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 (共28张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戊戌变法的发展
组织学会
强学会
强学会 《国闻报》
创办报刊
上海:《时务报》
《时务报》
天津:《国闻报》
形成南北呼应, 更好地宣传维新 思想
《国闻报》
《时务报》
《湘学报》
《知新报》
《直报》
戊戌变法的发展
宣传变法思想
法制,是规范天下人行为的公用制度 变革,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必然过程。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 变亦变” 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 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2 、光绪帝支持变法的 有望强国 原因有哪些?
有望夺权
【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正式开始
【高潮】百日维新 (1898.6.11~9.21,历时103天)
领域 内容 影响 裁撤冗(rŏng)官冗员,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触犯顽固派利益
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
) A
B.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A.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背景
代表人物 序幕: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阶级____派)
请求______、 ______、 ______
方式: ______ 、______、 ______
发展 经 过
(有哪些代表刊物?)
作用:
高潮: 时间: ______~ ______(历时多少天?) ______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结果 意义
迁都 、 变法 请求拒和 ______、 ______ ______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35张PPT

第三幕:危机局面——筹变法
危局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 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 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 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光绪帝,1875年1908年在位。 即位时年 仅四岁,由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1887年 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 “训政”。1889年,太 (1871—1908)后“撤帘归政”。
•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 (2019·四川德阳)15.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 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 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 B)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 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中提到了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 )
D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2019·云南)7.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
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
B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019·江苏盐城)6.“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 A)
A.政治制度
B.科学技术
C.思想文化
D.生活方式
(2019·山东济宁)9.“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
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B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 (28张) PPT课件 图文

强学会
国闻报
南学会 实务学堂
时务报
万木草堂
戊戌变法 时期学会、 学堂、报 馆分布示 意图
问题思考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 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梁启超
梁启超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
变法图强。 ——《国闻报》
严复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 什么影响?
观点: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 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影响: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维新派的这一系列宣传活动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什么作用?
冲击了封建社会腐朽沉闷的思想 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 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调动 了人们探索救国之道的积极性,为随 后进行的戊戌变法做了有力的铺垫。
学以致用
4.强学会属于:
C
A.地主阶级政治团体
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D.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组织 5.维新派的主要阶级力量是:
D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工人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6.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
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D 这
(维新派)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顽 固 派 代 表 维 新 派
n 参与变法的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 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赴难图
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今中国未 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 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27张ppt)

3.教训: 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课堂小结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1.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
梁启超
(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 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 “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 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 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 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 ,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 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最后,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 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 牲者。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 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 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 不切齿痛恨。
百日维新的失败
中南海瀛台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 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1.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
梁启超
(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 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 “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 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 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 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 ,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 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最后,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 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 牲者。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 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 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 不切齿痛恨。
百日维新的失败
中南海瀛台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 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

课堂过关
学业质量达标
1.(2023·辽宁抚顺期末)《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
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
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
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
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 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同步导图填空
方面
内容
作用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
文化
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学的传入
戊百
办新式学堂
戌 日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提升军队战斗力
变 法
维 新
结果: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__谭__嗣__同___、
课堂过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开展上述活动的时代背景。 (6分)
答:背景:严复开展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 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 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严复开展维新变法的时代背景是甲午中日 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 度,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展 开了维新变法运动。(6分)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戊戌六君
子”)。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易错点拨
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失败 易错易混
的事件是戊戌政变 易错字词
综合探究
【唯物史观——风云起波澜】 材料一 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 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共36张PPT)

激愤。
•
(2)领导人:康有为、梁
启超。
•
(3)在位皇帝:光绪帝。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教材内容
•
(4)要求:拒和、迁都、
变法。
•
(5)结果:这次上书并
没有上达光绪帝。
•
(6)影响:拉开了变法
维新运动的序幕。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教材内容
•
2.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
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
2.戊戌变法
• 月。
(1)时间:1898年6月至9
•
(2)开始:1898年6月11日,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
实行变法。
•
(3)名称由来:1898年是
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戊戌变法”。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教材内容
(4)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项目 主要内容
影响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维新人士参与政 治,打击了封建官僚, 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
法,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
可以为鉴…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
可知他主张( )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 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 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 堂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
有利于西方先进科学文 化的传播,在社会上起 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 抵抗外来侵略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
3.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 共25张PPT

