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海洋信仰异同

合集下载

中韩传统宗教文化差异研究

中韩传统宗教文化差异研究

中韩传统宗教文化差异研究
中韩两个国家在传统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涉及到宗教信仰、仪式和价值观等方面。

通过对中韩传统宗教文化差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比较中韩两国的文化特点,并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中韩两国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的传统宗教主要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这三种宗教体系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韩国,佛教也是主要的宗教之一,但基督教信仰占据了主导地位。

据统计,韩国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韩国社会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中韩的宗教仪式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国,传统宗教仪式通常包括祭祀、庙会、道教法会等活动。

祭祀是中国传统宗教仪式的核心内容,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庙会则是人们在传统节日或特定时刻举行的大型集会,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而在韩国,佛教寺庙是重要的宗教场所,每年都会有许多信徒前往寺庙朝拜。

韩国还有一种独特的宗教仪式叫做“神社”,是一种祈祷仪式,信徒们可以在神社中祈求好运和保佑。

中韩两国在宗教价值观方面也有一定的不同。

中国传统宗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大同”思想,提倡个体与社会的融合。

儒教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和“礼仪”,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韩国基督教注重个体的信仰和拯救,强调人与上帝之间的个人关系,对于个人的救赎和精神寄托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海洋民俗文化探析

日本海洋民俗文化探析

日本海洋民俗文化探析作者:包芳来源:《年轻人·上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由于海洋民俗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思维方式、政治外交、经济发展的隐性表现,因此我国从日本海洋生产、渔家生活、海洋信仰、海洋节庆等方面看到日本海洋民俗文化的特征,然后通过日本的海洋民俗文化来了解日本的外交倾向。

关键词:日本;海洋民俗文化;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K893. 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 (2019) 190235011 日本的海洋民俗文化1.1日本海洋生产日本的海洋渔业非常发达,但是淡水渔业和养殖业并不是特别发达,这主要是日本靠海的原因。

由此可知,日本对海洋的依赖性较强,海洋是日本发展必不可少的经济支柱。

1.2 日本的渔家生活在日本以渔猎为生的男性称为海士,女性称为海女。

而且日本在出海打鱼的过程中经常不着片缕,即使在冬天,这些渔民也只穿上衣,下身保持裸露。

这主要是由于出海打鱼意味着与海洋搏斗,而身穿服装只会阻碍与海洋的搏斗,但是他们会在身上佩戴一些稻秸,因为稻秸在日本具有守护的含义,所以稻秸也成为渔民的一种身份象征以及出海作业的许可证。

并且当时日本还能够根据稻秸的打结方法判断船主是属于哪片海域。

例如,不佩戴稻秸的就是偷猎者,错误的打结稻秸就是伪造渔业许可证的人,所以在当时的日本稻秸是船主权力的象征。

另外,在日本的昭和时期女性也是全身赤裸的,但是会在腰间缠上棉线,头上缠上棉巾。

而日本女性与男性同样赤裸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因为全身赤裸可以减少海中作业的阻力,第二个是出于对大海的敬畏。

1.3 日本的海洋信仰由于人们无法探索海洋的奥妙,因此会将海洋的奥妙作为神灵存在的表现形式,这是一种信仰,同样也是寄托。

日本海神是由伊耶那岐和伊耶那美所生,而相关日本神话故事表明伊耶那岐在海中进行修葺时,又幻化出了十名海神,这十名海神各自都有不同的功能。

因此,日本海神信仰的第一个特征便是海神功能的细化。

另外,在日本的海洋信仰中也有中国的龙王和妈祖。

中国与中东国家相比,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异同如何?

中国与中东国家相比,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异同如何?

中国与中东国家相比,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异同如何?在全球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和中东国家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影响着当今世界的方方面面。

中国和中东国家虽然地理位置相距甚远,但是它们在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方面有着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文将从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异同。

一. 文化传统1.基础文化差异中国和中东国家在文化传统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东国家,伊斯兰教文化是主流文化,而在中国,则是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体系。

中东国家的文化以信仰、敬畏、服从天命为核心,而中国的文化则以尊敬父母、尊重师长等为核心。

2.家庭观念不同在中东国家,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大家庭甚至整个社区都是一个紧密的群体,人们都非常注重家族的荣誉和形象,家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在中国,家庭观念也很重要,但强调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和支持。

