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科粤版)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粤教版(科学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1 社会生活与化学教学目的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和现象。
[讲述]1.家里的塑料2.做衣服的化学纤维3.食品中的添加剂4.制造交通工具的材料5.药箱里的药品6.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品教师理发师厨师医生警察[讲述]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些就是化学科学的任务,也就是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获得这些知识的常用方法,即科学探究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化学,去研究自然世界。
[板书]化学课的学习内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活处处有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化学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探究的方法1.2 物质的变化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辩证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两种变化的异同、区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白纸、装有某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镁条、碳酸氢钠固体、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试管、坩埚钳、石棉网、火柴教学过程[观察活动]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用装有另一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提出问题]1.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门有趣而又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课。
[观察活动]变化1 火柴梗被折断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变化2 水的三态变化现象: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一、课题: [具体课题名称,例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与碳、硫、铁等物质反应),并能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理解氧气的用途与其性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氧气的用途。
2. 教学难点。
- 理解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现象及反应原理。
- 探究氧气与物质反应的实验操作要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3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与氧气有关的生活图片,如潜水员携带氧气瓶、医院输氧等,提问学生:“大家知道这些场景中氧气都起到了什么作用吗?氧气又有哪些性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讲授新课(30分钟)- 氧气的物理性质(7分钟)- 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一闻氧气的气味(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
- 给出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溶解性(不易溶于水)等数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理性质对氧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有何影响。
例如,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 氧气的化学性质(20分钟)- 实验探究一:氧气与碳的反应。
- 教师演示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 在空气中点燃木炭,观察现象(发红光,放出热量);然后将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粤教版)全册完整课件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粤教版)全 册完整课件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粤教版)全 册完整课件
1.1 身边的化学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粤教版)全 册完整课件
1.2 化学实验室之旅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粤教版)全 册完整课件
1.3 物质的变化
科粤版九年页 0174页 0176页 0208页 0345页 0518页 0556页 0608页 0669页 0735页 0782页 0814页 0833页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1.2 化学实验室之旅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2.1 空气的成分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2 制取氧气 3.4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 4.1 我们的水资源 4.3 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章 燃料 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5.4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 附录二 部分化学名词汉英索引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粤教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粤教版)全 册课件【完整版】
1.1 身边的化学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粤教版)全 册课件【完整版】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粤教版) 全册课件【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020页 0101页 0139页页 0562页 0618页 0662页 0712页 0766页 0785页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1.2 化学实验室之旅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2.1 空气的成分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2 制取氧气 3.4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 4.1 我们的水资源 4.3 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章 燃料 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5.4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 附录二 部分化学名词汉英索引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科粤版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1 社会生活及化学教学目的通过生活及化学这一主题,带着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相识到化学及消费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初步使学生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相识到化学及消费生活的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形形色色的及化学有关的物品和现象。
[[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常常运用的化学物品老师理发师厨师医生警察[讲述]物质的组成、性质和改变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些就是化学科学的任务,也就是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获得这些学问的常用方法,即科学探究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化学,去探讨自然世界。
[板书]化学课的学习内容生活中的化学学问〔生活到处有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改变规律化学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探究的方法1.2 物质的改变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物质是改变的这一辩证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物理改变、化学改变及两种改变的异同、区分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白纸、装有某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镁条、碳酸氢钠固体、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试管、坩埚钳、石棉网、火柴教学过程[视察活动]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打算好的白纸上,用装有另一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视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提出问题]1.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改变,使白纸上显出字来?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从“物质的改变〞开始,学习这门好玩而又和生活亲密相关的化学课。
[视察活动]改变1 火柴梗被折断现象:火柴梗形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改变2 水的三态改变现象:水的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
改变3 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现象:石蜡形态和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
改变4 玻璃破裂现象:玻璃形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
