、规律辨析 请依照所给例句中活用和句式的特点,从必修教材或《史记》中再找一个典型例句,翻译该知识点,并辨清其在语法形式上的规律。 第一部分——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例句(1)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规律1: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齐桓晋文之事》) (2) 规律2: (1)生生所资。(第一个“生”,维持。《归去来兮辞》) (2) 规律3: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 (2) 规律4: (1)扣弦而歌之。(歌:唱歌。《赤壁赋》) (2) 规律5: 2、例句(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2) 规律: 3、例句(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使……称王。王我:让我做王。《齐桓》) (2) 规律: 4、例句(1)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师之:把他当做老师。《师说》) (2) 规律: (二)动词的活用 1、例句(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均为名词。《阿房宫赋》) (2) 规律一: 2、例句(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活之:救了他。《鸿门宴》) (2) 规律二: 3、例句(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哀:为……悲哀。哀之:为他们悲哀。《阿房宫赋》)(2) 规律三: (三)形容词的活用 1、例句(1)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师说》) (2) 规律一: 2、例句(1)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鸿门宴》) (2) 规律二: 3、例句(1)眄庭柯以怡颜。(怡:使……高兴。怡颜,非常愉快。《归去来兮辞》) (2) 规律三: 4、例句(1)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壮其节:赞赏他的气节。《苏武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复习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2.掌握两种物理实验方法 3.知道声音的特性,会识别波形图 4.会利用回声测距 重点:声音的特性及波形图的识别 难点:涉及声源移动的回声测距问题 【疏理知识,落实双基】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易错题:如图是真空铃实验装置,把正在响着的铃放在玻璃罩内,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 (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______;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 铃声将会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2)假如抽气机若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______(能/不能)听到铃声;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得出。 发现: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2.声音的传播 (1)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的形式传播。 (2)介质:、、均能传声,真空传声。 3.声速 (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还与有关,在15摄氏度空气中声速是。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进入人耳,这个声音叫回声。回声的重 要应用是测距和定位,测量原理是________。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易错题: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发现: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和。 名称概念影响因素相关关系 音调声音的发声体的频率频率高,则音调; 频率低,则音调。 响度声音的(强弱), 常用分贝(dB)表示发声体的振幅及距离发 声体的远近 振幅大,则响度; 振幅小,则响度。 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决定。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般音色 考点三声的利用 易错题: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回声定位的是() A.蝙蝠夜间进行觅食B.捕鱼船的声呐系统C.医学上的超声洗牙D.倒车雷达发现: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2

学案2 必修二 ——《六国论》、《阿房宫赋》 学案目标 1.系统归纳两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并“瞻前”而“顾后”,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2.背诵其中的主要段落,对关键句进行精准翻译。3.把握重要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患????? 诸侯之所大患.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亭长妻患. 之,乃晨炊蓐食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②使????? 使. 负栋之柱 使.六国各爱其人 宜可使. ③暴????? 暴. 秦之欲无厌 暴.霜露 忠义暴.于朝廷 ④举????? 举. 以予人 函谷举. 杀人如恐不举.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座,所) B .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李牧连却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C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趋向)咸阳 D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六王毕.,四海一(结束)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 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②????? 秦爱.纷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 始速.祸焉不速. 之客

④?????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未易量 ⑥????? 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 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⑥ D .③④⑤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义。 ①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云何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义.不赂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朝歌夜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盘盘焉.始速祸焉. B.????? 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 不鉴之 C.????? 其势弱于.秦齐人勿附于.秦 D.????? 苟以.天下之大不赂者以. 赂者丧 6.说出下面的句式特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洎牧以谗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秦人不暇自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赵尝五战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句名篇默写,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汉字。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一带。 3.: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XX届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导学案

XX届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 通过自己对语句的翻译,归纳总结出语句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2、 通过训练,落实掌握好高考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XX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并且要求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具备两项能力:第一能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第二,能准确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 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要注意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不脱离语境原则 文言文翻译时一定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真正意思,即通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有些词多义,但放在具体句子中它的义项就确定了;代词指代的内容,只能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虚词用法灵活,但在语

境中的用法也是固定的。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对译,字字句句要落实并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字字落实,符合原意,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意译。 二、高考例题 例1:(XX年高考江苏卷见实词推断学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高考资源网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高考资源网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高考资源网 例2、(XX年高考江苏卷见实词推断学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三、规律总结 A组: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B组: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组: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今王田猎于此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组: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E组:1、欲呼张良与俱去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第二章物态变化中考复习导学案

