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腹泻可能的病因

引起腹泻可能的病因
引起腹泻可能的病因

腹泻病因:

一急性腹泻的病因分类

(一)急性肠道疾病

1细菌性食物中毒

(1)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

(2)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3)变形杆菌性食物中毒

(4)嗜盐菌性食物中毒

(5)肉毒中毒

(6)致病性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

(7)绿脓肝菌性食物中毒

(8)韦氏杆菌(耐热型)性食物中毒

(9)真菌性食物中毒

2急性肠道感染

(1)病毒性肠炎

(2)急性细菌性痢疾

(3)霍乱副霍乱

(4)空肠弯曲菌性肠炎

(5)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6)耶尔森肠炎菌性肠炎

(7)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

(8)白色念珠菌性肠炎

3急性肠寄生虫病

(1)急性阿米巴痢疾

(2)人芽囊原虫病

(3)急性血吸虫病

(二)急性中毒

1植物类急性中毒

2动物类急性中毒

3化学毒剂急性中毒

4药物刺激及毒性反应

(三)全身性疾病

1急性全身性感染

2过敏性紫癫

3变态反应性胃肠病

4尿毒症

5甲状腺危象

6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二慢性腹泻病因分类

(一)消化系疾病

1肠源性慢性腹泻

(1)慢性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型肠结核肠道菌群失调

盲拌综合征

(2)肠寄生虫病:慢性阿米巴痢疾肠鞭毛虫病肠道小袋纤毛虫病胃肠型黑热病慢性血吸病肠道蠕虫病

(3)炎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4)其他原因的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放射性肠炎

(5)肠肿瘤:结肠癌*肠恶性淋巴瘤

(6)肠消化吸收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发酵性消化不良糖裂解酶缺乏症测叩中病

2胃源性慢性腹泻

3胰源性慢性腹泻

4肝胆道疾病所致的慢性腹泻

(二)全身性疾病

1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

(1)糖尿病性肠病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4)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5)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6)卓一艾综合征

(7)类癌综合征

(8)凡一莫(Verner-Morrison)综合征

(9)水电解质平衡失常

2尿毒症

3糙皮病

4药物食物过敏性慢性腹泻

5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6免疫球蛋白A重链病

7硬皮病

(三)功能性疾病

1结肠激惹综合征

2神经官能性腹泻

腹泻鉴别诊断: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教诊断

一急性腹泻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浒潜伏期多为1-2d长可达7d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争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10次常伴里急后

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烘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中毒型菌痢以儿间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素闻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二)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发病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

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

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

量裁液偶带脓血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

体温初升高i随即下降常出现严重的脱水

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

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

肾衰竭而死亡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

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

出沙门菌

〔三)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

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主要诊断依据有:①夏季流行高度传染;

②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病程有自限性;③除外其他细胞所致的腹泻;④粪便中可分离出轮状病毒

(四)霍乱与副霍乱

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1霍乱的临床特点①潜伏期一般为2-3d也可短至数小时或6d之久;②发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剧烈呕吐为喷射性反复不止

粪便及呕吐物为米泔水样用排便量大而无粪质;③严重的脱水可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严重者可有高热少尿无尿肾衰竭死亡;④常伴肌肉痉挛尤其是谜肠肌及腹肌为明显

2诊断依据①流行病学特点;②典型的临床表现调特殊的细菌学检查与血清学检查

(五)伪膜性肠炎

伪膜性肠炎是由肠道内顽固性梭状芽胞杆菌(C difficile)异常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假膜假膜外观

多呈半透明物质蛋清样肉眼较难辨认将其放人10%甲醛溶液中则外观较清楚1临床特点腹水样便重症者混有假膜每日腹泻数次至数十次很少为脓血便多有诱因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2诊断依据①有诱发因素;②粪便中有假膜;③肠镜活检或粪便培养可发现顽固性梭状芽胞杆菌或检出此菌的毒素

(六)血吸虫病

早期血吸虫病中84.6%有腹泻可为单纯性腹泻大便稀据或水样也有的为痢疾样腹泻腹泻大多为持续性少数为间歇性病程长短不一

诊断要点:①与疫水接触史;②粪便毛蝴孵化法阳性;③肠镜部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血吸虫卵即可确诊

二慢性腹泻

(一)慢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菌痢)多由于急性菌痢治疗不当演变而成细菌学分析近十多年来国内志贺型菌痢逐渐减少而弗氏型与宋氏型相对增多弗氏型易于演变为慢性慢性菌痢的临床特点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区分为下列三型:

1慢性隐匿型患者过去有急性菌痢史已隔两个月以上无症状但肠镜检查有病理改变或同时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慢性迁延型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状如腹痛腹胀长期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粪便间歇地或经常地带有部液或脓血左下腹压痛乙状结肠变粗变厚易触及患者常有营养不良体重减轻与乏力

3慢性型急性发作患者在慢性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如受凉饮食失调激惹而急性发作腹痛与腹泻加重便脓血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临床与急性菌痢相似血水肿质地变脆触之易出血;②就膜呈颗粒感失去光泽粗糙不平;③溃疡大多表浅多发大小代治疗能改善蛋白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不良

秋季腹泻与夏季腹泻的区别

夏秋季节是腹泻的高发期,夏季是以细菌引起的腹泻为主。由于天气热、湿度大,适合于一些细菌生长,人们吃生冷食物较多,容易引起腹泻。

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

起的。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主要在秋冬季流行,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人最主要的症状是发热、腹泻,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为呕吐,有的还有咳嗽,腹泻每日10余次不等,发热和呕吐持续约2天,但腹泻可持续约3~5天,或一周,少数可达二周,大便为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呈黄绿色或乳白色,可有少量粘液,无脓血,无腥臭味。秋季腹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秋季腹泻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服用抗生素有害无益。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病毒、饮食疗法和液体疗法,同时辅以肠黏膜保护剂

治疗。

病程中,家长应做好饮食喂养和口服补液。给孩子喂口服补液盐水应该耐心,少量多次地喂,积少成多,逐渐就能纠正脱水。如果孩子对口服补液不耐受,或腹泻程度加重,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看儿科医生,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补液。

