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8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2 儒学成为正统(原卷版)

[2007--2018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2 儒学成为正统(原卷版)
[2007--2018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2 儒学成为正统(原卷版)

考点3-2儒学成为正统

【考点图解】

【名师点拨】

一、.“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关系

(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2)“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3)“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体用关系,“天人合一”是体,“天人感应”是用。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对其评价

1.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维护现实统治。

2.评价

(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

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弘扬。

【历年真题】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2014·上海单科·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A.孔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

3.(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4.(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6.(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

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7.(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8.(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9.(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10.(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11.(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12.(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上中

(仁

人)

上下

(智

人)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愚

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4.(2016·北京文综·37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15.(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16.(2012·天津文综·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测试题及解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测试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9·广东二模)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解析:选D由材料中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说明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力,故D项正确;秦朝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便已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未体现其经济基础,也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无关,故B、C两项错误。 3.(2019·广州模拟)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解析:选B由材料“终不见仁义”“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可知汉代信奉孔孟之道,重视儒学教育,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可知强调的是对儒家思想的重视而非刘贺昏庸无道和其下葬身份,故A、D两项错误;宋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故C项错误。 4.《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作为私学教材的《诗》《书》等儒家经典,至汉代位列官方认可的“六艺略”,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得到认可和推崇,联系史实可知,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所致,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解释汉代儒家经典地位的上升,A项错误;B 项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所涉及的史书为《汉书》。 5.(2019·衡阳联试)西汉中晚期,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据此可知这些举措() A.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B.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C.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B项错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6.(2019·蚌埠联考)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使士人开始步入政治舞台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儒学成为正统史料分析

儒学成为正统史料分析 1.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材料一〕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解读】这两则资料都显示汉武帝时,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汉武帝即位后,向往用儒学治理国家。于是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政治。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和公孙弘,而且公孙弘因为治《春秋》而被封相封侯,因此学习儒家学术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肯定,并且数百儒者参与国家政事,说明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得到首肯,从而广泛地流传。 2.汉武帝兴办太学 〔材料一〕建元五年①,置五经博士②。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元朔五年③,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与博士子弟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四〕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④。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装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⑤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当]与计⑥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⑦,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⑧掌故⑨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⑩。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 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未增倍之元帝好儒……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 ──班固《汉书·儒林传序》 【解读】以上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兴太学情况。 公元前136年,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立学官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之为“博士”。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以太学以公孙弘为学官,规定中央,官学博士弟子名额五十,由“太常择民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充当。在这些正式弟子之外,又增设跟博士“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无定额),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 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在中央官学之外,武帝又令天下郡国立学校,招各县子弟入学,学生免除徭役,卒业按成绩差使。 昭帝时,博士弟子增至百人,元帝时达千人,成帝更增至3 000人。 (1)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定的教材,标志从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2)太学的兴力,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为封建统治输送新的血液,从此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最大特点;(3)除太学外,各地郡县均设学校使儒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注释】①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②五经,博士,武帝时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立于学官,并加以研究,传播五经的

中国文化史考试题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二、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宋代市民文化的勃兴 从空间上来看,宋代商业街成批涌现,如在开封忭河两岸,皇城东华门外,一度从宣德门向南到朱雀门的御街两旁都准许行人进行买卖;南宋的临安,有3个商业区位于御街上。不仅临安城内如此,就是城外郊区也极其繁华,出现了15个商业繁荣、居民集中的镇市。另外,出现了周期性的市场,有庙会集市和专项商品交易会,也都是宋代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从时间上来看,宋代大都市的夜市能够持续到四更,距离早市开市仅仅一个时辰,还不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寒冬大雨雪中,也有夜市盘卖。 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布局,是与市民的生活相适应的。市民阶层的主体,是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因此,市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农民有着明显的不同。从个人来说,市民不须像农民那样一年遵守严格的农时,在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分配上,有比较大的自主性,因而空闲时间也比较多;从整体来说,市民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忙与闲的时间也各自不同,不想农民那样有整齐明确的农忙与农闲的区分。这样,在时间上,无论是在一天中还是一年中,市民都要求城市的工商业能够为他们提供几乎是不间断的服务;在空间上,市民分散地居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也要求工商业能够根据他们的分布而灵活地分布,而不是根据统治者的规定分布。市民能够有这样的权利正是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并日益重要、以至于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

课后达标检测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哈尔滨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 解析:选B。“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 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信息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D项错误。 2.(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大一统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性三品论” 解析:选B。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B项正确;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C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D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高三新课程教学质监)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灾异,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 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解析:选B。“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包括所谓祥瑞,不仅仅是材料中“灾异”,故A项错误;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中国文化史考题

【中国文化史】 一、选择题(15×1')(出自PPT) 二、名词解释 ①三武一宗 分别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加上后周世宗时的限佛运动,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这四位皇帝先后掀起大规模的排斥打击佛教的运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 ②经和经学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指的是官府重要典籍和各学派的重要著述的称谓。到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经变成了儒家学派尊崇的所谓孔子亲授的五类或六类著述的专称。经学原泛指注解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后特指训解、阐述“法定”的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学问。 ③宗法 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家族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成员权利与义务、调整内部关系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支配后者、后者服从前者。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宗法制在西周时候是重要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④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打上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⑤古文经学 是指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今文经学为朝廷所承认,处于正统的官学地位;古文经学则未设立学官,处于非正统的私学地位。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被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这就是古文经的来历。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三、简答题(3×10') ①法律伦理化的过程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经历了德治、礼治、法治三个阶段。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萌芽时期是原始公社时期,人们依照效法天地的自然法而活动,形成了自节自律的伦理精神。这一时期孕育了中国伦理法律的核心“礼”和思想渊源。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第一次飞跃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吸收夏商两朝的教训,将“礼”重新纳入法律体系当中,发掘出伦理精神,形成了刑礼并举的治世之道。 封建社会是法律伦理化的第二次飞跃时期,以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启为起点,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为继续,以隋唐伦理法律的完善为标志。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三十三)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作业】

