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

航道整治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航道整治的基本概念,掌握航道工程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 学生能描述航道整治中常用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方法,了解其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掌握航道整治工程对水流、河床及生态影响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实验,能够运用航道整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航道整治方案,并进行合理性分析。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航道整治效果的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航道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共享成果的喜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地理知识基础,对水利工程感兴趣,具备初步的分析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航道整治的目标和意义,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上述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航道整治概述- 了解航道整治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 学习航道工程的分类及其应用。

2. 航道整治工程措施- 学习航道整治中常用的工程措施,如疏浚、筑堤、护岸等。

- 掌握各类工程措施的工作原理及其适用条件。

3. 航道整治技术方法- 学习航道整治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如生态整治、数字化管理等。

- 了解航道整治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4. 航道整治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航道整治工程对水流、河床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 探讨航道整治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5. 航道整治案例分析- 分析国内外典型的航道整治工程案例,了解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航道课程设计

航道课程设计

一、设计水位、最低通航水位计算由1963年长江上游某基站日平均水位表得1963年水位保证率曲线计算表:水位级别(m)出现次数累计次数保证率(%)水位级别(m)出现次数累计次数保证率(%)42.19-.00 0 0 0.0 35.59-.40 0 4 1.1 41.99-.80 0 0 0.0 35.39-.20 2 6 1.6 41.79-.60 0 0 0.0 35.19-.00 1 7 1.9 41.59-.40 0 0 0.0 34.99-.80 1 8 2.2 41.39-.20 0 0 0.0 34.79-.60 1 9 2.5 41.19-.00 0 0 0.0 34.59-.40 3 12 3.3 40.99-.80 0 0 0.0 34.39-.20 4 16 4.4 40.79-.60 0 0 0.0 34.19-.00 2 18 4.9 40.59-.40 0 0 0.0 33.99-.80 2 20 5.5 40.39-.20 0 0 0.0 33.79-.60 5 25 6.8 40.19-.00 0 0 0.0 33.59-.40 3 28 7.7 39.99-.80 0 0 0.0 33.39-.20 4 32 8.8 39.79-.60 0 0 0.0 33.19-.00 7 39 10.7 39.59-.40 0 0 0.0 32.99-.80 10 49 13.4 39.39-.20 0 0 0.0 32.79-.60 9 58 15.9 39.19-.00 0 0 0.0 32.59-.40 13 71 19.5 38.99-.80 0 0 0.0 32.39-.20 9 80 21.9 38.79-.60 0 0 0.0 32.19-.00 11 91 24.9 38.59-.40 0 0 0.0 31.99-.80 12 103 28.2 38.39-.20 0 0 0.0 31.79-.60 16 119 32.6 38.19-.00 0 0 0.0 31.59-.40 18 137 37.5 37.99-.80 0 0 0.0 31.39-.20 20 157 43.0 37.79-.60 0 0 0.0 31.19-.10 24 181 49.6 37.59-.40 0 0 0.0 30.99-.90 18 199 54.5 37.39-.20 0 0 0.0 30.89-.80 16 215 58.9 37.19-.00 0 0 0.0 30.79-.70 22 237 64.9 36.99-.80 0 0 0.0 30.69-.60 22 259 71.0 36.79-.60 1 1 0.3 30.59-.50 13 272 74.5 36.59-.40 0 1 0.3 30.49-.40 25 297 81.4 36.39-.20 1 2 0.5 30.39-.30 45 342 93.7 36.19-.00 1 3 0.8 30.29-.20 16 358 98.1 35.99-.80 1 4 1.1 30.19-.10 7 365 100.0 35.79-.60 0 4 1.1 30.09-.00 0 365 100.0以分组下限值为纵坐标,累积频率为横坐标,绘制累积频率曲线由图可求得1963年累积频率为%95的水位为32.30将上游基站最枯水位和保证率%95统计如下:年份 保证率为95%的水位(m) 年最枯水位(m) 以历年最枯水位为零点的95%水位(m) 1970 31.05 30.55 1.23 1973 30.9 30.73 1.08 1962 30.78 30.75 0.96 1961 30.74 30.68 0.92 1968 30.67 30.58 0.85 1969 30.66 30.63 0.84 1960 30.6 30.55 0.78 1964 30.46 30.3 0.64 1955 30.4 30.39 0.58 1959 30.38 30.2 0.56 1967 30.38 30.36 0.56 1963 30.32 30.15 0.54 1974 30.35 30.33 0.53 1956 30.26 30.19 0.44 1957 30.26 30.25 0.44 1965 30.26 30.17 0.44 1972 30.23 30.08 0.41 1958 30.17 30.16 0.35 1971 30.14 30.11 0.32 1966 29.84 29.82 0.025 10 1520 25 30 35 40 45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累积频率(%)水位(m)以历年最枯水位为零点的95%水位为依据,利用皮尔逊曲线拟合,得到基站历年水位累积频率曲线:最后从累积频率曲线上查出%80=P (因重现期5=T 年,)11(TP -=×%80%100=)即5年一遇、保证率为%95的设计最低水位为m 42.0。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078 学分:1.5 总学时:1.5周+50(上机) 大纲执笔人:王聿大纲审核人:刘曙光
一、课程设计性质与目的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选专业实践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航道整治设计的基本计算与绘图技能。

