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外交政策
西汉的外交关系与匈奴朝鲜越南等国的交往与争斗

西汉的外交关系与匈奴朝鲜越南等国的交往与争斗西汉的外交关系与匈奴、朝鲜、越南等国的交往与争斗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充满挑战的时期。
在西汉统治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了许多外交事务,其中与匈奴、朝鲜、越南等国家的交往与争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西汉时期的外交关系及其对这些国家的影响。
一、西汉与匈奴的外交关系西汉时期,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蛮族国家。
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时而敌对,时而友好。
最早期的时候,西汉采取了联姻政策,通过与匈奴的公主结婚来维持边境的相对稳定。
然而,这种联姻政策只能暂时维持边境和平,匈奴不断发动侵略,使得西汉不得不采取更加积极的外交手段。
在西汉前期,刘邦、汉高祖时期,西汉曾经与匈奴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争。
然而,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对外政策,大规模出兵北方,与匈奴进行了长时间的冲突。
虽然西汉的军队在战争中也遭受了一些挫折,但最终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成功地削弱了匈奴的实力。
在西汉晚期,因为贵族内部纷争和内外交困等原因,西汉不再能够有效地应对匈奴的威胁。
匈奴利用这一机会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逐步侵占了西汉的北方边疆地区。
直到东汉时期,中国才重新恢复对北方的控制。
二、西汉与朝鲜的外交关系西汉时期,朝鲜半岛是由三个独立的国家组成,即辽东、河西和新罗。
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复杂多变。
在西汉前期,中国与朝鲜之间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
中国与辽东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同时也通过政治和文化手段,与河西地区和新罗保持着合作。
然而,到了西汉中期,中国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政策,试图对朝鲜进行统治。
这导致了与朝鲜的冲突和争斗。
在西汉晚期,朝鲜地区出现了动乱和内乱,中国趁机出兵进攻朝鲜,并成功地占领了部分地区。
然而,在东汉时期,中国对朝鲜的统治遭到了朝鲜人民的强烈抵抗,最终导致了中国撤军。
从此以后,朝鲜地区逐渐独立,并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与政治体系。
三、西汉与越南的外交关系西汉与越南的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中国封建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的对外关系--邓栊涛

张骞通西域
二次外交: 在西行13年的实践中,张骞的外交经验在增 长。他曾经对武帝说,在大夏时,他见到有从, 身毒国(今印度、巴基斯坦)传过去的邛竹杖、 蜀布,而从蜀中直去身毒,路途近,又无敌国中 阻。建议打通巴蜀到西域等国之路。武帝听后大 喜。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武帝派使者十 多人,从蜀中犍为(今四川省宜宾),自小道出 西南,联系身毒国。然而,在一年多的艰苦行迚 中.使者全部被当地人所杀,出使失败。
5/26/2013
张骞通西域
首次外交: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当时身为郎官的张骞应募出使大月氏。在汉代, 郎官隶属于九卿之一的郎中令,官不大,但是郎官常常成为人们踏上仕途的起点。 由于经常随从在皇帝左右,容易取得皇帝的宠信,从而有机会获得较高的官职和 一些特殊的差遣。。 由于时代原因,张骞并没有享受到现代使者的各类待遇。他与助手堂邑父率l00 多人,从长安出发,途经匈奴境内,被匈奴扣留11年。无奈之下,作为权宜之计, 他在当地娶妻生子。但是,作为一名使者.他始终明白自己代表什么,任务是什 么。他所持的代表汉朝威仪的节杖一直带在身边,提醒着自己的使命。后来,他 逃离匈奴,继续自己的外交事业。先是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大宛国 派翻译引张骞至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东南),康居又派人送张骞到大月氏—— 张骞西行的最初目的地。当时的大月氏已居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张骞西出, 本为结好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大月氏王无意复仇。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后, 沿昆仑山南麓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拘留。一年后,即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 年),张骞趁匈奴内乱,携胡妻,与堂邑父回到长安。他首次的外交活动以悲壮 5/26/2013 的方式结束。
5/26/2013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的作用
汉武帝的外交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汉武帝的外交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在位)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皇帝,他的外交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汉武帝的外交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汉武帝的外交政策1. 与匈奴的外交关系汉武帝时期,匈奴是中国北方的强大对手。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汉武帝通过外交手段与匈奴进行了多次谈判和交流。
他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派遣使节使匈奴,亲自公开向匈奴示好,以及与匈奴联姻等,以达到削弱匈奴势力并保持边境稳定的目的。
2. 与西南边境的外交关系汉武帝还致力于加强中国与西南边境地区的外交关系。
他通过和亲娶西南少数民族的公主,以及赐予各族首领封爵和赏赐等手段,巩固了中国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并促进了文化、商业和人员交流。
3. 与西域的外交关系汉武帝在外交政策中注重与西域地区的联系。
他派遣使节前往西域,拓展了中国的影响力和贸易网络。
