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浅析

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浅析作者:王力来源:《卷宗》2018年第25期摘要: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是西汉统治者主观上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依据当时内外条件而制定的处理民族关系重要政策。
但是,就其进步性而言,它对于民族交流和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这一政策的推行,分析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和亲”的原因,进而阐释其积极地历史作用。
关键字:西汉王朝前期;匈奴;“和亲“政策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国力孱弱、百业待兴。
此时,实力不断增长的匈奴给西汉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西汉王朝前期的统治者在与匈奴的交往、冲突中逐渐意识到武力未可解决问题,随依据当时的条件转而推行“和亲”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政策。
1 “和亲”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西汉王朝前期与匈奴的“和亲”史,大致始于刘敬(即娄敬,赐姓刘)领受汉高祖的命令与匈奴约结“和亲”(公元前198年)。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领兵三十二万往征匈奴。
匈奴冒顿单于故意匿藏其精锐,示其羸弱,将汉军诱至平城,然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救响。
”[1] 后高祖采纳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 [1] 方得突出重围,罢兵而归。
高祖刘邦归后,甚为忧虑,问建信候刘敬对策。
刘敬言:“天下初定,实足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2] “诚能以长公主妻之,厚俸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何者?贪汉重币。
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冒顿在,故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2] 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的建议,曰:“善”。
这就是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和亲”政策的产生。
从史书记载来看,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和亲”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一)以公主嫁匈奴单于为阏氏(实际上多为宫室女或宗室女)。
(二)每年给遗一定数量的絮、增、酒、米等物品。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张备故学教育 2。
19.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西汉的和亲政策伴随了西汉政权的建立和衰落的全过程。
在西汉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出现具有 特殊的历史背景,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和亲类型。
作为历史必然,西汉和亲政策在减少战争、推动生产发展、促进 民族融合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西汉和亲历史因为有了王昭君和解忧公主 和亲的历史功绩,所以“和亲”一 词在西汉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和亲”之举被视为 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表现形 式,在我国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影 响。
但是西汉和亲以其独有时代 背景和政策演变过程,表现出了 有别于其它朝代和亲的特殊性。
一.西汉和亲政策的背景和必然性1.历史背景西汉和亲开始于“平城之围”。
汉高祖和匈奴的和亲是被动 的,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屈辱性,是为了发展自保的一种行为,所 以西汉政府积极推动和亲,而匈 奴是接受和亲者。
关于当时和亲 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的背景,可 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从西汉方面来看,西汉政权 建立之初,经历了秦的暴政和连 年战争,社会经济非常困难,据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当时的西 汉社会“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内部经济发 展的举步维艰,使得西汉政府没 有精力和能力应对外部匈奴南下 侵扰。
在军事力量无法抗击匈奴 侵扰的时候,西汉政府就提出了 和亲政策,希望通过和亲缓解和 匈奴的关系,保护北方边疆安定。
从匈奴方面来看,他们过着 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漠北 却经常发生旱灾、严寒以及暴风 雪等自然灾害,所以匈奴的游牧 生活经常面临困境。
为了生存,他 们推动向南扩张的政策,渴望得 到漠南的肥沃土地和广阔牧场,可以说南侵是他们求生存和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汉匈之间和平友好 的象征。除汉匈之 间有 和亲关 系外 , 为联 络
共 同抗击匈奴 , 西汉皇帝也 曾与西域各族 实行 过“ 和 外, 至腐败不可食。” 另据《 史记 ・ 卫将军骠骑列传》 记载: “ 元狩 西域各族 , 四年春 , 上令 大将军青 、 骠骑将 军去病 , 将各五 万骑 , 步兵转 者
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增强。据《 史记 ・ 平淮 书》 记载 : “ 汉兴 七十余 年之间 , 国家无事 。非 遇水旱 之灾 , 民则 家给 民足 , 都鄙
的和平与安定。王昭君在加强汉匈两族之 间的友谊 、 团结方 面 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 这是汉匈之间重大的和亲行动。 但这次“ 和
( 城乡间) 廪庾( 指粮食) 皆满, 而府( 指国家币库 ) 余货财。京师 亲” 不像汉初那样有屈辱性 . 而是在匈奴归 附中原后发生 的 , 是
邑。匈奴大攻 。围马 邑 , 韩王信降( 于) 匈奴。匈奴得信 , 因引兵 匈结束 了长期 的战争状态 。 转入 和平 、 友 好的关 系。 呼韩邪单 于