二、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一)掌握设计方案的选择与比较方法
(二)掌握航道水力计算基本方法
(三)掌握施工图绘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三、课程设计基本内容
(一)方案比较与确定
(二)航道水力计算
(三)施工图纸的绘制
四、实验内容

五、前修课程要求
航道工程学、航道整治、河流动力学等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自编油印教材
八、课外要求
无。

航道与海岸整治课程设计

航道与海岸整治课程设计

航道与海岸整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航道与海岸整治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地理、环境科学知识;2. 学习我国海岸线和航道分布特点,了解航道与海岸整治的重要性;3. 掌握航道与海岸整治的主要方法和技术,了解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航道与海岸环境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航道与海岸整治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升表达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我国航道与海岸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2. 培养学生对航道与海岸整治工作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精神;3.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战略,认识到航道与海岸整治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地理、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航道与海岸整治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环境科学基础,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内容感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介绍航道与海岸整治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海岸线和航道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 航道与海岸概述2. 航道与海岸环境问题分析:a. 我国海岸线及航道分布特点b. 航道与海岸面临的环境问题c. 环境问题对航道与海岸整治的影响教材章节:第二章 航道与海岸环境问题3. 航道与海岸整治方法与技术:a. 航道整治的基本方法b. 海岸整治的主要技术c. 我国航道与海岸整治案例分析教材章节:第三章 航道与海岸整治方法与技术4. 实践活动:a. 运用GIS分析航道与海岸环境问题b. 小组讨论:探讨整治方案,解决实际问题c. 撰写实践报告,总结学习成果教材章节:第四章 实践活动5. 拓展延伸:a. 了解国内外航道与海岸整治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b. 探讨航道与海岸整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战略,提高环保意识教材章节:第五章 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共5个课时,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

航道整治工程课程设计

航道整治工程课程设计

航道整治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航道整治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

2. 使学生掌握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关键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航道整治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航道整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航道整治工程案例,提出合理建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模拟、数据分析等,进行航道整治工程设计和评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水利事业,关注我国航道整治工程的发展。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航道整治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航道整治工程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热爱水利事业、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航道整治工程概述- 航道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 航道整治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目标2. 航道整治工程关键参数- 航道水深、宽度和弯曲半径的确定- 航道整治工程中的水流特性分析- 航道整治工程中的泥沙运动规律3. 航道整治工程方法与技术- 航道整治工程的传统方法与新技术- 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流程- 航道整治工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4. 航道整治工程案例分析与评价- 国内外典型航道整治工程案例介绍- 航道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与指标-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并提出优化建议5. 航道整治工程发展趋势- 我国航道整治工程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航道整治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学生探讨航道整治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与教材相关章节紧密结合,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涵盖了航道整治工程的基本概念、关键参数、方法技术、案例分析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航道整治工程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指导书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港航系2008.10《航道整治》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名称:航道整治》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四年级第一学期2周系(部)、教研室:河海学院港海系执笔人:赵志舟、许光祥一、设计目的巩固和提高同学们已学知识,初步掌握航道整治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方法。

二、设计任务本课题系采用顺直治段上的过渡段沙质浅滩。

浅滩的基本特点为:能满足航深要求的上、下深槽宽而浅,且水深相差不大,曲率甚小,但经多年观察,深槽仍然变化不大,基本稳定;上、下边滩低坦,过渡段河面宽阔,水流分散。

拟统一采取整治(筑坝)和疏浚相结合的工程措施进行整治。

其具体整治措施为:沿溪线布置挖槽,吸引水流,增加航深;两岸用对口丁坝束窄过渡段河面宽度,抬高边滩,稳固中、枯水河槽及其主流方向,加大流速,提高水流输沙能力,确保挖槽稳定。