课时检测(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 解析:选B“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2.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据此表可知,当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重用文臣贬抑武将B.兼顾德才两重标准 C.采用儒家思想治国D.利用中朝牵制外朝 解析:选C材料只是说明丞相的出身而不能说明贬抑武将,故A项错误;兼顾德才标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在多代皇帝当政时都受到重用,表明汉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出身,丞相属于外朝,材料并未反映中朝情况,故D项错误。 3.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选A“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 17.蘇轍上書言:「金飾之取人,送文書,習課程,未有不可為吏者。若求知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2.3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解析】选A。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故A正确;变化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错误;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错误。 2.(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错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拓展延伸】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 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 3.(2019·衡水中学模拟)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 )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解析】选C。汉武帝对处罚结果的改变,反映了皇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C。 4.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2020高考10年真题3年模拟-考点49 儒学成为正统(解析版)

考点49儒学成为正统 【十年真题】 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 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二单元 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题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联]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是诸侯国势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注]从民本到君本;从理性到迷信;从人道到天道。 [拓]新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辩]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搞清楚啊,可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一、背景 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黄老之学的过时: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标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1.内容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提出“三纲五常” 2.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推广儒学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 4.影响 [注]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修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即治国、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汉初以此为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思想专制。 [注]三纲五常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拓]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补]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新探究大一轮检测:第35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哈尔滨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 解析:选B。“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信息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D项错误。 2.(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大一统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性三品论” 解析:选B。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B项正确;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C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D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高三新课程教学质监)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灾异,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解析:选B。“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包括所谓祥瑞,不仅仅是材料中“灾异”,故A项错误;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认为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解析:选D。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从上天接受到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

论儒家在汉代如何成为正统思想

论儒家在汉代如何成为正统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的典型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他们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结合时代特点,有所创新,为儒家带来新的发展。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演化为“仁政”。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说的正是如此。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此外,荀子还主张以礼治国,这与孔子注重礼是相通的。 然而,战国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期。在经济上,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从而导致井田制崩溃,孕育出小农经济这一封建经济,其伴生品为小农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不断,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被中央集权制代替。在思想上,“百家争鸣”进一步发展。而战国时期本身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诸侯纷争,战乱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亟需一个统一的国家。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才是他们所需要的,比如法家。可惜的是,当时的儒学过于理想化,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不为统治者所接受,因而不能成为正统思想。 到了汉代,由于汉代前期采用的是郡国并行制,到了后期出现严重弊端——诸侯兼并。而此时的统治者为汉武帝,他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拥有统一全国的野心。与此同时,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董仲舒吸收法家等多家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摆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一系列思想,而这恰恰满足了汉武帝统一全国的需求,从而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不难推测,思想上的统一往往能推动政治上的统一。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董仲舒提出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建立学校,所教内容均为儒家经典,选拔人才也从儒生中挑选,在这些措施的拖动下掀起一股学儒风潮,儒家在社会中渐渐被接受,因此儒学成为了汉代的正统思想。 与战国时期相比,汉代的儒学更加与时俱进,更具有实践性。虽然两者的核心都是“仁”,但是战国儒学更加纯正,而汉代儒学则是“外儒内法”。

中国文化史 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1) 1、文化的概念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2、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上古期: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园3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中古期: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 近代期: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 现代期: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3、北方文化区特征: 这一地带是区系类型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点试点。广义的北方三大块:西北、北方、东北。狭义的北方则东以辽河为界,辽东、辽西各成区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和河曲地区也各为区系,西部以陇山为界,陇西属北方区系,陇东属中原区系。又以辽西和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区系。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地区,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这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如两种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曾交错存在。这一地区是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不仅秦以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 4、“五礼”的所指及内容 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见《周礼大伯宗》章) 五礼分述如下: 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历史复习课必修三学案 第2课 儒学成为正统

历史复习课必修三学案 第二课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条件; 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汉朝已国力强盛;②因“无为而治”的政策长期实施,中央集权面临威胁(王国问题,匈奴为患,土地兼并等);儒学被改造以适应现实需要。 2、董仲舒的应时改造儒学: ①客观原因,秦朝儒学因不合时宜受严重打击;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说,改造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现实的需要。 ③主要思想:大一统---尊王攘夷,国家统一。君权神授----天是万物的主宰,君主受命于天。天人感应----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意志,天会以灾异警示君主。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为“三钢”;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成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的封建道德规范。核心是“天人感应” ④意义:主张君权神圣化,国家大一统,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改变汉初以来内外松弛的局势。 3、汉武帝的支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措施:大量起用儒家为官;孝廉成为选官的标准;建立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从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4、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积极影响:①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②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③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④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严重压抑人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钳制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发展;其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理轻法观念都对其具有消极影响。 三、主要概念 1、大一统:正式提出“大一统”的是《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人颜师古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李斯更是明确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2、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主要学派有孔子学说、墨子学说和董氏学说等。董氏学说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和吸收了墨子的天罚理念,在其儒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作用。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古代君主施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三纲五常: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积极作用: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消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4、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到了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四、历年高考题精析 1.(2014·上海单科·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3.(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4.(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6.(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7.(2013年福建高考14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8.(2013年重庆文综,1,4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9、(2011年北京卷文综14,4分)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10.(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