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詹长根版《地籍测量学》原版 第六章 地籍控制测量
第4章_地籍控制测量

另外根据GPS网构成的几何图形,GPS网还可以分为: (1)三角形网。几何结构强,自检能力好,但观测工作量大。 (2)环形网。图形结构不如三角形,自检能力和可靠性与闭合 环中基线边得数目有关。网中非直接观测基线边精度比直接观测 边低,相邻点间的基线精度分布不均匀。 (3)星形网。无闭合图形,检验和发现粗差的能力差。一般在 工程放样和土地勘界中应用较多。
5、GPS控制网平差 6、GNSS概念
利用GPS网平差软件,先在WGS84椭球上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 然后再在国家或独立坐标系统下进行三维约束或二维无约束平差。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是利用卫星信号进行定位的各种定位 系统的统称。是目前测量发展趋势,今后将有多种卫星定位系统。 26 我国叫: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控制网略图是上交资料之
一,无论测区大小都要做 好这项工作。
12
控制网略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3
国家平面控制网
国家高程控制网
4.2.2、地籍控制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
1、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
地籍控制点是进行地籍测量和测绘地籍图 的依据。 遵循的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 低级分级控制(分级布网,但也可越级布 网)。
5
6
1954\1980\2000坐标参数
7
8
4.2地籍控制测量要求
4.2.1 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 地籍测量工作,不仅要测绘地籍图和界址点坐标, 而且日常的地籍管理更是要频繁地对地籍资料进行变 更。修测地籍图和随时测定变更后的界址点坐标是一 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控制点的密度应根据界址 点的精度、密度、地籍图比例尺、地籍测量资料的更 新和恢复界址点位置的需要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在通 常情况下,地籍控制网点的密度为:
第六章地籍控制测量

第六章地籍控制测量第一节概述一、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二、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三、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四、地籍控制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本章主要对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精度要求、采用的坐标系等进行说明,而对地籍控制测量的方法只作一般介绍,有关此部分的详情请参阅有关书籍。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
地形控制网点一般只用于测绘地形图,而地籍控制网点不但要满足测绘地籍图的需要,还要以厘米级的精度(城镇)用于土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测定和满足地籍变更测量的需求。
因此,地籍控制测量除具有一般地形控制测量的特点之外,在质和量上又有别于地形控制测量。
一、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TOP』地籍控制点是进行地籍测量和测绘地籍图的依据。
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或越级布网)的原则。
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种。
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可采用三角网(锁)、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相对定位测量网进行施测,施测的地籍基本控制网点分为一、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精度高的网点可作精度低的控制网的起算点。
在等级地籍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主要采用导线网和GPS相对定位测量网施测,施测的地籍图根控制网点分为一、二级。
二、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TOP』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而制定的。
根据不同的施测方法,各等级地籍基本控制网点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6-1至表6-5。
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无关。
地形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一般用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来要求(地形图根控制点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为0.1mm×比例尺M)。
界址点坐标精度通常以实地具体的数值来标定,而与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无关。
一般情况下,界址点坐标精度要等于或高于其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如果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能满足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则也能满足测绘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第六章 地籍测量概述,第七章 地籍控制测量

