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起源和发展
西餐的起源与演变

西餐的起源与演变西餐是指源于欧洲的饮食文化,随着欧洲人探索、殖民和贸易活动的扩展,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饮食风格之一。
本文将从西餐的起源出发,探讨西餐的演变过程。
一、西餐的起源西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饮食文化注重均衡和谐,强调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技巧。
古罗马时期,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餐桌上的食物种类更加丰富多样。
进入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得餐桌上的食物更加注重禁欲和节制。
肉类几乎被视为一种奢侈品,那些有钱的人才能享用。
而贫民则主要以面包和蔬菜为主食。
同时,中世纪的贵族宴会也催生了复杂的餐桌礼仪和烹饪技术。
二、西餐的演变随着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贸易活动的增加带来了食材和烹饪技艺的交流。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大陆美洲的发现。
蔬菜、水果、肉类、香料等欧洲此前未曾接触过的食材开始进入餐桌,为西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烹饪技艺也得到了提高。
烤、炸、炖、蒸、煮等烹调方法的应用使得食物的口感和质地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西餐的吸引力。
18世纪的法国被认为是西餐的一次革命,这就是著名的“法式烹饪”。
在法式烹饪中,厨师们注重选取顶级食材,追求独特的调味和精致的摆盘艺术,使得食物呈现出极高的视觉和味觉享受。
法式烹饪的影响力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成为西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0世纪以后的西餐演变更加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西餐逐渐吸收了各种各样的其他饮食文化的元素。
亚洲的烹调技术和调味料在西餐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日本料理、泰国菜和印度菜等。
三、西餐在世界的传播随着殖民和贸易活动的拓展,欧洲人把西餐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
殖民地的建立使得西餐在美洲、亚洲、非洲等地深入生根。
同时,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也对西餐产生了影响,形成了许多新的西餐变体。
在亚洲地区,西餐逐渐融入当地的饮食习惯中,形成了许多特色的西餐风格。
例如在中国,西餐与中餐融合,产生了中西合璧的烹饪风格,诸如中式西餐和西式中餐。
肉夹馍的起源、发展与特点

肉夹馍的起源、发展与特点摘要:肉夹馍是一种源自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食品,主要由烙制的面饼和炖制的肉馅组成,具有酥软、香浓、鲜美的特点。
肉夹馍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是当时的军粮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肉夹馍也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多种地方风味和品牌,如陕西的秦镇肉夹馍、甘肃的兰州肉夹馍、河南的郑州肉夹馍等。
本文将从肉夹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对这一中国传统美食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肉夹馍;美食;西北;历史一、肉夹馍的起源肉夹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称为“饼子”。
据《史记·张骞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经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内)遇到了一种“以羊马之乳为酪,以麦为饼”的食物。
这种食物很可能就是肉夹馍的雏形,因为它也是用面饼包裹着肉或奶制品。
张骞回国后,将这种食物带回了长安(今陕西西安),并受到了皇帝和百姓的欢迎。
从此,肉夹馍就成为了长安城的特色小吃之一。
肉夹馍在汉代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作为军粮。
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率领轻骑千余人,在西域征战十余年,所依赖的主要粮食就是“以麦为饼”,即肉夹馍。
这是因为肉夹馍具有携带方便、耐储存、营养丰富等优点,适合作为长途行军的食物。
班超曾经说过:“我所以能成功者,以麦为饼耳。
”可见,肉夹馍在汉代已经具有了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肉夹馍的发展从汉代开始,肉夹馍就在中国西北地区广泛流传,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和品牌。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陕西的秦镇肉夹馍了。
秦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东南部,距离华山约15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秦镇肉夹馍以其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味道独特而闻名遐迩。
秦镇肉夹馍的面饼是用上等白面精心揉制而成,烙制时要用高温火候,使其外焦里嫩、表面起泡;秦镇肉夹馍的肉馅是用精选的猪肉或牛肉,经过切割、腌制、炖煮等多道工序,使其肉质酥烂、汁水丰富、香气扑鼻;秦镇肉夹馍还要配以特制的辣椒酱、芝麻酱、蒜泥等调料,增加了其风味和层次。
食物的起源与历史背景研究

食物的起源与历史背景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话题,它涉及到生物学、文化、历史和人类行为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食物的起源与历史背景的一些基本研究。