防治原则应重视饮用水卫生,做到勤洗手,并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夏季腹泻的原因

夏季腹泻的常见病因 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夏季腹泻的常见原因: 1、肠炎 腹泻为肠炎最主要的症状,也是常见的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轻者每天2-5次,重者20-30次,粪便性质个体差异极大,软便,稀糊状、水样、粘液便不一,但大便以粘液脓血便多见,有的表现为痢疾样脓血便。早上起床后腹泻及餐后腹泻最常见。个别病人还会出现便秘、腹泻交替进行的现象。 2、肠息肉 肠息肉会导致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更要引起警惕。 3、直肠癌 直肠癌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恶变,会出现不明原因大便习惯改变或粪便异常。 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腹泻交替、排便后仍有便意,里急后重等。粪便异常:如血便、粘液便(大便带鼻涕状物)、脓血便等。 发病机理 正常人每24小时有大量液体和电解质进入小肠,来自饮食的约2L,来自唾液腺、胃、肠、肝、胰分泌的约7L,总计在9L以上,主要由小肠吸收,每日通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的液体约2L,其中90%被结肠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水分不到200ml,这是水在胃肠道分泌和吸收过程中发生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平衡失调,每日肠道内只要增加数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泻。 (一)高渗性腹泻在正常人,食糜经过十二指肠进入空肠后,其分解产物已被吸收或稀释,电解质会计师已趋稳定,故空回肠内容物呈等渗状态,其渗透压主要由电解质构成。如果摄入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或药物(主要是2价离子如Mg2+或SO2-4)是浓缩、高渗而又难消化和吸收的,则血浆和肠腔之间的渗透压差增大,血浆中的水分很快透过肠粘膜进入肠腔,直到肠内容物被稀释成等张为止。肠腔存留的大量液体可刺激肠运动而致腹泻。

腹泻及其治疗

腹泻及其治疗

————————————————————————————————作者:————————————————————————————————日期:

腹泻 一、症状概述 腹泻部位:腹部 腹泻科室:消化内科,中医科,内科,中西医结合科,急诊科 腹泻相关疾病:急性胃肠炎,直肠癌,黄疸,轮状病毒所致胃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消化道憩室病,伪膜性肠炎,绦虫病,蛲虫病,硬皮病 腹泻相关检查: 胃总酸度测定,高峰胃酸分泌量测定(PAO),最大胃酸分泌量测定(MAO),胃游离盐酸测定,胃基础胃酸分泌量测定(BAO),胃蛋白酶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皮质醇(FC),总蛋白(TP),蛋白电泳 腹泻概述: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腹泻病因: 一急性腹泻的病因分类 (一)急性肠道疾病 1细菌性食物中毒 (1)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 (2)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3)变形杆菌性食物中毒 (4)嗜盐菌性食物中毒 (5)肉毒中毒 (6)致病性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 (7)绿脓肝菌性食物中毒 (8)韦氏杆菌(耐热型)性食物中毒 (9)真菌性食物中毒 2急性肠道感染 (1)病毒性肠炎 (2)急性细菌性痢疾 (3)霍乱副霍乱 (4)空肠弯曲菌性肠炎

婴幼儿腹泻原因以及治疗方案

婴儿腹泻 婴儿腹泻(也称消化不良),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儿,急性可分二型。轻型腹泻:每天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呈蛋花汤样,偶有溢乳及呕吐,轻微腹胀等;重型腹泻:每天十次以上,多达数十次,水样便,呕吐,发热、面色发灰,烦躁不安,甚则昏迷、惊厥,并有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目录 1病因 2症状 3治疗方法 4诊断要点 婴幼儿急疹 胃肠型感冒 细菌性肠炎 ( 母乳性腹泻 胃肠炎 细菌感染 寄生虫 抗生素

^ 1病因 婴儿腹泻 是多由饮食不当或肠道内、外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消化道功能紊乱综合症,多发生在2岁以下婴儿。婴儿喂食母乳时,正常每天大便次数会比喂食牛奶多一至二次,为黄绿色糊便;而喂食牛奶者,则为黄色成形便。腹泻则是指粪便中水分增加,且大便成分变质而言。一般而言,腹泻时大便的次数会增加、水分增加、大便颜色变成绿色、气酸臭。主要症状有: 1、轻症:每天大便五至八次,可能伴随着轻微发烧或呕吐。粪便呈黄绿色,带粘液且呈蛋花汤样,并伴有轻微腹胀,肠鸣音亢进。 2、中度腹泻:每天大便十次,稀水便、气味酸且臭,可能中度发烧。 3、重症:腹泻频繁,每天大便八至十五次,呈水样、量多,有酸臭味,烦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惊厥,血丝黏液便,前囟门凹陷,皮肤及嘴唇干燥等。 4、部分患者可出现明显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或低镁等。 2症状 ⒈轻度(单纯性消化不良):每天大便5-6次,多至10余次,蛋花样或水样,黄或黄绿色,有白色小块,可有低热,溢奶,精神饮食尚好或略减,体重不增或略降,无脱水。 ⒉重度(中毒性消化不良):每天大便10次以上,水样便,黄色,呕吐,发热,尿少,

慢性腹泻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6890836.html,/ 1 慢性腹泻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症状,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g ,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根据病因不同,临床症状呈多样化。 一、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慢性腹泻临床上常见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甚至带粘冻、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大便量多,色浅,次数可多可少;结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常于便后缓解或减轻,排便次数多且急,粪便量少,常含有血及黏液;直肠病变引起者常伴有里急后重。因病因不同慢性腹泻还有不同的伴随症状如腹痛、发热、消瘦、腹部肿块或消化性溃疡等。 二、慢性腹泻常见并发症 1、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腹泻病程较长,如禁食时间过久或长期热量不足,常可引起营养不良和各种维生素缺乏症。消化不良与营养不良可互为因果,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不良后果。维生素A 缺乏可引起干眼症及角膜软化症;维生素D 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症。 2、感染:常见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疖肿、败血症、泌尿道感染及静脉炎等。各种感染可能成为腹泻的病因,但也有在腹泻之后,由于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继发感染。迁延性腹泻或原有营养不良病儿,容易并发真菌感染,如鹅口疮、真菌性肠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重型腹泻可能出现黄疸,常见于营养不良及重症败血症病儿,预后不良,故中毒性肝炎是腹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4、其他症状: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如处理不当还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钾、中毒性肠麻痹、肠出血、肠套叠等,偶可见肠穿孔和腹膜炎。 温馨提示:患儿腹泻一般常见的是稀便、水样便、蛋花样便、黄绿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患儿腹泻5次左右。孩子腹泻时,如果便中带有血丝或出现血水样便、脓样便,每次便量较少,却坐在便盆不愿起来,就有可能是痢疾,或是空肠弯曲性腹泻或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应立即就医。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e16890836.html,/fx/2014/0804/187402.html

