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

合集下载

浅谈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的治疗体会

浅谈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的治疗体会

浅谈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的治疗体会倾倒综合征是指由于手术在胃切除与胃空肠吻合术后失去幽门或其正常功能胃内食物骤然倾倒至十指肠或空肠,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近年来胃大部切除术已成为为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最常用术式,倾倒综合征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随着人们对术后并发症越加关注,倾倒综合征的防治亦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本文是我院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的16例倾倒综合征临床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为男性,所有病例都发生在胃大部切除术后1~2周病人恢复进食时,大多数发生在术后第一次进食。

16例倾倒综合征患者中,其中早期倾倒综合征患者13例,晚期倾倒综合征3例。

在本组病例中,其中7例单纯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腹胀、腹痛、腹泻等, 3例单纯表现为全身症状,无力、心慌、出汗等; 3例晚期倾倒综合征患者症状多发生在餐后2~4 h内,临床表现为低血糖症状。

1.2 治疗方法1.2.1 一般治疗①体位:餐后适当平卧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因重力作用使食物过快从残胃进入小肠,②饮食:原则上一定要少食多餐多进干食少进汤,限制食糖,宜予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进餐后需躺卧半小时:③神经精神因素:临床观察发现,患者术前精神状态属于兴奋型或紧张型的,术后较易发生倾倒综合征。

精神神经因素可使幽门调节功能障碍而致胃的排空加快,甚至在未曾作过胃切除术者也可发生倾倒综合征,因此,心理治疗对倾倒综合征的治疗更为重要。

1.2.2 药物治疗可服用解痉药组胺药缓解症状,餐前20~30分钟服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或普鲁苯辛等),以阻止过度的胃肠蠕动,口服甲磺丁脲(D860)0.5~1.0g,可缩短高血糖症的持续时间。

1.2.3 手术治疗轻中度病例,经内科治疗能在数月或数年内症状减轻或痊愈。

重度者可手术治疗。

倾倒综合征大多数随时间推移而痊愈,故手术应十分慎重,避免进行二次手术,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心理影响。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 1.胃出血:胃大部切除术后,一般在24小时以内,可以从胃管引流出少量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性内容物,多为术中残留胃内的血液或胃肠吻合创伤面少量渗出的缘故,属于术后正常现象。

如果短期内自胃管引流出较大量的血液,尤其是鲜血,甚至呕血、黑便、严重者出现出血性休克,是少数病例因切端或吻合口有小血管未结扎或缝合不够紧密;胃粘膜被钳夹伤或旷置的十二指肠溃疡止血不彻底等原因所致的出血。

出血也可能是继发的,即在手术后数天发生,多因结扎或缝合过紧,致使组织坏死,结扎缝脱落所致。

较严重的早期出血,甚至发生休克,需要果断再次探查止血。

继发性出血多不十分严重,大部经保守治疗即可自行止血。

2.十二指肠残端破裂:这是胃大部切除术毕罗Ⅱ式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约10~15%。

多因低位十二指肠溃疡,特别穿透到胰腺头部的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时过多松动十二指肠损伤浆肌层或血液循环;残端缝合过紧,过稀或结扎过紧均能造成残端愈合不良。

输入空肠袢梗阻,胆汁,胰液及肠液滞留在十二指肠腔内,十二指肠膨胀,肠腔内压力不断增高而致残端破裂。

这一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4~7天。

表现为右上腹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局部或全腹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症状。

右上腹穿刺可抽出胆汁样液体,预防方法是:要妥善缝合十二指肠残端,残端缝合有困难者,可插管至十二指肠腔内作造瘘术,外复盖大网膜。

溃疡病灶切除困难者,选择病灶旷置胃大部切除术式,避免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一旦发生残端破裂,手术修补很难成功,应即行引流术,在十二指肠残端处放置双腔套管持续负压吸引,同时也要引流残端周围腹腔。

保护伤口周围皮肤以防消化液的腐蚀。

以静脉营养法或空肠造瘘高营养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充足的营养。

此外,要应用抗菌素防治腹腔感染。

如因输入空肠袢梗阻所致,可行输入空肠与输出空肠侧侧吻合,解除梗阻。

经上术处理,多能自愈。

3.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多发生在术后5~7天,如在术后1~2天内发生,则表示术中根本没有缝合好,一般来说,大多由缝合不当,吻合口张力过大,局部组织水肿或低蛋白血症等原因所致组织愈合不良。

