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 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一、实验原理氨基酸态氮是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元素的含量,是酱油的营养指标,也是酱油中含量的特征指标,含量越高酱油的鲜味越强,质量越好。
氨基酸态氮的测定是通过氨基酸羧基的酸度来测定样品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而氨基酸含有羧基和氨基,在一般情况下呈中性,故需加入甲醛与氨基结合,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出酸性,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后进行定量,用酸度计测定终点。
R-CH-COOH +HCHO= R-CH-COOHNH2NH-CH2OHR-CH-COOH R-CH-COONa+NaOH= +H2ONH-CH2OH NH-CH2OH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酸度计、磁力搅拌器,碱式滴定管、100ml烧杯2. 试剂甲醛溶液(36%)、氢氧化钠标准溶液(0.05mol/L)三、实验步骤1. 准确吸取酱油5.0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后吸取20.0ml 置于100ml烧杯中,加水60ml,插入酸度计,开动磁力搅拌器,用0.05mol/LNaOH 标准溶液滴定酸度计指示pH=8.2,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按总酸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酱油的总酸含量)。
2. 向上述溶液中准确加入甲醛溶液10.0ml,摇匀,继续用0.05mol/L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pH=9.2,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供计算氨基酸态氮含量用。
3. 试剂空白试验:取蒸馏水80ml置于另一200ml洁净烧杯中,先用0.05mol/L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pH=8.2(此时不计碱消耗量)。
再加入10.0ml甲醛溶液,继续用0.05mol/LNaOH标准溶液滴定酸度计指示pH=9.2,第二次所用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为测定氨基酸态氮的试剂空白试验。
式中;V——测定用的样品稀释液加入甲醛后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V0——试剂空白试验中加入甲醛后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20——样品稀释液取用量,mL;c——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0.014——1.00m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c(NaOH)=1.000mol/L]相当于氮的质量(g),g/mmol。
实验三_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前言一、实验原理氨基酸态氮是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元素的含量,是酱油的营养指标,也是酱油中含量的特征指标,含量越高酱油的鲜味越强,质量越好。
酱油分为两种:1、酿造酱油(fermented soy sauce):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要求其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2,配制酱油(blended soy sauce)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
要求其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体调味品。
蛋白质是一类含氮的高分子化合物,基本组成是氨基酸。
参加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共有二十中其中有9中(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组氨酸、蛋氨酸和缬氨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中供给,否则人体就不能维持正常代谢的进行,成为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生命现象是通过蛋白质来实现的。
蛋白质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量的18%由蛋白质构成。
食品中的氨基酸组成十分复杂,在一般的常规检查中,多测定食品中氨基酸的总量,即氨基酸态氮的总量,通常采用碱滴定法进行简单测定。
氨基酸态氮的测定是通过氨基酸羧基的酸度来测定样品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而氨基酸含有羧基和氨基,在一般情况下呈中性,故需加入甲醛与氨基结合,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出酸性,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后进行定量,用酸度计测定终点。
R-CH-COOH +HCHO= R-CH-COOHNH2NH-CH2OHR-CH-COOH R-CH-COONa+NaOH= +H2ONH-CH2OH NH-CH2OH二实验目的1、掌握氨基酸态氮的测定原理,基本过程和操作关键。
2、熟练称重、过滤、定容、滴定等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pHS--25型酸度计的操作方法。
4、掌握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技术。
二、仪器与试剂1. 仪器pHS--25型酸度计:包括标准缓冲溶液和KCL饱和溶液;磁力搅拌器;碱式滴定管;20mL移液管;10mL 微量滴定管;100mL容量瓶;200mL烧杯2. 试剂甲醛溶液(36%)、氢氧化钠标准溶液(0.05mol/L)三、实验操作步骤1. 准确吸取酱油5.0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后吸取20.0ml置于200ml烧杯中,加水60ml,插入酸度计,开动磁力搅拌器,用0.05mol/LNaOH标准溶液滴定酸度计指示pH=8.2,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按总酸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酱油的总酸含量)。