牛常见的拉稀类型及其防治方法

牛常见的拉稀类型及其防治方法 拉稀是牛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据分析,引起牛拉稀的病因众多,临床症状也表现不一,在养牛生产中,养殖场(户)要有效地防范牛拉稀的发生,必须根据牛不同的拉稀类型和发病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现将临床上牛常见的拉稀类型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牛霉菌性拉稀是由于牛采食了发霉变质的草料而导致牛发生霉菌性胃肠炎而引起的拉稀。患牛一般表现为精神委靡,食欲减退,反刍减少,呈现持续性拉稀,且稀便恶臭并常混有泡沫、黏液和血液,但患牛的体温并不升高,一般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均无疗效。防治方法:应及时更换牛的草料,严禁用发霉变质的草料喂牛;对已发生霉菌性拉稀的牛,可用0.9%食盐水2500毫升~4000毫升给牛内服,每日内服2次~3次,同时供给牛新鲜的青绿多汁饲料,对重症患牛则应配合静脉注射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0毫升~3000毫升、维生素C2克~4克,一般2天~3天即可治愈。 牛瘤胃酸中毒性拉稀多是由于饲喂了过酸的青贮料、酒糟以及一次性采食精料过多等,导致牛瘤胃酸中毒而引起的拉稀。患牛一般表现为精神沉郁,结膜呈淡红色,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目光呆滞,步态蹒跚,后肢踢腹;严重病例卧地不起,磨牙呻吟,肌肉颤抖,呈昏迷虚脱状态。病初患牛排灰色稀粪,继而转为绿色泡沫状水泻,如治疗不及时最后会导致牛便血而死亡。防治方法:饲喂牛的草料应尽量力求新鲜、多样化,对储藏时间过长的青贮料、酒糟等不可一次性饲喂过多,给牛补喂精料要循序渐进,切忌一次性补喂过多,谨防牛发生瘤胃酸中毒性拉稀。对已发生瘤胃酸中毒性拉稀的牛,可取石灰50克~100克,加水1000毫升~1500毫升,充分搅拌静置沉淀5分钟~10分钟后,取上清液一次性给患牛内服,每日内服3次,连续内服2天~3天;对重症患牛则应配合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0毫升~500毫升。 牛草料不洁性拉稀是由于牛采食了不洁的草料、饮用了不洁的饮水,导致牛发生细菌性胃肠炎而引起的拉稀。患牛一般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反刍减少甚至废绝,呈现持续性拉稀。病初患牛排便如喷射状,后期排便乏力,且稀粪中混有泡沫、黏液和血液。防治方法:饲喂牛的草料、饮水应保持清洁干净,切忌因草料和饮水不洁引发牛不洁性拉稀。对已发生不洁性拉稀的牛,可用大蒜60克,捣碎,加适量水给牛内服,每日3次;对重症患牛则应按牛每公斤体重5毫克~10毫克氯霉素进行肌肉注射,同时配合内服磺胺嘧啶(首次量

腹泻的症状、类型、原因及治疗

腹泻的症状、类型、原因及治疗 不同腹泻的类型 腹泻包括短期的急性腹泻和长期的慢性腹泻。几乎每个人在他们的生命中的某段时间都会经历严重的突然发生的急性腹泻。它通常持续时间很短而且可能整个过程不需要药物治疗,大多数急性腹泻是由感染引起,也可能多种药物的副作用。 另一方面,慢性腹泻,通常持续四周或更长时间,往往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就医。肠易激综合症(IBS) 是慢性腹泻最通常的原因。 根据驱引起腹泻的原因,腹泻可分类成不同的类型。例如,大便在消化道的迅速通过所引起的腹泻常伴随运动性紊乱,如IBS。食物过快的或大量的通过肠道而使之不能完全吸收也是腹泻的常见原因。腹泻的类型主要包括: ?渗透性腹泻。当肠道中的糖(如乳糖,果糖)、糖醇(如山梨(糖)醇)和一些矿物质(如镁、硫、磷等)无法被身体吸收,这些不吸收的物质因为含有较高的渗透压,容易吸收更多的水分进入肠道,引起水样腹泻。乳糖不吸收引起的腹泻就是渗透性腹泻一个例子,山梨(糖)醇也是这个类型腹泻的的通常原因。一般地,当食物种不再含有上述成分时,患者的渗透性腹泻症状消失。 ?分泌性腹泻。当肠道分泌更多的放水和盐分予进入肠道时,大便变松软多水,引起腹泻。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最常见的是罹患了释放毒素的感染,毒素干扰肠道,促使他们分泌水和盐。良性肿瘤也能刺激分泌从而导致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也可能由于肠道对胆汁酸和脂肪酸的吸收过少引起。这可能在某医疗情况的人群中发生,例如,腹腔疾病和肠道炎症疾病(IBD)。 消化食物过快地通过消化道排泄产生的腹泻极可能是分泌性腹泻。因为肠没有充足的时间吸收液体,即使患者禁食,分泌性腹泻仍可持续。 ?渗出性腹泻。当内层结肠发炎或激惹时,引起血、黏液或其他的液体的释放,这个类型的腹泻能由于很多条件引起(例如IBD、肺结核、一些癌症)。 注意不同类型的腹泻可能在同一时间发生,这一点很重要,例如,由于腹泻去看医师的病人很少单独患有渗透或分泌性腹泻,一些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往往同时发生。 积粪性腹泻看似有腹泻一样的症状而实际上是粪便嵌顿性便秘的并发症。积粪性腹泻的病人,液体大便在直肠内部压紧大便的附近流动,造成腹泻的一种错误印象,积粪性腹泻在孩子,老年人或运动或心智的能力有障碍的成人中最普遍存在。 松散的水样便能将腹泻与下述两种相关的情况区分开来。一是排便过多(也叫做假性腹泻) 包括小块的,坚硬的大便次数增多,同时还存在失控性肠蠕动的便失禁。另一个是人为造成的腹泻,它不同于病理性腹泻,因为是病人服泻药所致结果。这种情况出现在厌食症或者食欲过盛的病人,这么做是为了控制体重,或者病理假装综合症(Munchausen syndrome)的病人,这么做可以引起别人注意。 腹泻可能的原因 腹泻可能是各种疾病和治疗手段引起的一个症状,或某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还可能是特定的饮食造成结果,可能的原因包括:

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完整版)

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完整版) 摘要 通过介绍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及二者的关系,明确了慢性腹泻的定义,简述引起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介绍了引起慢性腹泻的功能性胃肠病的常见类型和临床诊断,详细总结了这类慢性腹泻的治疗措施,并对难治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处理提出展望。 腹泻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并非一种疾病,可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是指病程>4周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病程迁延,临床症状多样化,治疗原则有异同。 一、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 引起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有: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塞病等;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糖尿病性腹泻、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肠结核、阿米巴肠病、慢性菌痢、真菌感染、肠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慢性胰腺炎;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药源性腹泻;腹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等。随着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型,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上的竞争与压力不断加剧,造成脑-肠轴功能紊乱,引起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因此,目前功能性胃肠病是引起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6年6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委员会颁布了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定义为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肠轴互动异常[1]。功能性胃肠病引起慢性腹泻的情况包括:IBS(腹泻为主型与混合型)、功能性腹泻、胃-结肠反射亢进引起的腹泻。它们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内脏高敏感性、消化道动力与分泌功能障碍、大脑信息处理异常、5-羟色胺(5-HT)信号传导异常、心理障碍、遗传等因素综合引起。 二、慢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 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与粪便常规和潜血检查,粪便的病原学检查等,加上消化内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综合分析做出诊[1,2]。 IBS的诊断标准为至少6个月存在反复发作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至少每个月有3 d出现症状,必须有以下2个及以上表现:排便时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形状的改变。可伴有排便紧迫感或排便不尽感、黏液便、腹胀等。IBS的分型诊断标准见表1。 诊断腹泻型IBS时,要注意区分是小肠激惹为主还是大肠激惹为主,是典型的IBS还是不典型IBS。如患者每天的排便次数不多,每次排便量较多,粪便中有消化不良的食物残渣,一般无黏液便与里急后重表现,多属于小

腹泻的临床鉴别诊断

腹泻(diarrhea) 一、简要定义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加、粪水中水量增加或答辩成分异常。正常人大便频率为每日1-3次或每日2-3次。每日大便含水量应100-200ml,为成形软便,不含异常成分。正常人每日从饮水中摄取水约2L,从消化道各段分泌的液体约7L,其中胃液、胰液各2L,唾液、胆汁、肠液各1L。每天进入肠道的液体共约9L,这些液体大部分(85%)被小肠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55%-66%),进入结肠的水分约为1-1.5L,结肠将其大部分吸收,随大便排出体外的仅有100-200ml水分。小肠和结肠吸收水的能力很强,小肠每日可吸收水12-18L,结肠每日可吸收水4-5L,小肠病变时,将过多的水分排入结肠,当超过结肠吸收水分的能力时才会出现小肠性腹泻。 二、腹泻的分类 (一)按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征分类 1、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内有大量吸收不完全的食物,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绒毛萎缩引起的双糖酶缺乏,使双糖吸收产生障碍,在肠内引起渗透压升高,不能吸收的药物如山梨醇、甘露醇及盐类泻剂(如硫酸镁)也可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多,促进肠的蠕动使其排出体外,出现腹泻。 渗透性腹泻的特点: ⑴大便量一般小于1000ml/d。 ⑵禁食后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 ⑶血浆-粪便溶质差扩大。正常人的血浆-粪便溶质差小于50mmol/LH O。 2 ⑷正常人pH约为7(接近中性),pH约为5时,大便酸度增高。当糖类吸收不良时,未被吸收的糖经结肠细菌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可使大便变酸。 2、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指某些病因使小肠隐窝细胞大量分泌水及电解质而引起腹泻。 分泌性腹泻的特点: ⑴每日排水样便大于1000ml。 O。 ⑵血浆-粪便溶质差一般小于50mmol/L H 2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一章 慢性腹泻

第十一章慢性腹泻 健康人每日解成形便一次,粪便量不超过200~300g。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腹泻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即为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 腹泻应与肠运动过快所致的排便次数增多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失禁区别。 【胃肠道水电解质生理学】 在禁食期间,肠腔内含极少量液体。但每日摄取三餐后,约有9L液体进入肠道,其中2L来自所摄取的食物和饮料,而其余为消化道分泌液。通过小肠的食糜容量取决于摄取食物的性质,高渗性饮食所造成的容量比等渗或低渗者大得多。在通过小肠的过程中,食糜转变为与血浆相同的渗透压,当到达末端回肠时,它已是等渗状态。每日约有1~2L液体进入结肠,而结肠每日有吸收3~5L水分的能力,因此,每日粪中水分仅约100~200ml。总之,肠道能处理大量来自于上消化道的分泌液和食物中的水和电解质,由于其巨大的吸收能力,正常粪中丢失很少。 【腹泻的病理生理】 从病理生理角度分析,腹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但在临床上,不少腹泻往往并非由某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一)渗透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腔内存在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体液水分大量进入高渗状态的肠腔而致。摄入难吸收物、食物消化不良及黏膜转运机制障碍均可致高渗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多由糖类吸收不良引起。食物中的糖类在小肠上部几乎全部被消化成为各种单糖,然后由肠绒毛的吸收细胞迅速吸收。在双糖酶或单糖转运机制缺乏时,这些小分子糖不能被吸收而积存在肠腔内,使渗透压明显升高,