北京54坐标
北京54坐标系为参心大地坐标系,大地 上的一点可用经度L54、纬度M54和大地高 H54定位,它是以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为基础, 经局部平差后产生的坐标系。 克拉索夫斯基(1878~1948)苏联大地 测量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1941年在 他的推导下又推出地球椭球的新的参数:长半 径为6378245米;短半径为6356863米;扁率 为1∶298.3。1946年苏联将他推导出的地球 椭球体的元素值作为其参考椭球参数,称克拉 索夫斯基椭球。
按土地登记的种类,地籍测量分为初 始地籍测量和变更地籍测量;按测量对象 的特征分为农村地籍测量和城镇地籍测量。
三、地籍测量原则
同其他测量工作一样,地籍测量也遵 循一般的测量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由 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四、地籍测量的特点
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其他专业测量的不同点主 要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利的测量都可视 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 (1) 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 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 行政性技术行为。 (2) 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 考系统。 (3) 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 (4) 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 (5) 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 (6) 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 应用集成。 (7) 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 识。
第二节 地籍测量坐标系
一、大地坐标系
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三、高程基准 四、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
大地坐标系
《地籍测量》课件

技术问题
数据整合和共享困难。
对策
建立统一的地籍数据标准和管 理系统,实现数据整合和共享 ,提高地籍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效率。
管理问题与对策
管理问题
地籍测量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管理问题
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
对策
建立健全的地籍测量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确保测量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对策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协同工作机 制,提高工作效率。
决策支持。
农业管理
农业用地确权
地籍测量可以帮助确定农业用地的权属关系,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农业用地规划
地籍测量数据可以用于农业用地规划和布局,提 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农业资源监测
地籍测量可以监测农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变化, 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决策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防
地质灾害调查
地籍测量可以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调查和评估,了解地质灾害 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提交成果
将地籍测量成果提交给相 关部门或客户,完成项目 交付。
CHAPTER 04
地籍测量应用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调查
通过地籍测量技术,对土地资源的数 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现状进行调查 ,为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数 据。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税收管理
地籍测量数据可用于土地税收的征收 和管理,提高税收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GI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发挥核心作用,实现地籍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 等功能,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CHAPTER 03
地籍测量流程
准备工作
01
02
第6章地籍控制测量

空间直角坐标 (X,Y,Z)
四 坐标转换
3 大地坐标转换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
