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和亲政策述评

合集下载

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浅析

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浅析

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浅析作者:王力来源:《卷宗》2018年第25期摘要: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是西汉统治者主观上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依据当时内外条件而制定的处理民族关系重要政策。

但是,就其进步性而言,它对于民族交流和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这一政策的推行,分析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和亲”的原因,进而阐释其积极地历史作用。

关键字:西汉王朝前期;匈奴;“和亲“政策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国力孱弱、百业待兴。

此时,实力不断增长的匈奴给西汉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西汉王朝前期的统治者在与匈奴的交往、冲突中逐渐意识到武力未可解决问题,随依据当时的条件转而推行“和亲”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政策。

1 “和亲”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西汉王朝前期与匈奴的“和亲”史,大致始于刘敬(即娄敬,赐姓刘)领受汉高祖的命令与匈奴约结“和亲”(公元前198年)。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领兵三十二万往征匈奴。

匈奴冒顿单于故意匿藏其精锐,示其羸弱,将汉军诱至平城,然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救响。

”[1] 后高祖采纳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 [1] 方得突出重围,罢兵而归。

高祖刘邦归后,甚为忧虑,问建信候刘敬对策。

刘敬言:“天下初定,实足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2] “诚能以长公主妻之,厚俸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何者?贪汉重币。

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冒顿在,故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2] 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的建议,曰:“善”。

这就是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和亲”政策的产生。

从史书记载来看,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和亲”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一)以公主嫁匈奴单于为阏氏(实际上多为宫室女或宗室女)。

(二)每年给遗一定数量的絮、增、酒、米等物品。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张备故学教育 2。

19.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西汉的和亲政策伴随了西汉政权的建立和衰落的全过程。

在西汉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出现具有 特殊的历史背景,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和亲类型。

作为历史必然,西汉和亲政策在减少战争、推动生产发展、促进 民族融合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西汉和亲历史因为有了王昭君和解忧公主 和亲的历史功绩,所以“和亲”一 词在西汉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和亲”之举被视为 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表现形 式,在我国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影 响。

但是西汉和亲以其独有时代 背景和政策演变过程,表现出了 有别于其它朝代和亲的特殊性。

一.西汉和亲政策的背景和必然性1.历史背景西汉和亲开始于“平城之围”。

汉高祖和匈奴的和亲是被动 的,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屈辱性,是为了发展自保的一种行为,所 以西汉政府积极推动和亲,而匈 奴是接受和亲者。

关于当时和亲 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的背景,可 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从西汉方面来看,西汉政权 建立之初,经历了秦的暴政和连 年战争,社会经济非常困难,据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当时的西 汉社会“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内部经济发 展的举步维艰,使得西汉政府没 有精力和能力应对外部匈奴南下 侵扰。

在军事力量无法抗击匈奴 侵扰的时候,西汉政府就提出了 和亲政策,希望通过和亲缓解和 匈奴的关系,保护北方边疆安定。

从匈奴方面来看,他们过着 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漠北 却经常发生旱灾、严寒以及暴风 雪等自然灾害,所以匈奴的游牧 生活经常面临困境。