3.饮食文化中东国家的饮食文化与中国有着很多不同,中东国家的饮食以烤肉、米饭、面包等为主,食物口味较为辛辣;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则强调营养均衡、口味清淡,稳重、兼容并包是中国文化饮食文化的特点。

二.宗教信仰1.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中东国家主要信仰的是伊斯兰教,而中国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信仰。

伊斯兰教注重服从真主,但儒家思想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教化。

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身体力行提高自身修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带动周围的人出现有好的影响。

2.罗马教皇圣座的不同在中东国家,深受人们推崇的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信徒的领袖为卡立夫;在中国,则是道教的仙师、佛教的一众菩萨等。

而罗马教皇圣座则是基督教领袖的聚集地,它的强大极大地影响了欧美等地区的风俗文化。

3.价值观中东国家的信仰重视因扎革,强调信仰和服从、敬主重义、绝不背逆;而中国则强调仁爱、修身、博爱的传统中华儒家价值观,并强调个人情感的稳定和齐家(千秋家业)共同发展。

中外海神信仰与海洋文化

中外海神信仰与海洋文化
水 到 渠成 , 适 应 了 当 时 民 间 和 官 府 的需 要 . 祈 平 、 国富 民安 . 南 海 神 庙 的 “ 海不 扬波 ” 象 征 着一 帆 风顺 、 满载而归. 南 海 神 庙 又称 “ 波 罗庙 ”, “ 波罗” 在梵语 中是“ 到达 彼 岸 ” 和

海神庙 , 使祝融有 了居所. 衡 阳南岳 祝融峰是其 正
殿, 南海神庙则为其离宫.
南 海 神庙 的建 立 , 与 南 北 朝 以来 广 州 地 区相 对
半柜 台一 半 大 门 , 至 今 还 有 集 中 的 保 留. 风 帆 航
稳定 , 经济发展较快 , 海上交通 贸易频繁有 密切关 系. 当时 , 中国和西 域 各 国的 交往 , 除 了西 北 陆 上 丝
南 海 神 与 南 粤 海 洋 文 化
1 . 1 南海神庙海神 文化
南海 神庙 海 神 文 化 是 南 粤 海 洋 文 化 的 重 要 标 志. 南梁时 , 广 州 民 间兴 建 了 后 来 影 响很 大 的 南 海 神庙 . 关 于南海 神 , 有 传 说 是 祝 融被 封 楚 地 , 成 为楚
第2 1卷 第 4期 2 0 1 3年 1 2月
广州航海学院学报
J OURN AL O F G UANG Z HO U MARI T I ME I NS T I T UT E
Vo 1 . 2 1 N o . 4
De c .2 0l 3
中外 海 神 信 仰 与 海 洋 文 化
是靠 近 南海 出海 口, 附近 有 港 口, 方 便 商 船 的 出入 祭祀 ; 二 是 附 近 有 一 定 的人 口, 常 有 人 到 庙 中顶 礼
1 . 2 黄 埔 古 村 海 贸 文 化

东亚海神信仰考述

东亚海神信仰考述
:

少 啤 鸟之 立也 凤 鸟 适 至 故 纪 于
” 。
鸟 为鸟师而 鸟名
。 ,
(《 左传 昭 公 十 七 年》 )他
、 、 、 ,
山 海 经》 我 国 海神及 其 名 称 最早 见 于 《 云 ` 大 荒 东经》
,
,
们 的脾 性 和 常 见 形 象 为 饵 蛇 践 蛇 操 蛇 舞 蛇

:

东 海之诸 中 有 神 人 面鸟身
lJ
,
IJ l
+ l
+ J I
川 l,
J , I l

网I l

,
1 ,
川 l, 以
降 川 l了
中 国 日 本 和 朝鲜 都处 于 亚 洲太 平 洋 东 部这 一特 定 的 海域 内 属 于 东 亚 文 化 圈 范 畴
, ,

,
间 的亲 属 关 系 只 有 东海 海 神 禺 歌 与 北 海海 神 禺疆是 父 子 关 系
、 , ,
太地 区 东 部海 民 渴 望 开 发 征 服 和 利 用 大 海 有一定 的神秘性 和 功利性
, ,
例外 即南海 海神 不廷胡 余是 人面 而 非鸟 身 但 饵 两 蛇 践 两 蛇 的 特征 也 是 一 样 的
, 、 ,
,
,