大地坐标(L,B,H)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 (X,Y,H)
4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转换为大地坐标
B Bf
tf
2M f N f cosBf
y2 tf
24M
f
N
3 f
(5
3t
2 f
2 f
9
2 f
t
2 f
)y4
...
• 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图件的数学基础,是 关系到界址点精度的带全局性的技术环节。
因此,地籍控制测量必须做到“精心设计、
从高到低、分级布网、严密实施”的基本 要求。
第六章:地籍控制测量
• 地籍基本控制测量方法:
–三角网(锁) –测边网 –导线网 –GPS网
• 地籍基本控制测量精度:
–一、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l
Nf
1 cosB
f
y
6N
3 f
1 cos
B
f
(1
2t
2 f
2 f
)
y
3
120N
1
5 f
c
os
B
f
(5
28t
2 f
...)y5
思考题
80国家坐标系统是如何定义的? 大地坐标 空间直角坐标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
WGS-84经纬度 WGS-84空间直角 七参数转换 北京54空间直角 北京54经纬度 坐标投影 北京54平面坐标
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根据国家大地点坐标反 算出的距离,往往与相应实地丈量的水平距离 不一致,这就是坐标系的长度投影变形问题。
《地籍测量学教案》课件

《地籍测量学教案》课件第一章:地籍测量学概述1.1 地籍测量的定义与意义解释地籍测量的概念阐述地籍测量的重要性1.2 地籍测量的目标与任务描述地籍测量的目标列举地籍测量的任务1.3 地籍测量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地籍测量的常用方法探讨地籍测量的新技术第二章:地籍控制测量2.1 地籍控制测量的概念与分类解释地籍控制测量的含义列举地籍控制测量的分类2.2 地籍控制测量的设计与实施探讨地籍控制测量的设计要点阐述地籍控制测量的实施流程2.3 地籍控制测量的数据处理与精度评价介绍地籍控制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讨论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评价指标第三章:地籍细部测量3.1 地籍细部测量的概念与任务解释地籍细部测量的含义列举地籍细部测量的任务3.2 地籍细部测量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地籍细部测量的常用方法探讨地籍细部测量的新技术3.3 地籍细部测量的设计与实施探讨地籍细部测量的设计要点阐述地籍细部测量的实施流程第四章:地籍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4.1 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介绍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阐述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的步骤4.2 地籍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与处理解释地籍测量数据的误差来源探讨地籍测量数据的误差处理方法4.3 地籍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介绍地籍测量数据分析的方法讨论地籍测量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第五章:地籍测量成果的应用与管理5.1 地籍测量成果的应用领域列举地籍测量成果的应用领域探讨地籍测量成果在各个领域的贡献5.2 地籍测量成果的管理与维护解释地籍测量成果的管理意义阐述地籍测量成果的管理与维护方法5.3 地籍测量成果的更新与发展探讨地籍测量成果更新的必要性讨论地籍测量成果的发展趋势第六章:地籍测量仪器与设备6.1 地籍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介绍地籍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解释地籍测量仪器的关键部件6.2 常见地籍测量仪器与设备列举常用地籍测量仪器与设备讨论各种仪器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6.3 地籍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维护阐述地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介绍地籍测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措施第七章:地籍测量的法律、法规与标准7.1 地籍测量相关的法律、法规列举我国地籍测量相关的法律法规解释法律法规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应用7.2 地籍测量标准与规范介绍地籍测量标准与规范的分类阐述地籍测量标准与规范的重要性7.3 地籍测量法规、标准的实施与监督讨论地籍测量法规、标准的实施方法探讨地籍测量法规、标准的监督与检查机制第八章:地籍测量实习与实践8.1 地籍测量实习的目的与要求解释地籍测量实习的意义阐述地籍测量实习的要求与目标8.2 地籍测量实习的内容与过程列举地籍测量实习的主要内容描述地籍测量实习的具体过程探讨地籍测量实习的反馈与改进措施第九章:地籍测量的发展趋势9.1 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探讨地籍测量技术未来的创新点9.2 地籍测量应用领域的拓展阐述地籍测量在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讨论地籍测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9.3 地籍测量教育与人才培养分析地籍测量教育现状与问题探讨地籍测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践10.1 地籍测量成功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地籍测量项目的成功经验10.2 地籍测量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列举地籍测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探讨地籍测量问题的解决方案10.3 地籍测量实践与创新阐述地籍测量实践中的创新举措讨论地籍测量在未来发展中的新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地籍测量学概述地籍测量的定义与意义:理解地籍测量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地确权、土地利用、土地估价等方面的重要性。