为了生存,他 们推动向南扩张的政策,渴望得 到漠南的肥沃土地和广阔牧场,可以说南侵是他们求生存和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之钱累巨万 , 贯朽 而不可校 。太仓 之粟 , 陈陈相 困 , 充溢露 积于
汉匈之间和平友好 的象征。除汉匈之 间有 和亲关 系外 , 为联 络
共 同抗击匈奴 , 西汉皇帝也 曾与西域各族 实行 过“ 和 外, 至腐败不可食。” 另据《 史记 ・ 卫将军骠骑列传》 记载: “ 元狩 西域各族 , 四年春 , 上令 大将军青 、 骠骑将 军去病 , 将各五 万骑 , 步兵转 者
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增强。据《 史记 ・ 平淮 书》 记载 : “ 汉兴 七十余 年之间 , 国家无事 。非 遇水旱 之灾 , 民则 家给 民足 , 都鄙
的和平与安定。王昭君在加强汉匈两族之 间的友谊 、 团结方 面 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 这是汉匈之间重大的和亲行动。 但这次“ 和
( 城乡间) 廪庾( 指粮食) 皆满, 而府( 指国家币库 ) 余货财。京师 亲” 不像汉初那样有屈辱性 . 而是在匈奴归 附中原后发生 的 , 是
邑。匈奴大攻 。围马 邑 , 韩王信降( 于) 匈奴。匈奴得信 , 因引兵 匈结束 了长期 的战争状态 。 转入 和平 、 友 好的关 系。 呼韩邪单 于
蹰句注 , 攻太原 , 至晋 阳下 。高帝 自将兵往击 之。……高帝先至 提 出要求 当汉家女婿 以便进一步 亲汉时 .宫女王 昭君毅然 应
据《 汉书 ・ 匈奴传》 记载 : “ 今帝 ( 指武帝 ) 即位……汉使马 邑人聂 翁壹间关 ( 指犯禁私 出) 出物与匈奴交易 , 作为卖马邑城 以诱单
于。单 于信之 。 贪 马邑财物 。 乃 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伏兵三十
书・ 食货志》 记载: “ 汉兴 , 接秦之弊 。 诸侯并起 , 民失作业而大饥
“ 和亲”政 策是 西汉 统治者处理少数 民族关 系的一种特殊 战马众 多 , 战士训 练有素 。 具备 了反 击匈奴 , 安定北 方 的条 件 。

试论西汉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试论西汉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218王 妍:试论西汉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时间和亲内容出处高祖九年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史记·匈奴列传》惠帝三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单于。

《汉书·惠帝纪》文帝元年复修和亲之事。

《史记·匈奴列传》文帝四年……汉议击与和亲孰便……汉许之。

《史记·匈奴列传》文帝前六年服绣袷绮衣……使中大夫意、谒者令肩遗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

《史记·匈奴列传》文帝十四年复言和亲事。

《史记·匈奴列传》文帝后二年单于既约和亲。

《史记·匈奴列传》秦朝末年到西汉初期,匈奴是中国北部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

秦国灭六国后,派大将蒙恬将兵十万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

并因河为塞,修筑44座县城,迁適戍之人到此。

此后数十年匈奴退居漠北,不曾来犯。

自秦末至汉初,匈奴实力逐渐增强。

冒顿至军臣三位单于在位时期,成功统一北方,征服了北方诸少数民族部落,严重威胁了西汉王朝北部边境。

西汉为缓解匈奴南下的压力,始与其结约和亲。

此后武帝大败匈奴,匈奴被迫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

西汉时期汉匈关系按时间可以分成三段:汉初屈辱性的和亲阶段;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战争阶段;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阶段。

和亲成为汉初到汉武帝在位初期对匈奴实行的主要外交手段。

一、西汉始与匈奴和亲“和亲”之名早在先秦已经出现,《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三年,中行氏由于伐秦之役而怨恨栾氏,因此“与范氏和亲”,但这里的“和亲”并不具备姻亲关系,只是两大贵族家族为修好而为之。

“和亲”一词出现之前,以联姻求修好的活动早就出现。

五帝时代的帝喾四妃、夏代的禹娶涂山女等,说明早在原始公社时期就有类似于和亲的各部落之间的联姻关系的修好活动。

①根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和亲之论”是刘敬最先提出的。

和亲真正作为一种外交政策始于汉初。

西汉高祖六年,匈奴大举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被俘。

匈奴俘获韩王信后,向南穿过句注山,进攻太原,直到晋阳城下。

西汉和亲简介 和亲政策一共可以分别几个阶段

西汉和亲简介 和亲政策一共可以分别几个阶段

西汉和亲简介和亲政策一共可以分别几个阶段本文导读:简介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

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

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量的絮、缯、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

