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识别系统及街道更新设计探究
从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看合肥城市设计

从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看合肥城市设计作者:水源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0期水源(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合肥 230022)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识别系统研究方法的借鉴,建立合肥市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在通过对合肥市城市理念识别、城市行为识别、城市视觉识别的分析后,提出进行合肥市的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构建的建议和展望.关键词:合肥;形象识别;城市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0-0117-021 关于城市形象CIS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CI战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深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象识别系统.是为塑造统一形象而设计的识别系统,它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文化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和传达,使大众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经营战略.受到企业形象设计的成功表现,城市形象借鉴了此系统的研究方法,也简称为CIS(City Identity System).城市形象是指城市以其自然的地理环境、经济贸易水平、社会安全状况、建筑物的景观、商业、交通、教育等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法律制度、政府治理模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等要素作用与社会公众并使社会公众形成对某城市认知的印象总和.城市形象包括许多方面,它的建筑、街道、风景名胜、文化教育,建筑艺术以及市民的行为举止、衣装打扮等.城市形象的结构体系主要由三个系统构成,它们是: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fy System ,MIS)、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tem,VIS)、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 Identify System ,BIS).2 合肥城市形象发展现状2.1 合肥城市形象的理念识别系统发展现状城市理念识别指城市独特的价值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文化内涵等,是城市的“大脑”和城市形象的核心.城市理念融合文化形象、城市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沟通、凝聚城市居民的思想认识,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城市性质、发展战略和规划、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等.合肥曾经有个很悲情的比喻——“二个胖子”.这显然是对合肥的地域文化没有一点的了解,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班固《汉书》中,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合肥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定为: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层半径为100公里,引领并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到2020年,合肥市将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经济中心.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区,并在老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四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设一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新区.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南依巢湖,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综合居住新区.在最新的合肥城市总体规划中,合肥的城市定位被赋予更新的、更广的含义.包括:立足皖中引领全省的中心城市;国际知名的大湖生态宜居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产学研示范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绿荫满城、湖光山色的目的性旅游城市;绿色经济发展先行先试区;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接轨沪宁联动长江的先发城市.合肥城市精神的提炼最早要追溯到2005年,经过七年炼就,最终确定为“开明开放、求是创新”.这八个字言简意赅、意蕴深远,易懂易记.它成为合肥城市的精神,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时代精神的显现,同时也是对未来的昭示.综上所述,合肥城市形象的理念识别系统已基本形成,但是未能在当地人民或是更大范围内的人们心中形成稳固的、鲜明的城市形象.很多人提到合肥还表现的比较茫然.