使之 更好 地 为海洋 岛 民 服务 的强 烈愿望 并带


四 是
东亚海神信仰 考述

二 一 1 三 1 一 一 三 + 今 。 今 . 令 +
川令 1
令l f 令1 令 1 I
令1
令 1 }令1 令 1 今 1 令 川} 令1 令l J 今 }“ J I 险 1 今 川险 l

从妈祖和波塞冬看中西海洋文化的差异

从妈祖和波塞冬看中西海洋文化的差异

广州南沙天后宫妈祖像其次,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和平发展的特点。

自古以来,中国海洋文化就形成了具有和平交往、自由贸易、平等待人等特点的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源于封建主义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影响,以程朱理学的影响为主,由此也就形成了注重伦理秩序和理想人格、气节、情操以及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平和性。

中国人历来就以平等精神对待海外一切民族,在整个大航海时代中国没有采取任何海外殖民侵略的活动。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经营海洋,向海外大规模用兵,只有元朝,如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由4400余艘舰船和14万余人的水师组成庞大舰队东征日本,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又派出由千余艘舰船和2万余人的水师组成舰队,远征爪哇,这是元朝统治者在欧亚大陆上所实行的军事征服方略在海上的运用,但在遭到惨重失败后就再也没有实行过,只能算历史上的一个插曲。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也曾发生过3次军事战役,属肃清海盗,调解西洋邻国矛盾,并非意在武力扩张,更多的是在亚非沿岸各国广泛开展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和平活动。

中国几千年的海洋经营历史在于造福,而不在于扩张侵略,这是和西方海洋文化极为不同的。

此外,在经济和文化、宗教等方面,也是极具包和性、开放性,如元代泉州迎接的多国商人,史称“市井十洲人”,而且对各国宗教也都尊重接纳,如后来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闽台地区的传播。

凡此种种,无不显示中国海洋文化的亲和力和和平性特征。

再次,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悲天悯人、救苦救难的道德取向。

在物质生产水平比较低下的年代,人们无法解释很多自然现象。

海洋的凶险往往令人对其充满了畏惧,无处不在的危险让人们必须以神灵作为自己精神的依托和情感依赖。

对渔民和海商来说,正是因为航海时有了妈祖这样一个慈母般的保护神,才为航行带来了希望的曙38 | Ocean光。

妈祖女神,正反映了以救苦救难为基本教义的海洋文化。

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欧洲人所聚居的是地中海地区。

海洋文化:教案二带你了解不同文化间的海洋传说

海洋文化:教案二带你了解不同文化间的海洋传说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海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仅是物质交往和交通的纽带,更是充满浪漫和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观。

海洋文化是各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的海洋传说和海洋故事至今仍然有着深厚的影响。

在各国的海洋文化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海洋传说和海洋神话。

这些传说和神话不仅讲述了海洋的神秘和危险,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海洋的信仰和敬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不同文化之间的海洋传说,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海洋文化之间的异同。

一、中国的海洋传说中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而其中的海洋传说也十分丰富。

在中国的海洋传说中,常常出现一些神话人物和海洋生物,这些传说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海洋的敬畏,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1.蟠龙岛传说蟠龙岛是位于中国浙江省象山县海域的一座微小的无人岛,据传说岛上埋藏着一只巨龙,因此得名为蟠龙岛。

传说这只龙原本是一条非常聪明的鲸鱼,不过因为击败了一只恶龙后,得到了神仙的赐福,变成了一条龙。

2.鲛人传说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鲛人是一种身体像人类一样的海洋生物,它们会在海底生活,也会出现在海滩上和船只旁边。

相传,鲛人有着非常美丽的外貌和神奇的能力,但是它们的性情也十分复杂,有时会威胁到人类的安全。

二、希腊的海洋传说希腊被称为“海洋之国”,这里的文化中自然也不缺海洋传说。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中,有许多关于海洋神话和海洋生物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波塞冬”。

1.波塞冬传说波塞冬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常被描绘为一位身穿海洋蓝色长袍的男子,手里拿着三叉戟,坐在一头巨大的海马上。

据传说,波塞冬是来自于宇宙的深处,他掌管着所有的海洋和海洋生物,是希腊神话中的重要神祇。

2.塞壬传说塞壬是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鸟的生物,它们拥有着美妙的歌喉,能够吸引船只靠近,并迷惑船员们。

很多人都会因此被塞壬引诱走进深海,最后船只就会被毁灭。

在希腊传说中,塞壬往往被当做一种非常危险而神秘的生物。

三、印度的海洋传说印度不仅是濒临印度洋的国家,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神话和传说的国度。

