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类型学看歌词翻译批评标准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音乐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艺术形式,而歌词则是音乐的灵魂所在。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有时会遇到一首很喜欢的英文歌曲,想要翻译成中文来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如何做好这样一份翻译工作,使得它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具有美感和表现力,这就需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
翻译美学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即要尽量保持原作的情感、意境和风格。
在翻译英文歌曲时,译者需要对原歌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确保将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准确地传达出来。
还要尽量保持原词的韵律、押韵和节奏感,使得译文在歌曲演唱时能够保持与原文一样的音乐美感。
还要尽量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语言歧义和不当表达,使得译文能够达到与原文同等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翻译美学还要求译文要有自己的美感和表现力。
当英文歌词被翻译成中文时,译者需要根据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来进行合理的转化和调整,使得译文不仅表达了原作的情感和意境,还能具有汉语文化背景下的美感和表现力。
这就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能够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和形象的描绘来展现译文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翻译美学还要求译文要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需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也在不断改变。
在翻译英文歌曲时,译者还需要关注当下的审美趋势和文化特点,使得译文能够与时代和文化相契合,能够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和共同情感。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既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又要求译文具有自己的美感和表现力,还要求译文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需求。
在进行英文歌曲的汉译时,译者需要兼顾艺术和传达的平衡,一方面要尊重原作的情感和意图,另一方面要注重译文的语言美感和文化表现力,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份既符合翻译美学要求,又符合当下审美标准的汉译,从而使得英文歌曲在汉语环境下也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播和接受。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1. 引言1.1 翻译美学的概念翻译美学是研究翻译艺术规律的一门学科。
美学是关于审美的哲学性思考,翻译美学则是在翻译实践中思考如何保持原作的艺术美感,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背景。
翻译美学注重翻译作品的语言美感、逻辑美感和情感美感,通过语言的优美表达,使译文同样具有原作的艺术魅力。
在翻译英文歌曲的过程中,翻译美学的概念尤为重要。
英文歌曲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要准确地传达原歌词中的美感和情感,就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翻译美学素养。
译者需要在保留原歌词意境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既符合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要求,又具有审美效果,让听众能够在欣赏汉译歌词的同时感受到原歌曲带来的美感和情感。
翻译美学在英文歌曲的汉译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2 英文歌曲汉译的重要性英文歌曲的汉译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译让中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文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通过翻译,歌曲中的文字可以被准确传达给听众,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汉译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通过汉译英文歌曲可以使中国观众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汉译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歌曲的文化遗产。
许多经典的英文歌曲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汉译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传唱这些经典作品,保持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英文歌曲的汉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2. 正文2.1 歌词翻译中的难点歌词翻译中的难点主要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歌词形式与内容的翻译等方面。
语言障碍是歌词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以及词汇习惯都会对翻译造成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在保持歌词原意和情感的又要确保翻译后的歌词流畅自然。
文化差异也是影响歌词翻译难度的重要因素。
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背景信息,如果翻译者没有深入了解歌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准确地传达原歌词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文歌曲在中国的传播也愈发广泛,许多人都喜欢通过音乐来学习英语,感受地球另一端的文化氛围。
对于英文歌曲的汉译却是一个相对较少被重视的领域。
很多时候,我们所听到的汉译歌词可能并不准确,也无法真正传达原歌曲的美感。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英文歌曲的汉译,是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
从音乐翻译的角度来看,英文歌曲的汉译需要尊重原曲的音韵美感。
