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径流变化
地表径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地表径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地表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上流动的现象。
在雨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被土壤吸收,渗透到地下水层,而另一部分则在地表形成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的形成是由于降水量超过土壤的渗透能力,导致多余的水分无法渗透,而形成的径流。
然而,地表径流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还对土壤侵蚀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地表径流导致土壤侵蚀的原因有很多。
在降雨时,地表径流冲刷力大,对土壤产生冲击,加速了土壤的侵蚀。
此外,地表径流还会将土壤中的颗粒物质携带走,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侵蚀程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土壤被冲刷走,导致了土壤的贫瘠化。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农田的产量,还加剧了河流的淤积,使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其次,地表径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当地表径流流经农田时,冲刷力会将土壤中的养分和农药带走,造成土壤的养分流失和农田的生产能力下降。
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地表径流还可以将有害物质带入河流和水源地,对水质造成污染,危害人民的生活供水安全。
此外,地表径流对土壤侵蚀还会导致水土流失,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
随着土壤的侵蚀,地势逐渐变得平坦,不再有丘陵和沟壑,特色的地貌逐渐消失。
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也因侵蚀而减少,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功能。
这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产生了不利影响。
如何减轻地表径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加强土壤保水能力的建设是关键。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农田秸秆还田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升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其次,建设防护性林带和沟渠等工程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的冲刷力,降低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同时,完善农田排水系统,合理利用农田的雨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总之,地表径流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还对土壤侵蚀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地表径流通过冲刷土壤、带走养分和农药,进而导致土壤贫瘠化和水质污染。
同时,地表径流还会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土壤的功能和地貌。
环境变化对张家口水资源的影响

环境变化对张家口水资源的影响徐宝荣张占贵徐晓雪(张家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 要:环境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大量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张家口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持续干旱、大风又加剧了水资源的减少速度。
积极应对水资源严重不足带来的各种挑战,积极开展节水技术和节水灌溉的推广和实施,是缓解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资源;气候变化;地表水;地下水张家口地区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10m3,耕地亩均占有量为160m3,均不足全国的1/5和1/10[1]。
降雨时空不均,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80%,又集中在7月和8两个月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十年九旱是张家口地区的气候特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经济活动的大幅度增加,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
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张家口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制约和限制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笔者针对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客观情况,论述环境变化对张家口水资源的影响。
1 气候变化对张家口水资源的影响1.1 气温变化对张家口水资源的影响。
气温变化是引起张家口的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1960年以来,张家口平均气温呈整体上升趋势[2],以0.4℃/10a的速率上升,而气温升高主要在冬季,以0.68℃/10a的速率上升。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升幅增加,在“九五”期间,全市平均气温较历年平均升高了1.2℃,5a的平均值均高于历年平均值,在气候变暖中,全市形成了冬暖夏热的气候特征。
气温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首先主要表现为温度升高,使水体的蒸发量加大,蒸发强度提高,无论是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叶面蒸发,还是潜水的蒸发,气温的升高都会使水的消耗量增加,造成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数量减少。
其次,表现在温度的升高,人们的用水量和需水量进一步加大,加速了水资源量减少速度。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未来地表径流的影响

游 松 财 ① Kioh a a a h③ Y z n t o a ② v s i k h s i u u JMas k ④ T u
( 中 国 科 学 院 地 理 科 学 与 骑 源 研 究 所 ,北 京 ①
T nlg , T ko 5 8 5 . Jp n @  ̄h o y o o ) 12 5 0 aa ; .