中韩两国文化的异同评析

中韩两国文化的异同评析

中韩两国文化的异同评析中韩两国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

为了深入了解这两个国度之间的不同和相似之处,我们有必要从不同的方面,如宗教、习俗、语言等方面来进行评析。

一、宗教在宗教方面,中韩文化的异同可以从佛教、儒教、基督教、道教等方面进行比较。

在佛教方面,中韩两国都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但在佛教的宣扬和信仰方式上却有所不同。

韩国的佛教信仰更加注重个人修行和禅修,强调清心寡欲,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而中国的佛教信仰更加注重于求助和供奉佛祖,其信仰更为崇敬神明和祖先。

在儒教方面,中国的儒教文化占据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而韩国的儒教文化虽然在历史上的影响很大,但在现代社会中已渐渐被其他文化所替代。

在基督教方面,虽然中国的基督教信仰和韩国的基督教信仰都是从西方传入的,但在其传承和发展方面,两国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基督教信仰更注重宗教的传承和发展,更加强调圣经的教义;而韩国的基督教信仰更注重行动,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的信仰。

在道教方面,中韩两国同样都有着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但在其教育和实践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道教文化更加注重修炼身体和释放自我,追求气功的境界和无为而治;而韩国的道教文化更加注重打破束缚和超越自我,以独特的方法获得独特的智慧。

二、习俗在习俗方面,中韩两国文化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韩国饮食更加注重独立性、美味和食品配搭,而中国的饮食更加注重健康和饮食文化的传承。

2、婚礼----在婚礼方面,中韩两国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韩国的婚礼更加注重个人的意愿和感觉,强调新人之间的爱情;而中国的婚礼则更加注重传统和家庭的意愿,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婚姻的稳定。

3、服装----在服装方面,韩国更加注重服装的美学和时尚潮流;而中国的服装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和礼仪文化。

三、语言虽然中韩两国都是用汉字来进行交流的,但其语言却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韩海神信仰异同B09中文1班091001111 兰樟海【内容概要】中国、日本和韩国,都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海岸。

三国以黄海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海洋区域,并且属于东亚文化圈范畴。

所以三个国家以各自黄海沿岸的海洋文化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所差异。

【关键词】中日韩海神信仰异同海洋文化前言中国、日本和韩国,都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海岸。

三国以黄海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海洋区域,并且属于东亚文化圈范畴。

所以三个国家以各自黄海沿岸的海洋文化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所差异。

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将三地的海神信仰综合起来,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根据这些共同点我们也能了解到在这个共同圈里的海民们所存在的相同的对开发、征服与利用海洋的渴望和海民们的强烈愿望。

下面,作者分别以山东半岛等中国沿海地区、韩国的西海岸以及以琉球(今日本冲绳岛)为主的日本西海岸三个部分来论述。

一、中国海神信仰及其演变众所周知,我国最早的海神见于《山海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

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

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

”等中的四海海神。

它们的神形特征基本是饵两蛇, 践两蛇, 其中东海海神禺歌, 西海海神算兹, 北海海神禺疆都是人面鸟身, 饵两蛇, 践两蛇, 只有一个例外, 即南海海神不廷胡余是人面, 而非鸟身。

我国学者陈子艾认为, 这是古东夷集团文化、炎帝族文化与吴越文化交融的广物。

1而且东海及北海海神的先祖是黄帝, 这就说明我国原始海神信仰一开始就和日本、韩国(古朝鲜)一样,与王权相联系。

根据我国学者考证, 原始自然宗教信仰的发展, 其神的形象是由以动物为主的自由物神——半人半动物神——人形的神, 由此推论在更早的远古时代,应当还有一个以单纯的鸟或蛇以及鱼的海神形象特征阶段。

2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早期海神的名气和信仰逐渐退化衰弱, 起而代之的是四海龙王信仰。

