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

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一、人物简介晏阳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别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
晏阳初到民间去

晏阳初(1890-1990),别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是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1926年在河北定县开展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平民教育达70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为“南陶北晏”。
EDUCATOR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EDUCATOR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EDUCATOR设运动,陶行知在江苏南京开展教育实验,卢作孚在重庆开展平民教育活动……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备受国际推崇的赤脚医生制度、广为国内非政府组织采用的参与式社区工作方法、国务院扶贫办近些年的“整村推进”计划、联合国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为消除贫困所做的努力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定县实验”的身影。
20世纪80年代,晏阳初重返定县,那里已更名为定州,乡建繁盛。
面对大多数陌生的村民,他用高音喇叭说了句:“兄弟姐妹们,我回来了。
”就此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的思想有着人类的情怀,尽管他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感,但他扬弃了狭隘的国家主义。
“明智的国家主义就是国际主义”,他说,“‘富有’的人民和‘富有’的国家必须认识到,只有当‘贫穷’的人民和‘贫穷’的国家满足了,你们才是安全的。
”1934年,一本英文版的《定县实验》在海外广为流传,晏世界的劳苦大众服务1955年10月,美国为当代世界100位最主要人物之一,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学家与人道主义者”一个具有坚定信仰和丰富想象力的英勇学者,苦平民心智与精神的解放者”1989年10月25日,初,祝贺他99岁寿辰,展中国家的乡村平民,通过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多的自由和机会来帮助他们摆脱贫穷所做的努力表示赞赏。
您已使无数人认识到:一张吃饭的嘴,而是具备无限潜力的、手的、有价值的人。
固本宁邦: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固本宁邦:晏阳初“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四大自由”理念,奠定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
晏阳初,从中国一个乡村建设者的角度,提出了第五个人人应享有的自由——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
他于国界外备受推崇,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然而这么一位教育实践者与开拓者,在中国,他却被遗忘多年。
晏阳初,1890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四代书香家庭。
五岁启蒙,就读私塾。
十三岁进了基督教传教士办的西学堂求学。
在西学堂,一位从英国来的姚牧师对晏阳初影响很大,从他身上晏阳初认识到了爱与善的力量。
四年后,他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
晏阳初以后常说3C影响了我的一生,也就是青少年时期他所接受的三种教育:孔子、基督和苦力。
1916年晏阳初远渡重洋到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眼见民主社会种种,他立刻想到幼年读书心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这些思想,“为什么中国早有这些道理却不能实行呢?”两年以后,他在法国战地服务中心做志愿者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欧洲弥漫在战火硝烟之中,当时的北洋政府派出了十五万华工奔赴欧洲战场做苦力。
1918年6月,晏阳初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就应征入伍为欧洲战场的华工做翻译工作和代写书信。
面对这么多劳苦大众,他不禁感慨:这样众多的中国人不识字,都是光眼瞎子,看不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进化,“本”不“固”,“邦”又哪能安“宁”和强盛呢?于是,他自编《千字课本》教华工识字,并创办《驻法华工周报》。
后来,其中一位华工给他写信,信中说怕他办的报纸卖的太便宜,会办不下去,决定捐出三年在战场积蓄的三百六十五法郎支持他。
晏阳初说,这封信,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去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然教育了我。
通过这些活动,他获得两项珍贵的发现:一是中国诚实质朴的农民智慧能力强,只可惜缺乏读书求知的机会;二是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竟是这样愚昧无知,完全不认识自己多数同胞的“苦”与“力”。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的现实启示四川时代学院院长向元钧摘要: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我们今天对其思想研究其实就是继承和创新,我们甚至还要借鉴其办学的方法,我们的办学方法在形式上与他的方法或有差别,但更应该以继承教育思想和精神为宗旨,为职业教育不断地注入新的血脉。
关键词:晏阳初教育思想职业教育现实启示字数5688对晏阳初思想的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晏阳初是一位“理论的巨人”,同时亦是“行动的巨人”。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
我们从他的思想和行动中,看到了崇高的、无私的教育精神。