大量水分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当肝胆胰疾病导致消化不良时,常伴有脂 肪和蛋白质吸收 不良亦可致腹 泻。常见的渗透 性腹泻原因列于 表4—11—1。 渗透性腹泻有两大特点:①禁食48小时后腹泻停止或显著减轻;②粪便渗透压差(stool osmotic gap)扩大。所谓粪便渗透压差是指粪便渗透压与粪便电解质摩尔浓度之差。由于粪便在排出体外时,渗透压一般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因此,可用血浆渗透压代替粪便渗透压。计算公式为:粪便渗透差=血浆渗透压-2×(粪[Na+]+粪[K+]),血浆渗透压取恒数即290mosm/L。正常人的粪便渗透压差在50~125mosm/L之间,渗透性腹泻患者粪便渗透压主要由不被吸收的溶质构成,Na+浓度往往少于60mmol/L,因此粪便渗透压差>125mosm/L。 (二)分泌性腹泻 是由于肠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所引起的腹泻。肠吸收细胞的刷状缘含有许多微绒毛,使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黏膜的隐窝细胞顶膜有Cl-传导通道,调节C1-的外流和分泌,其关键作用是分泌水和电解质至肠腔。当肠细胞分泌功能增强、吸收减弱或二者并存时,均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的净分泌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泻。能引起分泌性腹泻的疾病很多,大致分为五类: 1.异常的介质各种异常的介质可激活小肠、大肠细胞膜上的cAMP,胞内cAMP含量剧增,使细胞质钙离子含量增高,导致肠道分泌增加,大量水分、碳酸氢钠、氯化物和钾离子丧失。这些介质包括细菌的肠毒素、摄取胺前体脱羧

腹泻及用药

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以及腹膜、肠系膜、网膜等脏器的疾病。 。常见病症:食管炎、胃炎、肠易激综合症、急性肠胃炎、腹痛、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腹泻、便秘 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 。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腹块。黄疸。呕血。黑粪。便血。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烧心感。食欲不振。早饱 临床表现与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咽下困难、胸骨后烧灼感、食管返流----------食管炎、食管癌 。上腹不适(胃胀-消化不良)、疼痛、厌食、恶心、呕吐、反酸-胃酸过多或胃动力不足(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 。脐周腹痛、腹胀、腹泻、粪便呈糊状或水样------------急性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结肠病) 。下腹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腹泻、便秘、便黏液、血便-----痢疾、各种肠炎、肠易激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 腹泻病定义 。满足以下2个条件 1粪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抗生素用多了也腹泻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分类方法 病程:(急性<2周,迁延2周—2个月,慢性>2个月) 病情:(轻型、中型、重型)

病因:(感染、非感染) 病理:(高渗性、分泌性、吸收不良性、渗出性、生理性) 急性腹泻: 腹泻是一种症状,病因和对症治疗都很重要。在未明确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泻药和解痉止痛药,以免造成误诊。 用药原则:一般在零售药店,多数属于对症治疗 对于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都需要黏膜保护,防止黏膜发炎 --------------有无呕吐---食物中毒 --------------有无发烧---细菌感染,痢疾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时口服补盐液ORS---喝盐水、少吃油 --纠正营养平衡,适当根据病情补充维生素----------腹泻维生素丢失严重 --对于急性或慢性腹泻,都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最后在进行止泻或解痉。----------少吃 对应治疗 病毒及细菌病毒(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一般不需要抗菌药物 痢疾、肠炎----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适用于肠道感染 阿米巴痢疾--------甲硝唑 乳糖不耐受不宜用乳制品。应使用乳糖酶片 炎症性肠病-------柳氮磺吡啶或美沙拉嗪、奥沙拉秦 腹泻次数较多时,也可以直接服用肠粘膜保护剂,应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引起腹泻可能的病因

腹泻病因: 一急性腹泻的病因分类 (一)急性肠道疾病 1细菌性食物中毒 (1)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 (2)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3)变形杆菌性食物中毒 (4)嗜盐菌性食物中毒 (5)肉毒中毒 (6)致病性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 (7)绿脓肝菌性食物中毒 (8)韦氏杆菌(耐热型)性食物中毒 (9)真菌性食物中毒 2急性肠道感染 (1)病毒性肠炎 (2)急性细菌性痢疾

(3)霍乱副霍乱 (4)空肠弯曲菌性肠炎 (5)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6)耶尔森肠炎菌性肠炎 (7)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 (8)白色念珠菌性肠炎 3急性肠寄生虫病 (1)急性阿米巴痢疾 (2)人芽囊原虫病 (3)急性血吸虫病 (二)急性中毒 1植物类急性中毒 2动物类急性中毒 3化学毒剂急性中毒 4药物刺激及毒性反应 (三)全身性疾病 1急性全身性感染

2过敏性紫癫 3变态反应性胃肠病 4尿毒症 5甲状腺危象 6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二慢性腹泻病因分类 (一)消化系疾病 1肠源性慢性腹泻 (1)慢性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型肠结核肠道菌群失调 盲拌综合征 (2)肠寄生虫病:慢性阿米巴痢疾肠鞭毛虫病肠道小袋纤毛虫病胃肠型黑热病慢性血吸病肠道蠕虫病 (3)炎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4)其他原因的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放射性肠炎 (5)肠肿瘤:结肠癌*肠恶性淋巴瘤

(6)肠消化吸收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发酵性消化不良糖裂解酶缺乏症测叩中病 2胃源性慢性腹泻 3胰源性慢性腹泻 4肝胆道疾病所致的慢性腹泻 (二)全身性疾病 1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 (1)糖尿病性肠病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4)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5)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6)卓一艾综合征 (7)类癌综合征 (8)凡一莫(Verner-Morrison)综合征 (9)水电解质平衡失常 2尿毒症

慢性腹泻诊疗指南

慢性腹泻诊疗指南 【概念】 定义:指大便内含有过多的水或电解质,粪便含水量超过80%;或大便的重量>10 g/(kg·24 hr) ;次数超过3次/d;病程>2月。国外将腹泻病程>2周为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或持续性腹泻(persistent diarrhea,PD)。 正常儿童胃肠道能够吸收的液体约为285 ml/(kg·24 hr)和排 出大便5~10 g/(kg·24 hr)。正常大便中含Na+:20~25 mEq/L、K+:50~70 mEq/L、C1—:20~25 mEq/L。 粪便渗透压差(stool osmotic gap,OG): 粪便渗透压差:血浆渗透压-2*(粪[Na+]+粪[K+]); 血浆渗透压290mOsm/(kg·H2O);正常粪便渗透压差50~125 mOsm/ (kg·H2O); 渗透性腹泻患者粪便渗透压主要由不被吸收的溶质构成; Na+浓度往往<60 mmol/L.因此粪便渗透压差>125 mOsm/(kg·H2O)。 分泌性腹泻粪便渗透压差一般<50 mOsm/(kg·H2O),粪便Na+浓度>90 mmol/L。 【慢性腹泻的分类及机制(见下图)】 图1-6 慢性腹泻的分类及机制

