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 城镇化 (56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 城镇化 (56张)

人口数/万人 >1000 500~1000 100~500 50~100 <50
泰州 扬州
长 江
南京 镇江
常州 无锡

南通

常熟泰州

扬州 镇江
长 扬中
如皋
泰兴靖江江 南通 张家港
海门
南京 句容 丹阳 常州 江阴
金坛 无锡
常熟 太仓
溧阳
苏州 昆山
海 启东
宜兴
吴江
上海
湖州
嘉兴
嘉兴
桐乡
平湖

进经济发展。
0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 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 城镇中大型的住宅小区可以集中提供水、 电、气等资源,客 纳众多人口,满足人们日常休闲、购物等生活需求。
03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 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 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 城乡居住环境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
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 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如巴西等拉丁 美洲国家。
【补充】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可能出现的问题
➢ 超前城镇化
➢ 滞后城镇化
➢ 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大
拉丁美洲的许多国
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 我国东部的自然禀赋(气候、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
成因 的推力
涨,交通拥堵;郊区基 础设施的完善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本章整合PPT教学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本章整合PPT教学课件

(2)解决措施 ①采取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②完善石油储备体系;③加大能源勘探、开发 力度,特别是西北、沿海等重点地区的勘探力度,增加能源产量;④加快西 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⑤稳妥发展核电;⑥因地制宜发展沼气能、 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⑦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提高能源利用率; ⑧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适当限制高耗能 工业的发展。
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当地人们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一起完成了2
000 公顷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1)图中a河段的流向大致是
,该河段主要属于
(填干湿地区名称),主要流经的地形区是

(2)甲、乙两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乙、丙两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



(3)丙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及其建设原因 ①主要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 江苏——田湾核电站。 ②建设原因:常规能源短缺;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2.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原因 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②高耗能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 能源紧张状况;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 经济发展的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不稳定(波动较大);⑥石油储备体系不健 全。
思维导引第(1)题,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黄土土

;主要位于
气候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多,冬季干燥。
第(2)题,是否延长产业链,题目信息不足,难以确定;该模式既

,也有

思维导引答案 疏松 温带大陆性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题目答案 (1)B (2)D

高中地理:城市化(用于第一课时)课件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城市化(用于第一课时)课件人教版必修2

水平: 高 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 地域扩展趋势:继续增大 常见问题:
初期阶段
典型现象:
逆城市化:人口、工商业由城市迁往 乡村、小城镇的现象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不同阶段城市化的特点:
后期成熟阶段 中期加速阶段
初期阶段
水平: 高 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 地域扩展趋势:继续增大 常见问题:
乡村变为城镇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1、城市人口增多 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重增大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读图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
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百分比)
300万
150万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减少
城市 水 发展 地域 常见的问题
化阶 平 速度 扩展

趋势
典型现 国家 象
初期 低 缓慢 缓慢
阶段
中期
较 高
迅速

阶段
后期 高
缓慢, 继续 甚至 增大
阶段 停滞
表现不明显
劳动力过剩,交 通拥挤,住房紧 张,环境恶化
郊区城 市化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的与自然景观保 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上海世博园——零碳馆
“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除了利用传 统的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外,“零碳馆”还 将取用黄浦江水,利用水源热泵作为房屋的天然“空调”; 用餐后留下的剩饭剩菜,将被降解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件(共37张PPT)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件(共37张PPT)