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NaOH/mL 醛后消耗 NaOH/mL 醛后消耗 度/(mol/L)
NaOH/mL
NaOH/mL
3.31
7.82
0.21
1.38
0.05
2.结果计算 (V1 V2) c 0.014 100 V4 (V3 /V )
式中:ρ--样品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g/100mL; V1—测定用的样品稀释液加入甲醛后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2—试剂空白试验加入甲醛后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3—样品稀释液取用量,mL; V4—样品的体积,mL; V—样品稀释液的总体积,mL; c—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0.014—1mL 1.000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相当氮的克数。
(V1 V2 ) c 0.014 100
V4 (V3 /V )
(7.82 3.31) 0.05 0.014 100 5 (20 /100 )
=0.003157 x100 =0.3157 g/100ml
六、实验小结
• 本实验主要是要我们掌握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 点及进一步巩固电位滴定法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测定之前, 酸度计一定要进行校正,校正溶液的配制要准确。
测定步骤:样品采集与处理→样液制备→测定→ 数据处理。
三、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试剂
仪器:酸度计、磁力搅拌器、100mL容量瓶、50mL碱 式滴定管、200mL的烧杯
试剂:36%甲醛溶液、0.050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 液、酱油、蒸馏水
四、测定步骤
1. 0.050 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配制 准称2.00gNaoH 溶解 定容 1000mL容量瓶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来源、作用及测定方法 2. 领会和掌握双指示剂甲醛滴定法及电位滴定法 基本原理、操作要点。 3. 进一步巩固滴定分析和电位滴定法的基本操作 技能。
实验三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一、实验原理氨基酸态氮是指氨基酸结构中所含的那些氮元素。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氮元素主要以氨基酸态形式存在,通常被认为可以反映食品中蛋白质含量及质量。
因此,测定食品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可以间接反映该食品的蛋白质含量及质量。
本实验利用梅氏试剂(含有0.1%甲醛和2%亚硫酸钠水溶液)将氨基酸转化为氨后,利用巴林指示剂定量测定氨的含量,从而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
二、实验操作1、仪器与试剂氨基酸态氮测定仪、巴林指示剂(0.5%硫酸水溶液)、氯仿、醋酸、乙醇、氢氧化钠、梅氏试剂。
2、样品制备取醇提酱油10mL,加氢氧化钠1.0 g溶解,并加入2 mL的氯仿,瓶口用聚四氟乙烯膜封口,用搅拌混合器低速搅拌30min,离心(4000 rpm, 10min),取沉淀,再加2 ml的氯仿,瓶口用聚四氟乙烯膜封口,再次搅拌30 min,离心,取沉淀。
沉淀用甲醇洗涤后挥除甲醇,取干的氨基酸,称重记录净重。
3、氨基酸态氮测定称取试样0.5 g,加入150 mL三角瓶中,加10 mL梅氏试剂和5 mL乙醇。
瓶口用聚四氟乙烯膜封口,用搅拌混合器低速搅拌30min,倒入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00 mL蒸馏水并立即气密封口,用水浴恒温30 min,使氨完全释放,冷却至室温。
然后取10 mL溶液,用标准盐酸溶液进行巴林指示剂定量,得到氨的含量。
4、结果计算样品中氨基酸态氮含量 = (巴林指示剂滴定时标准盐酸产生的酸量 - 空白的酸量)×10×10/mg样品,单位为mg/100g。
四、注意事项1、梅氏试剂中含有甲醛,有毒,禁止直接接触,尽量避免吸入散发的气味;2、从样品制备开始到测定完成期间尽可能防止样品污染,避免摄入外源氨基酸;3、使用实验仪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保证实验安全;4、实验过程中如有任何异常情况或问题,应及时向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报告。
实验三 酱油中氨态氮的测定

测定酱油中氨基态氮的意义:氨基态氮是营 养指标,是酿造酱油中大豆蛋白水解率高 低的特征性指标,是酱油的质量指标,是 酱油中氨基酸含量的特征指标,含量越高 酱油的鲜味越强,质量越好。氨基酸态氮 是判定发酵产品发酵程度的特征指标。国 家标准中规定氨基态氮含量合格值为 ≥0.4g/100mL,是基于正常的酱油生产工艺 下能达到的指标。
80mL蒸馏水→200mL烧杯→ 0.05mol/L NaOH滴定→至pH= 8.2→+10.00mL甲醛→ 0.05mol/L NaOH滴定→至pH=9.2→ 记录V空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滴定次数 1
加甲醛前
V初 V末 V V末
加甲醛后
V终 V1
氨基酸态氮含量X (g/100mL)
2
空白 CNaOH
2、测定原理
氨基酸含有酸性的 -COOH和碱性的-NH2,它们相互作 用使氨基酸成为中性的内盐,不能直接用碱液滴定 它的羧基。当加入甲醛时,氨基与甲醛结合,其碱 性消失,使羧基显示出酸性,这样就可以用氢氧化 钠溶液滴定 -COOH ,并用间接法测定氨基酸的总量。
N~NaOH
3、电位滴定法原理
此法根据酸度计指示的PH值判断和控制滴定终点 适合有色样液的测定,对于混浊和色深样液可不经 处理而直接测定。
成分分析
1、中和样品中游离酸
→吸20ml稀释样品→200ml烧杯→+水60ml→插入酸度计→开 磁力搅拌→0.05mol/L NaOH滴定→至pH=8.2→记录V(可计 算出总酸含量)
2、中和样品中氨基酸酸基
+10ml甲醛→混匀→0.05mol/L NaOH滴定→至pH=9.2→记录V 终
3、空白试验
氨基酸态氮平均值 (g/100mL)
酱油中氨基态氮的含量

氨基态氮的含量测定 (ZB X 66038—87)Determination of amino nitrogen一、氨基态氮:酱油中氨基氮的含量,是决定酱油品质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