【慢性腹泻的病因】 表1-25 慢性腹泻的原因

【慢性腹泻的诊断手段】 慢性腹泻病病因繁多,诊断须分步分层进行。首先了解大便情况,这点对大多数性状改变明显(如:水样便、粘液脓血便、稀烂便)且次数增多者易于做出正确的诊断,根据病程>2月,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病;但只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成形或硬,是否可诊断腹泻,这需要进一步对大便进行分析,收集24~48 h大便并称重,大便重量>l0 g/(kg·24 hr)则可诊断为腹泻。 图1-7 慢性腹泻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图1-8 慢性腹泻的大便检查

最新小儿腹泻的原因与治疗指南

小儿腹泻的原因与治疗指南 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目录 ·小儿腹泻的病因 ·母乳性小儿腹泻的原因 ·小儿腹泻缺锌的原因 小儿腹泻的病因 非感染性原因 一喂养不当,如奶量增加太快,奶内加糖过多,突然换奶如人奶换牛奶,以及增加辅食不当,未遵循:“从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宋铁玎二生理性腹泻,给小儿的营养成分超过了小儿需要和消化功能的极限而发生腹泻,此种腹泻多见于6个月内的小婴儿。 三物理因素刺激,喂食生冷食物,腹部受凉等。 四消化道以外的全身性疾病,有些疾病直接影响消化道功能,并使食物不易吸收而造成腹泻,如:肺炎,脑膜炎,败血症,感冒均可造成小儿拉肚子。 感染性原因

一细菌感染,主要是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的感染,在夏季多见,大多是由于饮食不卫生,由口直接污染而造成,同时小儿身体抵抗力不如成人,加之炎热季节会抑制小儿消化酶的产生,故小儿拉肚子的机会就比较多。 二病毒感染,主要是肠道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前者多发生在5月至9月,后者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其感染途径也是由消化道的传染而来。 总之,小儿拉肚子是一种综合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小儿拉肚子时,首先要查明原因,再对症治疗,如喂养不当造成的,主要应该调整喂养,而不必应用大量抗菌素,而真正细菌感染造成的腹泻,要不失时机应用抗菌药物,并及时找医生诊治。 母乳性小儿腹泻的原因 母乳性腹泻 很多妈妈都会咨询关于孩子大便的问题,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母乳喂养大便次数多,很多妈妈认为自己“奶凉”,还有很多人自作主张给宝宝吃很多药物,更有甚者就直接停了母乳喂奶粉了,其实,很多宝宝都会发生母乳性腹泻,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母乳性腹泻多见于出生6个月以内婴儿。大便每天2~3次到8~9次。虽然有腹泻,但孩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发生腹泻的原因多与母乳中含有较多的前列腺素E2有关。此种腹泻往往随婴儿渐渐长大和添加辅食渐渐消失,不必停止喂奶。 母乳喂养可防腹泻尤以出生后最初数月内应以母乳喂养。因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母乳中含有多种小儿所需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都非常适合儿童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除患结核、心肾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应提倡母乳喂养。应注意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到定时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

引起腹泻的原因

造成腹泻的原因 1 造成腹泻的原因大体上可分为非病原性因素以及病原性因素两种,其中非病原性因素包括营养和饲养环境的应激,如潮湿、温度变化、断奶应激、季节温差等。 1.1营养性腹泻 1.1.1饲料中植物蛋白所占的比例过高或者能量不足。由于仔猪胃液分泌少,消化酶种类少,酶的活性低,再加上胃酸含量不足,所以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不易过高,如果使用高蛋白必须采用高能支持,并且提供质量可靠的蛋白原料,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最好选用可利用的高消化性的动物性蛋白质。 1.1.2饲料中含有抗营养因子。饲料中某些抗营养因子,如植物凝集素、蛋白质酶抑制因子等,不但影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同时还破坏肠道组织的完整性,造成消化道和肠道吸收障碍,进而引起仔猪腹泻 1.1.3饲料中营养因子缺乏。仔猪饲料中维生素需要量虽然不多,但是必不可少,如烟酸和VB2等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辅酶,缺乏会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此外还有一些微量元素的缺乏也会导致仔猪的腹泻,如缺铁或缺铜会引起仔猪贫血,结果使机体对大肠杆菌敏感,进而引起并发性腹泻。 1.1.4饲料中纤维素含量过高。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纤维素物质,可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及维持正常的微生物区系平衡,有效防止仔猪腹泻,但仔猪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较差,过高的纤维素不但影响对饲料的消化率,而且使消化道黏膜受到机械损伤,结果发生腹泻。 1.1.5 饮水不足或者水质问题,以及饮水的压力过大,造成仔猪饮水不足,

也可发生腹泻,另外饲料霉变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等都能造成仔猪腹泻。 2.2应激性腹泻的原因 应激性腹泻是指因饲养环境(如气温突变、仔猪转群、换料等)发生突变而产生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引起的腹泻。仔猪处于应激状态下,皮质酮分泌量增加,阻碍消化道分泌黏蛋白,肠道有机酸分泌量降低,使肠道内pH值升高,结果抑制了乳酸杆菌的增殖,激活了大肠杆菌的增殖;同时在应激状态下,仔猪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并伴随体质下降,进而引起腹泻。另外,还有母猪本身的营养状况及母乳成分的变化,也会造成仔猪腹泻。 3非病原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3.1营养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3.1.1合理选择仔猪饲料原料,并保证合适的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血浆蛋白等是优质的蛋白质原料,而植物蛋白如豆粕等含有抗营养因子,在配料时应限量使用,最好控制在25%以内,并进行膨化或加热处理,将蛋白质含量降低到20%以下。如果添加动物蛋白质原料,也应使饲料蛋白质水平控制在20%以内,一般情况下,5~10千克的仔猪,饲料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8%~20%为宜,10~20千克的仔猪饲料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6%~18%为宜,但必须保证几种限制性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的供给。 3.1.2配置营养全面、营养素比例协调的仔猪饲料。注意维生素、矿物质的添加量,尤其是维生素易受温度、湿度以及饲料中重金属离子的影响而氧化分解失效,应当添加保护剂量并作稳定性处理,以确保饲料中有足够的有效成分。 3.1.3添加适量酸化剂或者健胃散。因仔猪胃液分泌少,胃酸不足,不利于胃蛋白酶原的激活,而影响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所以添加0.1%~0.3%的复合型

