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理据性
词语理据性与俄语词汇记忆

The Motivations of Words and the Memory of
RussianVocabulary
作者: 刘朋
作者机构: 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出版物刊名: 黑河学院学报
页码: 20-2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俄语;理据性;词素;词汇记忆
摘要:词汇记忆在俄语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词汇因其数量庞大而成为学习的难点。
其实,这些看起来杂乱无章、毫无规律的俄语词汇在构词结构上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词汇构词理据性有自身特点,构词词素中前缀、后缀、词根具有各自的一般意义。
在记忆俄语单词时,借助词语理据性特点能够帮助学习者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词语的理据性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载 2008年,《词语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理论语言学研究》(日本)第2卷:56-65页。
从理据性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李思旭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摘要:本文首先指出《教程》中有关语言符号任意性论述的矛盾之处,进而提出语言符号是有理据的,然后探讨了词语理据的定义及分类,最后重点分析了利用文字理据及合成词的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理据性文字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1.符号的理据性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家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后面简称《教程》)中明确指出,“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同时又说,“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
(p.102)这也就是说,符号是所指和能指的结合,作为听觉符号的语言当然也不例外。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意义,能指是语音,即语言符号是一种音义结合体。
而汉字产生以后,就成了记录语言的符号,即符号的符号。
汉字记录的语言是书面语。
汉字这个符号也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即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它的所指是字义,能指是字音和字形。
如“rén”这一语音形式,它所表达的意义就是“能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
“rén”就是能指,而“能制造工具……”就是这一符号的所指。
索绪尔在《教程》第一编第一章中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连接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p.102)他并把任意性看成是语言符号的两个头等重要的特征(即任意性和线条性)中的头一个。
其实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很好理解的,如同样是用来吃饭的家具(即相同的所指),汉语叫“桌子”,而英语叫“table”。
再如,汉语中称同辈得比自己年龄稍大的女性为“姐姐”,而英语中则称“sister”。
但在《教程》第二编第六章中作者指出,“符号任意性的基本原则并不妨碍我们在每种语言中把根本任意性,即不能论证的,同相对任意的区别开来。
词语理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词语理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作者:刘荣琴来源:《语文建设》2009年第06期理据,顾名思义就是理由和根据。
所谓词的理据是指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
换言之,词的理据就是指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
王艾录先生认为:语言的发展和物质世界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的运转过程。
在语言这一自组织运转过程中,每一个促动或激发语言存在、变异和发展的动因,我们都称为理据。
如果把语言比为生命,那么理据就是语言生命的基因。
汉语的理据性非常强,字词层面就具有非常丰富的理据。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造字之初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表意文字,其字形和字义之间具有明显的联系,如“日、月、水、火、上、下、采”。