所谓氨基态氮,就是指以氨基酸存在的氮,它的含量与氨基酸的量成正比关系,因此氨基态氮的含量也可以说明氨基酸的多少,所以在工业分析上,常把氨基态氮的测定称为氨基酸的测定。
二、测定酱油中氨基态氮的意义:氨基态氮是营养指标,是酿造酱油中大豆蛋白水解率高低的特征性指标,是酱油的质量指标,是酱油中氨基酸含量的特征指标,含量越高酱油的鲜味越强,质量越好。
氨基酸态氮是判定发酵产品发酵程度的特征指标。
国家标准中规定氨基态氮含量合格值为≥0.4g/100mL,是基于正常的酱油生产工艺下能达到的指标。
三、实验方法:pH 计法四、实验原理根据氨基酸的两性作用,加入甲醛以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出酸性,将酸度计的玻璃电极及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插入被测液中构成电池,用碱液滴定,根据酸度计指示的pH 值判断和控制滴定终点。
以下就是本实验中的两个重要反应式:五、仪器与试剂仪器 :锥形瓶 250ml 3个容量瓶250ml 500mL 各一个移液管5ml 25ml 各一个碱式滴定管10ml 1个烧杯250ml 2个洗瓶1个电子天平1个量筒100ml 1个胶头滴管1个磁力搅拌器1个酸度计1个●试剂:甲醛溶液体积百分数为37~40。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0.05000mol/L标准缓冲溶液pH=6.86 pH=9.18酚酞指示剂酱油六、实验操作方法(1)溶液的配制与标定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取250ml测总酸时配置好的0.0926mol/L NaOH溶液于500ml 容量瓶中再加水定容至刻度线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称取0.3017g临苯二酸氢钾(120℃下烘干2h)置于250mL 锥形瓶中,加80mL无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加入3d酚酞指示剂,用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红色为终点。
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两种测定方法比较

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两种测定方法比较酱油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它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其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是评价酱油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常用的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方法主要有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和比色法。
下面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首先,两种方法在原理上存在一些差异。
HPLC法是一种基于分子量、电性和亲水性的分离技术,它通过使用不同的色谱柱和流动相,能够对酱油中的氨基酸进行高效准确的分离和定量测定。
而比色法则是基于氨基酸在碱性介质中与试剂反应产生彩色化合物的原理,根据化合物的吸光度来测定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其次,在测定的准确度方面,HPLC法较比色法更为优越。
由于HPLC法能够进行高效准确的分离,因此能够降低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干扰,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而比色法则受到反应条件和试剂的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受到其他物质的干扰,导致结果的误差较大。
第三,两种方法在分析的灵敏度方面也存在差异。
HPLC法由于能够利用专门的检测器来检测氨基酸的吸收峰,因此可以达到较低的检测下限,能够测定酱油中的微量氨基酸。
而比色法受到试剂的选择和反应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HPLC法的灵敏度。
此外,两种方法在操作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方面也存在差异。
HPLC法需要使用复杂的仪器设备和特殊的色谱柱,需要较多的样品预处理和试剂配置等步骤,相对而言操作复杂而费时。
而比色法则操作较为简单,只需进行碱解反应和检测吸光度即可。
最后,从应用的角度来看,HPLC法在酱油行业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因为HPLC法可以测定酱油中多种氨基酸的含量,同时可以定量分析各种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为酱油品质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而比色法则更适用于快速筛选和初步评估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综上所述,HPLC法和比色法是目前常用的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方法。
两者在原理、准确度、灵敏度、操作复杂性和应用等方面存在差异。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测定。
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测定

3、定容之后,混合均匀加活性碳脱色
4、玻璃棒引流过滤
5、NaoH溶液的标准溶液的标定
结果
•
• • •
• • (V1-V2) xCx0.014
氨基酸态氮%=-----------------------------x100 M (2.45-0.15)x0.095x0,014 =-----------------------------------x1000 10 =0.3%
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测定
小组成员:刘沙,刘晓凤,鹿崇德,苗 巧琴,苏静
实验内容
• 一、原理 • 根据氨基酸的两性作用,加入甲醛以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 出酸性,用碱液滴定,根据滴定终点求出氨基含量。 • 二、试剂
•
• • • • • • • •