究 ”、 这 些 研 究 的 一 些 不 足 之 处 有 : ) 析 是 基 于 单 一 的 大 气 环 流 模 型 ( C ) 。 1分 GM 输
出 的结 果 ; ) 究 是 在 小 区域 ( 流域 ) 度 上 的 ; ) 文 参 量 的 变 化 是 大 空 间尺 度 上 的 以 2研 小 尺 3水
S a n E vr ̄ na vk  ̄il d n i a o t s s ∞ l
n l i I ̄a i 0 8 0 J p n ml n  ̄,b k 8 3 e at t n b  ̄ o
6 6一O1 J p n1 0 a a
缸 识 创 新 重 大 项 目I 准 号 : Z X] W —O 1 ) 同 资 助 批 K C 一S 】 8共
1 K )
2)‰
£ k z.H—
n I a tO1Ye w Rie trMa ae n 1 9 mp c I Eo v rWae n g  ̄ t 9 R
H l a C]ma e c a g mp tO e t i l h n e i  ̄ n … … s,p e i n r rl mi a y Li i n Asa 】9 99
雨水节气的水文特征与气候变化降雨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雨水节气的水文特征与气候变化降雨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在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雨水节气是指每年的二月十五日或十六日,意为着这个时期开始雨水逐渐增多,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水文特征。
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降雨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雨水节气的水文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下的降雨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关系。
一、雨水节气的水文特征雨水节气是中国农历二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在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回升,寒冷的冬天即将结束。
此时,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降水增多:在雨水节气之后,气温升高导致了大气湿度的增加,同时气压梯度的变化使得水汽的扩散增大。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降水呈现增多的趋势,雨水节气成为了春季降水的起始点。
2. 地面径流增加: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降雨量的增加使得雨水逐渐渗入地下,地下水位上升。
当土壤无法再吸收更多的水分时,超出土壤含水量的雨水开始形成地面径流。
这也是雨水节气的特征之一。
3. 蒸发量逐渐增加: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大气湿度增加,导致蒸发量逐渐增加。
这是由于土壤中的水分逐渐被太阳和风力蒸发,以维持周围环境的湿度平衡。
二、气候变化下降雨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降雨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虽然正式的研究结果仍在进行中,但有一些初步的观察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种关系。
1. 降雨量的增加: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降雨量的增加。
由于全球变暖,气候模式发生了改变,导致了更多的水汽聚集和凝结成云,进而形成降雨。
因此,在气候变化下,降雨量有可能在雨水节气以及其他时间段都呈现增加的趋势。
2. 蒸发量的变化:蒸发量在气候变化下的变化更加复杂。
由于气温和湿度的升高,蒸发量有可能增加。
然而,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湿度和降水模式的改变,有可能减少蒸发的机会。
因此,蒸发量的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3. 地表径流的变动: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变化都会对地表径流产生影响。
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中降雨径流变化的影响识别

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中降雨径流变化的影响识别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郑文萍摘要:水质评价是当前水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支撑。
水质综合评价方法逐渐由断面评价向流域综合评价转变。
因此,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域内降雨与径流的关系也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于流域内降雨和径流的关系与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必要对其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降雨径流;影响识别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146-0002人类活动和自然水循环过程都会影响地表水的质量,地表水按排放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城市污水、水产养殖污染源等)和地表污染源(土壤侵蚀、农业耕作、农村污水等)。
其中,自然降雨的非点源污染相对更为复杂。
降雨通过植物、建筑物和下垫面坑洼的截流过程产生径流。
径流越大,地表污染物的侵蚀越强烈,对水质的影响越大。
气候变化将对降水和蒸发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相关人员要不断减少气候变化对水文资源造成的影响,提高水文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水平,以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一、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变化现状(一)降雨量的变化不太明显,但径流量变化较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部分流域年平均降雨量呈现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但径流系数和径流量呈现明显地减少趋势。
这导致降雨与径流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在相同的条件和年降水量条件下,径流量减少。
(二)径流峰谷值的出现和降雨之间不同步,变化幅度有所不同通过对历年平均降雨量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盆地降水的变化趋势相对平缓,呈现出轻微下降的特征。
年平均径流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性大于降雨量的变化。