蹰句注 , 攻太原 , 至晋 阳下 。高帝 自将兵往击 之。……高帝先至 提 出要求 当汉家女婿 以便进一步 亲汉时 .宫女王 昭君毅然 应
据《 汉书 ・ 匈奴传》 记载 : “ 今帝 ( 指武帝 ) 即位……汉使马 邑人聂 翁壹间关 ( 指犯禁私 出) 出物与匈奴交易 , 作为卖马邑城 以诱单
于。单 于信之 。 贪 马邑财物 。 乃 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伏兵三十
书・ 食货志》 记载: “ 汉兴 , 接秦之弊 。 诸侯并起 , 民失作业而大饥
“ 和亲”政 策是 西汉 统治者处理少数 民族关 系的一种特殊 战马众 多 , 战士训 练有素 。 具备 了反 击匈奴 , 安定北 方 的条 件 。
略论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2021年6月第39卷第3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Jun.,2021Vol.39No.3略论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曹苗苗(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济宁273100)[摘要]“和亲”作为中国历史上通用的一种处理少数民族与其他国家关系的特殊手段,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
而西汉王朝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创始王朝,其和亲政策更能反映出最初的和亲政策对一个王朝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影响,这对我们研究整个中国的和亲史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就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和亲的三个阶段来进行简单梳理。
[关键词]西汉;匈奴;和亲[中图分类号JK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21)03-0141-04“和亲”,古时也称“和戎”“和蕃”,是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与边疆少数民族或其他国家进行的一种政治联姻活动。
而这种政治目的一般都是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而进行的两者之间的通婚。
这种联姻活动作为历朝统治者对边疆民族政策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国防政策。
它的存在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而西汉作为广义上和亲政策的创始时期,其和亲历史更有助于我们研究当时西汉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政策。
一、西汉初期的和亲政策西汉和亲政策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在王朝初期。
秦王朝末期社会动荡,大规模农民起义不断,为了镇压这些农民起义,秦王朝撤回了驻守在边疆北面的军队,使得北门大开,匈奴骑兵也因此重新进入了河套地区以内;楚汉战争期间,中原政局动荡,趁此时机,匈奴东侵西进,重新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政权。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冒顿单于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州),与此同时,韩信在平城(今大同)起兵叛乱,并与匈奴勾结企图进攻龙城——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数十万大军迎击匈奴,大军行至平城因中匈奴诱敌之计,最后被困于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
汉匈和亲这种联姻政策就是一种变相的“美人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匈和亲这种联姻政策就是一种变相的“美人计”
导语: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同匈奴等西边少数民族进行的联姻政策,是加强相互关系并结成同盟的重要手段。
汉匈和亲政策一直贯穿整个西汉时期,并根
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同匈奴等西边少数民族进行的联姻政策,是加强相互关系并结成同盟的重要手段。
汉匈和亲政策一直贯穿整个西汉时期,并根据汉匈和亲的时间不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汉匈和亲是什么时候?其实自汉高祖刘邦同匈奴作战失败就开始了,刘邦率领的33万大军在白登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不得已的情况下,手下谋士进言向匈奴单于进献美女,缓解困境,果然奏效,此时,汉匈和亲就开始作为一种称臣纳礼的屈辱手段,汉朝向匈奴争取生存空间的外交策略一直维持到汉武帝时期。
经过西汉初期70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在位时,已经国库充实,人民富余,社会安定,欣欣向荣,国家有实力与匈奴展开持久战役。
汉匈和亲到了汉武帝时期便暂时中断了,汉武帝凭借武力,三次派兵深入沙漠进攻匈奴,匈奴三次皆败,被打退到了北方区域,根本没有实力南下入侵了,于是在中断了10年左右的汉匈和亲,式微的匈奴面对周边西域少数民族的报复,汉朝的追击,匈奴内部的争斗,不得已主动向汉朝提议汉匈和亲,于是,汉匈和亲的双方地位和当初完全转换了,汉朝成了匈奴俯首称臣的对象,匈奴成为了被动,委屈求全的一方。
汉匈和亲政策,前期阶段是汉朝作为被动的一方,为西汉国内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后期阶段,通过汉匈和亲,汉朝扩展了在西域的影响力,传播了汉朝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促进了当时的中西交流。
汉匈和亲是说东汉吗
生活常识分享。
西汉外交政策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逐步推广。
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
西汉是古代中国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社会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
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大月氏、印度、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
在各边境国家中,西汉最常接触的乃匈奴,早在刚立国不久,汉太祖刘邦已出手派兵攻打匈奴,但失败外还在“白登之围”中被困。
到汉武帝时曾十二次征伐匈奴,一度把匈奴驱出漠北,但随着征伐继续,匈奴问题始终都未能彻底解决。