现在对其思想研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源流孔子教育思想与晏阳初教育思想有共通性,朱永等人指出二者有以下的相通之处:“教育救国与兼济天下”、“重视德育与以德为本”、“平民教育与有教无类”、“生计教育与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否认二者之间的联系,晏阳初教育思想可以被看成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教育思想,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延伸。
晏阳初自己也曾在《九十年自述》中说:“孔子、基督、苦力”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的仁爱思想、民本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他后来的言行,形成了他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结合的一个产儿。
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
”姜荣耀将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简单的归纳为:“一大发现——脑矿;两大发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五个结合——与实际生活、理论与实际、科学与农村实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研究者多结合着“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来对“平民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进行研究。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平民教育”较为集中地体现出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精髓。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源于一战时的华工的受教育状况,几经演变,成熟于“定县实验”时期。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们 受教 育? 怎样 使他们 健康? 怎样 使
文 艺教 育救愚 ,培 养农 民的知识力 ; 以生计教育救穷 , 培养农 民的生产 力; 用卫生教育救弱 , 培养农 民的强健 力;
用公 民教育救私 , 培 养农 民的团结力。
“ 这 四 种 力 ,是 今 日国 民 最 不 可
他们都吃得饱?有知识? ……”
个 更好 的 世 界 时 ,我 们 的 确 是 需要 素 质 更 好 的人 民 。”
1 9 4 5年 ,赛珍珠据此 写成 《 告语 人 民 》一 书,在 美 国出版 不过半 月 , 即销 售一 空。这 本书让世界 更清 楚地 了解到 晏 阳初 的平 民教 育思 想,及 其 在 中国 2 5 年 的实践 经验 。
文 盲 ,作 新 民” 的 宗 旨。晏 阳初 任 平
阳初骑 着毛驴 ,回头微 笑着……他后 来的人 生再也没 有 离开过 乡村 :河北
定县 乡村 1 0年 , 湖 南 、 四 川 农 村 1 0
“ 走 出象 牙塔 。跨 进 泥 巴墙 ”
跟 着苦 力队伍走 出四川 巴 中老 家
后 ,晏 阳初 经 过 1 5 年 求 学 生 涯 ,1 9 1 8
晏 阳初 说 : “ 我 要 向全 世 界 提 出
这 一个 问题 ,请 求解答 。为什 么不能
团结所有 国家、所有地 区的人 民以共
同 打 击 我 们 的 敌 人 — — 愚 昧 、 贫 困、
疾病和腐败政府呢 ? ”“ 世 界 最 基 本 的
少的 !”晏 阳初进 而提 出学校教 育 、 社会教 育和 家庭教 育三种 实施 方式 :
动的知识 分子 ,也 纷纷投 身平 民教 育
年 6月 以博 士 学位 毕业 于耶鲁 大 学。 毕 业第二 天 ,他 即应募 以北 美基 督教 青年 会战地 服务 干事 的身份 ,远 赴法
晏阳初与司徒雷登关系初探

晏阳初与司徒雷登关系初探作者:颜芳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4期摘要:晏阳初和司徒雷登都是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发展的名人,鲜为人知的是他们二人还是好朋友,曾在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工作中开展合作,为中国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晏阳初司徒雷登平民教育乡村建设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人,为中国和世界平民教育、乡村改造事业奋斗终身,被海内外誉为“平民教育之父”、“世界十大伟人之一”等,是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家中颇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人物。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出生于中国杭州,燕京大学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有“燕园灵魂”、“燕京之父”的美誉,并曾担任国共内战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美国驻华大使,对中国教育、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晏阳初和司徒雷登都是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发展的名人,鲜为人知的是他们二人还是好朋友,并在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工作中开展合作,为中国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1918年,晏阳初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即应募到法国为华工服务,创办识字教育。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与朱其慧、陶行知等人创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并担任总干事,在长沙、烟台、嘉兴、武汉等地进行城市平民教育实验。
1926年,晏阳初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深入到河北定县推行平民教育,开展“实验县”工作,历时11年。
晏阳初提出“除文盲,作新民”的口号,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医治中国社会中的“愚、穷、弱、私”四大病症,为改造整个中国社会而奋斗。