一、食物的起源
1. 狩猎采集时代: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食物主要来源于狩猎和采集。
那时,人类依靠狩猎野生动物和采集野生果实为生。
这些活动不仅提供了食物,还帮助人类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以及如何适应环境。
2. 农业革命:大约在公元前9000年,人类开始发展农业。
他们开始种植和养殖作物,这大大提高了食物的产量,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3. 工业化食品: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开发新的食品生产方法,如工业化生产肉类、乳制品和面包等。
这些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处理,可以长期保存,方便运输。
二、食物的历史背景
1. 古代文明的食物体系:在古代文明中,如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的食物体系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文明发展了烹饪技术,创造了各种美食。
2. 中世纪的食物变迁:在欧洲的中世纪,由于宗教法规的限制和农业技术的限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减少。
然而,这也催生了一些特殊的食品,如奶酪和啤酒等。
3. 现代食品工业:随着工业化的进展,现代食品工业的出现改变了食物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和便利性成为了现代食品工业的主要特点。
食物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是复杂而多样的,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演变,也影响了我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了解食物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饮食文化,以及它如何随着时间而演变。
月饼的起源与发展

月饼的起源与发展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谈论一个美味又富有传统文化意义的食物——月饼。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月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内涵。
那么,月饼的起源是怎样的呢?又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壮大的呢?古老传说与历史渊源关于月饼的起源,有一些古老的传说颇具韵味。
最为广为人知的故事便是关于抗元起义的起源。
相传,南宋抗元义军在起义的白昼,为了传递作战计划,便将纸条藏在了月饼内,以月饼作为媒介来传递情报。
这一传说不仅让月饼成为民族英雄传奇的见证,也使得月饼在中秋节这一节日中获得了特殊的纪念意义。
历史的长风滚滚,月饼的渊源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
早在唐代,月饼便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当时,月饼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象征、一种仪式,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不同地域的月饼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表达。
从广式月饼到苏式月饼,每一种月饼都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特点。
广东的莲蓉月饼馅料香甜细腻,而江苏的鲜肉月饼则多了一份咸香油润。
这些不同口味的月饼,呈现出了中国人多样而丰富的美食文化。
月饼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也在不断改良和创新。
有了冰皮月饼、巧克力月饼等新品种的涌现,月饼不再是过去的传统食物,而是结合了现代口味和审美需求的新时尚。
无论是外形设计还是口味创新,都让人们对月饼这一传统美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
月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祈愿。
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历史的见证。
无论是传统的口味还是现代的创新,都让月饼这一美味成为了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大家在未来的中秋佳节中,能够品尝到各式各样的月饼,感受这份浓浓的传统文化情怀。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份美好,让月饼的故事延续下去。
月饼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
月饼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月饼的起源与历史演变月饼作为中国传统的糕点之一,在中秋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本文将介绍月饼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带领读者一同了解月饼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
一、古老的起源月饼起源于中国古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当时,人们将小麦制成团状食物,用以祭祀月亮。
相传,商朝时期的贵族将这一食物作为祭品奉献给月亮,以祈求丰收祥和。
这就是月饼最早的起源之一。
二、风靡的南北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
然而,不同地区对月饼的制作方式和口味有所不同。
南方的月饼制作更加精致细腻,以广式月饼为代表,外皮酥软,馅料丰富多样。
而北方的月饼则以北京风味为主,以豆沙和莲蓉为主要馅料,外皮较硬,口感独特。
这种南北差异使得月饼更加多样化丰富。
三、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月饼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传承与创新。
