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歌——客家山歌教案

合集下载

客家之歌教案

客家之歌教案

客家之歌教案【篇一:花城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音乐教案】第二单元珠江两岸的歌1、云南歌曲《小河淌水》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发音发声技巧,运用正确的发声位臵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2.掌握该曲的重点部分,投入情感去演唱。

3.要求:气息通畅,声音松弛,明亮。

教学内容:一、发声练习1、 1 = d — g 4/45 3 4 2 3 1 2 7 │ 1 - - - ‖ma me mi mo mu.要求:用缓吸缓呼的方法,是气息自然,平缓,一口气唱完全曲。

用软起声,连音练唱,声音匀称,连贯,统一,有渐强到渐弱的力度变化。

字头m用双唇音,字腹韵母a,e,o用合口呼,i用齐齿呼,要强调保持好口型。

先用慢板练唱,要用行板、中板的速度。

2、1 = c — g 4/413 56 56 53 │ 13 56 56 53│ 1 - - - ‖mi yama mo要求:用缓吸缓呼的方法,气息输送均匀,出声自然,声音要唱得连贯,圆润。

字头声母发音快而短,m音用双唇,i用齐齿,韵母则要保持足够的时间,须认真注意保持正确的口型。

二、歌曲教唱: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属于南方音乐。

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

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

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演唱提示:歌曲歌词很富有口语化,非常具有云南地区的民歌特点,演唱时感情要真挚、内在,歌声要向小河流水那样流畅,音色圆润甜美。

全曲的音量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创造一种歌声由远及近,逐渐流向远方的意境。

“哎”一声遥远的呼唤般的声音,仿佛从天边飘来,把人带到了美妙的意境中去。

客家山歌谱曲教学设计

客家山歌谱曲教学设计

客家山歌谱曲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客家山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

客家山歌以其朴实、淳朴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为了保护和传承客家山歌,培养更多的山歌艺术人才,本文设计了一套客家山歌谱曲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 理解客家山歌的基本音乐元素和特征;3. 掌握客家山歌的谱曲技巧和创作方法;4. 能够通过谱曲创作,表达客家山歌的情感和内涵。

三、教学步骤1. 理论学习:介绍客家山歌的起源和演变,讲解客家山歌的音乐元素,包括音调、节奏、音色等。

通过听取经典的客家山歌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示山歌的独特魅力。

2. 模仿演唱:教授学生一首经典的客家山歌,并让学生们模仿演唱。

通过模仿演唱,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客家山歌的独特音乐特征,培养对山歌的兴趣和热爱。

3. 谱曲创作:介绍客家山歌的谱曲技巧和创作方法。

教授乐器基础知识和基本的音乐理论,让学生们能够理解乐谱的符号和音符,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谱曲创作。

引导学生们选取自己喜欢的客家山歌主题,并根据主题进行谱曲创作。

4. 创作分享:学生们将自己的谱曲作品进行分享和互评。

通过互相欣赏和批评,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谱曲水平,并加深对客家山歌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口头评价:教师通过学生们的演唱和谱曲创作,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

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可以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2. 作品评价:学生们的谱曲作品将由教师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创意性、曲调流畅性、技巧运用等。

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级别和质量,给予不同的评价和鼓励。

六、教学资源1. 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和播放客家山歌的经典作品,方便学生们模仿演唱和欣赏。

2. 乐器:提供各种主要的乐器,供学生们在谱曲创作中使用和尝试。

3. 乐谱资源:准备一些经典的客家山歌乐谱,供学生们学习和参考。

七、教学效果预期通过这套客家山歌谱曲教学方案,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教学效果:1. 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客家山歌的基本音乐元素和特征;3. 学生能够掌握客家山歌的谱曲技巧和创作方法,并能够用于自己的创作;4. 学生能够通过谱曲创作,表达客家山歌的情感和内涵,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2单元珠江两岸的歌客家之歌教案1花城版1(1)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2单元珠江两岸的歌客家之歌教案1花城版1(1)

客家之歌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唱客家歌曲《唔怕山高水远》,欣赏管弦乐曲《客家之歌》,能听辨出音乐主题与演唱音乐的主题以及辨别部分乐器的声音。

2.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客家之歌》的学习,懂得和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并且尊重和保护各地的民间文化艺术。