晏阳初积极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回到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中间去,与农民打成一片。
在他的倡导下,很多知识分子乃至国外友人都非常关注乡村建设,为平教会捐款,到定县参观考察,一些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纷纷舍弃城市中待遇优厚的职位与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农村,开展乡村建设实验。
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他根据“民 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 村改造联环扣合、整体推进,创造出一大发现、两 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的平民教 育思想,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
在晏阳初看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话虽 旧,“实有至理。人民委实是国家的根本。”然而, 当时中国虽号称有四万万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 盲。而且中国以农立国,这些“有眼不会识字的瞎 民”的绝大多数是在农村。因此,为平民办教育, 尤其是到乡村中去为农民办教育,“开发世界最大 最富的'脑矿’”,这是关系到“本固邦宁”的根本 问题。
平民教育体系
一大发现
一大发现,是指晏阳初在一战时为在法国战场上当“苦力”的中国东北、华北招募去的华工服 务当翻评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脑矿”一词是晏阳初的一个大发现, 也是一大创造。它比什么“金矿”、“银矿”都重要。中国人并不笨,他们所缺乏的不是“救 济”,而是“发扬”,他们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人矿”、“脑矿”需要开发。
为“现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伟人”。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不仅如 此,晏 阳初博 士一家 都全身 心的投 入到了 他热爱 的平民 教育事 业中。
扎根 乡村的 大家庭
回国 考察 受到 隆重 接待
定县(定州)
位于河北市,自古就有“九州咽喉地,神 京扼要区”之称 有近千年历史的开元寺塔,“宋代五大名
窖之一”的宝窖,“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
晏阳初的个人感悟
1918年,晏阳初耶鲁大学毕业后赴法国参加华工服务。 晏阳初感到,华工诚朴勤奋却无缘读书,知识分子空口 言说却不识同胞的“苦”与“力”,进而在华工中开展 识字教育。1920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的 晏阳初回国后,游历各省,拟定了推广平民教育的基础 化、简单化、经济化原则,并在长沙等地推广平民教育。 晏阳初将中国的问题归纳为“人”的问题,要改变国家 落后、民众愚昧的状况,就要遵照儒家“民为邦本,本 固邦宁”古训,“努力于平民教育,为培养过敏的元气、 改进国民的生活、巩固国家的基础”。他认为“平民教 育是开脑矿最简单最适用的工具,使大多数人民均有受 教育的机会;然后从中即可产生人材„„所以欲谋国家 的发扬光大,唯有推行平民教育之一法。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生平:晏阳初(1893—1990年)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是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四川巴中人,原名兴复,字阳初。
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与乡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改造的探索和实践,力图向全中国、全世界的贫困落后地区推广。
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
1950年定居美国,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
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蜿蜒起伏的蜀道,盐贩子们背着一两百斤重的盐包,额头青筋暴露,身上汗流如注。
一个10岁大的瘦小男孩,心里蹦跶着对未来求学生活的憧憬和不安,不声不响地跟着这支汗水涔涔的队伍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山外世界。
谁能想到,这次与苦力的同行,在他心中埋下了为劳苦大众谋利造福的种子。
“劳力者呀~这是我第一次与你们共同生活,我稍稍体会到你们的痛苦和坚忍”,“我朦胧意识到:民间的疾苦,必须从生活中去了解”。
多年后,世界知道了中国的晏阳初博士,而他开创的平民教育也影响了全世界。
从河北定县到第三世界国家农村,从骑驴下乡的博士到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把百岁人生中的70年奉献给了平民和乡村。
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晏阳初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家;21世纪的中国,他的理论和经验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财富。
“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跟着苦力队伍走出四川巴中老家后,晏阳初经过15年求学生涯,1918年6月以博士学位毕业于耶鲁大学。
毕业第二天,他即应募以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的身份,远赴法国北部的一战战场,为那里的华工苦力做翻译。
再次走入苦力们中间,晏阳初深切感受到,这些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并非天生愚笨,而是从来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
于是,他开始免费教他们识字写字,还办起了白话文形式的《华工周报》。
他很快成为广受华工尊敬的“晏先生大人”,甚至有华工把省下来的365法郎“巨款”捐给他办报。
“苦力教育了我!”晏阳初后来回忆道:“一切都因为我当年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潜伏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生平:晏阳初(1893—1990年)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是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四川巴中人,原名兴复,字阳初。