在汉武帝时期,中国与西域的贸易达到了巅峰,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对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汉武帝外交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加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汉武帝通过与各国的外交活动,特别是与匈奴、西南边境和西域的外交关系,成功地加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他通过对外战争和外交手段的综合运用,有效地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加强了中国的边境安全。
与西南边境和西域的外交关系加深了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联系和影响力,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通过与不同民族的联姻和使节的往来,中国文化与西南边境和西域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这些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中国的文化视野,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3. 促进了贸易的繁荣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繁荣。
通过与匈奴、西南边境和西域的外交关系,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得以发展。
特别是与西域地区的贸易,推动了丝绸、茶叶等商品的出口,为中国的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武帝对外政策研究

汉武帝对外政策研究汉武帝,即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统治时期长达54年,是西汉历史上任期最长的皇帝。
汉武帝是一位卓越的统治者,他不仅在内政方面有一系列改革和创新,还对外展开了积极的政策,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一、开拓西南疆域汉武帝在位期间,着力拓展西南边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他派遣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和西亚、中亚的交流和贸易。
同时,他还多次派遣军队进攻南越,成功地将南越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这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动作,极大地扩大了汉朝的疆域,也为后代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平定南蛮为了巩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汉武帝又积极对南蛮进行征讨。
他派遣大将蒋恢、杨仆等进攻并平定了南越地区,打击了南蛮叛乱势力,为巩固疆域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他还采取了多种方式来进行南蛮地区的管理,包括开辟道路、修筑城堡、设立屯田等措施,使得南蛮地区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和政治体系。
三、与匈奴的外交政策与匈奴的关系一直是西汉外交政策的核心问题。
在汉武帝即位之初,匈奴侵扰中原频繁,对汉朝构成了重要威胁。
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派遣将领韩昌征讨匈奴,成功地打击了匈奴势力。
然而,汉武帝后来认识到,单纯采取武力手段镇压并不能彻底解决匈奴问题,而且还会增加社会财政负担。
因此,汉武帝改变了策略,采取了通过外交手段来巩固与匈奴的关系。
他派遣了使者昆明,与匈奴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谈判,并最终达成了和亲条约,成功地缓和了与匈奴的关系。
四、文化融合的努力为了巩固统一的中国区域,汉武帝重视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他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实行儒家教化政策,并广泛徵用儒生,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他还开设了太学,在政府官员中普遍推行儒教教育,使汉朝官员普遍接受儒家思想,从而加强统治的稳定性。
此外,汉武帝还重视外国人才的吸引和利用。
他对外国的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和优待政策,使得西域地区的外国人才纷纷前来学习和工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皇帝,其治下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对于西汉王朝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汉武帝时期,帝国国力强盛,统治地位稳固,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交往和友好关系,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
一、经济外交政策汉武帝时期,积极开展经济外交,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繁荣。
他通过修建大运河、打通丝绸之路和设立对外贸易关口等举措,推动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交流。
与西域诸国的贸易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中国的丝绸、茶叶等特产远销海外,带动了国内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同时,汉武帝还对外国商人实行宽松的税收政策,吸引更多外商来华经商,为国家带来了大量财富。
二、文化外交政策在文化方面,汉武帝推行开放政策,鼓励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
他大力推广儒家学说,任用儒者为官,奖励文学人才,积极传播中华文化。
此外,他还派遣使节赴西域、东南亚等地,与周边各国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得到了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遍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三、外交策略在外交方面,汉武帝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外交策略,以保持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他与北方匈奴交往,采取联姻、贿赂、和平等手段,保持了边境稳定,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边疆安全。