胃大部切除术后护理要点

胃大部切除术后护理要点

胃大部切除术后护理要点胃大部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胃部手术,术后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

一、术后伤口护理术后的伤口需要进行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干燥清洁。

术后3天内尽量避免湿水浸泡,以免引发感染。

术后一周内避免剧烈活动,以防伤口裂开。

同时要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二、术后饮食调理胃大部切除术后需要从液体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再到软食和正常饮食。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和烹调方式,避免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

还要注意分餐次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

三、术后呼吸护理术后患者需要保持平卧位,使用枕头垫高上半身,有助于改善呼吸。

术后尽早进行活动和深呼吸训练,以促进肺部康复。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

四、术后疼痛管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需要及时进行疼痛管理。

可以采用镇痛药物,但要注意遵医嘱使用,并避免过量。

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采用热敷、理疗等物理疗法缓解疼痛。

五、术后并发症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胃食管反流、胃瘫痪等。

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

定期复诊,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发现并处理问题。

六、术后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和支持。

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增强康复信心。

七、术后康复锻炼术后患者需要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可以进行适度的散步、慢跑、瑜伽等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查,确保康复进程。

以上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通过合理的伤口护理、饮食调理、呼吸护理、疼痛管理、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和康复锻炼,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同时,患者和家人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遵循医嘱,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毕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毕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毕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毕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你好;1.:后,一般在24小时以内,可以从引流出少量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性内容物,多为术中残留胃内的血液或胃肠吻合创伤面少量渗出的缘故,属于术后正常现象。

如果短期内自胃管引流出较大量的血液,尤其是鲜血,甚至呕血、、严重者出现,是少数病例因切端或吻合口有小血管未结扎或缝合不够紧密;胃粘膜被钳夹伤或旷置的止血不彻底等原因所致的出血。

出血也可能是继发的,即在手术后数天发生,多因结扎或缝合过紧,致使组织坏死,结扎缝脱落所致。

较严重的早期出血,甚至发生休克,需要果断再次探查止血。

继发性出血多不十分严重,大部经保守治疗即可自行止血。

2.残端破裂:这是胃大部切除术Ⅱ式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约10~15%。

这一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4-7天。

表现为右上腹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局部或全腹明显压痛、、腹肌紧张等症状。

预防方法是:要妥善缝合十二指肠残端。

一旦发生残端破裂,手术修补很难成功,应即行引流术。

保护伤口周围皮肤以防消化液的腐蚀。

以法或空肠造瘘高营养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充足的营养。

此外,要应用抗菌素防治腹腔感染。

如因输入空肠袢梗阻所致,可行输入空肠与输出空肠侧侧吻合,解除梗阻。

经上术处理,多能自愈。

3.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多发生在术后5-7天,如在术后1~2天内发生,则表示术中根本没有缝合好,一般来说,大多由缝合不当,吻合口张力过大,局部组织水肿或低蛋白血症等原因所致组织愈合不良。

胃肠吻合口破裂常引起严重的腹膜炎。

如因吻合口破裂所致腹膜炎,须立即手术进行修补,多能成功。

但术后一定保持可靠的,加强输血、输液等。

如吻合口破裂发生较晚,已局部形成脓肿或瘘,除了引流外,也要胃肠减压和支持疗法,一般在数周吻合口瘘常能自行愈合。

若经久不愈者,则应考虑再次。

4.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梗阻现象胃大部切除毕罗氏I式吻合,梗阻机会较少,仅偶尔发生吻合口梗阻。

胃大部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

胃大部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

胃大部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中发生并发症的32例并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于50岁以上群体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群体(P0.05)。

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既有术后正常表现,也有术中损伤、术式不科学等因素引起的,应该基于病因分析针对术后并发症类型加以防控。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并发症临床分析当前,胃大部切除术在胃十二指肠疾病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

临床实践证明,胃大部切除术后常伴有胃大出血、急性胃穿孔、瘢痕性幽门阻塞及胃溃疡等并发症[1],严重影响着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本文选取3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探讨了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现分析如下: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中发生并发症的32例并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为26~64岁,平均年龄为(42.6±4.5)岁。