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探索和实践,力图向全中国、全世界的贫困落后地区推广。
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
1950年定居美国,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
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蜿蜒起伏的蜀道,盐贩子们背着一两百斤重的盐包,额头青筋暴露,身上汗流如注。
一个10岁大的瘦小男孩,心里蹦跶着对未来求学生活的憧憬和不安,不声不响地跟着这支汗水涔涔的队伍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山外世界。
谁能想到,这次与苦力的同行,在他心中埋下了为劳苦大众谋利造福的种子。
“劳力者呀!这是我第一次与你们共同生活,我稍稍体会到你们的痛苦和坚忍”,“我朦胧意识到:民间的疾苦,必须从生活中去了解”。
多年后,世界知道了中国的晏阳初博士,而他开创的平民教育也影响了全世界。
从河北定县到第三世界国家农村,从骑驴下乡的博士到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把百岁人生中的70年奉献给了平民和乡村。
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晏阳初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家;21世纪的中国,他的理论和经验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财富。
“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跟着苦力队伍走出四川巴中老家后,晏阳初经过15年求学生涯,1918年6月以博士学位毕业于耶鲁大学。
毕业第二天,他即应募以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的身份,远赴法国北部的一战战场,为那里的华工苦力做翻译。
再次走入苦力们中间,晏阳初深切感受到,这些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并非天生愚笨,而是从来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
于是,他开始免费教他们识字写字,还办起了白话文形式的《华工周报》。
他很快成为广受华工尊敬的“晏先生大人”,甚至有华工把省下来的365法郎“巨款”捐给他办报。
“苦力教育了我!”晏阳初后来回忆道:“一切都因为我当年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潜伏力。
”晏阳初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以及亚、非、拉的许多国家,2/3的人口是苦力,如果通过教育发挥他们的“潜伏力”,效果将是惊人的。
他就此立下志向:不做官,不发财,不为文人学士效力,要把终生献给劳苦大众,做好名副其实的“平民先生大人”。
1920年,晏阳初回国。
尽管已有教授华工苦力识字的实践经验,但他还是强调“先看病症如何然后发药”。
花了一年多时间,他游历19省,系统地调查国内平民教育现状。
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他借助“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古训阐述平民教育理念,很快赢得众多有识之士的响应,平民教育运动也随即在华中、华北、华东实验推行。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即“平教会”)在北京成立,宣布了“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
晏阳初任平教会总干事,熊希龄、梁启超、胡适、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等社会名流陆续加入,一大批被平民教育理念打动的知识分子,也纷纷投身平民教育事业。
平教会短时间能有如此影响,离不开晏阳初的宣传鼓动。
他曾当面问好友、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办人兼校长郑锦:“你的画作何以只供豪贵赞扬,而不用生花妙笔表达平民的可怜困苦生活?”不久,深受触动的郑锦辞掉校长职务,担任平教会视听教育部主任。
抱着“给乡下佬办教育”的信念,知识分子主动放下“大人”身段,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深入民间与劳苦大众为伍。
延续千百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第一次有了转变。
1929年,晏阳初和平教会全体同仁迁往距离北京200多公里的河北定县,平民教育工作重点也由此转入乡村。
晏阳初有一段与同仁共勉的话:“自北京迁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在是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
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在各方面尽力使我们适应乡村生活,和农民同起同居,千万不能在定县形成小北京!”此后两年,有100多位知识分子举家搬到定县,其中不少人是和晏阳初一样的留洋博士。
面对外界的疑惑,极富口才的晏阳初解释说:“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才到乡间来。
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
换句话说,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
可是农民化不容易,必须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
”留存至今的一张黑白照片定格了当年的一幕:风沙飞扬的乡村土路上,身穿粗布大褂的晏阳初骑着毛驴,回头微笑着……他后来的人生再也没有离开过乡村:河北定县乡村10年,湖南、四川农村10多年,第三世界国家农村40年。
直到95岁时从“国际乡村改造学院”院长职位上退休,他为平民和乡村奋斗了整整70年。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深入乡村后,晏阳初知道,要把平民教育由理念变为现实,仅凭一腔热情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科学的实施思路和方法。
他和同仁们下定决心:“要把定县做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
在定县,平教团队对千头万绪的农村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归结为愚、穷、弱、私四种基本问题。