这个方案是根据课程设计的需要拟定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

三、设计内容和步骤(一) 设计水位、最低通航水位计算1、基站设计水位用保证率频率法推算。

按皮III型曲线“求矩适线法”配线。

采用《工程水文学》5-9、5-10和4-6表计算。

资料表中缺1963年样本水位,系由本人根据该年日平均水位资料,计算各年水位保证率曲线推求补入。

此项计算亦应提交成果。

2、用水位相关分析法求出回归方程,推求浅滩基本水尺设计水位。

用《工程水文学》4-9表计算。

3、其它水尺设计水位,根据与基本水尺相关水位资料用“瞬时水位法”推求。

4、水位桩及各计算断面设计水位用“比降图解法”确定。

(二)计算浅滩床沙特征粒径,按资料和所附表式计算,点绘粒配曲线(用半对数坐标点绘,该坐标可自制),确定d50 ,d65等特征粒径。

按所附表式计算平均粒径d cp作为本设计的计算粒径。

(三)根据地形图资料,假定局部阻力损失为零,计算整治河段特征断面至II-II断面以及II -II断面至III-III断面绘图水位时的原河床糙率供计算水面曲线用。

牯牛沙航道整治课程设计

牯牛沙航道整治课程设计

牯牛沙航道整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牯牛沙航道整治工程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地理、水文知识;2. 学生能够描述牯牛沙航道整治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及其作用;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航道整治的政策法规及环境保护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牯牛沙航道整治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资料搜集、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对牯牛沙航道整治工程的评价报告;3.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展示牯牛沙航道整治前后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航道整治工程产生兴趣,增强对地理、水文学科的认识和热爱;2. 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在航道整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绿色发展的观念;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的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实践教学课程,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水文知识基础,对实际工程案例感兴趣,但需引导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牯牛沙航道整治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a. 牯牛沙航道整治工程背景及意义;b. 航道整治的基本原理及方法;c. 我国航道整治的政策法规及环境保护要求。

3. 实践操作:a. 分析牯牛沙航道整治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b. 小组合作,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c. 制定小组评价报告,展示牯牛沙航道整治前后的变化。

4.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a.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航道整治工程对地理、水文环境的影响;b. 培养学生绿色发展的观念,关注环境保护;c. 引导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难度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难度

航道整治课程设计难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航道整治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航道整治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掌握航道整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够对航道整治工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航道整治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2.掌握航道整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了解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要点。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航道整治工程进行分析和评价。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6.能够进行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航道整治工程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航道整治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航道整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以及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1.航道整治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介绍航道整治的定义、目的和意义,以及航道整治的方法和应用。

2.航道整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介绍航道整治的物理原理和技术,包括航道整治的设计原理、整治技术、施工技术和维护技术。

3.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介绍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流程和施工要点,包括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阶段、设计内容、施工方法和要求。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航道整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航道整治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航道整治的应用和实践。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航道整治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航道整治的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的航道整治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航道整治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道工程课程设计题目:高良涧二线船闸总体设计学院: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学号: 200910413016 姓名:周恩先设计书目录第一部分:设计基本资料1.1设计依据1.2设计标准、规范1.3地形资料1.4地质资料1.5水文资料1.6经济资料1.7 交通及建筑材料供应情况1.8公路及桥梁第二部分:船闸总体设计2.1船闸基本尺度的确定2.2船闸各部分高程的确定2.3引航道平面布置及尺度确定2.4船闸通过能力计算2.5船闸总体布置原则第三部分:船闸布置图 (附图)3.1船闸总平面布置图3.2船闸纵断面布置图第一部分:设计基本资料1.1设计依据本工程以国家计委关于《开发淮河运输两淮煤矿水运建设任务书》的批复(计交[1982]979文号)主要依据,并按照1978年9月交通部会同煤炭部和安徽省、江苏省共同编制上报的《两淮煤炭淮申线水运建设计划任务书》及1981年9月18日交通部《关于报送对两淮煤炭淮申线水运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调整意见的报告》以及安徽省交通厅、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编制的《两淮煤炭淮申线水运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文件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

1.2设计标准高良涧二线船闸按III 级船闸、II 级建筑物(闸首、闸室)、III 级附属建筑物标准设计。

设计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1.3地形资料本船闸位于洪泽湖南面,其南面是苏北灌溉总渠,夹于两水系之间,同时两水系之间还隔有一道防洪大堤。