即使平均降雨量相似或同一年,相应的年平均径流量也不同,甚至有的年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三)流域内各段之间的降雨径流关系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根据流域丰产段和枯水段的统计和年代学变化,流域上游年降雨-径流关系不同步,而中游年降雨-径流关系同步,径流系数、径流量和降雨量存在明显差异。
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改变之一,不仅会直接影响周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还会对水文循环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机制,并就其可能的环境效应进行讨论。
地表径流是指雨水通过地表流动后形成的表面径流,对地理学、水文学等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是地表径流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
在人类活动中,土地利用的变化通常包括城市化、农田扩展、森林砍伐等。
这些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农田扩展对地表径流的影响较为明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田面积逐渐减少,而城市用地逐渐增加。
城市用地的建设会减少自然地表的渗透性,增加了地表径流的形成。
一方面,城市建设的水泥、沥青等人工材料阻碍了雨水的渗入,使水分无法进入地下水系统;另一方面,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将大量雨水导入河道或下水道,导致地表径流的增加。
相比之下,农田通常会留下一部分雨水渗入土壤,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减少了地表径流的发生。
其次,森林砍伐与土地利用变化也密切相关。
森林具有丰富的植被覆盖和根系结构,可以有效地拦截雨水并促进蒸散作用。
然而,随着森林的砍伐和转变为农田或城市用地,地表覆被减少,导致了雨水的直接冲刷和流失,增加了地表径流的数量。
此外,森林覆盖的减少还会导致土壤侵蚀,进一步加剧了地表径流的形成。
除了农田与森林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对地表径流也有显著影响。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城市用地面积逐渐增加。
城市建设通常会破坏自然覆被,导致地表砾石暴露,减少了土壤的渗透性。
与此同时,城市化过程中的场地平整和道路建设会导致土地的不均匀排水,进一步加剧了地表径流的生成。
城市化还经常伴随着大量的地下排水,这些排水系统将地下水转移至河道,增加了地表径流的水量。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在一些地区,例如山区或地势较高的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可能较小。
高一地理地表径流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地表径流知识点总结地表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上产生的径流水量。
它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研究地表径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地表径流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在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本文将综述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地表径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地表径流的相关内容。
1. 地表径流的形成过程地表径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降水、入渗和地表径流三个阶段。
首先,降水是地表径流的起始条件。
当降水超过土壤的持水量或降水强度超过土壤的渗透能力时,降水就会发生径流现象。
其次,入渗是指降水渗透到土壤中形成土壤水,部分被植物吸收,剩余的水通过重力和毛细作用进一步向下渗透。
最后,当土壤收到的降水超过其持水量和渗透能力时,地表就会产生径流。
径流水根据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会形成地表小河流、河道、湖泊等。
2. 地表径流的影响因素地表径流的产生和分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主要因素包括降水量、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地形和人类活动等。
首先,降水量是地表径流的关键因素,越高的降水量会导致更多的地表径流。
其次,土壤类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也很大,比如沙质土壤更容易形成地表径流。
植被覆盖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植被可以增加土壤的持水量和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此外,地形的高低起伏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也会对地表径流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如城市化、河流改道和农田灌溉等也会改变地表径流的分布和水量。
3. 地表径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地表径流在地理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属于水文循环的一部分,可以将降水水分转移至地下水和海洋。
其次,地表径流还能够给湖泊、河流等水体补给水源,维持水体的稳定性。
同时,地表径流也是水资源利用的重要依据,可以用于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
此外,地表径流还能够改变河道形态,形成地貌景观,对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高一地理地表径流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地理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改变地表径流

8.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C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
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
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9.该河最有可能是
A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淮河 D.珠江
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旱,年均降水量仅 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 较好盐层,据此完成6~8题。
• (2)影响地下径流
•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 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 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 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