与南方越南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和发展,通过政治联姻和和平交流,确保了南海边疆的安宁。
与朝鲜和日本等东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也得到了巩固,为中国的统一和边境安全打下了基础。
四、外交成就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国与国之间实现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地区和平。
通过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得到了不断巩固,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总结起来,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和地区安宁。
这一时期的成功经验为后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书外交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书外交一、古代外交1. 西汉的“和亲”政策西汉时期,为了维护边疆安全,采取了与匈奴等民族的“和亲”政策。
通过皇室公主嫁给边疆民族首领,实现边疆的暂时和平。
2. 唐朝的“朝贡体系”唐朝时期,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周边国家向唐朝朝贡,唐朝则给予赏赐和保护,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和对外交往的广泛。
3.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时期,由于北方边疆受到辽、金的压迫,宋朝加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近现代外交1.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主权受损,领土割让,通商口岸开放,赔款沉重。
2. 戊戌变法与庚子赔款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随后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支付巨额赔款,国家进一步削弱。
3. 辛亥革命后的外交努力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新政府试图废除不平等条约,但由于国力有限,外交上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4. 二十一条要求与五四运动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独占中国。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5. 抗日战争时期的外交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建立了抗日同盟关系,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为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贡献。
三、现代外交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2.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
3. “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
汉宣帝时期的外交政策

汉宣帝时期的外交政策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积极推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以巩固西汉的统一和国家安全。
他注重和平交往,并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以保持与邻国的稳定关系。
本文将从刘询的外交策略、治理西南夷和推行“和亲”政策三个方面介绍汉宣帝时期的外交政策。
一、对外交往的策略汉宣帝时期,充分意识到外交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他实行了“以德服人”和“以和谐友邻”为核心的外交策略。
宣帝的外交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善待各国使者,积极回应外国的来信和求援,加强与一些外部势力的友好关系,同时重视对外婚姻的政策。
二是灵活运用武力和威慑,对威胁中国边疆的异族或部落进行镇压,确保国家的安全。
二、治理西南夷西南夷是指汉朝时期位于现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一些原始部落。
汉宣帝对西南夷的外交政策采取了以德服人的方法。
他通过修筑道路,开辟陆路贸易通道,并逐渐向西南夷普及汉族文化和制度,达到收服西南夷的目的。
宣帝采取的这种外交政策,有效的改善了汉朝与西南夷的关系,并减少了边疆纠纷和战事。
三、推行“和亲”政策汉宣帝采取了“和亲”政策,即通过外婚来加强与邻国的关系。
他先后与南越、匈奴、朝鲜等国家进行了外婚,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巩固国际关系的目的。
通过这种政策,汉朝与南越、匈奴等国建立了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汉宣帝时期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友好、灵活为主要特点。
他重视与邻国的交往,注重外交手段的灵活运用,以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通过制定善良的外交策略,宣帝巩固了西汉的统一和国家的安全,也为中国的对外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逐步推广。
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
西汉是古代中国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社会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
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大月氏、印度、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
在各边境国家中,西汉最常接触的乃匈奴,早在刚立国不久,汉太祖刘邦已出手派兵攻打匈奴,但失败外还在“白登之围”中被困。
到汉武帝时曾十二次征伐匈奴,一度把匈奴驱出漠北,但随着征伐继续,匈奴问题始终都未能彻底解决。
汉宣帝时期,匈奴内乱加重,先是五单于争立,后是三单于互斗。
汉朝充分利用匈奴内部的矛盾,扶植呼韩邪单于,并于汉元帝建昭三年(36年)在康居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使南匈奴统一成为汉朝的藩属国,算是解决了汉初以来的匈奴问题。