2学情分析《土楼回响》是一首交响诗,以客家山歌为音乐素材,由作曲家刘湲谱写,获得2001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这部交响诗为厦门爱乐乐团的首演曲目,以弘扬客家文化为主旨。

本课放在这一单元,主要是对广东民歌中客家山歌的延伸,要求学生欣赏第五乐章——客家之歌,全曲由两个音乐主题不断交替变化而成,A主题为合唱部分《不怕山高水又深》,运用了客家山歌《海娃变油娃》的音乐素材。

B主题的旋律取材于劳动号子《新打梭标》,由铜管乐器演奏。

全曲的曲式结构为引子+A+B+AB+B``+A``+尾声。

本课要求学生不仅清晰全曲的结构,并要用客家方言演唱A主题。

3重点难点1. 重点:学唱《唔怕山高水远》,鉴赏《客家之歌》;2. 难点:听辨《客家之歌》的主题及所用的乐器。

4教学过程4.1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客家之歌《客家之歌》教案一、授课课题:《客家之歌》二、授课年级:八年级三、授课课时:一课时四、教师姓名:王明凤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唱客家歌曲《唔怕山高水远》,欣赏管弦乐曲《客家之歌》,能听辨出音乐主题与演唱音乐的主题以及辨别部分乐器的声音。

2.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客家之歌》的学习,懂得和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并且尊重和保护各地的民间文化艺术。

六、学情分析:《土楼回响》是一首交响诗,以客家山歌为音乐素材,由作曲家刘湲谱写,获得2001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这部交响诗为厦门爱乐乐团的首演曲目,以弘扬客家文化为主旨。

本课放在这一单元,主要是对广东民歌中客家山歌的延伸,要求学生欣赏第五乐章——客家之歌,全曲由两个音乐主题不断交替变化而成,A主题为合唱部分《不怕山高水又深》,运用了客家山歌《海娃变油娃》的音乐素材。

八年级下册音乐《客家之歌》教案

八年级下册音乐《客家之歌》教案

八年级下册音乐《客家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客家音乐的魅力。

2. 学会演唱《客家之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对《客家之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客家文化简介:介绍客家的起源、分布、语言、风俗等特点。

2. 歌曲《客家之歌》:《客家之歌》的歌词内容及音乐特点。

3. 音乐欣赏:欣赏客家山歌、民间舞蹈等音乐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演唱《客家之歌》,了解客家音乐的特点。

2. 难点:掌握《客家之歌》的节奏和音准,能够流畅地演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客家文化及《客家之歌》的歌词内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客家之歌》,学生跟随学唱。

3. 练习法: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提高演唱水平。

4. 欣赏法:播放客家山歌、民间舞蹈等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客家音乐的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客家文化,引发学生对客家音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客家之歌》的歌词内容,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客家之歌》,学生跟随学唱。

4. 练习: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提高演唱水平。

5. 欣赏:播放客家山歌、民间舞蹈等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客家音乐的魅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客家音乐的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演唱等。

2. 演唱技巧:评估学生在学唱《客家之歌》过程中的音准、节奏、发音等方面的表现。

3. 音乐欣赏: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评估他们对客家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客家文化知识竞赛,增加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

2. 邀请客家音乐艺术家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客家音乐的魅力。

3. 安排学生参观客家村落或博物馆,深入了解客家文化和传统。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客家之歌》歌曲谱例及歌词。