百里酚酞乙醇溶液、中性甲醇溶液、NaOH标准溶液、中性红。 三、测定操作 1、样品处理 2、杂酸消耗NaOH滴定实验 3、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4、结果计算 (V1-V2) xCx0.014 氨基酸态氮%=--------------------------x100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中国的酱油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誊。
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酿造酱油了。
最早的酱油是用牛、羊、鹿和鱼虾肉等动物性蛋白质酿制的,后来才逐渐改用豆类和谷物的植物性蛋白质酿制酱油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
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
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
酿造酱油又可分为生抽和老抽:生抽——以优质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
“色泽淡雅,酯香、酱香浓郁,味道鲜美。
老抽——是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过特别工艺制成的浓色酱油,适用于红烧肉、烧卤食品及烹调深色菜肴。
色泽浓郁,具有醋香和酱香。
此次试验主要测定普通酱油、生抽、老抽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氨基态氮是酱油的营养指标,是酿造酱油中大都蛋白水解率高低的特征性指标,是酱油的质量指标,是酱油中氨基酸含量的特征指标,含量越高酱油的鲜味越强,质量越好。
配制酱油(SB 10336-2000)每100ml 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应≥0.4g
【本任务应掌握知识点及技能】
【实验目的】
⒈学习及掌握电位滴定法测氨基酸态氮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要点。
⒉会电位滴定法的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
氨基酸含有羧基和氨基,利用氨基酸的两性作用,加入甲醛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出酸性,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后进行测量,以酸度计测定终点。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OHRCHCNH OH NHCH RCH HCOH COOH NH RCH )()(22=+
O H OH NHCH RCH NaOH COOH OH NHCH RCH 222)()(+=+
PH=7.0是溶液中游离氢离子与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完全反应后的PH 值,即有效酸度 PH=8.2是溶液中除有效酸度以外的物质与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完全反应后的PH 值,即总酸
PH=9.2是溶液中氨基态氮中的羧基与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完全反应后的PH 值
本实验用的是PH 为8.2和9.2数据。
由于酱油还含有总酸度,即使不测定总酸度,也有将总酸中和。
用PH=8.2时氢氧化钠消耗的体积与PH=9.2时氢氧化钠消耗的体积 的差计算出样品中氨基态氮含量。
【仪器和试剂】
1.仪器
酸度计PHS-3C 型、磁力搅拌器JB-1A 、碱式滴定管(50ml )、容量瓶(250ml )
2.试剂
0.04515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1+1)甲醛溶液
【实验步骤】
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称取0.5014g 氢氧化钠试剂溶解,稀释后定容于250ml 容量瓶中。
氢氧化钠溶液的标定: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2.5530g ,溶解,稀释后定容于250ml 容量瓶中。
首先用25ml 移液管移取氢氧化钠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加入三滴酚酞指示剂,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滴定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红变为无色为滴定终点,计录用去邻苯二甲酸氢钾的体积,重复三次。
准确吸取酱油5.0ml 置于100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后吸取20.0ml ,置于200ml 烧杯中,加水60ml ,插入酸度计复合电极,开动磁力搅拌器,用0.04515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酸度计指示PH=8.2,记录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按总酸计算公式,可以算出酱油的总酸含量)。
向上述溶液中,准确加入(1+1)甲醛溶液20ml ,混匀。
继续用0.04514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PH=9.2,计入用去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供计算氨基酸态氮含量用。
试剂空白试验:取水80 ml ,先用0.04514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PH=8.2(记录用去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此为测总酸的试剂空白试验)。
再加入20ml 甲醛溶液,继续用0.04514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酸度计指示PH=9.2。
第二次所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为测定氨基酸态氮的试剂空白试验。
2.结果计算
()100100
50141.03
21⨯⨯⨯⨯-=V C V V ρ
式中 ρ—样品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g/100 ml;
V 1—测定用的样品稀释液加入甲醛后消耗氢氧化钠 标准溶液的体积,ml ;
2V -试剂空白试验加入甲醛后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
V
—样品稀释液取用量,ml;
3
c—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0.0141—1.000 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相当氮的质量(g).