改变5 食糖溶解在水中,再加热蒸发掉水后又得到食糖现象:食糖形态和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科粤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科粤版)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1.2 原子和分子教学目标: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教学内容:原子的结构,原子和分子的性质。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1 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性质,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2.2 化学变化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变化,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反应的类型。
第三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3.1 有机物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有机物的概念,掌握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教学内容:有机物的定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3.2 糖类和脂肪教学目标:了解糖类和脂肪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内容:糖类和脂肪的结构,糖类和脂肪的性质。
第四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4.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目标: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规则。
教学内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4.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目标:学会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技巧。
第五章:空气和水的污染与保护5.1 空气污染教学目标: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掌握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教学内容:空气污染的原因,空气污染的危害,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5.2 水污染教学目标: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掌握防治水污染的方法。
教学内容:水污染的原因,水污染的危害,防治水污染的方法。
第六章:金属和金属材料6.1 金属的性质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6.2 金属的冶炼和应用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冶炼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金属的冶炼方法,金属的应用。
第七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7.1 碳及其化合物教学目标: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科粤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科粤版)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化学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识化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学习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1.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仪器的使用、试剂的取用、溶液的配制等。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安全意识。
1.3 化学用语学习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简单的化学计算。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1 物质的组成学习物质的组成,包括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
2.2 原子结构学习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层。
掌握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3 离子化合物学习离子的形成和离子化合物的结构。
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溶解性和熔点等性质。
第三章:物质的分类与变化3.1 物质的分类学习物质的分类,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无机物和有机物等。
了解不同类别物质的特点和应用。
3.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能够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3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
能够写出简单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四章:有机化合物4.1 有机物的概念与特点学习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学习有机物的命名方法。
4.2 烃学习烃的分类和性质,包括烷烃、烯烃和炔烃等。
了解烃的燃烧反应及其应用。
4.3 烃的衍生物学习烃的衍生物的分类和性质,包括醇、醚、酮等。
了解烃的衍生物的应用,如药物、香料等。
第五章:能量与环境保护5.1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了解能量的种类和转换方式。
能够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实例。
5.2 燃料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学习燃料的分类和利用,了解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1.1身边的化学课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材分析本章是化学启蒙教育第一章,带领学生走进化学学习课堂,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憧憬和疑问,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让学生认识化学课的学习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哲学观点,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通过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这门科学,因此有许多疑问,也对新课程有一些期望和迷茫。
教师应该在本节课积极引导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身边的化学物品和现象。
2记住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3知道科学探究方法既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学习有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物品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四、教学重点难教学重点化学课的学习内容点教学难点感受奇妙的化学现象并产生猜想。
五、教法学法创设好愉悦的学习情景,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面对各种物质产生联想。
学法指导:产生,注意、发现,阅读、听讲,观察、猜想。
六、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引言: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学习一门新的功课。
大家会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听老师从衣、食、住、行谈起。
板书:第一节生活与化学活动一:就下列方面,请学生发言,列举他们知道的化学物品和现象:①家里的塑料。
②用化学纤维做的衣服。
③食品中的添加剂。
④制作交通工具的材料。
⑤药品。
⑥生命现象与化学相关。
活动二:看书回答问题。
板书:化学学科的任务是什么?化学学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哪些?①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②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③化学对社会的影响。
④科学探究的方法。
小结:知识梳理;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作业:练习册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化学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1 社会生活与化学教学目的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和现象。
[ 讲述]1. 家里的塑料2.做衣服的化学纤维3.食品中的添加剂4.制造交通工具的材料5.药箱里的药品6.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 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品教师理发师厨师医生警察[ 讲述]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些就是化学科学的任务,也就是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获得这些知识的常用方法,即科学探究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化学,去研究自然世界。
[ 板书] 化学课的学习内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活处处有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化学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探究的方法1.2 物质的变化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辩证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两种变化的异同、区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白纸、装有某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镁条、碳酸氢钠固体、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试管、坩埚钳、石棉网、火柴教学过程[ 观察活动] 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用装有另一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提出问题] 1. 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2. 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3. 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门有趣而又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课。