据樊恭炬在《祀龙求雨考》一文中考证“帝命祭龙制仪始于唐”、“唐时龙与雨师才并重”。

在舟山流传的东海龙王传说中, 四海龙王的封号还是由唐明皇李隆基赐予它们的。

从此, 四海龙王, 成为唐宋以后具有新称谓的四海海神。

它们成为海中之王, 水族统帅和海洋世界东海龙宫最高统治者。

到了汉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我国出现了第一位女性的海神即南海普陀观世音。

我国早期的海神形象都是男性形象,在南海观世音出现后,她逐渐超过了四海龙王,并且进一步取而代之。

这点从目前的沿海庙宇中也可发现,龙王庙已经渐渐的远离人们的视线。

究其原因,是四海龙王面相狰狞,并且是以恶神的形象出现,海民们往往是出于惧怕心理,怕招来灾祸,为此而典祭供奉, 以求平安、丰收和吉祥。

观音则不同, 中国化了的南海普陀观音,是个兹眉善目的女神, 性格温和慈祥,乐于助人, 救渔夫于狂风巨浪的苦难之中, 而且佛法广大, 无处不在, 一呼即灵, 是以善神的面目出现。

接着到北宋初年,还出现了另外一位女性海神,就是大名鼎鼎的福建妈祖女神。

她的神形也象观音一样, 是位慈眉善目的女性形象, 对人和蔼可亲。

尔后, 名气越来越大, 被宋元明清历代帝王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 影响遍及我国东南沿海以及港台地区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其中也包括日本与韩国。

以上三个为主要的海神,而在中国的各个地区的渔民还分别供奉着当地所特有的海神,如:潮神——伍子胥;船神——船关老爷;鱼神——老赵以及网神、礁神、岛神等,还有不得不提的舟山群岛的两大神,一是渔民菩萨——财伯公;另一是嵊泗列岛的羊山神。

上述大致就是中国的海神信仰。

这些信仰在三国的海神信仰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日本的海神信仰(以琉球为例)关于日本的海神信仰,许多学者认为它与日本的王权、神道等有关联,它们将日本的海神信仰,主要的分为三类:与祖先崇拜相关的海神、与自然崇拜相关的海神以及与神道、宗教等相关的海神。

所谓祖先崇拜就是指, 在现世人死了之后, 灵魂去往海洋彼岸的来世,在不老不死的世界中无限生存下去的灵魂不灭观念。

祖先的灵魂会保佑子孙农业、渔业丰收, 航海安全等, 所以被视为带来幸福、守护繁荣的神灵。

如此一来, 祖先灵魂被称为“归来灵魂”,海岸边的一些漂着物被视为“神体”。

自然崇拜即将自然界的万物都视为神的信仰, 其中与海神关系密切的有山岩之神、潮神、风神等。

诸神合祭与神道得多神信仰主要集中在琉球进行论述。

琉球信奉的海神诸多, 这些海神互不冲突, 共同受到海民的祭祀,如:(1)断发祭天;(2)向闻得大君祈求;(3)向普天间权现祈愿;(4)向辩才天祈求;(5)向天尊祈求,依次向琉球的诸神求助。

日本最高的是东海女神——天照大神,同时还诞生了众多女神。

天皇的母亲及其祖母均是海神之女, 天皇即为大海之子。

而且日本海神的神形特征是海之蛟龙。

因海神是龙, 故神有龙尾, 这是不言而喻的。

日本民间有许多关于龙宫、龙神和龙王信仰,并且还流传着许多龙宫龙神的故事。

日本的海民认为龙神和龙王亦是鱼类的统帅。

所以,日本各地渔民把鱼类相关的鱼贝、海石都作为海神和龙王的崇拜物, 进行祭祀。

例如志摩渔民深信鱼贝有兴止风波能力。

日本西南部渔村将海中之石作为渔业守护神惠比须的神体等等。

他们深信海底龙宫是鱼类统帅居住地和渔业丰收之源泉, 与之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灵性的并应崇拜之。

在日本志摩一带流传的海神中, 最有权威的是八大龙王。

龙王信仰在日本的形成, 大林太良认为当在佛教传人日本之前。

日本的海神除上述众多的原始海神、龙王外, 还有众多地方神和职司神, 即渔业神、航海神和船神等,当然其中也有东海女神观音和天后信仰。

如中国潮神是伍子胥,而日本的潮神是山幸彦;日本下北半岛和津轻半岛尊孤仙为渔神;而在琉球一带,妈祖成了日本人的船神娘娘。

在日本渔民中有这样说法, “观音当属东海女神”。

3三、韩国(古朝鲜)西海岸的海神信仰笔者认为探讨韩国的海神信仰时,应当与古朝鲜联系起来。

因为韩国的海神信仰只是现代的海神信仰,不具有全面性与概括性。

所以,还是将古朝鲜的也纳入为好。

韩国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国和日本之间。

他们的海神信仰举动受相近邻国的影响。

通过古朝鲜关于新罗脱解王的身世传说看, 三品朝英认为阿珍意味着大海,海尺之母, 即为大海部族的母亲。

人们普遍相信王权与海是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首先,朝鲜半岛同样是龙宫、龙王和龙神信仰。