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两汉后期,恢复和亲,“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实行“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实行“征讨政策”,不但没有征服匈奴,反而使汉朝国力衰退。

元狩四年以后,对匈奴实行“绥抚政策”,又使经济恢复发展起来。

从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和亲动机一、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

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二、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外交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对当时的北方民族“匈奴”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

和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朝主动送公主和大量的财物给匈奴,使他们停止对汉朝的骚扰,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期,是匈奴主动请求和亲。

略论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略论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2021年6月第39卷第3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Jun.,2021Vol.39No.3略论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曹苗苗(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济宁273100)[摘要]“和亲”作为中国历史上通用的一种处理少数民族与其他国家关系的特殊手段,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

而西汉王朝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创始王朝,其和亲政策更能反映出最初的和亲政策对一个王朝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影响,这对我们研究整个中国的和亲史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就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和亲的三个阶段来进行简单梳理。

[关键词]西汉;匈奴;和亲[中图分类号JK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21)03-0141-04“和亲”,古时也称“和戎”“和蕃”,是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与边疆少数民族或其他国家进行的一种政治联姻活动。

而这种政治目的一般都是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而进行的两者之间的通婚。

这种联姻活动作为历朝统治者对边疆民族政策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国防政策。

它的存在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而西汉作为广义上和亲政策的创始时期,其和亲历史更有助于我们研究当时西汉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政策。

一、西汉初期的和亲政策西汉和亲政策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在王朝初期。

秦王朝末期社会动荡,大规模农民起义不断,为了镇压这些农民起义,秦王朝撤回了驻守在边疆北面的军队,使得北门大开,匈奴骑兵也因此重新进入了河套地区以内;楚汉战争期间,中原政局动荡,趁此时机,匈奴东侵西进,重新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政权。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冒顿单于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州),与此同时,韩信在平城(今大同)起兵叛乱,并与匈奴勾结企图进攻龙城——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数十万大军迎击匈奴,大军行至平城因中匈奴诱敌之计,最后被困于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

西汉外交政策

西汉外交政策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逐步推广。

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

西汉是古代中国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社会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

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大月氏、印度、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

在各边境国家中,西汉最常接触的乃匈奴,早在刚立国不久,汉太祖刘邦已出手派兵攻打匈奴,但失败外还在“白登之围”中被困。

到汉武帝时曾十二次征伐匈奴,一度把匈奴驱出漠北,但随着征伐继续,匈奴问题始终都未能彻底解决。

汉宣帝时期,匈奴内乱加重,先是五单于争立,后是三单于互斗。

汉朝充分利用匈奴内部的矛盾,扶植呼韩邪单于,并于汉元帝建昭三年(36年)在康居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使南匈奴统一成为汉朝的藩属国,算是解决了汉初以来的匈奴问题。

而为了对付匈奴,汉武帝先后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西域诸国夹击。

虽未能达到目的,但此行却加深了西域与汉朝间的往来。

汉初。

汉初根据民穷财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解散大多数军队,减轻田赋和劳役,法令宽和,选择官吏多用“重厚长者”,对外也实行和平方针,国家和社会的元气得以逐渐恢复。

1.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对当时的北方民族“匈奴”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

和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朝主动送公主和大量的财物给匈奴,使他们停止对汉朝的骚扰,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期,是匈奴主动请求和亲。

汉朝的和亲政策对维持北方的和平起到了很大作用,也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汉武帝以前为第一时期。

西汉初年,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楚汉相争带来的连年战乱,人口大量减少,这是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

在政治上,西汉初年地方割据势力很大,中央集权尚未巩固。

这时,北方匈奴的力量却很强大,是一个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他们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败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的统治政权。

历史趣谈西汉为何要和匈奴和亲 无奈之举还是怀柔政策?