汉宣帝时期,匈奴内乱加重,先是五单于争立,后是三单于互斗。
汉朝充分利用匈奴内部的矛盾,扶植呼韩邪单于,并于汉元帝建昭三年(36年)在康居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使南匈奴统一成为汉朝的藩属国,算是解决了汉初以来的匈奴问题。
而为了对付匈奴,汉武帝先后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西域诸国夹击。
虽未能达到目的,但此行却加深了西域与汉朝间的往来。
汉初。
汉初根据民穷财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解散大多数军队,减轻田赋和劳役,法令宽和,选择官吏多用“重厚长者”,对外也实行和平方针,国家和社会的元气得以逐渐恢复。
1.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对当时的北方民族“匈奴”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
和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朝主动送公主和大量的财物给匈奴,使他们停止对汉朝的骚扰,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期,是匈奴主动请求和亲。
汉朝的和亲政策对维持北方的和平起到了很大作用,也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汉武帝以前为第一时期。
西汉初年,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楚汉相争带来的连年战乱,人口大量减少,这是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
在政治上,西汉初年地方割据势力很大,中央集权尚未巩固。
这时,北方匈奴的力量却很强大,是一个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他们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败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的统治政权。
历史趣谈西汉为何要和匈奴和亲 无奈之举还是怀柔政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西汉为何要和匈奴和亲无奈之举还是怀柔政策?导语:和亲使汉匈关系得以缓和,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同时也加强了汉匈文化艺术的交流,尤其是有利于匈奴接受汉族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生产和亲使汉匈关系得以缓和,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同时也加强了汉匈文化艺术的交流,尤其是有利于匈奴接受汉族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和亲政策使双方人们免去战争之苦,西汉前期的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公元前192年,刘邦死了,匈奴又开始撕下伪装的面纱对汉朝蠢蠢欲动。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冒顿觉得吕后软弱可欺,写信给吕后说:“我这个孤独的君主生于草莽水泽之中,一直是伴着牛马长大。
经常到你们的边境走走顺手抢掠一下,这些我都觉得不过瘾,很想在整个中国游山玩水。
你们上次送来的那个不知真假的公主因为水土不服死掉了,我又成了光棍。
你老公也死了,你也是孤身一人。
我又没老婆了,你没老公,两个人都没人爱,都过着没精打采的日子。
不如我们两个凑合凑合吧,这样大家都有人爱了,多好。
你准备一下,我这就来中国把事情给办了”。
吕后是跋扈惯了的女人,现在作为国母被塞外蛮族所侮辱,其实吕后还是冒顿名义上的岳母,怎能任人这样肆意凌辱。
吕后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
她召来满朝文武,商量怎么对匈奴发兵。
樊哙站出来说道,我愿意带10万人马,扫平匈奴。
季布怒骂道,樊哙应该推出斩首!群臣大吃一惊,大家看着季布都不敢做声。
季布愤怒地说道:“樊哙真是大言不惭!昔日你随高祖率32万大军,尚且被困平城七天七夜,作为大将,差点让高祖命送白登山,现在却说只用10万人就扫平匈奴,分明是想让天下大乱不成”!那次“白登之围”的生活常识分享。
西汉的和亲政策述评

西汉的和亲政策述评【摘要】西汉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几乎贯穿于西汉两百年历史,历经确立、不稳定、中断、重新确立、稳定、断绝,虽然曲折,但是历史的必然。
“和亲”政策对汉族和匈奴的融合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开启了西汉以后各朝代“和亲”的先河。
【关键词】西汉匈奴和亲民族融合和亲,又可称和蕃,是指我国古代社会中,君王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君主以示两国友好,它不同于一般的民间通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复杂的背景和目的,既是一种通婚形式,更是一种民族政策。
西汉的和亲政策始于汉高祖时期,其主要实施对象是当时北部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匈奴族。
从汉高祖开始执行这一政策到汉武帝对匈奴展开反击战争,这一政策实施了近70年。
在这一时期里,面对匈奴的多次侵扰,西汉政府无力反击,只能进行联姻,用亲戚关系以图对匈奴的南下形成一定的约束。
从这一点上看,西汉政府的和亲政策是一种被迫的形式,史学界历来对此褒贬不一。
在我看来,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下面我们将从他们各自的社会历史背景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西汉和亲政策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从匈奴方面来讲。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后移居漠北,因经常的自然灾害给其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很大的祸害。
因而他总是力图向漠南扩展,希望取得其广阔肥沃的土地为牧场,并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掳掠和侵扰。
匈奴的崛起时期开始于冒顿单于的继位,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
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之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
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
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徙。