《土地管理与地籍测绘》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与地籍测绘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419Z10课程名称(中/英文):土地管理与地籍测绘(Land management and cadastral surveying)课程类别:选修学时/学分:40课时/2.5学分(其中实验学时:6)先修课程:测量学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GPS 原理及应用、数字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适用专业: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教材、教学参考书:1.邹峥嵘,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中南大学教材科,2001年6月。
2.林增杰、严星,地籍管理(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3。
3.詹长根、唐祥云、刘丽编,《地籍测量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建设部与国家测绘局合编,《房产测量规范》,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5.国家测绘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测绘综合能力》(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测绘出版社,2009年。
6.赵刚、张凯选、鲍勇著,《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2。
7.土地管理的法规与政策、土地确权相关文件与法规等。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该课程为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与地理信息科学三个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也是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重要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土地管理、地籍和房产测量、土地确权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土地管理工作的整个流程;熟练掌握地籍与房产测绘方法;了解和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基本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素质教育的培养,为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之能较好地适应土地管理、测绘管理、房地产管理等工作。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对应的专业培养要求1.4.2专业知识(7)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2.1 工程实践能力熟悉现代测绘科学与技术及其发展动态;了解测绘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和新软件;掌握测绘工程生产流程的方法和技术。
(完整版)武大地籍测量学第三版

地籍测量测量学一、名词解释1现代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2土地权属: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3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总是与土地用途相关联的,其适宜的用途受土地本身的性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4界址点坐标: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它是确定地块(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5地籍图:按照特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专用符号把地籍要素及其有关的地物和地貌测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形称地籍图。
6宗地图:宗地图是以宗地为单位编绘的地籍图。
它是在地籍测绘工作的后阶段,当对界址点坐标进行检核后,确认准确无误,并且在其他的地籍资料也正确收集完毕的情况下,依照一定的比例尺制作成的反映宗地实际位置和有关情况的一种图件。
7数字地籍测量:数字地籍测量是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测图的方法。
二、填空1.地籍测量的定义:(1) 地籍控制测量(2) 界线测量(3) 地籍图测绘(4) 面积测算(5) 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6) 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2.土地权属的确认方式:(1) 文件确认。