据大林太良先生描叙,在现代的南朝鲜(即为韩国),尤其是济州岛人保留着许多海神的龙王信仰。

其中有五龙宫和龙王皇帝国(司海之神)的传说等。

除此之外,许多地方的人甚至把龙神作为渔村的“堂”神村落神加以供奉。

据学者论点说,朝鲜这些龙王信仰习俗, 就日本和中国来说, 更接近和仿效于中国。

然后是关于朝鲜的船神信仰。

朝鲜也有船神、俗称船城煌,船成主或船城主等。

朝鲜的船神也有神体,即把女性用品,如表示衣物的布片、偶人、古钱等,放人桅杆穴内。

每当渔船出海,朝鲜渔民就向船城隆祈祷,预祝渔船平安。

而作为女性海神的观音和天后信仰在朝鲜的传播亦是盛行。

汪向荣先生著作的《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一书中曰:“经过改造的佛教,在向外扩散过程中,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三国中,最先的却是高句丽。

”公元372年,前秦符坚派僧顺道送佛像、经文到高句丽, 隔三年后在高句丽建立了佛寺。

这是朝鲜建佛寺之始”。

百济是公元384年9月从东晋传人佛教的。

而日本的第一尊观音木雕像是在公元552年由朝鲜南部百济国传过去的。

可见, 朝鲜的观音信仰比日本还要早。

据浙江嗓泅列岛一批渔民前几年到南朝鲜济州岛附近海域捕鱼, 发现朝鲜渔民的渔船亦有相似于中国的神完, 供奉着观音神像, 或是天后妈祖,从而再次证实朝鲜也与日本一样,存在着观音和天后信仰。

四、三国海神信仰的异同笔者根据以上的介绍与整理,对于中国、日本、韩国的海神信仰的发展轨迹大致可以作些归纳:1、在早期的海神信仰中,三个国家虽有不同,但也大致相仿,如:中国的四海海神是半人半动物身,属男性;日本亦是如此,但人身龙尾,属女性;朝鲜的早期海神海尺之母阿仍义先, 亦属女性。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龙有关,这也为三个国家在后来的海龙王信仰奠定了共同的基础。

2、海龙王信仰。

与上述相同,三国的海龙王信仰是完全一致。

中国有四海龙王之说, 朝鲜有东海龙王国。

另有五龙宫和龙王皇帝国。

在《高丽史》记载的作帝建娶龙女的故事中, 朝鲜还有四海龙宫。

在日本, 最有影响的是八大龙王, 似乎比中国又多了四个海龙王。

3、东亚女神。

在众多的海神信仰中,三国的女性海神, 不论来历、出典、称谓如何, 因国情所别各有千秋。

唯有两个女海神是个例外, 这就是中国化了的观音和出身闽南媚洲岛的天后妈祖, 不仅在中国, 至今仍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被东亚文化圈内的日本和韩国等国的渔夫所共同信仰的典祀, 可称之为“东亚女神”。

通过这些归纳,笔者认为三国的海神信仰与当时繁荣强大的中华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深深地影响着周边的地区与国家,其中就包括沿海的海神信仰。

由于,中国、日本、韩国同处于东亚海域,三国的接触自然十分频繁,这也就造成了三国的信仰的大致相仿。

有人说:“日本和朝鲜的文化源出中国”。

也许有人认为,这句话太过牵强。

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宽广与深远。

1参见陈子艾《海神初探》,中国渔岛民俗, 温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编印,1993年7月版。

2参见陈子艾《海神初探》。

3金涛《中国和日本渔民的民间信仰习俗比较》, 民间文学论坛1993年第1期。

【参考文献】①郭泮溪《中国海神信仰发生演变过程及其人化影响》,民俗研究,2009年12月15日②曲金良; 周益锋《从龙王爷到“国家级”海洋女神-中国历代海洋信仰》,海洋世界,2006年02月28日③金涛《东亚海神信仰考述》,民间文学论坛,1993年6月15日④叶涛《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调查》,民俗研究,2002年9月15日⑤柳春奎《韩国的海洋信仰与丰渔祭》,海交史研究,2010年12月15日⑥施敏洁《日本的海神信仰与神道》,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5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