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作者:黄勇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年第03期
笔者在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时,涉及到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笔者在课堂上针对这种特殊政策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学生们看法不一,针对学生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论从史出”的原则引用了一些的史料来分析西汉的“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是西汉统治者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形式,对于这种政策的判断我们应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
西汉时期的“和亲”有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和匈奴的“和亲”。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
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由此可见西汉初年,天下初定,经过秦末“诸侯并起”,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失作业”,国家极端贫困,以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人民更是生活在困苦中,“人相食,死者过半”。
尽管如此,汉初面对势力强大的匈奴的入侵,西汉统治者也曾想用军事手段抵御入侵,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
匈奴大攻。
围马邑,韩王信降(于)匈奴。
匈奴得信,因引兵踰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
高帝自将兵往击之。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
昌顿(匈奴单于名)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山名),七天,汉兵中外不得相救。
”此后,汉政府深感实力不足,乃用刘敬的建议,与匈奴结“和亲之约”,规定汉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最高统治者为阏氏(皇后),并每年奉送匈奴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
可以说此时的“和亲”政策是汉初的一种被迫采用的带有屈辱性的无奈之举。
这种政策一直实行到汉武帝统治初期。
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增强。
据《史记·平淮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民足,都鄙(城乡间)廪庾(指粮食)皆满,而府(指国家币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困,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另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指转运军粮、輜重的步兵)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
骠骑始出定襄,当(挡)单于。
捕虏言:‘单于东’。
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
兵即度(渡过)莫(沙漠),人马凡五万骑,与骠骑等咸击匈奴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匈奴不利。
薄暮,单于遂乘六蠃,壮骑可数百……驰去。
”此时的西汉经汉初七八十年的努力,粮食丰积,钱财充足,战马众多,战士训练有素,具备了反击匈奴,安定北方的条件。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今帝(指武帝)即位……汉使马邑人聂翁壹间关(指犯禁私出)出物与匈奴交易,作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
单于信之,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
汉伏兵三十(万)于马邑旁。
……单于既入汉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
时雁门尉吏,……知汉军谋,单于得欲杀之,尉吏乃告单于汉兵所居。
……单于……乃引兵还,……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
”汉武帝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而放弃了“和亲”政策。
汉武帝之后,随着匈奴族的内部矛盾、对汉战争失败,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影响,不少匈奴人倾向与汉族恢复“和亲”。
这时就出现了另一类型的“和亲”即针对友好的民族,如昭君出塞和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
汉元帝时,呼韩邪率部归附汉朝,汉匈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
呼韩邪单于提出要求当汉家女婿以便进一步亲汉时,宫女王昭君毅然应召,自愿扮演一个“和平使者”角色,于公元前33年出塞,嫁给呼韩邪。
吴师道《昭君出塞图》中有诗曰:“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锋与战尘,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
”王峻《题明妃出塞图》云:“塞上香风暗度时,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师。
”两诗都充分肯定了昭君出塞“和亲”,使边塞烽烟熄灭,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征战之苦;颂扬了王昭君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换取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
王昭君在加强汉匈两族之间的友谊、团结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是汉匈之间重大的和亲行动。
但这次“和亲”不像汉初那样有屈辱性,而是在匈奴归附中原后发生的,是汉匈之间和平友好的象征。
除汉匈之间有和亲关系外,为联络西域各族,共同抗击匈奴,西汉皇帝也曾与西域各族实行过“和亲”,如汉武帝时,曾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下嫁给乌孙王。
这种和亲实际上成为一种外交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