所以,提升合肥城市形象的核心还是需要加强城市文化的发掘和建设.2.2 合肥城市形象的行为识别系统发展现状在城市理念识别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重要特征,是城市的“所作所为”,是对城市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和将要做什么的基本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的组织管理及活动.如围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府政策、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进行的活动,尤其是有利于突出城市形象的广告、宣传、博览、体育赛事等让市民甚至更大范围产生识别的活动.城市内部对群体、个体的组织管理、教育以及改善投资软硬环境、生活环境,对环境所提供的优质服务活动等为对内行为识别;对外宣传、广告活动、招商活动、公益性活动、公关活动等面对城市外部的活动为对外行为识别.合肥一向被认为是生活节奏不快的宜居城市.根据央视2012年的调查,合肥位列十大幸福之省会城市的第三位.而幸福感因素包括:收入水平(55.53%)、健康状况(48.91%)、婚姻或感情生活状况(32.09%)、社会保障(28.72%)、人际关系(27.96%)、道德风气(21.39%)、事业成就感(21.37%)、环境卫生(15.95%)、自身性格(12.72%).但是,合肥仍旧具有当下城市的通病.比如政府公信力不够公开、透明;政府效能建设还比较滞后,办事效率还不够高;文化产业的建设还有待加强和提高,市民还比较少的能接触到大型、优质的文化活动;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地吐痰、乱闯红灯等现象还是时常发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等等.这些民生问题都有待政府进一步解决.期待政府能更加完善合肥城市形象的行为识别系统.2.3 合肥城市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发展现状视觉识别系统是将城市的基本理念转化成系统化的视觉传达形式,塑造为一种静态形象与动态形象相结合的适应城市理念需要的城市外观.包括市徽、市花、市旗、吉祥物、城市别称、公共指示系统、交通标志、富有特色的旅游点、建筑、绿地等.需要把城市理念、城市精神等通过标语、口号、图案、色彩等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对城市产生系统化的良好印象.合肥目前城市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建立的还不够完善.以下表作为统计.由此可见,合肥的城市形象视觉系统建设缺失的还比较多,有待完善.3 合肥城市形象视觉系统建设3.1 城市标志合肥从未在政府层面上征集过城市标志.此次合肥城市标志的设计也旨在抛砖引玉,作为参考.市徽的设计以合肥市的市花广玉兰为主要设计元素,经组合形成六片花瓣的造型,代表合肥的区域又两中心四县组成.而市徽的负形是拼音字母“F”,具有明确的识别性,市徽的色彩以蓝绿色为主,采用渐变的形式,自然、清新,喻意合肥“绿色园林城市”的美誉.市徽的设计形式感强,动静结合,象征合肥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将内涵融于形式之中.3.2 城市空间布局凯文·林奇在其《城市的印象》一书中明确指出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组成.各城市的明确识别性和特色景观都是由这几个要素的变化所形成的.因此,在城市的总体规划时期就要对合肥市的城市空间布局有意识的针对上述要素进行特色处理,形成特色的城市景观.城市道路是城市骨架,道路的布局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根据城市道路的功能来分,城市道路可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根据各种道路的特点,合肥市应整合这些城市道路景观,形成整体印象,同时又体现特色.所谓整体印象可以靠连接城市各方向的快速路和主干道的整体规划设计来体现.现在合肥市的主要道路注重的是交通功能而基本忽略了其他视觉和塑造城市景观的功能.同时,在次干道和支路上体现特色设计,比如特色的林荫道、特色的小吃街等,满足人们市井生活的同时有些许记忆可追寻.城市边沿主要是指那些不作为道路的线性要素,比如河岸、路堑等.作为合肥市的资深市民,努力回忆关于合肥城的水和岸,还是很困难的.打造合肥城市特色的沿河、滨湖景观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区域指城市中等或较大的部分,它应该是由街道或者河流等天然边界划分的各城市功能区.怎样体现各区域的功能、气质、特点而又不失整体感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挑战.区域中的广场、建筑群等都是很好的实现城市特色气质的载体.城市节点和城市标志物最能成为城市的形象标志,它通常是一些典型的雕塑或者广场、公园等城市中的点设计.建议以后合肥城市的标杆能更加多元,更加宏观层次进行整体规划整合,带来新的气息.3.3 城市色彩对于城市色彩,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得较早,并获得不少成功经验,使得城市面貌改观,形成独特的色彩特征,并城市色彩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但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合肥城市名称的由来是两条淝水的交汇,称为合肥;未来对合肥城市的规划之一是沿巢湖的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城市.由此得出蓝色势必成为合肥城市的基调色.合肥地处江淮之间,传统建筑色彩既有徽州的粉墙黛瓦又有青砖青瓦的青堂瓦舍,色彩以灰、白色为主,近现代的建筑以浅灰、白色为主,由此得出中性灰势必成为合肥城市的主色调之一.合肥是首批中国园林城市,对于未来的城市定位延续了绿色宜居的理念,由此得出绿色势必成为合肥城市的主色调之一.综上,合肥城市的主色调可以采用灰、白、蓝、绿等中性温和的色调.4 结语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合肥城市设计的应用还不是很完善,此方法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共同实现把城市建设的更加美好、和谐、优美的良好愿望.参考文献:〔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郭青.济南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论文,2009.〔4〕童欢.武汉城市形象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现代城市街道空间设计解析

2 0 1 3年 O 3月