占汉语绝大多数的形声字,更是音、形、义的有机结合体,也充分体现了汉字的理据。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加强这种理据意识,充分利用汉字的理据,就能使学生真正懂得这些汉字的意义。
如“特”乃大公牛之称;而“豪”跟猪有关;古人视羊为最吉利、最高贵的动物,从而许多褒义词的构成都跟羊有缘,如“祥”(从示从羊),“美”(从羊从大),“鱼”和“羊”合为“鲜”。
汉语的合成词开始大都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由于长期反复使用才逐渐凝固为一个词。
很多合成词的理据比较直接,从语素组合的关系和意义中直接反映出来,这就是“显性理据”,通过对语素义及结构关系等的分析就可以探究到。
一般我们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比较明显的特征作为词语命名的理据,如颜色、形状、属性、分类、时间、地点、来源、用途等。
比如:“草绿、橘黄”(颜色),“面包车、带鱼”(形状),“腊八粥、立春”(时间),“苦瓜、冰糖”(味觉),“雨衣、体温计”(用途)。
有一些合成词的理据不太明显,比较迂回,这就是“隐性理据”。
这些合成词的词义不能直接从语素义中推断出来,我们需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段把这些理据揭示出来。
如“草包”原义是“草做的包”,后指“无用的人”,这自然与草包这种物品易烂不结实、不经用有关。
词汇理据

Marzo 通过实证的方法考察意大利本族语者对词汇理据关系的判断。他对词汇理据的定义带有 浓重的皮尔斯符号学色彩: 如果一个词汇单位的形式和概念都与其他词汇单位有关联的话,它 就是有理据的。据此,作者区分了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 前者指单词与其他单词语义上存在认 知关联,后者指单词与其他单词形式上有关联。 Umbreit 考察的也是词汇理据的内部关系。借助本族语者的直觉判断,他发现传统上认为词汇 理据是从简单词汇到复杂词汇的单向过程的观点并不正确,并指出所有形式和意义存在关联的 所有词汇形成一个多向的理据网络。因此,一个词汇单位可与多个词汇单位互为理据,它们之 间的关系或为一词多义、或为派生、或为合成。
在对外来词的态度上, 西方人大胆而开放地接受, 并将其同 化于自己的语言中, 而中国人则总体上倾向于保守, 强调规 范化、纯洁性,这点正好印证了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 政治结构造就了传统文化的大一统, 在此氛围下, 中国人思维方式具有趋于排异性、封闭性, 僵 化、保守的特征, 而西方人受西方哲学体系的影响, 其思维 方式趋于求异性、开放性、进取和创新性, 勇于探索, 敢于 挑战甚至否定权威。
而汉语中如: 树、花、鸟、兽、天、地等先出现的单音节词表示了 事物的整体, 而后才出现表局部的词汇, 如: 树梢、树枝、树皮、 树干; 花苞, 花蕾, 花瓣等 这体现了汉民族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 集体高于个人。
语义理据与生活方式
1.词的联想义和比喻义
在动物词汇中 中国人往往认为熊愚笨无能, 呆头呆脑, 所以有“笨熊”“ 熊样” 之说。而西方人则认为熊是危险、凶猛动物。所以不会产生“笨、 傻”的联想, 但中、西方人都把“驴” 认为是愚笨的象征, 有stupid 、ass (笨驴、蠢驴) 之说。中国有关“龙”的词汇多为褒义词, 如: 望子成龙、龙凤成祥、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 这源于华夏民族对龙 图腾的崇拜, 他们赋予龙神圣、至尊、吉祥、非凡之褒义; 而西方人 则认为 龙是制造水灾、危及人类生存的一种凶残动物, 因而无法理 解汉语龙词汇的语义。
浅析网络词语的理据性

、
网络 语言 的定 义和 特点
在英 国著名 语 言学 家 D a v i d C r y s t a l 所著《 语 言
与互联网》 一书中, 网络语言被如下定义 : 出现在所 有网络环境中的 、 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 , 它具 有 电子性 、 全球性 、 交互 性 的特 征 。 … 从 该 定 义 可 以 看出, C r y s t a l 对于网络语言的界定相对较为笼统宽 泛, 从 整体 描述 了 网络 语 言 的宏 观 特 征 。我 国学 者 于根元编著的《 中国网络语言词典》 一书 中, 如下定 义 网络语 言 , “ 大部分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 ’ 是 网 民为 提 高 输 入 速
语 音 是语 言符 号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网络语 言 的 语 音理 据 主要 体现 在 网络语 言符 号 的语 音特 征 和语 义 的关 联性 方 面 。 因其 有 别 于 普 通 语 言 的 特 殊性 , 其 语音 理 据 主要表 现 为如下 几 种 : 第一 , 同音 节 谐 音 。 由于 网络 语 言 主 要 采 用 汉 语 拼音 和 计算 机键 盘输 入 相 结 合 的形 式 , 因此 网络 交 际 的及 时 眭特点 造 就 了相 同音节 谐音 替换 的网络
1 6
从语 言 的音 、 形、 义 三方 面探 讨 网络语 言所 具有 的理
据性 特 征 。
( 一) 语 音 理据
趣 味轻松 特 征 。还有 一些 网络 词汇 的形 成源 于方 言
中的合音现象 , 也就是两个音合为一体 。例如 : 在台
湾 地 区的方 言 中 , “ 知道” 一 词 的语 音 表 象类 似 于 汉 语 普通话 中 “ 造” 一 词 的语 音 表 象 。 在 特 定 的 网络 交 际环 境下 , “ 造” 一词 便 取代 了 “ 知道 ” 一 词 的语 义
词的理据