有些词语在不同语言中的发音和音韵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汉译过程中需要选用恰当的汉语词汇来保持原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英文歌曲中常常能够听到一些押韵、重音和速度感很强的歌词,这些都是原曲的音韵美感的体现,汉译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元素,以保持原曲的音乐风格和魅力。
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来看,英文歌曲的汉译需要尊重原曲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每首歌曲都会受到其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其中的一些词语、习惯用语甚至是隐喻都可能与特定文化有关。
在汉译时,需要充分理解原曲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汉语词语来表达原曲的情感和意境。
如果译者能够将原曲的文化内涵妥善传达到汉语歌词中,那么听众在聆听时就能更加贴近原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提升了歌曲的审美价值。
从语言翻译的角度来看,英文歌曲的汉译需要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英文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因此在翻译时会存在不同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译者需要灵活运用汉语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既能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又能流畅自然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译文的语言风格和语气,以保持原曲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从美学翻译的角度来看,英文歌曲的汉译需要注重制作的艺术性和气质感。
一首优秀的歌曲不仅在于其旋律和歌词,还在于其美感和气质。
译者需要在汉译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诗意和艺术性元素,使译文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通过对歌词的巧妙处理、用词的精准把握和句式的变化,译者能够让汉译歌词更接近原曲的美学品质,带给听众更深层次的享受。
从翻译美学角度来看,英文歌曲的汉译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各种翻译因素的复杂过程。
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歌词的汉英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歌词的汉英翻译作者:范世彬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年第06期【摘要】歌曲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有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主题,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本文将主要分析《卷珠帘》这首歌的汉英翻译,并在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基础上探讨歌词的英译原则和翻译技巧;本文还重在探究歌词的一大特性(无逻辑性),从而指出歌词的英译也要符合歌曲的可唱性原则,旨在通过翻译分享音乐的美感。
【关键词】歌词英译;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无逻辑性;可唱性一、引言歌曲的形式多种多样,其语用效果直接影响着欣赏者对此歌曲的关注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歌词已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词随心动,词应情生”,歌词以更自由、更灵动的语言形式,发挥着咏物、抒情、言志等多种功能。
严复在1989年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后来翻译界将此三原则作为一种翻译的标准。
尽管一百多年以来,我国翻译界对“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看法不一,特别是对“雅”字一直存有疑义,认为“雅”有点多余,是译者大忌。
但就歌词翻译而言,译者需要达到这三项标准,更需要力求达到“雅”的标准,这是对歌曲翻译的更高层次要求。
歌词翻译的“雅”,不仅能给观众带去内容、喻意的一致美外,而且能提供高高层次的美感体验。
所以歌词的翻译要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使之优美动听,意蕴无限。
本文将主要在“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下分析《卷珠帘》的英译,从而提出歌词的翻译原则原则和策略。
二、《卷珠帘》歌词赏析1.《卷珠帘》原创中文歌词分析《卷珠帘》是霍尊在《中国好歌曲》上所演唱的参赛歌曲,凭此歌曲打动了无数观众,成为2014年年度盛典歌曲。
2014年霍尊凭此首歌曲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其中文歌词为“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画间透过思量,沾染了墨色淌/千家文,都泛黄/夜静谧,窗纱微微亮/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相思瞒上心扉/她眷念,梨花泪/静化红妆等谁归/空留伊人徐徐憔悴/啊,胭脂香味/卷珠帘,是为谁/啊,不见高轩/夜月明,此时难为情/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悄悄唤醒枝芽/听微风,耳畔响/叹流水兮落花伤/谁在烟云处琴声长。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英语的普及,英文歌曲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想要真正品味英文歌曲的艺术之美,那么就必须了解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背景等方面,并且理解其内在的翻译美学。
下面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英文
歌曲的汉译。
首先,一个成功的英文歌曲汉译必须要准确表达原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因为这是传
达作者意图的基础。
然而,仅仅准确地翻译并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要求,因为英语
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翻译需要在文化背景上进行转换,并将其转化
为汉语读者容易理解和感受到的语言。
其次,一个好的英文歌曲汉译必须要充分尊重原作,尤其是歌曲的情感表达。
歌曲是
通过音乐、歌词和情感等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状态和心情,汉译必须要准确传达这一情感。
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作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在对应的情境下做出汉语读者可以理解