导学提示 例1全面考察学 生对“观察水的 沸腾”实验的掌 握情况。教者在 此可提醒学生, 烧杯下垫有石棉 网,可均匀受热。 用酒精灯的外焰 加热,酒精灯外 焰的温度高。拓 展变式,是针对性的变式训练。 在此可补充画水 的温度随时间变 化的图像。 第二章:物态变化 一、【知识回顾】 1、温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一切物体都具有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 温度计,它是利用测温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体温计量程 为 ,分度值是 。 2、人们将物质的 称为物质的三态。 3、 叫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与 有关,物态变化过程伴随 着能量的转移,即吸热的物体能量 ,放热的物体能量 。物态变化 有 、 、 、 、 、 六种形式,其中的三个吸热过程是 、 、 其中的三个放热过程是 、 、 。 4、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以 形式汽化的。 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在空气中形成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等上面 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当温度降低时,水蒸气就 成小水珠附在这些浮尘上,形成雾。深秋或冬天的夜晚,当地面温度迅速降到 0oC 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 而形成固态的小冰晶,这就是霜。 5、如图为甲、乙两物质的熔化图像,可知 物 质是晶体,其熔点是 。 二、【典型例题】 【例题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器材除了烧杯、水、铁架台、石棉网、火柴、中心有孔的 纸板外,还需要器材有 和 。 (2)为节省时间,可采取什么措施? (3)实验中观察什么? (4)水中气泡在沸腾前 ,沸腾时_ __;水的 声音在沸腾前_ 沸腾时__ _。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沸腾 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 【拓展变式】 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水的沸点,取了200g 的水加热,右表是他们 记录的有关数据。 (1)加热前水的温度19℃,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水需吸收的 (2)热量为 J 。(假设加热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时的特点是 (3)小华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间过长。如果要适当缩短 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 (4)试分析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1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1必修一 ——《劝学(节选)》、《师说》、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了解一下通假规律。 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说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招 侣鱼虾而. 友麋鹿 扣舷而.歌之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②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寄蜉蝣于.天地 3.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看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①君子生非异也: _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意有所极,梦亦同趣:_ 4.“而”的用法(请把下列的句子按照表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进行分类) ①吾尝跂而.望矣②吾从而.师之③则群聚而.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⑤耳得之而.为声⑥到则披草而.坐⑦穷山之高而.止⑧箕踞而.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6.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①何为其然也②而今安在哉③而又何羡乎 ④何以知之⑤大王来何操⑥沛公安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句名篇默写,在横线上填上所缺的字。 ①虽____槁____,不复挺者,____使之然也。 ②吾尝____而望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____。 ③蟹六____而二____,非蛇____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____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____业解惑也。 彼童子之师,____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位____则足羞,官____则近____。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____。 ⑦浩浩乎如____虚____风。 ⑧舳____千里,旌旗____空,____酒临江,横____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⑨寄________于天地,渺____海之一____。 ⑩取之无____,用之不竭。 .翻译下面的句子。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作者:————————————————————————————————日期: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文言文复习导学案五陈情表

文言文复习导学案五 《陈情表》 教师寄语: 梵高说:“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没有什么天注定,只有自己挺不住,同学们我们已经坚持了两个周,接下来要你更大的努力和坚持。如果懒了,累了,烦了,就逼自己一把,适当的逼迫能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 【复习要求】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要求 1、在原文上写出带框字的意思,在文后空白处翻译划线的句子。 2、熟练地背诵并准确地默写全文。 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 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 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一、将加框字的意思写在原文上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5.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三、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谨拜表以闻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猥以微贱,当待东宫臣具以表闻 臣以供养无主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圣朝以孝治天下无以至千里 作《师说》以贻之敢以烦执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乱易整,不武 阙秦以利晋具告以事 越国以鄙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焉用亡郑飞仔陪邻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籍何以至此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请以剑舞 常以身翼蔽沛公以待大王来 项王未有以应

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复习-第二章导学案(最新整理)

七年级数学(下)组别_____ 姓名_____ 主备人:沈美芳 日期:2013/05/ 审核人 批改 第二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1、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即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在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体会通过消元把多元化归为一元的思想方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 1、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 (1)含有 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 的 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2)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 组。 2、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1)两个含有 个未知数的 次方程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2)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 ,方法有 、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化三元为二元再化二元为一元。代入法的步骤: 1)将方程组里的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 2)用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使解 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 元一次方程,并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3)把求得的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方程或方程组中任何 一个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 加减法步骤; 1)在所解的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某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可把两个方程 ,即可消去这个未知数;如果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则可把两方程 消去这个未知数(2)如果方程组中不存在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选取一组系数(最小公倍数最小的一组),将两个方程分别乘以一个适当的数,使这两个系数的绝对值相等,再用加减消元. 三、复习练习 基础题: 1、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A)x 2+x+1=0 (B)2x+3y-1=0 (C)x+y-z=0 (D)x+011=+y 2 已知是二元一次方程mx+y=10的一个解,则m 的值为 。 ???-==24y x 3、已知3x m-1-4y 2m-n+4=1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 ,n= . 4、下列方程组中,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6 必修五(一)讲义