空白问题
一般的酱油生产企业每天都要进行氨基酸态氮的检测,因此也没必要每天都进行空白试验,但是,当蒸馏水或甲醛溶液换瓶后,就一定要对空白重新试验,在实践中发现,每批的蒸馏水,不同瓶的甲醛,空白有时相差很大,如果一直沿用一成不变的空白数据,检测结果肯定会有很大的误差。
【任务总结报告】
1.总酸测定和氨基态氮的测定有什么区别?总酸测定的是食品的总酸度。
食品的总算度是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它包括未电离的酸的浓度和已电离的酸的浓度。
由于其中以乳酸含量最高,故总酸度测定结果通常以乳酸含量的形式表示。
氨基态氮的测定是通过测定氨基酸羧基的酸度来测定样品中氨基态氮的含量。
而氨基酸在一般情况下呈中性,故需加入甲醛与氨基结合,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出酸性。
总酸度测定是加入指示剂后用碱液直接滴定至终点。
氨基酸态氮的测定需用碱液先滴定至PH=8.2,再加入甲醛使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酸性,再继续用碱液滴定至PH=9.2。
2.测酱油时,加入甲醛以后会发生什么的现象,为什么,如何解决?
氨基酸有氨基及羧基两性基团,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中性内盐,利用氨基酸的两性作用,加入甲醛以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出来酸性,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后定量,根据酸度计指示PH值,控制终点。
3.请说明完成本实验任务所要注意的事项
⑴.酱油中的游离氨基酸有18种,其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占的比例最多,这两种氨基酸
含量越高,酱油的鲜味越强,故氨基酸态氮含量不仅反映了质量的好坏,而也是鲜味程度的指标。
⑵.酱油中的铵盐影响氨基酸态氮的测定,可使氨基酸态氮测定结果偏高。
因此要同时测定铵盐,将氨基酸态氮的结果减去铵盐的结果比较准确。
⑶.本法准确快速,可用于各类样品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4.最初实验过程所发现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在空白试验中加中性红变琥珀色容易观察滴定,而加入百里酚酞和甲醛变淡蓝则难以观察现象,实验结果难以控制。
样品滴定时,由于琥珀色与酱油稀释后的颜色十分相近,结果难以判断,故可能误差较大。
pH计出现故障,无法测量
指出目前习惯采用的甲醛法测定的不足之处,结果测定出来的是包括样品中可能存在的铵盐。
作者建议把样品中本身存在的铵盐减去才是氨基酸态氮的准确值。
3.酱油中氨基氮测定方法的探讨--《中国调味品》2000年06期
本文提出活性炭吸附酱油中色素,用百里酚蓝—酚酞混合指示剂指示终点,终点颜色变化敏锐、易于用肉眼判断终点,方法简便,重现性好,标准偏差0 18,相对标准偏差0 0 1,回收率高,平均回收率为98 4%
4.加雪梅.中国热带医学[B].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酱油中总酸和氨基酸态氮,2006,6(10)
用798MPTTitrino 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酱油中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
结果测定18 份酱油
中总酸、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与按照国标方法(GB/ T5009139 - 2003) 中人工操作滴定法所测得的结果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105) 。
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酱油中的总酸、氨基酸态氮具有操作简便、测定快速、准确等优点,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分析方法。
5.陈美春, 康明武, 杨勇.四川食品与发酵[A].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测定方法的探讨,44(2).
指示剂法甲醛用量对氨基酸态氮含量测定的影响.在测定氨基酸态氮含量过程中, 所加入甲
醛溶液的量对空白值和测定结果都有显著的影响.随着甲醛加入量的增加, 空白值逐渐增大.
所以本文建议在不影响测定的准确性时, 加入的甲醛量应该越少越好。
测酱油中氨基态氮的几种方法:PH计法和双指示剂甲醛法,有推荐用茚三酮法,pH-STAS 法需要专门的仪器,甲醛法对人体伤害很大,茚三酮法不错,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茚三酮的
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