翁
同 龢
(捋胡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
he
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宣传变法
政治: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
开始变法
百日维新
背 景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 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 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变法余音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
虽有改1.革寄之希心望,于却无毫实无实权权的,皇朕帝就身是上一个。傀儡呀!”
材料二2.:清变朝法的遭大到权守旧掌势握力在的顽强固烈派抵制手和中反,对变,法除慈触禧动控制 的朝廷了外顽,固各派省的督抚利大益多。持观望态度。
变法余音
戊戌变法失败的这一年,却是中国民人心目中的一个吉利数字:1898。
这一年,孙中山32岁,他正在日本与菲律宾间穿梭,准备发动推翻清廷的武装起义,起义一次次失 败,但他从来未曾气馁,清王朝终于在14年后被他领导的革命党人所推翻。
这一年,陈独秀19岁,他考取了杭州求是书院,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思想文化,3年后东渡日本留学, 23年后,他成了中共第一任总书记。
变法失败
结果 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 士,废除变法诏令。(失败)
戊 戌
谭嗣同、刘光弟、 林旭、杨锐、杨深秀、 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
六 史称戊戌六君子。
君
子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 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怕以 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课件PPT

材料三 “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
材料四 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诏令精简机构与人员,主要有:裁撤詹 事府、通政司等衙门...;裁撤湖北等三省巡抚...;裁撤...;仅京师一地被裁 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人”,以致“朝野震骇,颇 有民不聊生之戚”。
材料五 1898年9月4日,光绪帝先是罢免礼部六堂官,次日又拔擢谭嗣同四 人入值军机处,两次人事变动均没有征求过西太后的意见。数日以后,光 绪帝向西太后提出重开懋勤殿的提议,以维新党人组成新的决策机构, 这将使西太后的权力最终不保。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危机迫在眉睫。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
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
光 绪 皇
变法。
帝
因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 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汉朝时,政府用公车 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 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 做“公车”,故称为“公 车上书”。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日本之于台湾,未加一矢,大言恫吓,全岛已割......故谓 割地之事是小,亡国之事是大......伏起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31岁
万 木 草 堂
34岁
公 车 上 书
38岁
广东南海人;
父亲、祖父都是清 朝官员
康有为的思想发生了怎样重大的转变?
时代的缩影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材料四 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诏令精简机构与人员,主要有:裁撤詹 事府、通政司等衙门...;裁撤湖北等三省巡抚...;裁撤...;仅京师一地被裁 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人”,以致“朝野震骇,颇 有民不聊生之戚”。
材料五 1898年9月4日,光绪帝先是罢免礼部六堂官,次日又拔擢谭嗣同四 人入值军机处,两次人事变动均没有征求过西太后的意见。数日以后,光 绪帝向西太后提出重开懋勤殿的提议,以维新党人组成新的决策机构, 这将使西太后的权力最终不保。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危机迫在眉睫。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
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
光 绪 皇
变法。
帝
因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 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汉朝时,政府用公车 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 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 做“公车”,故称为“公 车上书”。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日本之于台湾,未加一矢,大言恫吓,全岛已割......故谓 割地之事是小,亡国之事是大......伏起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31岁
万 木 草 堂
34岁
公 车 上 书
38岁
广东南海人;
父亲、祖父都是清 朝官员
康有为的思想发生了怎样重大的转变?
时代的缩影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绪帝,1875年1908年在位。 即位时 年仅四岁,由慈禧太 后“垂帘听政”。 1887年亲政,但仍由 (1871—1908)慈禧太后“训政”。 1889年,太后“撤帘 归政”。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 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 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 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百日维 新
第6课 戊戌变法
两年后,也就是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 《少年中国说》。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 。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 行不通。但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戊戌 变法突破了洋务运动技术层面上的范畴,开始向制度层面 迈进。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又上了一个台阶。
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
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结果 要失求败拒和、迁都、变法。
影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
第二单 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组织学会
第6课 戊戌变法
强学会
第二单 元
维新运动期 间各地重 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 会
南学会
上海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 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 学会成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入会者众 多。强学会的声势,吸引了一部分官僚,他 们纷纷表示赞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 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 学会相呼应。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 强会学社会。旧址
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 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 急。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 元
百日维
新
变法内容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
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他们决定发动一场
宫廷政变来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人士——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写密诏给康有 为: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 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 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第二单 元