慢性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完整版)

慢性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完整版) 摘要 慢性腹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多且复杂。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内携带的细菌群,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功能丰富。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保持动态平衡,与宿主互利共生,维持宿主身体的健康。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将出现菌群失调,导致疾病发生,通常表现为腹泻。粪菌移植可快速、经济、相对安全地重建正常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d),粪便量增加(>200 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按病程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类。急性腹泻病程多在2周之内,少数可持续至2周以上,慢性腹泻指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其发病往往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1,2]。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病因多,也较为复杂,临床转归差异大。人类肠道是一个大又杂的微生态环境,有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构成了一个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统,形成天然的生物屏障,抵抗外来致病菌的侵袭。当机体受到饮食、药物、精神压力等因素影响时,这种平衡被打破,将产生病理性组合,称肠道菌群失调。由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慢性腹泻在临床上易被忽视。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功能的深入研究,人们对肠道菌群有了全新的认识,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慢性腹泻也逐渐被重视。

一、肠道菌群及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人体肠道内寄居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以细菌为主。健康成人肠道中含大约104个细菌,种类>1 000种,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3],占粪便干重的1/3~2/5,具体分为三大类:①原籍菌群,为肠道优势菌,具有免疫调节、抑制和清除病原菌的作用,主要有类杆菌、消化球菌、双歧杆菌及优杆菌等;②条件致病菌,其在肠道菌群平衡时无害,在特定条件下可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主要有肠杆菌、肠球菌等,以兼性需氧菌为主; ③过路菌,菌群平衡时此类菌数量少,长期定植机会少,如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可致病,主要有变形杆菌、假单胞菌等。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之间及与宿主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维持肠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对宿主表现为不致病,并通过生物屏障作用、营养作用、免疫调节作用、生长与衰老、代谢作用、抑癌作用等维持着宿主的健康[4]。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饮食、药物、年龄、肠道动力异常及免疫功能障碍等。其中抗生素的不当使用被认为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罪魁祸首[5],尤其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得肠道敏感菌被抑制,而耐药菌过量繁殖。研究表明,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水平与用药剂量相关[6],而益生菌有稳定并增加肠道优势菌在肠道菌群中的作用[7]。饮食习惯也可改变肠道菌群[8],在低渣饮食中加入纤维对肠道功能及结果有益[9]。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显著减少,肠杆菌、肠球菌增加。正常的肠道运动在推进食物的过程中也可清除细菌,肠道运动减弱时,可使细菌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大量繁殖,促使肠道菌群失调[10]。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是肠黏膜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可抵抗病原体入侵并阻止肠道细菌

牛拉稀的原因与治疗

牛拉稀的原因与治疗 引起牛拉稀的原因有很多,建议养殖户直接在兽医确诊指导下对症下药。 霉菌性拉稀 牛饲喂发霉饲料极易引起霉菌性胃肠炎。病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反刍减少甚至停止,持续拉稀,粪便恶臭,混有泡沫、黏液和血液,但体温不升高,使用各种抗菌剂治疗无效。 治疗:每次可灌服0.9%食盐水2500~4000毫升,每日2~3次,同时供给新鲜青绿多汁饲料。重者需静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0~3000毫升、维生素C2~4克。 中毒性拉稀 牛饲喂过酸的青贮料、酒糟,易引起瘤胃酸中毒。病牛精神沉郁,结膜呈淡红色,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目光呆滞,步态蹒跚,后肢踢腹。严重者卧地不起,磨牙呻吟,肌肉颤抖,呈昏迷以至虚脱状。初期排灰色稀粪,继而转为绿色泡沫状水泻,如不及时治疗最后便血死亡。 治疗:取石灰50~100克,加水1000~1500毫升,充分搅拌静置沉淀5~10分钟,取上层清液,一次灌服,每日3次,连用2~3天。重症者需静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0~400毫升。

不洁性拉稀 牛由于采食脏物、污水,极易引起细菌性胃肠炎。病牛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反刍减少甚至废绝,持续拉稀,初期排粪如喷射状,后期排粪乏力,粪中混有泡沫、黏液和血液。 治疗:可用大蒜60克,捣碎,加适量水灌服,每日3次;严重时肌注氯霉素,每公斤体重每次5~10毫克,配合内服磺胺嘧啶,首次量每公斤体重0.2克,维持量为0.1克,每日2次。 草食性拉稀 牛采食过多的刚萌芽的嫩草或青料,导致胃肠功能失调而引起下泻,粪便稀薄呈青绿色,病牛精神、食欲良好,体温正常。 防治:轻者只需饲喂适量干草或稻草,控制嫩草和青料的采食量,即可康复。重者可取生姜50~75克,捣碎炒熟,加白酒50~100毫升,1次灌服,每日3次,连服2~3天可愈。 过劳性拉稀 耕牛整日卧地,疲惫乏力,食欲减少或废绝,长期持续拉稀,粪中混有泡沫、黏液和血液,但体温不升高。 防治:可取苏木50~75克,水煎候温,加入切碎的鲜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级高牧医042 学号200401015227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姓名盛吉吉 系部畜牧系 专业畜牧兽医 指导教师王冬梅职称实验师 日期2009.5.20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盛吉吉 【摘要】本病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流行性腹泻。季节性很强,以11月至第二年2月底发生较多,各类年龄都可感染。病猪及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猪龄的增长而下降,1-5日龄内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死亡率也高,几乎100%,断奶,育肥、种猪症状较轻微,病死率很低或无病死。此病传播迅速,仅数日危及全群。 【关键词】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猪;肠道性传染病 1.发生与分布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与传染性胃肠炎(TGE)相似的疾病,在我国长期被误认为是TGE,1976—1977年,在比利时一些主场发生各种年龄的猪急性腹泻。1977年,伍德氏在英国报道类似疾病,称为“流行性腹泻Ⅱ型”,潘萨尔特氏在比利时,查西氏在英国发现此病,其后,在欧洲的捷克,西德等许多国家发生流行。我国在1964年前后开始发生冬季拉稀病,每年冬季11月份起发生流行,春节前后达到高峰,流行面广,数省数县连续发生,不论猪大小,性别,品种,均可发生,但病因不明。国内从70年代起开始研究病原,分离出几株病毒,如上海的“华株”,辽宁省的“辽株”,吉林省的“吉株”,福建省的“龙株”等,均认为是猪传染性胃肠炎,但抗原似乎有差异。在80年代,长春是高德荣氏等通过TGE的Miller株与4个地方毒株的免疫荧光交叉反应,兽医大学朱维正氏等通过吉株,华株与通化株的免疫荧光实验,均证实与猪流行性胃肠炎不同,直到1983年上海市畜牧兽医研究所从比利时引进CVLA株免疫血清,证实华株为CVLA,才正式肯定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2.病原