什么是词义客观事物(这里指人脑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一切生物、非生物、事件以及它们的行动、状态、性质等等)反映在人脑中,产生感觉(sensation),知觉(perception),表象(representation);人脑把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和抽象,形成概念(concept)。
人们用语言形式把概念固定下来,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符号(sign),这就是有一定意义的词。
也就是说,词的意义是"人"赋予它的,难怪英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奇(Eric Partridge)说过,"Words have no meaning; peope have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人赋予之)。
传统语义学家通常用三角图形来说明词义,称"词义三角"(triangle of significance):意义(概念)Meaning (Concept)词Word形式Form……所指对象Referent这个图形表示:第一,词有两个方向—“形式”和“意义(概念)”。
“形式”首先是指词的语音形式,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发音,其次是指词的书面形式,也就是平常的说的拼写;与此相对的是词的意义(其核心部分是概念),也就是词的内容。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形式和意义;这两方面缺一不可,统一在每个词中。
第二,词义与所指对象联接在一起--一方面,词义在客观世界中是有所指的,另一方面,词义又是客观世界的某一(或某些)事物在语言中的反映。
客观世界是无穷无尽、无限丰富的,客观世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千差万别。
人类语言无法完完全全地准确表达客观世界。
一种语言无论词汇多么浩瀚、词义多么丰富,都不足以完完全全地准确反映客观世界。
现代语义学家对"词义三角"提出很多批评,涉及哲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
但是如果我们从学习语言的实用目的出发,粗浅地分析词义、解释有关词义的种种现象,传统语义学提出的"词义三角"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理据性 语义 拟声词 构词 隐喻

理据性论文:俄语词汇理据性探讨【中文摘要】理据性研究是当今国内外语言学的一个新的科学方向,已成为许多语言学科研究的对象。
理据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但关于它的一些重要概念早在几百年前就出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揭开了“名称”和“形式”的面纱,19世纪帕杰布尼提出了“内部形式”这一概念,在同一世纪,索绪尔提出了词汇的“理据性”和“非理据性”的概念,形成了它的两个特征,即“任意性”和“理据性”,还有词汇的理据性关系。
词的内部形式、理据性、理据性关系在理据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几年,通过一些语言学家的不懈研究,“理据性”、“词的内部形式”、“理据性关系”在理据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理据性关系进入到词汇范畴,与其他一些词汇现象密不可分,因此成为词汇学新的研究对象。
在俄罗斯,И.С.Улуханов、Е.А.Земская、Е.С.Куарякова、А.Л.Семенас、А.А.Хаматова以及《80年语法》的作者们都曾对俄语词汇的理据性进行过研究。
《80年语法》的作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术语:构词理据,理据词,非理据词等等。
在中国,英语和汉语界对理据性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俄语词汇的理据性研究还很少,因此有很大的探究空...【英文摘要】【关键词】理据性语义拟声词构词隐喻【英文关键词】【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目录】俄语词汇理据性探讨摘要5-7Списоктаблиц7-13Введение13-17ГлаваⅠ.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темы’’мотивация’’17-24 1.1. Понятиямотивации17-18 1.2. Необходимостьизучениямотивации18-19 1.3. Значениеизучениямотивации19-20 1.4. Классификациявидовмотивации20-24ГлаваⅡ. Историяизучениямотивации24-29 2.1 Историяизучениямотивациизарубежом24-28 2.2 ИсторияизучениямотивациивКитае28-29ГлаваⅢ.Теориямотивированностисвязиформыизначенияслов29-51 3.1 Определениезнакакакязыковойединицы29-31 3.2 Моделизнакакакязыковойединицы31-42 3.2.1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й’’двуугольник’31-32 3.2.2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йТреугольник32-37 3.2.3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й’’многоугольник’’37-42 3.2.4 Проблемыопределений42 3.3 Обсужденияотношениямеждуформойизначением42-51 3.3.1 ТочказрениянапроблемуСократа43 3.3.2 ТочказрениянапроблемуФердинандадеСоссюра43-47 3.3.3 ТочказрениянапроблемуЧ.