[ 观察活动] 变化1 火柴梗被折断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变化2 水的三态变化现象: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3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现象:石蜡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 4 玻璃破碎现象:玻璃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 5 食糖溶解在水中,再加热蒸发掉水后又得到食糖现象:食糖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 讲述]上述变化过程中,有的只发生物质形状或状态的变化,有的物质的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 板书] 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检查]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
[观察活动]【实验1-1】火柴梗燃烧燃烧前:火柴梗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有发光发热现象。
燃烧后:黑色物质【实验1-2】镁条燃烧燃烧前:镁条是银白色的固体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白光,并且放出热量。
燃烧后:生成的是白色的粉末状物质。
[讲述]火柴梗燃燒后生成黑色的灰燼、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两者散发到空气中),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
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它是一种不同于镁的新物质。
[板书]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讨论交流]完成下表后回答:从哪些方面比较镁条燃烧前后的不同点?[讲述]观察化学反应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现象:反应前的现象一反应进行时的现象一反应后的现象。
[观察活动]【实验1-3】在盛有少量小苏打(碳酸氢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观察:产生气泡判断:发生化学变化【实验1-4】在盛有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无色氯化镁溶液。
观察:产生白色沉淀判断:发生化学变化[讲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某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这些现象并不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板书]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即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讲述]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检查]完成课本12页“检查站”内容。
[板书]化学变化的表达方法一一文字表达式镁+氧气占燃氧化镁点燃乂■Mg O2 MgO[讲述]在文字表达式中,“ +”读作“和、与、跟”,“-”读作“生成” 带领学生读以上表达式。
[练习]P.13/1.2. P.26/1.[布置作业]1.抄写概念各两遍。
2. P.26/ 4. 6.1.3 化学实验室之旅教学目的1. 认识所学实验的目的意义,了解实验注意事项2. 了解实验中所接触的仪器,识记名称,了解其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3. 初步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懂得操作原理4.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难点1. 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2. 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阅读] 化学实验室规则[ 讲解]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1. 试管用途: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收集少量气体。
注意:装液体的量不应超过容积的1/2,给液体加热时,液体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用试管夹夹持或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振荡时靠腕力甩动。
2. 试管夹用途:夹持试管注意:从试管底部向上套或取下,不能横进横出;夹在距试管口约1/3 处;手握长柄,不能按短柄,防止试管脱落;防止烧损或腐蚀。
3. 玻璃棒用途:搅拌、引流、蘸取少量液体。
注意:搅拌时不可用力过猛,不要碰器壁;引流时下端紧靠接收器内壁;蘸取液体的玻璃棒要洁净,用后要冲洗。
4. 酒精灯用途:加热注意:使用时将灯放稳,灯帽竖放;灯体内酒精不可超过容积的2/3,不少于1/4;添加酒精必须先将火熄灭;用燃着的火柴或细木条点燃酒精灯,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用灯帽盖灭,不用时要盖上灯帽;失火用湿布或砂土盖灭。
5. 胶头滴管滴瓶用途: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胶头滴管不能吸得太满,不能将吸有液体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不要深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壁,不能将滴管倾斜滴加;用过后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滴瓶的胶头滴管与滴瓶口磨毛配套,不能互换或移作他用,滴瓶的胶头滴管取用药品后应立即插回原瓶,不能用水冲洗。
6. 铁架台用途:固定和支持仪器(常配有铁夹和铁圈)。
注意:不能用力敲打;夹持玻璃仪器要注意松紧适度,铁夹内衬以绒布或石棉纸。
7. 烧杯用途:盛放较多量试剂的容器;较多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溶解物质、配制溶液、承接滤液。
注意: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外壁应干燥并垫一石棉网;不能加热固体;加入液体不应过多。
8. 量筒用途:量度液体体积注意:量筒的最大量程应与液体的体积相近且一次量完;平放在桌面上读数,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用于加热,不能量热的液体,不能用于溶解、稀释,不能作反应器。
9. 集气瓶用途: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进行某物质与气体的反应。
注意:收集或储存气体时用毛玻璃片盖住;不能加热;做某些反应的反应器时应装少量砂子或水。
10. 锥形瓶用途:用作较多量液体反应的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注意:加热时需要点上石棉网11. 其他:水槽、药匙、蒸发皿、漏斗、坩埚钳、试管架、试剂瓶(广口瓶、细口瓶)、烧瓶。
[讲解]实验基本操作1. 药品的取用注意:①注意安全“三不准”: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少取为原则:液体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③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讲解](1)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药匙、镊子都应保持干净,药匙不能用来搅拌。
向试管里装入小颗粒或固体粉末时,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壁(或管口)上,应用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向玻璃仪器中装块状或密度较大金属颗粒时,应“ 一横二放三慢滑”,以免打破容器。
[观察活动]【实验1-5】【实验1-6】(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在细口瓶里,取用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容器口,缓缓倾倒,倒完液体,立即盖紧瓶塞,将瓶子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回忆量筒及胶头滴管的用法。
[观察活动]【实验1-7】2. 托盘天平的使用用于粗略称量,能准确到0.1g (1 )称量前游码回零,检查是否平衡(通过平衡螺母调节)。
(2)“左物右砝”(先大后小再游码),用镊子夹取砝码。
m物=m砝+ m游若放成“左砝右物”,因m砝= m物+ m游故m 物= m 砝-m 游(3)称量完毕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4)干燥的药品方在洁净的纸上称量;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物质的加热3.(1)酒精灯的使用(2)给物质加热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
用外焰加热(温度最高)。
①加热液体可用:试管、蒸发皿(可直接加热)烧杯、烧瓶(不可直接加热,须垫石棉网)加热固体可用:干燥试管、蒸发皿、坩埚不能用于加热:集气瓶、水槽、量筒、漏斗②玻璃容器加热时应注意:a. 外壁干燥b. 不要接触灯芯,也不要远离外焰c. 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③加热固体:先预热,再把灯焰固定在固体部位加热加热液体:液体量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先预热,加热时不时移动时管使受热均匀,试管倾斜约450角;加热时切不可使试管口朝着自己或有人的方向。
[ 观察活动] 【实验1-8 】【实验1-9 】[ 阅读] 课本P.19 知识视窗实验室的安全知识[ 练习]P.20/ 1. 2. 3. P.26/ 2. 3.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目的通过铜片加热变黑的主题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
既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我们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教学难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铜片试管、橡皮塞、酒精灯、坩埚钳、火柴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引入新課] 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这种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 板书]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女口: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 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如: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讨论交流] 课本14 页[ 板书]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探究活动]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观察与问题【实验1-10 】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假设与预测1. 预测:1-a 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1-b 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