江 苏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J I ANGS U J I ANZHU I NS TI TUTE
Vo l _ 1 3 N 空 间设 计 解 析
M A J u n,ZHANG W i
(S c h o o l o f Ci v i l Eng i n e e r a nd Ar c h i t e c t u r e ,A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An y a n g,He n a n 4 5 5 0 0 0,Ch i n a) Ab s t r a c t : St r e e t s a r e n o t o n l y t he l e a d i ng e l e me n t o f ur b a n i n t e n t i o n s p a c e ,b u t a l s o i mp o r t a nt p a r t s o f c i t y l i f e a n d p u bl i c s p a c e .Th e y a r e t h e c a r r i e r o f t he c i t y c u l t u r e .Fr o m a s pe c t o f c o n t r a s t b e t we e n t r a d i — t i o n a l a n d mo d e r n u r b a n s t r e e t s p a c e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s t r e e t s pa c e d e s i g n o f mo d e r n c i t y .B a s e d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ng p l e a s a n t u r ba n t r a ns p o r t a t i o n s p a c e ,i t pu t s f o r wa r d d e v e l o p me n t d i r e c t i o n o f f u t u r e u r — b a n s t r e e t s c a p e s u c h a s d e v e l o p i ng s ma l l — s c a l e s t r e e t s ,i nt e g r a t i n g s t r e e t wa l l f o r ms ,s t a n d a r d i z i n g bu i l d — i n g e l e v a t i o n,e s t a b l i s hi n g i d e n t i f i a bl e s y s t e m a n d p e r f e c t i n g wa l k i n g s y s t e m. Ke y wo r ds :s t r e e t ;c i t y;pu bl i c s pa c e;huma ni z a t i on;s p a c e d e s i gn
街道标识系统如何提高导向性

街道标识系统如何提高导向性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城市街道中,标识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就像是一位默默的引导者,为行人、车辆提供方向和信息,帮助人们更加便捷、高效地出行。
然而,一个有效的街道标识系统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标志和符号的组合,它需要在设计、布局、信息传达等多个方面进行精心策划,以提高其导向性,更好地服务大众。
首先,清晰明确的标识设计是提高导向性的基础。
标识的形状、颜色、字体和图案都应该简洁易懂,避免过于复杂或模糊的设计。
例如,常用的箭头形状可以直观地指示方向,而醒目的红色通常用于表示禁止,绿色用于表示允许。
字体的选择也很重要,要确保清晰可读,避免使用过于花哨或难以辨认的字体。
同时,标识的图案应该具有通用性和易懂性,避免使用过于抽象或文化特定的符号,以免造成误解。
合理的布局规划对于街道标识系统的导向性也有着关键影响。
标识应该放置在人们容易注意到的位置,例如路口、岔道、重要建筑物附近等。
在高度方面,要考虑到行人的视线高度以及车辆驾驶员的视角,确保标识能够被清晰地看到。
此外,标识之间的间距也需要适当,不能过于密集导致信息过载,也不能过于稀疏让人们在需要时找不到指引。
比如,在一个复杂的交叉路口,应该在各个方向都设置标识,并且提前一定距离给予提示,让行人和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和决策。
准确而丰富的信息传达是街道标识系统的核心任务。
标识上的文字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
重要的信息,如街道名称、目的地、距离等,应该突出显示。
同时,可以利用数字和图标来辅助文字信息,增强直观性。
例如,用数字表示距离,用特定的图标表示医院、学校、停车场等常见的地点。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如道路施工、交通拥堵等,帮助人们选择最佳的路线。
街道标识系统还应该具备连贯性和一致性。
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标识的设计风格、颜色和信息格式应该保持相对统一,这样人们在行进过程中能够迅速识别和理解。
而且,不同类型的标识,如指路标识、警告标识、禁令标识等,应该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引导体系。
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筹建之意义

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筹建之意义城市形象识别系统,英文缩写为CIS(CityIdentitySystem)。
就是通过一些细节来“外化”城市的理念和精神,使其形象化,包括城市的形象标志性图案、主色调、吉祥物、市歌、宣传画册、标志性建筑、街道指示物,甚至包括政府机关办公饰物、公务员的日常形象等等。
近些年来,全国一些大中城市纷纷推出自己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例如,香港的城市形象标志为“飞龙”,成都的形象标志为“太阳神鸟”等等。
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就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一座城市的品牌和品位,更是一座城市的无形资产。
一座城市以统一的形象,向城市内外部传递城市的相关信息,加深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认识和认同,提升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而获得良好的品牌效应。