С.Пирса47-49 3.3.4 Общепринятаяточказрениясегодня49-51ГлаваⅣ. Фонетическаямотивация51-59 4.1 Особенностьзвукоподражательногослова51-52 4.2 Мотивациязвукоподражательногослова52-56 4.3 Функциязвукоподражательногослова56-59 4.3.1 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аяфункция56-57 4.3.2 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аяфункция57-59ГлаваⅤ. Структурнаямотивация59-70 5.1 Правиламотивациив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и59-61 5.2 Классификациимотивациив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и61-65 5.2.1 По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муформанту61-62 5.2.2 По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мтипам62-65 5.3 Способымотивациив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и65-68 5.3.1 Несмешанныеспособымотивациив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и65-67 5.3.2 Смешанныеспособымотивациив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и67-68 5.4 Функциямотивациив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и68-70ГлаваⅥ. Семантическаямотивация70-83 6.1 Семантическаямотивация---метафора70-71 6.2 Видыметафоры71-72 6.3 Функция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ймотивации72-79 6.3.1 Образнаяфункция73-74 6.3.2 Номинативнаяфункция74-76 6.3.3 Когнитивнаяфункция76-78 6.3.4 Генерализирующаяфункция78-79 6.4 Употреблениеметафорическоймотивации79-83Заключение83-85Списоклитературы85-89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89-90作者简介90。
词语的理据与词义理解_兼及词语的理据研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1]
![词语的理据与词义理解_兼及词语的理据研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1]](https://img.taocdn.com/s3/m/c1b45d4cf7ec4afe04a1df74.png)
词语的理据与词义理解Ξ——兼及词语的理据研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王立杰(天津商学院国际商业汉语教学中心,天津300400) 摘 要 为了进一步描写词语的理据特点,本文从理据来源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两类:直接理据和间接理据,并论述了分析词语理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理据;直接理据;间接理据分类号 H030The M otiva tion of W ords and the Understand i ng of W ordsW ang L ijie(In ternati onal Comm ercial Ch inese T each ing Cen tre,T ian jin U n iversity of Comm erce,T ian jin300400)Abstract T h is paper ai m s to discu ss abou t the mo tivati on of Ch inese w o rds in o rder to w ell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 tivati on of w o rds,the M o tivati on is divided in to tw ok inds acco rding to its sou rce:direct mo tivati on and indirect one.F inally,the sign ificance ofthe analysis of the mo tivati on of the w o rds,especially in the teach ing of Ch inese as a fo reignlanguage is discu ssed as w ell.Key words mo tivati on;direct mo tivati on indirect mo tivati on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有一种好奇心,常常想弄清楚:为什么媒人叫“红娘”,与红有何关系?