唐代被誉为月饼黄金时期,当时的月饼已初具规模,制作技艺得到了提升。
宋代开始流行填充馅料,进一步丰富了月饼的味道。
明代以后,月饼的口味更加多样化,不同地区开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月饼。
四、中秋节的象征在中秋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月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共同分享美味的月饼。
月饼的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寓意着家庭的和睦和美满。
此外,月饼还代表着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人们通过赠送月饼表达情感,祝福家人平安幸福。
五、文化传统的传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月饼在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除了中秋节,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都离不开月饼。
月饼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六、现代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月饼在现代逐渐发展出更多创新的口味和品种。
除了传统的豆沙、莲蓉、五仁等,还出现了各种创新口味,如巧克力、冰淇淋、榴莲等等。
这些新口味的月饼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也使得月饼这一传统糕点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广东早茶的起源和发展

广东早茶的起源和发展广东早茶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广东省特色的传统点心,也是广东人早晨的一种饮食习惯。
广东早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丰富多样的品种。
一、起源广东早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在广东地区,由于天气炎热,人们饮食习惯也开始出现了变化。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清淡、细腻的食物,所以一些以茶点为主的早餐渐渐成为主流。
同时,广东地区文化繁荣,商业交流频繁,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也开始融合,促进了早茶在广东的发展。
二、发展1.早茶的具体内容广东早茶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点心。
点心种类繁多,有肉类、海鲜类、蔬菜类等不同口味的选择。
广东早茶最著名的点心包括:肠粉、虾饺、叉烧包、蒸糕、蛋挞等。
这些点心以制作精细、口感鲜美而闻名,成为当地人早晨的美食选择。
2.特色制作工艺广东早茶的制作工艺注重精细和创新。
比如,肠粉的制作需要优质的米粉和鲜美的馅料,搭配上独特的调味汁,配合传统的蒸制工艺,使得肠粉口感细腻、爽滑。
虾饺则需要选用新鲜的虾仁制作成虾胶,再包入薄薄一层面粉皮制作而成,色香味俱佳。
这些独特的制作工艺为广东早茶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文化影响与创新广东早茶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广东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早茶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式、西式等多种饮食文化的元素,创新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点心和茶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东早茶的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广东地区的一张名片。
4.现代发展与推广如今,广东早茶已经不仅在广东地区受到喜爱,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广东早茶的制作与推广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技艺,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加入。
同时,广东早茶的品牌化也越来越明显,各种连锁店、特色餐厅纷纷涌现,为广东早茶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总结:广东早茶作为广东饮食文化的瑰宝,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丰富多样的品种。
广东早茶的起源和发展

广东早茶的起源和发展广东早茶,作为广东地区的传统美食文化之一,无论是香甜的点心还是清爽的茶水,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从起源、发展和特色三个方面,介绍广东早茶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当地的重要地位。
一、起源广东早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南粤一带的商贾为了方便交流和商谈,常常在早晨聚集在茶楼中,慢慢形成了早茶的文化传统。
最早的广东早茶主要以点心为主,茶水则以绿茶和花茶为主,成为了商人们早晨交流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东早茶逐渐融合了其他地方的饮食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成为了广东地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发展广东早茶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明清时期,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广东早茶逐渐丰富了菜品种类,不仅有传统的点心,还增加了烧腊、粥品等食物。
同时,茶楼也逐渐成为人们聚会、商谈的场所,成为展示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地方。