的翻译。
另外,一个成功的英文歌曲汉译除了需要传达歌曲的清晰意图外,还需要根据文化背
景进行适当地调整,从而使得不同文化或者语言背景的读者都可以理解和感受到歌曲中的
文化内涵和情感。
翻译者需要在具体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基础上进行词汇和语法结构的
选择,尽可能地使翻译贴近汉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总之,一首成功的英文歌曲汉译应该符合三个基本要求:准确表达原文的词汇和语法
结构、充分尊重原作的情感表达、以及适当调整,使得不同文化或语言背景的读者都能够
感受到歌曲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只有翻译者能够做到这三点,才能够真正实现英文歌曲
汉译的翻译美学。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文歌曲的汉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英文歌曲在中国的流行程度越来越高。
作为英文歌曲的汉译者,如何能够将歌曲中的美学表达最大程度地传达给中文听众,成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翻译美学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汉译中尽可能地保持原文歌词的音乐性、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同时又要考虑如何使翻译后的歌词更符合中文语境和文化习惯。
本文将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英文歌曲的汉译问题,并提出一些翻译策略和技巧。
英文歌曲的汉译需要尊重原文的音乐性。
音乐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而歌词作为音乐的一部分,也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性。
在翻译时,汉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歌词的押韵、节奏和韵律感,使得翻译后的歌词在中文中也具有类似的音乐效果。
在翻译英文流行歌曲时,可以尝试对原文的押韵进行还原,同时在语言的选择上也要注重音韵的美感。
这样能够让中文听众在欣赏歌曲时,更容易地感受到原文歌词的音乐魅力。
对于一些特定的音乐元素,如重复、变奏、节拍等,汉译者也需要结合中文语境和韵律感,寻找合适的翻译方法,使得翻译后的歌曲保持原作的音乐性。
英文歌曲的汉译需要注重情感表达。
歌词作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在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地传达原文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
在翻译过程中,汉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歌词的情感内涵,从而在汉译中找到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得翻译后的歌词能够真实地传达原作的情感。
对于一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歌曲,如爱情歌曲或抒情歌曲,汉译者需要特别注重情感的传达,尽可能地使翻译后的歌词让中文听众产生共鸣,感受到原文歌词所蕴含的情感。
在情感表达方面,汉译者还要考虑到中文和英文的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得翻译后的歌词更符合中文听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
在翻译英文流行情歌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中文文化元素或相关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翻译后的歌词更贴近中文听众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用评价理论分析《好了歌》的英译

用评价理论分析《好了歌》的英译用评价理论分析《好了歌》的英译《好了歌》是中国著名诗人北岛的作品,曾被多位翻译家尝试将其翻译成英文。
本文将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对《好了歌》的英译进行分析。
评价理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理论模型,用于评价翻译品质,探讨翻译的成功与失败。
它包括准确性、流畅性、美感等几个方面,下面将对《好了歌》的英译进行评析。
首先,我们从准确性方面来评价这首诗的翻译。
准确性是指翻译是否能忠实再现原文的思想、情感和意义。
在《好了歌》的英译中,是否能准确地传达北岛的原意是非常重要的。
在几篇英译版本中,有的翻译着重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但在词汇选择上有所偏差;有的翻译则更注重对原诗内容的直译,但对于原文中的象征和隐喻的处理上则显得欠缺。
综合比较,可以发现有的英译版本准确度更高,能更好地传递北岛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流畅性也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流畅性是指译文是否能自然而流畅地读起来,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好了歌》的英译中,流畅性的表现主要在语句结构的处理上,以及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处理上。
有的英译版本过于追求词语之间的对应,使得译文在句式上过于生硬,无法使读者有一种流畅的阅读感。
而其他一些版本则采用了更灵活的语言结构和押韵手法,使译文更加顺畅。
因此,在流畅性方面,某些英译版本更胜一筹。
最后,我们来看诗歌的美感。
美感是指翻译品质是否能够在把握原文意义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
《好了歌》作为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悲痛和批判,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期望和渴望。
在英译中,美感的体现主要在语言的美感和意境的再现上。
有的版本能通过精确的词语选择、优美的句式布局以及巧妙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感染力,引发英语读者的共鸣。
而其他一些版本则未能如此成功地再现原诗的美感,导致译文略显平淡。
综上所述,用评价理论分析《好了歌》的英译,我们需要考虑准确性、流畅性和美感等方面。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英文歌词的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英文歌词的翻译刘丹【摘要】英文歌曲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一种文化载体广受中国大众的欢迎,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
关于英文歌词翻译,尤其是从翻译美学角度开展的研究很少,本文从"信、达、雅"的角度对英文歌词翻译进行美学探讨。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9)006【总页数】2页(P135-136)【关键词】翻译美学;英文歌词;翻译【作者】刘丹【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一、前言奚永吉1992年的著作《翻译美学比较研究》是翻译美学研究的萌芽。
