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白杨礼赞 练习

14白杨礼赞     练习
14白杨礼赞     练习

14 白杨礼赞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chí,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踪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liàn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dài,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奔chí(驰) 开垦.(kěn) 锤liàn(炼)

倦dài(怠) 恹.恹欲睡(yān)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错踪”,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错综”。

(3)文中“坦荡如砥”的“砥”意思是:质地较细的磨刀石;“潜滋暗长”中的“滋”意思是:生长。

(4)语段中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婆娑.(suō) 虬.枝(qiú) 倦怠.(dài)

秀颀.(qí) 主宰.(zǎi) 倔.强(jué)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3.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茂盛的梧桐,用它执着的精神开拓出一片磅礴的力量。

仿句①:笔直的白杨,用它坚强的意志树立起一片广阔的胸怀。

仿句②:巨大的榕树,用它坚硬的身躯支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4.合肥实验中学八年级(1)班以“礼赞平凡生命中的美好品质”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的内容补写对联。

材料: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示例】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

(2)白杨树使你联想到哪些人物和精神品质?

【示例】守卫边疆的军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等。

(3)春节,在中国人的传统里是万家团圆的日子。然而,这样的节日对军人来说,更意味着坚守与责任。在这灯火阑珊、爆竹声声的时刻,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正坚守岗位,或在雪山之巅站岗执勤,或在边防戈壁巡逻放哨,或在深山林海枕戈待旦,他们在天南海北守护着万家灯火,确保全国人民安心过年……请你对他们写一段感谢的话语。(要求语言连贯得体,100字以内)

【示例】尊敬的军人,你们好!军装赋予使命与责任,让你们舍小家为大家!你们的坚守,换来的是全中国人民的祥和新年。你们辛苦了,这份伟大的付出,值得我们铭记于心,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4)胡敏同学为本次主题活动搜集到一则材料,准备在班会活动上朗读,请你帮她修改。

【A】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因为出土的幼苗必须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欺,最后才能在来年大约5月左右扬花吐穗,孕出果实。倘若要躲掉那个刺骨的冬天,执意把它播种在温暖的春天,最终也只能徒长枝叶,永远不会结出一粒果实。【B】雪压霜欺对冬小麦来说,是一段不能缺失的,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种种磨难,倘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执着和不屈,他的生命之花定会开得更加美丽。

①【A】处画线句子语义重复,请修改:应去掉“大约”。

②【B】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请修改:应在句末“缺失的”后加上“经历”。

阅读课文第七段至第九段,回答问题。

5.“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写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是“扬”,突出强调了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特点。

6.第七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读者读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7.结合第八段的内容,简要说说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

极普遍,不被人重视;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8.作者在第九段中写“贵族化的楠木”的目的是什么?

以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常见、极易生长”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引出对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批判,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朴质、力求上进的精神的喜爱与赞美。

“彬彬有礼”江南杉

陈志宏

①我爱江南杉!杉是江南粗生野长的树种,高大挺阔,寻常可见。江南杉影绿动,四季常青,村前村后站成高密的绿景,河畔山岭落下尖坚的针叶,是温婉风里摇曳出的一道硬朗风景。

②多少回,听人把“杉”字错认成了“彬”,往积极里说,是师者把“彬彬有礼”深深地植入人们心田,让人不忘,江南人知礼守礼,文质兼备,对“彬彬”自然有铭心的记忆,可是,他们日日与杉照面,年年与杉同在,为何还会念错?原来,江南人都亲切地唤杉的小名——沙树。沙树的生命力顽强,从它的名字里就能清晰地感受到,没有土壤,哪怕在沙地里,它也能长大成材。

③游走江南多年,没看过杉树在沙地里葳蕤成景。想来也是,江南风暖水润,绿盖四野,沙地本不多见,少量的沙地,像国画中的留白一样,是荒凉的美的遗存,杉心有知,就很知趣远离沙滩,另择地而居。

④江南杉瘦削的外形,看似柔弱,实则坚挺,高高大大,孔武有力。江南人喜欢在道路

两边植两排杉树,进进出出,感觉像是受到两队魁伟卫兵的列队迎候。房前屋后,田埂河畔,也会择地植一排杉,它那顽强的生命力,防风挡雨,大有一树成林的气势,就算砍掉一棵碗口大的,再过几年,树桩周围自会长出一枝枝细长的小杉来。

⑤江南人多情而温婉,但骨子里也不乏顽强因子,就像杉木那样,无论外界多少纷扰,皆不能折损与生俱来的顽强品性。

⑥杉叶神奇,条状针形,微微弯曲像镰刀,带有攻击性,又似针一样锐利,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深绿的叶,泛着油光,近看绿得迷我眼,远望浓绿一片,像肃穆的长者,自有一份周正与庄严。江南杉长势好,或许与它独一无二的叶子密切相关。对于生长在我们身边的植物,不去打扰,就是最好的关爱,杉叶让人惧,于是少有人靠近,在无人袭扰的宁静里,江南杉顺着生命的方向,以自己的节奏生长成材。