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东早茶的菜品种类更加多样化,并与其他地方的饮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的早茶文化。
三、特色广东早茶有其独特的特色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广东早茶的点心丰富多样,包括虾饺、烧卖、肠粉、蒸饺等多种口味,形状精美,香气四溢,色香味俱佳。
其次,广东早茶的菜品以精致烹饪和新鲜食材为特点。
厨师们注重每个环节的精细处理,使得早茶菜品口感细腻,营养丰富。
此外,广东早茶的茶水搭配也非常讲究。
除了传统的绿茶和花茶外,还有陈皮、普洱等茶品,它们的深浅不同,气息芬芳,为早茶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最后,广东早茶还与传统的餐饮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注重家庭和集体感的用餐方式。
人们常常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品尝早茶,享受丰盛的美食,共同感受生活的乐趣。
总结广东早茶作为广东地区的传统美食文化,承载着历史的渊源和人们的记忆。
它既是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无论是在茶楼还是家庭聚会中,广东早茶都以其丰富多样的点心和精致独特的茶水,为人们带来了舌尖上的享受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PPT

03
促进交流
在餐桌上遵守礼仪,可以 营造和谐的用餐氛围,促 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 通。
中 传国 播饮 与食 影文 响化
的
中餐馆的普及
中餐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成为传播中国饮食 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国菜的国际影 响力
中国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许多外国游客和留学生 都热衷于品尝中国菜。
中国饮食文化的 文化交流
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饮食文化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饮食文 化逐渐走向世界,与其他国家的 饮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
的国际饮食文化。
中
未 来 展 望
国 饮 食 文 化
的
饮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01 绿色饮食
倡导绿色、健康的饮食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 的浪费。
02 传统与创新结合
在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积极创新,结合现代科技 和理念,推动饮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唐宋时期,宫廷饮食文化达到了顶峰,宫 廷厨师们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菜肴和点心。
民间饮食
唐宋时期,民间饮食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 发展,出现了许多地方特色小吃和菜肴。
03
饮食礼仪
唐宋时期,饮食礼仪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饮食礼仪规范。
01 宫廷饮食
明清时期,宫廷饮食文化达到了鼎盛,御膳 房的菜肴种类繁多,制作工艺精湛。
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中国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
01
文化交流
中国饮食文化在历史上与其他文 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如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以及郑
和下西洋等航海活动。
02
文化融合
中国饮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 其他文化进行了融合,形成了独 特的饮食文化,如中餐的烹饪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创造了悠久的史前文化。
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相当丰富,最著名的有属于早期直立人的元谋人、晚期直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丁村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的化石等。
这些古人类生活的时代在100多万年至1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他们是一群群、一代代饥饿的猎民。
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类要与形体和力量上远远超出自己之上的许多动物搏斗,庞大的犀牛、凶猛的剑齿虎、残暴的鬣狗,都曾经是人类的腹中之物。
其他温顺柔弱的禽兽,还有江河湖沼的游鱼虾蚌,就更是逃脱不了这些原始的猎人和渔人的搜寻了。
除动物而外,古人类更可靠的食物来源是植物,是长在枝头、结在藤蔓、埋在土中的各类果实和野蔬。
在连这些果蔬一时也寻觅不到的时候,人类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转向植物茎杆花叶,选择品尝那些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
不知通过多少世代的尝试,也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才筛选出一批批可食植物及其果实。
在距今1万年前后,随着农业的发明和制陶术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到考古学家所说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时
代遗址,数以千计,如星罗棋布,其中尤以黄河两岸分布最为密集。