人脸颊上抿嘴时出现的小坑为什么叫“酒窝”而不叫“水窝”或者别的什么“窝”?它跟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对人表示喜欢或者器重时说“青睐”或者“垂青”?为什么“问鼎”有“图谋国家政权”之义?初学日语的中国人也一定很想知道,为什么用“饼肌”来形容人的皮肤又白又嫩?外国人学习汉语也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词语的理据性
定义:词的理据(motivation)指 的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 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 的关系。词语的理据能够使人了解 词义构成与发展的逻辑依据和词内 诸词素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是语 义学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
Non-motivation & Motivation
{通过日语的辗转借用~日语借词的3种 形式}
第三次浪潮:现代、西学东渐,五四运 动——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以意译的方式直接对译西语,从而促成了 现代汉语~多为意译,少数为音译或直译}
第四次浪潮:当代、改革开放,新中国成 立——(1949- );
{源于俄语、英语的外来词,从而形成当代 汉语的特征~7类外来词,以直译词和意译 词为主,直接引用原语词汇的现象越来越 突出,以英语文化的影响为主}
⑤词源理据——词源理据是指词的意义与 它们的本源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词的 身世来由可以说明它现今的词义。 Sandwich (三明治)一词就是很好的例证。 英语中具有词源理据的词通常包括三种类 型,即专有名词(Proper name) 俚语 (slang )和借词(loan words)。
通过了解理据类型理论,似乎可以得到这 样的观点:汉字的发展史是一部淡化自己 文字理论性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增强自 己形态理论性的历史。
④当代汉语中的外来词
⑤当代汉语中原语词汇/字母 词(社会文化、语言学、翻译 学、出于简约的原则、出于 修辞的需要、受中国港台的 影响)
随着新科学和新技术的引进,我国又吸收 了一些借词(loan word);信用卡一词源 自英语“credit card”,英语的card作为 基本词,构成了等各种贺卡(greeting card)。 汉语也有了以“卡”为基本词的相应的复 合词:生日卡等。随着电脑的推广及普及, 出现了各种磁卡(magnetic card),例如 calling card(电话卡),prepaid calling card(电话储金卡)。电脑部件或配置的 复合词:声卡、显示卡。
②形态理据
汉语的形声字由声符(语音)和意符 (语义)两部分组成。例如以贝为意 符的形声字(财货贿赂资)。许慎的 《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 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英语中的派生词或复合词—— notebook; worker
语义理据
例:a gleam of hope一线希望;the foot of a hill山脚;the eye of a needle针眼
乌尔曼(Stephen Ullmann)
最早对词语理据展开详细讨论的是英国语 言学家、语义学奠基人之一乌尔曼 (Stephen Ullmann),他将词分为隐性词 (opaque word)和显性词(transparent word)。每一种语言都包含在语音与语义 间毫无联系的约定俗成的隐性词,同时也 含有至少一定程度上有理据的,因而是显 性的词语。
长期以来,索绪尔的“任意性”被看作是 语言的特征之一。因为语言符号的所指和 能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逻辑的联系,或 者联系是不可论证的,即符号对现实中跟 它没有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约 定俗成的。
自然派认为音与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而习惯派则认为音与义的联系是约定俗成。
Non-motivation
①语音理据——象声词
猫叫声:miao 重物落水声:splash/扑通(pu tong)
R.Quirk points out,” Even these echoic words) are conventional to quite a large extent if you throw a stone into water, the sound you hear is by no means the same as when you say splash.”