翻译美学就是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帮助译者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提高译者的语际转换能力和读者对译文的审美鉴别能力。
翻译美学的标准要求译者忠实再现原文的内容及其审美品质[1]。
毛荣贵在《翻译美学》中提出了与美学联姻的翻译理念,即“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珠联璧合;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天作之合”[2]。
英文歌曲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文化载体而广受中国大众的欢迎,但是,大多数中国观众习惯于听英文歌曲时查看歌词的中译文。
英文歌曲的歌词翻译已成为翻译领域极具研究价值的一个方面,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尤其是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结合英文歌曲的实际进行分析的研究很少。
胡凤华在论文《“歌曲译配”与“歌曲翻译”辩》中首先提出“歌曲翻译”的命名并不科学[3],该名称只能算成是俗称,因为曲子是既定的,不具有可译性,所谓的“歌曲翻译”实际上仅指“歌词翻译”,因此,本研究对于英文歌曲的研究主要指向歌词。
歌词翻译要做到形象与喻义兼顾决非易事,既要考虑到歌词译文的修辞效果,又要兼顾观众的感受。
译者在进行歌词翻译时,既要综合运用意译、借用、替代等多种翻译方法,还要考虑宗教、民俗等跨文化因素,尽可能使译文具备与原文同等的审美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赖斯认为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批评标准。
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类型,其歌词翻译标准也具有特殊性。
本文以歌曲《菊花台》的英译本为例,对歌词翻译批评标准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翻译类型学;歌词翻译;翻译批评标准
作者简介:刘瑞(1992.1-),女,山西长治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德国学者凯瑟琳.赖斯在其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试图为翻译批评提出了一套可行的客观模式。
她认为,对一个文本进行客观的评价首先要从其所属的文本类型入手。
[1]《菊花台》作为一首抒情歌曲,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也要遵循歌词翻译这类特殊文本的翻译标准。
1.文本类型学
赖斯以德国心理学家的语言功能论为基础提出四种文本类型:重内容文本、重形式文本、重感染文本以及视听媒介文本。
重内容文本即信息文本,着重关注文本表达的内容,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交际的有效性。
如科学报告、产品说明等;重形式文本即表情文本,关注的是作者的表达方式,主要注重作品的创造性以及美学效果。
如诗歌、散文和文学小说等。
重感染型文本,即感染文本,除了传达一定的语言信息外,更注重一种渲染力和呼吁力,其主要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反应,并且让其采取行动;视听媒介文本,即一种超类型文本,通常借助非语言技术(媒体、图解、声学和视觉等)形式,已达到整体的视听效果,如:电视、歌曲有声广告等。
2.歌曲《菊花台》英译本分析
《菊花台》是一首描写外出征战的将军与独自在家守候的妻子互相思念的一首歌曲,其歌词婉转动人,含蓄哀伤,再配合中国古典曲风,成功营造出了一种与电影主题完美契合的氛围。
以下是天津外国语大学赵彦春教授的英译本节选。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pale, pale, the moon hooks the going and the gone.
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 tonight too long,turns into frost, shone.
2.1《菊花台》的文本类型分析
首先,《菊花台》是以歌曲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听众的,因此它属于一种视听媒介文本,这类文本不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语言内信息,同时还应考虑语外信息。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注重考虑原文的韵律和节奏,尽可能将这种韵律和节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2]即不仅要把语言信息译出来,还要保证文本可以配合音乐演唱出来。
其次,从《菊花台》的形式和内容来看,这首歌的歌词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诗歌。
因此也属于注重形式型文本。
在翻译时,往往要遵循许渊冲先生提出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标准。
2.2《菊花台》英译本策略分析及评价
从节奏来看,中文版《菊花台》为4/4拍,而英文版的《菊花台》也为4/4拍,演唱起来每个节拍都可以和原文相符,因此十分便于学习与欣赏,使听众听起来自然舒畅,唱起来朗朗上口。
从押韵来看,原文的用韵十分严格,整个文本除第六句之外全部都压尾韵ang,而第六句也与后文的第十四句相对应都压尾韵an。
而译文文本中每句最后分别都以“among”,“gone”,“shone”,“one”等结尾,整体都压尾韵/?n/,在译文文本内部保持了押韵。
此外,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原文本中所压得尾韵ang与译文文本中所压的尾韵/?n/在发音上也相似。
这就使英文版《菊花台》演唱起来更接近中文版本。
从内容上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想要表达的基本信息表达得很清楚。
如在翻译“惨白的月弯弯勾出过往”时,将“惨白的”译作“pale,pale”,“过往”译作“going and gone”,在此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
清楚地传达出了原文的信息。
在意境方面,虽然译文所勾勒出的情形与原文相比有所欠缺,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差异,因此在对意象的理解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赵彦春先生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音美形美和意美,所以可以称之为一种佳译。
3.结语
歌词作为一种听觉媒介型文本,其主要注重效果。
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往往有字数、节奏、韵律方面的限制,为了达到良好的听觉效果,在翻译时内容的意境的牺牲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在对歌词翻译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明白其更注重哪个方面,是内容、形式还是一种呼吁功能。
然后再依据这几类文本类型各自的标准来对译本进行评价。
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听觉媒介文本这类特殊文本所受到的一些技术和其它因素的制约,从而对其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