《广东民歌》教案

《广东民歌》教案
3、衬词起“号子”的作用
1、六声音阶
2、地区不同
3、演唱形式:领唱、合唱
啊哩啰调
1、七声音阶
2、地区不同
3、演唱形式:独唱
4、速度稍慢
六、欣赏两首根据渔歌创作的两首创作民歌。
1、通过欣赏,完成课本上“探索、寻觅”的练习,让学生体会作曲家是如何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吸取音乐的素材进行再创作,使作品既有新的时代感,又保留了地方民歌的风格和特点
粤曲常用唱腔“梆子”和“二黄”。前者宜于表现欢悦爽朗,有叙述性特点;后者流丽平和,抒情性强。
三、学唱客家山歌《唔车水来禾唔长》
1、以什么是客家人,客家人语言的特点等为题导入,教师用客家方言问候学生,教给学生与客家籍学生对话,调动学生积极性
2,教师用客家方言示范演唱
3.教师一句句用客家话教会学生演唱
4,欣赏录音,体会客家山歌的风格韵味的特点。
2,欣赏作曲家王酩为电影《海霞》的配乐《织网》。该配乐以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让学生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陶冶,并开阔视野
3,通过学唱这两首创作歌曲,领导学生议论它们与前两首民歌的感觉上有何不同之处
七,欣赏〈对花〉与〈画眉唱歌似弹琴〉
1,欣赏民间艺人演唱的效果,体会乐曲风格,对咸水歌的特点,历史,发展作介绍,加深学生对咸水歌的认识
2,欣赏与参与:〈1〉听辨主题A与主题B。〈2〉听辨乐曲各部分所采用的乐器和人声,提出思考问题:交响乐中运用合唱,起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感觉?
3,再听时,按课本各部分要求参与
4,课本中的“启迪”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议论,探索和归纳总结
十一、教师小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音乐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作曲家只是把它谱成曲而已。”。只有了解、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才能创造出更辉煌的文明,从而屹立在民族之林。

客家之歌教案

客家之歌教案

客家之歌教案教案标题:客家之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客家之歌,让学生了解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并通过音乐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音乐课程。

教学目标:1. 了解客家文化中的音乐形式和特点。

2. 学习客家之歌的歌词和旋律。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创作属于自己的客家之歌。

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

2. 客家之歌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3. 学生绘画纸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客家文化的概念,简要介绍客家人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 与学生分享一段客家之歌的录音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客家音乐的兴趣。

2. 歌曲学习(15分钟)- 播放客家之歌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

- 分发歌词,并逐句解读歌词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 引导学生一起跟随录音或视频唱歌,重点训练歌曲的旋律和发音。

3. 音乐欣赏与分析(10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客家之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 播放其他客家之歌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并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情感表达等方面。

4. 合作创作(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客家之歌进行合作创作。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改编歌曲的歌词、旋律或伴奏。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5. 创作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表演他们创作的客家之歌。

-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演唱、伴奏或舞蹈等形式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 其他学生应给予鼓励和欣赏。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客家文化知识和音乐技能。

-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发展音乐创作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客家音乐专家或音乐家来学校进行客家音乐讲座或表演,加深学生对客家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参观客家文化相关的展览或活动,拓宽他们对客家文化的认知。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客家山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客家山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客家山歌教学设计与反思一、导言近年来,文化教育的受众不断扩大,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也愈加浓厚。

而客家山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备受人们的喜爱。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客家山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客家山歌的艺术魅力,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客家山歌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反思经验,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教学目标客家山歌教学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客家山歌的兴趣和理解。

其次,通过学习和演唱,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最终,通过深入研究客家山歌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客家山歌的起源和发展: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搜集,介绍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使学生对客家山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客家山歌的音乐构成、节奏变化、腔调特点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客家山歌的艺术魅力。

3. 客家山歌的表演技巧:教授学生客家山歌的基本唱法、发声技巧和节奏掌握,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演唱来提高表演能力。

4. 客家山歌赏析:选取经典的客家山歌作为教材,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感受客家山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客家山歌相关的音频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呈现真实的客家山歌演唱和表演。

2. 录音辅助学习:让学生利用录音设备对自己的演唱进行录音并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我评估和进一步改进的能力。

3. 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学习和合作演唱,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4. 实践演唱: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演唱,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唱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估与反思1. 学生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演唱表现和听课反馈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认可和指导。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粤教花城版音乐 《客家之歌》教案

粤教花城版音乐 《客家之歌》教案

《客家之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客家文化、客家山歌传统的客家文化有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走进音乐世界中了解客家文化、认识客家文化。

2、通过学习客家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结合美学的观点认识客家土楼的意图、特点和实用价值。

3、通过客家山歌的学习、客家语言的学习了解客家人的由来,与客家文化的由来特点。

教学重点1、分析客家歌曲类型、特点,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

2、客家文化特色的了解,乐曲力度变化的表演形式。

教学难点客家方言的掌握,力度的表现。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课导入客家(或称客家人、客家族群、客家民系),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中原,后来搬迁到华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