历史趣谈西汉为何要和匈奴和亲 无奈之举还是怀柔政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西汉为何要和匈奴和亲无奈之举还是怀柔政策?导语:和亲使汉匈关系得以缓和,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同时也加强了汉匈文化艺术的交流,尤其是有利于匈奴接受汉族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生产和亲使汉匈关系得以缓和,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同时也加强了汉匈文化艺术的交流,尤其是有利于匈奴接受汉族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和亲政策使双方人们免去战争之苦,西汉前期的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公元前192年,刘邦死了,匈奴又开始撕下伪装的面纱对汉朝蠢蠢欲动。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冒顿觉得吕后软弱可欺,写信给吕后说:“我这个孤独的君主生于草莽水泽之中,一直是伴着牛马长大。

经常到你们的边境走走顺手抢掠一下,这些我都觉得不过瘾,很想在整个中国游山玩水。

你们上次送来的那个不知真假的公主因为水土不服死掉了,我又成了光棍。

你老公也死了,你也是孤身一人。

我又没老婆了,你没老公,两个人都没人爱,都过着没精打采的日子。

不如我们两个凑合凑合吧,这样大家都有人爱了,多好。

你准备一下,我这就来中国把事情给办了”。

吕后是跋扈惯了的女人,现在作为国母被塞外蛮族所侮辱,其实吕后还是冒顿名义上的岳母,怎能任人这样肆意凌辱。

吕后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

她召来满朝文武,商量怎么对匈奴发兵。

樊哙站出来说道,我愿意带10万人马,扫平匈奴。

季布怒骂道,樊哙应该推出斩首!群臣大吃一惊,大家看着季布都不敢做声。

季布愤怒地说道:“樊哙真是大言不惭!昔日你随高祖率32万大军,尚且被困平城七天七夜,作为大将,差点让高祖命送白登山,现在却说只用10万人就扫平匈奴,分明是想让天下大乱不成”!那次“白登之围”的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的和亲政策述评
【摘要】西汉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几乎贯穿于西汉两百年历史,历经确立、不稳定、中断、重新确立、稳定、断绝,虽然曲折,但是历史的必然。

“和亲”政策对汉族和匈奴的融合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开启了西汉以后各朝代“和亲”的先河。

【关键词】西汉匈奴和亲民族融合
和亲,又可称和蕃,是指我国古代社会中,君王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君主以示两国友好,它不同于一般的民间通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复杂的背景和目的,既是一种通婚形式,更是一种民族政策。

西汉的和亲政策始于汉高祖时期,其主要实施对象是当时北部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匈奴族。

从汉高祖开始执行这一政策到汉武帝对匈奴展开反击战争,这一政策实施了近70年。

在这一时期里,面对匈奴的多次侵扰,西汉政府无力反击,只能进行联姻,用亲戚关系以图对匈奴的南下形成一定的约束。

从这一点上看,西汉政府的和亲政策是一种被迫的形式,史学界历来对此褒贬不一。

在我看来,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下面我们将从他们各自的社会历史背景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西汉和亲政策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从匈奴方面来讲。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后移居漠北,因经常的自然灾害给其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很大的祸害。

因而他总是力图向漠南扩展,希望取得其广阔肥沃的土地为牧场,并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掳掠和侵扰。

匈奴的崛起时期开始于冒顿单于的继位,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

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之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

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

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徙。

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

经过这一系列的的扩张和掳掠,匈奴建立起一个广阔的统治区域发展到了极盛,成为汉朝在北方地区一个强劲的对手。

其次,从汉朝方面来讲。

据《史记·平准书》载,“汉兴,按秦之弊,丈夫从军旅,
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粜米石至十万,马一匹则百金”。

在《汉书·食货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因为秦朝的暴政、战争的破坏及长期的自然灾害,新建立的汉王朝统治下的社会经济凋敝、财政困难、诸侯王各自拥有大片的封地,手握重兵,势力日趋强大,甚至“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人民生活流离,人口锐减。

整个中国社会可以说是满目疮痍,一片狼籍。

在这种状况下,西汉政府最迫切要做的事情是巩固政权,休养生息,为恢复生产而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和亲政策便在这时应运而生。