(2) 惯用确认。
(3) 协商确认。
(4) 仲裁确认。
3.常见的基础测绘图件有以下几种类型:(1) 航片(2) 地形图(3) 影像平面图(4) 其他图件4.与房屋有关的名词:(1) 假层。
(2) 气屋。
(3) 夹层和暗楼。
(4) 过街楼和吊楼。
(5) 阳台和挑外廊。
(6) 天井和天棚。
5.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1)北京坐标系(2)城市坐标系(3)任意投影带独立坐标系测(4)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6.土地面积测算方法:几何要素法、膜片法、沙维奇法、求积仪法、坐标法、消除图纸变形对面积测算的影响、求地块在某一投影面的面积、求地球表面倾斜面的面积三、简答1.地籍的功能:(1) 地理性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地坐标系
大地坐标系是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的,其两个参考面为:一个是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 文 台 与 椭 球 短 轴 ( 即 旋 转 轴 ) 所 作 的 平 面 ( 即 子 午 面 ) , 称 为 起 始 子 午 面 ( 如 图 6-2 中 的 P 1 GP 2 平 面 ), 它 与 椭 球 表 面 的 交 线 称 为 子 午 线 ; 另 一 个 是 过 椭 球 中 心 O 与 短 轴 相 垂 直 的 平 面 , 即 Q 1 EQ 2 平 面 , 称 为 赤 道 平 面 。 过 地 面 点 P 的 子 午 面 与 起 始 子 午 面 之 间 的 夹 角 ,称 为 大 地 经 度 ,用 L 表 示 ,并 规 定 以 起 始 子 午 面 为 起 算 ,向 东 量 取 为 东 经 ( 正 号 ) ,由 0 o ~+180 o ;向 西 量 取 为 西 经 ( 负 号 ) ,由 0 o ~ - 180 o 。 地 面 点 P 的 法 线 (过 P 点 与 椭 球 面 相 垂 直 的 直 线 )与 赤 道 平 面 的 交 角 , 称 为 大 地 纬 度 , 用 B 表 示 , 并 规 定 以 赤 道 平 面 为 起 算 , 向 北 量 取 为 北 纬 ( 正 号 ) , 由 0 o ~ + 90 o ; 向 南 量 取 为 南 纬 ( 负 号 ) , 由 0 o ~ - 90 o 。
测绘信息网 网友
第一节
本章主要对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精度要求、采用的坐标系等进行说明,而对地籍控 制测量的方法只作一般介绍,有关此部分的详情请参阅有关书籍。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 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 观 测 、 数 据 处 理 等 测 量 工 作 。 测 绘 信 息 网 地形控制网点一般只用于测绘地形图, 而地籍控制网点不但要满足测绘地籍图的需要, 还 要 以 厘 米 级 的 精 度 (城 镇 )用 于 土 地 权 属 界 址 点 坐 标 的 测 定 和 满 足 地 籍 变 更 测 量 的 需 求 。 因此,地籍控制测量除具有一般地形控制测量的特点之外,在质和量上又有别于地形控制 测 量 。 测 绘 信 息 网
一、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
地籍控制点是进行地籍测量和测绘地籍图的依据。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 部 、 由 高 级 到 低 级 分 级 控 制 (或 越 级 布 网 )的 原 则 。 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种。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可 采 用 三 角 网 ( 锁 ) 、 测 边 网 、 导 线 网 和 GPS 相 对 定 位 测 量 网 进 行 施 测 , 施 测 的 地 籍 基 本 控 制 网点分为一、二、三、四等和一、二级。精度高的网点可作精度低的控制网的起算点。在 等级地籍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 地 籍 图 根 控 制 测 量 主 要 采 用 导 线 网 和 GPS 相 对 定 位 测 量 网施测,施测的地籍图根控制网点分为一、二级。
二、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测绘信息网
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而制定的。根据不同的 施 测 方 法 , 各 等 级 地 籍 基 本 控 制 网 点 的 主 要 技 术 指 标 见 表 6- 1 至 表 6- 5。 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无关。地形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一般用地形图 的 比 例 尺 精 度 来 要 求 ( 地 形 图 根 控 制 点 的 最 弱 点 相 对 于 起 算 点 的 点 位 中 误 差 为 0.1mm ×比 例 尺 M) 。 界 址 点 坐 标 精 度 通 常 以 实 地 具 体 的 数 值 来 标 定 , 而 与 地 籍 图 的 比 例 尺 精 度 无 关 。 一般情况下,界址点坐标精度要等于或高于其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如果地籍图根控制点 的精度能满足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则也能满足测绘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1. 各 等 级 三 角 网 的 主 要 技 术 规 定 见 表 6-1 。
为了更好地了解整个测区地籍控制网点分布情况,检查控制网布网的合理性和控制点 分 布 等 情 况 ,必 须 绘 制 测 区 控 制 网 略 图 。控 制 网 略 图 就 是 在 一 张 标 准 计 算 用 纸 ( 方 格 纸 ) 上 , 选 择 适 当 的 比 例 尺 (能 将 整 个 测 区 画 在 其 内 为 原 则 ), 按 控 制 点 的 坐 标 值 直 接 展 绘 纸 上 , 然