“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

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一首歌颂客家的歌曲——《客家之歌》。

三、新课教学1、介绍《客家之歌》。

《客家之歌》选自交响诗篇《土楼回响》。

《土楼回响》是由中国著名青年作曲家刘湲以客家历史文化为题材,反映客家人性格、生存、奋斗、发展等综合性的宏大、壮丽的史诗篇章。

这首交响曲在客家人大聚会上首演,并荣获了首届金钟奖器乐作品金奖。

全曲共分五个乐章,分别是《劳动号子》、《海上之舟》、《土楼夜语》、《硕斧开天》、《客家之歌》。

作品以劳动号子的雄浑,以开天辟地的壮烈,表现了客家人为了生存,远离中原家乡,用他们顽强的精神,与生活抗争,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而以他们智慧和力量为代表的土楼,更成为世界奇迹。

客家人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在乐曲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民歌――客家之歌
主讲:曾瑞兴【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使学生对民歌的种类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民间音乐。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客家文化、客家山歌传统的客家文化有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走进音乐世界中了解客家文化、认识客家文化。

3.通过学习客家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结合美学的观点认识客家土楼的意图、特点和实用价值。

4.通过客家山歌的学习、客家语言的学习了解客家人的由来,与客家文化的由来特点。

【教学重点】:
1.民歌形成、作用、特点的介绍和欣赏。

分析民歌类型、特点、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

2.客家文化特色的了解,乐曲力度变化的表演形式
【教学难点】:客家方言的掌握,力度的表现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过程】:
一、介绍广东民歌分类
山歌、水歌:a) 渔歌 b) 咸水歌舞歌/小调
号子歌谣/儿歌牧歌
1、什么是民歌呢?
人民群众的歌,民间的歌,它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为了表达各种思想感情,而口头创作,口头传唱,并不断加工而成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介绍调式特点
五声音阶:由1 ,2 ,3,5,6五个音构成的音阶,叫做五声音阶.这五个音依次称为宫,商,角,徽,羽.
五声调式:以五声音阶中的各音为主音而构成的各种调式,叫做五声调式,.用什么音(非主音),就叫做什么调式.
由于方言特点,歌曲中常以“4”和“7”音作为过渡音,形成独特风格。

(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

3、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歌曲,是劳动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歌体裁。

我省的山歌,有的地方叫“烂席片”,也有的叫“爬山调”、“信天游”,主要流行于张家口地区张北至承德地区围场一线和靠近太行山的阜平、涞源、平山、井陉、元氏、武安、涉县及高原地带,与晋西北的“小曲”、内蒙的“爬山调”、陕北的“信天游”等姊妹山歌在词曲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唱山歌大都是在山岭野外,环境空旷,大多为独唱,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歌者无拘无束地抒发感情。

因此,山歌的音乐节奏一般比较自由,曲调中长音、高音、自由延长音用的较多,听来气息悠长,高亢辽阔,粗犷奔放,起伏跌宕,其歌都有便于远传的特点,这些都
明显地区别于小调歌曲。

从调式上来看,我省山歌多为征、商五声调式,宫、羽调式较少。

此外,商、征调式交替的山歌也为常见。

二、学唱歌曲《唔车水来禾唔长》《海娃变油娃》
1.发声练习:呼吸练习正确的运用到歌唱状态当中。

2.组织教学:听着歌曲《唔车水来禾唔长》跟唱,以听唱的形式感受歌曲高亢、嘹亮、自由的风格。

3.导入教学:客家话是一种很典型的方言,让会讲客家话的学生领着大家用方言朗读歌词或生活用语,然后客家话唱一首《海娃变油娃》导入。

4.新课学习:
(1)请会讲客家话的学生朗诵歌词,并教会其他同学用客家话念歌词。

(2)练习唱歌曲《海娃变油娃》歌谱,配上刚学会的客家方言演唱这首歌曲。

(3)听一首由客家王张振坤演唱的《情哥下南洋》,学习客家山歌的特点。

(4)观看课本的土楼照片,播放客家围楼的录像资料,谈谈土楼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及在世界建筑上的地位。

(5)学习演唱客家歌曲《唔怕山高水远》导入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的学习欣赏。

(6)首听时思考问题:
A. 音乐力度有什么变化?
B. 音乐用了什么表演形式?
C. 听完音乐后你有什么感受?
D. 你从这段音乐中想到什么?
(7)欣赏参与:跟随乐曲力度的变化演唱不同力度的歌曲。

(8)由学生进行课后议论、探索和归纳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