二、“和亲”之史实。

西汉与匈奴的“和亲”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198~前133),从汉高祖刘邦“平城之围”脱险后刘敬(娄敬,赐姓刘)领受汉高祖的命令与匈奴结约“和亲”(前198),到汉武帝实施“马邑之谋”后断绝“和亲”(前133)。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国力贫弱,匈奴进攻太原和晋阳时,汉高祖率32万军亲征,不料在平城被匈奴大军包围七日,解围后采取刘敬的和亲之策,与匈奴结为兄弟,并允许开关互市。

此后60多年,“和亲”政策一直在坚持。

第二阶段(前133~前119)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马邑之谋”暴露后匈奴断绝“和亲”,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卫青、霍去病“绝漠远征”大获全胜之后,匈奴派使者来汉朝请求和亲。

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日渐强盛,决心讨伐匈奴,以求永久安宁。

“马邑之谋”败露,匈奴拒绝“和亲”大举入侵中原,汉朝方面加强防守,并组织大规模的反攻。

十几年的征战,匈奴受到重创,部分匈奴投降汉朝。

第三阶段(前119~前53)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马邑之谋”暴露后匈奴断绝“和亲”,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卫青、霍去病“绝漠远征”大获全胜之后,匈奴派使者来汉朝请求和亲,到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前后,匈奴单于“遣子入侍,称臣来朝”。

①这一阶段,经过汉武帝多次讨伐匈奴,匈奴受到重创。

多次派使者来汉朝请求和亲,汉朝都未答允。

第四阶段(前53~9)从汉宣帝甘露园年呼韩邪单于来朝,到公元9年,王莽“扰乱匈奴”,毁弃“和亲”。

经过汉武帝挞伐安抚,建立威信,昭帝、宣帝审时度势,化干戈为玉帛恢复“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王昭君出塞和亲,匈奴为汉保塞称藩。

王莽当政,处理民族关系不当,汉朝与匈奴关系恶化,“和亲”之策也于事无补。

三、“和亲”政策的影响。

翦伯赞先生1961年在《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一文中说:“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最好的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维持民族友好关系,主要的是通过两种方法,或者是质以盟誓或者是申之以婚姻,后者就是和亲,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主要就是和亲政策”。

其影响表现如下:
首先,在经济方面,和亲过程中缴纳聘礼、贡物等活动非常频繁,必然会促进官方贸易和双方经济的发展。

在和亲过程中还传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等。

汉朝公主入匈奴“和亲”,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改变了他们单一脆弱的逐草而居的牧猎经济,到匈奴后不仅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识其人重畜牧”还“日夜教单于厉害处”。

②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化。

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畜牧经济,如养马技术又丰富和充实了中原地区的经济。

其次,在文化方面,公主们带去的不仅是丰厚的财物,还有中原的文化。

“经济物资的输入,必然携入物资产地的文化风俗”③。

汉人公主本人所受的教育,是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中原汉文化教育,出嫁之后,虽然生活方式仍要入乡随俗,但是中原的生活方式、习俗也必然在少数民族贵族中传播开来。

不仅如此,汉族的科技、文学、艺术等书籍也被带到少数民族地区,必然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当然,和亲政策的文化影响是双向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必然影响汉民族的文化,热情奔放的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了汉族文化。

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对汉族服饰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在民族融合方面,汉族公主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后代,既保留了少数民族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族的血统,提高了人口素质;和亲政策也加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带动了平民与平民之间的联姻,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血缘融合,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增强了中华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长期来看,“和亲”政策并非是软弱无能、躬屈膝的屈辱式外交,而是进攻性的战略。

它改善了中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的关系,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前期的和亲政策,在其特定的历史舞台上,发挥了超乎寻常的作用,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施的一项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

也是汉朝前期的统治者,在最困难的时候做的一个明智的选择,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

①资治通鉴·汉纪十九
②班固《汉书·匈奴传》第3759、3761页,中华书局,1975年4月.
③王庆宪《从西汉简牍看匈奴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先秦·秦汉史》20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