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函,推动城市各项事业的加快发展,使得经济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这也是许多城市各自建立自己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原因。
望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近几年经济与社会各业发展较快,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如县标、四座仿古城门、林枫故居、满族风情园、植物园等等,这在我省县级城市当中已经是首屈一指。
虽然如此,但与形成城市形象识别系统还有很远的距离,如没有固定的形象标志性图案、没有城区交通旅游地图,没有街道号码标牌,没有县歌等等。
特别是近几年来,望奎大举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旅游业,来望奎投资旅游的外地人口越来越多,没有街道号码牌和地图,给许多外来朋友带来诸多不便。
为进一步打造望奎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全面提升望奎品牌形象,为全县招商引资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外来投资和旅游的朋友第一眼就能喜欢上这座城市,建议望奎要以现有的标志性建筑为基础,着眼望奎未来的发展,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在近期要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一、设计推出城市形象标志性图案。
建议仍围绕“双龙”的理念和思路重新设计抽象化图案,又要与双龙县标雕塑有所区别。
城市形象视觉识别地域化特征分析

城市形象视觉识别地域化特征分析一、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概述城市的视觉识别是一种识别的静态符号,把抽象的城市概念、城市历史、城市文化积淀加以视觉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以往的有关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的研究中,城市形象识别(City Identity)就是将运用于企业的CI(Corporate Identity)理念转嫁到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中,多应用于城市的标志、色彩、标志性建筑和其他专用标准字等方面的研究。
而作为“City Identity”与“Corporate Identity”尽管两者具备不少共性,同时在行为对象、行为主体以及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城市形象识别较之企业形象识别在内容上更为复杂,它包含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传统以及许多其他方面。
因此城市形象识别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全面的、三维的立体形象的全部展示,城市视觉识别作为一个概念识别的载体,本质上就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元素的特征应用于城市道路、街道、照明、建筑体系结构、空间布局等城市形象的一系列设计中,以实物的形式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概念,并且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
视觉识别系统是各种视觉信息传递形式的统一,它在系统中是最直接向社会传递信息的一部分,是城市通过静态的符号和具体的视觉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与社会交流从而建立统一的城市形象识别。
视觉识别系统是城市形象的外观整体内容框架,它不仅可以建立城市的视觉形象,也可以塑造城市的精神内涵,展现城市的气质和风格。
因此,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是城市形象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视觉识别系统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脸面,是识别城市特色的独一无二的视觉符号,也是传播城市形象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人们主要是通过视觉来获取外部信息,对城市形象的认知是首先要做的,所以在建立城市视觉识别的规划时,就要求统一的多层次有机结合的功能最大化的视觉识别系统,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喀什的城市视觉识别形象主要展现的是维吾尔族民族装饰元素,多用于宗教建筑外观、民居内部装饰、民族手工艺产品的装饰中。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道路意向建构

摘要本文以石家庄复兴大街的市政化改造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首先通过研究城市意向的转变来明确城市道路美学设计的时代背景,而后讨论城市道路对于城市意向建构的重要性与道路美学意向建构的策略,最后分析石家庄将城市更新愿景与道路工程美学设计相结合,实现道路空间的美学意向构建的实践应用。
本文指出意向构建是道路工程美学设计的基础,还提出应在美学设计中强调对人类行为影响力的考虑,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和设计不仅实现城市更新,塑造城市意向,同时引导使用者规范行为,共同维护城市形象。
01现代城市意向的转变1.1城市意向的形成城市意向是指一个城市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它在城市的主要公众行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下自然发生,进而间接影响着城市的未来规模与发展方向。
……1.2城市更新对城市意向的影响……新发展阶段的城市更新与以往模式相比,无论是更新理念、内涵与目标,还是更新方式、任务以及机制,均发生了改变。
城市更新将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拆建转为修补,从恢宏转向特色,这也意味着城市建设中着力塑造的城市意向将向绿色宜居、文化识别转变。
