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训练题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析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
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
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
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
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类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贾探春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②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
①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
1.下面对词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贾诗”首联以白海棠生长的环境,“斜阳寒草、苔翠盈盆”的清幽暗寓贾探春出身卑微。
B.“林诗”首联以“半卷”“半掩”写赏花人娇媚含羞之态,为后面抒发幽怨情感作铺垫。
C.两诗都是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其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神韵各有不同。
D.两诗均采用拟人、比喻、夸张以及化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将个人的命运与海棠神韵融合。
2.请结合探春、黛玉“海棠”诗,赏析探春与黛玉形象特点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萤萤火陈与义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注释】①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
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
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
B.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它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却会在夜晚的草丛间发出煜煜之光。
C.颈联以萤火“却马”“映书”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对其赞赏也更进一层。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宫怨李益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注】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
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答:(2)、试从修辞角度分析后两句的妙处。
答:2,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胸脯花圃哺育捕风捉影B.弹劾负荷隔阂以邻为壑C.勖勉和煦牲畜酗酒滋事D.嗜好谥号侍奉恃才傲物4,按要求答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在小说《家》中,为什么觉慧会成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而觉新则不能?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请举例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第()题答: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
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
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
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
高中咏物诗试题及答案

高中咏物诗试题及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王安石。
(2)诗中“凌寒独自开”中的“凌寒”是什么意思?答:凌寒指的是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依然独自开放。
(3)“为有暗香来”中的“暗香”指的是什么?答: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
2.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贺知章。
(2)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比喻的是什么?答:碧玉比喻的是柳树。
(3)“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剪刀”比喻的是什么?答:剪刀比喻的是春风,形容春风像剪刀一样裁剪出柳树的细叶。
3.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郑燮。
(2)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青山”指的是什么?答:青山指的是竹子生长的山岩。
(3)“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任尔”是什么意思?答:任尔表示竹子无论遇到哪个方向的风,都能坚韧不拔。
4.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菊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元稹。
(2)诗中“秋丛绕舍似陶家”中的“陶家”指的是什么?答:陶家指的是陶渊明的家,这里用来形容菊花盛开的景象。
(3)“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作者对菊花坚韧、高洁品质的赞赏和喜爱之情。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40首(学生版)及部分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学生版)咏物诗知识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的实质是咏人、咏怀、咏世象。
在内容上,它的描写对象往往是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山川地理事物。
一句话,是“物”而非“人”。
在艺术上,它常常采用“兴”的手法,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连类而及,托物咏志。
在修辞上,或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
在咏物诗中,不同的事物往往寄托着不同感情。
下面为大家例举一些常见事物。
一、常见咏物诗的特点:1、形式特点: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辛夷坞唐·王维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咏物诗专题练习学生版含答案

咏物诗专题练习(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两小题。
古风(其五十九)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两小题。
叹庭前甘菊花杜甫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3.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诗人“叹菊花”的原因是“移时晚”,错过了重阳这一赏菊的好时机。
B.颈联写“众芳”被精心采撷烘托甘菊生不逢时,即使甘菊的花蕾缀满枝头也无人观赏。
C.尾联从侧面反映了甘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
D.这首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
菊花的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两小题。
高松曾巩高松高于云,众林安可到?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纛①。
侧听心神醒,仰视目睛眊②。
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
岂同涧中萍,上下逐流潦。
岂同墙根槐,卷卷秋可扫。
凤凰引众禽,此木阴可焘③。
君求百常④柱,星日此可造。
般匠⑤世有无,方钟野人好。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题专练附答案

2023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专练附答案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苏轼①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②,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本词作于元丰三年,苏轼贬居黄州。
②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12.关于本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从字数上来看,此词是一首中调。
B.从题材上来看,此词是一首咏物词。
C.此词笔致缠绵悠远,属于婉约词。
D.此词以物为人,以人写物,妙趣横生。
13.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也无人惜从教坠”句中,“惜”字运用反衬手法暗露作者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
B.“萦损”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运用想象,描写思妇困倦的娇眼睁开又闭合。
C.下阕首句,作者由“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而后折回杨花。
D.“细看来”三句,作者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14.请赏析下阕画线句中数词的妙用。
(4分)答案:12.(1分)A13.(3分)D14.(4分)词人将杨花之春色分成三份,二分落地化为轻尘,一分落水随流水而去(1分)。
数字描摹出杨花渺无踪迹,春光消逝,渲染出感伤的氛围(1分)。
将点点杨花与流水相融,流露出思妇的愁绪(1分),更含蓄地表达出词人伤春惜花之愁,以及忧患中浓郁的忧思。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蝉虞世南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⑤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缕: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蝉腹下的针喙。
咏物诗专题训练

咏物诗训练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凌霄花宋•贾昌朝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凌霄花宋•杨绘①直饶②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
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
【注】①杨绘:北宋绵竹人,官至御史中丞,曾因触犯王安石被贬亳州。
②直饶:尽管,即使。
(1)贾诗的语言特点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2)试分析两首诗借同一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4. (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ò),笋壳。
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训练题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析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
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
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
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
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
“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显然,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的写照。
“只恐夜深花睡去”隐含顾影自怜的意思。
但诗人并不因此而颓唐萎靡,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豁观、洒脱的胸襟。
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
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析惜牡丹】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
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
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
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
“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
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
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艺术中国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
“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
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
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
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人情不能堪。
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么?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
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
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析】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
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
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
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
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
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
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
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
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
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
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
4.(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ò),笋壳。
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考点】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解析】翻译: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酒樽显得(更加)清凉。
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
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译文】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
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
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赏析一】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
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
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
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
其父屡禁其习武。
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
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
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
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