晏阳初认为,解决四大问题根本之策在教育,由此提出“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救愚,培养农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救穷,培养农民的生产力;用卫生教育救弱,培养农民的强健力;用公民教育救私,培养农民的团结力。
“这四种力,是今日国民最不可少的!”晏阳初进而提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种实施方式:学校式的实施以文字教育为主,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侧重于知识之传授与基本的训练,注重个人的教学;社会式的实施以讲解表演及其他直观与直感教育的方法为主,以成年人为主要教育对象;家庭教育是将家庭成员组织起来,进行公民道德训练、家庭预算、妇女保健等方面的教育。
在晏阳初的倡导下,平教会成员们把乡村当作社会实验室,开办农民学校,指导农民识字写字,进行农业技术改良,设立诊所药房,创办《农民报》,编制平民读物,建立广播电台,编演农民戏剧等,让村民生活和乡村面貌为之一变。
虽然是为改造乡村而来,但平教会成员并不以“导师”自居,而是注重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
晏阳初总结说:“人的原料在农村里,尤其青年农民是推动乡村工作的中心力量。
”几年间,平教会培养了一批农民专家。
牛村40岁农民刘玉田按课上学到的方法,在自家地里培育出产量高、抗病力强的麦种。
平教会将其命名为“定县刘玉田号”,被当时的中央农业实验所认定为“华北小麦珍贵品种”。
据记载,牛村吴雨农家的鸡种改良,水磨屯李士秀家的谷子选种,东里屯孙育德家的棉花选种等,都是当时培育出的广受赞誉的优良品种。
农民经济生活好转了,也自发地谋求精神生活的改善。
1934年12月2日,晏阳初参加了“东不落岗村”剧场的开幕礼。
他对满场村民激动地说:“这剧场是中国全国第一次村里老百姓自动建筑的,意义价值重大,实远过万里长城!”剧场开幕后,连续两天演出10场乡土剧目,来自各村的一万多名农民观看演出,盛况空前。
1933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参观定县后写道:“我发现了很具戏剧性并且证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
定县人民,从外表上看,和中国其他各地村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形成他们许多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心灵以及其整个生活的前途。
……黄土之中,一个年轻的农民用锄头写出:在中国扫除文盲;而旁边一位姑娘则写道:为国家塑造新公民。
”七七事变后,华北局势日益恶化,持续10年之久的定县实验止步于战火。
平教会一路南下,把定县经验扩散至湖南、重庆、四川等地,在抗战所需的物力、人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943年,晏阳初赴美研究战后建设及世界和平问题,恰逢“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大会”。
鉴于中国平教事业的卓越成就,他获评为全球10位最有革命性贡献人物之一。
“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美国,晏阳初与女作家赛珍珠有过一次影响深远的谈话。
赛珍珠问道:“现在世界上3/4的人民受着腐败政府的压迫,愚昧无知、营养不良,时刻在受疾病的威胁。
所以首先应该为他们打算:怎样使他们受教育?怎样使他们健康?怎样使他们都吃得饱?有知识?……”晏阳初说:“我要向全世界提出这一个问题,请求解答。
为什么不能团结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人民以共同打击我们的敌人——愚昧、贫困、疾病和腐败政府呢?”“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1945年,赛珍珠据此写成《告语人民》一书,在美国出版不过半月,即销售一空。
这本书让世界更清楚地了解到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25年的实践经验。
晏阳初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并不是因为根本无力,而是我们的“力”被湮没、被压抑、被摧残了。
中国的“力”其实潜藏在占有全世界1/5人口的老百姓当中。
在劝告农民读书时,经常有农民惊诧地反问:“种田的人哪能识字,做读书人?”晏阳初就微笑着再三劝说:“我们有很好的方法教你识字。
你喜欢做读书人吗?”“开发中国人民特别是贫苦农民丰富的‘脑矿’”,无论是“解除苦力之苦,开发苦力之力”、还是“除文盲,作新民”,晏阳初的思想和行动始终以“人”为航标,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由此造就一个美好世界的能力。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晏阳初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印尼、加纳、古巴、哥伦比亚等国家成立了平民教育组织,用“定县实验”总结出的理论与经验指导各国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计划。
1967年,他在菲律宾马尼拉南郊创建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IIRR)。
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运行至今,专门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人才。
有学者评价说,晏阳初是“第一个将在中国人群、中国本土创建的平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制度传播到国外,使之在外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的中国教育家”。
1985年,晏阳初回到阔别45年的祖国。
在当年骑驴下乡的定县,他面对大多数陌生的村民,用高音喇叭说:“兄弟姐妹们,我回来了!”言罢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1990年,近百岁高龄的晏阳初安然辞世。
在他96岁生日时,美国总统布什发来贺词:“通过寻求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与价值。
”“您使无数的人认识到:任何一个儿童决不只是有一张吃饭的嘴,更是具备无限潜力的、有两只劳动的手的、有价值的人。
”在晏阳初发起定县实验70多年后,“农业”、“农村”和“农民”依然是困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难题。
当今天的知识分子试图为“三农”问题求解时,也许会庆幸有晏阳初那样的先驱所留下的思想与足迹。
但是,重新走入乡村的知识分子,还能找到与他们对话的自信吗?(2013年05月04日中国教育报作者:张以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