学案6 必修五(一) ——《陈情表》《项脊轩志》《渔父》《报任安书(节选)》 [学案目标] 1.这几篇文言文是重点篇目,既要全面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又要背诵重点段落。 2.重点掌握“相”“见”的特殊用法及判断句式。 1.用“类聚法”写出表示“等,等到”之义的文言词:及、洎、逮、比、迨等。表示“不久”之义的文言词:寻、未几、已而、既而、已等。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①( ) A .而刘夙婴. 疾病 婴:缠绕 B .后刺史臣荣举. 臣秀才 举:举荐 C .当. 侍东宫 当:应当 D .殆. 有神护者 殆:大概 答案 C 解析 当:担任。 ②( ) A .妪每. 谓予曰 每:每次 B .听. 臣微志 听:听任,允许 C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奏效,指获取功名 D .若望. 仆不相师 望:怨恨,抱怨 答案 A 解析 每:经常,常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 ) A.????? 犹蒙矜.育不矜.名节 B.????? 辞不就.职草创未就. C.????? 门衰祚薄.日薄.西山

D.????? 幸勿为过.无乃尔是过.与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责备。A 项怜悯/顾惜。B 项到/成功。C 项浅薄/迫近。 ②( ) A.????? 谨拜表以闻.闻.姊家有阁子 B.?????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余问古事 C.?????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 为乡党所笑 D.?????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看。A 项使……知道/听说。B 项使……跟从/向。C 项慎重/更加。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太史公牛马.. 走司马迁再拜言 B.????? 太上不辱.先客逾庖而宴. C.????? 倡优..所畜垣墙..周庭 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亦遂增胜. 答案 A 解析 A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B 项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C 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D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梳理(一)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 失其所与,不知( ) 3. 无能为也已( ) 4. 秦伯说(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 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____ 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 2. 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 越国以鄙远( ) 3. 既东封郑( )

4. 与郑人盟( ) 5. 既东封郑( ) 6. 越国以鄙远(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 )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4. 是寡人之过也。( )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4. 秦王还柱而走( ) 5. 卒起不意(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古义:__ 2.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今义:鼻涕古义:__ 3.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义:__ 4. 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古义:__ 5. 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古义:__ 6. 秦王还柱而走今义:步行古义:__ 7. 诸郎中执兵今义:中医医生古义:__ 8.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义:垂手拿着古义:__ 9. 断其左股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古义:__ 10. 左右既前,斩荆轲今义:左和右两方面古义:__

(word完整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学案教师版

《孟子》二章 一、富贵不能淫 一、解释划线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中。 为、 怎么,哪里)得为大丈夫乎?子未 训诲)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女同汝,你)家,必 )准则、标准)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动摇), 使…屈服),此之谓大丈夫。” 二、翻译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安静),天下就太平无事。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去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和儿子,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理解性填空: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问答题: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 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认为公孙衍、张仪像出嫁的女儿完全顺从丈夫一样顺从君主的意志,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得大丈夫。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要一、讲仁德,守法礼,做事合乎道义;二、无论得知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三不能为了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6.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7.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几个人物说说, 富贵不能淫……关羽、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学生用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编者:王珍审稿:袁训刚2013年10月4号 (一)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纲要 一、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 二、识记高中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及古今异义的字词 见《高考经典》75------78页 三、词类活用类型盘点 四、文言文虚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 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六、常见文言句式类型盘点 见《高考经典》87------90页 七、文言文断句技法示范 见《高考经典》98------99页 八、文言文翻译满分精读方案 九、文言文阅读注意事项

(二)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 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 一、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诗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在考查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文及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命题规律 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一下规律:1、考查以单音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偏义复词等。 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三、考点解读联系教材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 数量多,变化大,是考查的重点。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了 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情况。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 词的多种意义,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 文言实词的考查以常见词语为主,一般是作为一小题单独出现,分值大都为3分,如2013年广东卷考了“第、推、绳、知”的理解;有时是跟虚词一起混考,也是3分,如2013全国卷一考了“遂、遏、累、旷”的理解;有时是跟虚词一起混考,分值为6分,如2012年北京卷考了“假、竟、赆、多”的理解(3分),还考了“舍、然、为、以”的词义及用法的辨析(3分)。纵观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试卷,文言实词必考,故文言实词的复习应成为文言文这一板块除翻译之外的又一重点。 联系教材牛刀小试 (一)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1、食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柳宗元《捕蛇者说》) 衣食.所巡,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百姓孰敢不箪食.(shí)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诸葛亮《隆中对》)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韩愈《马说》) 月盈则食. (《易·丰》) 2、见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至三十三年》)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 暴见.于王《孟子·庄暴见孟子》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版必修3-)

必修3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述所筑,公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学案课题:文言文阅读 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授课人:课型:复习课 1、了解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重点】 2、熟练运用,灵活解题。【难点】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2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节选)【乙】高祖①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②等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注释】 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王陵: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先帝称之曰能.吾能.用之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C.此皆.良实皆.人杰也 D.悉以咨之.决胜于千里之.外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志虑忠纯。译文: (2)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译文: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甲】文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文臣武将,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段,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C.【乙】文段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了高祖善识人才、善用人才。 D.【甲】文段,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命令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辞严,不容反抗。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上都和,此外,诸葛亮还。(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