领人导谭级维强业政著嗣盛,治新名同 , 学 制志的,只习度士严新史“系学政中有西。。复法先统、上治国发方公他,家进地政向家近展资开主康出以社的可会经中、的将治西、代民产提张有 身会 儒 以 长理考国翻中西经方思资族阶出中为于改家适。学》近译国方济国想产工级废国,士革学应主传代家人的学家家阶商的科要清宦家说现要家启,”社、寻,光家、,代著。蒙是之会哲找绪庭书并社作近思中一学学真年,法致会有代想国。、和理梁名想教戊之“革间乃家力的著《家近严政自的育启的家一戌命诗进广和于国名康、代复治然家超政、。界”变士东学将教政子、,治资曾。革法,望者儒,治篇史中 活 产 倡(命其官族,家曾家》百学国动阶导”著授,他学担、、日家和近家级文作工世信说任思《维和代、宣体“合部代想奉改孔新新文史启传改小编主为孔造教家学)领学说上蒙家良为事儒子为会、伪袖家著思、的界。,。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 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 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 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 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 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第6课 戊戌变 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结果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 元
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 望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光绪帝接见外国使节
袁世凯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结果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 元
谭劝袁说:“1、包围颐和园。2、杀死 荣禄,而他自己(谭)负责派刺客去干 掉那个”老朽“(慈禧皇太后),袁世 凯巧妙回避任何承诺,告诫谭行动不要 过于仓促。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 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兴热
闹起来
起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改?!”
高 潮
一个苍老的声音
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
“杀!!”
日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
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失上
落 了休止符
败
紫 ······
历史在这里沉思
禁
城 世落纪日末,的落日,王朝思考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 元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
册
元
百日维
背 景新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
上书光绪帝,痛陈是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
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
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无不切新齿政痛一恨。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新政之初,慈
禧虽然没有表示异议,但却提出三条“上谕”强迫光
绪帝布告天下。同时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百日维 新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 元
材料一:戊戌变法持续 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 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 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 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 就有材17料5件二。:变法之初康 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守 旧不可,必当变法;缓 变不可,必当速变;小 变不可,必当全变”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
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6课 戊戌变
册
法
领导阶级和派资别产:阶级维新派
第二单 元
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兴起公:车上书
维发 新展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创办报刊
第6课 戊戌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把《万 国公报》从第46期改名 为《中外纪闻》,作为 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第二单 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6课 戊戌变法 册
上海的《时务报》
第二单 元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 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 笔。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结果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 元
囚禁光绪帝的瀛台
光绪和支持他的珍妃
戊 谭嗣同、刘 戌 光弟、林旭、杨 六 锐、杨深秀、康 君 广仁六人被捕遇 子 害。
“我各自国横变刀法向,天无笑不,从去流留血肝而胆 成两,昆今仑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 流血者,此之怕以不昌也,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结果
主要内容 ①上②( 书 (政 言 经事治 济。))裁鼓撤励冗私官人冗兴员办,工的允矿有政发许企利权展官 业于,资有司 ,京产利民 发师阶于大展传级学农堂参播、与资 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产家阶预级思算想。
③ (文化教育)废除八京股师,大学改堂试门策额 论有,利开于办军新事式学 ④(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北强等京大。大学
杀,年仅译三著十。三岁,为世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第6课 戊戌变 法
公车上
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
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 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
时间 1895年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
“公车”,故称为“公车
背景 《马关条上书约”。》签订
的消息传到北京后,
经 群正情在激京愤师。参加会试的康 过 有为、康启超等,联合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 元
谭嗣同等六君子使中国近现代史在沉郁了58 年之后,有了崭新的诠释,以炽热的血液浇灌富 强与自尊的花蕾,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再深锁 于红墙大院的点缀,而重拾起浩然长存的气脉与 风骨——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历史意 义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 元
“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 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 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 的共识。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 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6课 戊戌变法 册
天津的《国闻报》
第二单 元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地号召位变成法为图北强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国闻报》1897年 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刊登国内各省要闻, 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 名著,如连载严复译 的赫胥黎《天演论》 等。在维新运动中影 响很大,成为维新派 的重要宣传工具,与 上海《时务报》分掌 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 位。戊戌变法后遭清
变 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法 结果:
变法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历史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 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 哪些?
1、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2、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 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
继续努力
再见
时 间 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第二单 元
开始标志 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 实行变法。
“国是”则 指国家大计, 国家的指导方 针、理论基础、 方针政策。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百日维 新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 元
从 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