猪拉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最普遍的拉稀也是困扰广大养殖户一大烦恼!在分不清楚的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拉稀?什么病造成拉稀不止?会导致养殖户大家用药乱投医,来回换药。不仅耽误病程,也会使药在猪体内产生耐药性。而延长病程的发展,导致病情恶化,错过用药的最佳时机! 为了方便大家的对拉稀的初步认识,先分析猪拉稀的几种病因及情况? 1、猪传染性肠胃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肠病毒感染腹泻。 2、猪腺病毒感染腹泻、星状病毒腹泻杯状病毒腹泻、诺瓦克病毒腹泻、细小病毒腹泻、伪狂犬病毒腹泻、猪瘟病毒腹泻、仔猪黄白痢断奶期腹泻、红痢血痢。 3、由病原微生物感染、细菌与病毒感染、消化系统机能紊乱而引起的牛羊腹泻可有效防治; 4、细菌性腹泻:如仔猪黄白痢、副伤寒、犊牛副伤寒、禽霍乱、雏鸡白痢等。 5、营养性腹泻:如营养过剩或不良性腹泻病毒性腹泻: 6、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等激性型腹泻: 7、断奶、换料、转群、天气变化、环境不适外购猪等各种应激引起的腹泻。 总体几种原因引起的肠炎、腹泻,在不明的情况下,可以称不明原因引起腹泻拉稀。 万痢金方一针见效,解决以上所有的病情拉稀,有奇效。预防乱用药,降低用药成本,达到及时的用药治疗的时机。 万痢金方具有清热燥湿、抗菌消炎、止痢、清热、抗细菌病毒,止泻痢、最重要有解肠毒等功效,清除长期替换用药的,留下的药残!和缓解拉稀引起的酸中毒。已达到良好用药效果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一次量每1kg体重马、牛0.05-0.1ml,猪、羊0.1ml-0.2ml,每天一次,连用2-3天。 母猪过奶止痢:母猪每公斤体重注射0.1ml,每天一次,连用两天。 注释:仔猪还口服:每1kg体重家畜、禽用0.5ml,每日一次,连用2-3天。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功能性腹泻) 病因症状 腹泻是指肠管蠕动增快而引起排便次数增多(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天解1-2 次成形的褐黄色大便),粪便稀薄,或有脓血、粘液相杂者。如果仅是排便次数增多,粪便仍然成形者,称为假性腹泻。起病急,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腹泻,多由急性肠道传染病、细菌性食物中毒、肠道变态反应、饮食不当等所致;起病缓慢,常有反复发作,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常由慢性腹泻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这里指的是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包括结肠过敏、情绪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症状表现有腹痛胀气,排气排便后疼痛或消失,稀便与硬便交替出现。中医将伴有腹部觉冷,四肢不热,不耐寒冷刺激以及天亮时即腹痛而泻的称作脾肾虚寒腹泻;将伴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胀并有下垂感,四肢沉重无力的称作脾胃气虚腹泻;将精神郁怒即痛泻,泻后疼痛减轻的称作肝旺克脾腹泻。慢性腹泻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达数月、数年不愈。自疗注意事项 (1)寻找引起腹泻的原因,尽力避免之。 (2)情绪安定,有利于肠胃功能的调整。 (3)饮食宜易消化、少渣宰,并忌食生冷食物。 (4)忌吃生大蒜。大蒜的辛辣会刺激肠壁,加剧腹泻。 (5)红枣、淮山药、栗子、扁豆、糯米、莲子肉有健脾厚肠止泻作用,不妨多吃点。苹果能止泻,煮熟后也可多吃。 (6)减少房事,使脾肾精气得以滋养。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脾肾双补丸,每次6-9克,每日3次,温水吞服。用于脾肾虚寒者。 (2)补脾益肠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水吞服。用于脾气虚者。 (3)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3次,湿水吞服。用于肝旺克脾者。 2.验方自疗法 (1)厚朴、五味子、石榴皮、乌梅、黄芪各10克,鸡内金5克。每日一帖,分2次煎服。 (2)柴胡15克、白芍20克、枳实10克、甘草6克、法半夏15克、陈皮1 2克、茯苓30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用于大便秘结与泄泻交替出现、夹带粘液多者。 (3)赤石脂、禹余粮、浮小麦、大枣各30克,甘草10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用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即泻者。 3.饮食自疗法 (1)等量饭锅巴、炒莲子肉研成粉,拌入适量白糖。每次食50克左右,每日3 次。 (2)猪腰子2只、骨碎补30克,煮食,喝汤食腰。用于肾亏虚寒者。 (3)大蒜、糖适量。生大蒜煨熟去皮,和糖服食。本方对长年泄泻放臭气者效果显著。 (4)大蒜2头。将大蒜放火上烤,烤至表皮变黑时取下,放入适量的水煮,食其汁液即可。大蒜有杀菌功能,具有强化胃肠消化机能的作用,本方对便臭强烈的泄泻疗效较好。 4.外治自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