而为了对付匈奴,汉武帝先后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西域诸国夹击。
虽未能达到目的,但此行却加深了西域与汉朝间的往来。
汉初。
汉初根据民穷财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解散大多数军队,减轻田赋和劳役,法令宽和,选择官吏多用“重厚长者”,对外也实行和平方针,国家和社会的元气得以逐渐恢复。
1.和亲
∙这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对当时的北方民族“匈奴”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
和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朝主动送公主和大量的财物给匈奴,使他们停止
对汉朝的骚扰,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期,是匈奴主动请求和亲。
汉朝的和亲政策对维持北方的和平起到了很大作用,也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汉武帝以前为第一时期。
西汉初年,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楚汉相争带来的连年战乱,人口大量减少,这是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
在政治上,西汉初年地方割据势力很大,中央集权尚未巩固。
这时,北方匈奴的力量却很强大,是一个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他们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败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的统治政权。
公元前二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军事力量对抗的办法解除北方的边患。
但是,
刘邦一到了平城,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之久,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
得以解围。
经过这次较量,宣告了汉高祖对匈奴的战争政策的失败。
冒顿单于之所
以同意和亲,是因为和亲给匈奴带来了许多好处。
第一,通过和亲,匈奴可以得到
大财物。
每年西汉都得送给匈奴许多絮、缯、酒、食物等;第二,匈奴可以达到通
关市的目的,以获得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
贾谊说过:“夫关市者,固匈奴
所犯滑而探求也”;第三,和亲并不能限制匈奴的抢掠活动。
∙汉武帝当政为第二时期。
西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天下比较安定,户口大增,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政治上,汉武帝继续实行景帝的削藩政策,战胜了
同姓王的叛乱,地方割据势力已被削弱。
同时,汉武帝又在桑弘羊等的协助下,实
行了国家垄断铸钱、盐铁官营、平准、均输、告缗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
又增加了国家收入。
在军事上,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
文景时期,贾谊的积极防御
和晁错的“徙民实边”的建议被采纳,实行耕战结合。
在此基础上,汉武帝积极扩
军备战,汉武帝与匈奴断绝和亲,却同乌孙采取和亲,说明了西汉时期已把和亲作
为一种外交政策,根据形势的不同而运用。
这个时期的和亲政策,是以强大的武力
作为后盾的。
张骞通使西域时,乌孙王在匈奴和西汉中间到底依靠谁,一直犹豫不
决。
乌孙王为此派人到西汉进行实际了解,看到西汉的实力强大,才决定与西汉和
亲。
如果不是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汉武帝的和亲政策,也是不会取得什么效果的,只能重蹈汉初和亲政策的覆辙。
2.丝绸之路
汉武帝的对外扩张:武帝大力加强中央军力,数次远征漠北,大举进攻匈奴,形成“漠南无王庭”稳定边疆,又出兵西域、平定南越,大大扩张汉文化的影响范围。
西汉时期,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因为政治军事的需要,当时汉武为了对付匈奴,派使节出使西域,想联合西域各国一起打击匈奴,商路是附带品,在战争过后才真正的兴起,以长安为起点,出玉门关经中亚到达安息,也就是现在土耳其附近的位置,
前2世纪,中国的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日渐强盛。
第四代皇帝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
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
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
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大月氏、大夏。
在大夏市场上,张蓦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汉朝四川的邓竹杖和蜀布。
他由此推知从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
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一名堂邑父了。
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
前119年,张骞时任中郎将,又第二次出使西域。
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
自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向汉武帝报告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后,汉朝对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
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
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汉朝在收取关税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润。
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
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公元前36年,陈汤斩杀呼屠吾斯,标志汉匈战争结束。
刘奭将一位姓王的宫女赐给稽侯珊做阏氏,而以“昭君出塞”为标志的赐婚,汉中央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也在继续得到发展。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西汉灭亡。
王莽建立新朝后改制失败,新朝爆发绿林、赤眉大起义,不过这跟西汉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