图 6-1 地 籍 控 制 网 略 图
第二节
地籍测量坐标系
凡是用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和空间目标的位置所采用的参考系都称为坐标系。由于使 用 目 的 不 同 ,所 选 用 的 坐 标 系 也 不 同 。与 地 籍 测 量 密 切 相 关 的 有 大 地 坐 标 系 ( 俗 称 地 理 坐 标 系 ) 、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和 高 程 系 。 测 绘 信 息 网
测绘信息网 网友测绘人提供 80
测绘信息网 网友测绘人提供
后用不同颜色或不同线型的线条画出各等级的网形。控制网略图要做到随测随绘,也就是 当完成某一等级控制测量工作后,立即按点的坐标展出,再用相应的线条连结,这样不断 地充实完成。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完成,控制网略图也相应地完成。 地籍控制网略图是上交资料之一,无论测区大小都要做好这项工作。地籍控制网略图 见 图 6-1 。 测 绘 信 息 网
2. 各 等 级 三 边 网 主 要 技 术 规 定 见 表 6-2 。
表 6-2 各 等 级 三 边 网 主 要 技 术 规 定 等级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平均 边 长 /km 9 5 2 0.5 0.2 测距 相对中误差 1/300 000 1/100 000 1/120 000 1/33 000 1/17 000 测距 中 误 差 /mm ± 30 ± 30 ± 16 ± 15 ± 12 测距仪等级 Ⅰ Ⅰ、Ⅱ Ⅰ Ⅱ Ⅱ Ⅱ 测距测回数 往 4 4 2 4 2 2 返 4 4 2 4 2 2
3. 各 等 级 测 距 导 线 主 要 技 术 规 定 见 表 6-3 。
表 6-3 各 等 级 测 距 导 线 主 要 技 术 规 定 等级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平均 边 长 /km 3.0 1.6 0.3 0.2 附合导线 长 度 /km 15.0 10.0 3.6 2.4 测距 中 误 差 /mm ± 18 ± 18 ± 15 ± 12 测角 中 误 差 /" ± 1.5 ± 2.5 ± 5.0 ± 8.0 导线全长相对 闭合差 1/60 000 1/40 000 1/14 000 1/10 000 水平角 观测测回数 DJ 1 DJ 2 DJ 3 8 12 4 6 2 1 6 3 方位角 闭 合 差 /" ±3 n ±5 n ± 10 n ± 16 n
四、地籍控制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
地 籍 控 制 点 若 需 要 作 为 永 久 性 保 存 的 就 必 须 在 地 上 埋 设 标 石 (或 标 志 )。 基 本 控 制 点 的 标 石 往 往 埋 设 在 地 表 之 下 (称 暗 标 石 )而 不 易 被 发 现 。 一 、 二 级 地 籍 控 制 点 的 标 石 的 大 部 分 被 埋 设 在 地 表 之 下 , 在 地 表 的 上 面 仅 留 有 很 少 一 点 ( 约 2cm 高 ) 。 为 了 今 后 应 用 控 制 点 寻 找 方便,必须在实地选点埋石后,对每一控制点填绘一份点之记。所谓点之记,一般来说, 就是用图示和文字描述控制点位与四周地形和地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点位所处的地理 位置的文件。该文件属上交资料。 表 6-6 控 制 点 点 之 记
注 : n 为 导 线 转 折 角 个 数 。当 导 线 布 设 网 状 ,结 点 与 结 点 、结 点 与 起 始 点 间 的 导 线 长 度 不 超 过 表 中 的 附 合 导 线 长 度 的 0.7 倍 。
4. 各 等 级 GPS 相 对 定 位 测 量 的 主 要 技 术 规 定 见 表 6-4 和 表 6-5 。
测绘信息网 网友测绘人提供
测绘信息网 网友测绘人提供 一级 二级 0.5 0.2 ± 5.0 ± 10.0 1/80 000( 首 级 ) 1/45 000( 加 密 ) 1/27 000 1/27 000 1/14 000 2 1 6 3 ± 15.0 ± 30.0
表 6-1 各 等 级 三 角 网 的 主 要 技 术 规 定 等级 二等 三等 四等 平均 边 长 /km 9 5 2 测角中误 差 /( " ) ± 1.0 ± 1.8 ± 2.5 起始边 相对中误差 1/30 0000 1/200 000( 首 级 ) 1/120 000( 加 密 ) 1/120 000( 首 级 ) 1/80 000( 加 密 )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差 1/120 000 1/80 000 1/45 000 水平角观测 测回数 DJ 1 DJ 2 DJ 3 12 6 4 9 6 方位角 闭合差 /( " ) ± 3.5 ± 7.0 ± 9.0 78
表 6-4 各 等 级 GPS 相 对 定 位 测 量 的 主 要 技 术 规 定 (1) 等级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平均 边 长 D/km 9 5 2 0.5 0.2 GPS 接 收 机 性 能 双 频 (或 单 频 ) 双 频 (或 单 频 ) 双 频 (或 单 频 ) 双 频 (或 单 频 ) 双 频 (或 单 频 ) 测量量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接受机 标称精度优于 10mm+2 × 10 -6 10mm+3 × 10 -6 10mm+3 × 10 -6 10mm+3 × 10 -6 10mm+3 × 10 -6 等级 四等 ≥ 15 o ≥4 ≥ 15 ≥2 ≥ 60 15-60 2~ 4 ≤ 10 同步观测 接受收数量 ≥2 ≥2 ≥2 ≥2 ≥2
表 6-5 各 等 级 GPS 相 对 定 位 测 量 的 主 要 技 术 规 定 (2) 项 目 卫星高度角 有效观测卫星数 时 段 中 任 一 卫 星 有 效 观 测 时 间 /min 观测时间段 观 测 时 段 长 度 /min 数据采样间隔 卫星观测值象限分布 点 位 几 何 图 形 强 度 因 子 /PDOP 二等 ≥ 15 o ≥6 ≥ 20 ≥2 ≥ 90 15-60 3或 1 ≤8 三等 ≥ 15 o ≥4 ≥ 15 ≥2 ≥ 60 15-60 2~ 4 ≤ 10 一级 ≥ 15 o ≥3 二级 ≥ 15 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