二、中古英语时期(1150-1450年)— —受法语影响,直接借用外来词语, 特别是拉丁语系的词语;
三、现代英语时期(1450年至今)
语言学家亨利•斯威特(Henry Sweet)把古英语时期称为“词形 变化完整时期”(period of full inflection),把中古英语时期称 为“词形变化削减时期”(period of leveled inflection),把现代英 语时期称为“词形变化消失时期” (period of lost inflection)。
共时性:英语中 [tri:]不一定是指“树”, 也可以是“鞋楦”;
历时性:古英语中对“树”的称呼并不是 [tri:],只是到了中古英语之后,指树的词 才是[tri:];
范时性:同样是“树”,英语中是[tri:],
汉语用/shu/
许国璋在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时就 曾指出:“文明社会时期创造的新词词语, 就不再是任意的了,而是立意的 (motivated),甚而即使是民间任意创造的词, 也被语言学家赋予了有理有据的形态了。”
一、古代汉字(小篆以前), 象形
拼符表词文字;
二、近代汉字(汉代隶书到20世纪
五四以前),方块拼符表意文字;
三、现代汉字(20世纪五四以后),
总体并没脱离隶楷字形。源自 ③汉字的发展(潘文国):
第一阶段——“以形构义”(以形 为主),同西方“记音表义”的手 段相反;
第二阶段——“以音记义”;(以 音为主);
词语理据性的分类
①语音理据——象声词(感叹词 interjection和拟声词onomatopoeia);
②形态理据——派生词或复合词;
③语义理据——借助于词的基本语义的引 申和比喻取得的;
④文字理据——文字书写形式与词义之间 的联系: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其文字理 据性是相当强的;英文主要特征是以音表 意,字母表音文字的文字理据性要弱于汉 字。
在《语义学》一书中,他将词语的理据分 为三类,即语音理据(phonetic motivation)、形态理据(morphological motivation)和语义理据(semantic motivation)。他认为,语音理据是绝对 理据,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是相对理据。
但是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词源理据 (etymological motivation)也是其中一 种类型。另外,许余龙从文字书写形式与 词义联系的角度出发提出“文字理据”一 说。
英语词汇的其他造字理据(新词 Neologism)
人类还根据文学文化、政治事件、科 技等创造了许多新词汇或赋予旧有词 汇新的含义。例: narcissus;landscape-moonscape;
(2)汉语词语的理据性
①汉字的形义特征:“分析字形有助于对 本意的理解”(王力)。
②汉字形体演变:
汉语——文字理据性大,以表意 见长,不易接受外来词;
态度:汉文化有非常保守的一面, 强调“规范化”、“纯洁性”
②汉语外来词的四大浪潮:
第一次浪潮:古代、佛经传入,东 汉——鸦片战争(148-1840);
{以佛经词语为主~主要是意译,不排 斥音译,还有音译意译合璧的外来词}
第二次浪潮:近代、西学东渐,鸦片 战争(1840-1919);
③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梵语外来 词、日语借词、英语外来词)
汉语中的日语来源的借词其构成主要 有3种形式{回归借词、新造借词、仿 造借词};
英语外来词:从翻译方法上来看,绝 大多数是意译,少数为音译或直译。
原因——汉字的文字理据性/日语外来 词成为汉语的基础词,为汉语直接音 译英语提供了先例和便捷。
翻译学方面
翻译学方面:有些外来词难以意译或音义, 索性直用原文。难以音译的,一是汉语没 有相关对应词,无法意译,如“卡拉OK”, 大量科技新术语属于这种情况。二是汉语 中没有等义词,如“cool”。难以音译的, 一是汉语中没有对应的音,而是音译法, 如用有意义的汉字,则容易使人望文生义, 如“cool”音译为“酷”。随着时间的推移, 源语词汇cool不但被接受,而且音译词“酷” 的语义也随之而变化了。
第三阶段——“形声造字”(形音 结合而以形为主)。
(3)英语词语的理据性
①人类文字的发展的“两段论”(覃学 岚): 图画文字单线发展阶段;
拼音文字与意音文字并行发展
阶段;
表音文字的象形理据性<象形表意文字 (形态理据性相反)
②英语的发展:
一、古英语时期(450-1150年)—— 构词法与德语一样以复合词为主;
(4)英语的理据性与外来词
①根据外来词的同化程度,英语里 的外来词大致可以分为完全同化、 外完全同化、完全未同化三种类型。
②社会文化因素
③英语中的汉语借词:音译借词; 直译或意译借词;音译兼直译/意 译借词
(5)汉语的理据性与外来词
①语言结构本身:
英语——形态理据性大,以表音见 长,易接受外来词;
Bibliography
《汉语词语理据比较》 李冬 《英汉语比较导论》 魏志成 《英汉对比研究》 连淑能 《新编英语词汇学》杨连瑞 《心智的门铃》 杨彬 《英语词汇形态学》 郭海波 《语言与文化》 罗常培 《英汉比较语义学》 王逢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