黄土地带和黄土冲积地带,在距今1万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有了一些原始的农耕部落,创造了粟作农业文明。
这些农耕部落赖以生存的就是黄土与黄河,他们创造的文化被考古学家们分别命名为白家村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北辛文化。
人们熟知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正是在这些早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是以粟类种植作为获得食物来源的主要生产手段。
长江流域的开发史也与黄河流域一样古老,在距今近1万年前,也有了原始农耕文化,不同的是它不是北方那样的旱作,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中国古代将栽培谷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主要包括稷(粟)、黍、麦、椒(豆)、麻、稻等,除麦和麻以外,都有了7000年以上的栽培史。
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了根本改变,变索取为创造,变山林湖海养育为黄土大河养育,饮食生活有了全新的内容。
原始农耕的发展,同时还使得另一个辅助性的食物生产部门——家畜饲养业产生了。
家畜中较早驯育成功的是狗,由狼驯化而来。
中国多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狗的遗骸出土,年代可早到距今近8000年。
农耕部落最重要的家畜是猪,驯化成功的年代与家狗基本同时。
中国传统家畜的“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在新石器时代均已驯育成功,我们当今
享用的肉食品种的格局,早在史前时代便已经形成了。
食物的发展随着原始时代饮食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饮食到了先秦两汉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食物原料方面,便是丰富多样,五彩缤纷。
首先表现为粮食作物已作为日常食源,三代时作为粮食作物的五谷已备,除了此前已得到广泛种植的黍、稷、粟外,麦、梁、稻、菽、菰已在人们日常食物中占有较大比重。
在最早的农书《夏小正》中,已记载种植有麦、黍(黄米)、菽(大豆)糜。
其次是蔬菜和水果的丰富。
《诗经》和《尔雅》、《山海经》中记载最多的陆生蔬菜有瓜、韭菜、苦瓜、蔓青、萝卜、苦菜、荠菜、豌豆苗、竹笋、枸杞等,水生蔬菜有蒲、莲藕、水匠、水藻、蓴菜、苹(凉菜)、水葵、荸荠、菱角,调味蔬菜有韭、葱、荞头、蒜头、紫苏及秦椒、姜(薑)等,此外还有采集的各种野生菌类、木耳、石耳等。
关于水果的丰富,《山海经》记有海棠、沙果、梨(棠)、桃、李、杏、梅、枣、柤(山楂)、板栗、橘、柚,《诗经》中除以上水果外,还有桑葚、木瓜、枳。
西汉时张骞通使西域,从西方传入了蒲桃(葡萄)、胡桃(核桃)、无花果、石榴、西瓜、哈蜜瓜等。
而江南还有甘蔗、荔枝、龙眼、槟榔、橄榄、香蕉、椰子等。
可见后代一些常见的水果,此时已初具种类。
第三是动物性食物在饮食中的地位日渐重要,这些食物主要靠畜牧和狩猎获得。
在甲骨文记
载中,就有马厩,而殷代对畜养的马、牛、犬等分类很细,并有役使、祭祀和食用的各种区别。
商代后期的妇好墓出土的玉雕动物中有马、牛、羊、狗、猴、兔、龟、鹅、鸭、鸽等逼真造型的家养畜禽,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家畜家禽就已定向驯养了。
《周礼》中记载中原贵族驯养食用的禽畜有野猪、野兔、麋鹿、麝及雁、宴鸟鹑、野鹅等。
到了汉代,汉族地区畜养牛羊数目达一二百头的农家大量出现,而一般百姓逢年过节都要烹牛宰羊,大摆宴席。
三代捕鱼业也有很大发展,据专家鉴定,殷墟出土的就有鲻鱼、黄颡鱼、鲤鱼、青鱼、草鱼、赤眼鳟等。
而池塘养鱼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肉类的食物,动物脂膏也被食用。
先秦时人们食用动用脂肪,到周秦两汉时油脂已被广泛食物。
两汉时,已普遍开始使用和食物植物油,当时除麻籽油、菜籽油,还有胡麻油、大豆油等。
各种调料的发现和利用,为烹饪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一时期的自然调味品有盐、梅子、蜜、姜。
人工调料有醯、酒、酱、醢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食物原料,主要记载于《齐民要术》中。
这一时期,一是粮食作物品种的极大丰富,如当时小米就有三十八种,大米有十三种,糯米有十一种,芋艿有十四种,并培植出了甘薯。
蔬菜有地芝(冬瓜)、瓠瓜、莲藕、芡实、菱角、荸荠、连子、茄子、豆角、萝卜、蔓青、豌豆苗、芸豆苔、芥菜、芹菜、
苦麦菜、蒿菜、苋菜、鹿角菜(龙须菜)、泽蒜(蒜台)大蒜、葱、胡荽、韭菜、紫苏、姜、竹荀、筱(竹荪)、蘧蔬(草菇)、木耳、石菭(石耳)、花椒、胡椒、橘皮等,水果有桃、李、杏、梅、枣、栗、柰、柿、梨、沙果、桑椹、木瓜、石榴、葡萄、(樱桃)、杨梅、草莓、枸椽(佛手)、豆蔻、蕉等。
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一书中记录了唐代当时南方的饮食原料,其中以水产类最为丰富,有鲻鱼、嘉鱼、鲎鱼、黄腊鱼、竹鱼、鱼舀鱼、鲩鱼、章鱼、鲵鱼、乌贼鱼、石头鱼、比目鱼、鸡子鱼、鹿子鱼、狗瞌睡鱼、蚝、水母、海镜、瓦屋子及各种蛤类、蚌类、蟹类、虾类等数十种。
禽鸟类则有?"、孔雀、鹧鸪等。
果类食物有偏核桃、石栗、龙眼、枸橼子、椰子、山姜等。
两宋一直到元明清,可以说是中国饮食原料结构的较大变化期,这种变化,首先主要表现为主要原料的不断增减更替,比如延续了近两千年、在人们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菰米,在宋代时逐渐减少,明清已完全淘汰,而小麦、小米、高粱的比例不断增加,成为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麻籽逐渐由全食变成了油料,大豆、绿豆、扁豆、莞豆等豆类作物,随着豆制品的发展,成为了主副兼用的粮食。
其次是人工培育蔬菜瓜果的日渐增多,而食用野菜日渐绝迹。
同时数百年来陆续从域外引进的甘蓝、苴蓝、菜花、丝瓜、黄瓜、苦瓜、南瓜、辣椒等,大大地丰富了中
国饮食的原料和味道。
此外肉类原料中,此前的野禽野兽已逐渐被家禽所代替。
第四,花卉类原料进入饮食原料的行列,参与了饮食的制作,各种花卉可以入茶、酿酒,如茉莉、玫瑰、芍药、蔷薇、茱萸、玉兰、菊花、金银花、桂花、腊梅花、百合花、桃花等。
花卉还可以用来制作各类糕饼饭粥,美味佳肴、制酱,甚至可以直接食用。
总之,中国饮食的广采博纳精神,使得历代人们不辞劳苦地去探求各种食物原料,使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而食物原料的丰富和扩展,又为中国饮食的五彩纷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