⑦杉木浑身是宝。江南杉四季披绿依翠。秋风送凉,偶有绿叶枯老变红,随风落下,远远看去像是一把躺在大地上的篦子。这是农村灶膛上好的柴火。小时候,提个小篮,带上火钳,秋日艳阳下,捡杉叶,这是每个孩子的生活必修课,偶见杉果,也拾。这果子更为奇绝,像一枚暗褐色的鸭蛋,顶端有坚硬的刺状尖头,一如自卫的宝剑,周身层层叠叠披挂锯齿,种子就安居在齿与齿之间的缝隙里,傍晚归家,倒出杉叶露杉果,父亲说:“叶子可以捡,杉果就不要啦,来年春天,它还会长出小树苗来呢。”不为,为有为,不拾杉果,只为杉的生生不息,这一朴素道理,风吹籽落,在一个江南少年心里生根发芽。

⑧杉皮是天然的屋瓦,伐一棵杉木,剥开树皮,压平,盖在屋棚上,遮风挡雨蔽日头。

⑨杉树干纹理直顺,结构紧致,材质轻柔,耐腐防蛀,是优良的木材,被广为利用,一些零乱生长的小杉木,需砍下来,去皮,做成长柄,安在耕、梨、耙、耖、铲、锄头、柴刀和斧子等家什上面,经久耐用,搭瓜棚,扎篱笆,结结实实,是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小孩子喜欢拿一根长短适宜的木棍抓在手上把玩,多取自杉木,像孙悟空耍金箍棒一样玩呢。

⑩江南杉还是一味药,提炼加工入药,可以祛风止痛,散瘀止血,江南雨水多,体质温湿,是为人所需的好东西。

11江南杉不怕人取用,但乱砍滥伐会让它忧惧难安,无人来扰,以它的顽强,不经意间,○

自会长成江南一林,美丽一景。

12“彬彬有礼”,彬彬有情,我礼赞江南杉,我爱她为人民造福,为江南添景!

9.为什么说江南杉浑身是宝?请简要回答。

江南杉的枯叶可以做农村灶膛上好的柴火,杉皮是天然的屋瓦,杉树干是优良的木材,江南杉还可以提炼加工入药。

10.结合语境,说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1)河畔山岭落下尖坚的针叶,是温婉风里摇曳出的一道硬朗风景

....。

“硬朗”是强硬有力的意思,这里指杉树尖锐、坚硬的针叶给人留下顽强不屈的印象。

(2)这一朴素道理,风吹籽落

....,在一个江南少年心里生根发芽。

“风吹籽落”本指风把树的种子吹落下来,这里指父亲的话让“我”明白了“不拾杉果,只为杉的生生不息”的道理。

1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江南杉看似柔弱,实则坚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12.第⑥段写杉叶的神奇时,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正面描写:描写了杉叶的外形呈条状针形,微微弯曲,带有攻击性,十分锐利,颜色深绿,泛着油光,表现其浓绿。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杉叶具有攻击性和周正庄严的特点。侧面描写:写针叶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表现其顽强庄严的特点。

13.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既是在写树,又是在写人。作者通过江南杉表现了江南人的哪些特点?【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知礼守礼,文质兼备:生命力强,多情温婉:品性顽强,周正庄严;遗福于人,无私奉献。

14.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抒情达意。请运用象征手法,选择你最熟悉的事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感触。(20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写法分析】选段由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地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表现手法。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例文】我喜欢樟树木质的坚硬,更欣赏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看似平凡的樟树并不逊色于那贵族化的楠木。若要论起它的品质与气质,就使人想到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人民教师。教师们追求的“桃李满天下”的崇高目标与“活着”为人遮阴,“死后”清香四溢的樟树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樟树有跟红梅一样傲霜斗雪的骨气,有与苍松一样四季常青的本色,这跟无私无畏的教师们也没有什么两样。

象征手法的作用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典型例题】《白杨礼赞》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本文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通过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识。

【技法点睛】象征的作用:①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②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

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原载《文艺阵地》月刊第6卷第3期,1941年3月10日出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14课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2.学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婆娑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 白杨礼赞》教案

14《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听读课文并思考:文章标题中“礼赞”一词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语句能照应标题直接赞美白杨树? 明确:“礼赞”是“崇敬”“赞美”的意思。能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提问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提问3: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提问4: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 树的不平凡。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深度解读 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第五、七、八自然段,然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5:白杨树外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体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体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是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的。 提问6:第七自然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明确: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为下文做铺垫。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用,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目标导学三:探究写法,理解内涵 提问7: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什么手法?作者又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白杨树的内涵的? 明确: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后面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 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提问8: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明确:文中的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 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

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内容。 通过讨论完成对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 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一、本文体裁:叙事散文。 二、关于“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

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关于文体知识: 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3、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4、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 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 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二、作家作品 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 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 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