在大堤的北面与洪泽湖水边线之间有一片洼地,标高在之间。

另外,在大堤上有一条淮阴通往南京方向的公路。

1.4地质资料高良涧二线船闸位于洪泽湖大堤,土质较为复杂。

上部为人工夯实的湖堤,多为黄色粘土,持力层为粘土、亚粘土、粉砂夹层,但层次划分不明,软硬变化较大,下卧层基本上为承载力较高的砂性土。

通过对有代表性的02号钻孔(下闸首部位)土层分布及试验成果的分析,范围为的地基土的平均允许承载力为0.27MPa ,平均变形模量为5054KPa ,泊松比为0.32。

回填土的力学性能指标 表1-11.5水文资料1.5.1 特征水位水位组合表表1-31.5.3 风力、风向最大风力8级,偏西方向,风速达21m/s。

1.6经济资料1.6.1 过闸货流设计过闸船队组合:4000吨/闸次1.6.3 通航情况通航期N = 360天/年;客轮及工作船过闸次数n0 = 6;船舶载重量不均匀系数α= 0.83;月不均匀系数β= 1.1;船闸昼夜工作时间τ= 22小时。

1.6.4 抗震烈度8度1.7交通、建筑材料供应情况水运可直达工地,公路运输亦方便;除木材外,其他材料供应充足,钢材由南京发货,水泥、石料、砂由安徽提供,木材由江西福建运来。

1.8公路及桥梁本工程桥梁载重及尺寸按II级路标准,公路接线按III级标准。

(1)公路桥载重标准:汽—20,挂—100;(2)公路桥桥面宽:净9.0+2×1.5米;(3)公路路面宽:9.0米;(4)公路路基宽:12.0米(5)桥头接线最小曲线半径:125米。

第二部分:船闸总体设计2.1船闸基本尺度的确定2.1.1闸室有效长度的确定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船闸闸室有效长度不应小于按式(2.1)计算的长度,并取整数。

(2.1)其中, ——闸室有效长度(m);——设计船队、船舶计算长度(m),当一闸次只有一个船队或一艘船舶单列过闸时,为设计最大船队、船舶的长度;当一闸次有两个或多个船队船舶纵向排列过闸时,则为各设计最大船队、船舶长度之和加上各船队、船舶间的停泊间隔长度;——富裕长度(m),顶推船队;拖带船队;货船和其他船舶2.1.2闸室有效宽度的确定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船闸闸首口门和闸室有效宽度不应小于按下列两公式计算的宽度,并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内河通航标准》(GBJ 139)中规定的8m,12m,16m,23m,34m宽度。

(2.2)(2.3)其中,——船闸闸首口门和闸室有效宽度(m);——同一闸次过闸船舶并列停泊于闸室的最大总宽度(m)。

当只有一个船队或一艘船舶单列过闸时,则为设计最大船队或船舶的宽度bc;——富裕宽度(m);——富裕宽度附加值(m),当时,;当时,;n ——过闸停泊在闸室的船舶的列数。

2.1.3门槛水深的确定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船闸门槛最小水深应为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至门槛顶部的最小水深,并应满足设汁船舶、船队满载时的最大吃水加富裕深度的要求,可按下式计算,闸室最小水深应为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至闸室底板顶部的最小水深,其值应不小于门槛最小水深。

设计采用的门槛最小水深和闸室最小水深,在满足计算的最小水深值基础上,应充分考虑船舶、船队采用变吃水多载时吃水增大以及相邻互通航道上较大吃水船舶、船队需通过船闸的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

(2.4)其中:H —— 门槛最小水深(m);T —— 设计船舶、船队满载时的最大吃水(m)。

2.1.4船闸级数 水头H 为,为单级船闸船队组合形式1. 一顶+2×1000t 两列并排组合,组合方式如图:∵∴T=2.46m, H=1.6T=3.936m2.(一拖+12×100t)×2,每队拆成2列4排并排组合,组合方式如图:∵∴T=1.85m, H=1.6T=2.96m3.(一拖+4×500t)×2,两列并排组合,组合方式如图:∵∴T=2.46m, H=1.6T=3.936m∵∴T=2.46m, H=1.6T=3.936m5.(一拖+12×100t)与(一拖+4×500t),组合方式如图:∵∴T=2.46m, H=1.6T=3.936m∵∴T=2.46m, H=1.6T=3.936m由此,闸室基本尺度确定如下表:2.1.5 断面系数试中:——最低通航水位时,闸室过水断面面积(m2),——最大设计过闸船队(舶)满载吃水时船舶断面水下部分的断面面积(m2)2.1.6闸首设计(1)门前段长度(2)门龛段长度(3)闸门支持段长度2.2船闸各部分高程的确定2.2.1 船闸闸门门顶高程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1 船闸挡水前缘闸首工作闸闸门顶部高程应为上游校核高水位加安全超高确定。