在此背景之下,城市建设在具体实践中应注重挖掘城市历史文脉和优秀特质,重视人性化需求,从小处着手,在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中均注入和谐统一的城市意向元素,因地制宜地营造具有文化识别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02道路美学的重要性……城市道路的更新不仅是一种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对人类行为进行正向引导的过程。
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提高幸福感,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引导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共同维护城市形象。
03道路意向的建构策略意向建构是道路工程美学设计的基础。
在城市更新中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和感受,将城市规划的愿景与道路工程美学设计相结合,使城市道路的美学意向与城市环境统一协调。
在涉及道路空间形态塑造的形式、材料和色彩等方面时,可以采用以下提升策略,使道路空间达到艺术性、实用性、景观性和人性化的统一,完成美学意向的构建。
街道标识系统如何增强导向识别

街道标识系统如何增强导向识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街道标识系统是一个看似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的存在。
它就像是城市的“指南针”,为行人和车辆指引着方向,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快速准确地找到目的地。
然而,一个好的街道标识系统不仅仅是简单的指示牌,它还需要具备清晰、准确、易懂、连贯等诸多特点,才能真正有效地增强导向识别。
那么,如何才能打造一个出色的街道标识系统呢?首先,标识的设计要简洁明了。
人们在行走或驾车时,通常只会快速地瞥一眼标识,因此标识上的信息必须能够在短时间内被理解。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图案和文字,尽量采用简洁的图形和大字体。
比如,用一个箭头表示方向,用醒目的数字表示距离,用常见的图标表示特定的场所,如医院、学校、公园等。
同时,颜色的选择也很重要。
鲜明的对比色,如蓝底白字、黄底黑字等,能够在各种环境下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其次,标识的布局要合理。
标识应该放置在人们容易看到的位置,比如路口、拐角、分岔口等。
而且,标识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能太密集也不能太稀疏。
如果标识过于密集,会让人们感到信息过载,反而难以快速获取有用的信息;如果标识过于稀疏,又会让人们在需要的时候找不到指引。
此外,标识的高度也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视线高度,确保大多数人都能够轻松看到。
再者,标识的信息要准确无误。
这是街道标识系统最基本的要求。
标识上的地名、路线、距离等信息必须经过仔细的核实和校对,确保没有错误。
否则,一旦出现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导致人们迷路或者浪费时间。
同时,标识的更新也很重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道路的名称、路线可能会发生改变,相关的标识也应该及时更新,以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另外,标识系统要具有连贯性。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标识的风格、颜色、字体等应该保持一致,这样可以让人们在行进过程中更容易识别和跟随。
而且,标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晰,比如从主干道到支路,从入口到出口,都应该有明确的指引,让人们能够顺畅地按照标识的指示到达目的地。
智慧城市交通信号系统升级设计方案

智慧城市交通信号系统升级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智慧城市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交通问题作为城市发展的一大瓶颈,亟待解决。
传统的交通信号系统由于响应速度较慢、数据处理能力不足等缺陷,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
因此,升级交通信号系统成为推动城市交通智能化的重要举措。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智慧城市交通信号系统的升级设计方案。
数据采集与实时监测现代交通信号系统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
通过在交叉口和主要道路上布设高精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交通流量、车辆速度及行人活动。
这些传感器不仅可以观察到表面现象,更能深入分析交通状况,预测交通流量变化趋势。
利用视频监控技术结合图像识别算法,系统能够分析道路上的不同交通参与者(如汽车、行人等),及时调整信号灯的周期及配时。
例如,在高峰期,系统可以自动延长车流量大的方向信号灯的绿灯时间,缩短车流量少的方向的红灯时间,以提高通行效率。
智能信号控制算法的应用传统的信号控制大多依赖固定的时间周期,这种做法在高峰期和低谷期的交通流量分布不均情况下难以实现优化。
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智能信号控制算法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控制算法,分析历史数据,生成个性化的信号控制模式。
例如,采用强化学习的方法,通过不断试验和优化,实现动态信号控制。
系统能够根据实时交通状况,自动调整红绿灯的时长和频率,从而提升交叉口的整体通行能力。
车联网技术的整合车联网技术为智慧交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此框架下,车辆与交通信号系统之间可以互相通信,实时传递与交通状况相关的信息。
而这一技术的融入,将极大提升交通信号的响应能力。
当车辆接近交叉口时,系统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距离,提前调整信号灯,确保通行无阻。