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晕圈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坦荡如砥恹恹欲睡 3、掌握下列四字词 妙手偶得无边无垠潜滋暗长绝无旁枝紧紧靠拢 横斜逸出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屈曲盘旋 积雪初融傲然挺立纵横决荡 五、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否是本文的线索? 2、白杨树的“不平凡”各表现在哪几方面,各突出什么美?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优秀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请学生谈谈对歌曲的理解(人对白杨的感情) 2.作者简介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那就是(板书)——《白杨礼赞》 3.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4.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5.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

14 白杨礼赞

14 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重点难点】 体会对比、欲扬先抑等手法的表达效果,赏析文章简洁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白杨树是极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都有它的身影。让我们跟随茅盾回到抗日战争年代,到西北高原去

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英姿 一、预习自测 1.识音记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无边无垠.(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 虬.枝( ) 婆娑.( ) 晕.圈( ) 秀颀.( )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的意思) (1)礼赞: (2)视野: (3)坦荡如砥: (4)宛若: (5)潜滋暗长: (6)恹恹: (7)旁逸斜出: (8)婆娑:

(9)虬枝: (10)伟岸: (11)纵横决荡: (12)秀颀: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班。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4.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

1.白杨礼赞 公开课获奖教案

1.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an1)开垦(ken3)外壳(qiao4)主宰(zai3)坦荡如砥(di3) 潜滋暗长(qian2) 无边无垠(yin2)诸如(zhu1)倦怠(dai4)婆娑(suo1)恹恹欲睡(yan1)丫枝(ya1)晕圈(yun4)虬枝(qiu2)参天(can1)初融(rong2)秀颀(qi2)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 二、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自学指导 1、导入。 欣赏白杨的二幅图,说说自己的观感。 引入矛盾的诗《题白杨图》,说说诗歌意思。楠木和枋木对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而榆、枣却是耐干旱的树木。这是作者以树喻人,羞于与娇生惯养、没有骨气的人为伍。愿意和意志坚强的为友。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我愿意和榆枣做伴,而羞于与楠枋为伍。 2、初读课文,你脑海中浮现了哪几幅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3、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明确: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四、互动交流一 1、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2、“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生长环境(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壮、伟大 外部形象(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旺盛,力争上游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 这种情况可用一幅图来形象的表示如下。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从结构上去理解也可以说成是线索。那么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学生: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互动交流二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学生只要合理就行。 2、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3、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明确: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七、当堂训练 《白杨礼赞》当堂训练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14白杨礼赞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 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 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护国的将军等。教师宜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

白杨礼赞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14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关于矛盾的文学常识,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语句的特点及其作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讲述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学习抗日军民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培养名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句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颀,高。 主宰: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跟随录音轻声朗读全文,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咋哪些方面?,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 生长环境、外观形态、精神气质三个方面不平凡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3、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14 白杨礼赞(笔记)

14 白杨礼赞(笔记) 1、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⑴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⑵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⑶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⑷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⑸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3、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4、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6、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所见)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8、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9、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10、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②从白杨树的外部的形象,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这是白杨树自身的“形美”。③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来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点明赞美白杨树的原由。这是白杨树内在的“神美”。 1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讨论发言,明确: ①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②作者抓住以上这个总特征从干、枝、叶、皮等四方面有顺序地刻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正直、倔强、不屈不挠的特点。如: 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枝:“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1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13、课堂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 1.学情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 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问题探究 ①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思路解析:先把握标题中的“礼赞”含义,“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结合这一点,再思考作者为什么屡次表达这种带有敬意的赞美?敬是为什么?白杨树又有哪些值得赞美之处? 答案示例: 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就是对白杨树致以带有敬意的赞美,赞美的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正是因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所以作者才对它“礼赞”。 首先,作者赞美的是白杨树的外形——力争上游。其次,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最后,作者赞美白杨树所象征的人——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却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

14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案) 主备: 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 日期_______ 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 ?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北方白杨树是及其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都有它的身影这节课我们要跟随作家矛盾的脚步,看看白杨树是一种什么英姿。 一.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作品: 1.填空:〈〈白杨礼赞》选自《矛盾全集,体裁是散文,作者是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夜》,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春蚕》和《林家铺子》本文以 白杨树为线索。 2.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虬()枝 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3?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4、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_________________ 的树”的句式表达。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5.作者对白杨树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对白杨树的观察从远到近,感情由浅入深 6.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7.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象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阅读第2、3两段,完成下列问题 8.作者笔下的壮美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特点:“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 9?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从黄土高原写起?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牛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② 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第7节2?完成导学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14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茅盾是笔名,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著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 二、背景介绍 1940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这一年,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白杨礼赞》应运而生。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解决字音词义。 三、提出疑难,相互交流。 读准下列词语 zhān zǎi dài suō 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 yìyín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 yān dǐqí 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 qiú 虬枝纵横决荡妙手偶得 解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14 白杨礼赞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4.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 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 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保国的将军等。教师宜在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里由白杨树的品质联想到当地人民的品质,白杨树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既是赞美白杨树,又是赞美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总结性的赞美,与前文所有的赞美形成呼应) 3.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