读图分析: 我国城市的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探究活动三
案例分析
[案例3]大庆市,此地原为滨洲铁路的萨尔图站两 侧的千里平原。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第三号 探井喷出原油,并给这个油田取名为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现有人口100多万。 石油资源的开采
因矿产资源的发现、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矿业城市
攀枝花
铁矿
拉和莫斯科。
超大城市
(二)城市的服务功能及范围(P25页)
城市的服务范围: 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广大农村 购物、就医、求学、娱乐、管理或其他服务。 ——特点:不固定、无明确界限
2、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哪些? 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以及城市附近的小城 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1、城市为区域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
特大城市
中等城市
(1)购买纸、笔、米、 面等日常消费品,看 头痛感冒等常见病, 上小学等 (2)购买彩电、冰箱 等生活用品,看一些 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3)购买时装等高档 商品,看疑难病症,
小城市
名称 距离
枣强镇 0km 11 每周一两次 ( 1)
衡水市 25km 29 两三个月一次 ( 2)
石家庄市 90km 231 每年一两次 ( 3)
世界特大城市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日本东京(3530万)、
紧随其后的是墨西哥城(1920万)、美国纽约(1850
万)、印度孟买(1830万)和巴西圣保罗(1830万)。
其他15座大城市的排名依次为:新德里、加尔各答、布
宜诺斯艾利斯、雅加达、上海、达卡、洛杉矶、卡拉奇、
里约热内卢、大阪-神户、开罗、拉各斯、北京、马尼
上 海 的 地 理 位 置
探究活动三
案例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
[探究 3] 在“环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 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示: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在归纳中理清]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 量下降 污染、辐射污染
2.阶段和特点
阶段
水平
城市化特点 发展速度
初期阶段 较低
__较__慢___
中期阶段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_停__滞_
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 后期 阶段,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 初期或中期 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_减__少__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1.表现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__热__岛__”现象 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探究 1] 与 1985 年相比,2000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城市发展发生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提示:1985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只有十几个大小城市, 到 2000 年,城市数量明显增加,特大城市数量由 1985 年的 2 个增加到 5 个。中小城市数量增加更多。
[探究 2] 镇江、无锡、杭州自 1985 年到 2000 年城市发 生了什么变化?
化空气等作用。但屋顶绿化不能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4.下列关于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城市化是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
②城市化的标志是乡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③城市化的拉力是就业机会少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第2节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第2节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 城市范围 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 2.驱动力 3.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表示,反映 了 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4.意义:带来了 聚落形态及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等 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 服饰、居民心理、 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3.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 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 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人口观念被现代的人口观念取代。(见下表)
(4)D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 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 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4)下列属于我国目前城市化过程表现的是( ) A.特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B.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 C.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D.城市化速度快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解析】 本题借助我国1949~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来考查我国 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解答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我国是一个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地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2)我国的 城市发展地区间不平衡,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3)读图 时注意三个时间段,注意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数量的变化比较。 【答案】 (1)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进 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3)东部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解析] 第(1)题,图甲反映的现象是逆城镇化。逆城镇化表现为中 心城市人口迁往郊区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其 原因主要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乡 间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第(2) 题,逆城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向郊区 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此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处在 后期阶段,即Ⅱ后期和Ⅲ阶段。
归纳拓展 1.内涵
2.标志
注意: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 例。
3.动力机制
方法技巧:
典例剖析
例题1 下图为某城市20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
(1)从图中可直观看出的城市发展现象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该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B.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 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D.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2.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人口、产业由
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乡村转
人口继续迁往
及郊区农业人
表 向城市,农村
小城镇和乡村,
口转化为非农
人口迁回市区
现 地域转化为城
大城市人口出
业人口,市中
镇地域
现负增长
心衰落,城镇
总人口增加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件(共28张PPT)
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 方式等逐渐趋同。
世界城市化
• 世界城市化进程 •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 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出现 18世纪中叶 二战结束 现在
缓慢发展
加速发展 空前发展
1990 41%
19 70% 340%
1750 1%——2%
呈城然受 低市经自 年水人济给 前平口的自 ,的和限足 。比缓人制的 重慢口。农 只增比世村 有长重界自
• 注意: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 的方面。①人口城市化: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
②区域城市化: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
人口 乡村地区
集聚 转变
城市 城市地区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 1、城市人口增加 •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
城市产生的前提
• 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使一部分 人能够从事非农业劳动。
城市的发展史
•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农业是社会经济的 基础,城市居于社会经济的从属地位。那 时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 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城市的发展史
• 产业革命以后,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手工业,生 产力谁拼空前提高。工业发展促使人口和产业在 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逆城市化
(1)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扩展的 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 体化基础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优 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 噪音的大城市居民,从而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P、N
思路导引第(1)题,图示内容是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M、P、
N可对应城市化的
阶段、
阶段和
阶段,
因此图中
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
时段城市化水平
最高。第(2)题,郊区城市化出现在城市化中期阶段,而逆城市化出
现在城市化
阶段。
思路导引答案:第(1)题:初期 中期 后期 P N
第(2)题:后期
题目答案:(1)C (2)B
精品
3
典例1下图是我国某城市用地选择方案,该城市主导风向为东北 风。图中河流以北和以西地区是生态保护用地,以东是城市用地。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精品
4
(1)A、B、C、D四地块中,最适宜规划为居住区的是
规划为化学工业园区的是 ,理由是

(2)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中,影响居民生活的最主要问题

,该问题的主要影响有
精品
9
精品
6
二、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区别 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表格归纳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表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
现 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区
村和小城镇
成 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 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 环境
图 解
(3)为保护老城,在城市规划中应如何处理新老城关系?
;适宜 。
思路导引第(1)题,该城市主导风向为东北风,D处于
向,
空气质量好;D处邻近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紧邻
区,最适宜规划为居住区。A区位于河流
,主导风向的
向,有铁路、河流经过,交通便捷,邻近
区和仓储区,故适宜
规划为化学工业园区。第(2)题,从图中看出,东西走向的
精品
1
①功能 ②服务 ③嵌套 ④地理环境
精品
2
一、城市的合理规划
1.合理布局功能区
重点是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环境综合效益的角度考虑居民区的合理布局:居民点可以和无污染、
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如电子装配厂、家具制造厂等)交
错分布,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对
穿城而过,干扰市内其他交通,产生
。第(3)题,处理好新老
城关系,主要是保护
,发展

精品
5
思路导引答案:第(1)题:上风 居住 下游 下风 工业 第(2)题:铁路 噪音 第(3)题:老城 新城 题目答案:(1)D A 处于城市下风方向和河流下游处;与主要居 住区保持一定距离;与原有工业仓储区相连(任答两点) (2)铁路穿城而过 干扰市内其他交通方式,造成城市南北联系不 便;产生噪音 (3)保护老城,发展新城;制定法律或法规;分类分区保护;尽量不改 变老城原貌等。(任答两点)
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有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进行城市道路合理规划,修建交通基础设施,
改善交通拥挤的状况;通过汽车尾气的达标排放和加强绿化,减轻交通
污染。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一方面针对城市污染源,加大对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的综合
治理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精品
7
典例2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 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精品
8
(2)一般情况下,逆城市化出现的时段为( )
A.M
B.N
C.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