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同样重要,不同的系统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形成对交通流量的全面了解,实现交通信号的智能化调度。
综合交通管理平台建设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的有效运用,一个综合交通管理平台必不可少。
该平台将各类交通数据、信号控制和车联网信息整合,形成全局视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2期现代园艺
城市识别系统及街道更新设计探究
范艺凡魏荣
(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文化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特色化城市已渐渐在信息化的大潮中淹没,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渐渐失去了其本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面对这一问题,城区的建设需要新的复兴,也就是地域文化的复兴,只有通过统一化的视觉、规范化的外观格局以及系统化的城市标识引导系统,建立一套合理的城市识别系统理论体系指导城区的视觉环境建设,才能保持城市特色的同时体现现代化发展的优势,树立城市形象。
关键词:城市;街道更新;城市识别系统;导视系统
1城市识别系统的概念
城市识别系统(,简称CIS)是通过统一化的视觉、规范化的市民行为、统一的城市之音及系统化的城市标识引导集中表现城市的精神品质、发展目标、价值导向等理念,反映城市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市民风范、经济发展等城市特色,从而对城市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和美好的联想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沟通系统。
城市识别系统的本质是一种以塑造城市形象为目标的设计和建设行为,是对城市的沟通传达,服务对象是人,表现的是城市的特色形象,因此,城市识别系统研究的主体是城市形象的特色表达。
从城市识别系统定义的角度,城市识别系统构建的目标是塑造良好、统一并易于识别的城市形象,其作用是为社会群体提供便利的调节和服务,以协调城市与公众的关系,其工作原理是运用整体的沟通系统c传播城市形象的信息,其效果长,并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
2城市识别系统设计思路来源
城市的外观识别是城市的皮肤特征,广义上包含城市中可视范畴的所有物,狭义上指城市的基本外貌,如城市的山水、海河、植被、街道、园林、广场美化等,它具有本源性和可塑性特征,比如城市的河流是城市中自然存在的本源性个体,而公园、广场是城市的可塑体。
对城市识别来说,布局是城市的骨架,经济发展是城市的血肉,而文化内涵则是城市的灵魂。
许多大城市,都是经过百年甚至千年的洗礼,积淀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其独特的建筑、缤纷的艺术、各具风味的风土民情,构成了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城市的人文识别有历时性和共时性2个特征。
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族等是长期沉积的结果,是一种历时性的遗产;而当代城市人的现实生活则与历时性的人文遗产共存,这就是城市的一种共时性特征。
人文识别分2大识别体,一种是人文形象体,具有可视特征;另一种是人文意识形态传达体,具有不可视性。
3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研究现状
国内外城市形象研究的理论方面:“城市形象”一词最早见于《IMAGE OF CITY》一书中,该书由凯文·林奇主编,介绍了城市形象主要构成要素内容的划分,他认为城市形象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路、边、区、节点、标示等方面。
这是世界上第1本有关城市形象理论的专著。
哈米德·青瓦尼2000年在《都市设计程序》中特别阐述了城市标志等视觉识别系统在城市形象中的重要作用等。
4国内外研究现况说明
我国关于城市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起步较晚且发展相对较缓慢。
从城市美学的意义上来说,我国从古代即开始从事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相关的设计和研究,并且有可考证的具体应用。
《周礼·考记》中对于“前堂后市,左祖右社”的典型中国传统厅堂与宗庙建筑规制的描述即是对视觉形象的一种阐述,当然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远远不止于为视觉形象而服务。
我国曾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理论中引进城市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5结论
在当前城市特色减退和建设趋与同质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缺乏明确的城市识别定位和街道特异性以及视觉符号的有效展现,使其在城市特色竞争和宣传中处于不利地位。
城市识别系统的设计以城市形象定位为前提,以设计理念为依据进行的视觉化设计和导视系统集合。
城市识别系统设计是城市形象设计众多内涵中最直观、最能被公众感知的城市形象的外在识别。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在结合城市形象定位理论和城市识别系统理论,并借鉴了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思路,以及国内外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成功案例,尝试设计并创造符合城市设计理念以及文化特色的城市识别系统以及街道更新设计方案,为以后的城市识别系统建设以及设计研究提供一些可行性参考。
(责任编辑张芝)
作者简介:范艺凡(1993-),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及公共设施设计。
魏荣(1977-),陕西西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兵器美学。
景观设计
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