32例患者住院后行临床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6例,胃癌患者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5例,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例;均给予切除术治疗,其中毕氏I式手术患者10例,毕氏II式手术患者22例。

术后24小时~11天出现并发症,其中术后出血8例,术后残胃蠕动无力7例,术后梗阻14例,术后倾倒综合征3例。

1.2研究方法就32例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针对患者统计资料进行了X2检验,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32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中26~40岁患者4例(12.5%),40~50岁患者6例(18.8%),50~64岁患者22例(68.8%),其中50岁以上群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患者(P0.05)。

毕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毕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毕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你好;1.胃出血:胃大部切除术后,一般在24小时以内,可以从胃管引流出少量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性内容物,多为术中残留胃内的血液或胃肠吻合创伤面少量渗出的缘故,属于术后正常现象。

如果短期内自胃管引流出较大量的血液,尤其是鲜血,甚至呕血、黑便、严重者出现出血性休克,是少数病例因切端或吻合口有小血管未结扎或缝合不够紧密;胃粘膜被钳夹伤或旷置的十二指肠溃疡止血不彻底等原因所致的出血。

出血也可能是继发的,即在手术后数天发生,多因结扎或缝合过紧,致使组织坏死,结扎缝脱落所致。

较严重的早期出血,甚至发生休克,需要果断再次探查止血。

继发性出血多不十分严重,大部经保守治疗即可自行止血。

2.十二指肠残端破裂:这是胃大部切除术毕罗Ⅱ式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约10~15%。

这一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4-7天。

表现为右上腹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局部或全腹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症状。

预防方法是:要妥善缝合十二指肠残端。

一旦发生残端破裂,手术修补很难成功,应即行引流术。

保护伤口周围皮肤以防消化液的腐蚀。

以静脉营养法或空肠造瘘高营养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充足的营养。

此外,要应用抗菌素防治腹腔感染。

如因输入空肠袢梗阻所致,可行输入空肠与输出空肠侧侧吻合,解除梗阻。

经上术处理,多能自愈。

3.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多发生在术后5-7天,如在术后1~2天内发生,则表示术中根本没有缝合好,一般来说,大多由缝合不当,吻合口张力过大,局部组织水肿或低蛋白血症等原因所致组织愈合不良。

胃肠吻合口破裂常引起严重的腹膜炎。

如因吻合口破裂所致腹膜炎,须立即手术进行修补,多能成功。

但术后一定保持可靠的胃肠减压,加强输血、输液等支持疗法。

如吻合口破裂发生较晚,已局部形成脓肿或瘘,除了引流外,也要胃肠减压和支持疗法,一般在数周吻合口瘘常能自行愈合。

若经久不愈者,则应考虑再次胃切除术。

4.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梗阻现象胃大部切除毕罗氏I式吻合,梗阻机会较少,仅偶尔发生吻合口梗阻。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
1)术后胃出血: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

为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4~6天,吻合口黏膜坏死脱落;术后l0~20天,吻合口黏膜下脓肿腐蚀血管。

2)十二指肠残端破裂:多发生在术后3~6天(或1~2天),临床表现酷似溃疡急性穿孔。

3)吻合口瘘:多发生在术后5~7天。

4)术后梗阻:输入段梗阻,急性完全性梗阻时,呕吐物不含胆汁;慢性不完全性梗阻时,呕吐物含胆汁,无食物。

吻合口梗阻时,多为胃排空障碍,禁忌再次手术。

输出段梗阻,呕吐胆汁和食物。

5)倾倒综合征和低血糖综合征。

6)碱性反流性胃炎:三联征,即剑突下持续烧灼痛,胆汁性呕吐,体重减轻。

7)吻合口溃疡:多见于空肠侧。

8)营养性并发症:营养不足、贫血、腹泻与脂肪泻、骨病。

9)残胃癌:指胃因良性病变施行胃大部切除术至少5年以后所发生的残胃原发性癌。

胃切除术后并发征—胃瘫

胃切除术后并发征—胃瘫

胃切除术后并发征—胃瘫经病原学统计,就大多数患者并发胃瘫的病因可分为:糖尿病(29%)、术后并发(13%),原发性(36%)[2]。

而胃切除术后胃瘫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有多种解释:其主要原因更多的倾向于术中迷走神经损伤和手术本身带来个副作用,其他医源性所致胃瘫的原因有麻醉、镇痛剂;抗胆碱能药物和部分糖尿病用药和其他类肿瘤性疾病等[3]。