对溢洪船闸的闸门顶部高程应为上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加安全超高。

2 船闸非挡水前缘闸首的闸门顶部高程应为上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加安全超高。

3 船闸闸门顶部最小的安全超高值,I~IV级船闸不应小于0.5m,V~VII级船闸不应小于0.3m,对于有波浪或水面涌高情况的闸首门顶高程应另加波高或涌高影响值。

设计取值:本船闸为Ⅲ级船闸,取安全超高值为0.5m;以溢洪船闸来设计。

上闸首闸门顶部高程=上游校核水位+安全超高值=17.0+0.5=17.5m;下闸首闸门顶部高程=上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安全超高值=16.0+0.5=16.5m;2.2.2 闸室墙顶高程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船闸闸室墙顶部高程应为上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加超高值,超高值不应小于设计过闸船舶、船队空载时的最大干舷高度。

船闸闸室墙顶高程=上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最大干舷高度=16m+1.7m=17.7m 2.2.3 闸首墙顶高程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船闸闸首墙顶部高程应根据闸门顶部高程和结构布置等要求确定,并不得低于闸门和闸室墙顶部高程。

位于枢纽工程中的船闸,其挡水前缘的闸首顶部高程应不低于与相互连接的枢纽工程建筑物挡水前缘的顶部高程。

设计取值:结构安装高度=1m。

上闸首墙顶高程=上闸首闸门顶部高程+结构安装高度=17.5+1.0=18.5m 下闸首墙顶高程=下闸首闸门顶部高程+结构安装高度=16.5+1.0=17.5m 由于闸室墙顶高程为17.7m,取上闸首墙顶高程为18.5m,下闸首墙顶高程18m。

2.2.4 闸首槛顶高程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船闸上、下闸首门槛的高度应有利于船闸运用和检修,顶部高程应为上、下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值减去门槛最小水深值。

已知:上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10.8m, 下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8.5m, 门槛水深=4m上闸首门槛的顶部高程=上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门槛水深=6.8m下闸首门槛的顶部高程=下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门槛水深=4.5m。

2.2.5 引航道底高程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和口门区及连接段的底部高程应为上、下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减去引航道设计最小水深值。

引航道最小水深应符合下列规定:I~IV 级船闸应按下式计算:式中:——在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引航道底宽内最小水深(m);T——设计最大船舶、船队满载吃水(m)已知:设计最大船队满载吃水T=2.46m,上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10.8m, 下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8.5m。

引航道设计最小水深值上游引航道底高程=上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引航道设计最小水深值=7.1m下游引航道底高程=下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引航道设计最小水深值=4.8m2.2.6 船闸闸室底板顶部高程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船闸闸室底板顶部高程不应高于上、下闸首门槛顶部高程。

船闸闸室底板顶部高程=下闸首门槛高程=4.5m。

2.2.7 导航建筑物和靠船建筑物顶高程与引航道堤顶高程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船闸上、下游导航和靠船建筑物的顶部高程应为上、下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加超高值,超高值不宜小于设计过闸船舶、船队空载时的最大干舷高度。

已知:上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16m、下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10.8m,设计过闸船舶空载时的最大干舷高度为1.7m。

上游导航建筑物顶高程=上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超高值=16+1.7=17.7m;下游导航建筑物顶高程=下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超高值=10.8+1.7=12.5m。

取引航道堤顶高程=导航建筑物堤顶高程:上游引航道堤顶高程=17.7m;下游引航道堤顶高程=12.5m。

计算结果:2.3 引航道平面布置及尺度确定2.3.1 引航道平面布置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引航道的平面布置应根据船闸的级别、线数、设计船型船队、通过能力等,结合地形、地质水流、泥沙及上、下游航道等条件研究确定。

引航道的平面布置可采用下列型式:(1)反对称型(2)对称型(3)不对称型因本船闸为单线过闸,故引航道选用反对称型2.3.2 引航道尺度(1)引航道宽度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单线船闸引航道的宽度,应根据下列型式确定:反对称型和不对称型引航道宽度:式中——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设计最大船舶、船队满载吃水船底处的引航道宽度;——设计最大船舶、船队的宽度(m)——侧等候过闸船舶、船队的总宽度(m)——船舶、船队之间的富裕宽度,取=——船舶、船队与岸之间的富裕宽度,取,取2.3.3引航道长度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305-2001):引航道直线段的轴线应平行于船闸轴线,直线段应由导航段、调顺段和停泊段组成,见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