涵
减少
位下
养
降
水
源
土壤侵 蚀减弱
14.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C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2013山东卷]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 答14~15题。
15.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
程为图中b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水
流量 水位(高低 季
文 节变化) 汛期 含沙
量 结冰期 流速
水
系
水系结构 流程
流域 河道 流向
航运
水能 综合开发 治理措施
水循环
课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基本要求: 1.说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循环的三种类型。 2.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4:请描述R河下游径流量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变
每年10亿立方米
化的可能原因。
40°
200
1000
1000
120°
2000
大盐湖
2000
2000
3598
4818
2000 2000
110°
4220
35
30
25
20
15
10
5
10900 1924 1944
1964 1984 1994
1905-1992年间R河下游径流量变化
乙图
中下游分界 流量
调水工程
200
30°
2000
沙漠 主要城市 山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丙图
[拓展]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 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 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
请说出①②③④曲线代表的名称,并分析差异的原因。
图例
培养描述和阐释 等高线 2000
4346
4399
2000
河、湖)地理事物能力。
时令河
2000 2000
中、下游分界
不断(波动)减R少,甚至断流。调水工程
2000
气候变干,上游200地区降水量减少沙,漠 蒸发增强;筑 30°坝调水;农业灌溉用水增加;植主被要城破市坏。
山峰
地表径流变化: 气候、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
水循环
【学习要求】
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汽输送
蒸发 陆地
降水 下渗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蒸发 降水 海洋
一、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环节
问题1:下图为美国西部地形图,试比较图中R1、R2
流域水循环的差异? (从水循环的发生领域、环节、
120°
110°
水资源更新角度)
2000 2000
2000
4220
2000 2000
2000
40 °
200
1000
1000
大盐湖
2000
3598
R1
4818
R22000
4346
审 获取题信息; 4399
图例 2000 等高线
河、湖(水库)
时令河 调动流域知识;
中、下游分分界析阐释能力。
调水工程
2000
200
30
沙漠
°
主要城市
山峰
与R2流域相比,R1流域水循环领域更广,
2000 2000
理由。
40°
200
1000
120°
①
2000
大盐湖
1000
③ 2000
3598
4818
2000 2000
2000
110°
4220
②
2000
4346
439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甲图
流量
图例 2000 等高线
河、湖)
时令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植被、坡度、降水
粗
细
三、水循环地理意义
问题7:试推断R河水能资源集中在哪个河段?
2000 2000
120°
110°
2000 2000
2000
2000
4220
40 °
1000
1000
大盐湖
2000
3598
2000
4346
图例
4399
2000 等高线
200
4818
河、湖)
时令河
中、下游分界
R
调水工程
2000
3、下渗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
问题5:结合材料,试从水循环相关知识说明冲
积扇边缘泉水出露的原理。
美国西部山间盆地边缘常分布着大量冲积扇,
在冲积扇中下部,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泉
水从冲积扇的边缘区渗出,造就了沙漠的绿洲。
冲积扇边缘部分常常会有泉水出露,这与冲积扇
的结构有很大关系。
降水
地表径流
粗
下渗
地下径流
细
雨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的同 时,也大量渗入地下;
上层为粒径较大,利于地表径流下渗; 下层粒径越较小,不利于水的继续下渗, 而是顺地势流向冲积扇边缘; 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水面已经非 常接近地表容易出露而形成泉。
问题6:在示意图中,哪些地理要素改变可导致 出露的泉水减少?
a
获取纬度、海陆位 200图0 例等河高、置 调线湖(等 动水信 影库)息 响; 蒸发因素
时令的河 知识;
b
200
30°
2000
中、分下游析分阐界 释但能a力河。段地
调水工程 沙漠
区年平均实际
主要城市 蒸发量远大于b
山峰 河段地区,说
明原因。
2、地表径流
问题3:请将甲乙丙流量变化示意图 流量
与图中①②③地河流相对应,并说明
风的影响
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气温 降水
对地貌的影响 对洋流的影响 对农业的影响(干热风) 对工业的影响(风能) 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对气候污染的影响
形成
泥沙
沉积 形态
生态问题
提前沉积
河流落差
流速
河流弯曲
三 角
表现 面积变化 海岸线进退
洲
位置变化 河口位置变化
影响 农业生产 交通运输等
冲积扇
拓展 冲积岛(沙洲、沙坝) 地上河
30
200
沙漠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城市
山峰
等压线图判读 风向符号、风玫瑰图 当的气候类型或所处的风带
工业区的合理布局
风向的判读
沙丘的形态 地理景观图 旗形树冠
成因
基础知识
大小 风向
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地形、植被、 建筑物等
同一图幅
(等压线疏密)
不同图幅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力的判读
(比例尺大小)
摩擦力
环节更复杂,水资源更新更快。
二、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蒸发
气候、下垫面性质 问题2:试比较R河流域
a河段地区与b河段地区
120°
110°
蒸发能力的大小?
2000 2000
40°
200
1000
1000
2000 2000
2000
2000
大盐湖
2000
3598
4818
R
4220
2000
4346
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