1.完整的胃蠕动是由胃底的紧张性收缩、胃窦的位相性收缩和幽门十二指肠的收缩抑制作用构成的[4]。

由于胃大部手术切除了远端胃、幽门,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胃蠕动节律失常、胃动过速,产生逆行蠕动波,减弱了残胃的收缩,空肠麻痹或痉挛使食糜传递阻力增加,干扰了残胃及小肠对内容物的清扫运动,致使胃排空失调。

2.手术本身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

3.术前有胃流出道梗阻者较之无梗阻者胃瘫发生率高。

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致不同程度的胃功能不佳者,术后胃瘫发病率较高。

胃大部切除术后毕-Ⅱ式吻合较毕-Ⅰ式胃瘫发生率高,这可能是毕-Ⅰ式吻合更符合生理状态,胃肠运动更协调,另外端端吻合较端侧吻合更快地使胃肠动力恢复正常也是因素之一。

4.胃电节律紊乱是胃排空迟缓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胃电起搏与传导过程主要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s)支配,Cajal细胞相当于心脏窦房结的起搏细胞,位于胃体、胃窦部肌壁间隙内,术后胃瘫的发生与胃电传导通路中 ICC 数量减少,结构紊乱及传导功能下降有关[5]。

有学者认为胃切除同时切除了胃大弯侧的胃电起搏点可能也与PGS的发生有关[6]。

5.术后持续镇痛术后2-3 d采用连续硬膜外或静脉麻醉镇痛,其麻醉药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常见外科疾病
第一节胃大部切除术后
一、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
(一)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营养并发症
1.体重减轻发生率约5%,术后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是主要原因,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做到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

2.贫血发生率10%~20%,与出血、能量、蛋白质、铁摄入量不足有关,营养治疗按缺铁性贫血进行,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

3.腹泻与脂肪因胃排空过快。

小肠蠕动过强,使胰胆分泌液与食糜不能充分混合,脂肪类食物不能乳化引起脂肪消化吸收不良。

应采用低脂少渣饮食。

(二)术后出血
发生在术后24小时后,为鲜血,主要原因为吻合口出血。

(三)术后呕吐
引起的原因有残胃蠕动无力或胃排空时间延长;术后梗阻;前者应胃肠减压、禁食,营养支持可采用胃肠外或鼻饲,鼻饲管应进入空肠。

(四)碱性反流性胃炎
术后数月或数年发生,因术后胆汁、胰液进入残胃,胆盐、卵磷脂破坏胃粘膜屏障,H+逆向转移,促使组胺释放引起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等,其临床表现基本同急慢性胃炎,因病程长易发生营养不良和贫血,应按急慢性胃炎并发营养不良和贫血给予营养支持。

(五)吻合口溃疡
发生在术后两年左右,临床表现同消化性溃疡病,营养治疗同消化性溃疡病,注意观察胃出血的发生,及时调整营养治疗方案。

(六)倾泻综合征(dumping symlrome)
倾泻综合征的发生可发生在早期和晚期,原称早期为倾泻综合征,晚期称低血糖综合征或迟发性倾泻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可同时存在。

倾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如下。

1.早期倾泻综合征在进食30分钟以内发生,其症状由心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有全身无力、头昏、晕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呼吸加大、血压下降;由胃肠功能障碍引起的有上腹饱胀不适、腹泻。

发病机制是胃容积减少及失去幽门控制,食物和液体快速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引起胃肠功能、血管舒张功能的紊乱、胃肠道激素改变、血容量下降而出现的特异综合征。

2.晚期倾泻综合征又称迟发性倾泻综合征或低血糖综合征。

主要症状有:餐后2~4小时发生,以血管舒张症状为主,胃肠症状不明显。

发病机制是胃失去胃窦和幽门控制,排空过快,糖类食糜快速进入空肠并迅速大量吸收,血糖快速升高以及空肠上端高渗性食糜引起高血糖素大量释放,刺激胰岛素释放大量胰岛素,使血糖迅速降低而发生的系列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